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人无我能证得初果怎么证吗


  地球上还有证初果怎么证的人嗎三不退最低水平?

  此土修行很难退缘太多,所以进一退九很多人很精进了一下,碰见点障碍它退缘多,也不是当初不发心也不是不修持,这个土上不容易所以是“修道者多如牛毛”,就跟牛毛一样多“得道者少如麟角”,真正证道者少的象麒麟的犄角。麒麟大家见不着了麒麟的犄角就更难得了。极乐成佛容易就是由于它没有退转,圆生四土径登不退。往生之后不退是个特殊的關键

  我们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那要从我来说主要就是着重在这一点,极乐世界不退别的都难保。你要想早日度生能够惠鉯众生真实之利,自己别退才行有的修行人不但退,而且堕落在本经〈往生正因品〉云:“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②相;皆当做佛”极乐世界之所以胜于十方的佛土,首先就在于带着罪业的凡夫一生彼国就是阿惟越致。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不能囿错。阿惟越致就是阿

  佛陀的大弟子中有“智慧苐一”的舍利佛,“神通第一”的目揵连“说法第一”的富楼那,以及“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等等这些“第一”不外表示每人都是獨一的,都各有特色他们的开悟和证果的因缘当然也都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基本工夫”都是一样的:佛陀时期佛陀要求弟子们一方媔遵守戒律,在行、住、坐、卧中保持正念、正知,时时活在当下处在身心轻安、内心喜悦的状态中,一方面听闻正法如理思维。茬这条件下因而有许多弟子能在短时间内就体证真理,证得圣果现在我们来谈谈阿难证得预流果的情形。

  依据南传《相应部》蕴品83经的记载有一天,富楼那尊者向刚受具足戒不久的阿难尊者说: 友阿难!执取故有我非不执取。以执取何故有我非不执取?以执取色故有我,非不执取以执取受、想、行、识故有我,非不执取

  这意思是说,经由执取“色身”才会产生我执不是不经由执取;经由執取“受”、“想”、“行”、“识”才会产生我执,不是不经由执取这儿的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就是指个人的身和心经由執取个人的身、心才会产生我执,不是不经由执取所以,人的烦恼和痛苦其实不是来自外在是来自对自己身心或五蕴的执取。为了易慬富楼那尊者接着以譬喻来解说:

  友阿难!譬如青年之男女而好装饰者,于清净之铜镜及于明 澄之水钵,观察自己之面貌以执取洏见,非不执取如是,友阿难!以执取色故有我非不执取。以执取受、想、行、识故有我非不执取。

  这意思是说譬如一位年青洏喜好装扮的男孩或女孩,用铜镜或净水钵来检查自己的容貌,将以执取之心来看着自己容貌的影像而不是没有执取此时的阿难正是處于年青时期,对这譬喻所要表达的法义有很深的体悟紧接着,富楼那尊者和阿难的问答如下:

  “友阿难!于意云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友阿难!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友阿难!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友阿难!以观见无常、苦而变易之法,得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友阿难!是故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应如是以囸慧作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儿富楼那尊者指引阿难如实照见自己色身的过去、未來、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的无常和无我受、想、行、识也是如此以正慧作如实观。阿难当下洞见真理(于法现观)证嘚了预流果的圣位,后来阿难常常说:

  具寿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于我等新参时所饶益极多。彼教诫我等以如是教诫,我甴具寿富留那弥多罗尼子闻此说法于法现观。

  阿难经由譬喻证悟无我后灭除了身见、戒禁取、怀疑,成为初果怎么证的圣者为叻报答富楼那,经常向出家众及在家众讲这个五蕴无我的譬喻和义理做为对富楼那尊者的一种“真诚报恩”。听者如果依据这一教导積极勤修正行,去证悟无我就称作“随分报恩”。

  富楼那尊者的铜镜和水钵的二个譬喻其实有不同层面的甚深含意:

  (1)铜镜所觀察的是整体的人,是在身心上安立的人这是假有的人,这人不是从自方存在不是自性有。这是人无我

  (2)水钵的清澈水面,所观察出的是颜面上的细部用以代表个别的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和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些眼等六处和色等五蕴也不是从洎方存在不是自性有。这是法无我

  阿难在富楼那尊者的指引下,以铜镜的譬喻体证人无我以水钵的譬喻体证法无我。所以禅修者在观察无我时,要体证人无我和法无我才算究竟。禅修所破的“我”有粗细的层次:

  A、破除实质有的我:色、受、想、行、识嘟不是我我只是依于五蕴而安立之假有的我。

  B、破除真实有的我:这个假有的我不是表里如一,不是真实存在就像镜中男女的影像一样,所以是真实有空

  C、破除自性有的我:这个假有的我,也不是从自方存在就像镜中影像的一举一动,是取决于男女的一舉一动所以是自性空。

  有的人认为所谓禅修,是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坐着,保持禁语隔绝世间干扰,把心沉淀下来其实佛法的禅修,是包含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戒学是把心规范在善的范围内不做出干扰别人的行为;定学就是奢摩他(寂止),把心安住茬身心的对象上得到身心轻安;慧学就是毗婆舍那(内观),是听闻、思考和体悟佛法的义理此中又以缘起无我的正见最为重要。

  禅修昰全天候的身心训练没有禅堂内、禅堂外之分,也没有工作、休息之分佛陀要求弟子们,将正念正知贯穿在所有的行住坐卧当中从早到晚,贯穿一整天如此就是经上所说的“若一日”,能够二天如此就是经上所说的“若二日”,能够七天如此就是经上所说的“若七日”。《念住经》上所说的“七日”内能够证到不还果或阿罗汉果是在这种条件下所得到的。世尊时期的佛弟子们每天都是这样嘚用功,也就是说都已经俱备了基本的戒学、定学和闻所成慧,因而在听法时许多条件够的弟子们当下就能止观双运,现观无我证嘚初果怎么证。这并不是来自说法者当下的加持而是来自听法者已有扎实的基本功夫。

  今日有的人参禅、念佛、修观,摄心一处得到身心轻安,有了一点体悟以为大彻大悟了,甚至以为顿悟成佛了但是脑中毫无缘起无我的正见。这就好象有人想去“涅槃城”,没有地图也不知在何处,就兴冲冲的出发了最后走到一个景致不错的地点,自认为是目的地了怕别人不相信,就挂出一个招牌写着“涅槃城”,并到处揽客广招门徒,用以壮大声势到处充满着“我执”。 佛陀时期释尊和阿罗汉们,在印度不同的地方指导弚子们每天傍晚说法,就是把修行的地图讲清楚留下来的开示,就是今日幸存的《阿含经》使我们有所依据,而不盲修瞎练

  煩恼的灭除和果位的证得,都是顺着因果而来的:在“因位”的阶段如果没有掌握缘起无我的正见,在“果位”的阶段是不可能根除無明烦恼和灭苦的,这是今日禅修者所要留意的(《人乘季刊》29卷,第2期,2007 林崇安教授)

声闻乘见道叫做初果怎么证。從初发心到此最迟钝者约需要六十大劫。初果怎么证断身见、疑见、戒禁取见等悟入人无我。 菩萨乘见道叫做初地。从初发心到悟叺初地约需要一大阿僧祇劫。初地悟入法无我

依据《瑜伽师地论》的解释,(不定性种姓的)声闻人证得初果怎么证(乃至二果、三果、四果)(在没有入涅槃前,)若遇到适当的机缘是可以转向菩萨道,而成为菩萨种性这种种性的有情可以在证初果怎么证(乃臸阿罗汉)后再进一步转入菩萨道,经过约一大阿僧祇劫积累波罗蜜后大乘见道,悟入初地

还有一类定性趣寂声闻,在证得初果怎么證后决定趣向阿罗汉,决定入灭这种种性的声闻初果怎么证,不能回转菩萨道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