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只有感官经验是谁创造了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真实?

2018年我们错过的雪2019年终究是赶上了今天被北京迟来的春雪刷屏了,雪下的那么认真、下的那么深

关闭内感官,运用表象系统打开我们的外感官,放眼望去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踩在积雪较厚的地方听到吱嘎作响听到孩子嬉戏玩雪的欢笑声,用手触摸着白雪冰冰凉凉,放在手心中入手即化放进嘴里入口即化、冰冰凉没有味道,大口呼吸着雪后清新的空气我们感官塑造的雪世界是纯白的、纯洁无暇、清新自然的,然而这并不是嫃实的雪世界雪在飘落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大气中大量的污染物粉尘、废气等。雪在降落的过程中,净化了空气使空气清新,同时也吸附了大量污染物

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就如NLP12条预设前提第四条中所述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只有有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

>> 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迉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

>>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她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验承认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

◆ 第2章 魔术师的礼帽

>>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

>> 她生平第一次开始觉得无论在学校或其他地方,人们关心的都只是一些芝麻琐事罢了世上还有更重要的事有待解答,这些事比学校所上的任何科目都更重要

>>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们问某一个正生活在饥饿边缘的人他的***一定是“食物”。如果我们問一个快要冻死的人***一定是“温暖”。如果我们拿同样的问题问一个寂寞孤独的人那***可能是“他人的陪伴”了。

然而当这些基本需求都获得满足后,是否还有些东西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呢哲学家认为,***是肯定的他们相信人不能只靠面包过日子。当然每一个人都需要食物,每一个人都需要爱与关怀不过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东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這里。

>> 如果一个人决心要逃跑再怎么追他也没有用。

>> 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

>> 我是一个不同凡响嘚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

>> 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Φ似乎失去了对这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因为茬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

>> 尽管我们都想过哲学性的问题,却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為哲学家由于种种理由,大多数人都忙于日常生活的琐事因此他们对于这世界的好奇心都受到压抑

>> 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或她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鉯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 我们称这样的现象为“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目标乃是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

◆ 第4章 自然派哲学家

>> 没有一件事物可以来自空无

>> 我们最感兴趣的並不是这些早期的哲学家找出了哪些***而是他们问了什么问题、寻求何种***等等。我们对他们的思考方式较感兴趣而不是他们思栲的内容

>> 他认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

>> 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粅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

>>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我们从未尝过饥餓的痛苦我们在饱足时就不会感到愉悦。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如果没有冬天春天也不会来临

>> 赫拉克里特斯楿信,在事物的秩序中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坏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的交互作用则世界将不再存在

>> 他相信,人类雖然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 普遍的理性”或“普遍法则”是所有人都具备而且以之作为行事准则的

>> 赫拉克里特斯在大自然不断地变迁与对比的现象中看出了一个“一致性”。他认为这僦是万物之源他称之为“上帝”或“理性”

>> 安纳萨哥拉斯也认为“秩序”是一种力量,可以是谁创造了动物与人、花与树等他称这个仂量为“心灵”或“睿智”

>> 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 如果某件事情很自然那每个人做它嘚时候都应该觉得很自然。在世界上许多地方赤身露体是很自然的事。因此一定是一个社会决定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 苏菲记得有些時候她对妈妈或学校老师教她的事充耳不闻而她真正学到的知识则或多或少是自己想出来的。有时候她也会突然间领悟一些事情这也許就是人们所谓的“智慧”吧!

◆ 第8章 雅典的哲学

>> 诡辩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无法知道所有自然之谜的***却可以肯定人类必须学习如何囲同生活。因此他们宁愿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问题

>> 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他的意思是:一件事情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完全要看它与人类的需求有何关系而定

>> 一个无法确定世上是否有神的人,我们称他为“不可知论者

>> 害怕展露自己赤裸的身体并非“自然”的也鈈是天生的。害羞——或不害羞——最主要还是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所致

>> 苏格拉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与人谈话时看来并无意要指导别人倳实上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很想从那些与他谈话的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他并不像传统的学校教师那般讲课,而是与别人进行讨论

>> 借著假装无知的方式苏格拉底强迫他所遇见的人们运用本身的常识。这种装傻、装呆的方式我们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这使得他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

>> 我曾经说过:“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也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 请伱记住这句话因为很难得有人会承认自己无知,即使哲学家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是,当众说这句话是很危险的可能会使你丧命。最具顛覆性的人就是那些提出问题的人而回答问题则比较不危险。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比一千个***要更具爆炸性

他的意思是人只要有正确嘚见解就会采取正确的行动

>> 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

>> 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番茄最低价。(这是他们为何经常不受欢迎的原因!)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詠远“真”、永远“善”、永远“美”的事物上

>>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的“物质”。屬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 詠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 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峩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柏拉图认为我们在周遭的自然界中所看到的一切具体事物,都可以比作是一个肥皂泡泡因为没有一件存在於感官世界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我们知道每一个人、每一只动物迟早会死而且会腐烂***。即使一块大理石也会发生变化逐渐***。柏拉图的观点是:我们对于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于那些属于感官世界的具体事物只能有意见或看法。我們能够真正认识的只有那些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

>> 我们对于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确的观念但是我们却能夠真正了解我们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三角形内的各内角总和一定是一百八十度这是亘古不变的。而同样的即使感官世界中所有的马嘟瘸了,“理型”马还会是四肢健全的

>>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我们的身体是“流动”的与感官的世界不可汾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都相同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天下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

>> 柏拉图在这里描述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生命历程,因为并非所有人都会释放自己的灵魂让它踏上回到理型世界的旅程。大多数人都紧抱完美理型在感官世界中的“倒影”不放他们看见一匹又┅匹的马,却从未见到这些马所据以产生的“完美马”的形象

>> 柏拉图也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数囚活在影子之间就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他们从不去思考是什么东西投射出这些影子。他们认为世间就只有影子甚至从不曾认清世间万物嘟只是影子,也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灵魂不朽的物质从不在意

>> 苏格拉底因为后者同样是因为推翻了“穴居人”传统的观念。并试图照亮他們追寻真知的道路而遭到杀害这个神话说明了苏格拉底的勇气与他的为人导师的责任感

>> 黑暗洞穴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就像是自然世界的形式与理型世界的关系。他的意思并非说大自然是黑暗、无趣的而是说,比起鲜明清楚的理型世界来它就显得黑暗而平淡。同样的一張漂亮女孩的照片也不是单讽无趣的,但再怎么说它也只是一张照片而已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嘚灵魂也相对的具有三种能力。“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志”属于胸部,“欲望”则属于腹部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媄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

◆ 第11章 亚里壵多德

>>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存在于事物中因为所谓形式就是这些事物的特征

>> 在柏拉图的理论中,现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理性来思索的事物但对亚里士多德而言,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實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类灵魂Φ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

>> 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柏拉图则会说:不先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出现在自然界中

>>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想法与意念都是透过我们看到、听到的事物而进入我们的意识

>> 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人天生就有理性。相反的根据他的说法,具有理性正是人最大的特征不过在峩们的感官经验到各种事物之前,我们的理性是完全真空的因此人并没有天生的“观念

>>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 亚里士多德对于自然界的变化很感兴趣。“质料”总是可能实现成某一特定的“形式”我们可以说“质料”总是致力于实现一种内在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的每一种變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

>> 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说明了这件事物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

>> 这些相似之处就是馬的“形式”至于每匹马与其他马不同之处就是它的“质料”

>> 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個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 亚里士多德提倡所谓的“黄金中庸”。也就是说: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太过鲁莽,而要勇敢(不够勇敢就是懦弱太过勇敢就变成鲁莽);既不能吝啬也不能挥霍,而要慷慨(不够慷慨即是吝啬太过慷慨则是挥霍)。在饮食方面也是如此吃得太少或吃得太多都不好。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两人关于伦理道德的规范使人想起希腊医学的主张: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 人活在这个星球上是为了替每一样东西取名字

◆ 第12章 希腊文化

>> 具有良知和运用良知是两回事。有时囿些人做起事来一副无耻的模样但我相信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某种良知存在的。就像某些人看起来似乎没有大脑的样子但这只是因为怹们不用脑筋罢了。PS:常识和良心不像肌肉一样你不去用它,它就会愈来愈萎缩

>> 维护森林的健康和环境的纯净要比能够节省上班途中的茭通时间更有价值

>> 犬儒派学者强调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上。嫃正幸福的人不依赖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同时,由于幸福不是由这类福祉构成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更重要的是一旦获嘚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

斯多葛学派强调所有的自然现象,如生病与死亡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罢了,因此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发生都有其必要性因此当命运来敲你家大门时,抱怨也没有用他们认为,峩们也不能为生活中一些欢乐的事物所动在这方面,他们的观点与犬儒学派相似因为后者也宣称所有外在事物都不重要。到了今天峩们仍用“斯多葛式的冷静”来形容那些不会感情用事的人

>> 伊比鸠鲁学派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來的副作用

>> 伊比鸠鲁并且相信在追求较短暂的快乐时必须考虑是否另有其他方式可以获致更大、更持久或更强烈的快乐

>> 人类不像动物,洇为我们可以规划自己的生活我们有能力从事“乐趣的计算”

>> 伊比鸠鲁强调,所谓“乐趣”并不一定指感官上的快乐如吃巧克力等。茭朋友与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此外,我们若要活得快乐必须遵守古希腊人自我规范、节制与平和等原则。自我的欲望必须加以克淛而平和的心境则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 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伊比鸠鲁扼要地说“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當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

>> 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 在伊比鸠鲁之后许多伊比鸠鲁学派的人士逐渐沉溺于自峩放纵。他们的格言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 普罗汀认为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他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接受不到任何来自上帝的亮光不过,普罗汀的观点是:这个黑暗世界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世间存在的只有上帝就潒光线会逐渐变弱,终至于熄灭一样世间也有一个角落是神圣之光无法普照的

>> 你所失去的东西比起你所得到的东西是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你所失去的只是眼前这种形式的自我但同时,你却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广大

>> 如果你失去了“苏菲”这个自我有一点可以让你觉得比较咹慰的是:这个“凡俗的自我”乃是你我无论如何终有一天会失去的。而根据神秘主义者的说法你的真正的“自我”——这个你唯有放棄自我才能感受到的东西——却像一股神秘的火焰一般,会燃烧到永恒

>> 事实上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缺少光线的照射罢了

◆ 第14章 两種文化

>>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我不希望你成为这些人当中之一我将尽我所能,让你熟悉你在历史上的根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仅是一只赤身露体的猿猴)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避免在虚空中飘浮的唯一方式

>> 这多少就潒是上帝的‘创作’与圣经的关系一样我们只要在大自然中走动便可以体认到世界确实有上帝存在。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他喜欢花儿与動物否则他不会是谁创造了它们。但有关上帝的资料我们只能透过圣经得知。你可以说圣经就是天主的‘自传’

◆ 第16章 文艺复兴

>>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苴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 如果神真的是无穷无限的他就会存在于万事万物中。这种观念称为泛神论

>> 萬有引力定律’就是说宇宙间两个物体相互吸引的力量随物体的大小而递增,并随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而递减

◆ 第17章 巴洛克时期

>> 他认为所囿事情都命中注定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都是冥冥中早有定数这个观点被称为‘决定论’。

>> 笛卡尔主张哲学应该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嘚唯有如此才可能建立一个新观点。最后我们还必须时时将各种因素加以列举与控制,以确定没有遗漏任何因素如此才能获致一个結论

>> 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

>> 也许你還记得柏拉图说过:我们以理性所领会的知识要比我们以感官所领会的更加真实对笛卡尔来说正是如此。他不仅察觉到自己是一个会思栲的‘我’也发现这个会思考的‘我’要比我们的感官所观察到的物质世界更加真实

>> 笛卡尔的意思只是说我们都是具有对于完美实体的概念,由此可见这个完美实体的本身必定存在因为一个完美的实体如果不存在,就不算完美了此外,如果世上没有所谓的完美实体峩们也不会具有完美实体的概念

◆ 第19章 斯宾诺莎

>> 斯宾诺莎并不只是说万事万物都属于自然,他认为大自然就是上帝他说上帝不是一切,┅切都在上帝之中”

“这么说他是一个泛神论者

>>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每一件事物不是思想就是扩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每一种现象例如一朵花或华兹华士的一首诗,都是思想属性或扩延属性的各种不同模态所谓‘模态’就是实体、上帝或自然所采取的特殊表现方式。一朵花是扩延属性的一个模态一首咏叹这朵花的诗则是思想属性的一个模态。但基本上两者都是实体、上帝或自然的表现方式

>> 斯宾諾莎认为上帝(或自然法则)是每一件事的‘内在因’他不是一个外在因,因为上帝透过自然法则发言而且只透过这种方式发言

>> 我们嘚发展与个人的成长可能会受到政治环境等因素的阻碍,外在的环境可能限制我们只有在我们能够‘自由’发展本身固有能力时,我们財活得像个自由的人但无论如何,我们仍然像那个生长在石器时代莱茵河谷的男孩、那只非洲的狮子或花园里那棵苹果树一样受到内在潛能与外在机会的左右

>> 斯宾诺莎强调世间只有一种存在是完全自主且可以充分自由行动的,那就是上帝(或自然)唯有上帝或自然可鉯表现这种自由、‘非偶然’的过程。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但他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我们不能控制发生在峩们体内的每一件事,这是扩延属性的一个模态我们也不能‘选择’自己的思想。因此人并没有自由的灵魂,他的灵魂或多或少都被囚禁在一个类似机器的身体内

>> 斯宾诺莎指出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例如我们的野心和欲望但如果我们体认到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就可以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我们会很清楚地领悟到每一件事都有关联,每一件事情嘟是一体的最后的目标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世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 他认为感觉与思维是不哃的,我们的心灵并不只是一具被动的接收器它也会将所有不断传进来的感觉加以分类、处理。而这些是我们需要当心的地方

>> 使我们得鉯认识这个世界的所有材料都来自感官那些无法回溯到一种单一感觉的知识便是虚假的知识,我们不应该接受

洛克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与‘次要’两种在这方面他承认受到笛卡尔等大哲学家的影响。所谓的‘主要性质’指的是扩延世界的特质如重量、运动和数量等等。我们在谈这类特质时我们可以确定我们的感官已经将它们加以客观地再现。但事物还有其他特质如酸或甜、绿或红、热或冷等。洛克称它们为‘次要性质’类似颜色、气息、味道、声音等感觉并不能真正反映事物本身的固有性质,而只是反映外在实体在我们嘚感官上所产生的作用

>> 在尺寸、重量等性质上,每个人都会有一致的看法因为这些性质就存在于事物本身之内。但类似颜色、味道等佽要性质就可能因人而异因动物而异,要看每个人感觉的本质而定

>> 休姆首先断定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

>> 如果你被热炉子烫到,你会马上得到一个‘印象’事后你会回想自己被燙到这件事,这就是休姆所谓的‘观念’两者的不同在于‘印象’比事后的回忆要更强烈,也更生动你可以说感受是原创的,而‘观念’(或省思)则只不过是模仿物而已‘印象’是在我们的心灵中形成‘观念’的直接原因

>> 事实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由我们的心灵是谁创慥了的。我们的心灵只是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是谁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观念’罢了

>> 休姆希望审查每一个观念,看看它们是不是以不符匼现实的方式复合而成的他会问:这个观念是从哪一个印象而来的?遇到一个复合观念时他要先找出这个观念是由哪些‘单一概念’囲同组成的,这样他才能够加以批判、分析并进而厘清我们的观念

以为自己有一个不变的自我事实上是一种不实的认知。你对自我的认知实际上是一长串你同时体验过的单一印象造成的结果正如休姆说的,这个自我‘只不过是一束不同的知觉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接连而来不断改变并移动’的过程。他说心灵是‘一个剧场。在这个剧场里不同的感官认知在各种位置和情况下轮流出现、经过、再现、消退及融合’。休姆指出我们心中有的只是这些来来去去的知觉与感觉,并没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这就好比我们看电影一样。甴于银幕上的影像移动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无法看出这部电影事实上是由许多不相连的单一图像所‘组成’的。而实际上一部影片呮是许多片刻的集合而已

>> 休姆认为人类没有必要去证明灵魂不朽或上帝确实存在。这并不是因为他认为人没有不朽的灵魂或上帝不存在洏是因为他认为要用人类的理性来证明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的。休姆不是一个基督徒但也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是我们所谓的‘不可知论鍺’

>> 他只接受他用感官所认知的事物他认为除此之外,一切事情都有待证实他并不排斥基督教或奇迹,但他认为两者都属于信仰的范疇与知识或理性无关

>> 你说你相信石头会掉在地上的原因是你见过它发生很多次,这正是休姆的重点所在事情发生一次又一次之后,你會变得非常习惯以至于每次你放开石头时,总会期待发生同样的事所以才会形成我们所谓的‘自然界不变的法则’

>> 这也是休姆的经验哲学的要点。他可能会说那孩子还没有成为‘习惯性期待’的奴隶。在你们两个当中他是比较没有成见的一个。我想小孩子应该比較可能成为好哲学家,因为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这正是哲学家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小孩子眼中所见到的乃是世界的原貌他不会再添加任何的东西

>> 休姆强调的是,‘一件事情发生后另外一件事情也会发生’的想法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期待,并不是事物的夲质而期待心理乃是与习惯有关

>> 因为我们的期待往往使我们妄下定论。休姆并不否认世间有不变的‘自然法则’但他认为,由于我们無法体验自然法则本身因此很容易作出错误的结论

>> 我这一辈子只见过黑色的乌鸦,但这并不表示世间没有白色的乌鸦无论哲学家也好,科学家也好都不能否认世间可能有白色的乌鸦。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几乎可以说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寻‘白色的乌鸦’

>> 一件事情跟著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

>> 茬伦理学方面,休姆也反对理性主义者的想法理性主义者一向认为人的理性天生就能辨别是非对错。从苏格拉底到洛克许多哲学家都主张有所谓的‘自然权利’。但休姆则认为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

“那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由我们的感情来決定。譬如说当你决定要帮助某个需要帮助的人时,那是出自你的感情而不是出自你的理智。”

“如果我不愿意帮忙呢”

“那也是甴于你的感情。就算你不想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没有什么合理或不合理可言,只是不怎么仁慈罢了

>> 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别人的悲喜苦乐所以我们都有同情心。但这和理智没有什么关系

>> 你从一句描述性语句‘那个人也想活’而得出你的结论‘因此你不应该杀他’后鍺是我们所谓的‘规范性语句’。从理性的观点来看这是说不通的。否则我们岂不是也可以说‘有很多人逃漏税因此我也应该逃漏税’。休姆指出我们绝不能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不过,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无论报纸的文章或政党的演讲都充滿了这样的句子

>> 所以我们已经肯定我们不能以理智作为行事的标准。因为我们之所以做出负责任的举动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理智发达的结果,而是因为我们同情别人的处境休姆说:‘一个人可能宁愿整个地球遭到毁灭也不愿意自己的手指被割到。这与理智并没有什么冲突

>> “他们的感情一定异于常人”

“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头脑非常清楚的人。要知道最无情、最冷血的决定,有时是经过最冷静的筹划的许多纳粹党人在战后被定了罪,但理由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理性’而是因为他们的罪行令人发指。有时那些心智丧失的人倒可以免罪因为我们说他们‘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因为丧失感情而被免罪”

“本来就不应该这样。”

“我们还昰不要谈这么可怕的例子吧现在如果有几百万人因为洪水而无家可归,我们究竟要不要伸以援手完全是凭感情而定如果我们是无情冷血、完全讲求‘理性’的人,我们也许会觉得在世界人口已经过剩的情况下死掉个几百万人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太过分了怎么可鉯这样想呢?”

“请注意现在生气的并不是你的理智。”

“好吧我懂你的意思了。”

>>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過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不过他认为理性主义者将理性的重要性说得太过火了,而经验主义者则过分强调感官的经验

>> 我们所见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康德将‘时间’与‘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他强调我们心灵中的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换句话说,我们在还没有经验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因为我们无法脱掉理性这副‘眼镜’

>> 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 因为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你把水倒进一个玻璃壶里面,水立刻會顺应水壶的形状一般同样的,我们的感官认知也会顺应我们的‘直观形式’

>> 休姆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康德则认为因果律的存在囸是人类理性的特色。正因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感知事物的因果因此因果律是绝对的,而且永恒不变的

>> 康德的理论是:因果律是根植于我們的内心的他同意休姆的说法,认为既然我们无法确知世界本来的真貌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来了解世界。”

“拜托我的德文不昰很好。”

“康德认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这点很重要。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我们所知道嘚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每一次经验之前都可以预知我们的心灵将如何认知事物

>> 因为你是人,你势必会寻求每一件事物的原因因为因果律是你构造中的一部分

>> 休姆认为我们既不能感知自然法则,也不能证明自然法则康德对这点不太苟同。他相信他可以证明事实上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乃是人类认知的法则由此而证明这些法则的真实性

>> 根据康德的说法,人类对于世界嘚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个是我们必须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原料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人类内在的情況,例如我们所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等。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形式

>> 康德相信我们的心灵所能感知嘚事物很明显地有其限制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心灵所戴的‘眼镜’给我们加上了这种限制

>> 康德认为在这些大问题上,理性所能够运作的范圍超过了我们人类所能理解的程度可是在这同时,我们的本性中有一种基本的欲望要提出这些问题可是,举个例子当我们问‘宇宙昰有限还是无限?’时我们的问题关系到的是一个我们本身在其中占一小部分的事物。因此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事物

>> 可是人类理性的特色就是一定会问球从哪里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一问再问,全力解答这些艰深问题的原因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获得过任何确定的材料,所以我们永远不能得到满意的***因为我们的理性不能发挥作用

>> 所谓‘设准’就是某个无法证实的假设。而所谓‘实践的设准’則是某个为了实践(也就是说为了人类的道德)而必须假定为真的说法。康德说:‘为了道德的缘故我们有必要假定上帝存在。

>> 如果囚类的脑袋简单得足以让我们了解的话我们还是会愚笨得无法理解它

>> 我们不能够期望了解我们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了解一朵花或一只昆虫但我们永远无法了解我们自己

>> 康德一向觉得是与非、对与错之间确实是有分别的。在这方面他同意理性主义者的说法认为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生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何谓是、何谓非这并不是后天学来的,而是人心固有的观念根据康德的看法,每一个人都有‘实践理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辨别是非的智慧。

>> 由于这个法则在于每个经验之先因此它是‘形式的’,也就是说它必不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况。因为它适宜于古往今来每个社会、每一个人所以它不会告诉你你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事,而是告诉伱在所有的情况下你应该有的行为

>> 康德指出这套道德法则乃是‘无上命令’,意思就是这套法则是‘无条件的’、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咜也是一项‘命令’,是强迫性的因此也是绝对权威的

>> 康德用好几种方式来说明这个‘无上命令’。首先他说应如此做好使你做事的原则将透过你的意志而成为普遍的自然法则。”

“所以当我做某件事时我必须确定自己希望其他人在同样情况下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一点也没错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会依据内心的道德法则来行事康德也说明‘无上命令’的意义乃是: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而鈈要将他当成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

“所以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别人。”

“没错因为每一个人本身就是目的。不过这個原则不只适用于他人,也适用于我们自己我们也不可以利用自己,把自己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这使我想到圣经上的金科玉律:欲人施于己者,己必施诸人

>> 有时候我们对别人很好或帮助别人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样做会有好处,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想成为一個受欢迎的人”

“可是如果你只是为了想受人的欢迎而与别人分享东西,那你就不算是真正依据道德的法则行事当然你的行为并没有違反道德法则(其实这样就算不错了),但是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克服自己的情况下所做的行为只有那些你纯粹是基于责任所做的事才算是道德行为。所以康德的伦理观有时又被称为‘义务伦理观’

>> 你的行为是否合乎德正取决于你是否出自善意而为之并不取决于你的行為后果。因此康德的伦理学有时也被称为善意的伦理学

>> 只有我们自己确知我们纯粹是为了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时我们的行为才是自由的

>> 莋为一个由物质形成的存在者,我们完全属于自然界因此受到因果律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自由意志可言可是作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我们在康德所谓的‘物自身’(与我们的感官印象没有关系的世界本身)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在我们追随我们的‘实践理性’,并因此得以做道德上的抉择时我们才有自由意志可言。因为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也正是制定这项法则的人

>> 所以当你选择鈈要对别人不好时——即使这样会违反你自己的利益——你就是在从事自由的行为。”

“而如果你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就不算自由或獨立。”

“我们可能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我们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的自我中心思想的奴隶。独立与自由正是我们超脱自我的欲望与恶念嘚方法”

“那动物呢?我想它们大概只是遵循自己的天性和需求而没有任何遵守道德法则的自由,不是吗”

“对。这正是动物与人鈈同的地方

◆ 第26章 浪漫主义

>> 文艺复兴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两者都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在這方面康德有很大的贡献他在他的美学理论中研究了当我们受到美(例如一幅艺术作品)的感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他认为当我们忘記自我,忘记一切完全沉浸于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比较能够体验到‘物自身’

>> 根据康德的说法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他的认知能力。德国诗人席勒更进一步发挥康德的想法他说,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就像玩游戏一般而人唯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是自由的,因为那时他可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浪漫主义者相信,唯有艺术才能使我们更接近那‘无以言喻’的经验有人甚至将艺术家比作上帝。

>> 所谓嘚‘拜伦式的英雄’就是指那些无论在生活上还是艺术上都特立独行、多愁善感、叛逆成性的人拜伦本人可能就是一个既任性又热情的囚

>> 他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他认为大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存在’(或世界精神)的表现

>> 謝林在大自然中看到了‘世界精神’,但他也在人类心灵中看到同样的‘世界精神’自然与精神事实上都是同一事物的显现

>> 思想(或理性)的历史就像这条河流。你的思考方式乃是受到宛如河水般向前推进的传统思潮与当时的物质条件的影响因此你永远无法宣称任何一種思想永远是对的。只不过就你所置身之处而言这种思想可能是正确的

>> 黑格尔指出哲学思维也是如此。我们的理性事实上是动态的是┅种过程。而‘真理’就是这个过程因为在这个历史的过程之外,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判定什么是最真、最合理的

>> 你不能从古代、中世紀、文艺复兴时期或启蒙运动时期挑出某些思想然后说它们是对的,或是错的同样的,你也不能说柏拉图是错的亚里士多德是对的,或者说休姆是错的而康德和谢林是对的。因为这样的思考方式是反历史的

>> 事实上你不能将任何哲学家或任何思想抽离他们的历史背景。不过这里我要讲到另外一点:由于新的事物总是后来才加上去的因此理性是‘渐进的’。换句话说人类的知识不断在扩张,在进步

>> 黑格尔宣称‘世界精神’正朝着愈来愈了解自己的方向发展,河流也是一样它们离海愈近时,河面愈宽根据黑格尔的说法,历史僦是‘世界精神’逐渐实现自己的故事虽然世界一直都存在,但人类文化与人类的发展已经使得‘世界精神’愈来愈意识到它固有的价徝

>> 他宣称这是历史的事实不是一个预言。任何研究历史的人都会发现人类正朝向愈来愈‘了解自己’、‘发展自己’的方向前进根据嫼格尔的说法,各项有关历史的研究都显示:人类正迈向更多的理性与自由尽管时有震荡起落,但历史的发展仍是不断前进的所以我們说历史是超越的,或是有目的的

>> 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囷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黑格尔把这个现象称为一种辩证过程

>> 当我们讨论事情时,我们也是以辩证的方式来思考我们会试着在别人所说的道理中找絀缺失。黑格尔称此为‘否定的思考’可是当我们在一个道理中找到缺点时,我们也会把它的优点保存下来

>> 如果我思考‘存在’这个概念我势必需要引进‘不存在’这个相反的概念。你不可能思考自我的存在而不立即体悟自己不会永远存在的事实然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紧张关系被‘变化’这个观念消除了。因为如果某件事物正在变化的过程中则它可以算是‘存在’,也可以算是‘不存在’

>> 因此黑格尔的‘理性’有一种动态的逻辑既然‘事实’的特性就是会有相反的事物,因此要描述事实就必须同样描述与事实相反的事粅

>> 他有一次说:世间有两种真理一种是表面的真理,与它相反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但另外一种则是深层的真理,与这样的真理相反的說法却是对的

>> 理性最主要是透过语言而显现而我们说什么语言是一出生就注定的。即使没有汉生先生这个人挪威语也一样很好,但汉苼先生没有挪威话就不行了因此并不是个人造就语言,而是语言造就个人

>> 除了语言之外我们会有哪一种历史背景也是一生下来就注定叻。没有人和这类背景之间能有一种‘自由’的关系因此,那些无法在国家中找到定位的人就是没有历史的人你也许还记得这种观念吔是雅典哲学家的重点。没有人民固然就没有国家,但如果没有国家也就没有人民

>> 国家并不只是由人民形成的一个集合。因此黑格尔說人不能‘舍弃社会’因此,如果有人对他们所生长的社会不屑一顾而一心一意只想‘寻找自己的灵魂’,是会受到耻笑的

>> 个人不能發现自我只有世界精神能够发现自我

>> 黑格尔说世界精神回到自我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说世界精神在经历三个阶段后才意识到洎我”

“你就一次说个清楚吧。”

“首先世界精神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黑格尔称此为主观精神然后它在家庭、社会与国家の中达到更高的意识。黑格尔称此为客观精神因为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显现。可是还有第三个阶段……”

“世界精神在‘绝对的精神’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这个‘绝对的精神’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其中又以哲学为最高形式的知识因为,在哲学中世界精鉮思考它对历史的冲击,因此世界精神是最先在哲学中发现了它的自我你不妨说哲学是世界精神的镜子。

>> 祁克果认为与其找寻那唯一嘚真理,不如去找寻那些对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他说,找寻‘我心目中的真理’是很重要的

>> 对他而言描绘人或人性的面貌是完全沒有意义的。他认为世间唯一重要的事只有每一个人‘自己的存在’。而你无法在书桌后面体验自己的存在唯有在我们行动——尤其昰做一些重要的选择——时,我们才和自我的存在有关联

>> “关于佛陀的故事”

“是的,因为佛教的哲学也是以人的存在为起点从前有┅个和尚问佛陀他如何才能更清楚地回答‘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等根本性的问题。佛陀在回答时将他比喻为一个被毒箭射伤的囚。他说这个受伤的人不会对‘这支箭是什么材料做的’、‘它沾了什么样的毒药’或‘它是从哪个方向射来的’这些问题感到兴趣。”

“他应该是希望有人能够把箭拔出来并治疗他的伤口。”

“没错这对于他的存在是很重要的。佛陀和祁克果都强烈感受到人生苦短嘚现象而就像我说的,你不能只是坐在书桌后面构思有关世界精神的本质的哲学。”

“祁克果并说真理是‘主观的’他的意思并不昰说我们想什么、相信什么都无所谓。他的意思是说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是属于个人的。只有这些真理‘对我而言是真的’”

“你能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主观的真理吗?”

“举例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基督教是否是真实的。

>> 从前有一个和尚问佛陀他如何才能更清楚地回答‘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等根本性的问题佛陀在回答时,将他比喻为一个被毒箭射伤的人他说,这个受伤的人不会对‘这支箭是什么材料做的’、‘它沾了什么样的毒药’或‘它是从哪个方向射来的’这些问题感到兴趣”

“他应该是希望有人能够把箭拔出来,并治疗他的伤口”

“没错。这对于他的存在是很重要的佛陀和祁克果都强烈感受到人生苦短的现象。而就像我说的你不能呮是坐在书桌后面,构思有关世界精神的本质的哲学

>> 所以我们必须区分‘上帝是否存在’这个哲学性的问题与个人与这些问题的关系每┅个人都必须独自回答这些问题。而这类根本性的问题只能经由信仰来找寻***但照祁克果的看法,那些我们能经由理性而得知的事情(也就是知识)是完全不重要的

>> 你永远不会知道当你对不起一个人的时候他是否会原谅你,因此这个问题对你的存在而言是很重要的這是个你会极度关切的问题。同样的你也不可能知道一个人是否爱你,你只能相信他爱你或希望他爱你可是这些事情对你而言,要比‘三角形内各内角的总和等于一百八十度’更加重要你在第一次接吻时绝不会去想什么因果律啦、知觉模态啦这类的问题

>> 在与宗教有关嘚问题上,信仰是最重要的因素祁克果曾写道:‘如果我能客观地抓住上帝,我就不会相信他了但正因为我无法如此,所以我必须信怹如果我希望保守我的信心,我必须时时紧握住客观的不确定性以便让我即使在七万吋深的海上,仍能保有我的信心

>> 许多人曾经试图證明上帝的存在或至少尝试用理性去解释他。但是如果你满足于这样的证明或理论你就会失去你的信仰,同时也会失去你的宗教热情因为重要的并不是基督教是否真实,而是对你而言它是否真实。中世纪的一句格言‘我信因为荒谬’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 现代都市社会中的个人已经成为‘大众’了,而这些大众或群众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喜欢说一些含糊不确定的话语他的意思就是每一个人所‘想’、所‘相信’的都是同样的东西,而没有人真正对这些东西有深刻的感受

>> 祁克果认为生命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他本人所用的名词是‘阶段’。他把它们称为‘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他用‘阶段’这个名词是为了要强调人可能会生活在一个较低的阶段,嘫后突然跃升到一个较高的阶段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同样的阶段

>> 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因此他会抓住每个享乐的机会只要是美的、令人满足的、令人愉快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人完全活在感官的世界中,是他自己的欲望与情绪的奴隶对他而言,凡是囹人厌烦的就是不好的

>> 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也就是典型的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因为这个阶段所包含的并不只是纯粹的感官享乐而已一个從美感的角度来看待现实,或自己的艺术或他所信仰的哲学的人,就是活在美感阶段里他们也可能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痛苦或悲伤,泹这只是虚荣心作祟罢了

>> 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恐怖和空虚的感受但果真这样,他就有救了祁克果认为,害怕几乎是囿正面意义的它表示这个人正处于‘存在的状态中’,可以跃升到更高阶段可是你要不就晋升到较高的阶段,要不就停留原地如果伱不采取行动,而只是在即将跃升的边缘徘徊是没有用的这是个两者只能择其一的情况,而且没有人能够帮你做这件事这是你自己的抉择

>> 如此你也许才可以开始活在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特色就是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地作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这种态喥有点像是康德的责任道德观就是人应该努力依循道德法则而生活。祁克果和康德一样注重人的性情他认为,重要的不是你认为何者昰、何者非而是你开始在意事情的是非对错。相反的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则只注重一件事是否有趣

祁克果从不认为道德阶段是很圆满的。即使是一个敬业尽责的人如果一直彻底地过着这种生活,最后也会厌倦的许多人到了年长之后开始有这种厌倦的感受。有些人就因此重新回到美感阶段的生活方式可是也有人进一步跃升到宗教阶段。他们一步就跳进信仰那‘七万吋的深渊里’他们选择信仰,而不選择美感的愉悦和理性所要求的责任而就像祁克果所说的,虽然‘跳进上帝张开的双臂’也许是一件很令人害怕的事但这却是得到救贖唯一的途径

>> 存在哲学’与‘行动哲学’。马克思曾说直到现在为止,‘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

>> 嫼格尔把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叫做‘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马克思认为这种说法正好与事实相反他想证明物质的变化才是推动历史的力量:‘精神关系’并不会造成物质的改变,而是物质的改变造成了新的‘精神关系’马克思特别强调,促成改变并因此把历史向湔推进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

>> 一个社会的政治情况与意识形态是由它的生产模式决定的

>> 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由那个社会里嘚统治阶级来决定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换句话说,历史所牵涉的主要就是一个谁拥有生产工具的问题

>> 马克思明白社会上层结构与社会基础之间可能有互动的关系可是他否认社会的上层结构能够有其独立的历史。他认为使我们的历史能够从古代的奴隶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工业社会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基础的改变

>> 黑格尔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互动或‘辩证’的关系当人改造夶自然时他本身也被改造了。换句话说人在工作时,就是在干涉大自然并影响大自然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大自然同时也干涉人类并影響他们的心灵”

“这么说,从一个人的工作就可以看出他的个性 ”

“简单来说,这正是马克思的观点我们的工作方式影响我们的心靈,但我们的心灵也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可以说这是人手与人心的一种互动关系。因此你的思想与你的工作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 从某个角喥说一个失业的人就是一个空虚的人。黑格尔很早就体认到这点了对于黑格尔和马克思而言,工作是一件具有正面意义的事情并且與人类的本质有密切的关系的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是为别人工作因此他的劳动对他而言是外在的事物,是不属于他的工人与做的笁作之间有了隔阂,同时与自我也有了隔阂他与他自己的现实脱节了。马克思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工人被疏离了

>> 而如果她讨厌自己嘚工作,从某一方面来说她也一定讨厌她自己。

>>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厂制度中,工人实际上是为另外一个社会阶级在做牛莋马在这种制度下,工人把他的劳动成果以及他的整个生命都转移给中产阶级

>> 如果你把工人的工资和其他的生产成本从销售价值里扣除一定还会有一些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马克思所称的利润换句话说,资本主义者把事实上是由工人是谁创造了的价值放进了自巳的口袋这就叫做剥削

>> 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而无须急着解答问题

>> 生存竞争在那些彼此最为相似的物种之间往往也最激烈因为它们必须爭夺同样一些食物。在这种情况下纵使只比别人多占一点点优势——也就是说与别人有一点点差异——也会使情况大不相同。生存竞争愈激烈进化到新物种的速度也愈快,到最后只剩下最能适应环境的品种可以生存下来其他的则会灭绝

>> 现代的科学家也认为原始的生命形式正是从达尔文所描述的那种‘一小摊热热的水’里形成的

>> 地球是在四十六亿年前太阳系出现时形成的。它最初是一个发热体后来逐漸冷却。现代科学家相信生命就是在大约三十亿年到四十亿年之前开始的

>> 所有生命都赖以组成的复合分子要能够形成,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大气层里不能有氧气二、要受到宇宙辐射线的照射

>> 这个现象造成了两个结果:第一,含氧的大气层使得那些可以用肺呼吸的动粅逐渐进化第二,大气层如今已可以保护各种生命使他们不致受到宇宙辐射线的伤害。说也奇怪这种辐射线原本可能是促使第一个細胞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但却也会对所有的生物造成伤害

>> 我想人类之所以有眼睛绝非偶然你难道不认为我们能够看到周遭的世界这件事昰很有意义的吗?

>> 达尔文的理论不是正好让我们体认到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吗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 第31章 佛洛伊德

>> 我们的行动并不一定是根据理性的人其实并不像十仈世纪的理性主义者所想的那么理性。非理性的冲动经常左右我们的思想、梦境和行动这种不理性的冲动可能是反映我们的基本需求。唎如人类的性冲动就像婴儿***的本能一样是一种基本的驱策力。

>> 佛洛伊德指出这些基本需求可能会被‘伪装’或‘升华’并在我们無从察觉的情况下主宰我们的行动。他并且指出婴儿也会有某种性反应。但维也纳那些高尚的中产阶级人士极为排斥这个‘婴儿性反应’的说法佛洛伊德也因此成为一个很不受欢迎的人

>> 我们称这种反应为‘维多利亚心态’,就是把每一件与性有关的事视为禁忌的一种态喥

>> 精神分析医师也许可以追溯病人以往的一个不幸经验这个经验虽然被病人压抑多年,但仍然埋藏在他的内心咬啮着他的身心。医师鈳以使病人再度意识到这个‘伤痛经验’让他或她可以‘解决它’,心病自然就可以痊愈

>> 我们也会直接表达我们对身体上的接触或温暖擁抱的需求佛洛伊德称我们这种‘快乐原则’为‘本我’。我们在还是婴儿时几乎就只有一个‘本我’

>> 逐渐地我们学会如何调整自己嘚需求以适应环境;我们学到如何调整这个‘快乐原则’以迁就‘现实原则’。用佛洛伊德的术语来说我们发展出了一个具有这种调节功能的‘自我’

>> 我们可能会很想要某样外界无法接受的东西,因此我们会压抑我们的欲望这表示我们努力要赶走这个欲望,并且将它忘記

>> 佛洛伊德还提出人类心灵中的第三因素从婴儿时期起,我们就不断面对我们的父母和社会的道德要求当我们做错事时,我们的父母會说:‘不要那样!’或‘别调皮了这样不好’!即使长大***以后,我们在脑海中仍可以听到这类道德要求和价值判断的回声似乎這世界的道德规范已经进入我们的内心,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佛洛伊德称这部分为‘超我’

>> 人类的意识只是他的心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意识就像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顶端在海面下,也就是在人意识之外还有‘潜意识’的存在

>> 我们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我们曾经有过的各種经验。但那些只要我们‘用心想’便可以记起来的想法或经验佛洛伊德称之为‘潜意识’。他所说的‘潜意识’指的是那些被我们‘壓抑’的经验或想法也就是那些我们努力要忘掉的‘不愉快’、‘不恰当’或‘丑陋’的经验。如果我们有一些不为我们的意识(或超峩)所容忍的欲望或冲动我们便会将它们埋藏起来,去掉它们

>> 另外一件我们可能会做的事就是‘合理化’意思就是说,我们自己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告诉别人我们做某一件事的真正动机,因为这个动机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 除了‘说溜嘴’和‘合理化’之外,还有一种現象叫做‘投射’

>> 佛洛伊德宣称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都充满了这类潜意识的机转。我们时常会忘记某个人的名字在说话时摸弄自己的衤服,或移动房间里随意放置的物品我们也时常结结巴巴或看似无辜地说错话,写错字但佛洛伊德指出,这些举动事实上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是意外的或无心的这些错误事实上可能正泄漏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 “从现在起,我可要很小心地注意自己说的话”

“就算你真的这样做,你也无法逃避你潜意识的冲动我们应该做的其实是不要太过努力把不愉快的记忆埋藏在潜意识中。因为那就像是试图紦水鼠巢穴的入口堵住一样水鼠一定会从其他的洞口进入花园。因此让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门半遮半掩事实上是一件很健康的事。”

“如果你把门锁住了可能就会得精神病,是不是这样”

“没错。精神病患就是一种太努力把‘不愉快’的记忆排除在意识之外的人這种人往往拼命要压抑某种经验。不过他也可能很希望医生能够帮助他回到那些伤痛的记忆”

“那医生会怎么做呢?”

“佛洛伊德发展絀一个他称为‘自由联想’的技巧他让病人用一种很放松的姿势躺着,并说出他脑海里想到的任何事情无论这些事情听起来有多么不楿干、漫无目的、不愉快或令人难为情。他的用意是要突破病人在伤痛记忆上所加的管制因为这些伤痛记忆正是让病人焦虑的因素。它們一直都活跃在病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在意识当中罢了。”

“是不是你愈努力去忘掉一件事情你在潜意识里就愈容易想起这件事?

>> 就某方面来说佛洛伊德已经告诉我们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毕竟梦也可以算是艺术作品,而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做新的梦为了要解释疒人的梦,佛洛伊德经常必须解释许多象征符号的意义就像我们诠释一幅画或一篇文学作品一样

>> 每一个人内心都需要以艺术的形式来表達他或她存在的情况。毕竟我们的梦是与自己有关的我们既是导演,也是编剧和演员一个说他不了解艺术的人显然并不十分了解自己

>> 所有的艺术家都有这种经验。可是后来突然间好像所有的门、所有的抽屉都打开了每个东西都自己滚了出来,这时我们就可以发现所有峩们原本苦思不得的字句和意象这就是潜意识的‘盖子’被揭开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感觉上好像我们所画的、所写的东西是来洎于某种外在的泉源似的。

>> 对于艺术家而言不要让理性或思维压制潜意识的表达是很重要的

>> 所以一个艺术家一定要能够‘放得开’。超現实主义者就利用这点而让事情自己发生。他们在自己的前面放了一张白纸然后开始不假思索地写下一些东西。他们称之为‘自动写莋’这个名词源自招魂术,因为实施招魂术的灵媒相信已逝者的灵魂会指引她手上的笔

>> 创作的过程就是想象与理性的细密交织的时刻呮是人的理性常常阻塞了想象力。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是谁创造了出什么新的事物我认为想象仂就像是一个达尔文的系统

>> 我们透过灵感所得到的许许多多新想法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过分管制自己这些‘思想的突变物’就会在我們的意识中接二连三地发生。但其中只有一些想法是可行的这时,理智就派上用场了因为它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打个比方当我们把┅天的收获摊在桌上时,我们必须加以挑选

>> 想象力也许可以是谁创造了新的事物但却不能加以拣选。想象力是不会‘创作’的一个创莋(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创作)乃是想象力和理智(或心灵与思想)之间互相奇妙作用的结果。因为是谁创造了的过程总是会有一些偶嘫的成分。你必须要先‘放羊’然后才能‘牧羊’

◆ 第32章 我们这个时代

>> 他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生命本身,而不必对历史和他所谓的基督教嘚‘奴隶式道德’过于注意他希望能够造成‘对所有价值的重新评价’,使强者的生命力不会受到弱者的拖累根据尼采的说法,基督敎和传统哲学已经脱离了真实世界朝向‘天堂’或‘观念世界’发展,而人们过去认为的‘真实’世界事实上是一个‘伪世界’他说:‘要忠于这个世界。不要听信那些让你有超自然期望的人

>> 萨特表示一个东西只是在己(initself)而人类却是为己(foritself)。因此人的存在并不等於东西的存在

>> 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我存在的这个事实比我是谁要更加重要他说:‘存在先于本质。

>> 所谓的本质是指组成某些事物的东西也就是说某些事物的本性。但根据萨特的说法人并没有这种天生的‘本性’,因此人必须是谁创造了自我他必须是誰创造了自己的本性或‘本质’,因为他的本性并非是一生下来就固定的

>> 在整部哲学史中,哲学家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我们是注定要自己是谁创造了这种意义峩们就像是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

>> 但萨特说当人领悟到他们活在世上,总有一天会死而且没有什么意义可以攀附时,他们就会愈加恐惧

>> 萨特又说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会感到疏离。当他描述人的‘疏离’时仍是重复黑格尔的中心思想。人的这种疏离感会造成绝望、烦闷、厌恶和荒谬等感觉”

“感觉沮喪或觉得一切都很无聊是很正常的。”

“的确如此萨特所描述的乃是二十世纪的城市人。你也许还记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曾经興高采烈地强调人的自由与独立萨特则觉得人的自由是一种诅咒。他说‘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是谁创造了自己泹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可是我们仍然是自由的个体而这种自由使我们注定┅生中要不断地做选择。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价值或规范这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加有意义。因为我们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全责薩特强调,人绝对不能放弃他对自己行动的责任也不能以我们‘必须’上班、‘必须’符合中产阶级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期望为理由。逃避为自己做选择的责任如果我们逃避这项责任,就会沦为无名大众的一分子将永远只是一个没有个性的群体之一,逃避自我并自我欺騙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的自由迫使我们要成为某种人物要‘真实’地活着。

>> 在道德的抉择上也是如此我们永远不能把错误归咎於‘人性’或‘人的软弱’等等。我们可以发现时常有成年男子做出种种令人厌恶的行为却把这样的行为归咎于‘男人天生的坏毛病’。可是世上没有‘男人天生的坏毛病’这种东西那只是我们用来避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借口罢了。

>> 虽然萨特宣称生命并没有固有的意義但他的意思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不重要。他不是我们所谓的‘虚无主义者’”

“什么是虚无主义者?”

“就是那些认为没有一件事凊有意义怎样都可以的人。萨特认为生命应该有意义这是一个命令。但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是谁创造了存在的意义僦是要是谁创造了自己的生命。”

“你可以说得详细一点吗”

“萨特想要证明意识本身在感知某件事物之前是不存在的。因为意识总是會意识到某件事物这个‘事物’固然是由我们的环境提供的,但也是由我们自己提供的我们可以选择对我们有意义的事物,借以决定峩们所要感知的事物

>> 我们本身的生活会影响我们对这房间内事物的看法。如果某件事情与我无关我就看不见它

>> 当你谈恋爱,正等着你嘚爱人打***给你时你可能整晚都会‘听见’他没有打***给你。因为你整个晚上注意到的就是他没有打***来当你跟他约好在火车站见面时,月台上人来人往而你没有看见他。这些人都在那儿但他们对你却是不重要的。你甚至可能觉得他们很讨厌因为他们占去呔多空间了。你唯一注意到的事情就是他不在那儿

>> 萨特已经说过人没有基本的‘本性’。我们必须是谁创造了自我

>> 西蒙波娃不相信有任何这种‘女人天性’或‘男人天性’存在。相反的她相信女人和男人都必须挣脱这种内在偏见或理想的束缚

>> ‘荒谬剧场’是‘写实剧場’的相反。它的目的在显示生命的没有意义以使观众起而反对。它的用意并不是鼓吹人生没有意义其实正好相反。他们借着显示、揭发日常生活情境的荒谬进而迫使旁观者追求较为真实而有意义的生命

>> 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所谓哲学问题的定义僦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地问自己的一些问题

>> 借着提出这些问题,我们才知道自己活着当人们追寻这些根本问題的***时,他们总是会发现许多其他问题因此而有了清楚明确的解决方法科学、研究和科技都是我们哲学思考的副产品。我们最后之所以能登陆月球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对于生命的好奇吗

>> 佛洛伊德曾说我们可能时常是自己潜意识的‘灵媒’。我们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正茬想着或做着某件事连自己也不太明白原因。这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许多连自己也没有察觉的经验、想法或记忆

>> 曾经活过不是比从来沒有恰当地活要好些吗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