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女主原型专横暴躁 女儿精神崩溃
来源:人民网
从个人回忆到银幕经典,《音乐之声》的成功仰仗百老汇与好莱坞的精心加工。时隔半世纪,重新审视影片和现实的微妙差异,人们不得不感叹“艺术高于生活”。
直到今天,在经典影片《音乐之声》中饰演女主角的朱莉·安德鲁斯,仍然会让自己的生活习惯与该片主题曲《哆来咪》的歌词尽量保持一致。比如,没有果酱配面包,她就不喝茶(歌词中提到“茶是搭配果酱面包的饮料”);每当海关官员、税务稽查员或***问她叫什么,她都会唱着回答“Me”(歌词中有一句“me是我对自己的称呼”)。
日前,为纪念这部电影上映50周年,新闻主播黛安·索耶和安德鲁斯一同回到《音乐之声》拍摄地——奥地利萨尔茨堡,探寻影片背后的故事。这部时长一个小时的“音乐之声特辑”于3月18日在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台播出。
日,《音乐之声》在纽约里沃利剧院首映。当时,美国经历着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的双重考验。男女老少涌入影院,从美妙的音乐和动人的剧情中寻找慰藉。
一名越战老兵说,他第一次看《音乐之声》,是被妻子拖去的。然后,他自己又看了127次。“我得以到另一个世界度过3小时,那3小时的我是自由的,享受着美好的平静。”
这部影片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延续至今,《雪绒花》、《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等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是从此传唱不息的。如果算上美元的通货膨胀率,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是美国历史上票房第三高的影片,仅次于《乱世佳人》和《星球大战》。
人物个性让步于艺术加工
《音乐之声》讲述了玛利亚·奥古斯塔到冯·特拉普上校家中给7个孩子当教师,用她的歌唱天分和温柔性格融化了纪律严明的特拉普一家,建立起家庭合唱团的经历。后来,玛利亚嫁给了特拉普,全家人为逃避纳粹统治,借演出之机离开了奥地利。
影片改编自同名音乐剧,后者则来自玛利亚·冯·特拉普1949年出版的自传《特拉普家庭合唱团的故事》。百老汇和好莱坞都对原著进行了改编。比如,影片中7个孩子的名字和年龄与事实有异,而安德鲁斯饰演的玛利亚原本是特拉普家二女儿的导师,并非所有孩子的家庭教师——1926年,时年21岁的玛利亚·奥古斯塔因为接受过维也纳师范学院的培训,被安排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家工作10个月,作为她成为修女前的实习。
美国“历史”网站称,现实中的玛利亚和特拉普上校并非在纳粹侵占奥地利的1938年结婚,而是结合于1927年11月。由于电影的艺术处理,玛利亚自己的3个孩子也未出镜。
有趣的是,特拉普家族的子女对这部影片持保留态度,原因之一是,剧中的特拉普上校被塑造成了一个不容易接近的人。事实上,这位老军人的确曾给孩子们穿上水手服,并用吹哨的每个音阶代表一个孩子,但他不曾让孩子们齐步走或立正。“他是个很温柔甚至溺爱孩子的爸爸。”美国作家汤姆·圣彼得罗在《经久不衰的电影》一书中写道。
上校之子约翰内斯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他的父亲“非常迷人,大度,开朗,而不是音乐剧和电影中的拘谨模样。母亲曾试图改变电影对父亲的描述,但没有成功”。
不难看出,电影中角色的原型更加立体和复杂。玛利亚也承认,朱莉·安德鲁斯把她演得“太温柔了”。真正的玛利亚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音乐之声》导演罗伯特·怀斯曾回绝了请玛利亚担任顾问的提议,称:“她太专横,我不喜欢这一点。”
特拉普家的二女儿也表示,继母“脾气糟糕,变化很快,你都不知道什么刺激了她。我们将这视为过境的暴风雨,因为下一分钟她又和颜悦色了”。
按照圣彼得罗的分析,玛利亚的性格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关。她10岁时父母双亡,和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叔叔住在一起。为了人身安全,她躲进了修道院。直到结识了特拉普一家,她心中的寒冰才逐渐消解,进而留下来并加入了这个家庭。
玛利亚还在自传中披露,她与上校并非深爱彼此。结婚那天,她一直在生闷气,因为她本来想当修女。“我喜欢他,但不爱他。我爱孩子们。可以说,我是嫁给了孩子们。”
主角们原本是为生计歌唱
上世纪30年代,特拉普一家经历了大萧条,银行存款在一夜间蒸发。大人和孩子不得不想方设法挣钱糊口。神父弗朗兹·瓦茨那听过他们的演唱,认可这一家人的音乐才能,遂指导他们成为专业合唱团。换言之,瓦茨那才是特拉普一家登上舞台的推动者。但电影编剧认为,这位神父的存在会削弱女主角玛利亚的重要性,于是,瓦茨那在电影中消失了。
1999年,特拉普家的二女儿在接受《名利场》杂志采访时透露,继母玛利亚到来前,他们的生活就充满音乐。他们的生母热爱歌唱和乐器,先后教给孩子们100多首歌曲。
赚钱,是“特拉普家庭合唱团”最根本的存在理由,“我们不会像电影中那样,在野外跑跳唱歌。我们的生活很艰苦。”玛利亚亲生的女儿罗斯玛丽说。罗斯玛丽有舞台恐惧症,不喜欢母亲强加给她的安排,以至于在40岁前多次精神崩溃。然而,即便对母亲心有芥蒂,玛利亚于1987年过世前,一直是罗斯玛丽在照顾她。
影片中对一家人翻山越岭逃到瑞士的描述同样属于艺术加工。事实上,他们先是乘火车到了意大利,随后去了美国。1942年,特拉普举家搬到佛蒙特州,在当地开了一家滑雪旅馆。这家旅馆今天仍在营业,负责人就是约翰尼斯。
特拉普一家将他们的故事卖给百老汇和好莱坞,作为回报,电影和音乐剧每赚1万美元,他们就能抽取375美元红利。至今,《音乐之声》每年仍为他们带来10万美元左右的收入。
新一代的特拉普合唱团如今仍在歌唱。他们是家族的第四代,最初是为了让卧病在床的祖父沃纳·冯·特拉普开心。2007年沃纳去世后,他们继续表演,并开始在各地巡演。
片场内外,古怪插曲不断
音乐剧版《音乐之声》于1959年在百老汇上演时,媒体评价不算太高。《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沃尔特·克尔认为,“爱唱歌的修女变身躲避纳粹的保姆”的故事,“无论情节还是歌曲都太甜了”。该剧出自黄金搭档罗杰斯和汉默斯坦之手,但克尔指出,两人在1945年的《旋转木马》中抨击了家庭暴力,1949年的《南太平洋》则直指种族主义。相比之下,《音乐之声》简直是“严重的倒退”。好在,这部音乐剧在市民中口碑不错,并屡屡斩获大奖。
电影版则基于音乐剧做出了进一步修改。影片最初定名“麦片之声”——剧本里原先有这样的情节:特拉普一家穿着统一的服装,打理他们赖以谋生的麦片生意。由于派拉蒙公司高层的介入,剧本后来经过多次改写,片名也从“蘑菇之声”,到“棒槌之声”;故事发生的地点一度被设定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小岛上,片名也一度变成“马斯蒂克岛之声”。如此推倒重来很多遍后,编剧欧内斯特·莱曼终于一锤定音,敲定了“音乐之声”这个名字。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拍摄期间,安德鲁斯对待小演员就像剧中的玛利亚一样亲切,而扮演特拉普上校的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玩世不恭,缺乏耐心,酒不离手,胡吃海塞到穿不进戏服,还故意将《雪绒花》的歌词从“永远保佑我的故乡”改成“永远保佑我的薪水簿”。他一直瞧不起这部影片,甚至称其为“粘液之声”(The Sound of Mucus)。
更麻烦的是,普卢默声称,孩子们一唱歌,他就反胃。这让拍摄《哆来咪》的过程变得极其困难。仔细观看,观众或许会注意到,影片中,普卢默左手边藏着一个供他呕吐的塑料桶。
英国《快报》称,1964年5月,玛利亚到《音乐之声》片场探班,竟被普卢默迷住了,“你比我真正的丈夫更帅气。吼,吼,吼!”她大声嚷道。普卢默则觉得玛利亚“丰满、专横”。几年后,两人再度相遇,玛利亚高喊着“我丈夫!我丈夫!”,冲上前与普卢默相拥。
对参演的小演员们来说,《音乐之声》是他们演艺生涯的巅峰。他们始终保持着联系,情同手足。2010年,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曾安排他们重聚。如今,他们的职业是软件工程师、癌症募款专员、悉尼歌剧院艺术总监、室内设计师、摄影师、艺术家和花店店主。
作为“美国电影”大获成功
“就是在这张长凳上,一位82岁的老太太摔倒了。”导游彼得指着萨尔茨堡郊区海尔布伦宫的玻璃屋说,“她边唱《16岁快要17岁》边跳舞,然后就摔了出去。”
这栋建筑物正是《音乐之声》的外景地之一。“那位老妇是该片的铁杆粉丝,忍不住翩翩起舞。”
很多游客到了萨尔茨堡,首先想到的就是《音乐之声》。据估计,全球至少10亿人看过这部影片,但在当地,《音乐之声》没有光环。
“电影从没在这里放映过,”彼得耸耸肩,“我们是通过书本了解到这个故事的。”
50年前,萨尔茨堡本地人乔治·斯坦尼茨在剧组担任导演助理。这个年轻人的工作包括指挥群众演员合唱《雪绒花》。“我告诉导演罗伯特·怀斯,我们必须先教大家学会这首歌。对方非常惊讶:‘这不是一首奥地利歌曲吗?这不是你们的国歌吗?’”斯坦尼茨告诉BBC,“我对他说,‘不是,它是罗杰斯和汉默斯坦创作的。’”
每当在拍摄《哆来咪》的花园漫步,斯坦尼茨总会听到身边的游客情不自禁地哼着那首歌的旋律,这让他有些困惑。“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首歌会如此流行?”
在他和许多奥地利人看来,这部片子更符合美国人的,而非奥地利人的审美。“除了地点,它和奥地利没什么关系。在萨尔茨堡,人们知道特拉普一家,也知道电影和他们真实经历的区别。”《音乐之声》在全球获得的成功更是令当地人惊讶,斯坦尼茨说,当初,剧组中的德国和奥地利成员都认为这部片子会遭遇滑铁卢,“显然,我们错了”。
“单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它倒是具备了成功的一切要素——美丽的风光,和睦的家庭和几个纳粹坏蛋。”
(责任编辑:柏飞)
原标题:《音乐之声》女主角原型专横暴躁 女儿精神崩溃
&&&&&&
******:86-10-
***邮箱:扫一扫短文学APP
扫一扫短文学APP
欢迎访问短文学网 您还没有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音符的快乐,《音乐之声》观后感
时间: && 阅读: 次 && 来源:
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最大的;音乐,是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无关国家、年龄的交流方式。的确,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向观众展示了音乐的魅力,跟随下面文字去感受音乐的带来的快乐吧。
1、《音乐之声观后感》400字
《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实在是太美了,观后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剧中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她跟七个孩子和家长的,令我感动!
玛利亚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
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
通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带领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理想。
2、《音乐之声观后感》400字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一起在迈视网上观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
故事讲述了修女玛瑞亚性格开朗,活泼,赋有爱心,被修道院院长派到一个有着七个孩子的家庭去当家庭教师。孩子们的妈妈去世了,他们非常调皮,在玛瑞亚之前,他们已经气走了七位家庭教师了。
玛瑞亚克服了重重困难,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让他们的爸爸懂得如何去爱他们。最终玛瑞亚得到孩子们的认可,成了他们的妈妈,过着的生活。
其中有一个部分特别好玩:在玛瑞亚来的第一个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声雷响,最小的女儿跑进玛瑞亚的房间,她对玛瑞亚说:&姐姐哥哥们都不怕。&刚说完,又一声雷响,4个大点的女儿同时跑了进来,她们对玛瑞亚说:&男孩子们不会害怕!&雷声再次响了,2个男孩也跑了进来,&怎么你们也害怕吗?&男孩说:&我们过来看看她们怎么样了!&
玛瑞亚为了缓解他们的情绪,教他们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这样愉快的度过了。
《音乐之声》是以歌舞为主题的一部电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这样的电影,用心去感受爱,让爱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3、《音乐之声观后感》400字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做《音乐之声》的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玛利亚是一个年轻活泼的修女,喜欢在大自然下高声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记了修道院里的规矩。院长认为玛利亚并不属于规矩严格的修道院。院长与众人商量后,决定安排玛利亚到一位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个孩子,他要求对孩子严格管教。他告诉玛利亚在他家的家庭教师都做不长久,都是因为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果然也遭到了恶作剧,可是这位善良的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的父亲,而是像个母亲一样照顾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上校与玛利亚之间发生了感情,他们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纳粹占领的奥地利,上校并不想为纳粹办事,于是他带着家人逃出了奥地利。
歌声是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向往。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译名叫《真善美》,音乐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词,我们一定要多看这种电影,将真善美播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4、《音乐之声观后感》500字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5、《音乐之声观后感》500字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6、《音乐之声观后感》600字
这一学期,音乐老师给我们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前期的动人故事,讲述了一个修女玛利亚,去一位海军上校的家中,当保姆和家教,照顾上校的七个孩子。上校非常严厉,非常冷漠。但是还是被玛利亚的善良、纯真所感染,所感动。经历过一些风雨后,俩个人终于结了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影片中的插曲很多,其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几首音乐。乐曲轻松愉快,欢乐有趣,表现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如:《哆来咪》、《血绒花》、《晚安、再见!》、《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等等。这些就是《音乐之声》中的艺术佳作,它们被人们视为最值得珍惜,可以另人细细回味的音乐。
乐起,舞飞,一切的一切都归于宁静了。音乐使一切显得高尚、美丽!
正因为这一曲曲优美、好听的艺术佳作,在看这一部影片的过程中,能使观众非常想看下去,想知道最后的结局,令人一直保持着一个轻松的把这部影片看完。
这部影片主要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面对恶势力要勇敢的面对、反击。
《音乐之声》不仅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大奖,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是一部不朽的电影。
镜头切入:山现,明净清新,曲折有度;歌起,音符跳跃,轻快动听;舞动,简单绰约,朴实动人;歌为舞起,舞因歌动,灿如云锦,绚烂如春花。这是电影《音乐之声》的开始,玛利亚活泼爽朗的歌声让山美水绿情动。
大自然如此的牵系着每根爱美的神经,因为这是音乐的世界,这是快乐的世界,更因为玛利亚那颗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命,勇敢,自信,追求自由、朴实的心感染着屏幕前的你我他。( )
7、《音乐之声观后感》600字
《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实习修女玛利亚因为性格问题被送到冯&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师。后来与上校相爱并结婚,可当他们度蜜月回来时奥地利却被德国入侵,第三帝国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国任职。上校为了拒绝而打算连夜带家人一起逃出奥地利。可行动却被德军发现,最后他们在修女们的帮助下终于逃离了奥地利。这部电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难忘。
最令我难忘的是冯&特拉普上校上,他的爱国之情令我难忘。当他唱完&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时看到期望祖国美好的希望破灭,不禁哽咽得无法继续唱下去,这让我们看到了上校高尚的爱国情怀。冯&特拉普一家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惜抛下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地位以及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奥地利的行动让我非常的感动。
在现实中也有许多爱国的例子,如: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毅然决定抛开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国参加建设。虽然美方百般阻挠,但这并没有让钱学森放弃。当他回到祖国,他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这件事让我深深的佩服钱学森爷爷的爱国之情。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民族,为了祖国,为了国家的尊严。爱国是中华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不能因为被压迫而放弃自己的祖国,放弃这流传了几千年的美德。正所谓&威武不能屈&,我们绝不能因为威胁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国的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要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道理,这个道理绝对能使我受益一生。
8、《音乐之声观后感》700字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乐之声》。虽然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还是会有新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善良活泼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给他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玛利亚刚来时,孩子们并不欢迎她,因为他们觉得:谁都没法跟自己的妈妈相比。
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最终她不但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们成为了一家人。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这部影片不仅画面美,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的音乐。孩子们为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唱起了玛利亚教给他们的歌《音乐之声》。上校无法相信这歌声会是孩子们唱的,自从他们的妈妈去世后,家里的气氛全变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欢笑,整天死气沉沉,就像一座军营。是玛利亚改变了一切,家里那久违的歌声和温馨又回来了。一曲歌罢,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看到这个场景,谁不为之感动?
玛利亚初次离开修道院时,对未来很迷茫。她给自己打气:&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他又会在别处开一扇窗。&这句话触动了我,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要胆怯,不要轻言放弃。
玛利亚面对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长嬷嬷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条溪,追寻心中的彩虹!&玛利亚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披着洁白的婚纱,随着音乐的脚步,玛利亚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这部片子比我爸爸年龄还大,里面的歌曲都特别优美,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我都特别喜欢。
9、《音乐之声观后感》1200字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
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
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
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
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着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
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
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10、《音乐之声观后感》1400字
故事讲述了修女玛瑞亚性格开朗,活泼,赋有爱心,被修道院院长派到一个有着七个孩子的家庭去当家庭教师。孩子们的妈妈去世了,他们非常调皮,在玛瑞亚之前,他们已经气走了七位家庭教师了。
玛瑞亚克服了重重困难,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让他们的爸爸懂得如何去爱他们。最终玛瑞亚得到孩子们的认可,成了他们的妈妈,过着幸福的生活。其中有一个部分特别好玩:在玛瑞亚来的第一个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
突然一声雷响,最小的女儿跑进玛瑞亚的房间,她对玛瑞亚说:&姐姐哥哥们都不怕。&刚说完,又一声雷响,4个大点的女儿同时跑了进来,她们对玛瑞亚说:&男孩子们不会害怕!&雷声再次响了,2个男孩也跑了进来,&怎么你们也害怕吗?&男孩说:&我们过来看看她们怎么样了!&玛瑞亚为了缓解他们的情绪,教他们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这样愉快的度过了。
《音乐之声》是以歌舞为主题的一部电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这样的电影,用心去感受爱,让爱留在每个人的心中!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
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
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有***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情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理想,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着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
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
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音乐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上校,从此变得更有人情味。
- (短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