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虎斗 207万 王羽 汪萍 罗烈 ★★★★ (回顾香港电影历史,王羽和罗烈是很重要的主角。这是当年香港影坛一哥王羽在邵氏出走后的一次辉煌。)
2 十二金牌 144万 焦姣 秦萍 井淼 谷峰 樊梅生 ★★★ (邵氏经典)
3 五虎屠龙 140万 郑佩佩 金汉 张翼 罗烈 ★★★ (邵氏经典)
4 十三太保 139万 姜大卫 狄龙 王钟 谷峰 ★★★ (邵氏经典。姜大卫可是70年代的大明星)
5 小煞星 100万 姜大卫 汪萍 狄龙 袁和平 冯淬帆 ★★ (邵氏作品, 狄龙那时是年轻的小帅哥)
6 喜怒哀乐 95万 李丽华 杨群 甄珍 ★★★ (本片为喜、怒、哀、乐四部短篇影片集,分别由李翰祥、白景瑞、胡金铨、李行等四位大师级导演执导。)
7 路客与刀客 91万 杨群 崔福生 孙越 ★★ (中国大陆的影片)
8 七擒七纵七金刚 88万 狄娜 谭炳文 郑君绵 李香琴 ★★ (不错的搞笑片)
9 荒江女侠 80万 郑佩佩 岳华 黄宗迅 ★★★(邵氏作品)
10 游侠儿 77万 姜大卫 李莉莉 张佩山 ★★ (张彻执导了好多六七十年代的武侠片,这是其中之一。)
14 新不了情 64万 胡燕妮 凌云 林嘉 黄宗迅 ★★ (不是1993年大名鼎鼎的《新不了情》)
57 董夫人 16万 乔宏 卢燕 周萱 文秀 ★★★★★(本片是另类前卫女导演唐书璇的代表作。获得1971年获台湾第9届金马奖最富创意特别奖等多项奖。本片被认为可与印度影圣萨耶哲雷写女性心理的杰作比美。美学上的突破性,使之成为七十年代新潮的第一波。)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香港的影坛都是邵氏一家独大,但在这一年,邵氏的最重要功臣邹文怀带大队离开邵氏自组“嘉禾影片公司”,新的格局就要形成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邵逸夫担任总裁,其标志(公司LOGO)是“SB”,让现在的人们有“傻*B”感觉的条件反射。其实邵氏公司是非常聪明才智的,其发展眼光和管理战略出类拔萃。邵氏电影公司在中国电影史的贡献和作用非常大,四大导演李翰祥、胡金铨、张彻、楚原执导出众多经典影片,也培养出更多优秀导演!可以说没有邵氏,就没有后来的香港电影!在七十年代之前,邵氏就有《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后门》、《万古流芳》、《蓝与黑》、《珊珊》、《独臂刀》、《玉面飞狐》、《千面大盗》、《死角》、《三笑》等非常经典的作品了。“邵逸夫”这名如雷贯耳,邵氏电影的片头首先出现的几乎都是“邵逸夫监制”,相信好多人儿时是有印象的。
相信看惯80年代香港所谓当红或美女明星米雪和翁美玲之后,你完全想像不到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众多女主角是如此美丽,甚至和21世纪的美女相比不遑多让!难道香港对美女的审美观是在走下坡路?
1 唐山大兄 319万 李小龙 田俊 衣依 苗可秀 ★★★★★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李小龙登场了,其第一部功夫片就出手不凡,震惊世人!虽然其“功夫”还不够成熟,但嘉禾电影公司凭借这一部电影,就有能力跟邵氏抗衡了。)
2 拳击 172万 狄龙 姜大卫 井莉 井淼 ★★★★ (狄龙和姜大卫合作了许多影片,可以说是导演张彻的两个干儿子。张彻导演可说是香港六、七十年代武侠片的标志,其新派武侠片热潮,同时催化了国语片迅速冒升。)
3 新独臂刀 159万 姜大卫 狄龙 谷峰 王钟 郑雷 ★★★★ (该片是张彻导演的代表作,拍得很唯美,展现了暴力和男性的阳刚之美。之前,香港女主角地位比男主角高很多,张彻扭转了这个情况。男人阳刚的武侠电影,这后来深刻影响到了吴宇森对江湖的整个看法。)
4 大决斗 137万 姜大卫 狄龙 陈观泰 汪萍 ★★★(汪萍的漂亮在现在看起来都非常美!导演张彻是香港六、七十年代影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香港人把他称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
5 无名英雄 120万 姜大卫 狄龙 井莉 ★★★ (邵氏的经典之作)
6 骗术奇谭 107万 甄珍 谢贤 张冲 李昆 ★★ (李翰祥作品)
7 影子神鞭 104万 郑佩佩 岳华 田丰 谷峰 ★★★ (有六、七十年代武侠片主流演员田丰、谷峰及王侠,而在80年代我们根本就不认识,当时我们只认得成龙、洪金宝、周润发和四大天王等明星。)
8 缇萦 102万 王引 甄珍 谢贤 归亚蕾 ★★★★ (李翰祥在拍汉朝历史剧,获得第九届台湾金马奖多项大奖,包括最佳男主角。)
9 独臂拳王 102万 王羽 柯受良 田野 ★★★ (王羽在邵氏因《独臂刀》成名,脱离邵氏后继续利用“独臂”的剩余价值,将“刀”改为“拳”,又继续拍摄了三四部和“独臂”有关的电影。)
10 淘气姑娘 944万 甄珍 汤兰花 江彬 曾江 ★★ (不错)
21 侠女 67万 乔宏 石隽 徐枫 林正英 ★★★★★ (这部改编自《聊斋》的中国武侠电影扛鼎之作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冷静悬疑的气氛、熟练精准的技巧和渗透其中的禅思哲理而受到了如潮好评,一举夺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将中国武侠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推向了顶峰,为华语电影写下了里程碑式的一页。胡金铨是香港电影史上的第一个“作者”导演,也是香港电影界最接近大师的一位。
香港电影教父邹文怀,他成功的打造出世界巨星李小龙,他创造了香港的电影界奇迹。无邵逸夫的勤奋,香港电影不能如此“高速起飞”,形成继好莱坞之后的“制造梦境的工场”;无邹文怀的头脑,香港电影就不免会有一个时期处于低潮。两人先后相承、维持了香港电影二十余年的繁荣局面。
1 鬼马双星 625万 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 乔宏 ★★★★★ (许冠文甚至许氏兄弟的喜剧片时代拉开序幕,他以震撼一代华人的气势登场。《鬼马双星》大放异彩,继而成为香港七八十年代最杰出的喜剧巨星。许冠文被冠“冷面笑匠”,是香港影史上最重要的喜剧演员之一。)
2 天网 216万 罗烈 胡锦 刘午琪 樊梅生 ★★★★ (根据香港真实故事“三狼绑架案”改编的电影,当然吸引人。值得注意的是樊梅生是樊少皇的老爸,大家知道不?)
3 声色犬马 210万 许冠文 白小曼 胡锦 张冲 ★★★ (《声色犬马》是风月大导李翰祥代表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女主角白小曼,她本来是李翰祥发掘的新星,但影片还未及上映,她便自杀丧生,死时年仅十八岁,处女作亦变成最后遗作。许冠文拍完这部片也就从邵氏出走了)
4 金瓶双艳 184万 杨群、胡锦、恬妮、陈萍 ★★★★
(《金瓶双艳》改编拍摄于古典名著《金瓶梅》,由风月片大师李翰祥编导,影帝杨群以及胡锦、恬妮、陈萍三大邵氏最有名的艳星主演,另有田青、石天等资深老戏骨的加盟。成龙也在这部艳情片中混口饭吃,他出演郓哥。本片明星阵容强大,剧情香艳离奇,完美重现了《金瓶梅》原著,是李翰祥最有名的一部风月片,曾引起巨大轰动。演出了《金瓶双艳》之后,成龙在影圈中渐渐为人所关注,开始崭露头角了。)
5 少林五祖 169万 姜大卫 狄龙 傅声 戚冠军 孟飞 刘家辉 ★★★★ (我认为这部片比后来的《少林三十六房》还好看,地趟拳VS连环披褂掌、实心拳VS鹿步螳螂拳、少林风魔杖VS飞斧、三节鞭VS辫子功和虎鹤双形VS梅花环掌,这是我们儿时最喜欢看的各种拳法了。其功夫形式成为教科书式的武侠影片,甚至一度成为香港和国内后来一些武打片追风模仿的范本。)
6 绰头状元 167万 许冠杰 苗可秀 李昆 丁佩 恬妮 ★★ (说不上经典,但许冠杰来了)
7 贩卖人口 159万 胡锦 高雄 石坚 丁佩 ★★
9 成记茶楼 143万 陈观泰 汪禹 佟林 ★★★ (“大哥成”的故事,很好看)
10 小英雄大闹唐人街 141万 许冠杰 上官灵凤 张艾嘉 钱月笙 林正英 ★★ (值得一看的故事)
11 朱门怨 140万 李菁 凌云 井莉 井淼 汪萍 ★★★ (这几个人演的任何故事就是要看一下)
12 方世玉与洪熙官 136万 陈观泰 傅声 ★★★ (经典的邵氏和张彻作品)
14 海鸥飞处 129万 甄珍 邓光荣 秦汉 谢贤 ★★★★ (是七十年代琼瑶电影重创辉煌的奠基作品,不光动用了当时最具外埠影响的琼瑶片女星甄珍,招揽了当时在台湾颇为受宠的文艺小生秦汉,与香港最具人气的偶像小生邓光荣与谢贤,真可谓是阵容强大,当年上映时还造成轰动呢。)
15 洪拳与咏春 128万 傅声 戚冠军 刘家辉 ★★★ (汉人和满清的抗争,一直来自香港早期电影。此片也是典型的邵氏武打片。)
16 丑闻 123万 许冠文 恬妮 谷峰 井淼 ★★ (许冠文的早期喜剧)
17 阿牛入城记 111万 野峰 王沙 ★★★ (“阿牛”系列开始上演,非常滑稽和漫画式的电影,很值得一看)
这一年,邵氏捧红的许冠文之前曾将《鬼马双星》这个剧本交给邵逸夫,希望能和邵氏合资拍片平分利润,一向“独裁”的邵逸夫认为要求过分而断然拒绝,因此被嘉禾捡到一个宝。因为许冠杰当时已是嘉禾的签约艺人,并且事业正在发展期,嘉禾老板邹文怀答应帮助许氏兄弟创办电影公司,于是许冠文转投嘉禾。
1974年,许家三兄弟许冠文、许冠英、许冠杰成立许氏兄弟电影公司。本来李小龙的离世让嘉禾少了半壁江山,但是当时鸿运正当头的邹文怀很快又找到了另一票房灵丹---许冠文,从此香港电影进入嘉禾时代。
除此之外,一手捧红许冠文的李翰祥的风月片仍未逞退势,他导演而许冠文主演的《声色犬马》排票房榜第三位,不过,该片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合作。
1 俏探女娇娃 704万 丹娜 刘永 史仲田 伊芙莲嘉 邵音音 ★★★★ (70年代香港版的《霹雳娇娃》,又名《女神探勇破钻石党》。这是邵氏作品再夺回票房第一。)
2 发钱寒 506万 吴耀汉 许冠英 赵雅芝 张瑛 ★★★★ (这一年最有名的作品,导演是吴宇森,嘉禾出口。这时候的赵雅芝还是年轻美女。)
3 面懵心精269万 洪金宝 吴耀汉 陈仪馨 ★★★ (麦嘉再导再战)
4 洪熙官 265万 陈观泰 罗烈 刘家辉 汪禹 ★★★ (罗烈饰演清廷走狗白眉道人是不是印象很深刻呢?还有虎拳鹤拳,都是儿时最爱看的。)
5 楚留香 250万 狄龙 岳华 凌云 苗可秀 ★★★ (邵氏作品还是那个味儿,狄龙还算年轻)
6 三德和尚与舂米六 238万 陈星 洪金宝 卢海鹏 石天 ★★★★ (本片可以说为功夫喜剧片打响头炮。洪金宝第一部当导演和第一男主角的电影!没有洪金宝的电影还会热闹吗?洪金宝闪亮登场了!)
7 狐蝠 213万 亨利·席尔瓦 陈欣健 Roy Chao ★ (由中国人投资制作的而在题材上走国际路线的一部典型的间谍动作片。本片忽视中国观众的口味。并缺乏了朴质的血肉之感。)
8 金玉良缘红楼梦 208万 林青霞 张艾嘉 狄波拉 米雪 ★★ (在天映频道看此影片时,被动听的戏曲迷住了。真不敢想像,林青霞演宝玉就算了,几年后的男人婆张艾嘉竟然演林黛玉。不过林青霞和张艾嘉这一年也出头了,香港电影注定要热闹了。)
9 乾隆下江南 195万 汪禹 刘永 詹森 李昆 井淼 ★★★ (中规中距)
10 应召名册 189万 余莎莉 思维 陈萍 李修贤 ★★★ (天啊,女明星***的故事早就搬上屏幕了,我们21世纪都过了好几年,还在对揭发出来的女明星卖春惊讶不已)
27 猩猩王 125万 李修贤 伊芙莲嘉 袁和平 谷峰 ★★★★
(《猩猩王》为中国版的《金刚》,是当年邵氏投资最大(制作成本上千万)的一部影片,打定了要做世界性发行的主意,所以自然也不惜血本,不仅从日本请来第一流的特技指导,还特意从德国请来女明星伊芙莲嘉。单是从国外购得的那部幕前摄影系统机器就花了五百万港币,据说这部机器当时全美只有四架。要知道,即便是当年的香港票房冠军收入也上不了千万。)
29 鹰爪铁布衫 191万 刘忠良 王将 黄正利 ★★★ (我记得是大陆90年代前后经常播放的一电影,是袁和平早期当武导的几部影片之一)
31 功夫小子 112万 汪禹 刘家辉 ★★★ (本片外借汪禹、刘家辉两大邵氏最当红的武打小生联袂主演,武打精彩,剧情轻松活泼,笑料百出,为不可多得的功夫喜剧佳作。)
这一年可谓百家齐放,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电影。但洪金宝和成龙开始要来大放异彩了!!!
1 师弟出马 成龙、元彪、石坚 1102万 ★★★★★ (也有人将此片归进1981年。这是成龙加入嘉禾公司初期拍摄的首部功夫喜剧大制作,充分展露他的敏捷身手和小人物打不死的勇气。成龙首次自编自导自演,为自己量身订造了一部极具个人特色的娱乐佳作。压轴戏拍摄成龙与黄仁植的决斗,将“死缠烂打”一词诠释得淋漓尽致。)
2 惨痛的战争/战争的残酷 942万 ★★★ (制作人和导演都是江志文,《惨痛的战争》当年在美国买了很多的纪录片回来,然后剪接而成,上映后票房很火,是1980年亚军,真的很成功,片中还辑入了南京大屠杀的场面)
3 杀手壕 577万 成龙 何塞·费雷尔 马考 罗沙琳德·晁 ★★ (《杀手壕》是嘉禾公司在80年代为将成龙推向国际市场而特意摄制的影片。美国人也把成龙幻想成李小龙之后的新一代功夫巨星来制作,但这部片内外不讨好,美国和香港对其口碑都平平。)
4 钱作怪 415万 许冠英 古国华 陈琪琪 林正英 ★★★★ (喜剧,但竞是吴宇森执导。这是一部经典的喜剧片)
5 摩登土佬 407万 古国华 井莉 林子祥 郑则仕 ★★ (《摩登土佬》是见证香港电影进入现代化的重要作品)
6 撞到正 359万 郑文雅 萧芳芳 钟镇涛 ★★★★★ (许鞍华新浪潮的经典之作)
7 锡晒你 330万 陈宝洋 郑则仕 ★★ (由江龙导演,喜剧片)
8 咸鱼翻生 328万 钟发 洪金宝 林正英 麦嘉 石天 曾志伟 ★★★★ (这几个“活宝”组合在一起,不经典行吗?)
9 只手遮天 320万 吕瑞容 田丰 朱铁和 罗浩楷 ★★
10 邪斗邪 314万 伊雷 贝如花 梁珍妮 ★★ (喜剧,鬼片)
11 疯狂大老千 312万 石天 麦嘉 容惠雯 陈龙 ★★★ (石天和麦嘉在民国初的智斗搞笑片真的大获成功)
12 第一类型危险 224万 罗烈 林珍奇 车保罗 吕良伟 ★★★★★ (这部影片是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鬼才徐克当年的大手笔之作,但是由于影片太过于暴力和灰暗,在上映时有所改动。)
57 插翅难飞 110万 狄龙 白彪 井莉 刘永 ★★★ (狄龙的影片余威未尽,还没有被淘汰)
77 情侠追风剑 94万 汪禹 妞妞 凌云 罗烈 惠英红 ★★★ (改自金庸名著《碧血剑》,除了人名改得跟原著不同,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都跟原著一致。80年代邵氏的武侠片已经有些老土了。)
第一部票房上千万的电影在成龙影片首先诞生了,这谛造了香港影史新的卖座记录,当然也有票价上涨的原因。本年度还有一件足以引起影坛地震的大事发生,那就是麦嘉、石天、黄百鸣在金公主公司的支持下,成立了一间新的电影公司,它的名字叫 --- 新艺城。
在粉碎“四人帮”前,一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七十年代的电影状况:“中国是新闻简报,朝鲜是哭哭笑笑,越南是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是搂搂抱抱”。
七十年代上电影院看电影是一个奢侈的享受。一是电影院少;二是放映的影片少;粉碎“四人帮”前国产电影几乎处在断档状态,有个王心刚演的黑白片《侦察兵》,后来大概是在74年和75年出了《春苗》、《决裂》、《青松岭》、《战洪图》等几部所谓革命电影,而且还是彩色的。还有一部叫《反击》的电影,还没来得及公演“四人帮”就被粉碎了,是作为反面教材与世人见面的。
有时上映几部朝鲜电影,比如大名鼎鼎的《卖花姑娘》,还有一部叫《看不见的战线》,里面有个特务叫“老狐狸”。
因为电影院和电影都少,买电影票就成了一件各显神通的大事。老老实实到售票口买票基本上是行不通的,经常看到售票口的小窗户紧闭,旁边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票已售完”。偶尔有票可卖也要在人堆里挤得浑身酥麻才能买到几张丙票或丁票,也就是靠后排的和比较偏的票。而那些甲票和乙票早就通过后门卖出去了。当时有个单位买电影票比较牛,这就是供电局。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电影院里看着电影,突然停电了,面对观众的一片“嘘”声,电影院的小喇叭干脆说:因为没有给供电局送票,他们把电给停了。
《决裂》电影里有两个著名的桥段:一是代表着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大学老师给工农兵大学生上课,讲“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们的耻笑。当时我们看的时候也觉得这个老师挺可笑的,马尾巴能有什么功能呢?后来长大些才知道,马尾巴有平衡的功能并非可有可无。另一是不知道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举着一农民长满老茧的大手喊道:“什么是资格?这就是资格!”这个人说的资格,是上大学的资格。
记得看《卖花姑娘》的时候,黑暗的电影院里一片“呜呜”的哭声。在残存的记忆中,觉得这部电影的艺术性还是不错的,把那种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氛围营造的栩栩如生,确实能勾起大家心中的怜悯和同情之心。当然,小孩子们的情感还没有这样丰富,就算哭出来也是被环境胁迫。当时我们碰面时,都要互相追问一下,“你看《卖花姑娘》时哭了吗?”如果谁敢承认自己没哭,是要被大家鄙视的。
学校有时包场电影,这时孩子们都是兴高采烈;但每个人需要交钱。
给我们带来更多快乐、留下更深记忆的是露天电影。露天电影主要是一些大的工矿企业为职工办的福利。
打听和搞准有没有露天电影,如果有的话是什么电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要事先抢占位子,提前知道消息就能抢占先机,占领有利地形。
当时的露天电影都是在单位露天篮球场或其他空旷地带上,位置不算少,但不远不近的、不偏不倚的好位置绝对是稀缺资源。所谓占位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物占位,提前把椅子凳子摆到那里,这样好处是心里踏实,占得牢靠;不便之处在于当时家里的椅子凳子有限,提前拿去占位置吃晚饭时就出现问题了。另一是虚拟占位,用粉笔或红砖头在地上画出线,在线里写上“这是某某人位置,谁都不许占”,霸气一点的干脆再加上一句毒咒“谁占谁全家不得好死”之类的。这需要以一定的实力做后盾,否则不仅占不住位置,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当然这实力与大人的身份无关,主要是看谁家孩子多,谁家的孩子厉害。那时候普通职工和企业领导之间是比较平等的。
露天电影的开头一般都是新闻简报,相当于现在电视上的新闻联播。我们就是通过新闻简报认识了小胖子西哈努克亲王和总是摇头晃脑的宾努亲王。新闻简报之后是正片,可惜正片有限,翻来倒去的就是那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是看得最多的。有时一些在电影院演过的电影也会出现在露天电影中,如《侦察兵》以及《难忘的战斗》。偶尔还有阿尔巴尼亚的《海岸风雷》、《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第八个是铜像》什么的。还有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
露天电影的放映机多半也在露天,而且电影片子是几个单位共用的,有时放了上半场还得休息好一会儿,等着下半场的片子过来。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总是焦急难耐,眼巴巴地盼着负责跑片子叔叔早点出现。
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露天电影都是我们最期待的事情。尤其是在大冷天里,我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自己包裹起来,也照样会出现在露天电影银幕前。同学之间也把互相邀请去自己家单位看露天电影当作一种表达友谊的重要方式,有时为了邀请谁不邀请谁颇为踌躇。
当时最扫兴的就是,本来有露天电影的,结果却突然下起了大雨被迫取消。还有几次,传电影是没有看过的故事片,结果一开眼却是看了N遍的《地道战》之类,挤在人堆里离开很不方便,就不免冲着大人耍耍脾气。还有更过分的,好不容易把新闻简报看完了,正片一开演却是一部科教片,不知是哪环节出问题了。
粉碎“四人帮”之后,一大批被禁演的老电影重新与观众见面了,比如《渡江侦察记》、《秘密图纸》、《羊城暗哨》、《国庆十点钟》、《达吉和她的父亲》等。新电影逐渐多了起来,如刘晓庆和陈冲的成名作《小花》,张瑜主演的《庐山恋》。后来外国电影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日本的《追捕》、《望乡》等。
再往后,露天电影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梦鸽,女,湖北荆州人,我国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学生,总政歌舞团著名歌唱家、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民族声乐硕士。在群星荟萃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上,梦鸽曾经连续6年以甜美的歌声出现在亿万观众面前。梦鸽的声线甜美,字正腔圆,歌声娇柔、圆润,甜润醉人……
梦鸽1966年出生于湖北沙市,四岁时受母亲启蒙学习唱歌,8岁首次登 台演出,1979年考入沙市歌舞团,1984年到北京,曾先后毕业于中央 社会音乐学院歌剧系、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分别师从于金铁霖和邹文琴教授,1992年进入总政歌舞团。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梦鸽在艺 术的道路上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成熟进步,并在1995年实现 了个人艺术生涯一次重要飞跃,成为中国音乐学院一名民族声乐的硕士研究生,并于就学期间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听众最喜爱的优秀歌手第 一名。《祖国,永远祝福你》,收入了梦鸽最具代表性的十四首歌曲, 《摇篮曲》、《沂蒙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永远的妈妈》
梦鸽的演唱声音甜美,真挚感人,汲取了我国民间原生态民歌之精华,她注重声和情的有机结合,注重演唱和表演的有机结合,由她演唱的湖北民歌《黄四姐》、《回娘家》和云南民歌《兄妹采茶》、湖南民歌《刘海砍樵》、东北民歌《摇篮曲》等,韵味绵长,受到行家和观众的好评。
梦鸽对演唱艺术的追求不限于民歌,她吸收中国民歌演唱艺术中的丰富营养和底蕴,并将其融合进她的民族唱法中,形成了清纯、甘甜、丰厚的民族音韵,由她演唱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弯弯的甜甜的》、《轻轻的风》、《可还记得那一天》等歌曲,字正腔圆,甜润醉人,在民族歌苑中独具风韵。自1988年以来,梦鸽还应邀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的春节、元旦、国庆等大型文艺晚会和专题音乐艺术中担任演唱。她还作为中国艺术团、总政歌舞团的演员出访新加坡、香港、泰国等地,为我国民族声乐增添了光彩。
梦鸽在国庆五十周年期间演唱的《祖国,永远祝福您》获得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一等奖、国庆50周年新歌评比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1999年在中国剧院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2006、2007年连续两年担任扶贫中国行、新长城千村寻访助学行动的爱心使者及宣传大使。
上世纪70年代国外经典电影回眸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始,看电影可是非常时髦的娱乐活动,也可说是***唯一的娱乐活动了。而且所看的电影非常单调,中国的记录片特多,曾有人幽默地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是那时我们的当红影星。后好不容易有国外进口片了,但仅限于几个社会主义的国家电影。曾有过一首概括各国影片风格的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
在那个“文革”时代,看电影可是一件稀罕事。
那个时代不但看电影难,而且就那么干巴巴的几部国产片,人称“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或就是八个京剧样板戏改拍成的电影,翻来覆去的看,除此外,再没有别的电影可看的了。
后来有了一点转机,这就是开始有从外国进口的影片可以让人欣赏了。但是严格限制于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区区四个国家的影片可以进口,这就是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
由于以上这几部外国电影被我们反复观看,一些“经典”镜头和片中人物至今活跃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譬如《摘苹果的时候》里滑稽的班长大叔,只要他一出现,立刻引来影片中姑娘们和影院中观众们上下一致的欢乐笑声。而《看不见的战线》里那个阴险狡猾、外号叫“老狐狸”的特务一出现,朝方公安人员就会向上级报告:“‘老狐狸’又出动了!”电影院中的气氛马上就紧张起来。还有《宁死不屈》里面对一个死不招供的被俘游击队女战士(脸颊上长有一颗很大的黑痣),敌军官恶狠狠地威胁说:“你看,外面阳光明媚,而你只会在这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死去!”
但那时候引领时尚、占主流地位的,还是要数阿尔巴尼亚电影。尽管阿尔巴尼亚这盏“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只是一个地处巴尔干半岛经济落后的小国,但它毕竟给我们带来了几丝欧洲的浪漫气息,而且是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故那时候一部阿国的电影放映后,年轻人竞相模仿电影里的人物的作派、服饰和发型等等。当时有一部叫《创伤》的电影,因为用得是由一位被害的医生的几个同事,回忆他的平生的倒叙手法,所以看起来有点吃力和莫名其妙,但影片中一位漂亮的女医生那高挽的发髻,看了教人眼睛一亮,成为女青年仿效的对象。
我妹妹单位的一位爱美的女青年就挽了这么一个高耸的发髻去上班,令一个转业军人出身的头头看了很不爽,斥之为奇形怪状。没想到那女青年振振有辞地说:“您看过《创伤》没有?我这个发髻是模仿里面的一个女医生的。阿尔巴尼亚和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她们能,我就不能?”逻辑性很强的反诘,使头头一时语塞,自讨了个没趣。其实阿国的电影还是能看懂的居多,我个人就比较爱看一部《宁死不屈》,前后看了五六遍。影片里的两个含笑面对死亡的美丽的女游击队员,一个是纯真清丽的女中学生,另一个是年纪稍大一点,脸上有一粒用现在的话说是很性感的黑痣的姑娘,是我们当时心仪的青春偶像。影片里游击队员的接头暗号:“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人民”,有一段时间是我们朋友之间见面时的问候语。影片中由吉他伴奏的主题歌也很委婉悦耳,充满了对美好明天的信念。我想,这部电影应该算我们当时的青春片吧。
比阿尔巴尼亚电影稍晚些时候进来的,是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里面由于有较长时间的拥抱和接吻的镜头,当时放映时的热闹场景,一点也不亚于后来的美国大片在中国放映的盛况。我当时是在江湾五角场一家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进场时门口的票贩子把票价翻到了原价的十倍,但仍有人照买不误。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说的是朝鲜影片,一是悲情的,如《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故事》等。我记得那时已看过《卖花姑娘》的女孩,总忘不了对将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同伴叮嘱一声:“别忘了多带几条手绢,准备擦眼泪”。可见这类电影是很煽情的。另一种是欢快的,如《摘苹果的时候》。这部电影歌曲动听,画面优美,风格明朗。
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指的是当时所有外片中,就数罗马尼亚电影在男女关系上最为大胆———充其量也就是敢于让男女主角搂抱在一起。但这在当时中国,已经是破天荒,看得人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
阿尔巴尼亚电影:没头没脑说的是这个国家的电影常常让人看不懂。不知道是因为两国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以及地理位置不同的缘故,还是官方在审查***时删除、剪辑得太厉害,造成上下衔接脱节、前后故事不对,导致观众看起来感觉莫名其妙。
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是指越南电影的战争场面宏大。美国的B52轰炸机在高空飞,炸弹成吨成吨地往下扔,而越南人民军的高射炮朝天万炮齐鸣,天地间一片烈焰熊熊。但就故事情节而言,越南战争片显得单调,比较枯燥,还不如我们的“老三战”。
那年代有关电影的“流行语”
那时候市中心的电影院门口,可说是“时尚人士”之麇集地也。永远都是熙熙攘攘、热闹嘈杂,就像我们今天淮海路上的“百盛”和“太平洋”门口。在那里,有讨论电影故事情节的;有抛售影票和等退票的;有于此约会谈恋爱的;也有些不怀好意者专门伺机“搓山头”出外快的……反正诸如此类,应有尽有。那时有许多关于电影的“术语”,现在回忆出来已有许多隔膜感了,但要了解那时代的电影,不可不知。
路道粗:那时的电影票相当紧俏,常成为“公关”、“托事”或“巴结”某某的“馈赠佳品”。所以,能搞到影票的人被称为“路道粗”的朋友,这类人往往是左右逢源、能说会道的能人,即使“花”女朋友也比别人容易许多。
翻跟头:由于影票紧张,所以电影院门口始终会有一帮人以“翻跟头”赢利,即以正常价格的影票翻一倍甚至多倍卖给购票者。“跟头”的多少以影票的紧张程度而定,不过用今日眼光看来,一天的赢利也仅是区区几毛几元的事。
调票子:电影院门口有时也是电影票的交易市场,时会有人手持影票在吆喝:XX场次、XX影片的有伐?就是互相将手中的影票按需进行交换,虽费时费力,然成功率颇高。
早早场:影院放映的理想场次一般都是晚上和下午场,上午中午次之。而还有一种“早早场”是专门放给学生和孩子们看的专场,早7点后开映,价格比正常价便宜一半,最低仅5分即可。
孵冷气:那时一般场所没冷暖气,要孵冷暖气,唯影院中独享,尤其是夏天更甚,故俗称“孵冷气”。因为许多影片都不断重复看过,所以有时买张便宜的影票只是为了“孵孵冷气”而已。
飞帽子:有一段时间,上海流行戴军帽和抢军帽之风。看电影时最怕别人趁机在黑暗中抢我们头上的军帽,因此大家一入座就把军帽摘了,拿在手里。
假片子:那时我们每放一部影片,总要在之前加上20分钟的新闻记录片或科教片,称之为“加片”,但我们小时候都叫它为“假片”,以别于真正要看的影片。有人还特意要迟到一会儿去影院,反正前面有“假片”垫着。
加座:加座:因电影热门,座位供不应求,于是在每排座位的走廊处会有一翻板加座,没靠背。一般“加座”票会便宜5分或1毛。
越南电影:《阿福》、《回故乡之路》
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看不见战线》
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宁死不屈》、《海岸风雷》
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沸腾的生活》、《斯特凡大公》
阿尔巴尼亚号称“山鹰之国”。二十部阿尔巴尼亚电影按引进时间排序,分别是:
《山鹰之歌》(1962年)、
《他们也在战斗》(1962年)、
《我们的土地》(1964年)、
《最初的年代》(1965年)、
《海岸风雷》(1968年)、
《广阔的地平线》(1968年)、
《创伤》(1969年)、
《宁死不屈》(1969年)、
《地下游击队》(1969年)、
《伏击战》(1970年)、
《战斗的早晨》(1971年)、
《勇敢的人们》(1971年)、
《脚印》(1971年)、
《第八个是铜像》(1973年)、
《山姑娘》(1974年)、
《在平凡的岗位上》(1974年)、
《战斗的道路》(1975年)、
《初春》(1976)、
《小贝贝》(1976年)、
《石油赞歌》(1976年)
阿尔巴尼亚的电影_________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_______里面有些台词至今记忆犹深,这是唯一能在当时看到的欧洲电影了.
其中有多部电影作品是根据阿尔巴尼亚的几位著名诗人、小说家的作品改编而成。像《我们的土地》是根据亚科瓦在1954年写的话剧改编而成的;《最初的年代》是根据吉亚泰的《沼泽地》改编而成的,这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广为中年观众熟知的《第八个是铜像》、《广阔的地平线》则是改编自阿戈里的作品。这几位在阿尔巴尼亚文坛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诗坛。
阿尔巴尼亚曾三次更改国名。第一次是1946年1月11日定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用现国名阿尔巴尼亚共和国。这些的电影都是来自阿尔巴尼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期的电影。当时第一部被引进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是《山鹰之歌》。
这一系列阿尔巴尼亚电影曾经给很多中国人的童年和青春抹上了浓重的色彩,不见得电影有多么高的艺术水准,也不见得演员的表演水准有多么高超。由于那时的文化生活匮乏,一部电影可以看几个来回而乐此不疲,群众的直接反映是可以因某一句台词,集体心神领会,大笑不止。看的次数少,哪会有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点是喜欢配音的读者最欣喜的。多部阿尔巴尼亚电影的配音演员都是我们喜爱的著名配音演员配音,在其中你可以听到已去香港定居的刘广宁的声音,已逝配音大师邱岳峰值得一听再听的声音,还有李梓、尚华等众多配音明星的配音。
十部经典阿尔巴尼亚电影
故事梗概:二战期间,阿尔巴尼亚游击队在某市击毙了意大利法西斯的走狗马卡列奇上校,接着又出其不意的夺走敌人军火库的****弹药,烧毁了军火库。由于叛徒的告密,女游击队员德丽塔被捕。意大利***头子对打进敌人内部的游击队员彼德罗产生怀疑,故意让彼德罗去***毙德丽塔以验真伪,为了保护战友,彼德罗暴露了身份。在千钧一发之际,地下游击队赶到,营救了他们,活捉了法西斯***头子。
故事梗概:易普拉辛是阿尔巴尼亚人民反德国法西斯斗争时期的游击队英雄,在一次战争中被卖国贼萨里打伤。游击队送他到波罗瓦医生家医治。养伤期间他帮医生一家提高了政治觉悟,走上革命道路。他还耐心教育受过萨里蒙骗的贫苦农民。易普拉辛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为纪念他,游击队员们为他塑了铜像,放在他家乡的石碑上。
故事梗概:二战期间,一支阿尔巴尼亚游击队攀险峰、越峭壁、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敌人的封锁线,准时到达埋伏地点。当敌人窜进埋伏圈时,游击队员立即投入战斗,将德军机械化部队全部歼灭。
故事梗概:亚当雷卡是优秀的劳动党员,百吨浮吊司机。他为了捍卫党的事业,维护祖国的尊严,敢于坚持原则,同保守思想、官僚主义和歪风邪气进行无情的斗争,最后在抢救百吨浮吊脱险的过程中光荣牺牲。
故事梗概:老游击队员的儿子阿尔丹曾跟随父辈参加过反法西斯的斗争。解放后,他致力于医学,成为优秀的外科医生。在赞扬声中,他一度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追求个人的名利。后来觉醒了,自愿到边疆林区为工人治病。过去常给阿尔丹捧场的载菲克是个特务,他威胁阿尔丹带路,企图逃越国境,阿尔丹绝不背叛祖国,在与特务搏斗中牺牲。
故事梗概:1939年至1944年间阿尔巴尼亚反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统治的斗争,是阿尔巴尼亚民族历史上最艰苦的时刻。当时,在阿尔巴尼亚南部纪洛卡斯特城里,由于叛徒的出卖,地下工作者米拉和女游击队员阿费尔蒂达同时被捕,在监狱中,在刑场上,她们不畏强暴,不受敌人的威逼利诱。最后,米拉和阿费尔蒂达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海岸风雷Gjurma(1968年引进)
故事梗概:老渔民姚奴兹有四个儿子,老二迪尼是反法西斯的地下工作者;老三是医生,老四维希普也积极参加党的地下活动,惟独大儿子赛力姆堕落为人民的叛徒。迪尼经常带战友们袭击意大利占领者的机关、工厂和仓库。由于赛力姆的告密,党的地下组织遭到破坏。正当姚奴兹一家在抢救受伤的游击队员马里克时,赛力姆又去告密。在敌人前来搜捕的紧急关头,三儿子彼特里挺身代替马里克就捕。法西斯当局密谋将彼特里等压到意大利监禁。迪尼等人在游击队的配合下,拦击并全歼了敌人,营救了全体战友,惩处了叛徒。
故事梗概:二战中,意大利公然出兵占领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人民展开反法西斯斗争。********员阿尔边刺杀了意大利特使后跑到农村并认识了扎娜。扎娜的父亲阿巴兹胆小怕事,告诉了反动的巴里党头子,结果扎娜被捕。巴里党与英帝国主义勾结想消灭********。号称盟军代表德培尔靳斯不但不给予支持,反而向游击队提出投降的建议。游击队员毫不动摇并取得最后胜利。
故事梗概:故事描写了一个长期被地主剥削压迫的贫农青年在反动富农的阴谋诡计被揭穿以后,他擦亮眼睛和阶级敌人划清了界限,并进行了斗争。同广大群众一起使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受到了制裁。
故事梗概:在德国统治的艰难岁月里,孩子们结束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帮助着游击队员们,大人为他们的勇敢行为感到十分高兴,并鼓励他们严守秘密,团结更多的孩子。大人们看到了新一代革命者在茁壮成长。
10句记忆最深刻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台词
1、《第八个是铜像》——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这种激励人民的战斗口号,一般是分成两个人来念的,有一段时间,也成为革命同志的接头暗号。这次调查中,85%的观众印象中最深的电影台词就是这句话。
2、《第八个是铜像》——嗨!希特勒!
对希特勒的印象来自这里,尤其是那敬礼时的姿势。还是多少有些好笑的。63%的男性观众说出了这句台词,和平年代对战争的最初印象竟是来自那个敬礼。
3、《海岸风雷》——你居然堕落到这种地步?!
在人民物质生活缺乏的年代,这句话也多多少少引带出人们的幽默感。好多人向我们叙述当时是如何活学活用,比如,故意往地上仍五分钱,谁要来捡,台词用上了。
4、《宁死不屈》——(取笑墨索里尼)墨索里尼总是有理,不但现在有理,将来有理,而且永远有理。
这句话后来发展成姐们、哥们之间吵架、斗嘴、开玩笑的常用语,只是主人公的名字换了。大部分记得这句台词的人给我们的印象都很乐观,每个人复述时的表情都喜上眉梢。真高兴。
5、《宁死不屈》——(叛徒赛力姆说)打鱼这个倒霉的行业,穷的连个上吊绳儿都买不起。
调侃自己的工作不但苦且薪水低,自嘲的同时,依然有勤快工作尽职尽业的乐观精神。这句台词是很受女士们青睐的,模仿时各个都像配音演员——您想想,那可是二度创作啊。
6、《海岸风雷》——我代表人民判处你的死刑。
多么正义的一句话!正气凛然,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7、《地下游击队》——没想到革命者还弹吉他呢。
电影中的这句话现在看来是有些暧昧的。人们的理解各异,毕竟时代不同了。
8、《山鹰之歌》——********员是勇敢的人。
同样是豪气过云天。团队精神引发的就是每个个体爱集体,相信自己。
9、《创伤》——你毁了我了!
落后女士被树砸到说的话, “毁”得一语双关,翻译功劳!
10、《战斗的早晨》——能打死兔子吗?(当然!)德国鬼子呢?(当然!他们比兔子还大呢!)
我们在春天里面加入游击队。
我们祖国将要自由解放!
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在巴尔干半岛的西南部,整个领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相连,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阿尔巴尼亚人民同美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代表铁托集团进行着不屈的斗争。阿尔巴尼亚人民大规模开垦耕地,兴修水利,耕地面积比解放前扩大一半以上。首都地拉那位于中部,解放前,这里工业很落后,解放后,兴建了各种工厂,并修建了通往港口都拉斯的铁路。
南斯拉夫:目前,统治这个国家的是工人阶级的叛徒、现代修正主义的代表——铁托集团。南斯拉夫依赖着美帝国主义和其他帝国主义所谓“援助”,工业原料、小麦甚至食用油等生活日用品也要靠美国、西德、意大利等国供给,南斯拉夫的农业相当落后,绝大部分是个体经济,私人占有土地,可以雇佣别人耕地,进行剥削,农业除个别年份,都未能达到战前(1938年)水平。
意大利:意大利是帝国主义国家,在非洲有许多殖民地。意大利的耕地大部分掌握在地主和资本家手中,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波河平原上有资本家的农场,南部是落后的农业区。意大利人民的生活非常贫困,失业人数居资本主义国家首位,每年有大批人到国外谋生。意大利首都罗马在半岛西海岸的中部,是历史上有名的古城,这里的工业非常落后,反动统治者害怕工业无产阶级聚集在京城里,不敢在这里建设大工厂。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二战前,德国是一个凶恶的帝国主义国家,1945年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根据协议,分区占领德国,以便彻底根除法西斯势力,帮助发展民主力量,建立统一的、爱好和平的、民主的德国。当时规定苏联占领区在东部,美、英、法占领区在西部。苏联执行了协议,在东部肃清了法西斯残余,开展民主运动。而美、英、法帝国主义违反协议在德国西部扶持军国主义势力在49年9 月建立了垄断资本集团和大地主统治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制造了德国分裂。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民于同年10月在东部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战前,德国东部工业基础很薄弱,加上战争中美、英和德国法西斯的破坏,解放初期的发展遭到很大困难,由于劳动人民的积极努力,十多年来,经济不仅获得恢复,而且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已经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工业国之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是帝国主义国家,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庞大的正规军正在加紧重建,并在国外建立许多军事基地。它不仅日益严重地威胁欧洲的安全,而且危害着全世界的和平,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西德的农业比工业落后许多,粮食不能自给,只有畜牧业比较发达。
英国:英国是最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在全世界占有比本土大150 倍以上的殖民地。但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许多殖民地都取得了独立,它的殖民体系正在崩溃。英国工业生产的绝大部分被少数资本家集团所垄断,工业相当落后,设备陈旧,生产成本高。英国工业发展缓慢而且极不稳定,其中民用工业长期停滞甚至显著下降。英国工农业发展极不平衡,农业绝大多数被大地主所控制,伦敦平原是主要种植区。粮食生产只够本国需要的一般,大部分田地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
法国:法国和英国一样,也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二战前,它在全世界占有比本土大20倍以上的殖民地。但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许多殖民地都取得了独立,它的殖民体系正在崩溃。法国工业生产集中在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法国资产阶级长期以来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放高利贷,影响了本国发展。所以法国工业生产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西德等国家。农业在法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农业发展很不平衡,北部地区是使用机器耕种的资本主义大农场,其余地区是落后的小弄经济,而中央高原的畜牧业更处于落后状态。
南非:南非联邦政府先后颁布了“通行证法”“种族隔离法”“奴役法”等70多种种族歧视和压迫的法令,每一个法令就是一道枷锁,非洲人的权利和自由被剥夺干净。拿“通行证法”来说,这项法令规定年满16岁的非洲人必须携带“***”“迁移证”“寻职证”“纳税收据”“居住证”等20多种,以备***检查。如果证件不全或者忘记携带,就要作为“无业游民”遭到逮捕。根据南非联邦***局的报告,仅在1958年,就有将近60万的非洲人由于违反“通行证法”和“检查法”而被逮捕。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凶恶的帝国主义国家。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第一大河,在密西西比平原上,由于滥伐森林和胡乱开垦草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密西西比河终年携带大量泥沙,造成河床增高,常常泛滥成灾。美国矿产、水力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但垄断资本集团为了追求利润,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他们只拣投资最小,利润最大的矿床开采,一旦感到利润小就将矿井废弃。美国本来有茂密的森林,但由于资本家的滥砍乱伐,森林面积减少一半。美国工业分布非常畸形,有3/4的工业生产及9/10的机器制造工业和钢铁工业集中在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地区。美国的钢铁工业是为军事工业服务的,产量极不稳定。美国南部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区,土地大多集中在资本家手中,耕作技术相当落后,仅在棉花产区建立了一点纺织工业。
中国为何与阿尔巴尼亚决裂
中国和阿尔巴尼亚自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后结成的亲密关系,在70年代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后,到了1978年底终于彻底破裂。自1979年起,阿尔巴尼亚中断了与中国的一切贸易、文教、科技关系,仅仅保留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阿关系这种“冬眠”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83年。其中原因究竟何在——
1971年7月16日,中美两国同时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华。中国总理周恩来很快就约见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罗博,详细介绍中方与基辛格会谈情况,说明中国邀请尼克松访华的想法和对美国的政策,说明这是中美之间的“谈判升级”,是美国“找上门来的”。特别强调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动摇、不会拿原则作交易。阿大使回国汇报后返回北京时,带回了霍查签署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给***主席的信,递交给周总理。信中对中国调整对美政策表示强烈不满,中阿之间出现了重大的政治分歧。***主席1974年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坚决反对这一理论,认为“三个世界理论是宣扬和推行种族主义,要统治全世界,奴役全人类,是反革命和沙文主义的理论”。阿对中国发展同罗马尼亚的往来,以及改善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和邀请铁托访华,也表示极其不满,对中国进行攻击。这些使已出现严重政治分歧的中阿关系更是雪上加霜。
1971年11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邀请***派代表团参加。***根据当时国际共运状况改变派代表团参加兄弟党代表大会的做法。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对***的决定表示“不可理解”。1974年初,阿劳动党中央提出拟派谢胡率党政代表团访华。中方估计可能是要谈阿尔巴尼亚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援助问题,由于中国的五年计划尚未制定,难以洽谈,故予婉拒。对此,阿尔巴尼亚领导人表示不满,怀疑中国改变了政策。为了消除误解,增进了解,中国于当年11月派党政代表团去参加阿解放30周年庆祝活动,并表示欢迎阿派代表团到中国洽谈经济合作问题。之后,中方又多次表示欢迎谢胡访华,但谢胡一直未成行。
1971年,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以阿尔巴尼亚为首的23国关于中国席位问题的提案。霍查、列希(阿尔巴尼亚国民议会主席)、谢胡致电***、董必武、周恩来祝贺。阿尔巴尼亚政府决定派他们认为“最好的外交官之一”马利列重返联合国工作,以便对新参加联合国事务的中国代表团提供必要的帮助。总之,在中阿两国之间分歧不断加深和扩大的情况下,双方都还愿意保持友好关系,所以政治关系方面基本上保持正常,但是,中阿高层来往减少,热情也呈下降趋势。
1974年10月,谢胡写信给周总理,提出了阿尔巴尼亚第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期间对中的经援要求。阿要求中国提供新贷款,在贷款项目下提供成套设备20个项目,一般物资98项,另外要求提供现汇贷款5000万美元。以上三项共约值50亿人民币。1975年6月,阿尔巴尼亚派部长会议副主席查尔查尼为首的政府经济代表团来华商谈。中国认为过去对阿援助已经不少,这次阿方要求援助的数量过大,不仅中国力不从心,也不利于阿尔巴尼亚自力更生地发展国民经济;另外认为阿方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自力更生的能力,所以决定少给一些援助。
对这次谈判的结果,阿方很不满意。代表团回国后,在阿刷出了红色大标语,内容是:阿尔巴尼亚人民绝不会在外来经济压力下低头。这很清楚指的就是中国。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百废待兴,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要求无法全部满足,也无法及时满足,阿不但不体谅中国的困难,反而把不能满足对它的援助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霍查含沙射影攻击中国。
到1978年,阿尔巴尼亚的态度越来越恶劣,两国关系再也无法维持下去。***复出后,在外交领域,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果断地摆脱中阿关系的畸形状态。
金燕玲原是歌星出身,1970年参加台北市今日世界音乐中心演唱比赛获亚军后,活跃于台湾歌坛。1973年赴香港从影,成名作是吕奇导演的《女人面面观》,旋即以艳星姿态接拍多部艳情风月片,又曾拍过大胆裸露写真,被时人称为新一代“肉弹”。说起金燕玲,估计影迷们的第一反应便是:绝对的实力派演员!蝉联两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配角,一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女配角,已足以证明金燕玲的演技炉火纯青!不过,说起金燕玲当年刚出道之际,却没多少人认为她有什么演技,因为那时她还是个走性感路线的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