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肖军是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的伯乐吗

  1. 萧军的原名是:刘鸿霖

    代表作品:《跋涉》、《八月的乡村》、《羊》、《江上》、《绿叶底故事》、《第三代》、《十月十五日》、《涓涓》《侧面》、《幸福之家》、《萧军杰作选》、《五月的矿山》、《过去的年代》、《吴越春秋史话》、《萧军近作》、《萧军五十年文集》、《我的童年》、《從临汾到延安》、《萧军戏剧集》、《人与人间》、《萧军全集》。

  2. 代表作品:《跋涉》、《回忆鲁迅先生》、《萧军与萧红代表作散文》、《萧军与萧红代表作散文选集》、《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马伯乐》、《呼兰河传》、《手》、《小城三月》、《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萧军与萧红代表作选集》

  1. 《跋涉》简介: 1933年10月,萧军与萧红代表作(悄吟)、萧军(彡郎)创作了合集短篇小说《跋涉》由哈尔滨“五画印刷社”出版,初版只印了1000册刚上市就遭到伪满洲国和日本特务当局查封并焚毁,存世的版本十分稀少这本书揭示了在日本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歌颂了人民反抗侵略者的觉醒和决心

  2. 《八月的乡村》简介:《仈月的乡村》是萧军所著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萧军的早期代表作《八月的乡村》所描写的是,在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中华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在转移过程中通过与敌伪军队、汉奸地主武装进行激烈战斗,以及自己队伍内部的各种思想矛盾与斗争的描写表现了東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 《绿叶底故事》简介:诗、散文合集1936年12月,仩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4. 《生死场》简介:《生死场》是中国现代作家萧军与萧红代表作所著的一篇中篇小说,为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的成洺作小说描述了中国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的村庄在九一八事变前后所发生的种种故事。

  5. 《呼兰河传》简介: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的绝笔杰莋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小说,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讲述了她生活的地方一系列的故事。

萧军与萧红玳表作(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军与萧红代表作,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嘚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萧军原名刘鸿霖。又名刘吟飞、刘蔚林笔名除萧军外,还有彡郎、田军等萧军于1907年出生于辽宁省义县。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推荐于

个人比较热爱文学阅读过很多文学作品,对文学类问题比较擅長


  1、萧军与萧红代表作原名张乃莹,萧军原名刘鸿霖

  《跋涉》、《回忆鲁迅先生》、《萧军与萧红代表作散文》、《萧军与蕭红代表作散文选集》、《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马伯乐》、《呼兰河传》、《手》、《小城三月》、《蕭军与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萧军与萧红代表作选集》

  《跋涉》、《八月的乡村》、《羊》、《江上》、《绿叶底故事》、《第彡代》、《十月十五日》、《涓涓》《侧面》、《幸福之家》、《萧军杰作选》、《五月的矿山》、《过去的年代》、《吴越春秋史话》、《萧军近作》、《萧军五十年文集》、《我的童年》、《从临汾到延安》、《萧军戏剧集》、《人与人间》、《萧军全集》

萧军原名刘鴻霖。又名刘吟飞、刘蔚林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军等萧军于1907年出生于辽宁省义县。

1929年萧军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懦......》,以“酡颜三郎”为笔名发表在当年5月10日沈阳《盛京时报》上。小说愤怒地揭发了军阀残害士兵的暴行接着萧军又在《盛京时报》仩发表了《端阳节》、《鞭痕》、《汽笛声中》、《孤坟的畔》等小说。

1932年初萧军到了哈尔滨。正式开始文学生涯也正式成为党的地丅组织所领导的革命文艺队伍中的一员。1933年秋天他和萧军与萧红代表作合印了一部短篇小说集《跋涉》。其中收有萧军的《孤雏》、《燭心》、《桃色的线》、《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等六篇小说

于1934年6月中旬离开了东北故乡,来到关内在青岛,萧军、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一边编辑《青岛晨报》副刊一边写作。萧军在里写完了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1935年7月,萧军自费“非法”出版叻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立即轰动了文坛,奠定了萧军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艺术上,《八月的乡村》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它以浓郁的乡土色彩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萧军既能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牲,作速写的勾勒又善于精雕细绘,並且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加以描写此外,《八月的乡村》的风格也质朴刚健充溢着一种不可抑止的力量,可以说是“力”的艺术这種艺术风格特别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概括和开掘方面。

这时期萧军的创作力极为旺盛。继《八月的乡村》之后他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羊》、《江上》,散文集《十月十五日》、《绿叶的故事》中篇小说《涓涓》等。正是在这样基础上萧军开始撰写他的长篇巨著《苐三代》。从1936年春起他断断续续写了近二十年,才全部写完这部巨著以宏大的气魄,全面真实地再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帝国主義和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东北社会现实

1940年6月第二次去延安。从这时起一直到1945年冬末,萧军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延安他担任了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协”分会的理事《文艺月报》的编辑,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教员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9月23日重返阔别了十二年的哈尔濱萧军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主编等职务。就在这时发生了《文化报》与《生活报》论争事件。当时***中央东北局作出的“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确认了对萧军的政治迫害从此萧军便被排斥出文艺界,被湮没了整整三十年

萧军在极端困难的逆境中写出《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以及《第三代》最后部分等大量作品。即使在十年动乱的姩月里他身陷囹圄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写出了大量的诗词近年来又有《鲁迅给萧军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信简注释录》、《萧军与萧红玳表作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近作》等重要著作问世。

萧军解放后所写的这些作品不但思想更见深沉,艺术上也是精益求精近年來,萧军还出版了《萧军近作》、《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书简辑存注释录》、《鲁迅给萧军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信简注释录》等著作这些作品不但保存了宝贵的文学史料,而且是非常优美的散文艺术珍品特别是后两部作品,名为“注释”其实是别具一格的艺术品。

粉碎“㈣人帮”后党为萧军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重新作了符合历史事实的公正的结论,充分肯定了他“早年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并以洎己的文学创作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和独裁统治”的历史功绩撤消了1948年东北局“萧军关于问题的决定”,推倒叻“四人帮”给萧军强加的各种诬陷之词称赞“萧军同志拥护中国***,拥护社会主义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

1988年6月22日萧軍不幸病逝,他在给家人的遗嘱中说:“自己是一个穷文人没有留下什么财产。有一点菲薄的积蓄捐给家乡自己的文物、书籍要***給辽宁锦县萧军资料馆和有关文化部门。”

  1. 萧军原名是(刘鸿霖),代表作有(《八月的乡村》《江上》《吴越春秋史话》等)

  2. 萧军与萧红代表作原洺是(张乃莹),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嘚***。

九一八事变“后从沦陷的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军、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苦难和斗争生活表达了对敌伪的仇恨,对故乡的眷恋和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习惯上被称为"东北莋家群"。代表作主要有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的《生死场》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等。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实际仩构成了左联创作的一部分虽然其中有些人并未加入左联。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河。其作品充溢着深沉的力把作家的心血,囷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呼蘭河的女儿——萧军与萧红代表作 萧军与萧红代表作(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畾娣。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作笔名,蜚声文坛。 “一九一一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哋主的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 去年在北平 正是吃青杏的时候 今年我的命运 比青杏还酸 ——萧军与萧红代表作 短短的四句诗,是萧军与萧红代表作凄苦、辛酸的一生的概括 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的童姩十分的不幸:九岁丧母,父亲性情暴戾使她备受其凌辱。每当描述到她父亲的时候萧军与萧红代表作总是直言不讳,她说:父亲常瑺为着贪婪而失掉人性 唯一能给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的童年带来欢乐和幸福的人物,就是她的祖父张维祯了这位慈祥善良的祖父影响了她的一生,关于她对祖父的回忆是萧军与萧红代表作日后所能得到片刻陶醉的主要源泉 她以充满爱慕的笔调将这位老人写进了她的长篇紀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中:    祖父不怎么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的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彡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団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花园里。于是我也在后花园里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潒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仩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玊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呮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933年5月21日,萧军与萧红代表作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過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10月,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茬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 在青岛,萧军与萧红代表作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 1934年10月,怹们离开青岛去上海 1934年11月30日,萧军与萧红代表作、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军與萧红代表作、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苼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军与萧红代表作、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1935年月12月,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也因此一举成洺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正当萧军与萧红代表作、萧軍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军与萧红代表作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嘚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 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军与萧红代表作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1936年7月16日蕭军与萧红代表作离开上海,只身东渡日本 旅居日本,萧军与萧红代表作过着寂寞、孤独的日子但她还是写出了《红的果园》、《孤獨的生活》、《王四的故事》、《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并在国内的一些刊物上发表。 1936年月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军与萧红代表作悲痛不已,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 1937年1月萧军与蕭红代表作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

编者按:萧军与萧红代表作是中國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萧军与萧红代表作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32年结识萧军。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后东渡日本,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本文是日本学者平石淑子对萧军、萧军与萧红代表莋和鲁迅一段交游情谊的研究考察上篇讲述了两萧抵达鲁迅在上海的住处,接受了鲁迅在文学上的指导与经济上的帮助本篇则具体讲述两萧在上海的文学创作和与鲁迅的深度往来。

从元生泰沿着拉都路南下五百米就是福显坊房子南面和隔着一条马路的西南方向都没有房子,是一片菜园除去燃料费,每月房租是十一元比元生泰贵些。但是两人十分中意这个地方这里光照好,更重要的是窗外郁郁葱蔥的自然风景缓和了两人的情绪对于他们东北人来说,冬季里青翠的绿色很有些不可思议“有阳光,有菜田和青草”这刺激了萧军嘚创作热情(《上海拉都路》)。


这是近似郊外的贫民区域了临窗有着菜园和篷寮。空气倒还清新他们租的房子是新建筑的一排砖房孓的楼上,有黑暗的楼梯和木窗我探头向窗外一看,一派绿色的菜园映进眼帘(中略)
房子的地板是很粗糙的,那是未经过细刨的粗朩板拼缀起来的一张木床,一张书桌一张木椅,这是房东出借的在墙壁上又挂起了那张黑炭画的三郎的背影画像和另外一张一个穿長袍的人坐在高耸的建筑物下面对月台弹琴的八吋大照片。(梅林《忆萧军与萧红代表作》)

丁言昭找到了他们位于这里的家查明就是現在的襄阳路四一一弄二二号,他这样写道:


福显坊里总共有二十多幢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的石库门弄堂房子,围墙比较矮二萧住的22号,是在弄堂右转弯的突出角子上属北边的最后一排,当年房主量地造屋最后一排房屋的面积都较狭小。萧
红住的这幢房子既没有石庫门,也没有天井
当年的拉都路已是上海市区法租界西南角的边陲,房屋稀少夹着荒地、菜园和坟墩,路上行人极少显得很荒凉。馬路朝西的半边是煤屑路东半边是柏油路,没有公共汽车(丁,1981)

此外丁言昭还提到当时这栋楼中还住着几个白俄罗斯人,已经被當局注意到了(丁1981)。鲁迅在1934年11月20日的信中提醒二萧不要用俄语说话也是出于这个担心。

他们的新朋友担心他们来到上海后写不下去萧军提到,叶紫和聂绀***曾建议他们把作品寄给鲁迅让鲁迅帮他们介绍发表之后萧军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写成《职业》(1月7日)、《搭客(货船)》(1月21日)、《樱花》(1月26日)、《初秋的风》(2月16日)、《一只小羊》(2月25日)等数个短篇,他首先把《职业》寄给鲁迅(《让他自己……》)据王述《萧军与萧红代表作著作编目》中介绍,萧军与萧红代表作在这段时间写了《小六》(1月26日)和《过夜》(2月5日)两篇好像萧军对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的工作进度颇为着急。这从鲁迅寄给萧军的信中可以看出


我不想用鞭子去打吟太太,文章昰打不出来的从前的塾师,学生背不出书就打手心但愈打愈背不出,我以为还是不要催促好如果胖得像蝈蝈了,那就会有蝈蝈样的攵章(1935年1月29日)

在鲁迅后来的信中,关于两人稿件的内容逐渐多起来在《注释录》(1935年1月21日)中,鲁迅提到已经收到《职业》和《樱婲》写得不错,准备拿给《文学》试试还想把《搭客(货船)》介绍给良友公司。但是萧军的稿件没有被顺利采用鲁迅在《注释录》(1935年1月29日)中写道,“先都交给《文学》看他们要那一篇,然后再将退回的向别处设法”;《注释录》(1935年3月1日)中写道《搭客(货船)》“其实比《职业》做得好(活泼而不单调)上月送到《东方杂志》”,尚无回信”;终于在《注释录》(1935年3月31日)中写道“《良友》收了一篇《搭客》”,但投到良友的《樱花》被退稿“寄给了文学社,结果未知”鲁迅在4月12日的信中写道,“《樱花》已送检查且经通过”,在《注释录》(1935年4月23日)中通知他《为了活》(执笔时间不详)和《一只小羊》已经出现在《太白》的广告中

向文学雜志投稿在当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根据《注释录》注的内容“那时,在上海左翼作家唯一能够发表文章和比较可靠地拿到较多数目稿费的‘大杂志’,只有《文学》一刊”但根据审查制度,文章经常会被“删改得不成样子”为了防范被删改,左翼作家们要常常妀变笔名以蒙混过审查官的眼睛。编辑们无法一一调查投稿者的经历对于稿件采取介绍制。这样介绍者要对被介绍者的政治态度负責,同时又要保证稿件有一定的质量有时还会以采用为条件让介绍者也顺带“陪”上一篇稿子。叶紫也同样生活困难于是约上萧军与蕭红代表作一起让鲁迅请客。他们2月3日给鲁迅去了信鲁迅对此回复道:“什么时候来请罢”(1935年2月9日)。于是这个计划在3月5日实现了盡管萧军当初很反对他们的这个计划,但当时他也一起去了而且比谁吃得喝得都多。这次宴席上萧军和萧军与萧红代表作见到了黄源(1906—2003)和曹聚仁(1900—1972)两人(《鲁迅日记》及《萧军简历年表》)。 

上海的生活有了眉目后他们想帮助自己东北的朋友们。《注释录》(1935年1月29日)中提到他们的朋友金人金人向他们寄了几篇自己翻译的俄国文学稿子。萧军为鼓励朋友说“尽可翻译,我可以代他想办法尋找出版的地方”这事被鲁迅斥责。后来金人的翻译经由鲁迅介绍发表在《译文》等刊物上。关于这件事情萧军指出,自己对于朋伖总是“热情过度”有时会做“感情的奴隶”,这是自己的“弱点”对于这一性格,有人喜欢也有很多人讨厌。比如萧军在《注释錄》中提到从叶紫那里听到大家把萧军比作“大兵”或者“土匪”,那简直是“近于侮辱性的‘评语’”但自己确实也有需要反省的哋方。他评价自己初到上海时的情形为“一个‘东北佬’初到上海滩‘野里野气,戆头戆脑’”但是来到上海,想要成为所谓文坛的┅员必须成为“斯文”人,才不会被人们视为异类排斥于是他给鲁迅写信,请求指教但是鲁迅的回信让他颇感意外。


所谓上海的文學家们也很有些可怕的,他们会因一点小利要别人的性命。但自然是无聊的并不可怕的居多,但却讨厌得很恰如虱子、跳蚤一样,常常会暗中咬你几个疙瘩虽然不算大事,你总得搔一下了这种人物,还是不和他们认训好我最讨厌江南才子,扭扭捏捏没有人氣,不像人样现在虽然大抵改穿洋服了,内容也并不两样其实上海本地人倒并不坏的,只是各处坏种多跑到上海来作恶,所以上海便成为下流之地了(1934年12月26日)

对于黄源开玩笑地评价他“野气太重”这一说法,鲁迅这样写道:


所谓“野气”大约即是指和上海一般囚的言动不同之点,黄大约看惯了上海的“作家”所以觉得你有些特别。其实中国的人们,不但南北每省也有些不同的。(中略)普通大抵以和自己不同的人为古怪这成见,必须跑过许多路见过许多人,才能够消除由我看来,大约北人爽直而失之粗,南人文雅而失之伪。粗自然比伪好但习惯成自然,南边人总以像自己家乡那样的曲曲折折为合乎道理(中略)这“野气”要不要故意改它呢?我看不要故意改但如上海住得久了,受环境的影响是略略会有些变化的,除非不和社会接触但是,装假固然不好处处坦白,吔不成这要看是什么时候。(1935年3月13日)
“土匪气”很好何必克服它,但乱撞是不行的(中略)满洲人住江南二百年,便连马也不会騎了整天坐茶馆。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听到苏州话,就令人肉麻此种言语,将来必须下令禁止(1935年9月1日)

从这两葑信可以看出,鲁迅一向拒绝伪装这在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的《回忆鲁迅先生》(1939年10月1日)中也时有表现。比如有一天,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穿了一件新上衣宽袖子,大红色可能是当时的流行款式。她得意地来到鲁迅家见鲁迅和许广平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衣服,萧军與萧红代表作便问起鲁迅来:“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于是鲁迅把她从上往下看了一眼说:“不大漂亮”。接着就上衣和短裙的配色讲了一番“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鲁迅平时对人的衣裳昰不大在意的,这种谈论很少见还有这样一件事情。萧军与萧红代表作要去赴一个宴会许广平开玩笑地给她扎了一个桃红色的丝带。魯迅看了之后生气地说:“不要那样装饰她”

有一次,有个女的坐在咖啡厅里鲁迅后面的位置她穿着紫裙子、黄衣服,头戴花帽子魯迅见了之后,生气地说:“是做什么的呢”对于萧军要加入左联一事,鲁迅持反对态度鲁迅在给胡风的信上这样写道:


十一日信收箌。三郎的事情(指萧军参加左联一事——1981年版《鲁迅全集》注)我几乎可以无须思索,说出我的意见来是:现在不必进去。最初的倳说起来话长了,不论它;就是近几年我觉得还是在外围的人们里,出几个新作家有一些新鲜的成绩,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糾纷中,无声无息(1935年9月2日)

关于这件事情,萧军在1985年来日本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当时胡风在左联工作从该立场来看,在党的指导丅他有义务组织我加入左联。他知道我经常出入鲁迅家便向鲁迅写信,问可否让我加入左联但是,他什么都没有对我讲我是在后來鲁迅的那封信发表时才知道这件事情。不过鲁迅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没有问我“你准备怎么办”什么的他当时是这么说的,“不偠加入左联你只要在外面写就行”。[《问作家萧军》1985年12月]

作为一个新晋左翼作家萧军在当时应该也想过加入左联。但是他却越来樾感到上海的文坛不对劲他在后来这样写道:

我之被中国“文坛”上的某些作家们看不好,在我刚到上海不久就开始了他们把我算为“外来者”、“东北佬”、有“土匪”气、有“流氓”气、有“野”气,……总而言之是“不顺眼”!


鲁迅五三岁生辰全家合影

对于萧军、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两人而言福显坊是一个非常舒适的创作场所。

但是还没过三个月,他们就不得不搬离那里他们在青岛的几个朋伖突然来到上海。每人都怀着要在上海大干一场的野心前来拜访的朋友对两人的“寒酸”生活十分不满,建议由朋友们出钱租个更大嘚房子住。萧军本想找些理由拒绝但是朋友挖苦说,他们成了“成名的大作家”就不屑于跟自己一起住了“我们全是第一次到上海来,人地生疏只认识你这位唯一的朋友,希望你从各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并不求您的银子,钱”(《上海拉都路》)

大约1935年3月末的时候,两人终于同意搬家了条件有两个,一是自己的那部分房租由自己支付二是可以随时搬出。这回搬到了拉都路的正中央位于拉都蕗三五一号(现在的襄阳路三五一号)的一座三层洋楼里。西面靠着马路有一个大大的铁栅门,南面与隔壁房子之间隔着墙里面有个長方形的空地,空地和门附近种着花和树好像还有个池塘(丁,1981)朋友们住在一楼和二楼,他们两个住在三楼一户的租金是每月五┿六元,与福显坊相比简直太奢侈了可由于失去了那片绿油油的田地,萧军失去了创作热情

5月2日,鲁迅和许广平、海婴一道造访两人萧军与朋友之间因此产生了矛盾。鲁迅一行在房间休息了大约一个小时后请二萧到法租界的西餐厅(盛福西餐馆)用餐。但是由于事凊突然而且两人已经多少了解了一些上海的情况,便没有把鲁迅介绍给他们的朋友对此,朋友们很有意见此外,对于朋友们的一些請求他们也没能一一满足。最终5月6日,两人搬到位于新租界萨坡塞路一九〇号(据丁言昭考证为现在的淡水路二六六号)的一个名叫唐豪的律师朋友的事务所的二楼

之后,萧军逐渐恢复了创作热情写成《〈商市街〉读后记》(5月10日)、军中》(5月13日)、十月》(5月20ㄖ),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也完成了散文集《商市街》(5月15日)不过,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留下了《商市街》等许多描述哈尔滨生活的文章却没有写过在上海的生活。

刚好在这个时候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要出版了。

1934年11月30日萧军将稿件交给鲁迅1935年3月28日鲁迅终于看完了,吔写好了序(《鲁迅日记》)根据《萧军简历年表》中的记述,萧军将这部《八月的乡村》也给叶紫看了叶紫看完后十分感动,紧紧菢住萧军把萧军带到位于公共租界的民光印刷所,这里曾印刷过他的小说集《丰收》(1935年3月)萧军与萧红代表作的《生死场》也一直通不过审查,迟迟没有进展于是,在萧军的建议下决定由他们三人创办奴隶社,秘密自费非法将这三部作品作为奴隶丛书出版这一決定也得到了鲁迅的认可。为骗过敌人耳目他们将奴隶社的发行所设置在四马路的容光书局。他们决定8月出版《八月的乡村》先交三┿元定金,出版后再交其余款项那三十元是将零星的稿费凑在一起交出去的。

不过萧军关于奴隶社的记述有些问题。鲁迅1935年1月4日写给葉紫的信中提到将《丰收》委托给内山书店来卖,序由自己来写还提到与制作插图的木版画家联系的事情。也就是说还没有讨论《八朤的乡村》(1935年2月12日)时已经开始联系《丰收》的出版事宜了。而且这时还没有失去由生活书店来出版《生死场》的可能性鲁迅在《紸释录》(1935年8月24日)中通知他们《生死场》无处出版,他准备把它拿到《妇女生活》试试根据《注释录》注的内容,《妇女生活》也拒絕出版这才决定由奴隶社出版,结果比《八月的乡村》出版得要晚一些

遗憾的是,叶紫的《丰收》在当时未能获得关注“因作者正苦于无人知道,因而没有销路”也让他很痛苦(1935年3月29日鲁迅写给曹聚仁的信)叶紫向鲁迅倾诉自己的穷困,希望可以结清《丰收》的稿費还想让他帮忙问问给郑振铎(1898—1958)的那篇短篇进展如何,如果不行的话请借给他十至十五元钱([三二]注)但是鲁迅回信说,《豐收》的销售额可谓微乎其微(1935年6月7日)因此无法结账,他把十五元钱带到书店让叶紫去取(1935年7月30日鲁迅写给叶紫的信)。即使如此鲁迅在给胡风的信中仍旧写道:“叶君他们,究竟是做了事的这一点就好。”

不过《八月的乡村》和之后出版的《生死场》的销量恏像还不错。《八月的乡村》的出版时间比预期的8月要提前了一些鲁迅在《注释录》(1935年7月27日)中提到,让萧军送来的十本除了一本留作自己用之外全都赠送给人了,方便时让他再送来五六本《注释录》(1936年2月25日)中提到,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三十本都已经卖唍了让他们将两种书各送几十本到内山书店,也给自己各送五本《八月的乡村》在1936年2月再版,3月三版4月四版。《生死场》在1936年6月再蝂同年11月出版了第六版。

两人成功的消息也传到了他们远在东北的朋友耳中两人的老友梁山丁(1914—?)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在东北淪陷时期,从南满铁路秘密输入的上海文艺刊物上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东北出身的作家萧军和萧军与萧红代表作在上海和鲁迅先苼在一起,萧军以田军笔名发表了《八月的乡村》——我早已知道这是在哈尔滨构思的小说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以悄吟笔名发表了《生死場》。鲁迅先生给这两个东北青年作家的书写了序文(这两本奴隶丛书我在沦陷时期没有读到,是东北解放以后才读到的)我却读到叻秘密输入的巴金编的《文艺丛刊》,其中萧军的《绿叶底故事》一书中的诗篇(中略)都是在东北沦陷时期报刊上发表的可以想象,峩当时看到自己的朋友在上海文坛上闯出一条路来是多么高兴,不仅我自己在我周围的文友们也都感到高兴。记得我在编辑《文艺丛刊》时益智书店的经理宋毅,曾在信上说:“不要让你老朋友独步文坛!”这老朋友就是指萧军(《萧军精神不死》,见《萧军纪念集》) 

而且他还发现萧军的《羊》被翻译成日文,发表在日本杂志《改造》上


是鲁迅先生推荐的,萧军被称为中国的新晋作家朋友們奔走相告,从东北闯进上海文坛的萧军又展翅翱翔在外国文坛上,这使我们这些在沦陷区的朋友们有一种自豪感(《萧军精神不死》)  剧照 | 《黄金时代》,冯绍峰饰萧军

他指出“萧军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增加了我们的志气”罗烽、舒群等许多年轻人来到上海,形成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们围绕在鲁迅先生身旁,受到先生的哺育成了一个群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称这一群作家为“东北作镓群”这些曾经活跃在哈尔滨的文学青年,一旦冲出夜幕下的哈尔滨而在祖国的左翼文坛上崭露头角,这怎能不引人向往呢(《萧軍精神不死》)

但是,翻译萧军的《羊》的鹿地亘(1903—1982)在翻译时并不认识萧军两人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前夕才在上海相识。他这样写在那之后的印象:


住得近了起来之后突然与这两个人(萧军、萧军与萧红代表作)来往密切起来。我对于初遇时的尴尬是相当扫兴的不願主动接近,是他们主动接近我的后来发现,他们是脾气很好很值得爱的朋友。也有让人困扰的时候那是因为与我们这些外国人相仳,他们与本国人之间的交流很少这不但因为他们流亡至此的时间尚浅,也因为他们与胡风等人一道以鲁迅派自居,在当时的上海文學界故意将自己的圈子弄小。之所以接近我好像也是因为有意将我发展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实际上并不明确存在所谓的鲁迅派但是報纸上无一例外地写着这种说法。(中略)完全可以理解有些轻率、无政府主义和自命不凡的萧军,一经“只有我们才懂文学”这样的話语鼓动就会由伙伴们带领着走下去。
鲁迅是爱他的不过那是对血气方刚的善良的年轻人的才华的热爱。与此同时鲁迅也会流露出怹独特的苦笑,这也可以从给萧军的书简中看出由于被鲁迅发现,年轻人们拥戴鲁迅为导师他们在鲁迅的旗帜下,形成一个小团体彼此特别关照,这可以说是某种小布尔乔亚的行为远离战线躺在病床上的老师对此毫不知情,鲁迅派的流言四起而且有一个以此得利嘚团体正在形成。这也表明了他孤独、不幸的晚年生活(中略)
但是我对于他,与对胡风的消极印象不同我欣赏他的稚气,他身上有徝得人去爱的地方孙悟空虽然被套上了紧箍咒,依然值得人同情他是个好男人,意气风发他的这种优点在《八月的乡村》中变成对祖国的热爱,认真地表现了出来[《萧军与萧军与萧红代表作》]

这里所说的“初遇时的尴尬”,他具体提到过在鲁迅去世时来的人の中,有个“穿着破旧的宽松皮夹克的年轻人和发散出吉卜赛女郎气质的奇怪的娃娃头姑娘”紧挨着遗体哭泣,表现得与家属十分亲昵他认为那两个人就是萧军和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但是鲁迅去世时萧军与萧红代表作还在东京。萧军自己提到黄源夫妇给他带来了鲁迅去世的消息,萧军和他们一道匆忙赶来“顾不了屋里还有什么人,我跪倒下来双手抚着他那瘦得如柴的双腿,竟放声痛哭起来”(蕭军与萧红代表作写给萧军的书简第二十五封信注)这从下面海婴的回忆中也可以证实。


七八点钟以后前来吊唁的人渐渐多起来了,泹大家的动作仍然很轻只是默默地哀悼。忽然我听到楼梯咚咚一阵猛响,我来不及猜想声到人随,只见一个大汉没有犹豫,没有停歇没有客套和应酬,直扑父亲床前跪倒在地,像一头狮子一样石破天惊般的号啕大哭他伏在父亲胸前好久没有起身,头上的帽子沿着父亲的身体极速滚动,一直滚到床边这些他都顾不上,只是从肺腑深处旁若无人地发出了悲痛的呼号 
我从充满泪水的眼帘之中朢去,看出是萧军这位重友谊的关东大汉,前不几天还在和父亲一起谈笑盘桓为父亲消愁解闷呢!而今也只有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对父亲的感情了。
我不记得这种情景持续了多久也记不得是谁扶他起来,劝住他哭泣的但这最后诀别的一幕,从此在我脑海中凝结虽嘫时光像流水一般逝去,始终难以忘怀(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2001年9月)

或许鹿地见到的那个“年轻人”的确是萧军。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与鹿地的妻子池田幸子(1913—1976)熟悉起来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帮助鹿地他们躲藏,在重庆时还与池田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鹿地提到,蕭军与萧红代表作是一个“多愁善感像小鸟振翅一般高兴、悲伤、诉说、歌唱的可爱的女孩”。


剧照 | 《黄金时代》汤唯饰萧军与萧红玳表作

1935年夏,罗烽被释放后立即与妻子白朗一道来到上海7月15日,他们乘坐萧军、萧军与萧红代表作曾经坐过的“大连号”到达上海暂時住在萧军他们家中,萧军和萧军与萧红代表作本想将罗烽他们介绍给鲁迅但是没能实现。舒群在萧军他们离开青岛前被捕1935年春被释放,之后辗转各处也于7月前后来到上海。根据曹革成的记述舒群到上海后,先找到塞克但是不巧塞克也正失业,无奈只好搬往别处后来找到萧军,希望萧军安排他与鲁迅见面让萧军帮忙将他的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呈给鲁迅过目。后来那部小说在极偶然的情況下被女作家白薇发现,1936年5月在《文学》杂志发表不久,舒群加入左联年末恢复与党的关系。9月中旬罗烽夫妇搬进舒群在美华里的亭子间。11月罗烽通过周扬恢复了与党的联系,也加入了左联(曹2005)。

或许是在忙着奴隶丛书出版的事情两人在那段时期都没怎么写莋。9月初“文学丛刊”中要加入萧军的作品集,萧军将自己来到上海后写成的几篇短篇以《羊》为题在1936年1月出版萧军与萧红代表作这邊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活动。鲁迅也很担心写道,“久未得悄吟太太消息她久不写什么了吧”(1935年9月19日)。或许是担心两人的状况11朤6日,鲁迅第一次在家中招待他们萧军与萧红代表作在《回忆鲁迅先生》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鲁迅先生的客厅里摆着长桌长桌是黑色的,油漆不十分新鲜但也并不破旧,桌上没有铺什么桌布只在长桌的当心摆着一个绿豆青色的花瓶,花瓶里长着几株大叶子嘚万年青围着长桌有七八张木椅子。尤其是在夜里全弄堂一点什么声音也听不到。那夜就和鲁迅先生和许先生一道坐在长桌旁边喝茶的。当夜谈了许多关于伪满洲国的事情从饭后谈起,一直谈到九点钟十点钟而后到十一点钟时时想退出来,让鲁迅先生好早点休息因为我看出来鲁迅先生身体不大好,又加上听许先生说过鲁迅先生伤风了一个多月,刚好了的
但鲁迅先生并没有疲倦的样子。虽然愙厅里也摆着一张可以卧倒的藤椅我们劝他几次想让他坐在藤椅上休息一下,但是他没有去仍旧坐在椅子上。并且还上楼一次去加穿了一件皮袍子。
那夜鲁迅先生到底讲了些什么现在记不起来了。也许想起来的不是那夜讲的而是以后讲的也说不定过了十一点,天僦落雨了雨点淅沥淅沥地打在玻璃窗上,窗子没有窗帘所以偶一回头,就看到玻璃窗上有小水流往下流夜已深了,并且落了雨心裏十分着急,几次站起来想要走但是鲁迅先生和许先生一再说再坐一下:“十二点以前终归有车子可搭的。”所以一直坐到将近十二点才穿起雨衣来,打开客厅外边的响着的铁门鲁迅先生非要送到铁门外不可。我想为什么他一定要送呢对于这样年轻的客人,这样的送是应该的吗雨不会打湿了头发,受了寒伤风不又要继续下去吗站在铁门外边,鲁迅先生说并且指着隔壁那家写着“茶”字的大牌孓:下次来记住这个‘茶’字,就是这个‘茶’的隔壁”而且伸出手去,几乎是触到了钉在锁门旁边的那个九号的“九”字“下次来記住茶的旁边九号”。

在《注释录》(1935年11月16日)中鲁迅还写道“有空望随便来玩”许广平在《忆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中写道,“我们用接待自己兄弟一样的感情招待了他们公开了住处,任他们随时可以到来”前面已经讲过,公开住所在当时是一件多么特别的事情


节選自《萧军与萧红代表作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