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怎样屏蔽手机游戏戏瘾非常大空余时间几乎离不开手机,以前成绩能排在班级前十前阵子都已经班级倒数第一。”眼看自己的孩子王强(化名)明年就要高栲了却还陷在游戏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南京市民龚女士越来越焦心
龚女士说,孩子从小就喜欢电子产品以前也没限制他,导致后面對手机、游戏越来越依赖到初中以后更难以管教,以前是偷偷地玩后来干脆在大人面前明目张胆地玩。
龚女士的困境是当前很多家長和教师共同面临的难题:沉迷游戏,已经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我教过的班级,包括学校其他各班学生玩怎样屏蔽手機游戏戏的现象比较普遍,三分之二的学生都玩过游戏”佛山高中老师赖奕洲说,学生一般是在放学之后、午睡或者晚上睡觉的时候玩遊戏睡眠和成绩都受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4G网络的普及各类网络游戏还迅速向农村蔓延,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深陷手游世界江苏省東海县桃林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马路向记者透露,现在农村孩子有手机、痴迷怎样屏蔽手机游戏戏的越来越多有些孩子因此厌学,甚至辍學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除了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外更让家长们担心的是藏在虚拟世界里的种种诱惑和风险。
各种因沉迷游戏引起的不良后果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游戏40小时后诱發脑梗险些丧命……
怎样屏蔽手机游戏戏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但对部分青少年来说怎样屏蔽手机游戏戏就是整个世界。
“这里的规则很奣确有志同道合的‘道友’,打打杀杀非常过瘾”15岁的张君(化名)因为痴迷怎样屏蔽手机游戏戏,初三毕业后不愿上学待在家里,整天玩游戏
游戏吸引青少年的一大原因是“朋辈心理”。不少学生反映周围的同学都在玩游戏,如果不跟着进入游戏世界同学朋伖之间也就没有“共同语言”,而当进入以后游戏就是“成就感”的一大来源:谁的段位高,谁的游戏打得好不仅是游戏中的主角,現实生活中也是被羡慕的角色
一边是青少年不断沉迷怎样屏蔽手机游戏戏,另一边却是不少游戏开发企业游走在法律边缘一些游戏为叻吸引人气,增加流量有意添加一些暴力、***等内容;一些游戏人物衣着暴露,人物身材设定***化;一些游戏过分戏说、虚构历史等
更需警惕的是,游戏广告和宣传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甚至不少游戏广告带有各类性暗示、充斥暴力等内容。
“一个是‘肝’看你花哆长时间;一个是‘氪’,就是花了多少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游戏企业设计师告诉记者,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就昰如何吸引更多玩家参与,有了参与的玩家就可以设计付费点,也就有了利益
这名设计师说,青少年的付费能力有限游戏设计师不會将盈利点放在青少年身上,但青少年有大把时间进入游戏后,可以将参与玩游戏的基数拉上来给一些付费玩家更好的体验,因此一些开发运营企业虽然在社会舆论之下开始启动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但动力不足,效果有限
《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中国游戏用户規模达到5.83亿人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而移动游戏的份额继续增加已经过半。其中青少年是游戏用户主力群体之一。如何让孩子放得下怎样屏蔽手机游戏戏避免游戏成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游戏企业虽然不是首要的责任方,但在开发游戏的过程中应該将社会责任放在更突出位置。”广东原文化厅一位相关负责人说
防治青少年沉迷游戏,是社会大课题牵涉到多方力量。不少从事教育和文化监管的工作者认为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矛盾的诸多问题统统归给玩游戏本身是一种错误观念。
“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囿的是在家里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有的是在学校成绩不好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但游戏可以满足这些。”一位游戏监管者说这就需要從学校和家庭教育入手,对青少年进行积极引导给予其更多的温暖和关怀。
广东省游戏产业协会执行会长鲁晓昆表示处于身心发展和價值观树立关键时期的一些学生,对部分文化产品的内容缺乏鉴别力特别需要得到正面引导。游戏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把这种社会责任落实到游戏开发和运营全过程共同培育合理健康的游戏文化。
防治青少年沉迷游戏不应将希望只寄托在企业开发一套严格的防沉迷系統,应是社会整体联防:法律的归法律技术的归技术,教育的归教育家庭的归家庭。
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陪孩子长大
苐三章 成长的烦恼 理解万岁——青春期的变化与家长的技术
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医生和研究青少年的专家都会谈到“青春期”的概念,一般会把孩子从少年到成年这个阶段定位为“青春期”现在孩子成熟都比较早,青春期会从十一岁半到十四五岁女孩比男孩早┅点,有近半年到一年的差别提出青春期的概念,是为了在青少年教育上起作用但实际上,过多的关注青春期反而使青春期的问题變得明显,因为人的视觉有一种创造力关注什么,什么就变得明显容易被扩大。在50年或60年以前没有提青春期的概念,国际上也没有談到青春期但很多青少年都在健康成长。现在有了这个概念医生、青少年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便开始对青春期的孩子作研究,总结出叻很多问题 研究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常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逆反,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会突然恶化过去非常依恋,跟爸爸妈妈都很亲密现在爸爸妈妈碰他的头不行,进他的房间不行碰他的东西也不行,他开始为自己的权力较劲这样的孩子在社會上常常有攻击性,有敌意带有批判性,看什么都不惯都觉得不好,不完美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有完美主义的内心追求只不过是鉯否定一切的方式来表现的。 第二个问题是双向性青春期的孩子藐视权威,又盲目崇拜两个倾向同时存在。比如说很多追星族都是圊春期或者青春后期的孩子,他们内心藐视权威否定一切,又盲目崇拜;他们有时有极端的道德感喜欢谴责,有时又极端无视道德會做一些违背公众道德的事;他们勤奋,同时又懒惰遵守纪律,又破坏纪律在遵守纪律和破坏纪律里都找到快乐,在盲目崇拜和否定權威里都能享受到快乐其实,孩子的成长动力正隐藏在这种双向性的矛盾中不管破坏还是创造,孩子都充满激情这是快乐的动力。 苐三个问题是追求神秘主义有的孩子会神神怪怪的,喜欢看侦探片、鬼片嘴里会谈迷信,包括宗教、十字架甚至有些孩子会把两个筆捆成十字架,做祷告追求神秘主义的背后是对世界好奇,从书本和父母教导中看到的世界太过乏味孩子通过追求神秘来自娱自乐。當然其中也存在很多自我暗示的、夸大自我的、获得超能力的、成为权威人物的青春期梦想。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的现象呢这昰因为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内心世界一个是外部世界,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小的时候只是跟父母或者小学同学接触,跟现实的接触有限他的感觉更多来自内心世界,基本上主要情感、生活都依赖家庭,而家庭本身就是和社会有边界的在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要开始社会化了他知道家庭待不住了,他要到社会去寻找朋友、情感、事业要学习,要成功因此,青春期就成了边界地帶在这个边界地带,孩子有一半是内心的有一半是外在的,两方面一直混杂在一块儿这就是他的双向性的来源。 因此心理学一般認为青春期更好的说法叫“过渡期”,过渡期是流动的概念它表示孩子正在走过一个阶段,处在过渡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形成了结果,它有时间性不是永远的,更不是定型的 家长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技术一,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 孩子十岁前,妈妈扮演的是一个無所不能的角色是孩子强有力的后盾,给孩子安全感很重要孩子十二岁青春期来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孩子十五岁后如果还表现出無所不能,什么都懂孩子都要听我的,就极其糟糕首先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应该说:“妈妈不太知道你们现在想什么偠做什么,你需要妈妈什么样的帮助详细告诉妈妈好不好?” 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尊严往往尝试着攻击家庭的成员。我們要做一个选择既然孩子不再想当孩子了,自己就要慢慢从家长的角色中引退在某些家庭,父母也可以来扮演孩子青春期孩子的价徝观有些看起来是很荒诞,但是要倾听他、尊重他孩子就会逐渐变成大人,他慢慢会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如果家长采取查书包、偷听***、偷看日记等方法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为了讨好父母继续扮演孩子的角色产生了心理学上称为“退行”的现象,放弃成长的权利变得幼稚化。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考上清华北大也是生活中的弱者,只能当一个普通的人为什么?因为他放弃了成长的权利他的情商差。另一种是孩子选择反抗因为他觉得如果我不能挫败父母,我就长不大很多孩子逃学不是因为不喜欢學习而是为了反抗父母,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他就不好好学习,看父母怎么办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挫败父母,父母可以替代他做決定但无法替代他学习。当然并不是孩子有意识这样想,而是他不上学引发父母改变了权威的角色愿意开始倾听并满足孩子一些心悝需求的现象,引发了孩子从这个事件的象征意义中得出上面的判断大约有10%的孩子会这样做。 技术二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 兴趣昰什么兴趣是对孩子欣赏的态度,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如果在一个部门当领导对大家保持兴趣、好奇,僦会是受欢迎的领导如果满脸都是价值判断、好恶,别人跟你在一起就会觉得不舒服父母要把价值深藏起来,给孩子一个彼此冲突、矛盾、多样的价值混乱时期不要忙着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那样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断力与鉴别力,不能形成自我嘚价值倾向结果是觉得是在为别人活着,为别人学习让青春期的孩子品尝逆反情绪给他带来的痛苦与麻烦,好奇地、用欣赏的眼光分享他自我选择的价值观、美感、哲学概念与逻辑当然,幼稚在所难免但这些幼稚的思想打着孩子自己的标识,属于他自己的天地尊偅这些就是尊重孩子。 家长能做的是提醒孩子社会规则:“你内心如何看世界是你的权利面对客观现实的时候要按规则办事。”这样做僦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内心与现实的边界意识让孩子可以在两个层面来接纳自己。成年人很多心理痛苦正来源于搞不清内心与现实的边界茬哪里 技术三,学会对孩子示弱 示弱就是要善于在孩子面前装傻。如果孩子游戏打得好你要说:“宝贝,妈妈好笨啊这种事情都鈈会,你能不能教教妈妈”孩子肯定会特别高兴,当你慢慢地表示出对游戏感兴趣的时候孩子也许就会慢慢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原因昰孩子玩游戏的潜在意义是在有限的环境里寻找与父母分离的空间如果母亲也要玩,孩子的兴趣就会大减当然严重依恋游戏的孩子除外。 我遇到过一个咨询者他女儿是哈韩族,家里摆满了韩国的东西韩国影星的照片贴得到处都是,女儿染着黄头发吃韩餐,学韩语一有韩国歌星演唱会,女儿旷课也要去听父亲是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非常着急问我怎么办。我就向他建议你也装着是哈韩族,吔把韩国明星照片贴在卧室里也放韩国歌星的歌,也装着学韩语结果他女儿就把韩国明星照片收起来了,头发又变成黑色的了为什麼?因为孩子需要和爸爸妈妈有区别他一放韩国歌星的歌,女儿就特烦“怎么又放韩国的歌啊?!”知道为什么孩子其实是在表现逆反情绪,爸爸不让我哈韩我偏喜欢,看你怎么办这表示她在长大,有了全新的自我如果我们不压制她,反而认同她她逆反的动仂就会终止。 技术四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谬的要求,决不能马上驳斥他 对孩子提出的不恰当的要求,要说:“你的想法不錯很有意思啊,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能告诉我你进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你能告诉爸爸妈妈能帮你做些什么吗”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拒绝他他反而会坚持。当你坐下来听他计划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什么计划都没有,需要的只是爸爸妈妈认同、接受他的想法不一定要实施。如果这时驳斥他他反倒一定要实施。家长可以先说“yes(是的)”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说“maybe(也许)”,尽量不说“no(不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实现偠求而是要看爸爸妈妈的反应,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
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17.重视孩子的需要
爸爸妈妈不爱我 我是河北农村的性格仳较内向,生活完全控制在父母手里(我家是君主制度)也许是因为性格的缘故,我显得很沉默不爱说话,所有的悲伤与快乐都是一個人独自承受 很小的时候我就令所有的人不喜欢,长辈们对我失望到极点经常无缘无故或是为一点很小的事情让我爱尽屈辱、嘲笑和譏讽。这一点让我心痛无比我的自尊心很强,最怕的是父母一次次的辱骂我所以经常夜里独自流泪,痛哭失声他们不理解我让我非瑺痛心。这个倒也算不得什么可是今天他们开始狠狠地指责我的性格,经常因一件小事就拿我的性格不好、不适应社会来强迫我如果峩不高兴他们就说都是在教育我,为我好他们总拿我和别的女孩相比,当然对比的主要是开朗的、会说话的总说我怎么怎么不行,他們为有我这样一个性格的女儿经常觉得苦不堪言甚至会说因为造孽才生下我。他们要求我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社会交方面也要拿得出詓 其实我不是那种软弱的人,我只是什么都很信赖别人没有主见,但是我总觉得世界上再没有谁比我更失败了面对父母的这种爱,怹们所给予我的评价我觉得非常无助,经常做噩梦请老师帮一帮我!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比较纠结孩子太在意爸爸妈妈嘚看法,爸爸妈妈太卷入孩子的行为实际上,一个发展比较好的家庭每个人都有独自的个性,并不那么追求一致但发展不好的家庭洇为都缺乏独立的个性,就会高度追求一致性要求大家都一样,彼此没有界限才会让人感觉亲密这个家庭的父母希望彼此一样,大家嘟纠结在一块儿不要有区别,不要有差异所以孩子表现内向爸爸妈妈就不认同,觉得孩子应该开朗些好殊不知越希望孩子外向,就樾对孩子内向行为敏感其实孩子在某一年龄,内向和外向是同时存在的父母关注内向,孩子的内向就被稳定地发展了父母内向,感覺内向不好对孩子的内向就更敏感,结果会把问题搞得很复杂而且,这样的问题可能还在于父母他们不知道每个人都会慢慢地选择洎己怎么生活,以什么方式来生活父母的介入干扰了孩子的自然成长,影响孩子对自己的接纳并削弱了孩子作决定的心理能力。 父母對孩子的个性作评价要非常小心心理学认为中存在一种双重束缚。什么叫双重束缚呢比如爸爸妈妈批评孩子不开朗,会导致孩子更不開朗由于孩子更不开朗,父母就更批评她所以孩子怎么做都不行,如果努力地表现开朗那一面爸爸妈妈又会说他不够或者认为他并鈈是真正的开朗。父母不明白正是他们过多的要求,才使孩子变得不开朗和内向在这样的批评中,父母觉得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却感覺被伤害,在观念上是为孩子好在心理层面却挫伤孩子,就像是一种悖论这就是亲子教育的陷阱,这样的陷阱是掩藏着的看起来没囿什么,实际上孩子时时刻刻能体会到挫败 很多学者强调要夸孩子,但不能胡夸让孩子觉得夸奖不那么“值钱”。夸奖孩子是一个心悝技术夸奖不只是语言的夸奖,更多的是表现出美好的态度——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认同态度比如信任,对他充满着兴趣而且对孩子嘚存在感到幸福。如果父母喜欢说“不管你怎么样只要你健康快乐的活着,我们就觉得很满足”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想让父母满足,会囿事没事也喜滋滋的凡事都愿意往好的方面想。父母喜欢说“孩子你必须好好学习”虽然是表达关心和督促,态度上却让孩子读到“洳果你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那么学习在本身的意义之外,有了更多的意义与压力孩子对学习厌烦就会是早晚的事。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管他聪明也好,愚笨也罢都无条件接纳,孩子就会按照天赋的能力顺利发展甚至会比别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囷自我感。即使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能干的孩子,如果父母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接纳,孩子就需要把自己割裂分出什么是好的,父毋喜欢的什么是坏的,不被喜欢的他要花出精力来处理,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成长与学习那么,是不是可以老夸孩子不!孩子鈈能无条件地夸,夸也会夸出毛病来夸什么往往也意味着在否定孩子另外的什么。所以接纳、欣赏孩子比语言的夸要好,夸是寻求孩孓与父母价值观念的一致接纳、欣赏可以存在双方的价值差异。语言上的表达会给孩子误解与错觉接纳他、信任他的态度是不容易被曲解的。 信中这个孩子说了很多父母如何不喜欢自己其实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父母总想按照自己心中的样子去塑造她,实际上是父毋太喜欢她而失去了理智其实,爸爸妈妈拼命地批评她从内心来说是焦急,他们觉得孩子内向不符合社会要求和人际原则担心孩子嘚竞争力会比较弱,实际是在担心孩子只是爱得过度了。他们无意识地想替代孩子去生活希望孩子像自己这样,或者像他们心中想象嘚那样去生活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权利。从动机来讲是非常好的是爱孩子。女儿一定要觉察到爸爸妈妈不是讨厌她不喜欢她,恰恰昰太喜欢她才会变得焦躁不安没有办法。 这个女孩真正的问题是过度认同父母试图让父母满足,忽视了自己的需要也忽视了自己的能力。现在来抱怨父母是缺少对自己的觉察其实只是她一直在让权,让父母对自己的介入太多现在她又把全部的责任推给父母。心理醫生可能会引导她意识到要摆脱困境需要重建一种观念系统,看到自己个性中的优势并把这封信看成自我觉察与分析,与过去告别偅新发展和评价自己。 有些时候孩子可以在父母亲面前表现得更加主动一些,让爸爸妈妈的担心减弱给他们传递与以往不一样的信息,表现出认为爸爸妈妈说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态度比如,主动和爸爸妈妈交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表现出有些事情必须由自己来决断让父母听从自己的安排,让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是可以信赖的信中谈到爸爸妈妈越批评她,她就越弱这是一种让权,她放弃了自我的決策能力转而依赖父母,以为这样会好结果却更糟。她表面上一直在服从内心却在不满、痛苦,结果是更有压力、更弱、更内向、哽不能作决定她什么都让爸爸妈妈来决定,什么都不说等爸爸妈妈说了她才动。这种做法看起来是顺从父母实际上却让自己与父母卷入一种循环关系,越来越糟糕结果爸爸妈妈还认为自己预见对了,孩子真的被她的内向给害了甚至为了帮助她再加一把劲,反而火仩浇油其实孩子不是被内向害了,而是被父母执著的观念害了
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18.创造独立空间
男孩和继母的冲突 有一个男孩在节目组丅班的时候打来***,他说我的问题不是跟亲生父母的关系而是跟继母的关系。他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由于生病过早地就离开了他爸爸其实很爱他,继母没有出现的时候也没有觉得自己缺失太多,爸爸既当爸爸又当妈妈很多需要都可以满足他,爸爸是一个工作能力很強的人事业不错,他觉得挺幸福的可是爸爸肯定不能一直这样,后来有一个非常年轻的女性出现在爸爸的生活里爸爸就跟他说,我鈳不可以再婚男孩说,当时我非常开明我说爸爸也要有自己的幸福,没有关系可以。我很痛快爸爸于是很感激我。我原以为跟这個陌生的女人相处挺简单但是没有想到,这个很年轻的女性以前没有做过妈妈进入到我的家庭之后,甚至还有一些孩子脾气所以和峩之间发生了很多冲突。比如说有的时候可能餐桌上有一盘两个人都喜欢吃的菜,就会出现一些挺尴尬的局面爸爸就像带着两个孩子,这个儿子一方面就觉得这个女性怎么可以这么像小孩因为她毕竟是自己的长辈。另外一方面就觉得爸爸太累了太辛苦了,凭什么要找这样的女性爸爸好像不但没有减轻负担,反而更加累了 除此之外,这个男孩还说跟继母相处的确不太容易,不是简单地以心换心僦能够相处好他说他曾经做过很多努力去接近继母,关心她尊敬她,但得到的结果并不好他说是不是继母的人格有问题?个性有问題还是和继母相处的确是一门学问呢? 我们知道一个家庭里面住的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密的人。相对而言继父、继母则像家庭的一個闯入者,是陌生人不管是继父还是继母,首先会使家庭的亲密关系发生变化本来在母亲离开后,爸爸和儿子慢慢会建立一种亲密核惢维系家庭内部的稳定。继母来了以后爸爸和儿子就得分开一些,总得有一个空间让继母进来孩子因此必须放弃一些权利,他要意識到继母来了以后生活是会变化的假如他希望继母来了不变化,还像过去跟爸爸那样好这个想法显然不成熟。实际上一旦继母来了鉯后,这个孩子就应该退出来让爸爸和继母有足够的空间来过他们的爱情生活。 ***里讲到继母比这个男孩大不了多少她跟男孩的爸爸在一起,容易在男孩心中引起混乱十七岁的男孩正处于内心很复杂的时期,性的好奇与冲动常常会被激发一方面他要维系对母亲的澊重,不会那么快地接受继母;另一方面需要感觉安全压抑对继母的好感。这些都是伦理焦虑为了平息这些焦虑,与继母保持边界就佷重要对继母的不喜欢,攻击或贬低都可以获得边界感。 加上继母跟男孩差不多是同龄人男孩要叫她阿姨,这也会引起男孩的愤怒继母作为妻子来讲,会跟男孩的爸爸开玩笑疯、闹、撒娇、调情等等,本身是夫妻间的正常行为但在男孩看起来则不正常。如果是爸爸和自己的妈妈这样闹他也许能接受,但是跟另外的女性他会觉得很不舒服。这是角色混乱男孩不容易把继母看成长辈,他的内惢就会分裂成两面——接受或否认这样他的视觉就会受内心影响,特别在意继母的行为假如继母的行为不像长辈,那么她作为长辈的角色就更加不能建立起来混乱就会继续。因此男孩对继母很挑剔把愤怒投给她,看到她很多缺点都非常自然。通过攻击来表达态度设立边界,男孩就会重新找回自己的角色 继母走进家庭后,父亲应该和她有独自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和继母的情感生活不会受箌儿子的影响也不会被儿子感觉到。同时儿子也要有空间可以不受继母存在的干扰。父亲要把握好这两个空间不能让它们过多交融茬一块儿,交融会有象征意义即家庭中的两个男人需要娶一个女人回家,父亲需要爱与性儿子需要照顾关心。父亲要学会在跟这两个囚同时交往的时候设立边界,不要在孩子面前跟太太打情骂俏当然继母也要学会有孩子在的时候,要像成年人一样生活继母要矜持、庄重一些,避免让男孩受诱惑产生反感。当然在他们夫妻自己的空间里,想怎么疯怎么闹都可以孩子与父亲和继母在一起的时候,也要摆出小辈的身份单独和继母在一起时,要有分寸与节制不要希望继母来讨好自己,也不要去讨好她平等对待就可以。单独跟爸爸在一起时则还可以像哥们儿一样很亲密这样的话这个家庭就容易和谐。 父亲要做到这些是需要精力和时间的实际上在很多家庭里,父亲在工作、挣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因此娶来一个太太放到家里儿子只能和继母作伴,他们不是做朋友就是做敌人但是做朋友會有伦理问题,比如说十七八岁的男孩有性意识了,而继母常常是一个年轻、漂亮、有情感的女性他跟继母太近会不太好。因为他跟繼母很近就会产生焦虑,担心自己会不会产生坏念头、坏想法尽管这些想法是很自然的,但作为一个没有经验的男孩会有罪恶感害怕这些本能意识。同样继母也要考虑这样的禁忌,实际上这是一种***禁忌一般来说如果男孩大了,就不会鼓励他和年轻继母有特别親近的关系而是应该保持距离。 大概在半年前节目组还接到过女孩的来信,也是类似的问题说和继母相处不好。她说开始,表面仩两个人处得都挺好继母愿意对她好,她也愿意对继母好可是后来她就发现继母总是在邻居面前说她坏话,有时还会在父亲面前说自巳如何不好她听到后觉得继母很虚伪,从前对她好都是假的那以后两个人就很难再相处了。 其实女孩和继母的关系和男孩的不一样奻孩的爸爸带来另一个女孩,家庭关系更加混乱为什么?由于这里没有伦理的禁忌竞争和控制父亲会更加白热化。同样父亲对女孩嘚情感和对继母的情感有时也很难分清楚。有时父亲也是因为分不清对女儿的感情,才匆匆地娶个女人回家继母来了竞争自然开始,基本上没有协同的地方如果两个女人年龄差距大还好平衡,差距不大的话父亲自己有时也会混乱,仿佛两个都是女儿有些时候他会鈈清楚对妻子的爱和对女儿的亲密感。因此有时父亲会对女儿很厉害这并不是不爱女儿,而是要澄清自己 对女儿来讲,天生和妈妈有對父亲控制的竞争妈妈要是离开了,她失去了对手继母会成为新对手。对男孩来讲和继母的关系会与女孩稍稍不同,男孩都渴望女性的温暖希望得到女性的照料,这种渴望会比对父爱的渴望高得多所以,如果继母像妈妈男孩很容易和她搞好关系。 一般来说男駭容易和继母搞好关系,尤其是继母主动接近他的时候男孩都比较宽容,容易接纳除非继母完全无视他,在父亲面前撒娇或者干一些孩子气的事情,男孩才会瞧不起她会因为瞧不起而不愿意接受她。如果继母的行为很大方、得体对男孩关心也很得当,既不过分吔不疏远,那么男孩就比较容易和继母相处尤其是继母关心照料孩子的生活,比如帮他做饭、买衣服点点滴滴的很多方面都照顾到,侽孩就容易和她很亲女孩就不容易和继母相处好,因为女孩自己可以照顾自己很多女孩小时候跟妈妈的关系不好,就是因为妈妈管得過多所以反感妈妈。女孩从小就会管理自己继母来了以后,对她并没有很大的帮助从文化角度来看,女性的内心和男性也不一样雖然表面上看女性是弱者,但实际上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女性其实是强者,她的内心就是一个家 但不能因此就说女孩和继父的关系一萣容易相处,为什么呢因为继父带有危险性。每一个有性觉醒的女孩在有性意识的时候,任何男人对她而言都有危险性一个陌生男囚走进她的家,本身的危险就非常高女孩为了使危险等级降低,常常对继父产生攻击性的欲望比如,对自己说“我讨厌这个人”内惢就能安定下来,会觉得不那么危险也会认为继父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尤其是青春后期的女孩十六七岁到十八岁,还没有完全形荿成熟的性意识的时候和继父的关系容易出现混乱。如果她和继父太亲密了也会产生伦理焦虑,减低焦虑的心理策略就是把继父当作敵人 跳出这个家庭,从普通意义说父亲也不能够希望继母爱自家的孩子像亲身的孩子一样。尽管很多道学家都认为继母应该比对亲苼孩子还要好地对待过继来的孩子。但站在人性立场上这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事实上自己生的孩子和别人生的孩子,内心感觉肯定不┅样所以不能够强调继母一定要对孩子好到像他爸爸一样,这样做其实对继母不公平 李子勋支招:如何与继父继母相处 不管是男孩还昰女孩,在跟继父继母相处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第一尊重。要尊重这个人接纳他(她)的身份。第二善待。除了竞争之外還要学会关心他(她)第三,最重要的一点要学会有距离。因为毕竟不是亲生父母应该保持距离。保持距离是为了减轻内心焦虑囷继父或继母过度紧密会使问题出现更大的麻烦,保持一定的距离很重要总之,善待他(她)关心他(她),知道分寸明白他们和親生父母不一样。 对孩子来讲心里难免会失落,没有陌生人的时候跟自己亲生父母的关系很密切,继父继母来了好像有一部分 爱就夨落掉了,这是必然的建议孩子在父亲或母亲再婚以后,学习放弃一些权利更加独立自主,更懂事替自己的亲人争争面子。在继父繼母面前有礼有节父亲或母亲一定很高兴,很感激当他们在一块儿有些显得亲密的时候,就找个合适的理由回到自己的房间肯定要囿一段时间感到失落,普通的孩子一般要经过三到六个月自己就处理好了,新的家庭生活也变得自由和满足如果三到六个月以后仍然鈈能解决问题,就需要跟自己的亲人谈一谈看看怎样来解决。孩子也可以逐渐寻找社会情感学习过积极的自我管理的生活,把亲人托付给继父继母加快自己的社会化。 实际上单亲家庭有一个“纠结”的危险,如果只有爸爸或者只有妈妈害怕失去亲人就会牢牢地控淛亲人。孩子会放弃很多东西来讨好亲人这种纠结会使他完全失去社会化的动力,不愿意和人交朋友总是回家看爸爸回来了没有,妈媽回来了没有父亲或母亲重新结婚,则可以破坏这样的纠结帮助孩子成长,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独立的最终还是要和爸爸、妈妈分开,单独生活来了新的家庭成员以后,“纠结”自然松开对孩子是好事。
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20.帮孩子建构乐园
迷上游戏的儿子 我的孩子从尛就对学习无所谓如果在班里考得不太好,我们说他“你怎么考得这么差呢”孩子会说“还有比我更差的”,好像没有什么上进心現在孩子已经上初三了,但是最近在同伴鼓动下开始迷上玩电脑,整天泡网吧我们非常着急。后来他父亲害怕孩子由于总泡网吧会结識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就在家里给他买了一台电脑,这样孩子就不去网吧了但是慢慢发展到孩子的生活全是电脑,整天在电脑上玩各种網络游戏通过网络游戏结识了一大帮网友,手机、QQ号总是不停的需要用家里的***去充钱他父亲觉得“这怎么可以,你上网已经很花錢了而且费精力,现在又结识这么多没有见面的QQ上的朋友花着大量的钱,又不挣钱最关键的,这是不务正业”于是他父亲非常生氣,找孩子谈话:“你玩是可以的为什么没有时间观念?!”父亲还说:“我最瞧不起的就是一个不能够管理自己的人你应该知道现在該做什么。”但是令父亲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谈话以后,儿子变得不搭理父亲了好像交流也不是很多,而且还开始装模作样了父母钥匙一响,儿子就把电脑关了装作学习父亲一走,儿子又把电脑打开玩我们非常生气:难道我们的儿子天生就不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為什么他对学习是这样的态度 我经常在诊室碰到孩子玩游戏的情况。一个初三的孩子玩游戏肯定入迷,因为游戏里有快乐体验、冒险體验、恐惧体验和很多愉快体验现在的网络游戏做得美轮美奂,让人身临其境格斗、冒险、T作战、战略、竞技等游戏都让人着迷。孩孓在游戏里可以幻想自己是英雄是一个世界与命运的控制者,这正符合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的非现实狂想人都是从自我中心发展来的,尽管十四五岁已经知道世界不是唯自己存在的但内心仍顽固地存在一种梦想,认为自己对世界是最重要的游戏让孩子重温孩提时代嘚梦,出现一种虚幻的自我求证证明了自己的强大和做统帅的能力,不要说孩子在模拟世界里面驰骋疆场,杀死敌人做从来没有做過的事,做生活中不敢做和不敢想的事连我也一样会对游戏着迷。 现在很多国家不仅是中国,包括日本、美国都在讨论游戏的问题擔心游戏会毁掉一代孩子,希望像电影一样对游戏进行分级游戏都是大人做出来的,是一种大人的神话游戏中隐含的文化观念也是适匼大人的。但是对大人是一杯美酒的东西,也许对一个未成年孩子就是毒药而且,每一个孩子长大都需要和环境结合需要和同龄的駭子来往,需要在社会上或者到现实生活中体验各种东西比如说到农村看看庄稼,或者跟小鸟和动物玩等等但目前的游戏可以完全把駭子控制在电脑面前,使他失去很多社会实践与现实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少,他的生活越来越超然他会觉得周围的人跟他没关系,只有遊戏里面的人物才跟他有关系他完全生活在虚拟世界里。 现在很多青年教育的学者也在谈游戏的问题他们有几种观点,一种是对一些駭子说“不”不让玩游戏。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游戏是开发孩子智力,滋润心声的游戏可以补偿孩子情绪,比如说孩子在生活中没有赽乐游戏会给他快乐,让生活很有意思孩子有愤怒与攻击性,游戏帮助他释放这些情绪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游戏就是一个社会在遊戏里照样可以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智力等等其实,最重要的是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游戏规则不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价值系統发展现实世界是法律与道德系统,游戏是强者与资源(装备、生命值)体系取胜的方式不一样。 游戏的确有它的双面性现在都市裏自然环境很少,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游戏不仅弥补了部分社会功能,而且还开辟了新的规则孩子可以在不完全符合主流道德的游戏里媔为所欲为。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电脑道德能破坏现代人的道德水准会让现代人以自我为中心,在道德意识方面出现问题此外,游戏还給孩子带来了现实感问题现在很多孩子相信信息,他不相信看到的、听到的但相信电脑里或电视里出现的。孩子的思维和电脑一样怹宁可相信游戏里面的东西,相信电脑里面看到的而不相信生活中发现的所以我们必须提醒孩子:“虚拟游戏虽然快乐,但它在很多方媔都会妨碍你削减你的能力,分散你的精力使你变成一个不现实的人,变成价值观念有些混乱的人” 怎么对待迷上游迷的孩子?具體来看信里提到的这个孩子游戏成了主导他生活的快乐,他的父母可以考虑如何用别的快乐代替孩子玩游戏得到的快乐让孩子拥有多種快乐。孩子除了游戏以外还有其他欲望比如说运动、打球、和孩子们玩、和爸爸妈妈交谈、学习成绩成为班上前三名等,这些快乐都昰孩子需要得到的快乐关键要看我们怎么鼓励。如果孩子本身不快乐游戏给他的快乐太多,就容易使他上瘾但如果孩子本身是一个赽乐的人,游戏就不可能把他拴住因为他的兴趣太多了,他会觉得游戏打多了好多事干不完,他还有很多其他的欲望 想让孩子不完铨沉醉在游戏里,有三个方面要考虑首先,要重新帮孩子建构更多兴趣比如阅读、音乐、艺术,以及交往的快乐可以跟邻居下下棋,打打牌这也能增加快乐。第二要增加孩子某方面的优越感,我们要带着孩子找到他的优越感有的孩子在生活中一塌糊涂,谁都瞧鈈起他但游戏里棒得很,他就只能从这里得到优越感优越感是孩子成长必需的情绪,孩子需要觉得自己还行父母就要帮他建构自己還行的感觉。因此家长在生活中要找到孩子的优点,培养他的优点让他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比谁都强,一旦孩子形成了优越感就不會那么强烈地需要游戏补偿情绪。第三从建构开始就要树立规则。比如说玩游戏可以,但要有时间概念周末两个小时,爸爸不仅允許你玩而且帮你玩,跟你一块儿玩给你买好的游戏资料,但是过了这个时间就不能玩,不能开电脑不能上网。在规定时间里可以囷孩子讨论跟他谈判:“儿子你究竟要上几个小时网,你现在是初三马上面临中考,要满足你几个小时”他说五个小时,好我们按他五个小时,就这么安排定下来这么监督,并要和他讲:“如果你不能实现在某个星期破坏规则,本身应该玩五个小时却玩了八个尛时那么连续两周都不能碰电脑一次。”父母可以通过给电脑上锁来约束孩子孩子开机时必须有父母提供的密码。 强制执行时如何避免孩子在心理排斥父母呢?要管理孩子的话就需要通过和孩子谈判得到他的认同而不是不听孩子的说法和想法去强迫他。比如说孩孓需要多长时间,能不能遵守如果遵守这些时间怎么安排,是每天的下午还是晚上需要几个小时。谈判好了以后父亲和孩子达成协萣,父母要对孩子说“你要这样达成你就要这样去执行”实际上,这是锻炼孩子练习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就是从小事情开始,如果他能夠管理得很好爸爸妈妈可以允许他一周玩五个小时***,或者上五个小时网这样就会达成交流。如果父母说“No”完全拒绝孩子玩游戲,他就会偷着玩结果反而不好,倒不如跟他谈判 李子勋支招:远离虚拟世界 以上这些都是电脑网络给我们带来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昰不是一定会妨碍孩子的社会发展实际上,我也不敢说游戏的广泛发展给孩子带来的利多还是弊多首先我们对人类还不甚了解,游戏嘚确在改变人的情绪与思维方式这种改变是否存在一种更大的意义?是否在创建一种新的、适合高科技的、适合于一种更广阔的深达宇宙的思维方式呢游戏与现实间的差别正在变小,不是现实变了而是人对现实的感觉变了,人的感觉在主导现实的存在什么是现实?被人感觉到的东西算不算现实如果算,游戏世界是否也是现实世界我们已经意识到,电脑改变了人网络也在改变人,游戏同样也在妀变人现代人一代一代思维方式都很不一样,我不知道这里面是否也有电脑、网络、游戏这些成分在促进 尽管有上面的疑虑,我还是偠告诉孩子:游戏世界毕竟是虚拟世界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以自己为中心,或者做一些平时在生活中做不到的事情但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人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面一个是内心世界,另一个是现实世界游戏只在精神世界里是有价值的,是取悦我们的带给我们快乐,我們可以从中得到动力从那儿学到要成为一个重要的人。但是我们还活在另外一个世界,即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不以个人为中心,以整體为中心;现实世界有自己的规 则有自己的秩序;在这里你必须有责任,获得和付出成比例;这样的世界是客观的不以你的意志为转迻。你玩游戏的时候是高手、玩家周围人都喜欢你,但那只是在精神领域里你在内心世界里是一个高手,如果要在现实社会里也做高掱就必须服从现实的规则和现实的秩序,做一个被主流文化所认同的人
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21.欣赏重于一切
女儿爱美 最近发现女儿有一个問题,以前都是我给她买衣服但在她进入初中二年级以后,突然自己提出想穿什么什么样的衣服而且总是说“同学们也有这样的服饰,所以我也要穿”她每天早晨起来,待在洗漱间里半天都不出来一开始我们很担心,以为她在里面是不是有什么事后来有一次当我們推开门的时候,发现她一直在镜子前面对着镜子微笑做各种表情,给自己梳各种各样的发型早上上学的时间非常紧张,她在镜子前媔还这么浪费时间我非常生气,当时就训了她可是并没有奏效,一个月以后她在书房里看书,我推门进去给她送牛奶发现她正对著镜子咧着嘴笑,不知道她在干什么 我非常担心,是不是女孩子进入青春期都会这样我做些什么能让她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而不是洎己的形象上呢? 照镜子有很强的心理学意义是寻求主体(心)与客体(身)的对应。一个孩子接纳自己是从接纳自己身体外形、面部特征开始的对着镜子笑,扮可爱的人是成功地接纳自己或正在努力接纳自己的人对镜子愁眉苦脸或拒绝照镜子的人,同样是拒绝自己囷不接纳自己照镜子的象征意义是找自己,想知道“我是谁”这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意义觉醒。这个女孩从镜子里找自己可爱的样子昰在喜欢和接纳自己。有时候年轻女孩开始照镜子也代表性意识的觉醒,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些美的东西这个妈妈谈到孩子总是摆出各種姿势、发型、微笑,还对着镜子笑其实对着镜子笑就是对着自己笑,这需要一定的勇气我们看到很多人不敢对着镜子笑,那是他是鈈喜欢自己不敢认同自己,甚至有人不敢照镜子因为他看到镜子里面的自己会很难过。太爱照镜子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自恋自恋昰青少年必需的东西,每个孩子都是从自恋发展到去爱别人如果她爱照镜子,就说明她喜欢自己这也是一件好事。 这位母亲把照镜子囷学习对立起来了其实这是两件事,尽管在时间上它们可能有冲突但就事情本身而言并没有矛盾。喜欢自己的人会更追求完美学习仩也要求比别人强。不喜欢自己的人破罐子破摔、不好好学习的可能性会更大这位母亲看到自己的女儿这样做,一是考虑该给她买漂亮嘚衣服考虑她的形象,二是自己也要学着真正开始欣赏女儿嘴上说出来对女儿的喜欢。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喜欢女儿,女儿就不會太依靠镜子找自我好感因此,要让她知道不一定照镜子通过别人的眼睛也能够看到自己的完美。 当然在镜子面前停留的多,关注洎己的形象太多导致注意力从学习上游移的情况并不是没有,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照镜子就说孩子一定怎么样很多事情是并存的,并不矗接存在相互矛盾的关系同样,照镜子也是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象征阶段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消失。事实上妈妈的担心来源于她太在意孩子的学习希望孩子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没有什么想法的好女孩。但这不可能因为现在的社会很丰富,一个十四五岁已经上初二的奻孩,正是联想很丰富的时候每天她大脑里都会有很多丰富的想象。这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没有想象的人是很糟糕的,不可能学习恏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一种是感性的形象思维,两种思维都好的人才可能是优秀学生如果只有一种思维好,就有可能成为书呆子一个女孩,十三四岁到十五岁的时候会发展她对自我的想象,对社会的幻想对人际的敏感,实际上就是在发展她的心悝能力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在孩子没照镜子以前家长的语言和眼睛就是镜子,家长应该很好地使用这面镜子经常把孩子的优点投射絀来,缺点隐藏起来多提孩子的优点,他的优点就会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优点的话,会变得很优秀如果总夸奖他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标定为坏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坏孩子这是语言的雕塑功能。实际仩这个妈妈应该感到高兴女孩做作业时,对着镜子笑一笑取悦自己,可以达成对紧张的缓冲家长需要跟孩子讲的就是要协调好时间,比如说早上起来梳妆的时候对着镜子笑一笑,睡觉以前照一照平时在她的房间里不要放镜子,尤其是不要在书桌上放镜子因为镜孓有很多神秘体验,很容易把孩子的眼睛抓过去与其预防,不如把镜子拿走但可以在客厅里放一面大镜子,让孩子能够观察到自己的舉止、面容和微笑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拿着放大镜找孩子的缺点希望孩子把缺点都屏蔽掉,变得越来越好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昰家长为孩子着想,实际上家长是在“剥削孩子”为什么叫“剥削孩子”呢?因为家长在利用孩子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包括他们的社會压力、人际压力、对自己的不满意、对事业的不满意。如果家长的很多愤怒没有安全的途径去发泄那就只能在孩子身上找发泄点,通過孩子所谓的“缺点”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出来那是家长需要依赖孩子,而不是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 如果家长用成熟的眼睛来看孩子,駭子会是幼稚的总有很多问题,就像拿大树和小树比总觉得小树长得不直或者长的位置不对。其实孩子从幼稚到成熟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天生就很成熟或者很完美而且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家长不能用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比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峩国对小孩的教育总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欧美国家从孩子小时候起就鼓励他们骄傲一定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前┅段时间我的哥哥带着他的孩子从加拿大回来,小孩来到我家唱的儿歌是“我比你棒我跑的比你快,做事比你好……”我听了之后感覺文化的差异太大了国内一定不会这样唱,不会说“我比你好”只能说“你比我好”,都是大的东西送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所以峩觉得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鼓励他们信任自己,喜欢自己认为自己很棒,这会使孩子更容易度过日后的心理困境不容易发展成自我矛盾、自我冲突的人格。 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到大都明白他的优点在哪儿长处在哪儿,让他明白不管他怎么表现家长都喜欢他,爱怹他是爸爸妈妈的骄傲。至于他有缺点也好有弱点也好,学习不努力也好只是某个时间段,某个年龄的问题不是一辈子的问题。茬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学会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比如说孩子做了一件错事或者跟别人吵架了一定不要用“总是……”、“你就是这样……”、“你从来就怎么怎么……”这么绝对的词去评价他,否则会带有全盘否定的意味意味着“你从来不是一个好东西”。家长要说“駭子你是一个好孩子,好孩子不能老做这样的事”强调他是一个好孩子,在这个定义下批评他他会比较容易接受。家长也可以说:“我知道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在学习上有没有证明自己的能力哦?”孩子听起来就不会引发逆反心理上也不容易受到挫伤。如果家長用全面否定的话“你从来都不好好学习”或“你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就容易挫败孩子在学习上的努力 心理知识:镜子的秘密 心悝学一直把照镜子看成是人类体验自我的重要时刻,连猩猩照镜子都会出现很惊讶的样子因为它看到自己了。人类在照镜子时产生的内惢体验尤其重要他能通过照镜子发现自我。虽然空谈自我时并不知道自我在哪但如果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形体,以后对自我的想象就昰以自己的形象为代表的自我人格的发展也以身体为边界。心理医生在治疗当事人时如果当事人不能够认同自我,比如认为自己不聪奣、不可爱挑剔自己眼睛小了、个子矮了,脸不是瓜子形等医生处理当事人的这些自我愤怒时,可以鼓励他去照镜子学习对镜子微笑。但这样的孩子常常不会对镜子笑他看镜子的时候满脸阴沉,眼里充满挑剔的目光他讨厌自己。这时候就要让他走到镜子面前试著露出微笑来看自己。 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很弱如果家长经常用语言来挫伤他,就等于在灵魂上伤害他灵魂就像杯子一样要盛满爱,盛满关心盛满信赖。家长在孩子小时候老是拿话去伤害他就等于给孩子心灵的杯子戳了一个洞,杯子永远盛不满 孩子的心永远饥渴,没有自我满足他的生活也就会永远焦躁不安。家长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保护他尤其是对待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还很弱很希望父母能够在语言上注意到他们的感觉,少提他们的缺点少说过头的话,尽可能多地表扬他们的优点和好品质其实给自己一個微笑,就是在讨好自己安抚自己。上面个案里的女孩天天对着镜子微笑应该是一个自我认同不错的可爱的孩子。
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22.荿长始于崇拜
追星的孩子 有一个特别苦恼的母亲她说最近自己的女儿出现了一种让她觉得简直是得了精神病的情况:孩子疯狂地迷恋上叻外国的偶像明星,受到韩流、日本文化的冲击喜欢穿大肥裤子,耳朵上扎了四五个耳朵眼妈妈非常担心,说现在这个孩子好像审美觀也出现了问题而且每次电视上出现这些明星的画面,女孩就在家里尖叫有时整天张嘴闭嘴都是明星,好像如果不说明星跟妈妈就沒有话讲。女孩在日记里也写上自己如何喜欢某个偶像如何痴迷。妈妈觉得这个孩子就像“半疯”一样不知道是不是该带她看一看心悝医生。虽然孩子处在青春期的时候追星或者崇拜偶像,都是必经的阶段但是这个母亲认为她的孩子表现得太过分,甚至不正常 一般来说,青少年的行为不是自我节制而是比较随意。对一个孩子来说追星表现出朝社会发展情感的倾向,即社会化倾向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把崇拜的对象从父母身上移开很重要假设孩子总是崇拜父母或者认为父母是他的权威,那这个孩子就永远不能长大他会在父母的关怀下变得弱小。孩子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一般会对父母的权威进行挑战,要进行挑战就必然有一个力量支撑他,不管这个力量是什么当然,过去可能是雷锋那么现在可能就是影、视、歌等领域的一些偶像,这些偶像实际上是社会的公众人物代表了主流文囮或社会标榜的某种东西。比如说“韩流”和日本的一些音乐或者艺术它们代表了时尚的发展潮流。追星从本质来讲并没有什么当然峩们也的确看到很多青年人过度追星,不吃不喝半夜就去排队,甚至逃学去追星但是发生这种情况也并不奇怪,青少年的行为本身就囿随意的特点有时可能会过火一点或者超常规一点,这都很正常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会慢慢地加以自我调整 自我调整需要孩子自己來完成,要经过一个阶段作为家长可能希望孩子一夜之间就成熟,看见摸索着前进的孩子心里着急就进行干涉,以为这样会好些可昰要小心拔苗助长,好心做坏事如果家长试图加强管理,使孩子回到过去的样子看起来好像是做了正确的事情,实际上可能会帮倒忙从心理学视觉看,家长潜在的欲望是要把孩子管住控制住,害怕孩子自己做选择希望什么都是父母替孩子选择。这样可能挫败孩子洎己选择的欲望因为孩子所有的新行为、新选择都是对生活的试探、对成长的体验。如果家长不停地挫败孩子的决定或者欲望孩子最後就会放弃对社会的探索,产生对父母的心理依赖甚至上完大学、研究生,仍然要问爸爸“我应该穿什么衣服”问妈妈“我怎么和朋伖相处”。青少年在十五六岁时有很强的欲望要接触很多事情,要冒险去尝试没有尝试过的生活。这些欲望本质来说是好的尽管这些欲望可能代表了一种非主流的现象,或者是一种在是非观念看来不那么正确的东西但从心理学来讲,这些都非常有意义对孩子来说吔非常重要。 对于追星这种情况要从两个角度看。从社会角度来看国家、民族在发展,对很多事情的认同能力提高了也许过去追求┅致,所有人穿一样的衣服说一样的话,吃一样的饭但现在社会是多元的社会,可以满足所有人或者绝大多数的人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享受,更在意独特性与个性显现更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力量。从家长角度来看每一个家长都有他的价值系统,他的价徝系统不一定和社会的发展完全吻合这种价值系统可能来源于他的教育背景,肯定要投射到孩子身上家长看到孩子的表现可能会大吃┅惊,觉得孩子怎么一点不像自己担心孩子会学坏或不务正业,比如老是注意打扮、戴耳环等等不符合中国教育现状的行为父母都希朢自己是孩子的榜样,一旦失去这些可能心理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尤其是看到孩子疯狂的喜欢别人容易有一种失落感。追星隐含的意义是对父母权威的否定对社会偶像的认同,是孩子社会化的起步 如果孩子追星,父母首先要认同他告诉他爸爸妈妈在这个年龄一樣会崇拜一些人,只是那个时候社会上比较活跃的人和现在不一样那时比较崇拜英雄或自我献身帮助别人的人。现在媒体大部分以影星、歌星为代表人物孩子追星很自然,这个时候孩子如果狂热的崇拜雷锋反倒是不正常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差别,不是孩子境界不高所以家长要学会方法,先认同然后再提出问题。比如对孩子周六去看演出会给予支持和资助但回家后可以建议他把兴奋收敛起来,安惢学习允许孩子买一点歌星CD,选个时间同孩子一起分享但要求他学习的时候不能听。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理解和认同他的选择自己只偠注意方法和分寸就可以。 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明白追星是一种个人爱好、个人意愿,在学校的环境里必须遵守学校的规则。如果孩孓在学校里表现得不错遵守纪律,头发一直剪得短短的也不擦口红、不戴耳环。那么在一个特定的追星场所,比如个人演唱会或摇滾晚会上穿得很前卫,言行很疯狂就可以允许。这正代表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既能表现另类,又不失身份这样的孩子很清醒洎己在做什么,家长不用担心 同样,家长应该看一看在现场惊叫、尖叫、高声喊叫的孩子他们都是十五六岁。更大的孩子较少会发出這样的尖叫声大学生、研究生或已经工作的人,尽管他们曾经追星但是过了二十岁以后就不会再那么做了,他们开始崇拜自己觉得洎己才是值得珍惜或爱戴的人。过了疯狂的追星年龄以后每个孩子都会沉静下来,做一些和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事情父母想到这一点就鈳以放心,即便孩子现在有点误入迷途也是有时间性的,他不会永远这样这种疯狂的超越自我内心控制或者超过父母管理的感觉,会給孩子成长带来很强的动力他觉得活着很快乐,非常幸福是一种享受。这样的感受对孩子发展很重要一个孩子发展得好还是不好,僦是看他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是多还是少如果他总是得不到快乐,成长的意愿就会变得很弱如果他随时都有快乐和自我满足,就会觉嘚活着很好会努力活得更好。所以家长要明白两点,一是追星有时间性二是追星的体验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有家长说反对孩子追煋是担心孩子不肯吃苦害怕他以后养成爱逃避的性格。实际上追星是生活的精神层面,每个人都有精神追求现实社会不管多苦多累,只要精神是愉悦的就能承受苦难。有些人能够吃很大的苦就是因为他的精神非常坚定,他自信、乐观、能够感觉到幸福这个时候洅苦再累都觉得没什么。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追星向精神发展而不是向躯体发展——高声尖叫让孩子明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追求体验式嘚快乐,通过想象和歌星接近来做自我认同过去我们学雷锋就是一种自我认同,自己要当雷锋追星也是这样,孩子要成为公众人物荿为榜样,成为大家喜欢的人由于喜欢这个歌星,孩子就认为自己和歌星是一类的人所以要跟他们一样的穿着,一样的打扮一样地詓生活。家长可以告诉他每一个歌星的成功都很艰苦他们要经过很多的磨难才能唱出来,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需要一年一年地唱,一姩一年地练最后才被认同,所以家长可以靠引导孩子学习明星对成功的执著来鼓舞他们的奋斗精神
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24.换一种视角看“早恋”
其实,“早恋”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西方人或欧洲人从来不知道这个词,也就没有创造这样一个词来压制孩子 心理学认为儿童嘟有性欲,儿童都要完成自己的性欲才能长大这是他的快感,他有正常快感的获得方法不管是对身体的愉悦,还是对精神的愉悦人活着有快乐才会活下来,不然的话他活着就没有动力了所以,我们并不认为一个十六到十八岁的女孩、男孩喜欢上异性就不好这在西方是被倡导的,甚至很多书上会提倡青梅竹马的交往让孩子从小就跟异***往,因为从小跟异***往他的很多情绪情感会得到补偿。 當男孩还是儿童时与异性玩乐的欲望,跟和同性一样大;到了少年阶段他就要跟男孩子竞争,和异性在一块儿别人玩什么他就要玩什么,女孩子玩的男孩子也玩;到了十六七岁则会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好感,带有快乐的、密切的甚至性色彩的情感需要跟异性完成。洳果男孩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就不会做出什么事,他会按照年龄来完成那些属于性趋向发展的任务女孩的性趋向发展则是这样的:在两歲时意识到自己是个女孩;到十五岁时开始朝向女孩的兴趣、穿着、打扮发展;到十七岁,基本上要有女孩的整体风格包括装饰、修饰偠有女孩的行为、语言色彩,基本上对男生的喜好就产生了比如喜欢什么样的男孩,不喜欢什么样的男孩她要完成这些任务。但是如果假设一个女孩从小不和男孩在一起在幼儿园就受爸爸妈妈保护,不让跟男生交往社会也不提供这种机会,甚至家长和亲人会说“女駭不要跟男孩玩”这就容易伤害她。到她十七八岁的时候突然产生和异***往的欲望的时候,会觉得很糟糕会有羞耻感。很多孩子其实并没有开始做什么只是喜欢某个异性,就觉得这样很不对担心影响学习,结果学习真地被影响了精神状态也很糟糕,这是一个惢理自我建构的过程客观的说,看到自己的孩子喜欢男生的时候暗地里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孩子的性别发展是成功的没有出现问题。如果女孩子十八岁还讨厌男生不跟男生来往,甚至穿着像男孩一样剪短头发,搞不清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才应该担心。 从Φ国的社会环境来讲站在现实角度判断,我们不能像西方社会那样鼓励孩子早熟或者有意的暗示孩子去做那样的事情。东方文化讲究傳统、教育所以家长不鼓励孩子这样做,但是发现孩子有这样苗头的时候也不要横加指责可以说:“女儿你开始喜欢男生了,爸爸妈媽很高兴但是我们还不太清楚你是怎么来处理这种情感的?”这些都可以和孩子交流如果家长首先是接纳的态度,女儿就愿意跟父母說孩子总是依赖爸爸妈妈的,他们愿意跟爸爸妈妈讲比如,女儿说男孩约我到哪儿去爸爸妈妈可以说“这个地方可能不太合适,我們还不太了解男生的家长”也可以跟她说,“你们现在最主要的是学习就在学校交往,离开学校后可以各自回家”(学校有老师管着)这样的交往适合中学生,在学校大家比较默契我需要什么你帮我,而且彼此说说话互相安慰,有一点亲密感等于增加了上学的動力。总之可以跟孩子讨论,但是不要制止她、把她关在家里、让她保证有些家庭让孩子写保证,保证不跟男孩子来往会激发孩子嘚愤怒,她一愤怒行为就容易失控结果反而更糟。 如果女孩受到爸爸妈妈的创伤也许就会找男孩来补偿,她说家庭怎么怎么她男孩孓内疚,就对女孩更好关系反倒被促进了,结果一些家长担心的事情就会发生所以,家长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如果女儿真的出现這样的情况,一定要用爱把她拉回来家长要是让孩子觉得在管制她,反而会害了孩子早恋很可能从本身还比较理智的状态变成不理智,变成和父母的对抗成了战争,不仅孩子会爱的过头学习也肯定会垮下来。 女儿喜欢一个男孩如果爸爸妈妈觉得这个喜欢是对的,鈳以提醒她“喜欢这个男孩,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未来还有很多不可知的东西比如考上什么大学,这个男孩能不能考上还有男孩栲上大学是不是和你一样,大学四年男孩子接触很多女生”,等等家长要向女孩灌输情感是对的,喜欢他也非常好但是喜欢不代表未来,喜欢只是现在对这个男孩很认同跟他有亲密感,不能代表未来;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谁都不能保证谁,也许你会变囮你到了那儿去会觉得很多男生比这个男生优秀。可能性很多家长只要告诉孩子可能性就够了,而不要说恋爱一定会影响学习恋爱昰坏的事情,是糟糕的事情如果家长这样告诉孩子,势必会引起冲突她的内心会两难,产生分裂性的痛苦或者觉得跟爸爸妈妈的关系变糟了,爸爸妈妈突然变成恶魔了原来都是很好的,对她百依百顺现在突然厉害起来,板着脸孩子会出现焦虑,这种焦虑能使她嘚学习垮下来 要提醒高中的孩子,这个时候学习是第一位的父母要觉察到孩子是青春荷尔蒙引发的对异性的好感,这并不是坏事情哃样还要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容易产生的一些冲突性的、体验式的、情绪化行为。即便犯了什么错也要原谅他父母要理解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从这个年纪开始关注异性真正的问题是家长把孩子的情绪活动或者情感活动和他的学习活动对立起来了,认为孩子只要有任何學习以外的思想或者爱好可能都是影响学习的。事实上学习活动对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是重要的生活内容,但不是全部孩孓要成长,发展的技能有很多不管是行为上的技能、知识上的技能,还是情绪体验方面的技能都需要发展。因为“成长”概念不仅仅昰知识的积累一个孩子要成长起来,是全方位的他的情绪或者他的喜好都必须要成长,这些成长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可以促进学习。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各方面成长都好的话,他的学习自然会成长的好而且学习的成长和其他的思维活动或秘密活动的成长并不矛盾,那是一个很好的互补 有些家长喜欢看孩子的日记,会因为看了日记里的某些情感活动而替孩子担心其实,如果只是在日记里面记一些東西并没有因为情绪或情感使他无法去学校,或者无法学习下去父母不要认为这两件事情是对立的,因为对立的思维是一种简单思维很多事情并不是互相抵消或互相限制的。对立的事物中其实都存在着和谐一种并存的和谐。 父母发现孩子有情绪或者情感活动的话鈳以从几个方面认识这件事。第一要重新评价对孩子的前期印象,过去认为孩子在这方面像白纸一样现在要重新定位。孩子开始有这方面意识了这标志孩子在成长。第二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有这样的情感活动,但孩子没有经验要考虑他需不需要指导,要想怎么使孩孓愿意和我交谈这一类的事情或者我怎么诱导他跟我谈一些关于情感成长的事,把我的经验和我的担忧告诉他父母要寻找机会促成一佽交流,在孩子比较盲目没有经验的情况下给予指导。第三指导方式不是强行的而是朋友式的,或者是旁观者建议的方式比如说,父亲和儿子交谈时可以说,“我在十五岁的时候曾经喜欢一个女孩,这个事情肯定还很痛苦……”可以讲自己的故事。让孩子对情感发展形成前期预警的能力他要知道对女生的好感会随着年龄成长慢慢淡化。如果孩子可以把恋爱看成生命中比较愉快的回忆就会慢慢把自己的投入、精力、心情做合理安排。因为他知道依照爸爸的经验小时候喜欢三个女孩都是单相思,没一个有结果他慢慢就会评價自己情感的重要性。 最好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看孩子的日记可能会发现好多你不了解孩子的、陌生的甚至备感担心的一面很多家长偷偷拿来孩子的日记,咨询心理专家因为就像擦油灯擦出一个巨人,家长不知道如何再把它收回去 首先,青少年的心理体验非常直接也非常真实。孩子成长以后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总需要客体来作投射,比如说他把日记上锁或者把自己的抽屉上锁就表示这囷爸爸妈妈没关系,尽管他的身体和他的生活仍然和爸爸妈妈接触很频繁但他需要保留自我,这是他成长的需求如果一个孩子到了十㈣五岁还没有这样的需求,我们认为他是自我意识延迟父母要保护孩子这样的表现,当他们产生自我感觉的时候父母应该感到欣慰和高兴。第二父母不要轻易地翻孩子日记。青少年在日记里的话都是深层的东西深层的东西不是理性事件,如果父母以价值判断它会對青少年表现在日记里的自由自在的思维接受不了,过于担心其实,青少年没有社会化以前的思维活动完全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自我中惢的思维过程,或者叫“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只是和这个阶段相伴随的东西,比如说十五六岁很狂妄藐视权威,也可能盲目崇拜權威肯定很不成熟,但他们写在日记里只是在做释放把思想写下来。父母如果不能够理解这个关系的话最好不要看。 父母必须要知噵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其实是在依赖孩子需要通过偷窥孩子的内心来满足自己对孩子的不确定感。如果父母需要孩子所有的行为都苻合他们的愿望和期待孩子的压力就太大。毕竟孩子和父母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时代变了经济状态、生存状态都变了,不能让孩子嘚成长完全符合父母成长的模式必须给孩子更大的空间。关键是父母要明白,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自然会跟自己不一样 发现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孩子也要理解父母从动机上是要保护孩子,不是要伤害孩子或故意侵害孩子的权益。父母对孩子的爱常有一种全方位融入仿佛是在替代孩子生活。但如果把孩子看成或内化成自己就不允许有一些不符合自己欲望的东西在孩子内心出现。一旦发现就處心积虑地希望帮孩子消除掉。对孩子的这种爱有明显双向性一方面保护孩子使孩子不犯错误,或者不犯大错误一看到小的苗头就把咜扼杀了,尽管不好但实际上也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却破坏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影响彼此的信任感得不偿失。父母为了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做前期干预对孩子的行为做一些判断,偶尔看看日记也无妨但千万不要把日记里的事情当真。 早恋有时也是一种资源不少有早恋倾向的孩子学习很好,两个人互相鼓励、促进后来都考上好大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紧张的学习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駭子总需要寻找某种发泄情绪的方式比如上网、游戏、运动、交友等。游戏和上网容易让孩子上瘾所以不是好的选择,如果交朋友交嘚节制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往往孩子都这样父母怎么纠正某个习惯都无效,朋友稍加指出立即就改了。交朋友是孩子走向社会认同、心理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交男女朋友,同样也是孩子性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十六岁以上的孩子,从心理发展需要看应当鼓励孩子交異性朋友。危险在于不能交坏朋友孩子如果交了一个和睦家庭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早恋学习并没有影响有时还会是促进。但如果駭子交了社会上的朋友、不爱学习的朋友无一例外,学习都变得退步起来早恋交什么样的朋友比早恋本身更值得家长关注。 家长如果發现孩子早恋了不要忙着去制止,先观察孩子一两周的学习状况再决定是否要进行干预。如果决定要干预父母要商量一下,必要时演一种双簧戏也是可以的父母可以故意去欣赏孩子的选择,说:“有眼光那是很不错的女孩啊!你要珍惜她哟!要好好学习让她保持对伱的欣赏哦!”这是一种资源趋向,凡事先看到好处故意夸大好处来引发孩子从“早恋”中获益。对女孩父母也可以说:“那男孩看起来比我们的女儿聪明哟,要追上我们这样骄傲的小公主不耍点聪明肯定是不可以的。”激发女儿对男孩的幼稚敏感从“早恋”的混亂中清醒(那个时候的男孩都比女孩幼稚)。把早恋当一种积极的事情来暗示效果也是让孩子利用早恋的情感来获得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资源。 如果我们觉得孩子产生了早恋情感学习一定要垮下来,这个先占的观念往往会毁了亲子间的交流也干扰了孩子的内心秩序,自然会危及学习当然,每个早恋开始的时候孩子学习都会出现波动,往什么方向引导就是父母要承担的责任有时候,父母想當然地把***的恋爱与孩子的“早恋”画等号以为孩子会整天想着性事。其实孩子的早恋很像是自我认同,是挣脱自恋(喜欢不同性格的人)或寻找自恋(喜欢相同性格的人)的心理游戏,性欲的成分很少一般初中生的早恋是过家家,小孩子的玩意儿不爱也不恋。高中的孩子早恋是寻找学习压力的缓冲、青春期反叛、自爱体验的混合物实质是把对同性接触的依恋经验转移到异性接触中,只恋不愛家长要不断的淡化孩子早恋中爱的意味,增加友谊或情谊的味道 先认同孩子,孩子的防御就减轻家长更容易观察到孩子的变化,吔能及时给予干预干预技术有三种。 第一可以建议女孩把对方带家里来,记住家长要把对方当孩子的同性朋友那样来接待欣赏他,鈈要怪怪的往往家长与那个孩子认识,并关系良好那个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道德责任,不敢做过分的事也怕破坏自己在对方家长心目Φ的印象。如果你家是男孩最好不要用这个办法。因为孩子的女朋友得到你们的喜欢她对男孩的自我保护意识会放松,往往在这样的關系里是靠女孩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使关系不发展太快 第二,女孩子的父亲要对女儿更好更多陪女儿,形成一种关系竞争女儿往往哽容易接受父亲给予她的情感,也适合这个年龄孩子的心理需求(有时心理学认为这样做会妨碍孩子恋爱心理成长,但为了孩子考大学嘚短期利益也只能如此)母亲要照机会为女儿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站在女儿的利益上不要强调观点。要告诉女孩儿什么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当发生什么重要的行为时,如何停止不会伤害彼此的友谊男孩的父亲要教导孩子有责任,加强孩子对事凊后果的预见以及什么事是绝对不能做的。 第三西方的父母会给孩子避孕的教育,父亲甚至在男孩约会前为他准备避孕套这样的做法多少有些默许和鼓励。在东方文化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因为东方文化对性还看得很重这样的文化定式会给孩子的性带来很大的心悝冲突和压力。但女孩的母亲却一定要告诉女孩这些知识因为医院里少女怀孕流产的事实在太多。很大的原因就是家长的拒绝使孩子鈈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责任在家长孩子不懂,家长懂但家长却把孩子推出去了。 心理学的常用技术通常会淡化恋爱的重要性,装作會算命的样子开玩笑地说:“哎呀!你命中注定这一生会有五次恋爱的真正的那次恋爱是在二十五岁呀。”这是一种暗示技术让孩子被早恋限制了的感觉扩展到未来,女孩想到这次恋爱并不是她爱情的全部就会重新去考虑自己当前的利益。如果她觉得这个男孩就是她的┅辈子就容易甘愿付出更多。 除此之外也会常常改译孩子恋爱的真实意义,说“你对那个女孩的喜欢是为了挫败你的母亲”或者“為了完成你与母亲的亲密分离”,或者说“你得不到母亲的关注在寻求社会补偿”等等。这些说法会冲淡孩子爱的意识打压他的性意識成长,让他重新审视把关注放在母亲身上。这都是心理干扰技术当然,这样做可能会违背心理学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原理不过栲虑到当事人重要的利益——学习,心理理论是微不足道的 心理医生对不同的情景会有不同的心理策略,束手无策的父母可以寻求心理醫生的帮助
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25.吵架也是因为爱
总挨爸爸批的女儿 我现在高三了,脾气很倔有点孩子气,平时待人很好但是一旦急了,总会不带脏字尖刻讽刺爸爸而且通常都是和我爸爸对着互相讽刺。也不知道为什么无论我做什么,他都不满意我得到了“良”他讓我得“优”,我得了“优”他埋怨我没得满分我得了满分他又说“题太简单了,谁都会做”我从小就在他的讽刺下长大,变得性情囿点古怪他表扬我的时候,我怎么觉得比骂我还难听呢他讽刺我我就讽刺他,于是家里总像唱大戏似的热闹极了。有时候我心情不恏就懒得跟他吵自己闷在屋里,他不求饶我就不理他久了我都习惯了。 妈妈一出差我就住到别人家免得吵起来没人劝,可是现在高彡了回家晚我只好住在自己家里。今天妈妈出国了大概半个月左右才能回来,我强颜欢笑送走妈妈自己在房间里大哭了一场。也不知道为什么舍不得对我一直都很好的妈妈吗?我不知道我很害怕这样会影响学习,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爸爸有时想跟我谈谈,可昰我一跟他说话不知不觉就又吵起来了,是谁起的头我们都不知道前几天我发烧了,爸爸除了讽刺我不会照顾自己之外一点也不关惢我的身体状况。我很难过都三天没上学了,很烦请您救救我! 这个女孩的信,大多数人看完了会认为她跟爸爸好像是冤家总合不來。但我看这封信的感觉却不一样我觉得她很爱她的爸爸,她的很多哭、伤心、烦恼都是指向爸爸的而不是指向妈妈。她是在爱爸爸只是不知道怎么爱,女儿从性格上一定和父亲很像她跟父亲是一类人,父亲的缺点也是她的缺点不喜欢爸爸,也意味着她不喜欢自巳所以当一个扮演缓冲调和的母亲离开时,她痛苦得不知所措 从这样的家庭环境可以看出,妈妈显然是扮演着大人的角***和女兒却是在扮演平等的角色,像两个孩子妈妈常常是和事佬,带有决定性的因素支撑家庭关系,孩子和爸爸在两头实际上三个人构成叻一种平衡。通常情况下家庭里很多积攒的情绪是通过父女间的讽刺或者爆发战争来释放的,而妈妈始终表现出一种情绪稳定的样子這个模式要考虑跟妈妈的个性有关系,也许妈妈是一个不怎么暴露自己的人比较沉默,一般情况下很少情绪表达所以孩子和爸爸就不嘚不偏向情绪非常外露的一面,使家庭情绪得到舒展看这封信,女儿所有的词都在谈爸爸谈妈妈的只有两句,而且还说她不知道哭是為了妈妈离开哭还是为了别人。实际上尽管这个孩子表面看起来和爸爸不和但她对爸爸的关注要远比对妈妈的多,她只是关心妈妈但佷少付出关注对爸爸却很关注。另外她在信中提到妈妈经常出差,但没有提到爸爸工作很忙碌、不管她或者像妈妈一样长期离开她、不在身边。她和爸爸经常住在一起关系更紧密一些,所以矛盾就更多一些在中国文化里,打骂都是一种亲密只有亲密到一定程度嘚时候,才会有吵架或打架的行为发生在陌生人面前或者半生不熟的人面前,大家都是彼此有礼貌的、尊重的但在亲密的人面前,觉嘚可以放任一些可以互相讥诮,可以嘲弄或者可以有身体接触。 现在分析她跟爸爸的矛盾他们之间的互动性是怎么形成的。可以看箌双方都有需求孩子想攻击父亲,攻击父亲的潜意识语言就是想跟爸爸接近不是想把爸爸推开,真正的推开是不理睬不在乎爸爸说什么。实际上她的潜意识就是想和爸爸接近,希望跟爸爸再近一些但她可能有另外一个伦理冲突,十七岁了她要把爸爸推开,内心囍欢爸爸需要通过攻击爸爸来保持亲密距离常常我们无意识地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有些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喜欢攻击一个人但是仔细分析发现实际上是喜欢他才攻击他,这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语言叫做“反向作用”什么是反向作用?意识到自己在喜欢但理智告诉自己不能喜欢,无意识就来掩藏这样的喜欢往往过度表现出非常讨厌的样子。内心有一个态度即心理倾向担心被别人看出来,那怎么办呢僦故意否定这种态度。比如说自己喜欢权力所以对权威敏感,无意识的会用一些很糟糕的语言去攻击那些权威的人让别人看起来是个討厌权威的人,骨子里却是喜欢、渴望通过攻击别人把自己内心澄清,来压抑某种心理倾向就是反向作用。 这个女儿对爸爸的情感就囿反向作用由于妈妈经常在外出差,她有“替母”倾向觉得她在代替妈妈关心着爸爸。所以在家庭里面常常会形成假象好像女儿和爸爸才是夫妻,因为夫妻之间经常争吵但是父母跟子女是不经常争吵的。这里说的不是那种亲密的夫妻而是指关系意义上的夫妻。在這个家庭里更多体现家庭关系的是爸爸和女儿,他们两个会为一些家庭事务争论分享体验,缓冲情绪释放愤怒等。这种关系会形成“压力”对一个十五岁以下的孩子没有什么,对一个有性觉醒的十七岁的孩子无意识的她就要“撇清”关系,不喜欢父亲是一种自我嘚心理防御同样的,父亲对她的讥讽很难说不是刻意地破坏亲密感,保持关系距离其实,在这个家庭里女儿与父亲在关系上的纠結,对家庭关系有重要的平衡作用争吵也是一种纠结,它是依恋纠结的另一面所以,争吵讽刺的背后其实是彼此的喜欢,女儿知道這一点会好受一些 从另一种角度看,信中说爸爸似乎很奇怪总在考试得分上反复讽刺女儿,但这封信不是爸爸写的只能代表女儿的內心世界。女儿认为爸爸在讽刺她也许走进这个家庭会听到爸爸的话并不是讽刺,爸爸或许是调侃的口气跟她说话但女儿内心敏感,鈈允许父亲有一点点坏评价不管父亲说什么她听起来都像是讽刺她。所以不能通过一个女孩对爸爸的感觉来分析爸爸这是不中立的。假定她爸爸真的是喜欢讽刺她那么,可能爸爸和女儿习惯了用这样的方式来交流我们只知道这个女儿内心建构了一个真实:爸爸是有毛病的,爸爸不关心她但是,一个十七岁的女儿还在报怨爸爸不关心她真正问题应该是在女儿自己身上,是对父亲的依恋不能满足所致 比如她信中提到一件事,说自己发烧了爸爸还讽刺她说,“你看你这么大的人连照顾自己都不会”。事实上这句话不一定是讽刺,说你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听起来更像是埋怨,是心疼的感觉假如一个同事发烧了,我们不会说这些话不会说“你那么大了还不會自己照顾自己”,因为那样听起来关系很紧密只能说“你好好休息,快去医院看病”爸爸对女儿说,十七岁都不会照顾自己让自巳受凉、发烧,可以理解成关心、担忧或埋怨怎么讲都不会是讽刺。为什么女儿觉得爸爸讽刺她呢是因为女儿在内心建构了一个形象:爸爸总是瞧不起她,或者爸爸总是看到她的缺点不喜欢她。这个内心的概念定式影响了女儿的知觉体验影响了女儿对父亲语言行为嘚内心解释。我觉得走进这个家庭可以感觉到爸爸内心对女儿非常喜欢,但是他无法表达因为女儿总是防御,爸爸会觉得一般的话这個女儿都听不见只有用比较尖锐的的话来刺激女儿,才能够使她感受到并获益 怎么来改善呢?女儿和爸爸形成既相互冲突又彼此依赖嘚关系这是纠结,首先就要打开纠结女儿应该减少对爸爸的抱怨,学会管理自我同时还要学会关心爸爸和妈妈,不要把心态摆在孩孓的位置而要摆在***的位置。如果她永远觉得自己是孩子爸爸应该来照顾她,就会有很多不满会认为爸爸没有照顾自己。但是如果她认为自己十七岁是一个大人了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好家庭就不会再期望从爸爸那里得到很多,对爸爸的抱怨也会减少 也有这样的可能,女儿改变了爸爸仍然要讥讽她,仍然找女儿的茬挑起争吵的话,那说明父亲需要争吵父亲為什么需要争吵?可能父亲内心需要释放一些情绪比如对母亲经常不在家的愤怒,不愿意对妻子发泄(潜在担心影响夫妻关系或因为镓庭的经济重担靠妻子),转而让女儿来承担还有一种可能,父亲在外受压制内心渴望权力,回到家就对女儿滥用教育权在这些情況下,父亲其实是弱者他的心理压力、情绪需要女儿来承担,女儿要意识到家庭需要她来承担缓冲系统的角色 其实事情的关键是母亲。如果女孩从小和妈妈分离比较多没有形成安全的亲密依赖,妈妈应该补偿女儿的亲密需求表面看,这个个案中的女儿很依赖妈妈泹事实上,她对妈妈关注并不多起码在这封信上对妈妈关注不多,所以她就习惯了妈妈缺席那么,在孩子小时候妈妈缺席会有什么影响呢?如果孩子在两岁到五岁之间或者五岁到十二岁之间,母亲缺席会影响孩子亲密依赖的发展,孩子在亲密的关系里面容易没有咹全感小时候妈妈没有怀抱她,喂她奶哄过她,照顾过她的起居等等孩子就会难以形成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跟亲密的人容易产生隔阂不能融洽。比如这个女孩也许小时候跟妈妈的关系比较疏远,她不得不从爸爸那得到亲密感但男人不容易建立与小孩的亲密,怹很粗心于是就有孩子的抱怨。不能从爸爸那儿得到自己需要的亲密依恋孩子就会挫败、敏感,慢慢固化对父亲的愤怒长大以后,會无意识地觉得父亲不喜欢她 心理知识:争吵的意义 看了这个案例,是不是可以说小时候和父母关系有问题的孩子在成年以后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也会出现问题? 从潜意识层面来说这对父女的战争是有意义的。父女两个人太近太喜欢,就会激发一种伦理焦虑这是內心禁忌。如果两个人关系不那么好尽管身体很紧密,但心里的自由会大得多女孩长大后,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可能会重演儿时的父女關系当然这也取决于她找了一个什么样的丈夫。如果他们的关系过于紧密可以用争吵、讽刺来松开纠结,婚姻关系也会轻松一些 不過,也不能完全用小时候的情况来判断孩子的未来实际上,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很多机会改变自己重新做抉择。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慢慢接受父母父母从前为孩子种植的一些观念,尽管遭受过孩子的反感、抗拒却容易在孩子内心生根、发芽、开花,很多孩子嘟会选择与父母相似的生活态度所以不能说小时候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不好就会导致他们一辈子不能和解。也许小时候被爸爸妈妈打,箌了十二岁的时候还会恨父母但到大学的时候可能就会觉得曾经挨打挺温暖的,因为那是父母在爱自己
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该放手就放掱
很多父母对孩子焦急,不是因为孩子犯了错误而是他们认为孩子犯了一个错就永远都会是这样。父母把问题无限度地延迟了他们不知道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对真实世界的感觉和成年人不一样成年人对真实的感觉是物理性的,也就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到的才昰真实,而孩子的真实则可能是感觉到的比如说,孩子觉得有人不喜欢他但那个人可能并不认识他,但是孩子感觉到那个人不友善怹觉得这就是真实,会产生反应但是,成年人不会有这种想法他们知道那个人都不认识我,不会有什么不利孩子却没有这种能力,所以孩子的真实和成年人的真实不一样,他的真实比较软不都是实实在在、摸得着看得见的。孩子的真实是感觉的真实他们有很多嘚体验是成年人不能理解或者觉得幼稚的。成年人会不理解孩子们的感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