十八罗汉掌
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名誉顾问爱新觉罗·溥杰先生题字
原全国政协委员 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名誉会长
沈醉先生题字
少林十八罗汉掌的传统技术与文化传承
武术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与文字共存,延续传承数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其内涵博大精深、异彩纷呈、高古绝伦;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像黄河之水磅礴奔涌,汇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江海,生生不息;足以使每一位炎黄子孙肃然起敬,并为之欣慰与自豪。
先祖圣贤为我们,也同时为人类创造了具有丰富历史渊源,诸如商周风采、秦汉精神、隋唐雄风、宋明文化经典所代表的历史时期丰富而高古的经史战论、兵学武略,在其漫长的历史年轮发展进程中,其武学从原始狩猎到车、马阵战;从挥戈搏杀到短兵徒手格斗的战争实践;并以东方人特有的智慧和勇敢,以其独特、经典、简约的精神将武技、拳械运用的特质,在其“兵学战法”的基础上逐步精化、提炼、升华,形成了大道至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武术技击与传统古代哲学意识相融合的武术文化现象。其中古代军旅实战与民间武艺的结合;武功内外兼修与文化圣学的结合;使中国武术其教益与内涵更趋丰富;使其不仅具有实战自卫、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启人心智、荡涤心源的作用;同时在体质与精神的双重感受与收获中,能够从容平静地醒悟历史、品悟清德、感悟自然、觉悟人生、彻悟心性。使人们在淡薄与精进、忠诚与智勇、仁厚与尊严、情志与胸怀的境界之中获得自身心灵的洗涤和传统文化的思考;获得爱国情怀的积淀,身心康悦的感受。
少林寺拳法始于隋唐,盛于宋元,兴旺于明清,发展与民国,虽经世蹉跎,但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承传至今。因此中国北派少林拳法的修习,不仅会使我们能够领悟到拳法之中的尚武攻略与搏技之学;在坚忍求实,“拳禅一体”的功法“渐修”之中不断体验智慧人生与古代哲学内涵所体现出的拳、禅相融的自然内核;“顿悟”其中国传统文化与少林拳法武学兼修,并融汇于中国人的生活,作为防身的绝技,心性的追求,健身的良药,放松身心的法宝,展现个性的气质、能力;人格精神的诉求和对于传统文化基因的崇尚与坚守。
“十八罗汉掌”据家父秦铁英先生( 爱国将领、辛亥革命同盟会成员)所述,其掌法原图谱为宋末元初所绘制,与传统北派少林大金刚拳属同一时期,素为嵩山少林寺“镇山护寺”之宝而秘传于寺内,为武僧首领及高僧大德、方丈主持所专习。观以往之少林诸柔拳,均以至缓至柔的“功法”(软功)为基础,突出其独立平衡动作的能力和诸武功造型中的奇巧与难度,立意展露和体现少林《易筋经》功夫及“佛学养心”的主题为内涵;而“十八罗汉掌”却以其独特圆缓、自然的“柔法”拳技,契合、突出了远古少林拳尊尚实战为本;以传统攻防技法、功法为结构;崇尚内力,以刚柔有度、潜心慎行、清逸舒朗为主旨内容的少林“柔拳”;其本质与特征浸染着原生态古韵般的奇绝与风韵,凝聚着原古历史遗痕的智慧与本真。虽经时光的流逝,观其掌势、形态已略显蒼动与古拙,渗透着一种沉淀已久的神秘和古典的气质与情愫……
每当回味、追思古代武术先哲,曾以怎样的智者风范,以毕生精力,潜心研究,朝暮苦今,手运心追,穷经浩首而终得其要义;能数经危乱,相沿隐秘,历经沧桑数百年,可谓弥足珍贵。故武学者、养生者确应颇值珍惜。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少林寺院亦随之再度荒芜,其间诸多原始孤本、拳法经典、棍棒绝技、功法秘传随法典佛经大部焚毁,有些逐渐散失、流落民间。但以拳、棍誉享天下,以禅学为宗,以心性为缘的少林拳法,仍以锲而不舍、德行天下的使命精神,遵循:“拳禅一体、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心法胆识、实战为本”的特质与于理念;在“禅武心学”为主旨的承命与坚守中,以格守本真的武术文化精神影响、渗透、融汇于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和传承脉络之中;并以此逐步形成了独具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颇具风格特质的拳技之学。
中国武学史如浩瀚江河,将古代先贤的文化精神、武道兵学的智慧不断地融入其中传承、延续,以至千余年来中国少林的秘籍拳法随着其心智磨炼的艰辛命运与非凡历练的承传旅程,随时光流转的瞬间,又展现于我们的面前。以其英勃郁生、秉赋天然的风采与魅力,伴随着时代的脉搏和无数超越千载、气格高古、精气内涵的传统文化回归,重新传递、回流到人们的手中和心仪已久的内心深处。我于14岁(8岁习武)开始承袭家学武功,其中“十八罗汉掌”于七十年代末(我已任专业教练后)由其兄长亲授。由此,前后倾心所学传统功法、拳法、兵械为日后从事专业武术的训练与研究提供了诸多丰富的学习和文化资源。在家学传承“两功、三法、九兵”(中国秘传长寿功、少林十大功法;少林五形八法拳、少林大金刚拳、少林十八罗汉掌;少林镇山棍、少林紫薇棒、提炉***、金刚大刀、金刚剑、金锤刺、十三太保双手带护门刀、秦门步战刀、秦门戟等)内容中,“十八罗汉掌”列为拳法中的第三位(按习武传承之规,为家学60岁后始习)。三部拳法中,少林大金刚拳主金刚之威,力道神速,尚阳刚之法;其少林五形八法拳主五形之变,精绝凶狠蕴含刚柔相济之秘;而“十八罗汉掌”则独具少林圆化阴柔之妙,突变制敌、文月武战、善隐搏杀之机。这一根植于先哲圣贤与广阔沃土上凝聚的文化国粹,其匠心独具、布势齐整、古韵厚重、风格迥异。
上述三种严谨精到、不同类型、特点风格的拳法与传统北派少林拳同属少林“禅宗祖庭”的佛学道场与武学根源,延续千载至今,他们曾以“拳禅一体”的“修为”理念无坚不摧、势不可挡的实战经历,在远古的时光年轮中诠释、演译着武学的气魄与神韵;在散发着永久生命力的雄强与“禅”境中,洋溢着动人的神秘性和原始性;渗透着古典与现代意识的从容与坚实、特质与经典。而整体内容与结构又以其自然本源的精神、以强势、自信的文化情结,在其生存发展的脉络旅程中,逐步形成、建立了以功法、拳法、战法为基础,与禅学、心法潜心相守、独具特色的拳法体系与文化内涵。以至构成了少林武学发展之道、文化之道、心智集结的历史融合和独具心炼的传世武魂;其不仅充满了中原文化的风骨、智慧与胆识;坚韧与纯朴的生命韵律和文化气质;且蕴含其浓郁的时代特征及古少林拳法以“实战为本、拳禅一如、形神合一”的高古与质朴,历史与心路。同时,从传统家学“两功、三法、九兵”的武学遗产中也可清晰地看出中国武学博大深厚、颇具典型的缩影,其秦氏家族文化传承秉赋其文武之脉的理念,以“恪守祖训、强族强种、尚武强国”的民族复兴意识为崇尚,以爱国心志为本,承前启后,守望圣学,并以我辈之努力,将国之珍存以文化心仪的记忆,以历史的感悟践行自己的使命,而奉其微薄,尽其心力。
“十八罗汉掌”其拳势风格:
形仪古雅,质朴本真;
结构简洁,中正和顺;
飘然绝俗,通贯神韵;
刚柔有致,端庄沉稳。
拳术风格注重动静之间严谨精到。彰显活力、守正求法,颇赋庙堂之气而独具灵动与法度。“拳法,虽无繁缛而尽生动,虽少精巧确显古风。”(著名武术家周遵佛先生赞语)
一法两势,左右均衡,
阴阳互换,直线斜行;
圆中取直,意随虚实,
顺力柔化,步换轻灵;
攻防相依,吐纳循经,
刚柔有变,垂正合应。
其拳术结构:
结体清晰,工整清简;
踢打摔拿,攻防突变;
意气力合,动势谨严;
进退起落,前后一线。
其拳法习练中的神韵与动态,可谓尘封暗动于刚柔、虚实、阴阳、横顺圆直、顿挫、分闭、进退的攻防意识之中;其中每一掌法、身法、方法、步法与眼法的配合;拳术用法与技术力度的体现;均颇似佛门中十八罗汉“持戒苦修、镇山护法、奉善止恶、替天行道”等不同“尊者”的神态与意境,其内涵各自不同的寓意体验与心理妙悟;凸显出十八罗汉护法诸神:广大神勇、弘法利生、明心见性、参禅开悟的坚忍与毅力、气质与心性;从而彰显出十八罗汉苦其心志、求其证悟、匡扶正义、不惧生死的佛学精神与智者法度。
“十八罗汉”在其佛学文化起源中,初始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十六罗汉”像建于吴越佛教时期的杭州烟霞洞,“十六罗汉”像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的绘画中,后曾列“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成为“十八罗汉”。宋末元初后各地寺院“十八罗汉”像一般均塑造于大雄宝殿中“三世佛”的左右,环卫坐立,昭示出一种守正求法、天尽人愿的心理诉求,和醒现智慧、法理圆融、广布佛威的文化尊严。至清代乾隆帝又重钦定“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为第十七位和第十八位罗汉。
而拳法“十八罗汉掌”的每日修习,在清雅赏心的环境中,在本属于自己的悠静、闲静、平静与沉静之中,自会以一颗虔诚的平常心去体味、享受、感悟一种似禅学修持过程“容纳于心”的安静、肃静、凝静与寂静…….在拳与法同习的意境中,融汇于中国传统文化睿智的思维与信息,会不断给予我们与时代同步的无尽熏陶和启迪;而习武练功的过程,在如禅、如诗、如画般的心境自逸与愉悦中;在潜移默化的苦修和心性沐浴过程中的智慧与胆识、自信、与勇为中;在坚韧宽容、自强进取、等人格再造精神的更多理性思考与“悟觉”中;都会给予我们如凤凰涅槃般的纯净与新意,中和与心炼。
正因如此,“少林十八罗汉掌”在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蕴中,可谓充满了质朴纯真、气格高古的智慧哲理和生命活力。当武与学的修为中,也往往遇到内心的质疑,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中,究竟世间有什么能够得到永恒?岁月无声更替,时间淘尽各种事物的形象,而最终的醒悟与***,只有本真、只有生死不屈的爱国心志与民族之魂,才是中国人心中永存的国之根基和生命主题。而“十八罗汉拳”与法之间其文化内涵的诸多体验与认知,会使习练者有更多的机会欣赏、理解、诠释“尚武精神”与“佛法禅学”相互凝聚、交融的意境与理念,使其传统佛学禅宗的圆融精神与少林武功高度完美的心悟境界所焕发出的原古历史灵光与拳法“本真致一”的神韵,会给今天的习武者带来更多历史传承的真实历练与文化智慧的解读。
根植于少林武功“拳禅一体”的心法理念,组成了少林武学独立经典的特征与传统文化哲理特质的高度融合。在佛学禅宗“戒、定、慧”的“修持身心”、“禅定静虑”基础上“止观归一、常明一念的体验与渐悟中;武僧真实生活的持戒苦行,以磨练意志与坚忍精神,参悟心性与武学之本真的修为中;在其沐其人生与天地自然之本源;即达心性之美、世间万物之大美与武学和谐圆融的境界中;以此健康、积极之心态去实现人生与生命的价值,是“禅武心学合一”的主旨与内涵。同样少林武功技术层面的攻与防、静与动、刚与柔、横与顺、阴与阳、实与虚、进与退、直与曲、旋与透等实战近搏中的战术理念;均在“渐修”与“悟觉”的“静思维”过程中;逐渐在“自然本真、拳禅一体”的纯朴严谨的实践精神检验、确立了拳法的真实与体用;形成了北派少林拳法高古、简约、智慧、独守心缘的拳功秘笈及战术心法。
“十八罗汉掌”练习过程中的方法与劲道,从起势(天地采气)至收势(引气归元)共十八动势均以掌法为其主体,但同时其中又兼融以拳法的配合,例如“怀中抱月势、霸王敬酒势”等,从实战角度讲有效提升了拳与掌的互补与运用。而拳术动作间的节奏掌控、韵律变化与攻防走势,始终遵循“斜线直行沉稳灵活,匀速平缓、意在圆柔、势节相连、舒展自然、刚柔顿挫的特点与风格,使技法灵动婉约之中充满韧性;又会纵然出现瞬间动静有致,如弓***撑满后的劲力突变,(如腿法、肘法的发力)转而潜心运化不留遗痕。其因势随行,如古雅清奇体势之中不失轻柔似水的智慧与灵性,又处处蕴含其原始野逸的遒劲。在攻防走势交织循环,刚柔圆转运筹有度”的松静、柔缓、灵动的基础上,在起、承、转、合,凝练简约,定法异变,势断意相连的劲道与韵律间的微妙运用与变化中,突出了整套拳法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连贯相属、气脉相融,层层递进、一气呵成的节奏与韵律。在与技法特色的有效把控上,仍需要一种耐心刻苦、坚忍的“清寂”与“渐修”精神,在拳法的“一静一动”相互交替的瞬间不断体验“顿悟”其拳法运动节律其独白中的“有味、有为、有度”。
“十八罗汉掌”的技法特点是:
圆活柔缓,左右击闪;
顺势攻防,进退布眼;
身步灵稳,阴阳突变;
踢打摔拿,拧旋走转;
沉托分闭,进势求险;
战术心法,招势谨严;
应觉发力,内外合坚;
拳禅一如,万法如烟。
“十八罗汉掌”其战法内容包括:扑、劈、抽、挑、托、弹、戳、推、肘、撞、砍、切、击、截、撩、打、捋、裹等18种不同的技法,均巧妙地融汇于拳术的踢、打、摔、拿之中,其方法清晰、使用简约、独具特色。其中:
一、 扑(前扑:意在分手,主于拍击);
二、 劈(挑劈:意在挑进,主于斧劈);
三、 抽(侧抽:意在格踢,主于横斩);
四、 挑(穿挑:意在撩进,主于扛摔);
五、 托(托顶:意在顺挑,主于顶肘);
六、 弹(反弹:意在反击,主于翻打);
七、 戳(压戳:意在沉压,主于戳点);
八、 推(搬推:意在搬搂,主于顺推);
九、 撞(单击:意在分闭,主于冲撞);
十、 肘(进肘:意在挂顶,主于横肘);
十一、砍(楼砍:意在掳拿,主于劈肩)
十二、切(分切:意在撞膝,主于切颈);
十三、击(合击:意在合击,主于上下);
十四、截(截踹:意在铲截,主于踹腿)
十五、撩(撩披:意在锁拿,主于反披);
十六、打(封打:意在闪击,主于侧斩);
十七、捋(捋撞:意在双捋,主于撞膝);
十八、裹(裹压:意在拧转,主于封压);
“十八罗汉掌”其技术结构严密,拳术风格以临战为本,讲究“招招有势,势势有法,法法有用”,“攻法如锋穿壁,御法如云入水”。拳法主张“彼不动,吾不动,彼先动,吾已动”的心法运用;以“习之有形,用之无形,即无形之形,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为本念;注重“练中自有千变化,用时全在一念间”,讲究“随势而动,因势随形”,“心悟手从,形随意出”等“拳禅一体”的战术攻略与心法理念。
在实战运用中,十八罗汉掌以其独特“防守反击”型的战术原则,充分运用每一动势”稍纵即逝的战机,实施掌、拳、肘、膝、腿为主攻,以近摔、锁拿为助攻控制的“直横撩劈、沉托分闭、吞吐开合、借势闪避,柔化顺进,迅猛突袭”的战术攻防特色。使其攻防能力和技法运用达到战术的最高水平。
家父秦铁英先生曾在少林五形八法拳《内功法之修习》一文中讲:“拳法具阴阳之变,而阴柔之和,迎锋似水,无状无象,引循失衡,内含韧化,接手相搏,存心潜意;然攻之触阳刚之机,如铁穿石,显锋露刃,借势突发,外示坚刚,顿然疾猛突变;故拳战,接于之无常,进退之刚柔,力道之猛透,速战之立决,均主于拳肘之坚刚,膝足之迅猛,靠摔之脆巧,擒拿之准顺,相机以战;然体用兼备、阴阳刚柔,拳法功力无不赖于内功法之潜习,外功法之修炼,谓之“功以法致用,法以功为基”是矣;其内外兼修,实乃技击之学,拳立之本。”此段记述仍适用“十八罗汉掌”之战术武学。
其“十八罗汉掌”修习内容包括:观壁坐禅功、站桩功(养生桩、技击桩),以及“接手”(即按十八罗汉掌自由随机临战操手互练)等。通过长期功与法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专注、刻苦训练,一方面在禅学修为身心的过程中涵养、恢复人体的精、气、神、力,同时又能使其心性趋于淡定自然、心绪平和、情致静逸、自信果敢,进而消除内心忧郁、易致燥怒之弊;另一方面利用功法的训练可有效储备身体的多种潜质,以有效强化和促进综合实战能力。
拳法练习中的呼吸,十分注重“沉稳相倚、深长归一”的逆式呼吸原则,在动势起落、转折、动静、刚柔、进退的战术配合中,十分讲究:提、托、沉、聚原则下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功法运用规律。
所谓“逆式呼吸”即是以腹部“丹田”区域为中心的特定呼吸方法,也是传统拳法实战与功法训练中所常用呼吸形式。练功吸气时意通腰脊,收于“命门”(腰后正中,与肚脐相对区域),此时腹部内收;呼气时意充前腹,聚于“丹田”(腹部正中,即“神厥穴”位置),在一吸一呼之间形成有意识的前后平行相对应的腹式呼吸形式,并与拳法动作自然、密切的结合。这里一方面“逆式呼吸”所形成的以人体正中位置“丹田”区域为核心的意识、气息、劲力有效合成的基础能力,可以有效避免“气宜上浮、上重下轻、气弱无根、劲力失衡”等因呼吸紊乱所产生的弊病;以逐步形成“腹实胸宽”劲力沉稳的良好动态平衡和拳法意气、力有效合成的攻击能力。例如动作高起时,用气为“提”,以增强提升动作完成时的高质量;而处于站位、转动或独立平衡动作时,用气为“托”,以使其技术姿态达到端庄、完美和稳定;而转入中、低姿拳势运用或主要步型(弓、马、虚、歇、四六步、跟步等)动作时,用气为“沉”,以有效促进技术动作的重心平稳和劲力运用过程的沉实、严谨与互动;当平衡动作相对静止和拳、肘、踢、摔、等技术突发劲力时,用气为“聚”在“即时速度”的瞬间,运用“聚气”的方法有效掌控动作劲力的相对顺达,以及动势的稳定性和突变性;上述诸种运用气息的方法在总的呼吸规律中,集中体现了呼吸与武功动作间高度结合的自然性、必要性、合理性与实用性。
“逆式呼吸”的配合及有效运用,在拳法和功法训练中,可以提升、挖掘人体的极限潜能,强化劲力发挥瞬间极强的能动性和有效的抗击打能力,因此正确掌握“十八罗汉掌”的科学呼吸规律,并在刚柔、虚实、进退等攻防实践中,与之准确、有效、协同的整体配合是十分重要的。拳术中的呼吸规律以“起吸落呼、开吸合呼、退吸进呼、蓄吸发乎”为基本原则;同时注重呼吸配合过程的自然、平和、轻缓、深长和沉稳;无疑正确的呼吸方法将是提高拳法训练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保障。
“十八罗汉掌”存乎一心、返璞归真的修习与健康理念,为现代工作、生活节奏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简约可行的传统科学与生命元素。其内容与特质使习者学之愈久,愈觉颇多感悟而体质亦随之愈显勃发、强健和生机。有意识的修习和沉浸其间,不仅是对拳法这一传统文化载体的直觉、欣赏与体验,它复归与探索的文化内涵与民族记忆,会使你倾心、眷恋为之感悟而付出的那份真诚、神往和永久回味的过程令你倍感欣慰。“健康与生命,文化与传统”一直是中国人习武过程中理性思索、固守传统“定力”的永恒追求。在“十八罗汉掌”的锻炼与修习中,你会逐步感受到久违的舒朗清新、恬静婉约、平和淡定、酣畅怡然,从健康角度讲,这种经过训练而形成的良性心理反映与实践效果,对于改善、建立和培养有益身心的情绪与心态,并由此建立起自信(努力战胜自我,为健康做主)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心理的良性循环又会有效促进人体各生理机能(由于病变或亚健康状态)的修正与康复。如果每个人都能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武术健身中获得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双重文化基因,这必将有益社会乃至人际间更加宽容、健康、和谐与发展。
“十八罗汉掌”持之以恒的锻炼与修习,在一定层面上集中体现了对自我生命的珍视与尊重;对自然的热爱与亲合;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信仰。武与学的兼修使人们习武的终极目的除了强健体魄、锻炼意志、防身自卫、康复长寿及建立人格尊严外;重要的是人们更懂得珍视、弘扬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而对于中国传承千年的“武学之道”。需要以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科学体育观、传统历史价值观及人文理念,以崭新的、历史的、科学的生命动力重新注入中国传统武学文化的经典和民族精神的复归之中,再现其古老文明所独有的精神品味及优秀的文化魅力,因为任何缺少文化感动的事物,其本身就已失去了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当武术提升到应有的体育、艺术、健康、科学与文化精神高度时,中国武术的内涵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范畴,一个崭新的境界。
“十八罗汉掌”于1983年始在北京圆明园“福海”之畔和海体训练馆传授,从其多年教学效果看颇具安逸心性、放松身心、恢复精力、休闲自娱、强健体魄、及防身自卫之功效,十分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健身、武术爱好者于四时季节,凡室内外环境清雅之处随时习练。
武术作为传统兵学文化的载体即是民族历史的记忆,也是传统文化基因的延续,同时也是国人坚持文化传承、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十分容易接受、乐于参与和崇尚的生活内容与方式。因此在喧嚣无常、浮躁万象的社会环境中,能有意识利用一定的时间,从中解脱并静下心来,安住于心,凝神于心,专注于自身和拳法的修习,在与古人不断神交与对话的悟觉中,细心体会在一动一静。轻灵舒缓、刚柔相济的自然生命律动中;在积极生活和健康心态的自信、活力与愉悦中;你会得到“十八罗汉掌”古觉通灵、质朴纯真的生命感悟与缘自本心的真实体验。
家父秦铁英先生一九五四年春曾于安徽黄山所书(行楷)中堂,其内容为:“国术乃中华技击之学,然动则运其筋骨,活其血脉,身心如洗,儒形养神,实则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处隐山林之野,高古清穆之幽,积功武习,承继圣学,练胆强识,身捷体健、神清气朗,精气内涵,自阴阳和聚,而情志敏惠(慧),其禅高道古,而独得心源;故苦修之,当以天地同寿”。
而对作者言,在恪守武学并相融于时代气息与文化传承的同时,为不致迷失偏离其本真,近三十余年来我与拳法研究会的诸学者、兄长、同仁不断对其家学经典进行力所能及的继承研究与实践;不断学习、领悟前贤圣学丰富而朴实的武功元素,并化合于身,努力触摸和寻找自己的民族武学文化根源,力求在真实的生活感悟中,以独守心缘的意志与坚韧;以肃然敬畏的情愫,以守正严谨的治学精神由悟怔道;尽其复归、补遗中国(北派)少林拳法的经典长卷而尽其心力;以求可供今人乃至后人学习、研究、传承北派少林拳法其“武道清德”所内涵的功、法、理、学在中国传统文明中的升华与永存;以及在中华武学遗传基因和历史文化信息中,其“拳禅一如”所尊崇的传统佛学与少林武学相融的核心价值观;及浑穆高古、历久弥新的尚武精神与民族之魂所彰显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八十年代初秉承家训之教导,随国运鼎盛伊始,亦将家学公诸于世,呈现国人至今已近三十余年,一九八二年即在北京大学任教(时任北京大学武术协会教练组•组长),同年在西安“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荣获优秀奖•金牌,此后家学三部拳法及少林十大功法相继在《中国体育》、《武术健身》、《中华武术》及日本、美国《中国武术》杂志相继连载,并在国内、香港、台湾、日本出版多部专著,获得各界关注与好评。伴随着时光流逝,伴随着慎终追远的心志;伴随着清苦与悟觉的修持;伴随着清修禅悦与武学人的欣慰;作者虽年过花甲双鬓斑白;从8岁习武到14岁承袭家学;从26岁任专业教练到拳法掌门;从武学传人到文化学者的心仪路程;在守望着这一珍贵传统文化遗产的执着与自悟中;在用心实践与清寂的耕耘中;在学养、功力与心智的修为中;深感仍须以时代铸就的爱国、奉献、敬业精神,踏着谦恭、敬畏、求实、并艰难的步履,沿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武学的研究、实践之路,继续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家武术高级教练、
中国武术八段、
北京市武术协会理事、
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会长
秦庆丰 & & & 二0一0年九月
于北京西山• 菊园《书禅静蘆》
中国功夫网:
Copyright&2013 秦庆丰武术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