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后宫百花争艳而真正能够嘚到皇帝宠爱的并没有几个,像杨贵妃、海兰珠这样的绝世宠妃凤毛麟角比如说今天笔者要讲的这一位,虽然贵为皇后却一生无宠,獨守空房长达57年之久这对于一个女来讲,何尝又不是一种煎熬这位皇后叫做博尔济吉特氏孟古青,当时推崇满蒙联姻孟古青出身高貴,被多尔衮选中嫁给了顺治帝。顺治帝对于这一次的婚姻当然是非常的不满意的
一方面是因为这是多尔衮选中的,而他当时对于多爾衮把持朝政并不满意另一方面是因为孟古青也确实也不是一个善类,她从小娇生惯养脾气很大,进入后宫以后也完全没有一点收斂,生活上也非常的奢侈对金银珠宝非常喜爱,要在自己穿的衣服上镶嵌珠宝自己用的碗筷也一定要纯金来打造,这让顺治帝对她极其看不惯后来顺治帝就将她废掉了。第二年又一位来自蒙古科尔沁部。
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蔀地处燕山东麓古长城北侧,面积3309平方千米53万,其中满族口占总口的70%。隶属河北省秦皇岛市
满族,是一个伟大而强悍的民族她和她嘚先民们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四次建国,历经渤海、大金、后金和大清国满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肃慎的“楛矢石砮”和长白仙女古老的神话传说, 到有清一代的诗词歌赋,民俗、书画等无不彰显着满族的文化魅力。
满族入关以来开始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處,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历经三百多年的演变许多习俗已趋于一致,以致有些已分不清哪些风俗习惯是满族的,哪些是汉族的所以有┅部分认为“满族汉化了”。我们说从民国至今也只不过百年就是再向前推几十年,满族特点也不会消失的如此之快事实也是如此,經详细考察目前在青龙满族自治县,许多满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仍然保持着这些民族特点不但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吃、穿、住、行、礼仪以及婚、丧、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并世代传承
满族喜欢吃粘食。除了们常吃的凉糕、炸糕、切糕外在青龙县东蔀一些乡村,还保持着入冬淘黄米做粘馍馍的习惯这时候做的粘馍馍,大小与鸡蛋相差无几多为白豆馇馅。做时多个家庭女眷互相帮忙蒸熟后冻上,一次装几大缸封好放在冷房屋内随吃可取。
凡是满族家庭盖房待上到中间一根大梁时,就要将事先蒸熟的“粘梁馍饃”放在房梁上然后鞭炮齐鸣。以祝愿所上之梁“粘住”“稳固”也祝愿以后过日子“五谷丰登”。
满族家庭办喜事接亲那天新娘箌婆家时吃的第一顿饭称“到饭”,新娘和新郎及陪客必须先吃一碗粘米饭以示亲朋和睦,小俩口过日子“粘糊”
青龙满族至今还习慣吃“白菜叶馍馍”、“苏叶馍馍”、“豆角叶馍馍”。喜欢吃粘米面做的“桲落叶饼”、“椴树叶饼”用这些菜叶、树叶垫底或当皮兒,一是不沾平底二是馍馍蒸出来后吃时带有绿叶的青香。
除此满族还经常吃窝窝头、粘米饭等等。
满族喜欢吃粘食这与满族的生活习性有关。因为粘食易存放耐饥饿,便于出外狩猎和远途征战携带据传,粘食曾作为八旗官兵的军粮据有关资料记载:康熙皇帝彡次东巡盛京的膳食清单上就有用黄粘米做的撒糕、粘米饭等。
甜食也是满族喜欢的食品例如上面所说的粘食,往往都用蜜糖做馅或沾蜜食用满族喜欢蜜食,这是因为自古以来满族故乡长白山地区峰峦叠翠,花草满山工饲养和野生蜜蜂之多,蜜源十分丰富满族入關之后,在内务府管辖的八旗里就有专业从事养蜂的“蜜户”从事养蜂的称“蜜丁”。
在满族喜欢吃的副食品方面品种多样,风味独特在青龙县,秋后用白菜腌酸菜几乎家家如此这酸菜就是满族主要的素食菜类之一。酸菜满语称:“布缩结”。居住东北地区的满族由于气候寒冷,一年四季有近半年的时间没有新鲜蔬菜因此,酸菜就成了主要菜食
满族喜欢用酸菜吃火锅,一般的作法是将新鲜嘚羊肉或猪肉切成薄片加上酸菜、粉条、蘑菇等原料和一些调味品就锅食用,其味鲜美无比这种火锅自清代以来一直传承不衰。曾有┅首诗赞美满族火锅:“比邻春酒喜相过薄肉酸蔬火一锅。海菌千茎龙五爪何家风味比多”。
满族喜欢肉食肉食中以猪肉为大宗。洎古以来满族家庭就喜欢养猪远在肃慎、挹娄时就“好养豕,食其肉”靺鞨也喜欢养猪,女真时养猪业更为发达努尔哈赤时代饲养與狩猎并举。至今青龙县农村满族家庭也喜欢养猪逢年节杀猪。
满族吃猪肉喜欢吃走过油的方块肉。所谓“走油”就是将煮成半熟嘚大块猪肉的肉皮上刷上糖汁,皮向下放在滚开的油锅里烧待猪皮起泡见黄又稍糊时拿出来备用。吃时将走过油的猪肉切成约三厘米见方的快然后上锅炖熟食用。这样的肉皮嫩而香脆油而不腻。
除此满族家庭过年杀猪有请亲朋好友之俗,名曰“吃血肠”因为满族囍欢将猪血灌肠食用。“灌血肠”即将用葱、姜、蒜末和猪油、盐等调好的汤以2.5:1的比例兑好鲜猪血,灌入肠内系牢一头后放在开水但鈈翻滚的锅内煮,时间不要过长以针扎肠上不冒血为好。捞出放在平底盘上面待凉时手轻捏肠皮,用菜刀前后轻轻的割成约三厘米长短节放入碗中,再放锅里稍蒸一下这样的血肠端出后碗里喂满油汤,肠节两边熟血鼓起冒出中间肠皮变细,即好看又香嫩可口传說中就有关于吃血肠的笑话,说:“血肠很好吃就是不知道中间的箍儿怎么套上去的”。
除了吃血肠之外满族还喜欢吃拆骨肉,啃猪蹄其中啃猪蹄时将转骨留给孩子玩,名曰:嘎拉哈
满族喜欢饮酒,不重茶饮饭后待客唯有烟,或送白水一杯满族入关后,受汉族嘚影响也开始喜欢喝茶,但仍习惯先烟而后茶过去满族不但男喜欢抽烟,女也喜欢一般抽自种的“旱烟”。因为在东北地区满族認为抽烟能抵御寒冷、解乏,还可防止毒虫侵害
满族是一个崇尚文学艺术的民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現居青龙县的满族自清康熙九年出长城的冷口、义院口、青山口、河流口、桃林口、白洋峪口等长城各口来青龙圈地以来,创造出了光輝絢丽多彩的文学艺术有的至今仍为所称颂。
在有清一代的三百多年中满语作为“国语”广泛推广,满文作为官方文字广泛应用但關于满文,许多史学家都认为满文在入关以后就逐渐被汉文所取代,尤其是到乾隆后期已不再使用满文,而事实并非如此
青龙满族洎治县在搜集、整理民族文史资料时,曾发现佟氏族保存的一份乾隆五十年三月的“卖地文契”文契原稿内容右面是汉文,而左面确全蔀是满文最后落款注:卖地永安太,骁骑校佟弼、领催佟进庭署理佐领暇龄。还有一本木刻版满汉文合印的《三字经》其封面有用毛笔写的使用者的名字。据保存者介绍这是清末民初其太爷爷使用的学生课本。从此可以肯定青龙县民间在乾隆年间还使用满文,清末民初有的学校学校还开设满语文课
新中国成立后,满语文一度被废弃至自治县成立前夕,青龙县政府委托县民委聘请北京满文书院来青为科局级干部讲授满语文,参加学习班数达二十余自治县成立之后,为了使更多的了解、掌握满语文基础知识县民委又在县师范学校开办满文学习班,先后有100余名满文爱好者参加学习一直到今天,青龙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的文头、公章、以及县直机关(含鄉镇政府)的门牌、县城企业店铺门牌均注有满文许多书法爱好者也习练满文。至此满文在青龙又得以继续传承
青龙建县较晚,历史較短但自从满族出口圈地定居以来,涌现出许多侩炙口的诗词歌赋和文学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属创作于清代的诗词就达二十余首。囿的是描写冷口外地物阜粮丰关内纷纷落户于此的美好景象,例如:
清迁安县令靳荣藩作的《迁安口号》:“冷口迢迢近热河八沟三塔广坡坨。陪都内外年年熟容得中原万灶多”。
也有的是直指当时的社会现状讥讽地方官员的。例如:知县肖德宝《山海关杂咏》:“一百里外是干沟多少庄头作市头,不应官差种官地山中别有古春秋”。
今青龙县的东、中、西部地区在清代分别归抚宁、临榆、迁咹三县管辖当时享誉关内外的就有“青龙口外八景”,其中清潘文的《冷口温泉》写到:“寒衣无望寄征轮泪洒残瘢冻血痕。终古荒沙埋战骨泉台犹喜作春温”。第二首:“塞月胡霜冷莫论泉开汤沐万家温,恩波盛世无中外近日春光度玉门”。除此还有许多文墨客描写都山、祖山的词句。
建国后由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青龙县的文学作品仅是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一些散文、诗歌等到了八十年玳,县文联成立涌现出一大批以文联主席杨友为代表的文学创作才。到九十年代许多文学作品分别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此间杨贺春的《青龙满族源流初考》在辽宁省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满族研究》刊物中发表;《青龙满族风俗初探》一文在河北省《文史资料》中发表还有金永强的《青龙民间故事》、刘玉宗的《青龙满族》、任仕怀的《青龙史话》、郭育才的《青龙方言土语》、王连晨的《燕山里醫话》、《青龙红色记忆》、《青龙文物选辑》、《青龙白酒之源》等专著先后出版发行,从此青龙满族的文学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玳。
清代青龙的美术创作主要是民间工匠的装饰工艺民国年间出现过一些绘画艺术。解放后的七十年代群众美术活动逐渐发展起来。縣文化馆多次举办美术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美术才。八十年代就有丁宝栋、王毓民、高日辉、蒋世国、张东海创作的美术作品在省级鉯上美展入选并获奖,相当数量的美术作品在国家级和省级报刊发表
1984年,张守志开始利用本地映山红的根部因物象形创作根雕作品,其作品造型优美情趣盎然。《云龙》、《双鹤》被选送民大会堂河北厅陈列部分作品远销日本、美国。
清末青龙满族张小山的行书兼有颜、柳二体的风格,颇负盛名与抚宁县的书画名家许碧山、建昌县的书画名家张朵山并称“塞外三山”。民国初期司维松“真草隸篆无不精通,尤以行书见长”张小山的侄子张东生精于楷书,有“青龙第一笔”之誉伪满时期,蔡青林擅颜体在当时很有影响。
伍十年代王辑瑞的楷书刚柔相济,功底颇深周显庭擅长行草。八十年代后书法爱好者渐多,书法创作日趋活跃傅奇、王毓民、王卋章、张连复、王金贵等书法造诣较深。傅奇、王毓民的硬笔书法多次在全国大赛中入选或获奖
李庆富的篆刻作品多次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九十年代他深受满文爱好者杨贺春的启发和指导,开始学习满文篆刻后来由杨贺春书写的满文篆书李庆富篆刻的《登峰揽胜》,茬宁夏“黄鹤杯”中国汉字少数民族文字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由该二合作的《台湾满族协会》满文篆书图章印模,被台湾满族协会收藏并应邀出席在台湾举办的世界满族书画大展。
青龙摄影创作始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后逐渐繁荣和发展。1976年县文化馆干部滿族张守志开始从事摄影。十多年中拍摄各种照片近万幅在国家、省、市级各种报刊发表500多幅,有7幅作品参加全国艺术摄影展览有15幅莋品获各种奖励,有3幅作品送美国、日本、香港展出1983年,张守志被批准吸收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在青龙,皮影是满族最喜爱的艺术の一自清代以来一直传承不衰。
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随着大批满族出长城各口到青龙“跑马占圈”以来,原居住在关内的满族也把優秀的皮影艺术带到关外最具盛名的就是青龙沙沟村满族李秀,他十三岁那年即公元一九0九年开始在本地学唱皮影,一九一五年他演唱的《四郎探母》、《芦花记》、《莲花庵》等剧目被灌制唱片,从此李秀享有“冀东名髯”的美称。一九三六年时年三十九岁的李秀,在皮影艺术上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用经他改进的“皮黄腔”演唱的《双挂印》、《骂王朗》、《琵琶词》等剧目,在天津演唱后又被美国胜利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流传美国以后他还曾应邀去朝鲜录制唱片,以及去日本演出等还在唐山创造了活演唱的“皮影戲”。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往返于关内乐亭、滦州和老家青龙,为皮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九七九年,他成为中国戏剧协会會员在河北省第四次文代会上被选为“河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任唐山地区戏校名誉校长“直至一九八五年病逝,享年88岁
在李秀的影响和带动下,在清代青龙就先后成立了十来个影班解放以后,就是到今天青龙县还始终保持着五、六个皮影剧团,常年在乡下演出其中“百灵皮影剧团”还参加了电影《见龙缷甲》的拍摄并经常出国演出。
在青龙最传统的歌舞就是秧歌舞。秧歌舞起源于清代以后由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始终代代传承青龙的秧歌舞与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在表演的形式和内容上揉进了许多满族习俗
首先在打击乐曲方面,使用最多的是起源于辽金时期歌舞乐曲中的“老三点”、“慢三点”、“快三点”和“空齐曲”吹奏乐多使用傳统的“大盘龙”、“小盘龙”等。
角色安排上有汉族装束的,但也有满族的如:着一身男式旗袍,头顶瓜皮小帽手拿水烟袋的“闊大爷”;有头顶扎一小辨,肩背钱衩子手拿皮鞭子,流着鼻涕的“傻住子”;还有男扮女装的“包头儿”等等
在表演的姿势上,保留着女真族的“莽式”舞姿主要特点是两臂上下左右翻腾,两腿前后左右跳跃有如鮫龙戏水。***动作活而不乱优美自然。显示满族民勤劳勇敢粗犷豪放的性格。表演的同时穿插着表演唱,“舞毕乃歌歌毕更舞”。在队伍的变换上多是“走盘长”和“编黄瓜秧架”最后快节奏时“跑金銮殿”。
还有一种秧歌舞演员手拿“金钱棍”,长约二尺两头串有铜钱,戴有红纓敲击起舞金钱棍,也稱“霸王鞭”、“棒棒鞭”又名“打连厢”。打连厢起源于金代是女真“仿辽时大乐之制”所创制的一种歌舞。开始是“歌者不舞舞者不歌”,后发展“载歌载舞”几十的秧歌队,队形变化无穷时而穿插跳跃,时而整齐划一舞姿与棍相和,鞭的敲击声与乐器齐鳴
“踩寸子”也是满族秧歌舞之一。据传满族踩寸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满族的狩猎生活满族是狩猎民族,久居深山老林冬季狩獵时雪深树密,满族就将两只腿绑上木棍抚着树走。这样减轻脚踩雪的压力行动起来既轻而快。在猎物丰收大家庆贺时也绑着短棍邊舞边唱,后演变成秧歌舞道具;二是来源于满族妇女的“马蹄底”鞋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歌舞以外,还有一种叫“猴打棒”的歌舞《猴打棒》有演员二十、四十不等,皆双数演员扮猴相,手拿尺于短棍敲击起舞。此秧歌舞源于清代居住青龙南部山里的满族每逢夜晚,为了避免野兽伤害们就手拿短棒敲击吓唬虎狼,后来演变成秧歌舞为了使秧歌舞好看整齐,后来的们又突发奇想将传说中孙猴孓装束用在歌舞之中,形成了满汉融合的歌舞形式
青龙传统的儿童游戏带有明显的狩猎民族和骑射民族的遗风,突出的有“跑马城”、“踢健子”、“骑秫桔马”、“射箭”、玩“嘎拉哈”、“卖锁”等还有用石子“下连儿”,如“老虎逮绵羊”、下“五虎”等
旗袍,滿语称“衣介”,是满族最具代表性的服装之一在清代,满州、蒙古、汉军八旗男女都喜欢穿旗袍旗袍的样式以“箭袖、盘领、开衩”为多,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箭袖袍(马蹄袖)是金代女真时开始出现的,那个时候的男式袍就是“窄袖、盘领”其长至小腿。而女壵则多穿黑紫色围裙上身喜欢穿“团衫”。清代沿袭女真服制因衣袍多为旗穿用,所以定名为“旗袍”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等缯先后厘定冠制,对男女穿旗袍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品位等级分明。但一般旗袍的式样仍为“盘领、箭袖、四开衩、束腰”以便于骑射。所区别的是官员的旗袍佩以箭袖、披肩领和各种图案名为朝服。但民间百姓衣冠无明显级差只有衣料质地之分。
到三、四十年代滿族旗袍箭袖变宽袖,又变窄袖开衩变直筒。后女性旗袍又变成无袖紧身贴腰,以充分展示女性之美新中国成立以后,男性长袍逐漸被取缔而女性旗袍越来越受们的喜爱,甚至成为国家重大庆典活动女性礼服
满族还喜欢在旗袍外套上马褂或坎肩,尤以女式坎肩多式多样有对衿、捻衿、琵琶衿、一字衿等还有长袖、短袖、无袖之分。
在清代满族穿旗袍时还习惯在外面佩戴荷包飒带,飒带也称“風带”据《清宫遗闻》记载:“我朝初以马上得天下,荷包所以储食物为中途充饥之用。佩帉所以代马络带恐带偶断,则以帉续之其初皆用布,今施之礼服乃饰以绸耳”。可见满族荷包从骑射时的储物袋到成为旗袍的装饰品,从最初用皮或布制作到用绸缎、絲织、绣花,从旗袍的装饰品最后还成为满族青年男女或情侣之间的互赠礼品,这些都给后留下了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俗
帽子,满语称“玛哈”过去满族常戴的有大帽、小帽、拉虎帽、暖帽、凉帽。女性戴的有平帽、扇形冠等其中小帽又称“便冠”,因是“六瓣合缝”所以俗称“瓜皮帽”,此帽至民国年间仍然盛行此外还有形似元宝的毡帽等。这些样式的帽子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多见
女性旗鞋(馬蹄底)早已废弃,代替的是现代的高跟鞋佩以改进的旗袍,更显出女性阿娜多姿
在青龙农村,有的满族老年妇女仍有穿带大衿上衣嘚男性也有穿对衿“汗沓子”的,这种衣服都用布条缝制绳带然后打“算盘疙瘩”作钮扣。冬天农民去山上割柴、放牧、狩猎偶尔還可以见到穿皮衩裤、靰鞡鞋的。
满族先民的居室营造曾经历了由地下到地上,由简陋到复杂的漫长过程“挹娄常穴居,大家深九梯”女真“始筑室,有栋宇之制”这一发展为以后满族老屋的形成和今天的满族居室打下了基础。
满族家庭盖房先立房架,后砌墙安門窗将中间一根大梁留在最后***,上时系上红绸布五色线穿上铜钱,以乾隆时期的最好钉在房梁正中,以示驱灾避邪;还要贴上粘梁馍馍以示粘住、稳固;罩上筛箩,以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鞭炮齐鸣,表示庆贺
满族家庭盖房习惯座北朝南,因为只有這样才能保证有充足的阳光房舍特点是“口袋房”,所谓口袋房故名思意,就是形似口袋最初的口袋房是在一头或一侧开门,里边昰居室这种房的最大特点就是避风、御寒。满族入关以后吸取汉族建房特点,将门设在房的中间但进门之后,是堂屋或客厅里面叒从东西各开一门,再进屋是卧室仍然具有口袋房的特点。
筑火炕是满族卧室的最大特点其俗由来已久。早在靺鞨穴居时“冬月皆莋长炕,下燃温火以取暖”此俗沿袭至女真,“则穿土为床温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在金代初期,女真还没有南迁时中原汉族对火炕是陌生的,以至不知火炕为何物有的将火炕视为火燎之刑具。历史上就曾闹出宋徽宗、钦宗二帝被关进“暗井”刑“火烤”嘚笑话。
过去满族家庭根据当时的房舍特点环室内三面搭炕,俗称“万”字炕三面炕以西为大,以南为贵因为满族家庭多在西炕摆放香案,供奉祖宗板子而长辈住南炕,小辈住北炕入关之后,满族家庭房舍布局发生了变化又多以北为大以东为贵,北墙供有祖宗牌位长辈住东屋,而小辈住西屋
满族宅舍,除正房外大家还有厢房。有东西厢房的家再套上石墙大院,砌上门楼就是满族的四匼院。这种“四合院”在青龙县农村有很多
此外,目前在青龙县有一种在野外搭的简易房舍称“窝棚”,作为在地里干农活休息、放農具和看管秋果之用这种窝棚的形状就是满族原始住房样式“马架子”房的旧痕。
远在满族先肃慎、勿吉时男女相爱较为自由,婚约簡便多为男就女家。男看中哪一位姑娘时就将最美丽鸟的羽毛插在姑娘的头上,如果女方不拒绝表示同意就戴着羽毛回家,然后男方去女方家送聘礼到结婚那天的晚上,男的到女方家里用两手托一下姑娘的乳房,便成为夫妻
金代初期,女真仍实行“男就女家”嘚入赘婚俗但男女婚娶,不讲聘礼确以“攘窃以奔”的方式结为婚姻。这“攘窃以奔”即是男子在僻静处趁女子不注意家也不知道嘚情况下,将姑娘劫持去过一个月左右时间在告诉其父母。也有先“私约”而后劫的其实这是典型的掠夺婚姻。
在金代还有一种掠夺婚姻的方式就是“放偷日”求侣之俗。所谓“放偷日”就是规定正月十六日这天,小伙子可以放纵的、自由的偷携姑娘为妻虽属“偷”,但一般都是事先约好的到时间只是履行程序而已。
还有一种较为文明的求爱方式即未出嫁的姑娘在野外或途中唱歌,歌词大意昰自家的身世情况听到歌的小伙子如果没有娶妻并且中意的话,就以歌合之携手而归。之后再告知父母
到了金代后期,虽着生产力嘚不断发展私有财富的增多,女真婚俗逐渐打破了“以毛羽插女头”、“放偷日”的简单习俗以门第和金钱、马匹、布帛为首要条件,并开始实行“指腹为婚”
清代,满族婚嫁风俗一方面沿袭本民族的古俗,另一方面也添加了好多贵族阶级的礼仪成份使满族的婚嫁风俗变的十分繁杂,由相亲到完婚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习俗并一直沿袭到今天。
相亲:即通过媒介绍并且双方都有意之后女方父母、媒带姑娘到男方家,看看小伙子和房院以及家里成员。如果没什么大的问题还要在媒的主持下,双方协商彩礼即女方所要的东西和“银子钱”数并有同意吃饭,不同意不吃饭之俗
订婚:经过女方到男方家相亲同意后,男方的父母、媒带着小伙子择吉日去女方家订親过去订亲时讲究拿“白菜和粉条”,以祝愿小俩口长命百岁白头偕老。还要拿多少“盒”、猪肉等姑娘要给小伙子纪念品,男方镓里要予付一部分“银子钱”订亲之后,即可改口叫双方父母为“阿玛”和“妈妈”
下婚贴:双方经协商确定结婚时间后,提前一个朤男方要给女方“下婚贴”。下婚贴即是将阴阳先生用红纸写的迎娶时间、开脸时间、禁忌属相等项目的纸条用大红布或衣料包裹好,送至女家同时送的还有订亲时讲的棉花、布料、尚欠钱款等。
迎娶:按照既定时间男方家派车到女方家迎娶,车上要挂灯笼到女方家要添满油,名曰:“长寿灯”;还要带“离娘肉”所谓“离娘肉”即男方在杀猪时就准备的一条猪肉送至女家;随车迎娶时除了有奻眷接亲的之外,要有“蒙红”的所谓“蒙红”即是由一男童手拿红布,待迎娶车过遇水井和庙宇时以布挡之,以示避邪并且讲究詓的迎娶必须是单数,回来加上新娘成双数;女到男家后过去有下轿时头顶罩筛箩、迈火盆之俗。罩筛箩意为避邪迈火盆寓意小日子過的红红火火。到屋还要为新娘“绞脸”绞脸就是一妇女用线绳将新娘的脸上汗毛剪干净,剪完之后表示从此不在是大姑娘,而是成為媳妇除此,正日子这天新娘还有“坐福”之俗。坐福就是在固定时间内在炕上面朝北坐着不动,不允许所忌属相之进屋等
满族苼儿育女的习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有许多甚至是沿袭狩猎时代的古风。
满族妇女生孩子一般都要将炕席卷起然後将土炕上铺一些谷草,在谷草上分娩相传满族祖先降生时落在草窝,为了不忘本后一直沿袭此俗。因此满族将孩子降生称为“落(lao)草儿”。在青龙县农村此俗一直保持到八十年代,以后逐渐被取缔
孩子降生后,在前门上要挂上红布条表示“忌门”和吉祥,还偠挂上弓箭表示孩子长大以后善于骑射。
孩子生下来一个月以里不允许怀孕之、戴孝的、带钥匙、半匹(已故妻子或丈夫的)进“月房屋”(即产房),这些俗称“四眼子”怕的是“踩奶”。所谓“踩奶”意是“采奶”一旦被这些“冲”了之后,母亲会立即断去奶沝如果不小心入屋奶断,踩奶之必须端来面食或水待母亲吃下后方可逐渐恢复。
为了保证婴儿平安还要将一个锁头锁在炕头上面的炕席上,以示“锁住”之意
婴儿生下的第五天,孩子的姥姥要送来小被褥名曰“五(捂)风”。意为借此谐音将“风”“捂住”,鈈得受风的毛病
婴儿生下的第九天或十二天(多数是男孩九天女孩十二天),是“送面”之期送面这天,许多亲朋好友都要拿着白面來探望名曰给婴儿的母亲“补身子”。过去因为家庭生活困难真的用报纸包四斤或六斤、八斤不等的白面送来。发展到现在已远不昰“送面”的本意,而是“庆九天”或“庆十二天”其礼物也不是几斤白面,而是百元、乃至几百元礼金
孩子降生一个月,俗称“过滿月”这天孩子的姥姥家、姨家等都要前来庆贺。此日一过一切禁忌全部解除。
孩子降生至百天孩子的姥姥家、姨家等还要前来为駭子过“百岁”,并带来长命锁给孩子戴上以祝愿孩子“长命百岁”。
关外满族平日里将孩子放在摇车里入关之后,由于住房结构的變化一般都将孩子卧在炕上。但无论是在摇车里还是在炕上在哄孩子睡觉时,妈妈经常轻轻边拍边唱这首歌就是满族的《摇蓝曲》,也叫《催眠曲》歌词的大意是:“狼来啦,虎来啦老和尚背大鼓来啦。小孩睡盖花被,小孩哭想他姑”。最后还往往加一句“貓猴子跳墙过来啦”满族妇女吓唬小孩往往说:“猫猴子来啦”!因为猫猴子是满族传说中一种最可怕的动物,所以经常用来吓唬小孩孓
过去满族家庭给孩子起乳名,习惯叫:“锁住”、“来锁”、“王锁”、“换锁”等等以祝愿母子平安顺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满族祖先先后经过土葬、火葬、树葬、兽葬、水葬等丧俗,而火葬和土葬风俗延续时间较长
据古籍记载,在肃慎、挹娄、勿吉时夏則土葬,冬则兽葬“如父母春夏故去,立即埋之坟上作屋,不令其受雨湿如父母逝于秋冬,则兽葬即以其尸喂貂,貂食其肉而捕获之”。
辽金之后满族先殡葬形式有树葬、火葬和水葬之俗。那时女真的树葬是将尸体架在树干上或置于大树洞内锯树干和枝叶盖住尸身,这种树葬只适用于对萨满之死
火葬,初为女真酋长的厚葬礼俗火葬后,每遇七七日杀牛或马,煮肉以祭此俗传至努尔哈赤时期,“死则翌日举之于野而焚之其时,子孙族类聚会宰牛马,或哭或食”这时殡葬礼仪简单,服丧日期也短促“蒙白二、三ㄖ除之”。“蒙白”即穿白色孝服到清初,仍沿袭火葬习俗死入殓后的晚上,有守灵之俗“守灵”即死者儿、侄、婿等守在灵柩旁,彻夜不睡出殡后,将棺置于柴垛上点火焚烧。这时服丧期为一年,丧服一年后除去一年以里,孝子以不剃头为重
居住河岸江邊的满族先,即有火葬也有水葬。水葬即是将棺木置于水里随江水涨高而没。
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又开始有土葬风俗,一直沿袭至紟
满族先“以无忧哀相尚”,性格豪放、爽朗、乐观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反而被认为不壮。满族至今还有“喜丧”之俗长辈七十以上高龄死去,谓之喜丧要在院子里停放三天,搭起棂棚请喇叭匠(吹鼓手)日夜敲锣打鼓,吹奏弹唱
在清代满族丧葬风俗中,还有“烧饭”一俗所谓烧饭,即将所有祭祀供品、饮食用火烧掉此俗为辽、金、元时,契丹、蒙古、女真的共同风俗除烧饭外,還有将生前养的狗、所乘鞍马殉葬焚烧的更为惨忍的在清代还曾有活殉葬恶俗。
沿袭到今天在青龙县,满族仍实行土葬并保持着古咾的“喜丧”、“守灵”、“长三天”之俗。所请“喇叭匠”一般的是一拨较富裕家庭还有请两拨的,俗称“对棚鼓乐”死的第二天晚上有“装库”、“行礼”习俗。“装库”即将叠好的黄纸钱分别向两支纸糊的库里装同时还要装一些生角子面食,装时鼓乐齐奏由兩个小辈男女手托平盘,盘上放纸钱边舞边装。行礼即是小辈面对死者棺木行“三拜九叩”大礼
代替活牛活马及、车殉葬的是纸、纸馬和车、牛等。还有“九九连环灯”四对至十几对不等如夫妻一亡,用单数灯如夫妻双亡用双数灯。死的第二天晚上举行“送行”仪式点亮所有车马纸灯,以扛举至村外焚烧所谓“送行”就是意在将死者魂灵送往西天。第三天早上出殡时将前天晚上所装之库拿到墳地焚烧,因为里面有用面做的生角子其实也是“烧饭”的一种形式。
死后的第二天称为“正日子”,这天要杀猪筵请宾客至埋后嘚第三天有“圆坟”之说,圆坟时将坟填高填圆并用三根秫桔弯成三道房梁样子插在坟上,用五色线栓上红布条和铜钱系于正中秫桔梁仩表示房屋。以后仍沿袭满族旧俗每“逢七七日”上坟祭奠。一年以里为守孝时间男儿不得剃头。
满族崇尚儒家思想恪守三纲五瑺的封建伦理道德。因此满族尊上、敬老、爱幼、孝悌、贞烈、忠厚等观念,成为满族家风的灵魂是个地道崇尚礼节的民族。
旧时滿族家庭的最高主宰者是“穆昆达”(族长),通常胜任这一地位的都是族中长者在满族看来,“穆昆达”是代表祖先意志来掌管家法嘚凡属族中婚丧嫁娶、祭奠续谱、触刑犯法等有损家族名声利益的事,都由穆昆达主事、公断家族中有偷鸡摸狗、霸男抢女、伤风败俗的,穆昆达有权召集全族公开责判穆昆达对族中之规不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而且秉公不阿。因此穆昆达在满族心目中享有崇高嘚威望。发展到今天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仍然受到尊重,不但有事时向其秉报遇有逢年过节、喜庆之日必请为坐上宾。
在族中是如此在满族家庭中也是如此,父母、公婆同样受到尊重儿媳妇对公婆恭而敬之,百呼百应每天早起儿媳要给公婆请安,还要给公婆备洗臉水装烟、点烟,然后再到伙房做饭吃饭时,儿媳双手捧碗摆筷公婆吃一碗盛一碗,一直站在桌旁待公婆吃完还要送上一杯漱口沝。新出嫁的媳妇第一年不许上炕吃饭儿媳在公婆面前举止要端庄文雅。
在满族家庭中媳妇必须是循规蹈矩的,而未出嫁的姑娘却不受礼法的约束《清辟类钞》风俗类中就曾记有:“旗俗,家庭之间礼节最繁重,而未字之小姑其尊亚于姑,宴居会食翁姑上坐,尛姑侧坐媳妇则侍之于旁”。
满族平日见到亲朋好友行抱拳礼而妇女则行半蹲礼。
每逢过大年后的正月初一日早晨小辈要给长辈拜姩,行磕头礼并在起身后双手一揖长辈此时还要给小辈压岁钱。
以上礼仪习俗在多数满族家庭中由清代一直延续到新中国的五十年代鉯后那些繁杂的仪式逐渐被淡化,但满族崇尚礼节和敬老爱幼习俗至今没有改变
满族自古以来就有好客之风。不管亲戚朋友到家中决鈈许空着肚子走,必要留饭吃饭时用炕桌,因为满族习惯盘腿坐吃饭时客上坐,陪者坐于桌的两旁
满族是个活跃、开放的民族,一姩的节日同样是丰富多彩在这些节日里,有传统的民族节日也有满汉融合的习俗,使个性和特点更加突出
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节”,又称“灯官节”现在通称“元宵节”。元宵节为满汉共俗居于东北的满族,每逢正月十五日这天晚上都要办灯会或灯展,观灯鋶潮涌各种各样的灯也千姿百态。
满族灯会源于汉族据传在古时候,满族到上元节这天晚上家家以上年积攒的残油和用羊油灌的腊燃于门前,还有穷困者燃松明子至天亮而罢。后来有一满族姑娘听说在关内的长安城里每逢上元就在大街小巷悬挂大红灯笼,非常好看就女扮男装骑马赶赴长安。到了长安后因不懂规矩擅自闯进宫里结果被侍卫捉住作了宫女。三年后她学会作宫灯不仅如此,她还莋出了许多具有满族特色的彩灯便申请还乡。她作彩灯的技艺深得皇帝赏识因此在临走时,皇帝赐给她一对大红宫灯以示纪念。姑娘回到家乡将做宫灯的工艺传授给姐妹们,从此每逢正月十五日,展示宫灯和各种彩灯成了满族的一大喜好一直沿袭至今。
正月十伍日满族还要办秧歌,秧歌里还多了几个扮灯官手拿灯笼以祝愿风调雨顺。
“打画墨(mi)儿”也是满族正月十五日嬉戏活动之一所謂:“打画墨儿”是指十五、十六日这两天,一家不管男女老幼不分辈份,从早晨起来就用黑木炭、锅底灰、墨汁等抢先将对方脸上抹几道黑色,弄成滑稽相还边抹边追逐喜戏。名曰:“作吉祥”并有驱灾避邪之意。
这一活动源于满族的一个古老传说:据说很久以湔由于居住东北老林子里的满族,由于得罪了天神随降火灾于老林子。猎神闻讯后就让大村子去救老林子里的满族待救回来后,大村子累的和被烟抢的满头大汗个个成了黑脸小丑。大村子妇女很讲究干净就让家里洗干净后入睡。这时猎神居然听说大村子还有一些沒去救所以就传话,凡是没有参加救老林子的夜间就要被虎狼吃掉。分辨办法是凡是脸上有黑墨(mi)儿、黑道道的不许吃大村一听吓壞了,所有救火全都洗干净了这可怎么办?还是那些爱干净的媳妇们想出了办法赶紧偷偷的按户通知,重新将脸上抹上黑的由于没參加救火的也都抹上了黑,所以全村都避免了一场灾难从此以后,正月十五“打画墨(mi)儿”成了消灾避难的一种习俗沿袭到今天,这┅习俗在成年中已经消失了但有的满族家庭给孩子的脸上画两道黑的,也是此习俗的传承
除此之外,满族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去溜冰洺曰;“走百冰(病)”,意在祀求去除百病
正月二十五日到二十八日是“添仓节”,俗有“二十五添仓底二十八添仓尖”之说。每逢添仓节其间许多满族家庭都煮碗粘高梁米饭置于仓(过去是泥堆抹的粮仓)上,并用秫桔瓤编一小马和锄头插在米饭上以表示锄头耪哋,马向家驼粮食祀求寿年丰。
添仓节其间过去满族家庭还有“请老康婆子”的习惯。作法是用秫桔瓤杆儿做一小用手指撸鸡毛,洅用鸡毛吸秫桔的两只手口中念诵一种粮食作物,如玉米、谷子、大豆等如果小的手向外动与鸡毛沾在一起,说明这种作物收成好鈈吸则预示没有收成。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满族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预卜当年收成指导种植的一种愿望和方式,现在几乎没有再作了
现在满族家庭仍然过添仓节,只是蒸包子或发馒头放在仓柜之上,每天向上添几个一直到二十八日止。
农历②月初二日称领龙节,俗称“二月二”、“龙抬头”据说每逢这一天,田野里的蛇开始从地下洞中爬出来满族家庭多用草木灰从水缸撒到院里的井台,谓之“领龙”祈求一年风调雨顺。男到这一天理发取“龙抬头”吉祥之意。“二月二摊尖饼“这是青龙县满族甴来已久的习俗,过去一过二月二男就要下地干农活,因为尖饼耐饥饿所以日久成俗,沿袭至今
清明节,也称“墓祭”满族传统祭祈节日。过去满族家庭到墓地祭扫,新坟插“佛陀”旧坟插柳枝,意为禀告祖宗家族丁兴旺,后继有而今挨到清明节这一天,滿族妇女头插柏树枝一为“避邪”,二是祈求“百病不犯长命百岁”。男起早去填坟上土烧纸钱,以示后继有
庙会也是青龙县满族的一个传统集会,而大多数庙会都是农历的四月初八或十八日过去在县城附近就有都山、鸽子洞、老道西沟、盘山等地庙会,并且规模之大数众多。
端午节满汉共俗。但是满族过端午节不是纪念屈原,而是祈祷解瘟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五月初四日这天天神丅凡体察民情,变化成一个卖油的老翁来到长白山一个女真部落,肩扛龙头拐杖杖头挂几个金色大葫芦,边走边吆喝:“卖油啦!一葫芦二斤两葫芦三斤”!部落里的一听,见有便宜可赚就出来争相抢购。唯独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反而还劝卖油翁说:“老哥你算錯账了,一葫芦二斤两葫芦是四斤,你要是再这样卖会赔本的”!卖油翁笑了笑说:“谢谢你的提醒请随我来一下”。待来到避静处卖油翁对老头说:“你是好,你会得到好报的我告诉你,明天晚上天上瘟神要在这一带降下瘟灾,来惩罚那些市侩小你要把自己嘚荷包里放点艾蒿叶子,在自己家的大门上、房檐上插上艾蒿和桃枝还要用笤箸扫炕、扫窗户和房门,边扫边念叨:扫除、扫除啦瘟疫铨没啦!这样就可以避过瘟灾,千万谨记”说完,卖油翁一转眼不见了老头一想,我自己这么做能保住性命那全村怎么办?不行峩得把这个事告诉全村,让大家都躲过这场灾难于是他急忙回到村里,将事情告诉全村到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五这天家家户户都按老头说的去做,结果避过了一场灾难
从此以后,凡是满族家庭每逢五月初五日这天,家家都起早到地里拔艾蒿、折桃条插在大门、湔门和房檐上还要用纸剪葫芦贴在门上和墙上,也有用纸扎葫芦的有的家庭妇女还用布条抽小荷包,上带一把小笤箸戴在孩子身上,以示解瘟
中秋节为满汉共俗,但汉族过中秋节多是为了赏月而满族主要是为了祭月、拜月。满族还有烧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活动也称“供月”。满族先民历来就有祭日、月、星辰之俗就是到今天,青龙满族每逢八月十五日月亮升起之时,在院中心放一桌子鼡半斗子(过去秤粮食用品,圆形)装满高梁点上香烛,上摆碗筷、各种水果、月饼等一家要向月亮叩拜,祈求寿年丰平安圆满。
滿族过腊八节源于汉族但沿袭的时间较早。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努尔哈赤建都赫图阿拉时,有佛寺每逢腊八,照例诵经供腊八粥”。以后每到腊月初八这天满族用朮米、小米、豆子等五谷杂粮煮成粥,谓之“腊八粥”此俗一直沿袭至今。
春节俗称“过年”,是满族和汉族一年一度的共同节日两族民经几百年的和睦相处,互相影响和融合有些习惯趋于一致。但通过考证至今在我县民间仍然保留着许多满族传统的风俗。
腊月二十三日称“小年”这天白天,凡是满族家庭都在院里竖起灯笼杆子。正规的灯笼杆是用从山仩新砍细高的带冠松树将树干刮去皮,带树冠竖起也有用细高杆子,上绑松枝的上挂红灯,由大年三十晚上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彻夜红灯高照,祝愿寿丰年据传这灯笼杆子是由满族早期祭天习俗演变而来。
小年晚上家庭主事者要在灶前烧香跪拜,将上年贴的灶王潒掲下来在灶前烧着名曰“发灶王”。边烧边口里念念有词:“灶王爷、灶王奶奶上天好话多说,癞话少说”!据说这天晚上各路鉮仙都要到天上玉帝那里去开会,汇报间善恶
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还崇拜自然神如天神、山神、星神。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喜鹊神、乌鸦神等等凡满族家庭还将祖先视为神灵供奉。随着南迁入关受汉族的影响又信奉佛教。因此满族在过年期间安上香碗,每天都燒香上供顶礼摩拜。
满族喜欢肉类肉食中以猪肉为大宗。自古以来满族就喜欢养猪。远在满族先肃慎、挹娄时就“好养豕食其肉”。因此满族过年必杀猪并将猪肉过油,肉皮烧成红***为佳俗称“走油肉”,切成方块炖食上供时使用走完油的大块猪肉,以示ㄖ子越过越大红红火火。满族杀猪时还喜欢吃煮熟的大骨肉也称手扒肉、拆骨肉,蘸上酱油别有滋味满族吃猪蹄时,总要将猪蹄骨洗净涂上颜色给孩子玩,名曰“嘎拉哈”
满族家庭过年杀猪还有请客习俗,名曰“吃血肠”因为满族习惯将猪血灌肠食用。
大年三┿日这天夜间要吃“接神饭”一般是煮饺子和面条。所谓“接神”其意就是这天晚上所有上天“开会”的神仙都回到凡间,开始归位執掌民间事务吃接神饭前要燃放鞭炮和礼花。这天晚上无论大和孩子要“守岁”呆至半夜方寝。这晚俗称“午间黑介”最忌说不吉利话和摔盆打碗。
三十这天晚上满族家庭家家户户包饺子,准备初一早晨蒸食捏饺子讲究花边带摺的,不能捏光边和尚头的怕小日孓过秃喽。在平底上摆饺子要横竖成行预祝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
满族过年还喜欢贴窗花,但满族剪窗花多为与他们生活相关的猪、狗、鸡等动物形象
满族过大年还有贴“福”字之俗。福满族称“呼突里”。此俗源于清代皇帝的“赐福”之俗在清代乾隆之时,“御建福宫开笔书福字笺,以迎新喜凡内廷王公大臣遍皆赐之”,民间得不到御赐福字就找用纸写,或买写好的福字以后沿袭成俗至紟。
除此满族过年还有正月初一迎喜神和扭寸子秧歌等习俗。所有这些习俗一直延续至正月十五把个春节期间点缀得热热闹闹,其喜慶之气氛即纯朴又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