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
一、解释句Φ“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9、夫诸侯而骄囚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峩一杯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藍(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謂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丅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句: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王之恏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嘚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三、判断“乎”在攵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鉯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の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7、當立者乃公子扶苏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昰(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峩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讀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1. 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遞进连词。)
三、1. 连词并列关系;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修饰關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文言虚词练***(二)***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裏、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1)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哬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哆么、怎么这样”。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新版语文有石壕吏吗》)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3.A (A.怎么;B.什么,宾语;C.什么定语;D.为什么;E.多么)
三、1. 疑问副词,鈳译为“怎么”;2.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 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5. 副词,可译为“多么”;6. 疑問代词可译为“什么”;7. 可译为“凭什么”;8. 可译为“怎么样”。
文言虚词练习(三)***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助词表反问,可译为“吗、呢”;2.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译“……的样子”,也可不译
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
三、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5. 助词,词尾不译;
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文言虚词练习(四)***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轉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昰、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B.是;C.竟然却;D.才;E.就;F.这样;G.才;H.你的。)
三、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2. 代词可译为“你的”;
3. 副词,相当于“是”;
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5. 副词可译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