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玉演绎红楼梦 一 谁是绛珠草? 红楼梦 第一回:
那僧笑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入延岁月,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
这里绛珠草是指红玉,书中人们称为小红。甲戍本脂批在“有绛珠草一株”处批云:“点红字。”又在“时有赤瑕宫……”处批:“点红字玉字二。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有病也。”。在第二十四回红玉出场的文字“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一句有旁批有“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 可见脂砚斋也认为绛珠草指的是红玉。 红楼梦的读者都认为林黛玉是绛珠草,怎么又成了红玉呢?
第二十四回:
宝玉见没丫头们,只得自己下来,拿了碗向茶壶倒茶。只听背后说道:“二爷仔细烫了手,让我们来倒。”一面说,一面走上来,早接了碗过去。……宝玉一面吃茶,在一面仔细打量那丫头:穿着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倒是一头黑??的头发,挽着个?儿,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却十分俏丽干净。
宝玉看了,便笑问道:“你也是我这屋里的人吗?”那丫头道:“是的。”宝玉道:“既是这屋里的,我怎么不认得?”那丫头听说:便冷笑了一声道:“认不得的也多,岂只我一个人,从来我又不递茶递水,拿东拿西,眼见的事一点儿不作,那里认得呢。”宝玉道:“你为什么不作那眼见的事”,那丫头道:“这话我也难说……”
这个打扮朴素不大热情的丫头,却使宝玉忘不了。
叙事作品的灵魂是细节真实。愈是闲文赘事细枝末节,愈是无关主要线索的人和事,愈有可能是未经加工的真实细节。作者到了中年潦倒时期,这个丫头的形象一直在脑海里盘踞萦绕。前八十回红玉的文字占了不少篇章,看似闲笔,却有深意。当然,我们看不到后半部“迷失”了的文字,据说在狱神庙一节里,红玉和贾芸对困顿中的宝玉有过帮助,第二十七回批有“且红玉后有宝玉大得力处”。
试想一下“迷失”了的文字。宝玉困在狱神庙里,就像京剧《玉堂春》里的王金龙困在关王庙里,四顾无亲,走投无路。此时有两个人来了,给了他很大的安慰和帮助,使他又有了生活的勇气。这两个人一个是被他喝醉酒后发脾气撵走的茜雪,一个是受大丫头排挤走的红玉,对宝玉来说这两人都不是平时太看重的人。此时的宝玉,一定是热泪盈眶,恐怕不光是感激,还应该有一点愧疚之心吧。自己的生活得连丫头都不如,是活生生的现实。
生活哲理就是这样。平时对你恭恭顺顺的人,你到了危急关头,往往用不上他。因为你已经不在他的生活圈里了。像袭人这样温柔和顺的人,一有风吹草动,马上伺候新主人去了。你没势了,他没有任何理由再巴结你。只有经过大风大浪生死考验的人才能领悟这个道理,所谓看破世事,识人是第一步. 原稿后部既然有宝玉陷入困境的情节,此时的袭人在哪里呢?书中暗示,她嫁给了蒋玉菡,说明她并没有遭难,她和蒋玉菡为什么不向宝玉这个知己提供救助呢?最有可能是宝玉犯了“王法”,他们夫妇不愿冒这样大的风险。当然我们看不到原稿,或许是脂批说的“花袭人有始有终”,无法考证。
这时作者想起了《西厢记》里的红娘。
小红是管家之女,身为下人,平民色彩最浓。她不像金钏袭人那样争到宝玉身边,她不具备条件也就没那个想法,所以敢在宝玉面前冷笑,不卑不亢。她语言锋利,敢同大丫头顶嘴。受到排挤后立即跳槽。她对婚姻的态度是自有主张。鸳鸯被贾赦看中,只好誓死不嫁;尤三姐思嫁柳湘莲是一厢情愿;司棋恋爱择非所偶。只有红玉,跟书中穷爷们的贾芸好上了。后来能对落难的宝玉有所帮助,说明贾家破败后,她的境遇还算不错。这种婚姻态度为作者赏识,“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女子,红玉就是其中之一。
红玉是作者认为的理想人物,“骨贱最身轻”,她没有贵族家庭带来的思想负累,才有一定的自由和尊严。曹雪芹在书中表现出对平民的羡慕之情,但毕竟贵族与平民出身不同,价值观念有很大差距。尤三姐和柳湘莲不能结合,就说明这个道理、
为什么说红玉是绛珠草呢?好在曹雪芹的那些文字迷失了,我可以胡掰一下。前文说过,红玉茜雪两人在狱神庙给落难的宝玉以很大的帮助,宝玉一定感动得热泪盈眶。绛珠即“降珠”落泪也。仙草是救命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中草救了许仙的命。《西厢记》里红娘带来书信救了张生的命。小红就是红楼梦里的红娘。
书中宝玉手书“绛芸轩”三字就是对红玉和贾芸表达感激之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作者写书时,总不甘心舍弃自己脑海里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此乃人之常情。因为忘不了这个丫头,作者把书中贾宝玉的住处起名为“怡红院”,把写书的地方称为“悼红轩”,把书名叫做“红楼梦”。梦者,幽思冥想所成也,当然是虚无缥渺的东西,但这个红玉很可能是加工不多的真实人物。 大胆猜测一下,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一定要把红玉写进书里.。红玉如果一直在宝玉身边,会怎么样呢?那一定是个悲剧。林黛玉和晴雯就是按红玉这个蓝本塑造的。“甘露灌溉”“得换人形”大概就是说加工想像的过程。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林黛玉
二 海棠后面藏红玉
第二十七回红玉跟贾芸的私相传递用手帕定情的事,虽为宝钗不齿,认为是“奸淫狗盗”的人,但是却为作者赞许。接着在第二十八回写了《蒋玉菡情赠茜香罗》,那个红汗巾子,后来袭人眼里是“血点似的”,暗扣脂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的字句;接着第三十四回宝玉给黛玉送手帕,派的是晴雯。这些情节均暗示晴黛与宝玉的感情故事是受红玉启发而创作的。
第七十七回晴雯病中被撵之后,宝玉认为她必死无疑,对袭人说:
“不是我妄口咒她,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她身上。”……宝玉叹道:“你们哪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死了半边。”
宝玉用海棠花象征晴雯,那么第三十七回第一次起诗社,名为“海棠社”,第一次咏的诗题对象是白海棠,都是歌颂书中的主角晴雯。而那两盆白海棠是贾芸送给宝玉的,暗示晴雯的故事是从红玉引申而来的。 第二十五回:
谁知宝玉见了红玉,也就留了心。若要直点名唤了她来使用,一则怕袭人等寒心;二则又不知红玉是何等行为,若好还罢了,若不好起来,那时倒不好退送的。因此心下闷闷地,早起来也不梳洗,只坐着出神。一时下了窗子,隔着纱屉子,向外看的真切,只见好几个丫头在那里扫地,都擦胭抹粉,簪花插柳的,独不见昨儿那一个。宝玉便趿了鞋晃出了房门,只装着看花儿,这里瞧瞧,那里望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栏杆上似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只得又转了一步,仔细一看,可不是昨日那个丫头在那里出神。待要迎上去,又不好去。正想着,忽见碧痕来催他洗脸,只得进去了。
这里告诉读者,读《红楼梦》时,林红玉的笔墨不太多,“看不真切”,是“一株海棠花遮着”。海棠花代表晴雯,晴雯身后隐藏着红玉。----晴雯是用红玉这个雏形加工创作的。
我这里再胡乱猜测一次,网上瞎说是不罚款的。第七十八回贾政讲的??将军林四娘,也是暗指晴雯。
因为贾政这个一本正经的人,怎么会忽然心血来潮讲说一个风流婉转的故事呢?
原来书里有段暗写,贾母把晴雯放到宝玉屋里,是安排给宝玉做妾的。贾母对袭人并不看重,书中曾批评袭人“拿大”,而晴雯不光是模样和针线好,虽然“嘴尖性大”,却不“忘旧”。但是因为婆媳矛盾,贾母的安排并未告诉王夫人,而是告诉了儿子贾政。第七十二回贾政对赵姨娘说的那两个丫头,其中一个应是晴雯。因此当晴雯死后,贾政为之惋惜,就在情理之中了.
恒王战死与宝玉遭难有相似之处,失势才见真情。林四娘不过是恒王的侍妾,她为报答恒王,复仇未遂而死了。弟兄三人写的诗跟薛宝琴的《马嵬》怀古诗用语相似,都是美女为男人牺牲的故事。贾环写的诗头一句是:“红粉不知愁”,贾兰诗是“玉为肌骨铁为肠”,暗隐“红”“玉”二字。
书中贾政讲这个故事,暗示晴雯不光是以红玉为模特加工成的,晴雯谐“亲闻”,有关晴雯和黛玉的描写很有可能是从长辈人那里听来的。
同在 第七十八回:晴雯生兆海棠,“死辖芙蓉”。活着用海棠象征,小丫头说她死后成了芙蓉花神,因之宝玉悼晴雯长篇祭文叫《芙蓉女儿诔》。但书中芙蓉又比喻黛玉:第六十三回:行酒令掣签,黛玉掣到的签是“上面画着一枝芙蓉”,“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她,别人不配作芙蓉。”可见晴黛是一个人。
清代评论家们大多认为芙蓉诔是吊祭黛玉,黛玉听完祭文出来,小丫头说:“晴雯真来显魂了。”两人相貌完全一样。第七十九回:宝玉把诔文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黛玉听了,陡然变色。”
诔文中的“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斗草庭前,兰芽枉待;”前八字指红玉滴翠亭换手帕事。诔晴雯的文字怎么会写红玉呢?是曹雪芹糊涂了吗?因为诔晴雯就是诔黛玉,诔黛玉也就是诔红玉。往大里说,芙蓉诔也是悼书中所有的真情女儿。
分析很到位,不过总觉得有的地方比较牵强,而且小红前八十回登场不多,地位又比较低下,很难作深入的分析,楼主的推想有一定的道理。小红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在书中肯定没有楼主说的那么高的地位,原型只能去考证了。
怎么可能,前面说的很清楚,绛珠草是来还泪的,摆明是林黛玉,LZ的例子太牵强了
个人觉得是林妹妹,有一段你没有引出来,仙草化为人形后,说要报答灌溉之恩,求仙人能让她用一生的眼泪来还给他. 所以理解的就是林妹妹
作者:kelly_wang123
回复日期: 22:45:00
个人觉得是林妹妹,有一段你没有引出来,仙草化为人形后,说要报答灌溉之恩,求仙人能让她用一生的眼泪来还给他. 所以理解的就是林妹妹 ======================================================= 所以LZ说红玉,黛玉,晴雯3个角色可能都有那个原型的一部分,而红玉修饰较少更接近原型。黛玉晴雯都是加工得比较多,糅合了更多的作者心里关于女性的美好设想。
作者:kelly_wang123 回复日期: 22:45:00 个人觉得是林妹妹,有一段你没有引出来,仙草化为人形后,说要报答灌溉之恩,求仙人能让她用一生的眼泪来还给他. 所以理解的就是林妹妹 ======================================================= 所以LZ说红玉,黛玉,晴雯3个角色可能都有那个原型的一部分,而红玉修饰较少更接近原型。黛玉晴雯都是加工得比较多,糅合了更多的作者心里关于女性的美好设想。 ---------------------------------------------------------------------------------------------------------------------- 同意
三 西厢记与牡丹亭
第五十一回
薛宝琴怀古诗的末两首: 蒲东寺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是说《西厢记》和《牡丹亭》的,而且写了小红和春香的名字。红楼梦的的创作成书,与这两部戏有很大关系。 曹雪芹所处的乾隆时期,是戏曲兴盛的年代。那时虽然徽班尚未进京,但是南戏十分流行。传统中国社会,最普及的大众娱乐是看戏。戏班是准***场所,“混戏子”比逛妓院风雅得多,因此演艺圈内的优伶很吃香,他们名利双收,成为上流社会的佼佼者。当今是男明星多女粉丝,女明星多男粉丝。乾隆年代可不同,男戏子男女都羡慕。因此,有些世家子弟如柳湘莲等也加入演艺行列,类似后来京剧的票友。
清代有一则记载说,“曹雪芹,为楝亭寅之子,世家,通文墨,不得志,遂放浪形骸,杂优伶中,时演剧以为乐,如杨升庵所为者。” 这就是说,曹雪芹是一个戏迷花花公子。他也能唱几句,第二十八回写贾宝玉同***云儿和冯紫英等人饮酒行令时,宝玉唱了一段“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唱完后“大家齐声喝采”,这该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 曹公最爱什么戏呢?《红楼梦》里有***。第十八回脂砚就有“伏黛玉死牡丹亭中”的批语。第二十三回的回目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茗烟给宝玉弄来了《会真记》剧本,宝玉拿给黛玉一块看。林黛玉“越看越爱看”,看得还“余香满口”说“果然有趣。”宝玉说黛玉是“倾国倾城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头。”第二十六回宝玉又对紫鹃说:“若共你多情中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第三十五回黛玉又想起《西厢记》,自伤命薄。第三十六回“宝玉想起牡丹亭曲来”,便到梨香院找龄官。第四十回行酒令时,林黛玉又引用了《牡丹亭》中“良辰美景奈何天”和《西厢记》“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两句,第四十二回因说了这两句艳词受到宝钗的揶揄,宝钗说我早就偷看过这些书了。第四十九回宝玉又用《西厢记》中孟光梁鸿的句子笑问黛玉。第五十一回《薛***新编怀古诗》,其中有蒲东寺和梅花观两首。第五十四回元宵唱戏,也是唱的《西厢》。第六十二回丫鬟斗草时又提到牡丹亭。一部小说中用这么多的篇幅写这两个戏,说明了作者的喜欢程度。 曹雪芹最喜欢哪个角色呢?答曰:红娘和春香。今人古人的心是一样的。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不是主角,女仆反成了主角,也属中国特色。在古代文人的笔下,一般是只有***和***才有资格谈恋爱。但几千年礼教已经把贵族少女管束得失去自发本能情感只剩下交配***了,招引异性的任务必须由丫鬟来代理。到清末民初的京剧里,闺门旦大多引不起男人们的性趣,她们仿佛一个模子托出来的,连表情动作也完全程式化:哭不放声,笑不露齿,走的是踩不死蚂蚁的挪步,说的是南腔北调的韵白,一幅死相,谁还爱看?尤其是擦鼻涕不用纸巾和手帕,就像早年山区农村小孩一样直接擦在袖子上,十分恶心。《牡丹亭》除昆曲外很少演了,只有《春香闹学》在上世纪还火,观众就为看那个活泼可爱的春香。京剧演《西厢记》,头牌名角如荀慧生一定是演红娘。其实元人王实甫写此戏时,红娘唱词的生动幽默就压过了莺莺,尽管莺莺有“待月西厢下”等传世名句。想乾隆时候也一样的,丫鬟为实际主角的戏深为观众喜爱。只有在红娘一类的下层少女身上,才有散发出真正的比较淳朴的人性光辉。 清《能静居笔记》中一则记载说: 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 后遂以此此书为珠遗事。曹实楝亭先生子,素放浪,至衣食不给。其父执某,钥空室中,三年,遂成此书云。 如果这则记载真实的话,曹雪芹曾被父辈锁在空房里,只好利用时间来幻想。笔者小时就爱幻想,五六岁时妈妈给我讲的启蒙故事是什么《金镯玉环记》,现在想起来是垃圾小说了,但当时觉得很有趣,没事就想那故事中的人物。曹雪芹应该也一样,被长辈锁在空房里,就想那《西厢记》里的情节。曹雪芹和一般人幻想不同,一般人都是瞎想,曹雪芹身在一个女儿国里,身边有许许多多丫鬟,幻想能跟现实结合起来。少年儿童最易对照顾自己生活的身边女性产生感情依赖,大多数人成年后忘记了,但曹雪芹没有忘----“要不,我自己也写一部小说?”他一定看过不少明清的小说。 西厢记牡丹亭由于时代所限,后代人看来也有很多缺陷。西厢本于唐人元稹《莺莺传》,原来是“始乱终弃”,结局不妙。王实甫的戏最终还是离不了老夫人点头批准,并提出极其苛刻的条件。牡丹亭的死而复生更是荒诞离奇。这两部戏还有一个传统文艺的通病,丫鬟虽然写得活泼可爱,但她们只是主人***的工具,没有自己。 “团圆莫忆春香到”,“个中谁拾画婵娟”。旧小说和戏曲中,很少有人给丫头们画像。当***和情郎“终成眷属”时,有谁想到丫头春香的命运? 西厢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曹雪芹想:我要反其意而行之:有情人难成眷属。西厢记是红娘给莺莺拉纤,曹雪芹是红娘的粉丝。“红娘这样聪明美丽的姑娘,她自己的终身怎么办呢?我就写个丫鬟的爱情故事罢。”----《红楼梦》就这样诞生了。 第七十八回,贾母说“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有,只他这种待丫头们好却是难得。我为此也耽心。每冷眼查看他,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她们。既细细的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可见贾宝玉的女性崇拜,不是单纯的男女之情。 曹雪芹当中年潦倒之后,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丫头,甚至连丫头也不如。丫头的生活征就是没有自己的家,反认他乡是故乡,为他人做嫁衣裳。作者认自己同她们是“一流”之人,写丫头正是写自己。 红楼梦里的春香
《红楼梦》的创作很明显受了这两部戏的影响。《莺莺传》里的崔莺莺是张生“异派从母”的女儿,即远房姨妈家的女儿,是张生的表妹。《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与宝玉也是表兄妹。《牡丹亭》中杜丽娘在梦中谈恋爱,害相思而死,男主角柳梦梅在梅花观拾到杜丽娘的画像,后来让女主角复活了。作者构思故事时,也用了类似《牡丹亭》中的梦幻等情节,在梦游太虚幻境一回里,每个美女档案里都有一幅画像----寓意画。最让人注目的是把小红和春香直接写进书里,让读者意识到《红楼梦》是本写丫头的书。
红楼梦里有春香
《红楼梦》中有小红这个丫头,还占了不少篇幅。但春香在哪里呢?
第二十二回里贾母喜欢的那位小旦龄官,她就是在《牡丹亭》戏里的扮演春香的。
在元曲和明戏里,“小旦”就是指副旦或贴旦。扮崔莺莺杜丽娘一类***的演员,称正旦,现在京剧中叫闺门旦,地方戏中多由青衣兼扮。《牡丹亭》里的春香,剧本写的就是贴旦。昆曲中贴旦就是花旦。曹雪芹是戏曲通,当然知道戏曲行话。所以这位“小旦”就是春香,书中是戏子,戏中是丫头。(就算龄官扮演杜丽娘,亦不影响本文论点,因为写小说不等于做考证,未必那样缜密.)
作者见到这个从苏州买来的女孩子,就会想起长辈们讲的故事来,这个戏子原来也许是***女子,或许也是书香门第贵族世家,因父母犯事而流落为伶为娼的。当作者动笔写小说时,自然要把自己的这种感情写到书里。
第三十回,宝玉在园中游玩,“只听有人哽噎之声”,看见一个女孩子悄悄流泪,宝玉还以为她学黛玉葬花呢,原来是在画“蔷”字,只见她“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
第三十六回,宝玉去找龄官,她对宝玉很不客气,“不想龄官见他坐下,忙抬身起来躲避,正色说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龄官跟贾蔷赌气一段,跟黛玉宝玉怄气情景几乎一样,那龄官说:“‘那雀儿虽不如人,它也有个老雀儿在窝里,你拿它来弄这个劳什子也忍得!今儿我咳嗽出两口血来,太太叫大夫来瞧,不说替我细问问,你且弄这个来取笑。偏生我没人管没人理的,又偏病。’说着又哭起来。”这里描写的模样,语言,姿态,病情,以及孤苦无依的心态,活脱一个黛玉小样。
先不说林黛玉,到曹雪芹写书时,觉得这个唱戏的女孩子更像自己。她没有自己的窝,漂泊无着,性格倔强,不畏强势。画蔷就是她的人生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先生说这是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第二境界。人的理想不同,画蔷和写书道理是一样的,作者写红楼梦也是一样追求一样境界,只可惜她所追求的是一堵“假墙”,根本不能倚靠。这是多么令人可悲的事!傍少爷的人全是靠假墙,没有一个好下场。
龄官自三十六回后再无下文,到五十八回贾府小剧团解散演员转业,八名戏子改行当了丫头,还有一名病死了,惟独龄官下落不明。现在明白了,原来龄官就在梨香院落户,化为香菱继续在书中表演。
作者给这小旦起名为龄官,暗示读者,她就是香菱和黛玉的雏形。
说像黛玉有理,但怎么又能同香菱拉上呢?这篇的回目是《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表面看,意思是说男女姻缘各有缘分,仔细想还另有深意。在警幻榜上,宝玉是个“情不情”的人,不是近之则喜的庸人。作者想,这个女孩之所以有脾气,有性格,或许她也是世家***,不幸落到这步境地,也是个“有命无运”之人。“分定”即“命运”。想起舅爷爷李煦家的江南往事,于是用龄官做蓝本,构思出香菱这个人物。这让她住在梨香(离想)院,回目一语双关。由龄官想起金陵往事,提醒读者此书表面写的是儿女恋情,暗中隐含了曹家经历过的惊人变故。
为什么要把“春香”化为香菱呢?红楼梦是写丫头的书,戏子难以融入情节。更主要地是作者要暗写金陵往事。
【作者:wdstwzz
回复日期: 16:14:00 分析很到位,不过总觉得有的地方比较牵强,而且小红前八十回登场不多,地位又比较低下,很难作深入的分析,楼主的推想有一定的道理。小红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在书中肯定没有楼主说的那么高的地位,原型只能去考证了。】 是??不以?墨多?重要。真要?看?黛的文字,很多?? 小?的事,也是?墨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 那段「奶奶、奶奶」的,就是明?。 後?被?姐要去了,可?是有作?的。?是?去了而已。
Lz断章取义的解释看似有逻辑,但是木石前盟不就是绛珠草以泪报答神瑛侍者,绛珠草显然是终日为了神瑛侍者----贾宝玉以泪洗面的林黛玉。LZ的整套逻辑放到原著中就经不起推敲了。
楼主有点25
五 香菱就是写自己
金陵往事就是曹雪芹家的两次巨变。
据资料,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康熙间任江宁织造,时任苏州织造的李煦是曹寅的妻兄,曹?的舅舅,两家是姻亲关系,“一损皆损一荣皆荣”。康熙年间,两家均因接驾数次花销惊人因而亏空了数额巨大的库银。雍正即位后,对此进行严查,李煦因亏空公帑入狱抄家籍产,李煦的子女人口(含奴仆的子女)共二百多名,在苏州变卖,一年之久无人敢买,又被送往北京。后来经盐商们补款营救才放回十名妇孺,下余人口到崇文门“变价”处理。大约在雍正五年,李煦因给犯事王爷行贿问罪处斩后改为流放,后死在乌喇,接着曹家被革职抄家。这时曹雪芹大约五岁左右,曹家经历这次巨变,家道衰落。 “箕裘颓堕皆从敬”,曹雪芹认为他家那次倒霉是“敬上”所致。雍正皇帝不这样认为,----用公款吃喝接待是违法的,用在我老子身上也不行。
曹家第二次遭难,是在曹雪芹十几岁的少年时代,乾隆即位的头几年。这次打击使曹家一败涂地,财产散尽,人口离散。“家事消亡首罪宁”,作者认为第二次彻底垮台主要原因是安逸腐败所致。他觉得第二次被抄家有点冤枉,“逢冤待雪”。但曹家一直尚未获彻底平反,以致曹雪芹中年落到穷困潦倒的境地。
江南那一次罹祸,以李煦家为最惨。曹雪芹当时年幼,一定听长辈讲过舅爷爷家人被卖的悲惨遭遇。所以看到一个从苏州买来的女戏子,联想起舅爷爷家的往事来,这会不会是我舅爷爷家的人呢?虽为猜测,却是符合心理常识的。
书中第七回描写香菱是这样出场的:
周瑞家的听说便转出东角门至东院,往梨香院来。刚至院门前,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者,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站在台阶坡上玩。……
说着,周瑞家的拿了匣子,走出房门,见金钏仍在那里晒日阳儿呢。周瑞家的因问她道:“那香菱小丫头子,可就是常说临上京时买的,为她打人命官司的那个小丫头子?”金钏道:“可不就是。”正说着,只见香菱笑嘻嘻地走来。周瑞家的便拉了她的手,细细地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好个模样儿,竟有些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金钏儿笑道:“我也是这么说呢。”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 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倒反为叹息伤感了一回。
(脂砚斋夹批:伤痛之极,必亦如此收住方妙,不然则又将作出香菱思乡一段文字矣)
这段文字看似闲文,却又像推背图似的给出一个谐音哑谜。从拐子手里夺了一个丫头,为什么脂批会说 “伤痛之极”?原来叹息伤感并不是为人命官司,周瑞家的是过来人,想起了金陵往事。香菱和金钏儿在一块玩,能组合成“真想金陵”等字。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也是金陵老家过来的,她看到香菱金钏,不由得想起金陵老家旧事,以致叹息伤感。由此可知王熙凤的判词:“哭向金陵事更哀”也当为“哭想金陵事更哀”,只是作者不敢明写。香菱这个名字,主要寓意是“想金陵”。
香菱身世如何?她本来是江南甄士隐的女儿,甄家原是乐善好施的书香门弟。书中第一回介绍说:“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脂批:是金陵),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英莲的遭难纯属偶然,就是画中的“偶败”。正月十五正在在热闹红火之际,从家人霍启(祸起)手中丢失,英莲当时大概五六岁的样子,从此陷入了厄运。第四回门子对贾雨村说:“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她玩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
【作者:微尘土
回复日期: 16:53:00 五 香菱就是写自己】 不?看就能?一句,算是??了身份! 其??中用香菱家起?,就是?有深意的。 ?是?自己而已。 也正是因???,?中的主旨??出?了。
作者写香菱的文字用了很明显有违情理的牵强离奇的文字。比如门子恰好是葫芦庙小沙弥改行而来的,拐子恰好租了他家的房住。小和尚还会记得甄家员外三四岁女孩眉心中的米粒大小的暗记,记忆力太强。甄士隐年过半百只有一个三岁女儿,这样人家几率太小。甄家大院建在和尚庙隔壁,选址奇特。英莲为独生女儿,爱如珍宝,玩耍应有丫环陪伴,和尚是色中饿鬼,丫头带着小女孩到和尚庙里玩,管教防范未免太松。元宵节赶会,亲人不亲自带孩子,托给一个粗心的家人,把孩子放在一家门槛上自己去小便,都不大合乎常理。
这就是作者故露破绽,让读者意识到这是一段譬喻文字。
书中写葫芦庙中失火,
“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这里很明显是用小说语言描述曹李两家犯事的灾难,前文中的“地陷东南”也是说的这次变故。书中的英莲的遭遇可能真有其事,但不是家人丢失,而是罹罪“祸起”,官家将罪犯家属中的小孩子卖掉,落入拐子手中,作者当然不能实写。按情理推测,李煦家被卖的人口,年幼的如英莲落入拐子手中,记不清当年的事了,后来可能有为婢妾的,当尼姑的,当戏子的,不排除有流落到亲戚家的,命运大多悲惨。稍年长一点的被卖的女子,会记得当年这伤心的一幕。被卖家眷事后的遭遇的有些信息传到曹家,比如有人说李煦家的被卖的某人如今落到什么境地,老辈人一定会慨叹悲伤,这是人之常情。曹雪芹幼年时一定听过长辈讲过这些伤感的故事。
其实写香菱这个人物又是作者写自己,香菱是作者遭遇的缩影。五岁丢失十几岁被卖,暗合曹雪芹家中两次巨变的他自己的年岁。香菱先遇冯渊,后被薛蟠带到京城,暗寓“逢冤待雪”。香菱”总是同姓名含“金”的人在一起,白金钏,薛宝钗,黄金莺,夏金桂。按五行学说,金是克木的,莲菱也是“草胎木质”,度日如年很不好过。香菱成天生活在“大雪”的寒冷环境里,时刻在薛蟠这个恶棍的淫威之下,但柳湘莲狠揍了这家伙一顿给香菱出了一口气时,她还得哭一哭。这就是患了被绑架综合症。
香菱的特点是精神受到很大创伤,表现为“呆”,回目称她为“呆香菱”,宝钗说她是“呆头呆脑的。”书中的宝玉也有此病,“有时似傻如狂”,对姐妹们常有“呆意思”,最明显的是元妃省亲时,他竟无动于衷,众人说他越发呆了,这可能是中年的作者在自嘲吧。不过香菱是认命之呆,宝玉是知命之呆。
悟出点什么
其实在小说的第五回里就已经点明绛珠草是林黛玉了,这一点不用怀疑的!
同意楼上。我也觉得是林黛玉。她可是来还泪的,要不哪来的《红楼梦》。
绛株下凡是要用眼泪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黛玉小时侯长生病治不好,度脱世人的癞头和尚要度黛玉出家,黛玉父母舍不得,和尚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都不能好。若要好时,从此以后总不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而且宝黛初次见面都觉得对方面熟,似曾见过。所以,黛玉就是绛株。
楼主多想了!
180)红玉 第二十七回 【甲戌:凤姐用小红,可知晴雯等理(按:理通“吏”)没其人久矣,无怪有私心私情。且“红玉”后有宝玉大得力处,此于千里外伏线也。】 (按:红玉退出,宝玉因红玉、坠儿退出而收柳五儿进园。第六十回“我听见屋里正经还少两个人的窝儿,并没补上。一个是红玉的,琏二奶奶要去还没给人来;一个是坠儿的,也还没补。如今要你一个也不算过分”。 【狱神庙】即以曾做过刑部大司寇、圣诞千秋为四月二十七日的五王范承业为代表,供奉五位遮[卫]天[子]大王的清虚观,乃唐装狱神庙而非汉服狱神庙。指称第二十九回,不直用“清虚观”字样而改用“狱神庙”字样,乃因小红而来----【理(按:理通“吏”)没】是关键词) 第六十回 五儿便送出来,因见无人,又拉着芳官说道:“我的话到底说了没有?”芳官笑道:“难道哄你不成?我听见屋里正经还少两个人的窝儿,并没补上。一个是红玉的,琏二奶奶要去还没给人来;一个是坠儿的,也还没补。如今要你一个也不算过分。皆因平儿每每的和袭人说,凡有动人动钱的事,得挨的且挨一日更好。如今三姑娘正要拿人扎筏子呢,连他屋里的事都驳了两三件,如今正要寻我们屋里的事没寻着,何苦来往网里碰去?倘或说些话驳了,那时老了,倒难回转。不如等冷一冷,老太太、太太心闲了,凭是天大的事先和老的一说,没有不成的。”五儿道:“虽如此说,我却性急等不得了。趁如今挑上来了,一则给我妈争口气,也不枉养我一场;【庚辰夹批:为母。】二则添了月钱,家里又从容些;【庚辰夹批:二为家中。】三则我的心开一开,只怕这病就好了。----便是请大夫吃药,也省了家里的钱。”芳官道:“我都知道了,你只放心。”二人别过,芳官自去不提。
@微尘土 【赤霞宫神瑛侍者】:大明传国玉玺掌管者!【赤霞宫】:明宫!红楼太监明言是【大明宫】的!【瑛】为玉石,【神瑛】就喻指【传国玉玺】了!
【赤霞宫神瑛侍者】:十七岁死去的【茗玉】,还有活着的【贾宝玉】是可以解释成【赤霞宫神瑛侍者】下凡的! 如果将【赤霞宫神瑛】解释成【林红玉】,那她喻指的也是【神瑛侍者】,而不是下凡还泪的【绛珠草】!
【茗玉】谐音【明玉】!
读《红楼梦》,首先得搞清《红楼梦》书名啥意思?为何红楼给人感觉是【夺目红】? 满清乾隆皇帝当然知道“红”代表【朱】,这在当时已经不成秘密乾隆43年的徐述夔案还牵连出殷宝山案,乾隆在上谕中称:“至阅其《岫亭草》内记梦一篇有云:“若姓氏物之红色者是夫色之红,非即姓之红也!【红乃朱也】!显系指胜国之姓……其心实属叛逆,罪不容诛”
论及红楼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楼主先得弄懂啥叫【识分定】? 【识分定】指的是诸葛孔明未出隆中就知【三分天下】! 曹寅之子主要生活在康熙雍正时代,那是【三分天下】时代?那是满清王朝的【末世】? 曹寅父子皆康熙包衣奴才,主管江南文网控制的,敢言【玄墓】、【南京】、【应天府】、【末世】、【朱楼梦】、【鞑子】、【耶律雄奴】、【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金寡妇】、【茯苓】(谐音福临)等满清禁忌言语?
康熙末年,戴名世仅仅因文集中出现南明弘光等年号就被砍了脑袋,曹寅父子儿孙还敢言弘光都城【南京】【应天府】? 满清王朝没有【南京】【应天府】!顺治二年就改明江宁府了! 康熙之后,皇宫玄武门都改成【神武门】,【玄墓山】早改成【元墓山】、【玄孙】早改称【元孙】,【真定】雍正后都改成【正定】了,雍正乾隆时代的作者还敢乱写【玄墓】、【玄孙】、【余祯】,还通篇贯穿【真假】(甄贾)?
乾隆朝将【永琏】都纳入国讳,乾隆时代的作者敢不忌讳【贾琏】这个人物名号?不怕掉脑袋?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富察氏生弘历次子,雍正帝亲自为其命名为永琏,“琏”字,在弘历看来意味着将来能够继承皇位之意。弘历在乾隆元年七月二日,把永琏密定为皇太子。斯时皇帝年纪不过26岁,这样早就建储,显然是因为太钟爱某个儿子了,未想到刚过了两年多,永琏就因“偶感风寒”,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巳刻夭亡,年仅9岁。最为中意的爱子早夭,对乾隆帝身心是一个巨大打击。为此,平素勤政的青年皇帝接连五天没有临朝。并把密定谕旨公布于众,谕曰:“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旋册赠皇太子,谥端慧,后功令讳其名【“琏”】字。按皇太子之礼为永琏隆重举丧,弘历多次亲临祭奠。
综合一下,《红楼梦》明显原创于康熙王朝之前,朱明崇祯至永历(满清崇德顺治时期)战乱时代!
时代特征:“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曹寅家、洪升家,怎会【白骨如山忘姓氏】?
绛珠草本是宝玉。宝玉给黛玉念珠,黛玉不要,因为黛玉不是绛珠。最后念珠还是戴在宝玉手上了。宝玉又且爱红,众所周知。黛玉是爱黑的,黛即青。宝钗是爱白的,也不是宝钗。
楼主,宝玉十三的时候,红玉已经十七了。敢是神瑛下凡的时候在路上耽误了三四年?
作者:邯郸夏 时间: 15:59:00 楼主,宝玉十三的时候,红玉已经十七了。敢是神瑛下凡的时候在路上耽误了三四年? ------------------------------------------------------------------------------------------------------------------------------ 你这叫非此即彼的思维,不懂什么是幻笔。 同样可以这样说: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多,敢是神瑛下凡的时候坐的是高铁,比绛珠早到了一年。
看了书你就不会瞎说了。东方出版社出版李铁著《红楼梦中人》一书,各新华书店有售,260年首次能解《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