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问世流传以来的几百年间,袭人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喜欢她的人和厌恶她的人几乎分立地球的两极,水火的两端,绝无握手言和的可能。同一个人,为什么有的人爱如珍宝,有的人恨入骨髓,而且两拨人是看了同一本书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种现象实在是堪称文学奇观,我想,就是因为曹公用笔着墨都如电影,他把人物一言一行都如实展示给你看,但并不盖棺定论,至于你对人物的喜好,全凭你一双慧眼自己识别。于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几百年来,众说纷纭,你方唱罢我登场。 那么曹公对笔下每个人物的忠奸善恶到底有没有明确的定位呢?我认为,有,而且很明确。人人知道曹公笔下没有完人,再好的人都有或多或少有一些缺点,但是为人的忠义良善或奸恶邪狞还是有明确定位的。他在写作布局的时候,留下了非常明确的线索,只需稍加留心,就能顺藤摸瓜,看清曹公笔下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味了。 回到袭人,对这个人物,最大的争议在于,到底这是一个真正至贤至善的人,还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般的小说,看到最后总会明白谁善谁恶,谁忠谁奸,虽然人性复杂,难以黑白两色来区分,但基本的品性好坏还是看得出来。但袭人这个人物,却连基本的品性也存在很大争议,到底是绵羊还是批着羊皮的狼,没有什么权威且被大家认可的说法。我觉得很遗憾,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认清袭人可以说是读懂红楼梦的一把钥匙。因为对袭人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薛宝钗人性善恶的评价。众所周知,根据脂砚斋的书评,薛宝钗为主袭人为与其对应的仆,如果袭人是一个伪善的人,那么关于薛宝钗的阴谋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反之,如果袭人确实是一个至贤至善的好人,那么薛宝钗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众花之冠,是真正的群芳之首,那么全本书的解读就是完全相反的滋味了。 因为袭人的重要性,对这个人物的解读势必不能仅凭个人喜好,而应该根据书中蛛丝马迹的线索,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我从初次接触红楼梦起,就被灌输袭人是个表里不一的伪善者,是掌权阶层的忠实走狗,是个害死或赶走昔日好姐妹的告密者,总之,面目狰狞,行为可憎。我开始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书中的袭人是个非常善良贤惠的人,看不出来在字面意思之外,还蕴含着这么深刻的言外之意,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描述,只能自惭浅薄。后来习惯了这种说法,加上这是红学家的拍案定论,我也就相信了。但是随着读的遍数增多,我慢慢有了自己的看法,虽然人微言轻,还是忍不住用书中的线索为据,说出曹公笔下真实的袭人。 对于袭人有不好看法的人,一般都是以这样几件大事为依据,第一,在《红楼梦》的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写到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经警幻仙姑点播,梦里成婚并初历风月,醒来后和袭人共领风月的故事。但是后文中袭人在宝玉被贾政痛打之后伺机劝谏王夫人男女有别,要尽早把宝玉挪出大观园,以免将来有不才之事,从此深得王夫人信任,并被王夫人选定为宝玉之妾。因为有这样千折百转的过程,所以不喜欢袭人的红学家认为袭人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甚至有人骂出花袭人是花贱人这样的狠话。 第二,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发放了好几个人,都是深得宝玉喜欢的灵秀之人,如晴雯,芳官,四儿,发放理由皆是昔日怡红院里的私语笑谈,王夫人声称怡红院里有自己的耳目,所以连宝玉也怀疑是袭人因为妒忌或排除异几对王夫人告密,导致这些人惨遭驱逐,甚至于最终红消香断。 第三,袭人最终嫁给了蒋玉菡,违背了昔日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也不出去的誓言,成为世人的笑柄,这件事情虽然发生在八十回之后,但因为前八十回文中就有暗示,如蒋玉菡的酒令,互换的信物汗巾,袭人的簿册预言等,以及脂批多次明确提到。所以可以推断确有其事,但前因后果不宜以八十回后所述为据。 除了这几件大事,也有一些细枝末节为红学家举证,但因为小细节更是可以向不同方向来解释,所以不妨从大处着手,探明方向,再追究细节。 袭人到底是不是告密者? 我们先来看最为众人诟病的第二件事,这件事能看出袭人的品性,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这件事格外厌恶袭人,所以袭人到底是贤德好人还是密探奸细就在此一决,如果是她所为,那袭人就完全不值得一提,不过是个奸狞小人而已。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件事情跟袭人毫无关系,怀疑袭人的人都只不过象宝玉一样,是捕风捉影而已。 曹公在写作的时候,确实很多时候会言外有意,春秋笔法,但曹公笔下是一丝不乱,千里伏线,每一件事都有前后的线索与之对应,以防被误读,我现在就告诉你袭人没有告密的详细证据。 首先,在王善保家的对王夫人告发晴雯的时候,王夫人的第一反应是,她不知道晴雯是谁,只是根据王善保家的描述,回想到了自己曾经见过的在怡红院责骂小丫头的人,因为长相与林妹妹相仿,且王夫人厌烦其为人轻浮,故留有印象。但到底晴雯是谁?王夫人并不知道,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试想如果袭人曾经在王夫人面前说过任何对晴雯不利的话,她能不提到晴雯的名字么?所以,很明显,袭人从来没告过晴雯的状,而且不仅没告过晴雯,也没告过其它人,为什么呢?你看王夫人在怡红院发放众人时,她都说不出名字,都是根据只言片语,由在场的人指认出来,所以她是在发放之前,刚刚听到告状,并以此为据,并不是专门冲具体的人来的。 其次,从王夫人看重袭人,确定其为宝玉妾的地位起,到雷嗔电怒地发放众人,其间有两年多时间,如果袭人是她的密探,在此其间不知有多少人会被一一发放,绝对不会直到香囊事件生后,随着王善保家的告发晴雯才一触即发地风卷残云,落红满地了。为什么呢?你需要了解王夫人的个性和行事特点。王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前八十回里有很详细的描述,你看她发放金钏,金钏是跟了王夫人十年的人,是享受一两银子也就是最高等月例待遇的大丫头,因其聪明机灵深得王夫人喜欢。可是仅仅因为在王夫人睡觉时,金钏在其睡榻前和宝玉有几句亲昵之语,虽然宝玉才是招惹的人,负主要责任,但王夫人立刻把金钏赶了出去,完全不顾念十年的主仆之情,以至于最终金钏因为羞惭投井自尽。可见为了宝玉不被影响带坏,王夫人是丝毫情面不留,并且处理起来刻不容缓,所以绝无可能在听到关于怡红院众女儿的密报之后,始终隐忍不发,最后才一次性总爆发,所以袭人虽然地位确立,但她并不是王夫人的耳朵和眼睛,而仅仅是更精心照顾和规谏宝玉而已。 再次,袭人是时时刻刻陪伴在宝玉身边的,也知道怡红院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如果她是王夫人的眼睛耳朵,那么王夫人知道的情况会多得多,发放的人也更多,你看王夫人发放时依据的罪名,都不是什么大事,且只有只言片语,内容也很有限,很明显,告状的人并不是怡红院里最内层的人物,而是偶尔能听到或听说几句话,又和晴雯,芳官,四儿这种聪明机灵,深得宝玉欢喜,但看不起粗俗的老婆子类型的灵秀女子不睦的下等仆妇。这些人因为平时不能亲近宝玉,又素日妒恨晴雯、芳官、四儿等,加上这些女孩子根本看不起这些老婆子,媳妇,对她们也不恭敬,所以心里早有怨恨,只是没有机会发作而已。现在就开始墙倒众人推。比如告发晴雯的,是王善保家的;告发四儿的人,很明显就是当场给王夫人指认四儿的人;告发芳官的,就是与芳官和厨房的柳嫂子不睦,又看出来芳官和柳嫂子好,要帮柳嫂子家的五儿进入怡红院的人,你看芳官昔日在怡红院有那么多冒失莽撞不妥当的行为,比如在宝玉生日这天和宝玉同榻而卧等等,可是王夫人举出来的例子不过是要把五儿送进怡红院。可见告状的就是夏婆子,小鹊儿,莲花之类跟芳官柳嫂子在厨房有过冲突的人。
楼主发言:8次 发图:0张 | 更多
你可能会说,难道宝玉也冤枉袭人么?是的,确实是宝玉搞错了。虽然宝玉是个聪明通透的人,但是作为神瑛侍者,天上的神仙,他无法真正了解人世的复杂。他住在大观园里,但完全不了解里面的人事斗争。他能看出女儿和女人以及婆子性情气质的区别,但是仅此而已,他不明白这些区别的来由,不理解现实对人的改造作用。他根本不知道大观园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只关心怡红院的众人,以及大观园中的姐姐妹妹,并且只关心她们的喜怒哀乐,风花雪月,对实质性的问题他从不关心,甚至连怡红院内部的人事斗争他也全然不知,所以当红玉告诉他自己眼见的事一点儿也不做的时候,他只是傻傻地问她,为什么不做眼见的事,而红玉也只能回答这话我也难说,是啊,除此而外,还能说什么?难道跟宝二爷解释丫鬟们的地位争夺战么?就这短短的一露面,红玉还受尽了秋纹和碧痕的恶意,更不用提在稍后给凤姐当差,被晴雯为首的怡红院众人围攻不挤兑,所以宝玉连怡红院里的情况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大观园乃至贾府了。 在这方面,袭人曾经劝谏过他,在书中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送走排喧袭人的宝玉的奶母李妈妈后,宝玉随口说了几句感叹,认为是别人得罪了李奶母,李奶母拣软柿子捏,用袭人出气。这话马上就被晴雯顶了回去。袭人的反应是什么?袭人并没有因为宝玉护着她而高兴,相反她是含泪劝谏宝玉:"为我得罪了一个老奶奶,你这会子又为我得罪这些人,这还不够我受的?还只是拉别人。"宝玉见她这般病势,又添了这些烦恼,连忙忍气吞声,安慰她仍旧睡下出汗。又见她汤烧火热,自己守着她歪在旁边,劝她只养着病,别想着些没要紧的事生气。袭人冷笑道:"要为这些事生气,这屋里一刻还站不得哩。但只是天长日久,只管这样,可叫人怎么样才好呢?时常我劝你,别为我们得罪人,你只顾一时为我们那样,他们都记在心里,遇着坎儿,说得好听不好听,大家什么意思!"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流泪,这番话恰好和后文中王夫人抄检怡红院的情景完全对应,可见曹公草蛇灰线,绵延千里,在《红楼梦》中多次体现。可叹袭人对世情的观察,远在宝玉之上。 同样,宝钗也劝谏过宝玉,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说到在查玫瑰露贼赃的过程中,宝玉得知丢了露,碰到宝钗关闭角门,不走近路以避嫌疑,笑问宝钗原来姐姐也知道我们这边丢了东西,宝钗也有一长篇话劝谏他,说他只是偶然知道丢了露,其实最近大观园里大大小小的事已经七八件了,并且将来事情不发还好,叨登出来可就是了不得了。书中说, 宝钗笑道:"你只知道玫瑰露和茯苓霜两件,乃因人而及物;若非因人,你连这两件还不知道呢。殊不知还有几件比这两件大的呢。若以后叨登不出来,是大家的造化,若叨注销来,不知里头连累多少人呢!你也是不管事的人,我才告诉你。平儿是个明白人,我前儿也告诉了她,皆因他奶奶不在外头,所以使他明白了。若犯不出来,大家乐得丢开手;若犯出来,她心里已有了稿子,自有头绪,就冤屈不着平人了。你只听我说,以后留神小心就是了,这话也不可对第二个人讲。" 可见宝钗是个有心人,也知道大观园里各种邪祟肮脏,而宝玉则完全不知道怡红院外和风花雪月之外的俗事,难怪他琢磨告密者只能从他身边的圈子去看,因为他只知道这一个圈子,也只在乎这个圈子。
再回到袭人,你可能还要问,既然不是袭人说的,为什么王夫人单单挑不出袭人,麝月和秋纹的错处呢?书中宝玉也有此问,而且袭人听到这句问话,心里也不禁一动,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件事猛一看好象很有嫌疑,其实不然,这里其实是曹公揭示了大观园中的生存法则,广而言之也是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袭人,麝月,秋纹等人没有被发放,甚至没有找出她们的错缝来,主要原因是,她们在怡红院里没有树敌!她们的行为方式低调随和,不得罪下人,所以,当墙倒众人推的时候,她们就幸免于难了。刚才我已经分析过,真正的告密者是在怡红院甚至大观园里和晴雯等人有宿怨的仆妇和婆子,类似王善保家的和坠儿她妈或者在王夫人发放现场指认四儿的人之流,这些人积年累月妒恨高高在上目无下尘的晴雯等人,恨她们素日大样,或是因为一些事情结了仇,如晴雯发放坠儿就得罪了坠儿的娘,所以趁机把这些人告倒。在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凤姐给陪林妹妹探父刚从苏州回来的贾琏接风,半真半假说了一篇自谦的话,其中说到贾府里上上下下的媳妇婆子倒是一段真话,“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哪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她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她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说她们都是全挂子的武艺,也可看作是伏线之笔。在后文中,多处都有体现。 曹公在文中其实有多次描写袭人的人品,在他笔下,袭人是个告密者么?最后,我们从正面分析一下这个人物。在宝玉被打之后,王夫人问袭人是不是贾环在老爷面前告了宝玉的状,袭人是怎么说的呢?当时袭人已经听茗烟说金钏的事是贾环告诉老爷系宝玉恶行所致,才使老爷生气的,可是袭人并没有这么说,而是避开话锋,只说宝玉之非,避免王夫人与赵姨娘贾环等人结怨,这是心胸异常宽大的作法,其胸怀见识只有后文中宝钗在薛蟠,自己的亲哥哥,被柳湘莲痛打后劝阻薛姨妈不要追究的那番大义之语可与之并论。所以,袭人的本性就不是个告密者,而是一个很能顾全大局的了不起的人物,这点确实和宝钗相通。 类似的例子还要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例子就是宝玉错把袭人当成黛玉深情表白的那次,其实这件事情非常严重,在婚姻大事必须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自己选择婚恋对象就是大逆不道,是绝对不会被认可容许的,一旦露出矛头,是一定会被剪除的。如果听到这番话的不是袭人而是别人,很可能马上传进王夫人的耳朵,宝黛也会立刻被分开,故事的发展也会全然不同了。虽然曹公笔下的宝黛会被生死分开,但总是比活着就被硬生生地棒打鸳鸯要幸运得多了,所以袭人绝不是一个为了巴结权贵就弄舌讨好的告密者,曹公让宝玉的两次真情流露分别被宝钗和袭人听到,一方面是令其知道宝玉的真心,加深宝宝婚姻的悲剧色彩,另一方面也是只有此二人才能为宝玉保密,并保护宝黛二人,曹公可谓用心良苦。 关于袭人不是告密者的描述,在文中有很多,比如宝玉喝醉了,把对李奶母的怨气发在茜雪身上,砸碎了茶杯,惊动了贾母,袭人马上把这件事揽在自己身上,大事化小;又比如宝玉给袭人留的酥酪被李奶母吃了,宝玉得知后正要生气,也被袭人以话岔开;后来端午节宝玉淋了雨,赶回怡红院拍门久不开,生了气,抬脚就踢了前来开门的袭人,袭人还替小丫头说话,说是她开玩笑,不让小丫头开门,以免宝玉迁怒众人。如此这般的例子多不胜举,总而言之,袭人根本就不是告密邀宠的这种人,她的原则始终是保护众人,保护宝玉,息事宁人,怡红院上上下下都太平无事才好,如果说薛宝钗是群芳之冠,母仪大观园,那么袭人就是怡红院里的群芳之冠,护花使者。 说到大观园里的生存之道,其实也是当时当世人情事故的要求,袭人深谙此道,薛宝钗亦深谙此道,故能避开各种来自统治阶层的打击,亦能在统治阶层的各项选择中脱颖而出,所以王夫人取中了这两个人成为宝玉的左膀右臂,以便宝玉将来在各种境况下,都能得到贤妻良妾的劝谏和协助。算盘打得不错,可惜人力不敌天意,贾府的衰败最终打破了这个安排,可见命运的安排自有其微妙之处。统治阶级也不能总是称心如愿,而衷心维护统治阶级的人也未必总能得偿所愿。王夫人自以为安排得天衣无缝,从此怡红院天下太平;而赶走了怡红院群芳的婆子仆妇一时间欢欣雀跃,以为从此怡红院是她们的天下,可惜两方都难逃世事总的清算。随着贾府的衰败,更使得统治阶级沦为被统治被压迫阶级,世事颠倒错位,那些早逝的早日离去的可人们反而得以避此一劫,质本洁来还洁去。究竟谁的命运才是悲剧,又有谁能说得清? 说到这里,关于袭人的第二个猜疑应该都澄清了,确实不是袭人所为,至少在晴雯被逐以致最终送命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不再怨恨袭人了,我们亦可以放心地相信前文中袭人对众人的好,不必猜疑她是两面三刀之举了。
袭人到底是不是假正经? 现在回到第一个问题,袭人到底是不是假正经,伪君子呢?书中说袭人和宝玉有过云雨之欢,而后来宝玉被打之后,袭人对王夫人进言,说要想法把宝玉挪出大观园,以免不才之事,并因此深得王夫人信任,确定了袭人为宝玉之妾的地位,这件事表面看来是不地道,但是如果不是感情用事,而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件事完全不是一回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上,男尊女卑,女性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甚至于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为了香火旺盛,子嗣众多,男性可以妻妾成群,不过妾的数目再多,妻子却只能有一个,就连拥有后宫三千佳丽的天子,也只能有一个皇后,因为明媒正娶的妻子只能有一个,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所以都要听从父母之命,否则就是不孝,贾宝玉的妻子将来就是贾府的内当家,所以根本不可能让他自己选择。 在曹公笔下,对妻和妾的地位有非常生动的描述,贾政的夫人是王夫人,是宝玉和元春的亲生母亲,赵姨娘是贾政的妾,生有探春和贾环,可是探春和贾环是把王夫人当作母亲的,而赵姨娘呢?用芳官的话说,梅花拜把子,都是奴己呢!也就是说,赵姨娘不过和芳官一样,都只是贾府的奴才,地位很低,在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去世的时候,赵姨娘想让当时在贾府当家的探春多给些发送的银两,说死的是她舅舅,探春怎么说呢?探春说,自己的舅舅刚升了九省检点,也就是王子腾,王夫人的哥哥,所以探春是认王夫人为母亲的,并且非常理直气壮,是当着自己的生身母亲说的,可知当时礼教就是这样,不管正出庶出,都是认正室为母亲,所以,姨娘的地位真的很低,了解了这个本质区别,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说这两件事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说到贾宝玉在梦中和警幻之妹成婚之后,初历风月,醒后要求袭人同领风月,袭人认为贾母把自己给宝玉就是存有让她终身服侍宝玉的意思,所以觉得这样做并不越礼,就照办了。这件事情,在今天看来,是一件大事,而在当时,贵族子弟这种情况很普遍,少爷和丫头好上了,如果丫头怀孕了,幸运的可能会升为姨娘,运气不好的,可能孩子被夺走,而自己还是丫头,甚至被赶出去,命运凄惨,所以人们也不把贵族公子的风月之事当作一回事。你看文中的薛蟠,贾珍,贾蓉,贾赦,再看文中的贾琏,贾母那么疼爱凤丫头,当她生日之际贾琏偷腥,直闹到当着贾母的面要杀凤丫头,贾母在喝退贾琏之后劝慰凤姐,也只是说哪个猫儿不偷腥,喝多了又喝起醋来,这句话其实是把错误归给了凤姐,是她吃醋惹的祸,可见在封建社会对男性的风流之事是非常宽容的,所以妾可以有很多,只要你养得起,比如贾赦,所以袭人和宝玉的初尝风月是不算什么的。更何况《红楼梦》一书第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尤三姐思嫁柳二郎借兴儿对尤二姐所说,“我们家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服侍的。二爷原有两个,谁知她来了没半年,都寻出不是来,都打发出去了。”由此可以看出,在贾府深知,少爷到了一定年龄,会有生理需求,与其让他在外边胡作非为,还不如安排家里知根知底的丫头,将来娶亲之后直接做妾就可以了。所以,袭人和晴雯其实也是贾母看中了安排给宝玉的。在第六回中说,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也确实是这么回事。 不过前八十回文中贾宝玉只有这一次风月之事,可见贾宝玉内心其实也爱袭人,袭人在宝玉心中和其它人不一样,曹公也很看重袭人,所以曹公在后文中特别安排袭人和林妹妹同一天生日,暗示其命运相同,都深爱宝玉,但都无法和宝玉结合。同时,为表明对袭人的看重,曹公让宝玉两次用做和尚诅咒,一次为了黛玉,一次为了袭人。除了这次,宝玉还有一次为了袭人击断玉簪发誓,宝玉以生命发誓,只对黛玉和袭人有过,所以,宝玉真心爱过的人不仅有黛玉,还有袭人。 由袭人而及宝钗,可知宝玉既爱黛玉,也爱宝钗,故文中有多次忘情之举,而黛玉也说他,虽然心中有妹妹,但见到姐姐就忘了妹妹,其实黛玉也看出宝玉看待宝钗是不一样的,只是宝玉自己不知道,闲话不提,再回到袭人。 刚才已经说明了袭人和宝玉风月之事的性质,现在再看袭人建议王夫人把宝玉挪出园外以避免不才之事的这件事。袭人为什么要劝谏王夫人把宝玉和姐妹们分开呢?在宝玉被打的当天发生了一件事。因为宝玉要给湘云送金麒麟,黛玉害怕又是金玉良缘的征兆,来怡红院看动静,听到了宝玉称赞林妹妹是知音的话。后来两人碰到后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林妹妹内心波澜起伏,匆匆离去。宝玉错把前来送扇子的袭人当成林妹妹表白了一番,大意就是我宝玉心里只有林妹妹,非她不娶。这番话把袭人惊了个五雷轰顶,就因为听到了宝玉的这番话,袭人才会给王夫人进言,而且她每句话都是肺腑之言,都是出于大义,也是出于对宝玉的保护,并不是小人之心。要真正了解这点,又要回到之前说过的话题,那就是封建社会的婚姻安排。 之前说过,男子可以有很多妾,但是明媒正娶的妻子只能有一个,而且这个妻子是依照父母之命来决定的,自由婚姻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想象,别说封建社会,就是到了民国其间,很多名人的婚姻还是遵照父母之命,虽然也有人用离婚或者不回家来抗争,但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更不用说在封建社会里。从曹公笔下的前八十回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在著名的凤姐弄权的故事里,在水月庵老尼的挑唆下,凤姐借贾琏的名义给长安节度使云光去信,强令前长安守备的儿子退婚成功,结果女方是个有情有义的,为抗议自尽了,男方也投了河。撕毁一桩婚约,夺去了两个人的性命。所以,在封建社会在婚姻问题上要和父母之命抗争,就要付出生命代价。 再比如黛玉,你看林妹妹对宝玉一往情深,但是宝玉任何时候对黛玉说一句暧昧的话,林妹妹都是柳眉倒竖,红了眼眶,认为是宝玉轻薄了她。紫娟为黛玉考虑,劝她早做打算,也被她呵叱回去。所以即使是黛玉身边最亲近最可信赖的人,黛玉都从不触及这个问题,可见当时对女性的礼教,是完全抹去了自择的可能性的。 你看文中几次问媒,都是直接和父母商量,从来没有问当事人个人意愿的。比如张道士对贾母给宝玉提亲,贾母对薛姨妈给宝玉提亲,薛姨妈代替薛蝌过世的父母向贾母求邢釉烟给薛蝌提亲等等,都是父母长辈之间直接商量,根本不考虑当事人的想法。所以在当时的封建贵族家庭里,儿女的婚姻大事都是长辈说了算。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袭人在听到宝玉的表白之后会如五雷轰顶了。袭人设想的不才之事就是宝玉和黛玉私定终身,甚至为了达成心愿,不惜违抗贾府统治者的意愿,以至于私奔之类的事情。那样的话,在那个时代,宝玉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丧失名誉地位,沦落到社会底层,对于一心只为宝玉的袭人来说,这无异于五雷轰顶的打击。 所以,袭人会在与王夫人私谈的时候,巧妙地提醒王夫人把宝玉挪出大观园,你看她泄露了宝玉的秘密么?没有,她只字不提宝玉表白的话,而是讲了一篇大义,既避免了她所担心的不才之事,也没有伤害到宝黛,这是袭人得体善良的地方。如果不是仔细分析,是看不出书中的线索,也就会是非不辨了。 到这里,关于袭人的第一个质疑已经解决了,加上已经解决的第二个质疑,这样,我们就搞清楚了袭人的基本品性,虽然人性复杂,但袭人无论如何算是一个难得的得体聪明的女子,是值得宝玉爱,值得众姐妹依靠的。
袭人为什么嫁给了蒋玉菡? 现在我们来看最后一个质疑,按照书中的线索,可以知道袭人最终离开宝玉,嫁了蒋玉菡,背弃了当初对宝玉不离不弃的誓言,感觉是袭人生命中的一大污点。对这件事该怎么看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知道袭人是因为什么嫁给了蒋玉菡,或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于什么目的嫁了蒋玉菡呢?很可惜,在书中的前八十回,对这件事没有明确交待,只是有所暗示。比如袭人的警幻判词中说起,堪羡优伶有缘,可叹公子无福,就是说她嫁了蒋玉菡,和宝玉无涉,又如宝玉和冯紫英蒋玉菡等人一起喝酒,蒋玉菡行令时误打误撞提到了袭人,而席间和宝玉偷空私会时互赠礼物,宝玉把袭人的汗巾送给了蒋玉菡,回家后又把蒋玉菡所赠红汗巾拴在了袭人腰间,所以,宝玉是袭人和蒋玉菡婚姻的桥梁,但是具体怎么回事,前八十回没说到,在续书中描述的情节不足为凭。不过脂批中说过,袭人和蒋玉菡是接济和照顾过宝玉和宝钗夫妇的,也说过袭人在出嫁之前说过,好歹留着麝月,这就是目前关于袭人嫁给蒋玉菡的全部信息了。 用这些有限的信息,我们能不能推测出袭人出嫁的前因后果呢?我觉得,大致可以,因为事情的发生发展都不会是毫无线索,完全凭空猜测的,我们总能用符合逻辑的推理,找到事情的真相,或者至少是最接近真相的前因后果。 首先,在前八十回里,对袭人的描述可以看出,她眼中心中只有一个宝玉,为宝玉,她真可谓肝脑涂地,所以,如果不是极其特殊的事件为导火索,她是绝不会离开宝玉的。因为袭人是旧时礼教熏陶出来的,她根深蒂固地认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训戒,一直把自己当作宝玉的人,所以她是不会轻易背弃宝玉的。 其次,从脂批中可以看出,在袭人嫁给蒋玉菡之后,宝玉和宝钗夫妇状况很悲惨,生活困难,袭人和蒋玉菡曾一起供养过宝玉宝钗夫妇,试想一下,如果袭人是背弃了宝玉另择高枝去了,她还会理会宝宝夫妇么?宝玉也不会接受她的供养。从这里可以看出,袭人对宝玉始终怀有情意,只是环境所迫,这段感情只能付于流水,那么她离开宝玉的原因如果不是背弃,就只能是其反面,是保护或者资助宝玉。 再次,脂批中说,袭人出嫁的时候,曾恳请,好歹留着麝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呢?袭人是因为贾府不留或者留不住才走的,并不是心甘情愿,如果是她背弃了宝玉,她还会说出这样的话么?这句话里包含了多少牵挂和不舍啊! 有人把袭人的判词凭空加上自己的感情去读,认为里面表达了讽刺和尖刻的意思,其实是不对的,作者完全可能是真的表达自己的叹息,从内心希望袭人能在宝玉身边守一生一世的。 对袭人的看法有极端对立的情况,不能不说和后四十回的描写有直接关系,在澄清了前八十回中的疑问之后,撇开后四十回不看,你肯定也能看到一个至善至贤又智识得体的袭人,宝玉愿意为了袭人去当和尚,并不是随口戏言,而是下意识的真情流露啊! 那么到底袭人为什么要嫁给蒋玉菡,而不是死守宝玉呢?根据书中的情节推测可能有两种情况 设想一,元宵节前后,政权更替,元妃失势被赐死,贾府被查出巨额亏空,需要尽快赔补,从而快速衰败,北静王被边缘化,无力挽救贾府。贾宝玉携玉避祸出走,黛玉思念成疾,又担忧宝玉的安危,以泪洗面,忧思伤生,在春末去世,死前托梦给宝玉。宝玉梦中吐血,昏死过去,醒后回到家中,已是物是人非。薛家也随着薛蟠昔日葫芦庙案重审而败落,失去皇商资格,薛宝钗待选梦碎。于是,在两边长辈主持下,宝玉宝钗成亲,可是家徒四壁,为了换取银两帮助宝玉宝钗成亲,贾府只好把袭人等几个所剩无几的才貌双全的丫鬟卖了给小户人家做妻室,获得不菲的银两。所以袭人有“好歹留着麝月”之语,就是希望不要把麝月也卖了。麝月是袭人一手培养起来的,是很得用的丫鬟,袭人希望能留着麝月替她服侍宝玉。仅看这一句话,就可以知道袭人根本不想离开,是万般无奈被卖了。 设想二,随着贾府势败,人人自危,作为贾府继承人的贾宝玉,更成为众矢之的,宝玉被捕入狱之后,为了解救宝玉,袭人自愿嫁入忠顺王府,成为蒋玉菡之妻,想凭借蒋玉菡在忠顺亲王处的得宠地位来解救宝玉,最终没有成功,但袭人还是感念蒋玉菡,所以和蒋玉菡婚后关系非常和美。这个设想过于浪漫,不是很合逻辑。毕竟蒋玉菡和宝玉关系本来就非常好,惺惺相惜,完全不必非要袭人嫁给他才肯出面搭救。所以,这个设想基本上是不成立的。 那么可以简单地设定,第一种情况是成立的。我们来看看前八十回里,有没有什么比较明显的线索。先看袭人自己给我们留下的线索,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写到袭人回家一趟,宝玉去她家里看她,正好碰到袭人在哭,问起她来,袭人遮掩过去了。那么袭人为什么哭呢?书中说,原来,袭人在家听见她母兄要赎她回去,她就说至死也不回去的。又说:"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也不朝打暮骂。况且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得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因此哭闹了一阵。 从这一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袭人的一些态度,首先,袭人“至死不肯回去”。注意别把这个至死理解错了。这里并不是说袭人当时对宝玉一心一意,死也不肯回去,现在贾府衰败了,她变了,不是这样,要看清楚前提。这里至死不肯回去的前提是什么?前提是“况且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得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这一点非常关键。也就是说,当时袭人家里情况很好,不缺钱,不少吃穿,所以袭人至死也不肯回去。 其次,袭人说了在什么情况下她愿意被赎回去?“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 这一句话也非常重要,就是说,虽然她非常爱贾宝玉,但是如果自己的家里确实艰难,那么为了拯救家人,她还是愿意被再卖一次。所以,这里袭人自己就说明了自己至死不肯回去的前提,那就是只要家里不艰难。但是如果家里困难,需要她牺牲,她还是会为家里牺牲。这就是袭人。 再次,我们看看袭人最开始是如何被卖掉的?“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袭人最开始的被卖,就是为了挽救一个家庭,为了父母能活下去,为了兄弟姐妹能活下去,年幼的袭人心甘情愿地被卖了。袭人从小就是这样的,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顾全大局。这是一个伏笔,为后文中贾府的败落,贫困,不得不卖掉一些丫鬟度日或者成亲,埋下了伏笔。当然最主要的是伏袭人为了贾府的众人而被卖掉的命运。在彼时,袭人仍旧是袭人,愿意为了大局牺牲自己。 所以,曹公行文从来没有虚笔,你看似随口说的一件事,很可能就是为了后文中的情节做铺垫,做交代。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想见,虽然不舍,虽然无奈,一边哭着叮咛“好歹留着麝月(因为只有她,能像我这样服侍宝二爷)”,一边哭着上了蒋玉菡的花轿。因为此一去,虽然自己前途未卜,但是至少贾府众人的当下眼前之窘急贫困,可以缓解。
为什么袭人能和蒋玉菡有一段幸福婚姻 如果袭人是不得已被卖了,那么为什么袭人能和蒋玉菡有一段幸福婚姻?在你看来,袭人应该是以死殉宝玉才对,以死守节才算是对宝玉忠心耿耿。这就错了。因为袭人不是简单的嫁娶,她是被卖掉了,是一个商品。如果她自杀,蒋玉菡是可以找贾府退回卖身银两的。那么贾府什么也得不到,更没有银两给宝玉宝钗成亲,袭人对贾府忠心耿耿,是绝不会背弃贾府,只顾成全自己的。 其次,你看在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是怎么评价袭人这个人的,“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与了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这就是袭人婚后能和蒋玉菡夫唱妇随真和合的原因。袭人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她对谁都是忠心不二的。她相信自己的命运。最开始服侍贾母,贾母就是她的天,她对贾母有多好?你看贾母对她满意到决定把她给自己最疼爱的孙子做妾;接着服侍湘云,湘云就是她的天,湘云对她有多满意?湘云跟她一起住在西边暖阁里的时候,曾经说过希望将来出嫁的时候能够带着袭人,两个人共侍一夫,在一起相守一辈子;接下来服侍宝玉,宝玉还是她的天,万事都为了宝玉好,宝玉对她也是情深意重;现在她因为命运的安排和蒋玉菡结为夫妇,虽然不是她的心意,但是蒋玉菡在关键时刻拯救了贾府,卖她的银两可以帮宝钗宝玉成亲,她是万分感谢的。袭人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所以现在蒋玉菡就是她的天。袭人待人一心一意,也算是她的福分。这样的人,才能在命运面前始终是桃李春风满面吧。所以袭人并不是忘记了宝玉,或者是见异思迁,或者是嫌弃宝玉贫穷所以爱上了别人。袭人是一个能随遇而安的人,在和蒋玉菡成亲之后,她能够对蒋玉菡忠心耿耿,才换来蒋玉菡对她不离不弃,甚至在日后和她一起供奉宝玉宝钗夫妇,毫无怨言。袭人的为人,令所有人无法自拔,只能也对她一心一意。 袭人后来的命运是怎样的?可以想象,如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袭人所抽的花签,在贾府败落,众人树倒猢狲散的过程中,袭人得以找到自己的世外桃源。书中说,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写着旧诗,道是:桃红又是一年春。 注云:"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众人笑道:"这一回热闹有趣。"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她同庚,黛玉与她同辰,只无同姓者。芳官忙道:"我也姓花,我也陪她一钟。"杏花,自然是探春了。 你看,这么多人给袭人敬酒,也算是怡红院里的群芳之冠了。这些人,恐怕都是在冥冥之中感谢袭人对大家的保全和照顾吧。和她一样热闹的,也只有群芳之冠牡丹宝钗,随宝钗嫁了宝玉的香菱和杏花探春了。 袭人的命运在嫁给蒋玉菡之后,还不算完,后面还有袭人和蒋玉菡一起侍奉旧主宝玉宝钗夫妇的情节。彼时的宝玉贫苦交加,宝钗不离不弃,在这样凄惨悲惶之中,对比昔日锦衣玉尚有诸多不满,袭人不知内心作何感叹?昔日宝玉守在晴雯的病榻前,看她用粗茶吊子喝酱油色的茶水,想起性情娇纵的晴雯往日为一点小小的不如意而娇嗔怒斥,也有过类似的感叹。真是人生如棋局,一局料不真啊!
袭人为什么和黛玉同一天生日? 袭人的生日和黛玉在同一天,这是一个什么征兆呢?在王夫人抄捡大观园的时候,收拾四儿的罪状是四儿曾经说过,凡是同一天生的就是夫妻。那么我们可以推演,凡是同一天生的女孩子,就是姐妹,或者是具有类似的命运。在《红楼梦》中,没有什么虚笔,基本上曹公所说的每件事都是前后关联或者是有所交代,所以,不能轻易错过这么一个重要细节。 你看,在宝玉过生日的时候,发现还有另外三个人与他同一天生日,宝琴,平儿和邢岫烟,于是探春论及生日的时候就说到一些细节,说老太太和宝姐姐是生日在一块的,这两个人的共同之处很明显,贾母是整个贾府的老祖宗,统领贾府多年,但是她不是一个老糊涂,而是一个很有情趣,很有见识,能体贴人关心人,怜老惜贫,待人厚道的老人家。你看她照顾刘姥姥,有没有一点鄙视或者轻看?她是真把她当作老姐妹了;你看她处处替李纨考虑,给她最多的月银,最多补贴,每次要出什么钱都是她替李纨出;你看她对待贾府曲折八拐的转折亲,都当作亲人,如李纨的婶子,薛宝琴,薛蝌,甚至邢岫烟和邢忠夫妇,她全部妥善安置;你看她对待贾府的穷本家,如四姐的母亲和四姐,不仅留下来在家里玩,还特别关照大家要好生照看,因为她知道贾府上下都是“一颗富贵心,两个体面眼”,贾母的好处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而薛宝钗也是这样,她对于大观园里众姐妹的照顾,也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她不让你感觉到低人一等,或者在求她;她总是避开众人给每一个姐妹排忧解难;她能敏锐地看出每个人潜在的需求,看到别人注意不到的小小细节,能及时给人以指导,并温暖你的内心。宝钗的美好,与贾母有传承之妙。正如贾母统治下的贾府,众姐妹和宝玉以及各屋里的丫鬟都能如沐春风自由自在地活着,这和贾母的管理理念是不无关系的。如果贾母和贾政贾赦一样,不苟言笑,严苛拘束,想必宝玉必不存在,而是两个贾珠或者两个贾兰,姐妹们也不可能起什么诗社,人人都正襟危坐,个个都是李纨了。可以想象,如果薛宝钗入主贾府,假设贾府彼时还有几十年的兴盛,想必子孙们也能出一些青年才俊,龙驹凤雏,宝钗的管理,如果能早一点从凤姐手中接手,可能贾府本来是回天有术的。凤姐的管理,问题就是威多恩少,而且凤姐过于谋取私利,导致贾府成了空架子,再加上她没有开源的思想,不肯置地,只是放高利贷,而利银又被她直接装进腰包,节流也都流进了她的腰包,所以凤姐一人富了,而贾府则越来越穷,入不敷出,最后出现巨额亏空。加上贾母和薛宝钗理论上说都是贾府的媳妇,所以位置和命运也很相似。可以说,这两个人生日相同,命运也差不多。更何况在贾母端午节的时候在清虚观打醮,张神仙有一句说宝玉的话,很有意思,他说宝玉和当年的国公爷是一个稿子。也就是说宝玉和贾母的丈夫,也就是宝玉的爷爷,长得一模一样,气质和举止也像。所以贾母和宝钗形同同一命运的两个分身,倒也不算离奇。
那么林黛玉和袭人是不是也有这种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确实有类似的命运。黛玉和袭人都爱宝玉,她们两个都是宝玉青梅竹马的情人,一个在身边,一个在心里,一个是精神上的初恋,一个是生活中的初恋,宝玉也爱她们两个。曾经有人把宝玉和袭人的关系庸俗化,认为她们仅限于肉体关系,其实大谬,在宝玉的一生中,只为两个人说过你死了我做和尚去,其中之一就是袭人。也只为两个人以死来诅咒自己,其中之一也是袭人,当然另一个就是黛玉。 袭人了解宝玉,并不逊于黛玉,袭人知道宝玉的内心痛苦,也知道他是为什么而痛苦。袭人也很懂黛玉,知道她为什么生气,该如何宽慰。很多时候,她知道宝玉和黛玉两个人各自心思的细腻程度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你看黛玉因为凤姐说戏子长得像她,偏偏又被湘云当众说了出来,宝玉害怕黛玉不高兴,赶紧给湘云使眼色,被黛玉看到生了气,结果宝玉给湘云解释被湘云骂了出来,再回到黛玉那里也吃了闭门羹。宝玉感到莫名其妙,毕竟湘云的气还可以理解,黛玉怎么会生他的起呢?他又没说笑,也是为了保护黛玉同时也保护湘云和黛玉的关系才这么做,为什么黛玉会生他的气?宝玉垂着头在黛玉门外搞不明白。袭人全看明白了,可是袭人在彼时断不能劝,由此可知道袭人在拿捏尺度处理情感纠葛的时候非常有分寸,她是懂得黛玉的心思,怕伤害到黛玉才不劝的。别小看了袭人,袭人其实也很爱黛玉,是很保护黛玉的,就如宝钗对黛玉的保护,真是恰到好处,敏感如黛玉,也不会感到受了伤害。在感情的细腻上,袭人是不输黛玉的。 有人曾说过一个细节,认为宝玉挨打之后,让晴雯给黛玉送旧手帕,还特地把袭人支开了,说明宝玉不信任或者不喜欢袭人。其实不然。这个情节的安排有两点意思,第一,当时白天的时候,宝玉拉着袭人的手当成黛玉表白了一番,他是很害怕的,因为袭人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和晴雯等不同,她悟性很好,宝玉的那番表白其实是把他对黛玉的爱慕之情都说了出来,宝玉担心袭人走漏风声,也担心再给黛玉送东西或者是去看望黛玉,引起袭人的劝谏,把事情越闹越大,所以在当时的情形之下,他不想让袭人知道,以他对袭人的了解,袭人至少不会支持他背着太太老太太私下里瞎搞自由恋爱,所以还是不要让她知道为好;第二点呢,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只有晴雯是一个空心大萝卜,她完全没有儿女私情,也不懂得这些儿女私情,所以让晴雯去看黛玉,就只是看望,让她去送手帕,就只是送,对晴雯来说,不包含任何其他的深的含义。晴雯闷头闷脑地去送,又闷头闷脑地回来,果然完全不明白宝玉在搞什么名堂。她唯一担心的是,以黛玉的脾气,会不会又要大哭一场,和宝玉冷战好几天,因为在晴雯看来,这根本就是在打趣黛玉嘛!晴雯的不懂是真的不懂。所以,这个情节,你不要看错了。不是宝玉不喜欢袭人,而是袭人太聪明太有悟性,宝玉不敢把爱慕黛玉的心思被她发现而已。 所以,如果说宝玉爱着黛玉,那么可以说宝玉也爱着袭人,正如宝玉虽然很爱黛玉,但是难免忘情于宝钗。宝玉对黛玉和宝钗两个人其实都是很欣赏的,也许也很爱宝钗,虽然逊于黛玉。宝玉也爱宝钗,但是因为理念不同,所以他们之间总有隔阂,使得宝玉不能像对黛玉一般对宝钗一往情深,再加上宝钗对这种爱意是没有回应的,所以慢慢地宝玉也就不觉得自己爱着宝钗了。但是黛玉是个明白人,她看得出来宝玉对宝钗不是简单的姐弟之情,他是爱着宝钗的,宝玉只是自己不明白而已。所以,宝玉是在不知不觉中爱着宝钗,这种爱,就在袭人身上实现了。 他和袭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是姐弟情,也不是很多人误以为的所谓恋母情结。这个是对宝玉的荒谬误解。宝玉爱袭人或者爱宝钗,就是因为她们也懂得自己,能时时刻刻体谅到自己的感情,能欣赏自己的才华,并能以宽厚善良的心温暖他敏感的心。宝玉是很能感受爱也很懂得爱的人。宝玉绝对没有恋母情结,如果有一丁点,那么他一定最喜欢宝钗,绝对不喜欢黛玉,一个人的喜好,是不能隐瞒的,也是不由自主的。提出恋母情结说法的人,是完全没有理解袭人和宝钗对宝玉的意义,也没有看到袭人心思细腻,善解人意,敏感任性的一面才这样说。袭人,可不是宝玉的老妈子,她可是很会撒娇的,你看她讽谏宝玉的时候,不是有很多差点把宝玉噎死又差点把他甜蜜死的时刻么?宝玉给她解扣子,她把他的手推开,自己扣上了。宝玉问她怎么了,她用怒容满面娇嗔满面顶了他两句。这种恰到好处的难得一用的娇嗔,可是比林妹妹每天哭哭闹闹管用多了。宝玉马上情不自禁地用击断玉簪来发誓,你看看袭人的魅力。绝对不是老妈子老大姐式的,如果你一定要追究这是什么魅力,我想最恰当的解释就是女人味吧。宝玉爱上袭人,爱上宝钗,就是因为她们温柔的女人味。这一点虽然和黛玉不同,但是也许可以看作是对黛玉的一种补充吧。毕竟,每天被人呲,也需要一点调剂。所以宝玉才会有忘情于宝钗的时刻吧。也许他的潜台词是,要是林妹妹偶尔也会这样该多好。 黛玉和袭人,都是宝玉的初恋,两个人有共同点,也有互补性,是宝玉一生的惦记。在《红楼梦》的后半部中,这两个人,都以她们自己的方式离开了宝玉。虽然是情非得已,可是现实总是很残酷。这一点,也是黛玉和袭人神似的地方。她们,最终都不能陪伴宝玉一生一世。黛玉,在十六岁时,因为元妃被赐死,贾府查出巨额亏空,宝玉离家避难,黛玉终日思念和牵挂宝玉,以泪洗面,病体怏怏,泪尽而逝,临死托梦给宝玉,希望他平安,自己是去太虚幻境交割,不必挂心,毕生的眼泪都已经归还给他了,尘缘已尽,希望他能娶宝钗,安度余生。宝玉,终于以这种方式,由黛玉的手中交到了宝姐姐的手里。袭人呢,袭人毕生为宝玉而活,她是非常不情愿离开宝玉的,恨不能同生同死,可是她不管自己心里怎么想,感受如何,她始终把宝玉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贾府赔补亏空之后,贾府就精穷了,能卖的宝物都卖尽了,因为日常开销有出无进,最多只能靠卖掉原来的家具物件和多余的丫鬟小厮来换取银两。最开始卖那些不值钱的中老年仆妇,慢慢地卖那些小丫头,最后只能卖那些受过良好训练,针线活一流又标致大方的上等丫鬟,因为可以把她们卖给中小户人家做正室,可以多卖些银两。在宝玉和宝钗成亲的时候,卖掉的就是袭人,鸳鸯,平儿,紫鹃这些比寒薄人家的***还像样的大丫鬟,而袭人就是被卖给了蒋玉菡。袭人就是这样离开了她毕生依恋的贾府,离开了宝玉,临走时留下那句令人心碎的话,“好歹留着麝月”。 为什么卖袭人而不卖麝月?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的***是,当时是所剩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大丫鬟都站在一起等着被挑选,袭人是被蒋玉菡看中的。袭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选择权。但是袭人也没有选择死,出于她的忠义,她只是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宝玉,成全了贾府。所以,失去袭人,如同失去黛玉,是宝玉一生都愈合不了的伤痛。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