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在豪宅,雕梁画栋,过度装饰。以上几项只要沉迷于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 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会造成国家动乱的领导人,只注重扩大势力范围,而不重视仁义的教化;只追求高位权力,而不专注道德的修养。这种做法是舍弃国家所能生存的条件,而造成灭亡的因素。
7.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体论)
8.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què)。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有人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物资势必会用尽。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国家有足够的积蓄可以依靠。
9. 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 “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修身和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纵观古往今来有家有国的领导者,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亡国败家,无一不是由于奢侈纵欲。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欲望。放纵欲望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10.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suàn)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shàn)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hé),减食【减食作食毒】以中(zhòng)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11. 夫(fú)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量,不因为自己个人好恶产生的怒气,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12.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1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啊。”
1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更,改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蚀、月蚀一样:所犯的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蚀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仰他。”
15. 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zhēn)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从前圣王的制度中,史官在前记载君主的过失,诵诗文之工,读诵规劝君主的诗文,百姓在道路上指责君主的过失,商人们在街市上议论君主的过错,这样一来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了过失就改正,看见了符合道义的做法就积极落实,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16.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
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话】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有这样的行为,就是人之大忌。
17. 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一难是乐于别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二难是把别人的错误指出来告诉对方。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爱其亲者,不敢恶于他人之亲。】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己慢人之亲,人亦慢己之亲,故君子不为也。】爱敬尽于事亲,【尽爱于母,尽敬于父。】而德教加于百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故德教加于百姓也。】形【形作刑】于四海,【形,见也。德教流行,见四海也。】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吕刑》,尚书篇名。一人谓天子。天子为善,天下皆赖之。】(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全国都能看到德教产生的良好影响,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里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19.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言百姓之所法而行。】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则大化忾(kài)于天下。【忾,滿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以往夏商周三代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的后代;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谈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支派,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枝干就随之枯亡。这三者:自身、妻子、儿女,百姓和君主同样拥有,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深远的教化,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
20. 帝王之于亲戚,爱虽隆,必示之以威;体虽贵,必禁之以度。(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白话】君主对于亲属,爱护虽然深厚,但一定要有威严,否则亲属就会傲慢;亲属的身份虽然尊贵,但一定要用法度来制约,否则亲属会横行无忌。
21. 所贵于善者,以其有礼义也;所贱于恶者,以其有罪过也。今以所贵者教民,以所贱者教亲,不亦悖(bèi)乎?(卷四十五 昌言)
【白话】人们尊崇的美好行为,是因为它合乎礼义;厌弃的不良行为,是因为它违背常理。现在用所尊崇的来教化百姓,却用所厌弃的来教导皇亲,不是很反常吗?
22.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君主树立品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后自身言行就正;身正,然后左右近臣的观念才正;近臣正,然后朝廷的政治风气就端正;朝廷正,然后国家的运作就顺畅;国家正,然后天下起而归顺效法。
23. 曾子曰:【孔子弟子曾参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者也。】(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同时也是自己将传给学生的学问,是不是已反复温习并身体力行了?”
24.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天子没有不慎重的话。话一说出口史官就会记载,用礼仪来完成它,用鼓乐来歌颂它。
2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yuàn )怨矣。” 【责己厚,责人薄,所以远怨咎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要求自己从严,要求他人从宽,就能远离怨恨。”
26.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君主不贤明,则国家危亡而人民动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定而人民有序。国家的祸福,取决于君主贤与不贤,而不取决于上天的意旨。
27.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无以万方,万方不与也。万方有罪,我身之过。】(卷九 论语)
【白话】商汤王说:“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没有教化好他们,故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28. 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贤明的君王有过错就归之于自身,有了善行就归功于百姓。有了过错反省自己,自己就会警惕;有了善行归功百姓,百姓就会喜悦。归功于百姓而让百姓喜悦,归过于自己而让自己警惕,这是明君能治理好人民的原因。
29. 传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由是言之,长民治国之本在身。(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左传》上说:“夏禹、商汤罪责自己,因此德行、智慧、能力不断提升,自然人心凝聚,他们的国家勃然兴盛;夏桀、商纣怪罪别人,因此自身过恶不断增长,自然人心离散,他们的国家迅速灭亡。”由此可见,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
30.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chóu)。”【芥,草芥也。臣缘君恩(旧无恩字,补之)以为差等。】(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属如同自己的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同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陌路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同尘土、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仇敌。”
31.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想使人民富足安定,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很容易。君主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32.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英明的君主有三种恐惧:一是身居高位而怕听不到别人谈论他的过失;二是事事称心满意而怕变得骄傲起来;三是听到天下非常有道理的话,而怕不能实行。
33. 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耶?使民疾耶?宫室荣耶?女谒(yè)盛耶?苞苴(jū)行耶?谗夫昌耶?”(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从前成汤遭遇旱灾,便以六件事自责说:“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吗?役使百姓过度吗?宫室是不是太奢华?得势嫔妃进言干政形成风气了吗?贿赂盛行吗?进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吗?”
34.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民之离散,为轻漂犯法,乃上之所为,非民之过也,当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也。】(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失去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久。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实情,就应该哀怜体恤他们,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办案能力沾沾自喜。”
35.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君王偏失了为政之道,而诛杀他的臣民,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们明理,而有犯错就定他们的罪刑,这是杀害无辜。
36. 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达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四患是:一是弄虚作假,二是图谋私利,三是任性放纵,四是奢侈浪费。弄虚作假就会扰乱社会风气,图谋私利就会破坏法令纲纪,任性放纵就会助长越轨行为,奢侈浪费就会败坏规章制度。这四大祸患不除,那么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风气混乱,道德观念就要沦丧,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们的本性;法制破坏了,社会就要崩溃,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坚持守卫那些法度;行为越轨,道德规范就跟着消亡,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维护正道;规章败坏了,欲望就会横行无忌,即使国土辽阔四方,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端正习俗,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严明赏罚来统理国家的法律。这就叫做“五政”。
37.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得到贤人辅佐就安定昌盛,失去贤人就导致灭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38. 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古书上说:“有卓越的君主,必然能任用卓越的大臣。任用卓越的大臣,必然能建立卓越的功业。”
39.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dǎo)也。”【民之道,言民循从也。】(卷七 礼记)
【白话】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先导。”
40. 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锡衰(cuī),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文王喜好仁德,所以仁政兴起;得到士人而能尊重他们,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文王又能以礼义态度相待。所以,不对士人爱护和尊重,就不能得到士人的信心、让他们安心做事,就不能发挥才华,全力以赴,就不能成就他们的功业。所以,古代的贤君对待大臣,尊重他们的官爵、俸禄而且爱护他们;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娱乐,当大臣正好在宗庙祭祀时去世,则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代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是极尽礼义了,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报效君主。
41.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贱了。然而我洗头时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饭时也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起身去接见贤士,即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以国君的身份看不起人。”
42.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考虑任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一是没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积极推举,三是举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不能始终信任,五是因小小的嫌隙而否定可贵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抹杀大功,七是因小小的缺点而掩盖他整体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的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十是因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之士,这就是所谓的十难。这十难不除,贤臣就不能起用;贤臣不起用,国家也就难成了。
43.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不得其真贤。”(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而没有收到功效,社会混乱愈加严重,以致于国家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太公说:“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文王说:“那错在哪儿呢?”太公说:“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世俗所称誉的人,而没有用到真正的贤才。”
44.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辨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jì)危;辨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白话】身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导致的结果是智者不为他谋划策略,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出使外交,勇者不为他冲锋陷阵。智者不出谋略,那么国家社会将会陷入困境;有辩才的人不做外交,那么就无法与他国往来;勇者不奋力向前,那么边境就会受到侵犯。
45.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必作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国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为君主英明;国家之所以败乱,是因为君主昏庸。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之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偏信。因此,君主内心通达、广听兼纳,圣德就会日渐扩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会与日俱增。
46. 臣闻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恶谗谀,然而历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谗谀蒙幸者。盖听忠难,从谀易也。(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臣听说君王没有不喜欢忠诚正直而厌恶阿谀谗佞,但是历代的祸患,无不是因为忠诚正直的人获罪,阿谀谗佞的人受宠所导致。这实在是听信忠正之言甚难,听从阿谀之言较易。
47. 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然下有受字】之。(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英明的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太多,而无法听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广开敢于直谏的途径,听取反对自己的言论,如果所说的话是出于忠诚,即使所说的事情并非全都正确,也高兴地接受。
48. 舜曰:“予违汝弼(bì)。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故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舜说:“如果我有过失,你们就辅助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听从我,背后又去议论。”所以治理国家的方法,要鼓励人们进谏,要引导人们敢于讲实话,这样,君主就能明察真伪而通晓治乱的真实情况了。
49. 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zhēn);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卷二十八 吴志下)
【白话】使国家兴盛的君主,喜欢听指出过错的话;荒淫败乱的君主,喜欢听赞美的话。能听到自己过失的君主,过失就会一天天消除,而福分到来;喜欢听美言的君主,德行就会一天天受损,而灾祸也就降临了。
50.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挫折正直之士的节操,切断劝谏之臣所说的话,大臣们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可是不敢据理力争。天下人都对进献谏言生戒备之心,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患!
51. 孔子曰:“药酒【药酒作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è)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良药苦口难咽,但却有利于治病;正直的劝谏听来不顺耳,但有利于自我提升。商汤、周武王因为广纳直言劝谏而国运昌盛,夏桀、商纣因为狂妄暴虐,群臣只能唯命是从,而导致国家灭亡。”
52.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听取言论未客观判断,就轻易论定善与恶,是非容易颠倒,而卖弄言语、巧辩的风气就会兴起。
53. 夫(fú )人主莫不爱爱己,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故惑小臣之佞(nìng),而不能废也;忘【忘疑忌】违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君主没有不宠幸那些喜爱自己的人,却不知道喜爱自己的人不该宠幸。所以迷恋于卑微小臣的谄媚,而不能远离罢黜;感受不到不顺己意的人是有益于自己的,而不愿意任用他们。
54.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嗜欲伤神,财多累身。】富贵而骄,还自遗咎。【夫富当振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言人所为,功成事立,名迹称遂,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譬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金玉满堂、丰富的物质生活,很难长久的保有,富贵时生活骄纵奢侈,就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就之后,懂得不居功贪位,适时退下,才符合大自然的运行之道。
55. 夫(fú )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听和察,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那么谋划必定有疏漏,不能尽收好的策略;假如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但采纳的方法不对,考察也不精确,谋略计划必然混乱无章。
56.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必察彼己之谓【谓作为】,而度(duó )之以义,故举无遗失,而功无废灭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圣人的定夺取舍,不一定都听取大众之言,也不一定要坚持己见,而是一定要全面考量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并以情理法来衡量,所以选拔贤才时没有遗漏,政事就不会败坏丧亡。
57.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主最大的弊病,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58. 景公问晏子曰:“古者离散其民而陨(yǔn
)失其国者,其常行何如?”对曰:“国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尚谗谀而贱贤人,乐简慢而轻百姓;国无常法,民无经纪;好辨以为智,刻民以为忠;流湎(miǎn)而忘国,好兵而忘民;肃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怀人,政不足以匡(kuāng)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国之行也。今民闻公令如寇雠,此古之离其民陨其国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古代离散百姓而丧失其国的君主,他常见的行为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国家贫穷却好大喜功,智慧浅薄却独断专行;好听信谗谀之言而轻视贤人,好轻慢而忽略百姓;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没有行为准则;把喜好争辩当作智慧,把苛虐百姓当作忠诚;放纵无度而荒废国事,喜好用兵而不顾人民;严于判罪诛杀,疏于赏赐有功;把别人的哀伤当作欢乐,靠损害别人谋取利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抚百姓,政令苛刻不足以教导百姓;赏赐不足以劝人行善,刑罚不足以防范违法行为。这就是亡国的做法。现在百姓听了国家的政令如同见了仇敌,这就是古代造成离散百姓、丧失国家的常见行为。”
59.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qì)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卷二十八 吴志下)
【白话】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的人士,都积累了特异不凡的事迹,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其志。
60. 夫(fú )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nìng),不阿(ē)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náo)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贤明的人做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语使君主圣德受到损害,不为求取自己安身而曲意迎合大众,不损坏公义来顺从私欲,不扰乱法纪而畏惧强权。他们的明智能够辨别奸邪;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从不结党营私。
61. 杨震字伯起,弘农人也。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yè)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wèi)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杨震,字伯起,弘农人。迁官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以前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晋见,到了晚上,王密身带黄金十斤来送给杨震。杨震说:“身为老友的我了解您的为人,而您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在黑夜里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您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62. 昔者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不极谏,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从前晋平公问叔向说:“国家的祸患,最大的是什么?”叔向说:“大臣重视禄位而不极力规谏,小臣怕获罪而不敢说话,下情不能上达,这是国家的大祸患。”
63. 人臣之行,有【本书有作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作为人臣的操守,实行“六正”就会得到尊荣,触犯“六邪”就会自取其辱。
64.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上下下旧有治字,删之】能相亲也。”【君臣同心,故能相亲。】(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君子在事奉国君,上朝为官时,总想着尽忠职守且认真负责,为天下人谋福利;退朝居家时,总想着补救自身的过失,增进德行学问,以便利益大众。如果国君有美德善行的事,一定顺势促成;对于国君的过恶,一定帮助他匡正、补救,能尽心尽力做到这样,那么君臣上下必能同心同德、相亲相爱。”
65. 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卷四十六 申鉴)
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躁,不安静。】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隐,匿,不尽情实。】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未见君子颜色所趋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者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随侍君子时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没到该说时就说,这就是心浮气躁;话当说而不说,这就是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就说话,这就是不懂言语分寸,犹如盲人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67.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不悦曰:“君裂地而富【富作封】之,疏爵而贵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忠臣应该如何辅佐国君?”晏子回答说:“国君有危难,忠臣不送死;国君出外逃亡,忠臣不送行。”
景公很不高兴地说:“君主分封土地使臣子富足,分封爵位使臣子显贵,君主有灾难,臣子却不舍身拼死,君主出逃臣子却不送行,这种说法是何道理?”晏子答道:“谏言如果被采用,国君一生都没有危难,忠臣何需送死?谋划如果被听从,国君终身不至于逃亡,忠臣何需送行?如果谏言不被采用,国君有危难而忠臣跟着送死,那是白白送死!如果谋划不被采纳,国君逃亡而忠臣送行,那是欺骗、伪善!所谓的忠臣,是善于向君主进谏良策,而不是和君主一起陷于危难。”
68. 子曰:“……汝闻用力为(wéi)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你听说过是卖力的人贤明,还是推荐贤才的人贤明呢?”子贡说:“推荐贤才的人才是贤明啊!”孔子说:“对。”
69. 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雠(chóu);其废不肖也,不阿(ē )亲近。(卷四十 韩子)
【白话】忠臣推荐贤能的人,不避仇怨;罢除不肖的人,不偏袒亲近。
70.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者,生之质也。命者,人所禀受。率,循,循性行之是曰道。修,治也,治而广之,人放效之,是曰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须臾离之,恶乎从。】(卷七 礼记)
【白话】人人本具的纯净纯善,称为“自性”,随顺自性皆能学为圣贤,称之为“道”,修养道德自然能够感化别人,这称为“教”。因此“道”无所不在,片刻都不能离,能够离开的,那就不是道。
71. 保合大和,乃利贞。【不和而刚暴也。】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万国所以宁,各以有君也。】(卷一 周易)
【白话】宇宙的运行,保持着和谐自然的关系,才能使万物祥和有益,永远纯正。它创造了世间万物,使天下都得到安宁,而君王受到百姓的推崇,能效法天德长养万物,天下就能得到安宁。
72. 人法地,【人当法地,安静和柔也,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宣。】地法天,【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天法道,【清静不言,万物自成。】道法自然。【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人应当效法大地,安静柔和、无私无怨地承载养育万物而不居功;大地效法上天,包容万物,普施而不求回报;上天效法道的精神,清静无为,万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3. 圣人不积,【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财贿布施与人,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害也。】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法天,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下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圣人无私而不积藏,有德则教愚,有财则济人,尽其所有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因此,天道是全然利益而不侵害万物;圣人之道是遵循自然法则,帮助世人而毫不争夺。
74. 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喜爱学习圣贤教诲就接近于智,将学到的教诲好好落实就能接近仁,在学习或落实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错误而发羞耻心去改正,这就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种品德,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就能办好天下国家的事了。
75.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话】发布施行政令,是为天下人谋福利的,称为道义;君民上下相亲相爱,称为和睦;人民不需开口恳求而君王就能体察施予,称为诚信;能消除天下人的祸患,称为仁爱。仁爱与诚信,和睦与道义,都是帝王的法宝。
76. 文王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太公对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wàng)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shì)。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文王问太公:“怎样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说:“度量之大足以涵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怀服天下;恩惠足以遍覆天下,然后才能统领天下;权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当机立断而不犹豫,然后能为天下之依靠。这六项条件都具备了,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77. 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寑(qǐn)道焉,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子不忧虑自己年老力衰,而是担忧心志倦怠。不让道业荒废停止,不让义理弃置不为。光说而不去做,这样道业就被荒废了;没有及时去做,这样义理就被弃置了。
78.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卷一 周易)
【白话】乾卦。……《象传》说:乾卦象征天道运行的刚健而永恒,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我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79.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卷一 周易)
80. 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旧无人无至则为七字,补之】小人。纣为无道,见称独夫;仲尼陪臣,谓为素王。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不行善事的,就是恶人;不奉事尊长的,就是小人。商纣王为君无道,所以被称为“独夫”;孔子身为诸侯的大夫,却被推许为“素王”。这说明君子并不在于是否有权势和财富。
81.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至于天,则风雨时;孝至于地,则万物成;孝至于人,则重译来贡,故无所不通也。】(卷九 孝经)
【白话】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通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蓼(lù)蓼者莪(é),匪莪伊蒿(hāo)。【兴也。蓼蓼,长大貌也。莪已蓼蓼长大,我视之反谓之蒿,兴者,喻忧思心不精识其事也。】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者,恨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己之苦也。】无父何怙(hù)?无母何恃(shì)?出则衔(xián)恤,入则靡至。【恤,忧也,孝子之心,怙恃父母,依依然以为不可斯须无也,出门则思之忧,旋入门又不见,如入无所至也。】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fǔ)我畜我,长(zhǎng)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鞠,养也。顾,旋视也。复,反复也。腹,怀抱。】欲报之德,昊(hào)天罔(wǎng)极。【之犹是也,我欲报父母是德,昊天乎我心无极也。】(卷三 毛诗)
【白话】那片长长的莪蒿,原来是青蒿,心中充满忧思,竟把青蒿都看错了。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劳苦憔悴!没有父亲,我可以依靠谁?没有母亲,我可以仰赖谁?行走在外,心中悲痛;回到家中,房屋空旷,再也见不到父母,就像没有到家一样。父亲啊您生下我,母亲啊您养育我,你们抚育我疼爱我,长养我教育我,反复顾看挂念我,出入都怀抱着我。想要报答父母含辛茹苦拉扯我长大的深恩,却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苍天啊苍天,我心常所忆念,痛切至极,没有停止之时。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kuì)。【劳,犹功。】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思慈爱忘劳,思父母之慈爱己,而自忘己之劳苦。】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无怨,无怨于父母之心也。】父母有过,谏而不逆;【顺而谏之。】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喻贫困犹不取恶人之物以事己(己作亡)亲。】(卷七 礼记)
【白话】孝道有三种层次: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劳,大孝永不匮乏,能使天下人永远保持孝心孝行的精神。想到父母慈爱养育之恩,竭力供养而忘记自身的疲劳,这可称为用力;尽本分去利益大众,使人民尊重仁德、安行道义,这可称为用劳;广施德教,使四海之内丰衣足食,人民各自安守本分地礼敬祭祀父母,这可称为不匮。父母喜爱我们,做子女的一定是高兴而且不敢忘怀;父母嫌弃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深加警惕而没有埋怨;父母有了过失,要婉言劝谏而不能忤逆;父母去世之后,必以正当所得的食物来祭祀他们。这才是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
84.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fú )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卷九 孝经)
【白话】人的身躯、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毁损伤害,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名声显扬于后世,使父母获得荣耀,则是实行孝道最终的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诸侯在民上,故言在上,敬上爱下,谓之不骄,故居高位而不危殆也。】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费用约俭,谓之制节。奉行天子法度,谓之谨度。故能守法而不骄逸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居高位能不骄,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虽有一国之财而不奢泰,故能长守富。】富贵不离其身,【富能不奢,贵能不骄,故云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上能长守富贵,然后乃能安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薄赋敛,省傜役,是以民人和也。】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恐惧。兢兢,戒愼。如临深渊,恐坠。如履薄冰,恐陷。】(卷九 孝经)
【白话】身居高位能敬上爱下而没有傲慢之心,尽管地位再高,也不会发生倾覆的危险;能节俭守法,即使财富再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处于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尊贵的地位;财物充裕而不浪费,这样就能长久守住财富。能使财富和尊贵不离于身,然后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的孝道!《诗经》说:“时时要戒慎恐惧,好比行走在深潭的旁边,又好像踏在薄冰的上面,唯恐会陷落,所以凡事都要谨慎小心,提高警觉。”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不合诗书,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不合礼乐,则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诗书,则不言。】非道不行。【非礼乐,则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法先王服,言先王道,行先王德,则为备矣。】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夙,早也。夜,暮也。一人,天子也。卿大夫当早起夜卧,以事天子,勿懈惰。】(卷九 孝经)
【白话】(卿大夫)非符合古圣先王礼法原则的服装不敢穿,非符合古圣先王礼法原则的言论不敢讲,非古圣先王的道德行为不敢行。所以,不合礼法的话不讲,不合道德的行为不行。说话无需刻意选择,都合乎道理,行为无需刻意选择,都遵循法道,纵使言语传遍天下,也不会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为天下皆知,也不会有怨恨厌恶。服饰、言语、行为三者都能遵守礼法道德,完备无缺,然后就能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说:“要早晚勤奋不懈,来事奉天子。”
87. 故以孝事君则忠,【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也。】以敬事长则顺。【移事兄敬,以事于长,则为顺矣。】忠顺不失,以事其上,【事君能忠,事长能顺,二者不失,可以事上也。】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卷九 孝经)
因【因上旧有子曰二字。删之。】天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四时以奉事天道。】分地之利。【分别五土,视其高下,此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行不为非,为谨身;富不奢泰,为节用。度财为费,父母不乏也。】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总说五孝,上从天子,下至庶人,皆当孝无终始。能行孝道,故患难不及其身。未(未下九字恐有脱误)之有者,言未之有也。】(卷九 孝经)
【白话】利用节气的自然规律,充分辨别土地的好坏和适应情况,以获取最大的收成。谨慎遵礼,节省用度,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道。因此,上自天子下至老百姓,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的。孝道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而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事。
89.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乐竭欢心以事其亲。】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孝子事奉父母亲,日常居家的时候,应尽恭敬的心去侍候;奉养的时候,应尽和悦的心去服侍;父母生病时,应尽忧虑的心去照料;父母去世,应尽哀痛的心去料理后事;祭祀时,应尽严肃的心去祭祀。以上五点完全做到,才算是尽到事奉双亲的责任。”
90.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zhèn)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遂,犹成也。】(卷七 礼记)
【白话】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生下来的。用父母生下来的身体去做事,怎么敢不慎重呢?生活起居不庄重,不是孝的表现;为国君效力不忠诚,不是孝的表现;身任官职而不认真负责,不是孝的表现;跟朋友交往而不讲信用,不是孝的表现;作战时没有勇敢精神,不是孝的表现。这五个方面做不好,就会损及父母的名声,怎敢不慎重呢?”
91. 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及作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径,步邪趋疾也。】(卷七 礼记)
92.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bèi)德。【人不能爱其亲,而爱他人亲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能敬其亲,而敬他人之亲者,谓之悖礼也。】(卷九 孝经)
【白话】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其他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别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
93.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大也。毅,强而能断也。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也。】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以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后已,远莫远焉。】(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作为读书人,心志不可以不宏大刚毅,因为肩负的责任重大,而且行走的路程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这责任不是很重大吗?这个重责大任要一直承担下去,到死为止,这路程不是很遥远吗?”
94. 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矣哉!(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有一个字是可以恒常奉行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种行为是可以恒常实践的,就是“正”,正直无私。恕,是施行仁德的方法;正直,是遵守道义的要领。真是太重要了!
95.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约身。】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善在己不在人。】曰:“请问其目。”【知其必有条目,故请问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四者,克己复礼之目。】(卷九 论语)
【白话】颜渊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节,这便是仁。只要有一天真正做到克己复礼的功夫,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感化,而归向于仁德。实践仁德全靠自己来下功夫,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遇到一切不合于礼的事情都不动心。”
96.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仁之道莫尚乎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为诸侯,在家为卿大夫。】(卷九 论语)
【白话】仲弓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说:“出门与人相见,像接待贵宾一样恭敬,差遣民力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的国家里没有人怨恨,在大夫的封地没有人怨恨,无论在哪里做事,都不会使人抱怨,这便是仁德。”
97.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人不能忘本,纵使自己飞黄腾达了,患难当中的知交朋友不能遗忘,对于跟我们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抛弃。
98. 天地有纪矣,不诚则不能化育;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以义应(yìng)当(dàng),曲得其情,其唯诚乎。(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天地是有纲纪的,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君臣之间是有道义的,不真诚就不能相处共事;父子之间是有礼节的,不真诚就会无礼而疏远;夫妇之间是有恩义的,不真诚就会忘恩而离异;结交朋友是有情分的,不真诚就会无情而断绝来往。以道义来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应对恰当,微细的体察到对方的心意、需要或是事物的真相,这唯有用真诚心才能做到啊!
99.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君子修养心性,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要做到至诚,没有其他方法,唯有信守仁德,实践道义。以至诚心来守住仁德,就能教化百姓;以至诚心行使道义,就能改变风俗使民心向善。善良风俗代而兴起,如此可说是与天同德。
100. 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故君子重之。(卷五十 袁子正书)
101. 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之,则用日久;用日久,则事著明;事著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乎?”(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孔子说:“想让别人信任自己,就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真正落实去做,效果就能持久;成效日益长久,事理更能彰显;理事都明白,那么大家有目共睹,有耳皆闻,谁还能歪曲事实真相呢?”
102.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厉,病。】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子夏说:“君子在位时,先要取得民众的信赖,然后才能劳役民众;如果未取得信赖,民众会以为这是在虐待他们。君子若处于臣位时,应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才能规谏;如果未取得信任,君主会以为这是在毁谤他。”也就是说,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任为基础。
103. 夫(fú )信由上而结者也。故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诚信是由在上者缔结的。所以,君主以诚信的言行态度来教导臣子,臣子就会以诚信忠于君主;父亲用诚信的身教来教诲子女,子女就会用诚信孝顺父亲;丈夫用诚信来对待妻子,妻子就会用诚信顺承丈夫。在上位者如果能依循伦常大道来教化下位者,下位者自然会服从常道而顺应上位者,如此上行下效,还有不被教化的人,一百个里面也找不到一个。
104. 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谓之虚;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虚愚之君,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故书称君为元首,臣为股肱(gōng)。期其一体相须而成也。(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表面上做出仁义而实际是违背的,叫做虚伪;不用真诚来对待自己的臣属,却希望臣属真诚地事奉自己,叫做愚昧。虚伪愚昧的君主,不可能得到肯效死出力的臣属。所以《尚书》说君主就像是人的头部,臣属就像是人的胳臂和大腿,这是希望君臣能成为一个整体,相互配合使国家大治。
105. 巧诈不如拙诚。(卷四十 韩子)
106.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为德,直道而行,于心逸豫,而名日美。为伪,饰巧百端,于心劳苦,而事日拙,不可为之也。】(卷二 尚书)
【白话】积德行善的人,心定神闲而一天比一天更喜悦快乐;作假造恶的人,心思费尽却一天比一天更窘迫困苦。
107.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之谓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卷十 孔子家语)
108.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令,教令也。】(卷九 论语)
109. 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君子治理政务,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令。
110.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言民化行,不拘于言也。】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甚者,甚于君也。】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言民之从君,如影之逐表。】(卷七 礼记)
111. 我有公心焉,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平心焉,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躬行之所征者也。(卷四十五 昌言)
112. 太公曰:“将有三礼。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幕,名曰三礼也。”(卷三十一 六韬)
113.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端,正也。】(卷十 孔子家语)
114.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卷七 礼记)
【白话】因此有德行的领导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带动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115.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fú)是之谓诚君子。(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君子能做到值得人尊重,但不能让别人必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值得人信任,但不能让别人必定信任自己;能够做到值得任用,但不能让别人必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养品德为耻,不以被污辱为耻;以不守信用为耻,不以不被信任为耻;以没有才能为耻,不以不被任用为耻。因此不被虚有美誉所引诱,不被诽谤而恐惧,遵循正道而行,端正自身,不被外物所动摇,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116. 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 韩子)
117. 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之道,修于近小而不妄者也。故君子言必有物,而口无择言;行必有恒,而身无择行也。】(卷一 周易)
【白话】家人卦。《象传》说:……为人领导、父母或老师,时时保持言语真实诚恳,而且力行要有始有终。
118. 衣冠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ē)党之义。三者,君子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国君的衣冠中规中矩,因此朝廷内就不会出现奇装异服;所说的话符合道义,因此臣下就不会谎报下情;自身行为遵循道义,处事公正,那么国家就不会有阿谀奉承、结党营私的现象。以上这三点,乃国君日常的行为规范。
119.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积也,安有不闻者乎?(卷三十八 孙卿子)
120. 帝曰:“夫(fú )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卷二十一 后汉书一)
121. 老子曰:“报怨以德。”(卷四十 贾子)
122.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卷一 周易)
【白话】《彖传》说:谦卑,则亨通。天道的法则是向下周济万物,光明普照天下;地道的法则是位处卑下而地气向上运行;天地沟通,阴阳和合,所以说“亨通”。天的法则是减损盈满者,增益谦虚者;地的法则是改变盈满者,充实谦虚者;鬼神的法则是危害盈满者,施福谦虚者;人类的法则是憎恶盈满者,喜欢谦虚者。谦虚者若位居尊贵,他的道德更显光明;即使位居卑下,他的道德也不可超越;君子处于尊位或卑位,均能终生保持谦虚的美德,同时获得谦虚带来的终生的福报。
123.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jiè)。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是天道之常。】(卷二 尚书)
【白话】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顺。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
124.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卷一 周易)
【白话】《象传》说:勤劳而谦恭的君子,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景仰和归服。
125.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日新,不懈怠也。自满,志盈溢也。】(卷二 尚书)
【白话】德行天天进步,世界各国都会受到感化而远来归顺;心志骄傲自大,连身边最亲近的家人也会离散。
126. 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卷四十三 说苑)
127.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zhì)遐,必自迩。【言善政有渐,如登高升远,必用下近为始,然后致高远也。】(卷二 尚书)
【白话】如果要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如果要行远,一定要从近处起步。因此无论做学问或处事,应从浅近处下手,然后循序渐进,慢慢深入,不可好高骛远。
128.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江海以卑下,故众流归之,若民归就王者。】(卷三十四 老子)
129. 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真正的君子,常保心态谦虚,举止恭敬有礼,不以出众的才能而高于众人之上;他把别人都看作是贤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是不贤之人。因此别人愿意告诫他而不觉得厌烦,教诲他而不觉得疲倦。
130. 汝惟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弗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自贤曰矜。自功曰伐。言禹推善让人,而不失其能;不有其劳,而不失其功;所以能绝众人也。】(卷二 尚书)
【白话】你能不自以为贤能,天下才没有人和你争贤能。你能不自我夸耀,天下才没有人和你争功劳。换句话说,国君能时时保持谦恭谨慎的态度,天下才能永保稳固,不被推翻。
131. 夫(fú )人有善鲜(xiǎn)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夸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夸就会掩盖别人的优点,自傲就会凌驾于别人之上。掩盖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掩盖他;凌驾别人的人,别人同样也会凌驾于他之上。
132.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卷九 论语)
133. “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下无阴也。】贤人在下位而无辅,【贤人虽在下而当位,不为之助。】是以动而有悔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卷一 周易)
【白话】“处于极尊之位,应当以高傲为戒,否则会有败亡悔恨之祸。”为何这么说呢?夫子说:“地位极其显贵,没有比这再高的位置;身份极其崇高,没有人能亲善接近。贤人都处在下位,而无法在旁辅佐协助,因此一举一动不谨慎就会引祸上身。”……“亢”字的意义,只知进取却不知退守,只知存在却不知会衰亡,只知获得却不知会丧失。这只有圣人的智慧,能知道如何进、退、存、亡,而不失正道,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吧!
134.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惟圣人无念于善,则为狂人。惟狂人能念善,则为圣人。言桀纣非实狂愚,以不念善故灭亡也。】(卷二 尚书)
【白话】人人都有圣明的本性,一旦妄念生起,且相续不断,则被烦恼缠缚,就会变成凡夫;凡夫克制妄念,保持正念,就会变成圣人。由此可知,“圣”与“狂”之分,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
135. 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卷二十七 吴志上)
136. 《曲礼》曰:毋不敬,【礼主于敬。】俨若思,【言人坐思,貌必俨然。】安定辞,【审言语也。】安民哉!【此三句可以安民也。】(卷七 礼记)
【白话】《曲礼》说: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不恭敬的,举止端庄稳重,像若有所思的样子,谈吐安详稳定,条理分明,这样才能安定人民啊!
137.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 说苑)
138. 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卷三十五 文子)
139.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居下体之上,在上体之下。明夫终敝,故不骄也;知夫至至,故不忧也。】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惕,怵惕之谓也。】(卷一 周易)
【白话】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整天勤奋不懈、自强不息,直到夜晚也警惕戒惧,这样才能处于险境而避免祸害。”怎么说呢?夫子说:“这是譬喻君子要增进道德、建立功业。做到忠诚信实,由此可以增进道德;对人民大兴文教,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保持真诚,由此可以积蓄功业。所以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虑。能够整天勤奋不懈,随时警惕戒惧,虽处险境也能避免祸害。”
140.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须臾离之,恶乎从。】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其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若有觇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也。】(卷七 礼记)
141. 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话】言行有四个准则:一是遵循志向的过程中,不忘仁爱;二是运用智能时,不忘道义;三是恪尽职守时,不忘忠诚;四是开口说话时,不忘信实。能谨慎遵守这四个准则,终生不忘,名誉和功业自然会随之而来,就像身形有影子相随,声音发出会有回响一样。
142. 君子口无戏谑(xuè)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捡。言必有防,行必有捡,虽妻妾不可得而黩(dú)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yùn)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子开口不说玩笑的言语,说话必定防范约束;自身没有玩笑的行为,行为必定检点谨慎。说话防范,行为谨慎,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亲近而无礼,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轻慢。所以,君子不用严厉训斥,而身教就能影响整个家族;不用规劝告诫,而良好的风气就能教化整个乡里。《孟子》中称赞,“圣人端正己身,而身边的万事万物也会随着端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143. 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诫,【虽处安乐,必警诫也。】无行所悔。【所悔之事,不可复行。】(卷十 孔子家语)
144.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为之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卷一 周易)
【白话】孔子说:“祸乱之所以发生,是以言语作为途径。君主出言不慎就会失去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会惹祸上身,机密大事不慎泄漏就会造成危害。所以君子谨慎守密而不随意出言。”
145. 夫(fú )轻诺必寡信,【不重言也。】多易必多难。不慎患也。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动作举事,犹进退重难之,欲塞其源也。】故终无难。【圣人终身无患难之事,由避害深也。】(卷三十四 老子)
146.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动则得礼乐之节。】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恃尊贵以自恣。】乐佚游,【佚游,出入不节。】乐宴乐,损矣。”【宴乐,沉荒淫黩也。三者,自损之道。】(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以礼乐来节制举止,喜好赞扬别人的善行进而引导大家见贤思齐,喜好多结交贤德益友,这都可以使人受益;喜好以尊贵、才能骄人,喜好散漫游荡,喜好沉迷宴会饮酒、寻欢享乐,这都会使身心受到损害。”
147. 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卷一 周易)
148. 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水相得合而已,酒醴相得则败。淡,无酸酢少味也。】(卷七 礼记)
【白话】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清水,小人之间的交情蜜如甜酒;君子之交虽平淡却能互相成就,小人之交虽亲密却易互相败坏。因此,君子应审慎择友以成就德行,提升道业。
149.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所以说: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有香草的屋子里,时间一长就闻不到香气,这表示自己已经融入其中,与香气同化了;而与不善之人相处,就像进入咸鱼铺子里,时间一长就闻不到臭味,也是与臭味同化了。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选择朋友与环境。
150.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便辟,巧避人所忌,以求容媚。】友善柔,【面柔者也。】友便佞,损矣。”【便,辩也。谓佞而辩。】(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跟正直无私的人交友,跟宽恕的人交友,跟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对我们的德行都有益处。若跟谄媚逢迎的人交友,跟伪善奉承的人交友,跟巧言善辩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会损害德行。”
151.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卷三十六 尸子)
152.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以君德而处下体,资纳于物者也。】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卷一 周易)
15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须先使工具精良;士人要想弘扬仁义道德,一定先要深入圣贤典籍。《易经》说:“君子应多多记取且用心领悟前人的嘉言善行,来积累培养自己的德行。”
154. 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qiǎng)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卷三十五 曾子)
【白话】曾子说:“君子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习气,检查反省自己的过错,尽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去除私欲,符合道义的事,当下去做,这样可以称得上是真实学问了。”
155.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卷九 论语)
156. 见善,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必以自省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看到善行,必定一丝不苟地自我对照,并加以学习效法;看到不善,必定戒慎恐惧地反省检点,并拿来警惕借鉴。所以批评指正我而又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赞同我而又很得当的人,就是我的益友;谄谀奉承我的人,就是祸害我的人。
15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从小成大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卑至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近至远。】(卷三十四 老子)
158. 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河海。(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不积累半步前进,无法远行千里;不汇聚滴水细流,无法成为浩瀚江海。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是由小渐大累积而成,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
159.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德行无恒,自相违错,不可致诘,故或承之羞也。】不恒其德,无所容也。(卷一 周易)
【白话】恒卦第三爻象征: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或许将蒙受羞辱。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必然丧失操行,无法立足容身于社会。
160. 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盛其官,任而使之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忠信者,与之重禄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禀称事,所以来百工也;【既禀食之,各当其职事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⑦不能,所以绥⑧远人也;【绥,安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⑨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爱家族,礼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徕各行工匠,抚慰远方人民,安定各地诸侯。修正己身,则可树立品德,不为外在名利所动摇;尊重贤人,如此小人自然远离,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做出错误决策;亲爱家族,则叔伯、兄弟之间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嫌隙;礼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识、以礼相待,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体恤众臣,则众臣必深怀感恩而尽心报效;爱民如子,则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劝善;招徕各行工匠,国家才会富裕充足;抚慰远方民族,则四方人民受到恩惠,自然会归顺依附;安定各地诸侯,则天下人民敬畏诚服。”
哀公问:“该如何做到呢?”孔子说:“内心严肃诚敬,外表整齐端庄,不合礼义的事绝对不干,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弃谗言、远离女色,轻财物而重道德,这是尊重贤人之法;根据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禄,理解对方的好恶,这是增进家族和睦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任,这是礼敬大臣之法;忠诚信实者,给予优厚俸禄,这是劝进贤士之法;农闲时节才役使人力,并减收赋税,这是爱民如子之法;经常考核工作,并依考绩发给酬劳,这是招徕各行工匠之法;款待来往的各方族群,奖励善行而怜悯弱势,这是抚慰边远人民之法;延续断绝的世系,振兴衰废的国家,平时维持外交礼节,进贡虽薄而答礼丰厚,这是安抚诸侯之法。总之,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的纲领,而实行的关键,只在一个真诚。”
16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也。】(卷二 尚书)
162.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道理及方法,都记载于典籍上。如果有像文武圣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仁政便能实行;如果圣王消失了,那么仁政便会跟着止息。所以施政的关键在于获得圣贤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必须以修养己身来感召,修养己身必在于遵循道德伦理,遵循道德伦理的下手处,在于以仁爱存心。
昔者成王,幼在襁(qiǎng)褓(bǎo)之中,召(shào)公为大(tài)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职也。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卷十六 汉书四)
【白话】从前周成王年幼在襁褓中,便请来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师。保,是保护太子的身体;傅,是以道德仁义来教导他;师,是以圣贤教诲来启发他,这就是三公的职责。于是又设立“三少”,少保、少傅、少师,这是与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当太子幼年懂事时,三公、三少就讲明孝、仁、礼、义的道理,引导他落实,并驱逐奸邪之人,不让太子见到不好的行为。因此选出天下品行端正的君子,以及孝顺友悌、见闻广博、有学问道德的人,保护辅助他,让他们陪伴太子朝夕相处、同出同入。所以当太子生下来,所见的都是正事,所听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左右前后都是正人君子。……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样,自然而然会变成习惯。”
164.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国家没有贤能的大臣辅佐和优秀的人才协助,而能成就功业、平定危乱且延续已灭绝的国家,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国家不必求大,而在求得民心;辅佐的大臣不必求多,而在求得贤良俊才。得民心的人,人民自然会拥护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志士仁人自然来归附他。
165. 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fú )人道政为大。夫(fú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哀公问孔子说:“请问人道之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说:“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政的意思就是端正。君主自己先端正了,百姓也就跟着端正。”……哀公问道:“请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回答说:“夫妇职责有所区别,父子之间互相亲爱,君臣上下互相信任。这三个人伦关系端正了,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会跟着理顺。”
166.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fú )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卷三十八 孙卿子)
167.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问往将何所先行之也。】子曰:“必也,正名乎!【正百事之名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zhòng);【礼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淫刑滥罚矣。】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卷九 论语)
【白话】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君主打算请您去辅助他治国,不知您将以何事为先?”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使名分与事实(身份等)相符。如果名不正,则言语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办事就不易成功;办事不成功,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起;礼乐不兴起,刑罚就会用之不当;刑罚不当,人民就会感觉手足无措,天下就乱了。”
168.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卷一 周易)
【白话】《彖传》上说:“家人卦”,象征女子守着正道,居于家内,相夫教子;男子守着正道,处理外务,承担经济重担;男女各自安守正道,这是天地间的义理。家庭中有严明的君长,这就是指父母亲。父亲善尽父道,儿子善尽孝道,兄长善尽为兄之道,弟弟也善尽为弟之道,丈夫善尽夫道,妻子善尽妇道,这样一来,家道就能端正,所有家庭都能端正家道,那么天下就安定了。
)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yù)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阨(è)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辨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⑦为末;孝悌以致养⑧为本,以华观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⑨为末。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则道德崩⑩。(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要使百姓富裕,以农事生产为本,以流动的职业为末;各种工艺,以实用为本,以雕琢装饰为末;***经商,以流通货物为本,以出售珍奇货物来谋利为末。这三者若能守住根本、远离枝末,百姓就会富裕;如果远离根本而守住枝末,百姓就会贫穷;百姓贫穷就会陷入困境而无心行善,百姓富裕就会安乐而容易教化。教育训导,以道德仁义为本,以巧言善辩为末;言论话语,以诚信顺理为本,以奇异华丽为末;知识分子,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本,以交友应酬为末;落实孝悌,以尽心奉养为本,以图表面、讲排场为末;身为部属,以忠诚正直为本,以谄媚讨好为末。这五者若能守住根本、远离枝末,仁义的风气就会兴盛;假如远离根本而守住枝末,道德就会败坏。
170. 夫(fú )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夫(fú )礼教之治,先之以仁义,示之以敬让,使民迁善日用而不知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仁义礼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令刑罚,是治理国家的枝叶。没有根本就不能长久建立,没有枝叶就不能稳定建设。以礼义教化治国,首先要实行仁义,带头做到恭敬谦让,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就迁善改过。
171.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继嗣不立,则乱之源也。】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立身处世要先遵循六个根本准则,然后才能成为君子。立身合乎仁义,而孝是立身的根本;丧事要有礼节,而哀痛是丧事的根本;作战布阵有行列,而勇是战阵的根本;治理政务需有条理,而农业是政治的根本;安定国家有方法,而慎选继承人是安国的根本;创造财富有一定的时机,而付出劳力是致富的根本。根本不能巩固,就不要追求枝末小事的完美;亲戚之间都不能团结和睦,就不要致力于跟外人交往;做事情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多种事业。因此,回归根本从近处做起,这是君子应该采取的原则和方法。”所以假如本末倒置,不只徒劳无功,还会产生严重的流弊问题。
172.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义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chóu)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⑦矣。(卷二十七 蜀志)
【白话】诸葛亮担任宰相时,安抚百姓,明示礼义规范,精简官职,采用权宜的法制,以真诚待人,处事大公无私。对于尽忠、有益国家的,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触犯法令、怠忽职守的,即使是亲信也必定惩罚;认罪悔改的,即使罪行严重也必定从宽开释;巧言掩过的,即使罪行轻微也必定从严判刑。就算善行再微小也要赞赏,恶行再微细也要指责。精通熟习各项政事,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依照职位来要求实效,不允许弄虚作假。最终在蜀国境内,人人都敬畏和爱戴他。刑罚政令虽然严厉,人民却毫无怨言,正是因为他处事公平,而且勉励、禁戒都非常明确。他真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能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了。
173. 子曰:“夫(fú)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故曰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人亲爱莫善于孝,故言教之所由生。】(卷九 孝经)
17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先能事父兄,然后仁可成。】(卷九 论语)
【白话】君子为人必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175.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欲求忠臣,出孝子之门,故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以敬事兄则顺,故可移于长也。】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君子所居则化,所在则治,故可移于官也。】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因此能把这种孝敬心转移去效忠君主;奉事兄长能尽悌道,因此能将这种恭敬心推移去顺从长官;家居生活治理得当,因此能把治家的经验移于处理政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孝、悌和善于理家的品行,在外才能建功立业,美好的名声自然会显扬于后世。”
176.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177. 夫(fú )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卷十 孔子家语)
178.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人君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对于父母过世的丧葬能谨慎守礼、竭尽哀思,对于已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礼依时恭敬虔诚地追思怀念,不忘根本,则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淳厚善良。”
179.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务人使归之,末也;务其所行可归,本也。】(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泉水很深,鱼鳖就会聚集生存;树木茂盛,飞鸟就会群集筑巢;草丛茂密,禽兽就会依附栖息;君主贤明仁德,各方的豪杰自然会归顺效忠。所以,圣明的君主不求各方都来归附,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附的条件。
180. 夫(fú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治理政事,没有比使官吏清廉更好的了。
18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卷九 论语)
【白话】子贡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死亡,假使人民不信任政府,国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来了。”由此可知,只要人民信赖政府,虽无充足的粮食,仍然可与国家共患难。一旦除去了信用,纵无外患,也有内乱,国家就不能安稳了。
182.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老子言我有三宝,抱持而保倚之。】一曰慈,【爱百姓若赤子。】二曰俭,【赋敛若取之于己。】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执谦退,不为唱始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老子说:我有三种法宝,要保持而且要永远守住。一是仁慈,二是节俭,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通,达。】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养则养贤也,行则行仁也。】近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好则好义也,言则言道也。】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守,情守也。】乐之以验其僻,【僻,邪。】怒之以验其节,【节,性。】惧之以验其特,【特,独也,虽独不恐也。】哀之以验其仁,【仁人见可哀者,则不忍之也。】苦之以验其志。【仁人见可哀者,则不忍之也。】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必以六戚四隐。【六戚,六亲也。四隐,相匿扬长蔽短也。】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廊。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羡美【羡美作美恶】,无所失矣,【言尽知之。】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大凡衡量一个人,当他显达时,观察他所礼遇的是哪些人;当他荣贵时,观察他所提拔举荐的是什么样的人;当他富有时,观察他所供养款待的是哪些人;当他受到君主听信时,观察他言行是否一致;当他闲居在家时,观察他的嗜好是否正当合法;当他亲近君主时,观察他的言谈是否与正道相应;当他困苦时,观察他是否对非分之财有所不受;当他处于卑贱时,观察他是否对非义之事有所不为。使他喜悦,考验他能否保持操守;使他欢乐,检验他是否有邪念恶行;使他发怒,检验他能否节制心中怒气;使他恐惧,观察他如何独
首先我玩过得有一种唯一一款怪物不超出经验得!
还有副职业更具有存在感!
各种丹药师应该很吃香,因为他们会产出一种每个副职业都需要得丹药
里面装备基本靠练宝师产出
每个地图都有两个隐藏任务
升级除了靠任务,丹药,还有一大来源就是各种随机仙缘!
还有一种玩法就是吞噬,你杀死了玩家可以吞噬他增强自身属性,还可以吞噬一些系统在各地图刷新得隐藏物品都可以增加自身属性!
还值得一提的是装备强化值可以转移给你新的装备,从而给大家省下巨额得强化费用
虽然都是道具游戏,但是我认为目前可玩性很高,目前正在体验服!我叫【沉浸潇洒】大家可以来跟我一起玩
忘了说这是一款3D游戏,画质虽然比不上魔兽诛仙之类的,但是比起其他的还是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