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明宝塔是“一寺标帜”,是塔院的主体建筑,是
的最高点。从寒山寺山门到藏经楼一路明清风貌
,普明塔院置身眼前,蓦然看到大唐风范,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
寒山寺始建名“妙利普明塔院”。塔为一寺标志,寺以塔院冠名。寺经几焚,塔遭三毁。然建塔之志不灭,建塔宏愿常萌。时值国昌民安,性空和尚首举倡议,时为监院的秋爽法师鼎力协助,复巍峨宝塔,辟威仪塔院,唤唐风重新,使塔影再现。
从藏经楼南北侧通道东行,前边就是普明塔院。塔院在寒山寺的东部,
占地约3000平方米,近似南北狭长的梯形,普明宝塔在藏经楼后偏北位置,与大雄宝殿遥相呼应。宝塔台座四角的草坪上,有日本友人赠送的石灯笼,状如小塔。普明宝塔北对法堂,法堂坐北朝南,堂前池水环绕,水上凌空架露台,露台有桥与宝塔相通。塔院南墙东西两隅,各建两层仿唐式角楼一座。塔院四周以回廊环绕,回廊内壁布满碑刻,风格各异,令人应接不暇。整个塔院厅、堂、楼、塔布局紧凑,疏朗有致,统——为仿唐风格。
历史上塔院曾经三遭毁坏。唐武宗“会昌灭佛”及五代战乱,使普明宝塔第一次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初(约976-978年),平江军节度使孙承祐在此重建七层宝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军进犯苏州,塔遭南宋溃兵严重破坏。这是第二次被毁。绍兴四年(1134年)起,寒山寺长老法迁花三年时间重新修建。其塔在宋《平江图》上尚见,在历代诗词中也留下一些痕迹。“岩扉横野桥,塔影落前浦。”(北宋张师中)。“竟日窑烟直,中流塔影横。”,“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南宋范成大)。“孤塔临官道,三门背运河。”(元汤仲友)。
至元末,《归吴至枫桥》诗题:“遥看城廓尚疑非,不见青山旧塔微。”并自注:“旧有塔,今废。”。年,徐达率军围攻苏州城,当时吴王张士诚据苏,败亡时,寺塔一并被毁。这是普明塔第三次被毁。后600多年来寒山寺一直无塔。
考佛寺建筑,似以佛塔为主体。至
渐以佛殿为中心,塔置殿后,或置寺庙之后。塔,起源于
牢堵坡(梵文音译),俗称宝塔、亦称浮图、浮屠等,系佛教徒用以供奉佛陀舍利和经卷等的佛教建筑,后则为佛教徒顶礼膜拜之对象。
印度早期的寺院以佛塔为中心,四周布置僧房。中国早期的“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 《后汉书·陶谦传》中有关于中国佛教建筑的最早记载: “笮融大起浮图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围,可容三千许人。” “金盘”即金属做的“刹”。 “重楼”即“多层高楼”。笮融的佛寺建筑,以塔为中心,周围有堂阁,代表了早期中国佛寺建筑。由于历史的变迁,中国佛寺早期建筑的实物,已很难觅到了。魏晋迄隋唐,随着佛教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以塔为中心的寺院布局逐渐向中国宫殿官署式演变。塔的位置也逐渐外移,最终被移建到院外。但塔作为“坟”的原始意义仍被保存下来。
我国的佛塔,风格多样,种类繁多,主要有楼阁型塔、墓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几种类型。概分为二,即佛塔与祖师塔。 “妙利普明塔院”即普明祖师之骨塔院。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所谓塔院,多供奉祖师灵骨舍利,故寒山寺之建,最初当系普明祖师之骨塔也。一般祖师塔在其墓上用砖砌或石雕一类似佛塔的建筑物。在其旁建筑简易僧舍,最早的寒山寺即“妙利普明塔院”大概就是这样子的。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开山之塔的形制与层高,无史料可据。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约841-960),经历唐武宗“会昌灭佛”及五代战乱,普明宝塔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初,约在976-978年间,平江军节度使孙承祜重建宝塔七层,其塔“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率军进犯苏州时,寒山寺虽然逃过兵火,却遭南宋溃兵严重破坏,寺破塔残。绍兴四年(1134)起,寒山寺长老法迁花三年时间,重修普明宝塔。元末(),徐达率军围攻张毗:诚固守的苏州城,战火无情,寒山寺再遭劫难,寺塔具毁。
宋元时期寒山寺宝塔的风采,亦未有记载,只在历代诗词中尚留一些痕迹。如北宋张师中诗: “岩扉横野桥,塔影落前浦。”南宋范成大: “竟日窑烟直, 中流塔影横。” “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元汤仲友: “孤塔临官道,三门背运河。”元末明初高启: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后同是高启诗《归吴至枫桥》,却是“遥看城郭尚疑非,不见青山旧塔微。”寺塔己毁于元末,后再未重建。
倡议。1984年,时陧座为方丈的性空法师,借此政治清明、国运昌盛的大好时机,率领僧众全力投入基本建设,虽寺院日臻完善,惟塔影不见为憾。乃发下宏愿:要把寒山寺早已湮没的佛塔,重新修建起来。此倡议一提出,马上得到演林、明开等长老和许多信徒的支持,但也有人表示建塔工程浩大,筹措不易等,难以成为现实。但性空法师矢志不移,为此奔走呼吁、会商筹划募建,前后达六年之久。
1989年10月,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因公至上海。性空法师闻讯后立即赴沪面陈。赵朴初极为细致地问及:寒山寺开山有塔,是否有充分依据;建塔资金如何筹措等事项。性空法师据实汇报:
“《寒山寺志》云,‘寒山寺旧为妙利普明塔院’。另南宋另;州《平江图》绘有寒山寺塔,这根据是可信的。关于建塔资金,有海内外信士乐于捐助,佛门弟子愿意奉献,因而建塔资金由我寺自筹当确保无虞。”此举得到赵朴初首肯。
立项。1990年8月30日,市宗教局召开“建塔专题研究会”。出席会议的有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委统战部、文管会、园林设计所等各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经认真商讨,与会者对寒山寺重建宝塔取得一致意见。会后,市宗教局将“会议纪要”呈市政府。周大炎副市长于1990年12月19日批示: “同意寒山寺重建佛塔。”分管建设的黄铭杰副市长也批示:
“建宝塔是千秋万代工程,希望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建塔。1991年2月23日“寒山寺重建宝塔委员会”成立。徐民苏(市计委副主任)任主任;副主任有性空法师、明学法师(市佛协副会长)、陈振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周文祥(市文化局局长)四人;另有委员13名。下设办公室,由性空方丈与时任监院的秋爽法师负责领导建塔具体事宜。委员们先后多次座谈讨论, 认真调查论证,经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初步确定选址、塔型等建塔方案。
选划:曾分别对远景、中景、近景三个范围内设25个点进行观察分析,最后确定以寒山寺大雄宝殿的东西中轴线为塔的轴心,建在藏经楼后,前寺院,后塔院,符合前殿后塔的布局。塔式当依仿“唐式”最合乎寒山寺的历史,赵朴初复函: “我意仿唐建筑形式也好。”
宝塔由苏州市修塔办公室设计,为可登临木结构楼阁式仿唐佛塔。1992年1月18日,邀请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总工程师张锦秋到苏,聘为修塔委员会技术顾问。设计人员按张总提出的建议三次修改方案,定下图纸。最后经呈中国佛协赵朴初审定,并赐题塔名: “普明宝塔”。
1992年9月21日上午,于藏经楼东侧举行普明宝塔奠基仪式。出席的有市人大、市政协、市建委、统战部、文化局、建:正局、宗教局有关领导;还有诸山长老、社会贤达、十方檀信暨建塔委员会全体成员。国务院建设部周干峙副部长专临盛典致贺。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到现场作了报道。
宝塔工程由苏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古建分公司中标承建。1993年3月7日,举行普明宝塔开工仪式。经三年艰苦努力、精心施工、耗资近千万元,巍巍宝塔终于拔地而起。
1995年12月11日上午,在寒山寺斋堂举行普明宝塔竣工验收会议,得以一致通过。性空致词,建塔可概括为叫喊六个年头,开:会三百余次,施工三越寒暑,费用千万有余,普明宝塔方始竣工,询非易易!非局中人,概莫能知也。数百年来,谁曾提出修塔?今天修成了!真心护法者,舍党其谁?这首先得感谢伟大的中国***。此塔不但超历史,而且盖全国,它使我国绝迹多年木构唐塔在中华国土、吴中胜地再显盛唐风采。13日又邀清苏州四套班子领导以及宗教、建工、文化、新闻等有关方面代表共百余人登塔观光。冯大江副市长指出,这不但圆了性空方丈与寒山寺僧众的梦,也填补了国内木构唐塔的空白,是合乎党心民意的盛事、胜事,并将永留青史。
在继续完善普明塔院的附属建筑设施后,1996年10月30门,寺院举行“宝塔竣工暨佛像开光仪式”,从此寒山古寺:又有了崭新的“一·寺标帜”。性空方丈慨然赋诗:“六年筹建三年就,八百余回亿万户。心血用空唐塔出,五层藏瑞十方成。”
塔院新建成的普明塔院位于藏经楼后方,
占地约3000千方米,平面呈回字形。普明宝塔耸立于院中央花岗岩平台之上,中心对人雄宝殿东西的中轴线。院内建筑造型古雅,斗拱粗硕,吻兽雄状,出檐深远,具浓郁的唐代建筑风格。进塔院钉门厅,厅中立汉白玉石横碑—座。正面刻“普明塔院”四个金光大宁(性空书),背面为《寒山寺重建普明宝塔暨塔院碑记》。撰文是雷应行教授,碑记完整地记述了普明宝塔的历史、兴衰、重建。骈散相间,富有感染力。
现录《寒山寺重建普明宝塔暨塔院碑记》
阊阖西向,枫桥东堍,有寺肃然,踞于运河之畔者,寒山寺是也。肇建于梁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 高僧寒山子至此缚茆以居,乃易额曰“寒山寺”焉。夫初以塔院名之者,盖开山有塔,
当无疑矣。尔后沧桑频仍,代有兴替。洎乎有宋,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利、承口重建浮图七层,峻峙幡固,人天鬼神共所瞻仰。绍兴四年,有长老法迁者,亲率徒辈,扶倒补败,塔幢重修,蔚为壮严。明清以降,复几度兴废,虽有陈程二抚苦心经营,构堂铸钟,拓而新之,却未留塔建之记载,可慨也夫!迨至清末民初,寺院年久失修,殿宇颓败,寺僧星散,千年古刹日渐倾圮。解放后,始复香火之盛。讵知十年浩劫,又遭凌轹。***十一届三中全会拔乱反正,宗教政策乃得逐步落实。于是重塑尊像,增修丹墀,连接长廊;兴建钟轩、藏经楼、霜钟阁。自是诗韵钟声,蜚誉中外。国际友人、海外侨胞,闻钟祈福,访古探胜者,纷至而沓来,年以百万计。惜古刹之风规,始终未能尽复旧制。仅有钟声,不见塔影者,逾六百余年矣,终为一大憾事!当今改革开放,治具毕张,国运昌盛,人民安乐。寺僧喜国家之清明,遂萌建塔之宏愿。性空首举倡议,奔走呼吁,欣得市府鼎力支持,立项擘划;延请善才,研讨论证;上蒙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垂示定音,乃自筹资费,拟建仿唐宝塔,署额“普明”,重辟塔院,以复旧观。并增其形制,陪建法堂、门厅、角楼、碑廊,绕塔一匝,威仪整肃,’如众星之拱北。蓝图既定,十方檀信暨各界友人,风从踊跃,结殊胜之缘,襄崇盛之举。遂于1992年9月宏开塔基,历时三载,举寺奋力,排难解困,终于1996年秋功德圆满。华夏大地,吴中胜境,复重展古建之风采。五级唐塔,木构方体,敦厚庄重,层阁复叠,耸然晕飞,院宇轩敞,殿阁巍峨,殊乎胜哉!嗟平!古今大业,泽披后世者,传之弥繁。夫寒山寺古塔之重建,实乃续佛慧命,胜净妙明,臻祥瑞于梵宇,耀晶莹于琳宫,是可谓龙天共赞,四众开颜;无量功德,千载一遇者也。再造之绩,何可唐捐也哉!谨立兹碑以志之。寒山寺方丈性空谨识。佛历二千五百四十一年。公元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雷应行撰文。谭以文书。
塔院北面朝南是法堂,堂前水池环绕,池上架桥,前有露台。沿法堂两侧向南,有碑廊相环通,壁间嵌碑刻71石。院南东西两侧各有角楼一座,雄踞拱卫。对着宝塔基石四角,分立日本友人赠送的“石灯笼”四只,状如小塔。塔院内及周围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庄严宁静。
普明宝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四方五层,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42.2米。宝塔的建筑蓝图,是以敦煌壁画中唐塔造型为样本,同时参考山西五台山南禅殿、佛光殿,以及扬州平山堂的建筑形式设计。
台基。为花岗石材料,高2.1米,宽16米。四边有台阶拾级而上,气势宏大。平台四周花岗石斗拱托起石栏杆,石栏立柱上整体圆雕牡丹花。台基外四角,各立小青铜卧狮一座,分别由居士赤木胜、林哲葳、林美珠、黄兴利、冯新义捐赠。
塔身。高30.5米,筒壁厚度仅14厘米,“木构方体,敦厚庄重,层阁复叠,耸然晕飞”。宝塔西东南北四门,各悬“普明宝塔”匾额,分别为赵朴初、谢孝思、费新我、沈鹏题书。2层到4层的顶面是各种几何造型的平板,上面绘制佛门演变发展的图像。塔身出檐飘逸,翼角端庄,各层渐次收进,底层对边为8米,第五层对边为5米。五层皆有塔廊平台供人驻足眺望。近水远山,一览无余。塔中设天室、地室各一。地室在底层塔内,边长2.8米,深2.2米;天室在四层楼面下,边长1.2米,高0.8米。留作供放宝物。
塔刹。高9.6米,相轮直径2.4米,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重约12吨,黄铜铸就,外贴金箔,光华四射。华盖和水焰上各有4组(8个)和6组(12个)飞天女,水焰外圈、7重相轮和4个方位刹链上,以及各檐层下共设置108个风铎(遇风即响的占风铃)。
法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为单檐庑殿。正脊紧凑,两端吞脊兽鸱尾相向高耸内曲,外沿有鳍状边缘,正中饰宝珠一枚;垂脊舒展奔放,檐角远伸;斗拱硕壮疏朗,沉雄敦厚,体现大唐建筑风范。法堂是寺院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重要建筑,也称讲堂,是讲演佛法、举行受戒仪式,以及重要集会的场所。每逢圣诞或重大佛事活动,常于此举行法会,钟鼓齐鸣,场面庄严隆重。寒山寺佛教图书馆暂设其中。
法堂匾额为谢孝思题。门外廊间悬挂着金碧辉煌的抱柱楹联四副。门前抱柱联:“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冯其庸撰并书。两侧联:“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钱绍武撰并书。法堂走廊抱柱联: “众生觉悟当成佛;正法宏扬本在僧。”茗山撰并书。两侧联为:
“华藏庄严,等太虚而成量;遮那妙体,遍法界以为身。”杨仁恺撰并书。法堂内挂性空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拓中堂,两侧联为: “枫桥夜泊,听几杵疏钟,无边佛法;宝塔晨香,传三乘教典,普渡众生。”“王禹时撰联并书于燕京”。
殿前露台,凌水架构。池内莲叶浮碧,水中锦鳞潜红,一派生机,蕴涵佛教“大德曰生”的禅理。
九龙五凤鼎立于法堂前露台中央方梯形石座上。鼎下连四方铜座,铸有铭文“九龙五凤鼎以九龙五凤分布两耳腹部及三足鼎,系金石大师朱复戡生前设计,其弟子张文康撰书铭文, 商文印社研铸。 ”石座刻“1997年7月寒山寺方丈性空立石,定海何伟毅书文,吴县市人民政府、金山石雕艺术有限公司赠”字样。并镌刻《九龙五凤鼎记》,叙述赠鼎的经过及其意义。
佛历2541年,岁次丁丑,五月廿五日,苏州寒山寺立九龙五凤鼎于法堂门前。斯时嘉宾如云,市级领导、社会贤达纷致贺词,佛经高诵,法器齐鸣,祥云缭绕,盛况空前。
此鼎为现代金石大师朱复戡生前设计,其弟子商文印社社长张文康撰书铭文,研铸捐赠。鼎仿商周重器,间参秦汉刻石,以九龙五凤分饰耳腹足各部,寓意龙飞九天,凤鸣五方,国运强盛,人民幸福,真为倾注心血之杰作,堪称现代青铜器之典范。构图既成,朱氏亟盼以先进工艺浇铸成器,今张君了却其师遗愿,又出新意,辅以底座,座高19厘米,鼎高97厘米,口径宽71厘米,象征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时。用心良苦,善莫大焉!
苏州古为吴都,兴于春秋,迪历史文化名城。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建于梁代,属当今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名人名作与名人名寺联珠,青铜文化偕宗教文化合壁,实华夏文化史上之盛举,善莫大焉!
寒山钟、张继诗向名于世,配之以来氏鼎,更趋完美。钟发妙响于唐,鼎立雄姿于今,钟鼎双宝交辉,相得益彰。张继作诗于前,张君献鼎于后,二张千载遥映,共传佳话。历史漫漫,星移斗转,盛事重逢,胜事迭见,善莫大焉!
一九九七年七月。寒山寺方丈性空立石。定海何伟毅书文。
朱复戡晚年殷切企盼祖国统一,参照商周古鼎,精心设计此鼎。鼎腹—上有两耳、下有三足,九龙、五凤分布其上,寓意祖国九洲龙腾,五凤和鸣。朱逝世后,其弟子张文康按遗稿,研铸成形,并撰写铭文,捐赠寒山寺。朱复戡夫人徐葳,参加了揭鼎仪式。此鼎座高19厘米,鼎高97厘米, 口径71厘米,象征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普明塔院碑廊共计77方大小碑刻,图文并茂,作者70余名,融汇古今,满壁生辉,蔚为大观。进塔院左行,碑廊首位是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所题“寒山寺碑廊”石碑。在其余76方碑刻中,书写张继《枫桥夜泊》诗的有11石;各类画像、图画石刻13石;其余为古今名流诗文刻石。
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有集宋代王硅字、集明代文徵明字诗碑;其他书题者为张继(溥泉)、李大钊、陈云、启功、钱太初。
画像类石刻。有谢孝思《十六罗汉画像》2石,王锡麒《观音大士宝相》,僧法磬、觉明题《极乐世界庄严全图》,张晓飞《玄奘》画像等。图画类有凌虚《寒山寺重建唐塔图》,邢少兰《梅花图》,孙君良《寒山寺图》,徐源绍《花鸟图》,蒋风白《兰竹》,马伯乐《张继枫桥夜泊图》,杨旭《竹石图》等。其中郑板桥《墨竹图》上,有陈从周、顾廷龙、王蘧常、施蛰存、苏步青、周谷城、俞振飞等多人题跋。
诗文类碑。有明代祝枝山草书《千字文》书条石9方。清代俞樾隶书联句: “山野所乐世无禁:金石之辞臣有长。”邓石如篆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石刻4石。镇江金山寺住持茗山法师书碑: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落款为“性空法师嘱为碑廊书”。有三乐老人方建中书诗: “游到姑苏兴倍浓,园林苍翠水溶溶。一舟行傍枫桥泊,静听寒山夜半钟。”有崔护题诗:
“南朝古寺喜新颜,塔影钟声不一般。缘是天台开妙果,四方游子谒禅关。”下署“寒山寺复建古塔碑廊,赋之记盛”。题咏普明宝塔的有寒山寺住持性空、上海玉佛禅寺住持真禅、章节、钱仲联、仲贞子等。此外还有松年、费新我、沙曼翁、瓦翁、武中奇、陈大羽、华人德、谭以文、吴俊发、李树琪、谢孝思、朱明山、魏紫熙、李亚、陈世光、杨在侯、徐昌酩、戴明贤、费之雄、奚乃安等的题书石刻。
畔月轮山上,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
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禅师为镇
”之义,命名为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将中国各地著名的塔缩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古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成就。
乘318路、334路、287路、287(区间)路、291路至“六和塔”站下即是;或乘280路、308路、190路、202(夜间线)路、354路、4路至“之江路六和塔”站下。
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
国都,国王为 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如今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
。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 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六和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
”,当时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镇压
。塔高59.89米,其建造风格非常独特,塔内部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为8面13层。
六和塔气势不凡,曾有人评价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将军。从六和塔内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壮观的
六和塔塔高近60米,外看13层, 塔内只有7层。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从远处观看,显得十分和谐。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每二层为一级,由螺旋阶梯相连,壁上饰有“
”。塔内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花卉飞禽、走兽、飞仙等各式图案,刻画精细。构思精巧,结构奇妙,是我国
其底层正门楹联曰:“一塔声江天,越水潮奔初月上;六和存佛地,吴山本落大桥横。”从塔内拾级而上,面面壶门通外廊,各层均可依栏远眺,那壮观的大桥,飞驶的风帆, 苍郁的群山, 赏心悦目。 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清
皇帝游此,兴致大发, 为每层依次题字立匾,名曰: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
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将中国各地著名的塔缩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古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成就。
里的龙王十分凶暴,经常兴风作浪,淹没家田,百姓遭殃。渔童六和的父亲也被江潮淹死,母亲被卷走,六和万分悲痛,整日投石镇江,震得水晶宫摇晃不定。龙王只好求饶,以金银财宝与六和讲和。六和提出:一.要放回母亲。二.不许潮水祸害百姓。龙王无可奈何,只得答应。从此,钱塘江潮水不再泛滥,人民过着安居的生活。人们为了感激六和,就在他投石的小山上建了一座塔,这就是六和塔。
,宋江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
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北方人,从没听说过钱
,以为是战鼓声,便起身准备迎战。后来僧人跟他解释,方知这是
。于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觉得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边圆寂坐化了。鲁智深死后,
在六和寺出家,封清忠祖师,直到八十岁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
江北岸的月轮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来是五代
国王的南果园,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是钱弘俶舍园所造,同时还建造了塔院,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压
。六和塔塔身共九层,高五十多丈,巍峨突起,依陆俯看钱塘。塔的顶层装有明灯,为夜晚航行的船只指路。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毁于兵火,如今保存的砖筑塔身,是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的,到乾道元年(1165年)才全部竣工,历时十年。
后裔僧人智元禅师,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在杭州钱塘江畔建造六和塔(寓意吉祥、如意、致和)纪念应詹。
二十六年(1900年)重新修建,塔的内部有六层是封闭的,七层与塔身的内部相通,自外及里,塔可分外墙、回廊、内墙和小室四个部分,形成了内外两环。内环是塔心室,外环是厚壁,回廊夹在中间,楼梯置于回廊之间。外墙的外壁,在转角处装设有倚柱,并与塔的木檐相联结。墙身的四面开辟有门,因为墙厚达4.12米,故而进门后,就形成了一条甬道,甬道的两侧凿有壁龛,壁龛的下部做成
。穿甬道而过,里边就是回廊。内墙的四边也辟有门,另外的四边凿有壁龛,相互间隔而成。内墙厚4.20米,故而每个门的门洞内,也形成了甬道,甬道直通塔中心的小室。壁龛的内部镶嵌有《
》的石刻。中心的小室原来是为了供奉佛像而设的,为仿木建筑,制作讲究。六和塔所有壶门的造型,线条流畅,圆润美观,是南宋时期典型的做法。塔身的第七层和塔刹是元代重修的。
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艳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这些砖雕,与宋代成书的《
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塔内保存众多的文物古迹,较著名的有南宋堂尚书的省碟碑与四十二家书写的四十二章经残石。
”。原建塔身九级,顶上装灯,为江船导航。宣和五年,塔被烧毁。南宋绍兴年间重建。明
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塔外木结构。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现存六和塔,平面八角形,外观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高五十九点八九米 占地八百八十八平方米。
三年(1121),六和塔毁于兵燹,几乎片瓦无存,塔院也被破坏殆尽。到了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高宗
潮捣堤坏屋,侵毁良田,为患甚烈,便命有关官员预算费用,决计重建六和塔。这时,僧人智昙挺身而出,愿“以身任其劳,不以丝毫出于官”。他不但将自己的财物倾囊奉献,还历经艰辛,四方募化筹集资金,当地官吏 富户和众多善男信女为智昙的精诚所感动,纷纷尽力支持,百姓“虽远在他路,亦荷担而来”,出资出力。如此前后历时十余年,至隆兴元年(1163)仲春,新塔五层告成,岁末全部完工。这次重建的六和塔共有七层 规模上虽然比塔初建时略有收缩,但依然庞大富丽,而精整、坚固则超过旧构,在浙江佛塔中规制、造型和功能都堪称首屈一指。同时,塔院亦告建成,
二年(1164)赐额“慈恩开化教寺”,因该寺依塔而建,故又名六和寺,因位于月轮山,亦称
。第一任住持即是重建六和塔的功臣智昙。该寺的建筑反映了中国早期寺庙中的风格,即先有塔,后有寺,寺之建筑以塔为中心而建,而不是象后期寺庙建筑那样,以塔为附属物。如今寺虽已不存,但从残余的建筑还可窥见当时格局之一斑。
元朝元统间(),六和塔曾因年久破败而作修缮。明嘉靖十二年(1533),倭寇入侵杭州,腾腾烽烟劫火中,寺与塔均遭破坏 明人郎瑛在其著作《
》中描绘了塔受损的状况,有“今光砖巍然 四围损败,中木燋痕尚存,唯内可盘旋而上也”的描述,可见,那时六和塔的木结构外檐已完全烧毁,只余砖构塔身,这和
的遭遇如出一辙。可庆幸的是,明万历年间(),佛门净土宗著名高僧袾宏(
)主持大规模重修六和塔,塔的顶层和塔刹加以重建,还调换了塔身部分中心木柱下面的磉石构件。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世宗允胤认为这座古塔关系到国计民生,下诏特拨国库帑金,命浙江巡抚
再作大规模修整,前后历时两年才竣工。
十六年(1751),高宗
南巡到杭州,两次专游六和塔,还赋写诗章数篇。对
一带的山河风光,这位以风雅自命的当朝皇上大加赞赏,发出了“壮观至是真空前,那更息心安四禅”的感叹。兴之所至,他还重新撰写出一篇塔记,并在塔前牌坊上题写了“净宇江天”四字;又取佛学寓意,在六和塔一到七层上各赏赐御书四字匾额,而且一至五层还各有佛、道偶像供奉。乾隆的题额,第一层为“初地坚固”,前供地藏菩萨塑像,后置明万历刻北极真武像;二层是“二谛俱融”,供东海龙王像;三层写作“三明净域”,供弥陀、观音、势至像;四层书题“四天宝纲”,供
像--这是根据《水浒》故事中武艺高强的鲁智深圆寂之地就在六和塔的传说,后人因而还为之在此塑像;五层题的是“五云扶盖”,供毘卢
像;六层四字为“六鳌负戴”,七层留题了“
”。其中,明线刻真武像至今犹存,其余所供奉的佛道偶像都已毁损无存。当时,六和塔的各项设施,不但都得到了恢复,而且还有所增益。开化寺香火的规模当然也今非昔比,一时间,香火鼎盛,人声喧沸,可以说是六和塔历史上又一中兴盛大时期。
年间,六和塔又因天灾人祸而日渐破损,外部木结构部位甚至败落无存,颓败朽衰持续了将近五十年。直到
二十五年(1899),杭州人
堤坝的同时,更以余财重修六和塔。他组织大量人力,在尚存的砖结构塔身外部添筑了一十三层木构外檐廊,其中偶数六层封闭,奇数七层分别与塔身相通,塔芯里面,则以螺旋式阶梯从底层盘旋直达顶层,全塔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经过这次修缮,六和塔的状貌基本定型下来了。据史料记载,朱智重修六和塔,工程极为浩大而艰巨,仅仅搭扎施工必需的脚手架一项,就花了三年时间。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六和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前后,六和塔又经过多次维修,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次。第一次在1953年,当时塔顶屋面漏水严重,修缮时对塔内原有的古式彩绘全部更新,同时调换了底层木柱,代以砖柱。并于57年在塔顶***
。第二次在1971年,解决了木结构霉烂、
危害等问题 并加设铁栏杆,将部分木窗台板改为
。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在1986年,针对六和塔木架构出现不同程度残损等现象,在进行全面勘察之后,
建筑学院专家组按照《威尼斯宪章》精神,以加固、维护为主,确定了维修方案。1991年5月,维修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工程主要是调整塔顶屋面坡度,加固地柎钢结构,同时更换各层屋面全部屋瓦一万余张。是年十二月竣工。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其名称之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或谓取诸佛教典籍《本业璎珞经》中之“六和敬”,曰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或谓取诸道教之“六合”,即:天,地,东南西北四方;或谓源自《晋书·五行志》“六气和则沴疾不生,盖寓修德祈年之意”。其实,无论哪种说法,都无非是寄托了人们对六和塔消灾祈福功能的冀望,如果一定要判断孰是孰非,反而显得画蛇添足了。
六和塔历史悠久,初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六和塔的建造缘由比较特殊,它并非因为单纯的佛教意义而建,据《咸淳临安志》卷82载:“智觉禅师
始于钱氏南果园开山建塔,因地造寺,以
潮,塔高九级,五十余丈,内藏佛舍利。”可以看出,六和塔最初是用来镇伏
的。据说,六和塔建成之后,江潮果然不再荡溢迸流,而是乖乖地沿着原先的江道平稳地流动,作孽日久的
潮从此被镇伏,沿岸百姓再无惊溺之忧。此外,六和塔还兼具灯塔照引航向之功。那时候的钱塘江上,风波险恶而航船众多,时常有事故发生。巨塔高高耸峙之后,每当夜幕降临,江上往来船只,都凭塔顶明灯高照辨识行船方位、方向,航行在风波江上安全多了。
关于六和塔的来历,民间则一直流传着“六和镇江”的故事,说的是古时钱塘江里住着一位性情暴躁的龙王,经常无缘无故兴风作浪,打翻渔船,淹没农田,附近人民怨声载道。见此情景,有个渔民的
儿子六和挺身而出,发誓要学精卫填海的样子,用石头填满
,不让龙王再危害人间。六和扔了七七四十九天石头,终于降伏了龙王。后人为了纪念六和的壮举,就在月轮山上修建了一座宝塔,并以六和的名字作为塔名,这就是“六和塔”。传说当然不可信,但它反映出的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还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潮汐,是自然造化的杰作,素有
之誉,一年四季天天都能领略,尤以中秋前后最为壮观。早在南宋时,六和塔就是观赏钱江秋潮的最佳地点之一,如今,这一带的潮势明显又趋壮阔。登古塔,观大潮,成了月轮山的新游赏内容。宋、元、明三代,以六和塔为中心的杭州
一带不独观潮之人众多,甚至还形成了许多传统人文
。明以后,由于江道弯曲,潮势逐渐东移,
盐官镇遂成为新的观潮中心,但六和塔仍一直是秋观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道家学者
就曾折服于浙江潮的雄壮气势,自那时以后,观潮之风长盛不衰。尤其是南宋时期,据《梦粱录》记载,杭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自
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侍等雇赁作看位观潮……”,达到了万人空巷、登峰造极的地步。考浙潮形成之原因,主要是由于
临海一段呈喇叭形,河口极宽绰,相邻河身则骤然变窄 海口至
一带江面宽度从20公里一下缩为3公里。因而每当月圆之时,特别是月亮引力最大的农历八月十八,潮水至海口涌入江内,受骤然变窄的江岸挤压,来不及均匀上升,只能后浪推前浪,产生巨大的潮头。如今每年夏历中秋节前后数日,六和塔一带人山人海,从塔上凭栏俯眺,潮水吞吐进退之势极为壮观,由于是自上而下俯看,因而潮水涌动翻腾之状十分真切,动人心魄。恰如元初人周密的《
,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
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六和塔不仅白昼宜观潮,月夜亦佳。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载有“六和塔夜玩风潮”一文,言作者燃点塔灯,在横空月色下静观海门潮起,但见“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
风扬,奔飞曲折,势若山岳声腾,使人毛骨欲竖。”此情此景,想来别有一番风致。
太平兴国中改寺名为"开化寺"。乾隆
皇帝游此,为每层依次题字立匾,名曰: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鳌负载、七宝庄严。此况实属罕见。从塔内拾级而上,面面壶门通外廊,各层均可依栏远眺,那壮观的大桥,飞驶的风帆,苍郁的群山,赏心悦目。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由文物展厅东行十余步,便是月轮山最著名的景点六和塔了。六和塔,兀立于山水之间,伟硕挺拔,势干云天,气魄非凡,它是中国古代
杭州最重要的宋代高大建筑遗存。如果把
比做柔丽动人的女子,那么,六和塔则更象一名充满阳刚之气的壮士。这一柔一刚,为天堂杭州增添了丰富多样的审美意趣。
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从远处观看,显得十分和谐。塔内每二层为一级,有梯盘旋而上,壁上饰有"须弥座",人物花卉,鸟兽图案等雕刻,非常精致 游人从塔上可眺望钱江,景色秀丽。清晨登塔,正如
《忆江南》一词所描写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美不胜收。据传,《
最后在六和塔为僧,圆寂于此。六和塔为中国古建筑艺术之杰作,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现已开放,游人不绝。
六和塔是杭州著名的风景点之一,游人到此,既可欣赏古塔的雄姿 又能领略钱塘江的风光,所以历代有不少的文人墨客作诗咏叹,有诗云 “孤塔凌霄汉,天风面面来。江光秋练净,岚色晓屏开”,真实地描绘了六和塔和
冷却水塔,,,冷却水塔是一种将水冷却的装置,水在其中与流过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质交换,致使水温下降;它广泛应用于空调循环水系统和工业用循环水系统中。在一定水处理情况下,冷却效果是冷却塔重要性能之一,在选用冷却塔时,主要考虑冷却程度、冷却水量、湿球温度是否有特殊要求,通常***在通风比较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