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超临界翼型有哪些些

低速翼型的低速气动特性概述低速翼型的低速气动特性概述
1、低速翼型绕流图画
低速圆头翼型在小迎角时,其绕流图画如下图示。总体流动特点是
(1)整个绕翼型的流动是无分离的附着流动,在物面上的边界层和翼型后缘的尾迹区很薄;
(2)前驻点位于下翼面距前缘点不远处,流经驻点的流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从驻点起绕过前缘点经上翼面顺壁面流去,另一部分从驻点起经下翼面顺壁面流去,在后缘处流动平滑地汇合后下向流去。
(3)在上翼面近区的流体质点速度从前驻点的零值很快加速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速。根据Bernoulli方程,压力分布是在驻点处压力最大,在最大速度点处压力最小,然后压力逐渐增大(过了最小压力点为逆压梯度区)。而在下翼面流体质点速度从驻点开始一直加速到后缘,但不是均加速的。
NACA2412在迎角a7.40时的压强分布曲线
(4)随着迎角的增大,驻点逐渐后移,最大速度点越靠近前缘,最大速度值越大,上下翼面的压差越大,因而升力越大。
(5)气流到后缘处,从上下翼面平顺流出,因此后缘点不一定是后驻点。
2、翼型绕流气动力系数的变化曲线
&&&&一个翼型的气动特性通常用曲线表示,以a&为自变数的曲线3条:Cl&对a&曲线,Cd&对a&曲线,Cm&对a&曲线;以Cl&为自变数的曲线有2条:Cd&对Cl&曲线,Cm&对Cl&曲线。其中,Cd&对Cl&的曲线称为极曲线。
在小迎角下,薄翼型上的升力主要来自上下翼面的压强差。
631-212的气动特性曲线,Re = 6&106
(1)在升力系数随迎角的变化曲线中,CL在一定迎角范围内是直线,这条直线的斜率记为
薄翼的理论值等于2π/弧度,即0.10965/度,实验值略小。NACA 23012的是0.105/度,NACA
631-212的是0.106
/度。实验值所以略小的原因在于实际气流的粘性作用。有正迎角时,上下翼面的边界层位移厚度不一样厚,其效果等于改变了翼型的中弧线及后缘位置,从而改小了有效的迎角。升力线斜率这个数据很重要,作飞机的性能计算时,往往要按迎角去计算升力系数。
(2)对于有弯度的翼型升力系数曲线是不通过原点的,通常把升力系数为零的迎角定义为&零升迎角α0&,而过后缘点与几何弦线成α0的直线称为零升力线。一般弯度越大,&α0越大。
当迎角大过一定的值之后,就开始弯曲,再大一些,就达到了它的最大值,此值记为最大升力系数,这是翼型用增大迎角的办法所能获得的最大升力系数,相对应的迎角称为临界迎角。过此再增大迎角,升力系数反而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翼型的失速。这个临界迎角也称为失速迎角。
归纳起来,翼型升力系数曲线具有的形状为
(4)阻力系数曲线,存在一个最小阻力系数,以后随着迎角的变化阻力系数逐渐增大,与迎角大致成二次曲线关系。对于对称翼型,最小阻力系数对应的升力系数为零,主要贡献是摩擦阻力;对于存在弯度的翼型,最小阻力系数对应的升力系数是一个不大的正值,也有压差的贡献。但应指出的是无论摩擦阻力,还是压差阻力,都与粘性有关。因此,阻力系数与Re数存在密切关系。
(5)m1/4(对1/4弦点取矩的力矩系数)力矩系数曲线,在失速迎角以下,基本是直线。如改成对实际的气动中心取矩,那末就是一条平线了。但当迎角超过失速迎角,翼型上有很显著的分离之后,低头力矩大增,力矩曲线也变弯曲。对气动中心取矩,力矩系数不变的原因是,随迎角增大,升力增大,压力中心前移,压力中心至气动中心的距离缩短,结果力乘力臂的积,即俯仰力矩保持不变。
23012&的力矩系数曲线,Re = 6&106
3、翼型失速
&&&随着迎角增大,翼型升力系数将出现最大,然后减小。这是气流绕过翼型时发生分离的结果。翼型的失速特性是指在最大升力系数附近的气动性能。翼型分离现象与翼型背风面上的流动情况和压力分布密切相关。
&&&在一定迎角下,当低速气流绕过翼型时,从上翼面的压力分布和速度变化可知:气流在上翼面的流动是,过前驻点开始快速加速减压到最大速度点(顺压梯度区),然后开始减速增压到翼型后缘点处(逆压梯度区)。
小迎角翼型附着绕流
随着迎角的增加,前驻点向后移动,气流绕前缘近区的吸力峰在增大,造成峰值点后的气流顶着逆压梯度向后流动越困难,气流的减速越严重。这不仅促使边界层增厚,变成湍流,而且迎角大到一定程度以后,逆压梯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气流就无力顶着逆压减速了,而发生分离。这时气流分成分离区内部的流动和分离区外部的主流两部分。
在分离边界(称为自由边界)上,二者的静压必处处相等。分离后的主流就不再减速不再增压了。分离区内的气流,由于主流在自由边界上通过粘性的作用不断地带走质量,中心部分便不断有气流从后面来填补,而形成中心部分的倒流。
大迎角翼型分离绕流
不同迎角下翼型的绕流实验结果
根据大量实验,大Re数下翼型分离可根据其厚度不同分为:
(1)后缘分离(湍流分离),升力曲线如左图(a);
(2)前缘分离(前缘短泡分离),如(b);
(3)薄翼分离(前缘长气泡分离), 如(c)。
(1)后缘分离(湍流分离)
这种分离对应的翼型厚度大于12%-15%,翼型头部的负压不是特别大,分离从翼型上翼面后缘近区开始,随着迎角的增加,分离点逐渐向前缘发展,起初升力线斜率偏离直线,当迎角达到一定数值时,分离点发展到上翼面某一位置时(大约翼面的一半),升力系数达到最大,以后升力系数下降。后缘分离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流谱的变化是连续的,失速区的升力曲线也变化缓慢,失速特性好。
NACA4412----后缘分离(湍流分离)
(2)前缘分离(前缘短泡分离)
对于中等厚度的翼型(厚度6%-9%),前缘半径较小,气流绕前缘时负压很大,从而产生很大的逆压梯度,即使在不大迎角下,前缘附近发生流动分离,分离后的边界层转捩成湍流,从外流中获取能量,然后在附到翼面上,形成分离气泡。起初这种短气泡很短,只有弦长的0.5
~ 1%,当迎角达到失速角时,短气泡突然打开,气流不能再附,导致上翼面突然完全分离,使升力和力矩突然变化。
(3)薄翼分离(前缘长气泡分离)
&&&&对于薄的翼型(厚度4%-6%),前缘半径更小,气流绕前缘时负压更大,从而产生很大的逆压梯度,即使在不大迎角下,前缘附近引起流动分离,分离后的边界层转捩成湍流,从外流中获取能量,流动一段较长距离后再附到翼面上,形成长分离气泡。起初这种气泡不长,只有弦长的2%-3%;随着迎角增加,再附点不断向下游移动;当达到失速迎角时,气泡不再附着,上翼面完全分离之后,升力达到最大值;迎角继续增加,升力逐渐下降。
(4)除上述三种分离外,还可能存在混合分离形式,气流绕翼型是同时在前缘和后缘发生分离。
&&&&以下为NACA0015翼型在运动过程中的升力系数变化,及计算的翼面分离情况(迎角先增加后减小)。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