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陶篇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陶篇
61、 []1984年,靳家堡村引进仿古瓷彩绘技术,主要仿制明、清两代的绣墩、瓶罐、鱼缸、花盆及人物等产品,其中瓷板画《清明上河图》、《百骏图》、《百美图》、《八骏图》等,在广交会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好评,产品行销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62、 []彩陶是我国古代仰韶文化的产物,具有很高的文物、文化和观赏价值。浑源大磁窑陶瓷厂生产的系列彩陶,古色古香,质朴雅典,受到文人雅士和广大彩陶爱好者的欢迎。( 大同)…… 63、 []官地乡:白土、陶瓷。……
64、 []宜兴是中国著名陶都,制陶历史已有5000多年。宜兴陶瓷素以精湛的技艺、浓郁的传统、丰富的造型、优雅的装饰而独步千秋,享誉海内外。被誉为陶瓷艺术殿堂的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馆藏陶瓷精品8000多件,是中国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陶瓷博物馆。( 无锡)…… 65、 []宜良县马街乡窑上村村民刘明富生产的土陶因其质量好 、造型美、价格优、欣赏价值高而受到海内外人士青睐。昆明天时土陶制作彩绘有限公司 、昆明人文广告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其签订销售合同;新加坡客商登门考察后与其签订生产多个品种合同;昆明世博园 、花鸟市场、西南商业大厦、昆交会、七彩云南等有他生产的工艺品摆放销售;其产品远销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 宜良县)…… 66、 []青海彩陶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中发现,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到西部柴达木盆地有新石器时代及较晚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址500余处。其中属新石器时代的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铜石并用时代的有齐家文化类型;较晚时期的有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在这些文化遗址的发展掘中,各类陶器,特别是彩陶是主要出土文物。 这些彩陶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古代青海地区文化发展历史概况和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历史渊源。为满足群众需要,青海省工艺美术厂从这些彩陶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6件,缩小尺寸,复制出一套精美的仿石彩陶工艺美术品,批量生产,供应市场。其中有民和县大庄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双-瓶、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
67、 []黎川以江西“第二瓷都”名声远扬。到过黎川县的外乡人都不忘带些当地的杯杯碟碟回去。这里的日用瓷不仅洁白光亮,器形优美,且品种花色特多,中档茶杯的数量更是占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杯碟大批出口欧美和中东。优质瓷土资源十分丰富,按目前生产规模至少可开采数百年。虽然黎川瓷业起步发展仅有30多年时间,但发展迅猛。目前,全县现有陶瓷企业21家,职工4000余人,全县陶瓷工业产值已过亿元。陶瓷工业已形成工业瓷、日用瓷、工艺瓷、航空瓷等生产体系,300多个品种,1200多种规格,其中数十个品种分别获部级、省级奖,陶瓷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地。技术进步为黎川陶瓷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每公斤瓷产品耗能5000大卡是轻工…… 68、 []白帽辫 为临渭区传统手工艺品。选用麦杆手工编织而。其色白光亮,纺织精细,美观大方。主要用于加工草帽、提蓝、坐垫、盛器、壁挂等。远销全国各地及日本、英国、东南亚各国。黑陶 渭南黑陶属无釉陶器。以富平县纯净、细腻的红胶土为原料,经过冶炼、陈腐、拉坯成型、压光、书画、雕刻等工序,全部工艺为手工制作,最后加热焙烧而成。其成品古朴凝重,黝黑光亮,叩叩如磬。根据不同工艺,色有乌黑、银灰、橙黄等黑陶是回归自然,装饰居室,赠送友人,欣赏珍藏的理想手工艺品,深受国际、国内艺术家、游人的喜爱。刺绣 刺绣在渭南世代相传,遍及全市。花色品种达上百个。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门帘、鞋垫、床围、针线包、荷包、动物玩具…… 69、 [] 长葛市陶瓷建材,机械工业突出,集体、乡村工业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许昌)…… 70、 [] 北流的陶瓷业早在南宋时期就很兴盛,境内至今还保留着宋时的窑址:岭垌窑址。据载,当时的产品就达到了“白如玉,击如馨”的境界,它的烧制技术与当时景德镇的基本相同。1957年,北流试制成功高级细瓷,在瓷质上开始达到出口标准。1967年起,产品就远销西德、意大利、加拿大、英国及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政府在原来的基础上,在城北划出240多亩地,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了6个瓷厂和陶瓷研究所,建成了初具规模的陶瓷城。北流陶瓷开始走向规模生产。目前,全市有瓷厂18家,年生产日用陶瓷3.25亿件,建筑陶瓷474平方米。500个花色,360多个品种。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71、 []造型美观、色彩光亮、质优耐用。畅销省内外。产于鲁山县。…… 72、 []清流陶瓷产于壶关县清流陶瓷厂。以历史悠久、产品新颖、瓷质细腻、质量可靠受到国内外用户的青睐。主要产品有茶具、酒具、餐具等日用陶瓷。现有20余种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士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 300多万件。…… 73、 []宜兴紫砂陶器始于宋代,元朝时,紫砂陶器的烧制工艺逐渐成熟,已开始在器物上题词雕刻。明代中期,宜兴紫砂陶茶具极为盛行,被誉为各种茶具中的上品。清代时,宜兴紫砂陶工艺愈益精湛,开创了采用篆刻、书法和绘画作装饰的新风格。20世纪初,宜兴紫砂陶器的生产亦颇兴盛,有10多座龙窑常年生产,1932年产量高达220多万件。品种有茶壶、茶杯、花瓶、花盆、沙锅、人物雕塑等上千个品种,造型大方,色彩古雅。用紫砂茶壶泡菜不变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持握不烫手,使用年代越久,色泽越发光润。宜兴紫砂陶是采用一种不同于红色黏土的天然五色陶土——紫砂泥。基本颜色有朱、紫、米黄三种。泥中含有石英、高岭土、云母、赤铁等矿物…… 74、 []内江特产、旅游工艺品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尤以隆昌釉陶、夏布;内江蔗糖、蜜饯;资中“丰源牌”冬尖;威远“威宝牌”酱萝卜、新店七星椒、复立茶叶;白马米花糖、大红袍红桔等为最,是到内江旅游不可不买的旅游商品。…… 75、 []陶瓷业是介休洪山村的传统产品行业。洪山古有“陶村”之称。据史载,洪山瓷窑始建于唐贞元年间,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源神泉水和洪山陶土为洪山陶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资条件。据专家考证,当时产的陶瓷制品,可与古代北方名窑产品相媲美。特别是到了宋代,陶瓷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得到国内外的赞誉。如黑釉瓷,不但见火不炸,而且有黑如墨、亮如镜、质如玉、声如馨的美誉。宋代以后,制瓷技术停滞不前,数量不多,品种单一,只能生产粗瓷,主要有盆、碗、缸三大类。解放后,品种也相应地增加到能生产碗、杯、碟、壶等20余种。该厂产的黑釉瓷,曾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章。……
全国特产搜索hqht的日志
我的家乡黑陶介绍
热2已有 271 次阅读&
& & && && & 中国著名的黑陶之乡----盆窑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山王庄镇。顾明思义。盆窑村因世代烧制陶盆而得名。由于黑陶制品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而名扬天下。是中国著名的黑陶之乡。& & 盆窑黑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生产的。众说不一。传说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有说是宁封子传下来的。有说在唐朝的时候。盆窑村烧制的黑陶被武则天列为贡品。称为御制黑陶。明清时期烧制的莲花纹大鱼缸。牡丹花盆。被选为故宫。颐和园的陈列品。1914年被送往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及马尼拉“世界商品赛会”展出。荣获金奖。受到英。法。美等国商人的高度赞扬。享誉海内外。是极具鲜明地方特色的黑陶文化。& & 中国的造型艺术始于陶。“神农做瓦曰陶”。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焦作处于中原地区的中心。是中国陶瓷的发源地之一。从焦作赵张弓村新石器龙山文化的灰陶。红陶。彩陶。黑陶。白陶。旦壳黑陶。到今天之盆窑黑陶。数千年来。一脉相承不断线。其间尤以汉代陶仓楼。“山阳”铭文罐。以及宋。金。元时期当阳峪窑群诸窑的陶瓷最为繁荣发达。黑陶文化在民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长盛不衰。我们的祖先将采集的粘土进行水洗淘练。精加工后制成胚成型。通过封窑技术。即薰烟渗碳原理。将烟中的碳粒渗入胚体。而使陶器制品呈黑色。长期以来。盆窑黑陶一度与山东日照。陕西秦塬。河北馆陶并称中国四**陶生产中心。& & 唐朝武德三年。大将王世充部将宋王泰。镇守屯田河内县【今沁阳市博爱县一带】军中所用的瓦盆瓦瓮瓦罐等器物。皆由万善镇【今沁阳山王庄镇万善村】烧制。那时。镇北沿太行山有一红土高坡。坡上红色粘土质量特别好。& & 不但挖洞住人。冬暖夏谅。而且土质非常适宜烧陶建窑。陶工们便纷纷在这里进行黑陶制作。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方便生产生活两不误。就在窑上定居下来。逐渐的形成了盆窑村。武则天登基后。盆窑村烧的瓦盆香案供具被列为贡品。史称御制陶器。到了明朝。盆窑村烧的大炉鼎。坐鼓。古瓶。花盆。鱼缸。寿缸。青狮。白象。福鹿。孔雀等。备受宫廷喜爱。到了清朝末年。盆窑百姓还为太平天国军队。捻军做过炸约缸等。& & 光绪年间。盆窑由原来的小村发展到东沟。西沟100多户人家。制陶作坊林立。木制陶轮100多盘。黑陶制品又增了带盖的盖瓮。蒸馍盒。花鱼盆等新的花色品种。颜色乌黑亮丽。远销山西。河北。陕西等地。不少工匠到外地当老师传授黑陶技术。有底就在当地定居下来。使盆窑的黑陶技术到处开花结果。丰富和发展了黑陶文化。& & 盆窑村张子和在北京开了一个黑陶货栈。有一次光绪皇帝出巡。看到门口摆的炉鼎。香案。就落驾观看。赞不绝口。让店家往皇宫中送去一批货。从此。盆窑的黑陶制品声名远扬。各地客家前来订货的络绎不绝。【待续】当时。盆窑东沟出了个能人韩万金。他倡议搞制胚烧陶大比武。响应者云集。最后韩万金。郑平江。魏继行。韩振六夺冠。他们制作的黑陶胎薄。型准。底平。身正。口园。色好。样新。西沟张义和与王太新研制的牺型墩。妇庚卣。乙亥鼎。象鼻鼎。鱼纹壶。被河南官府长官田中玉征集于1914年送往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展出。后又在菲律宾马尼拉商品赛会展出。先后获得奖牌奖章。此后。英国人把盆窑送的黑陶展品拍成图片画出图形。付梓四集『黑陶图谱』。& & &20世纪30----40年代。盆窑村家家木轮转。户户窑冒烟。130多家从事黑陶生产。器型也从单件发展到套件。从盆瓮缸罐发展到仿古铜器。瓷器。木器漆器。竹编器等。1943年由于自然灾害。死人很多。人们四散逃荒。使盆窑的黑陶生产开始走向衰落。。。。。。。。。& & &新中国成立后。盆窑的黑陶逐渐得到了恢复。到1955年。全村黑陶生产发展到150多家。每年能生产20多万套。技术日臻成熟。引进新技术。采用轮值。模塑。注浆。手工等方法。造型上将就美观。古朴。高雅造形多样。各具特色。陶面有浮雕。不错!彩。刻划等技法。在烧制上。根据不同要求。分别达到毛光。乌光。漆光的程度。并生产出仿古。移植。复制。工艺。观赏。实用六个类别100多个品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保持“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的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的改进轮值方法和封窑技术。使黑陶制品的厚度更为均。硬度大大增强。颜色日臻完善。目前。盆窑黑陶大部分销往北京。河北。陕西等10多个省市。
刚表态过的朋友 ()[尼西黑陶]尼西黑陶
您当前的位置: → [尼西黑陶]尼西黑陶
[尼西黑陶]尼西黑陶
篇一 : 尼西黑陶黑陶的制作主要分3个步骤来完成,即:选料、加工、烧结。黑陶的选料是保证质量的主要环节,加工的质量好坏取决制作者的艺术修养,采用独特的烧结工艺使陶变黑是黑陶的最大特点。黑陶的材料主要含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锰等元素。比例较大的是氧化硅与氧化铝,分别占66.32%和14.90%。从众多出土的黑陶看来,多数黑陶原料属黄河冲击下来的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由于这种材料的可塑性好,因此一直沿用至今。红胶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比较细腻。好的制陶材料要经过凉晒、风冻、淘洗、沉积这样几个过程。采来的红胶土要有专门的存放地点,首要条件是:有足够的阳光,地面高于周围,要经常反晒,最好是经过5年以上风冻的陈泥。风冻了的红胶土不易开裂,且使用方便。多数制陶者都有保存完好的这样的材料。在加工材料之际,一定要注意所有的泥浆水必须通过滤网!首先把风冻好的红胶土倒入搅拌池然后加水进行细致的搅拌,在搅拌的同时要不断地观察泥浆的密度;如果太大会很难通过滤网,在就需要多加入水来稀释泥浆。通过滤网的泥浆流入沉淀池,这样一直到沉淀池冲满为止就等于完成了整个材料的淘洗过程。最后用纱窗盖好以防灰尘进入。为了保证黑陶的质量,对材料首先要进行淘洗,淘洗的目的是过滤不必要的杂质,一般使用120#的滤网作为最高标准。淘洗材料的设备需要有1个高于地平面1米的水泥池,它的长与宽可以根据规模来确定。一般是2x3米;在泥池的底部留有一5cm直径的圆空,主要是方便排放泥浆水;紧挨泥池的就是1个长15米,宽1米的沉积池,沉积池是存放搅拌好的胶泥水的上面盖有窗纱的1个专门设备。所有沉积泥将在这里变成优质的制陶材料。尼西黑陶是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的1种红土而制成的。如果说建水紫陶世温文尔雅,赏心悦目的话,那尼西黑陶就犹如藏族大汉,奔放豪爽。同样是由红土制成,而汤堆村的红土烧出来的陶土就是墨黑的。尼西黑陶是如此的神秘,可它烧制的方法却十分简单。把红土制成的器皿堆在地上,上面铺上稻草,用火点燃。尼西汤堆村位于香格里拉县西北部,介于北纬27度51秒--28度51秒,东经99度21秒--99度37秒之间,海拔2960米,距县城33公里。汤堆村地处干热河谷地带,粮食作物以青稞、小麦、包谷、洋芋为主。全村总人口140余户,700多人,均为藏族,其中有22户家庭制作黑陶,生产陶器时间大多是在农闲时进行。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德钦永芝、纳古、石底,香格里拉县尼西、幸福、奔东等地发掘300余座石棺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黑陶随葬品。其中出土器物的典型器大鉴耳陶罐,与尼西汤堆现今烧制的黑陶罐无论是从制作工艺、器型、质地等都具有众多的相似处,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迪庆的土著先民就已经熟练掌握黑陶制作烧造技艺。尼西乡汤堆村黑陶工艺不仅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而且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近年来,在香格里拉知名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迪庆,汤堆村的原始制陶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尼西乡成立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责任公司”,并在独克宗古城和汤堆村德维路开设了10余家黑陶销售网点,使产品远销国内外。孙诺七林云是南省高级民间工艺师,从11岁开始跟祖父罗布思珠学艺,做了43年土陶,最让孙诺七林得意的还是教徒弟。汤堆村136户人家,有20多户做土陶制品,全是跟他学的。外乡也有慕名而来的,只要肯学,他都教。大儿子会做土陶,11岁的孙女嘎特和8岁的孙子边巴曲培都在上小学,孙诺七林暂时还不打算让他们学。孙诺七林有4个儿子,只有老大和他一起做陶器,而老二是木工,老四在跑运输,这俩个儿子干得都是挣钱的活。老三先在北京高级佛学院上了两年,后在中旬松赞林呆了几年,眼下在拉萨的哲蚌寺修持。家中精美的经堂、木雕出自老二之手,而堂中的许多经书是老三从北京带回来的。孙诺七林现有六个孙子辈的孩子,最大的已十四岁,其中一对孙女,还是双胞胎。但他们谁也不关心祖父的手艺。孙诺七林和大儿子做陶器,一年能有一两万的收入。他家的产品远及美国、日本、瑞士和印度,订货最多的是台湾客商。尽管如此,他依然以销售给附近的藏民为主,因为他并不热衷于生产工艺品,或是城里人使用的花瓶,烟灰缸1类的产品。同样,孙诺七林不管外人把他的产品当成什么艺术品,只是依寻着古老的土法,继续地做着。一是他的产品价格非常便宜,就是生活用品的价,并没有因为他是名人而把价钱提的高高的,二是他的产品依然保持着简洁粗犷的形式,这点是非常难得的。而在一些饭店,旅游景点出售的黑陶器,价格昂贵,而且图案现代繁复,十分媚俗。巴的孙诺七林在门前迎接着我们,上身陈旧的灰色西装上也沾满泥巴,而沉稳的面部表情也明显地区别于普通藏民的样子。篇二 : 尼西黑陶云南省迪庆州尼西乡是藏族黑陶的发源地,这 里的手工艺人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着传统的藏式 制陶技艺。距离香格里拉35公里的尼西汤堆村 有一位制陶老工匠,名叫孙诺七林。去年,他 的作品获颁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 黑陶制作方面,他可称得上是权威级的大师。走进他家门,迎面就可见到木地板上放置了成排的陶器泥胚。62岁的孙诺七林和儿子席地而坐,正 在面前一方长木板上敲打泥片。阳光从狭小的窗口照进来,孙老师每日就着这方光线,拍打拿捏手中 的泥土,制作出一件件造型朴拙的陶器。春夏秋冬,天天如此,至今已经整整51年。 孙诺七林的制陶手艺是跟爷爷学的,他的家族有至少七代制陶史。如今,孙诺七林的大儿子、二儿子, 一个女婿,还有一个孙子,都在从事制陶手艺。黑陶生产和销售是他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黑陶是尼西藏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常见的黑陶制品有酥油茶罐、炭火盆、藏八宝(一种挂在 墙上的装饰品)、鸽子壶(鸽子形状的摆设)等,而最广为人知的,则是形状扁圆的黑陶锅,这跟尼 西当地非常有名的一道菜有关,那就是“土锅炖鸡”。尼西的土鸡身材袖珍、味道鲜美,而炖鸡所用 的锅,必须是黑陶。 正因为黑陶与藏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以孙诺七林为代表的制陶艺人得以祖祖辈辈靠此为生。现在 孙诺七林主要接成批的订单,年收入可以达到5万元以上。他的儿孙们也喜爱这门手艺,并赖以为生。 不仅他家,整个汤堆村有一半以上的人家都会制陶,其中许多人都是孙诺七林的徒弟。 尼西黑陶的制作工艺千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制陶工匠们从不使用现代技术,仅仅是一把自制的木头 工具、一方木案,和几片木板底座,就是他们所有的生产工具。黑陶制品都是用粘土一片片粘成,就 算是圆形器皿,也不借助电动转轮。 每年2、3月份,工匠们会去2公里外的山上取土。取来的土被敲碎并反复筛选,至粉末状细土,便装 袋保存,供全年使用。其烧制方式也很原始,并不搭建窑炉,而是在天晴无雨的时候,于露天空地上 升起一堆篝火,把晒干的泥胚放进火里,烧30~40分钟,烧到器皿像锻造的钢铁一样通红,就“烧熟” 了。陶器从火中取出后,马上被锯末和炭灰覆盖,就变为具有象征性的黑色。最后,再用酸奶水和青 稞粉混合的液体洗净陶器内部,去除有害物质,黑陶成品就诞生了。 制成的黑陶通体发亮,耐高温,类似于汉人使用的砂锅,是非常实用的家常器皿。很多来香格里拉游 玩的游客会专程来汤堆村拜访孙诺七林大师,请教制陶技艺,并带几件黑陶回去留作纪念。黑陶已经 不仅是日常用具,更是代表了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用来制陶的泥土于每 年年初从山上取来, 筛细后保存。捏胚前, 要把泥土掺适量沙子, 和水成团,分成小块 后,用头部扁平的工 具拍打成泥片,分别 做成底部和壶身。拍打和修饰泥胚的木质工 具形状各异,用途也不同。 这些工具全部由工匠自己 制作。材质一般选用树瘤等 树干上的坚硬部分。孙诺七林今天做的用具是 酥油壶,他将泥片敲打成 长条,准备围成壶身。长条形的泥片正好在圆形的底 座上围成一圈。孙诺七林用木制工具拍打壶身塑形,其力 度刚好可以使泥土变成想要的形状,同时 又不会裂开。陶胚被置放于底座凸起的木 板上进行加工,如此的设计可以使陶胚在 制作过程中转动自如。经过一番拍打,壶身以经初具雏形。再捏 出尖尖的口。形状修饰完毕,像一对小鞋子。***把手。把手安牢后,用鹿皮巾蘸水擦 拭壶身,使外壁光滑,同时用 拇指隔着鹿皮巾掐出把手上的 花纹。陶胚大功告成。孙诺七林用刷子给壶底涂 一层水。陶胚被拿至户外晒干。壶底则裹上了塑料膜,保证湿 度。壶身和壶底分开干燥,可以防止陶器变形开裂。藏八宝形状像方而扁的瓷片,一般 八个为一组,表面分别塑有八种精 细的花纹,包括海螺,金轮,宝瓶, 吉祥结等,称为“八吉祥”。这是“组合八宝”,就是把八种图案合 为一体,塑在一片上面。“八宝组合”的成品。做好的陶胚被放在火塘周围烘干。“烧熟”的陶器像锻造的钢铁一样通红。烧好的陶器从火中取出后,马上就 被埋进锯木屑和炭灰的混合物中, 几分钟以后挖出来,陶器就变成了 象征性的黑色。炉子上,放置着孙诺七林亲手做的 茶壶。喷香的酥油茶承装在里面, 冒着热腾腾的水蒸气。有着几千年 历史的黑陶,与藏人生活世世代代 密不可分。孙诺七林做出来的火盆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香格里拉黑陶已 有上千年的历史, 当年汤堆都吉古 村只有5口人的一 户人家,且当地 无任何生活用具, 于是这户人家便 挖泥巴自己做锅、 碗以及其它生活 用具。千年以来, 制作工艺不断改 进,最终形成了 现在特有的香格 里拉黑陶,现在, 汤堆都吉古村的 制陶艺人已有近 百户。黑陶制作分五个程序: 备料、塑形、雕花、 阴干、烧制。要想漂 亮地完成每个步骤都 很不容易,做黑陶用 的砂土要从两公里外 的陶土山上采挖,在 约一米深的地下,才 能挖出需要的红土与 白土。 雕刻代表作品是藏 八宝,包含宝伞、 金鱼、金瓶、牡丹、 海螺、吉祥结、法 轮、经幢等八种图 案的方形浮雕尼西黑陶 香格里拉藏族黑陶-- --有上千年历史,由香格 里拉县尼西乡汤堆都吉古 村土陶山特有的红土与白 土混合制作而成,需经过 备料、塑形、雕花、阴干、 烧制等工序,尼西黑陶的 塑形、抛光等都是纯手工 完成的,没有电动马达, 也不需装窑烧制。黑陶可 用于制作土锅、茶罐、火 盆、花瓶等各种宗教用品、 生活用品及工艺品,持久 耐用,售价约在十几元到 数百元之间。篇三 : 千年尼西黑陶的今生传承在云南,一本《失去的地平线》让我们认识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做“香格里拉”,一集《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知道了有一道美味的佳肴叫做“尼西土鸡锅”。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香格里拉并不仅仅有永恒、和平、宁静的美景,尼西土鸡锅的鲜美并不仅仅是因为锅里的那只土鸡呢?在它们的背后还隐藏着一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尼西黑陶以及他的传承人----孙诺七林老师!尼西汤堆村是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一个藏族乡村,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虽然大的地理位置处在香格里拉的富足之地,但尼西汤堆村却地处贫瘠的干热河谷地带,受气候的影响,这里只能够种植简单的粮食作物,像青稞、小麦、包谷、洋芋之类,其他的经济作物在这里很难种植,为了在这些仅仅解决温饱的粮食之外还可以有一定的收入以购置必须的生活家用,尼西塘堆村的藏民一直沿袭着一种古老的手工艺----烧制黑陶。也正因为尼西悠久的制陶历史,尼西黑陶不仅享誉滇西北及全藏区,甚至已经渐渐的跨出国门,成为尼西藏民致富的一条康庄大道!说到尼西黑陶的历史,不得不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说起,当时,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德钦永芝、纳古、石底,香格里拉县尼西、幸福、奔东等地发掘了300余座春秋战国时期的石棺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黑陶随葬品。其中出土器物的典型器大鉴耳陶罐,与尼西汤堆村现今烧制的黑陶罐无论是从制作工艺、器型、质地等都具有众多的相似处,这也从实物上说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迪庆的土著先民就已经熟练掌握黑陶制作烧造技艺,而且一直被尼西藏民遗存至今。很有幸,在这次尼西之行中,我们得以拜访了目前尼西黑陶烧制匠人中级别最高的艺术家、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诺七林老师。年逾六旬的孙诺七林做黑陶已有五十多年,据他自己介绍,在他十一岁时,他开始跟爷爷学习黑陶制作,制作出的陶器主要给家里日常使用。没承想这门手艺日后竟成了全家的经济支柱,也让他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孙诺七林家有四个人在制作黑陶,除了自己的大儿子外,女婿和侄子都在家里制作各种各样的黑陶产品。从早上九点开始,直至下午六点,是孙诺七林家制作黑陶的时间,春夏秋冬不变,这也使得我们同时亲眼见识了一块泥巴如何在孙诺七林老师的手中变身成为一件工艺品的全部神奇过程。▲小小的尼西汤堆村位于距离香格里拉县城30多公里的一处山谷谷底,由于地处干热河谷地带,这里只能生长简单的抗旱植物,全村只有140多户人家,人口加起来也就700多人▲车子开进村落,七拐八拐的停在了一处白色的藏房门前,这里就是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尼西黑陶制作大师孙诺七林老师的家▲走进院落,不大的院子一角除了整齐的堆放着很多砍劈好的柴火之外,还有一大堆杂乱的松枝,这是做什么用的呢?卖个关子,后文就会看到!▲和一般的藏房一样,孙诺七林老师的家一层是用来堆放杂物的地方,必须要通过这道陡陡的木楼梯才能真正走入他一家的生活▲二楼楼梯口的第一间房间就是孙诺七林老师家的起居室,由于当天停电,只能借助不大的窗洞里透进的微光拍下一张模糊的全景,典型的藏式装修已经随着岁月褪去了光彩,只有墙上的神仙壁画光艳如新▲起居室正中的火塘上,烧的发黑的水壶和已经油腻发黄的酥油茶桶让你完全无法想象这里的主人居然是一名鼎鼎有名的艺术大家▲但当我跨进起居室隔壁的佛堂时,眼前的景象就豁然开朗了,明亮、精致、华美。。。你可以用任何一个溢美之词来形容这里▲就连佛堂一角的香案上整齐码放着的酥油灯台都被擦拭的只只光亮如新▲佛堂外,就是孙诺七林老师家的晒台,站在这里可以远眺环抱着这里的莽莽青山▲孙诺七林老师的工作室并没有设置在家里,而是在旁边的另一个小院,在他徒弟的引导下,我们走进这个新修的院落,一跨进院门,就像一下子跨进了制陶的战场▲这是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特有的的一种红土,经过反复的淘洗,精选出的红胶泥打好成团,包裹在塑料布中保湿待用,而它下面的那块一面凸起一面平整的木板就是制作黑陶的托板,这也是尼西黑陶制作过程中的一大特点:不使用转轮!▲炒菜的锅铲子?no、no、no!这可是制作尼西黑陶独有的工具,一件件艺术品就是大师用这些简单的工具雕琢出来的!▲工作室的一角,摆放着很多已经塑形完成,正在阴干的半成品,看器型应该是一种盛放食材的小罐▲这凌乱的墙角。。。Oh!MyGod!这就是孙诺七林老师的专属工作区,那一件件精美的黑陶艺术品就是从这里捏出来的。。▲孙诺七林老师来了,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件已经初见雏形的陶罐,因为从淘洗胶泥到完成一件黑陶制品的烧制需要很长时间,尤其是这种大件的黑陶工艺品,更是需要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为了能够给我们展示更多的制陶技艺,老师只有从半成品开始展示了!▲开始修正瓶口,并在瓶口上雕刻花纹▲轻轻的推了一圈,本还是平整的瓶口上已经多出了很多不规则的花纹了,如果说建水紫陶世温文尔雅,赏心悦目的话,那尼西黑陶就犹如藏族大汉,奔放豪爽。。性格决定艺术!▲一块薄薄的羊皮,沾上一些水,是用来修整瓶边的棱角▲几十年的制陶手艺完全写在了孙诺七林老师的手上,他如此不经意的一按一转,瓶边的棱角就被清晰的勾勒出来了!▲专注!▲就是一张照片的功夫,又是一圈花纹浮现在了瓶子上!▲长话短说,孙诺七林老师(原谅我一直用全名称呼大师,这是因为我真的不知道大师是应该姓孙还是应该姓孙诺)将已经完成了一半的瓶子重新包进塑料布,然后将一堆已经完成塑性,并且已经风干了的瓶瓶罐罐捧到工作室院外的空场,在地上铺上一层木板后,将这些物件一件件堆叠在上面▲然后,在它们的四周和缝隙中插上劈好的柴火▲女松枝上场了,原来这些松枝是用来快速引燃用以烧制黑陶的木材的。▲松枝燃得很快,噼噼啪啪的一小会儿,里面的木材就已经完全被快速的引燃了▲这就是尼西黑陶烧制的第二个特点:不用窑烧!▲初烧的一个阶段,火中的陶器还依旧保持着它的砖红本色▲随着渐渐的填入新的柴火,火势也越发的旺起来,孙诺七林老师这是就需要不断的用手中的长杆调整柴火的位置,应该是保证烧制的平均吧?▲透过金黄的火焰,突然发现,火中的那一抹砖红色不见了。。。▲再拉近一点。。哇!原本红色的陶罐已经换上了一层黑色的盔甲!▲就在这时候,老师用旁边的碎煤一点点盖在了火堆上,直到将整个火堆完全掩实,这说明烧制过程的基本结束,剩下的时间就是等待闷在煤堆下的陶器慢慢的降温。。。为什么使用碎煤块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质轻、透气,这样就不会压坏陶器的同时也保证了降温的速度!▲这个降温的时间持续了很久,直到老师用他手里的木杆拨开覆盖在上面的煤堆,一件件烧制好的黑陶重见天日!▲这只鱼纹的花瓶从一出现就成了抢手货,最后都没再见第二面就不知道被谁收入囊中了!▲烧制好的黑陶还需要经过再一次的简单抛光(就是用报纸反复的擦拭几遍)才能成为成品,这是孙诺七林老师烧制好的茶海,为了欢迎我们的到访,还每人送了我们一只!哈哈。。▲有了前面的茶海,这个就应该是黑陶的茶叶罐了吧?▲这个是?估计是嵌在藏房外面的装饰板吧?▲孙诺七林老师还特意做了一块这次“凯迪拉克SRX纵横开拓之旅”的活动徽章,并且在上面盖上了他的名章送给我们!▲怎么样?像吗?其实。。。我觉得老师做的这块更像“真皮制品”的那块小吊牌!哈哈!▲这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起做的,上面还镶嵌了碎瓷片,貌似形状更靠谱哦!另:▲这就是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的那一锅“尼西土鸡锅”,说实话,这一锅鸡之所以可以有如此的美味,不仅仅是因为土鸡肉质鲜美、配料恰到好处,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就是用了尼西黑陶的锅,用尼西黑陶烹饪出的食物有着现代化的炊具所无法提供的地道的泥土味哦。▲这些是我在尼西的黑陶商店拍到的一些黑陶制品,有很多都是孙诺七林老师的徒弟的作品,价格不菲哦!酥油茶壶▲这东西不知道干什么用的,三足上面是三个独立的罐子,下面生上火,可以同时做三种不同的汤。。。哈!▲盘龙的花瓶▲炖“尼西土鸡锅”用的套锅,下面的部分就是用来生火的!▲巨大地陶罐,上面有盘龙和狮面的花纹!更多旅行见闻及旅行直播尽在我的微博,点击图片进入我的微博关注我,更多精彩时刻及时放送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本文标题:[尼西黑陶]尼西黑陶&版权说明
文章标题: 文章地址:
1、《[尼西黑陶]尼西黑陶》一文由262阅读网()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