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国际怎样把肤色调成女儿楼之石榴红红

工人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4版:旅游
&&&&&&&&&&
金秋会理 满山尽是石榴红
&&题记&&“川原并会,政平颂理”,取古人此二句最后一字,便有了今日会理的得名。会理建县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历来是川滇往来的交通要冲、军事重镇和商旅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有“川滇锁钥”之称。今年会理石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30万吨,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全省的90%,甚至远销国外。9月16日,中国会理第二届国际石榴节在会理成功举办,笔者在参会之余还了解到一些感兴趣的见闻,在此报来,以飨读者。&&石榴王族评选&&办国际石榴节,自然得评选石榴中的最强者,这就是从三年前第一届石榴节开始进行的评选“石榴王族”活动。评选过程是将申报者送上的30颗石榴,经过看外观、称重量等环节,最终评选出“石榴王”、“石榴王后”、“石榴公子”和“石榴公主”。最终,一枚编号为22号、重1762克的巨大石榴坐上了“王位”。“王后”、“公子”、“公主”体型略小一些,但外观(“肤色”)似乎好于“大王”。倒是石榴公主,形体圆润、略泛红晕,真像一位娇小羞涩的可爱小公主。最能认同石榴身价的是随后举行的石榴王拍卖活动。8万元起价,经过十余轮激烈竞价,“石榴王”最终被6号买家、一家果品企业以38万元天价购得。这个价钱比上一届“石榴王”拍卖的24万元高了14万元。而“石榴王”的种植者、一名壮实黧黑的小伙子,手捧石榴王奖牌和1万元奖金,也算名至实归了。&&石榴?致富基地&&在距离石榴王族评选和拍卖现场20公里的鹿厂镇、以铜矿村为核心地带的几座山头之间,是令人惊叹的12000亩石榴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石榴一望无涯、红透山岭,每年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人均20000多元的收入,并使会理石榴声名远播。笔者随处见到,今年全县30万吨的石榴正忙碌着装上6轴的大型货车从物流中心运走、从大街小巷的专卖店或门市寄送出县城,昔日南诏王的进贡果品如今远销国内外。16日晚上举行的石榴节开幕式上,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慨然授予会理县“中国石榴第一县”匾牌。&&古城见证?科甲巷&&从会理城中央的北门城楼南下几十米往左一拐,就是一条叫做科甲巷的石板小巷。没走几步,便见巷子右边一座不小的临街院门敞开着,驻足一看,大门右侧有一块木牌上写着:“胡家大院”四个字。下面是几行小字:叙述了这座大院是由大门、屏门、前厅、过厅、正厅及厢房组成,为重檐和单檐悬山式顶穿逗土木结构,还讲述了胡氏祖籍为江西吉安,明代随军迁入会理,族人考中科举在外做官,为会理一大户人家,现为11代,有5户胡氏后裔共30余户;该院为县一级保护文物。在往前行几十米,又是一座与胡家大院相似的院落大门前,门牌上标明科甲巷14号。走进去,几经回旋,不见人影,只听见讲课声,原来是一名年轻女子在辅导五六名小学生的功课。她听说我们在寻找巷口提示牌上提到的“吴家大院”,便停下授课,有点怯声地说道“这里就是吴家大院”。仔细一看,这是一座三进木结构院落,院里明显住着好几家人,晾晒着衣服、停放着摩托车,院子大门一角,还堆着一大堆蜂窝煤,这就是住户们做饭烧水的燃料。科甲巷内除了胡家、吴家两大院子外,还有五六家挂有一级保护、二级保护木牌的院子。随便走进13号院子,见3名老妇在做着各自的家务。一老妇回答我们说:这座院子已经有500多年了,现在住着好几户人家,所有的房间都还在用着呢。这条短短156米的小巷,明清以来,居然先后走出了390多名贡生、举人、进士等人才,因此名为科甲巷。&&小小吃 大天下&&听说会理小吃中,口口相传的有“鸡火丝饵块”、羊肉米线等。但是在中国会理第二届国际石榴节的大庙会上,记者发现一个现象,即占绝大部分的小吃、干鲜食材是来自会理县以外的牌子货。挨着摊位数下去,有云南天麻抄手、长沙臭豆腐、九寨沟爆烤山鸡,还有云南小粒子咖啡、海南鲜椰子、宁夏枸杞,还有来得更远的台湾一口舒、蒙古烧烤、俄罗斯深海秋刀鱼。笔者不死心,在县城东街38号搜寻到了会理正宗的名小吃“鸡火丝饵块”店。十来平方的小店里,挂着县里颁发的认证牌:一块是1998年县上授予的“地方名优小吃”牌子;一块是今年7月评选的会理首届名小吃评选奖牌。老板娘笑笔者问“火”字是什么意思,说出了这个小吃就是鸡丝、火腿丝加米粉做的面条一样(称饵块)的吃食。笔者是下午3点来钟进店,老板娘任杰华见状忙挥着刚解下来的围裙说:“卖完了、卖完了,要吃明天再来!”看来生意不错,味道一定好啊。&&活着的古城&&在会理,笔者有一种感觉,即会理“远看像一座古城,近看是一座古城”。感觉到这是一座让人享受时空交错、古朴与现代互相取悦的“活着的古城”。比如,猛然间笔者看到长长的青石板路旁竟赫然矗立一座现代的四星级酒店----瀛洲园大酒店,酒店和青石板街道以及两旁的民宅和谐相处。酒店正面大门临新修的环城柏油路,旁边2道门前路,都是油亮亮的石板铺成,通向会理城中心。而城中心就是国内普遍认同的古城必备的精典建筑----钟楼(建于1734年)、北门城楼(建于1398年)。在这2座建筑周围几百米直径范围内的大街小巷,全是清一色的石板铺街,木建筑连接成片,店铺林立、居民出入,完全不像国内很多古城那样----分为什么新城、古城,且二者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古城只能观赏购物、而不能生火做饭、洒扫晾晒过日子。而在会理,居住、工作同在一城,就连县委、县政府大院离古韵十足的钟鼓楼也只有区区200米,县政府周围通道就是错落有致的石板路。每天早晚,钟鼓楼还要向全城居民“晨钟报晓、暮鼓定更”呢。&&据悉,会理连接西昌-攀枝花高速公路的永(郎)----会(理)快速通道今年底就要动工了,公司牌子就挂在县委宾馆楼前。此路一通,会理的开放度将大大提高,这座千年古城将发展更快,会理人和关注会理的人都对此充满期待。 &&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会理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县,境内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22种民族,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16.6%,有全省唯一的傣族自治乡。除16个少数民族聚居乡外,其余33个乡镇都有两种以上的民族居住。会理民风淳朴,风情独特,其中尤以彝族、傣族风情最为独特。在服饰、饮食、住宅、婚俗、丧葬、祀典、庙会、节日上极富地方特色。&&浓郁的宗教文化&&会理县境内现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种宗教,已开放活动场所13处,宗教教职人员13人,信教公民2万余人。各宗教活动场所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坚持“自传、自治、自养”的三自方针,依法从事宗教活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之间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全县各种宗教简介:佛教,唐代南诏时期,上座部佛教从滇西大理传入会理县,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白马寺、报恩寺、文塔寺、飞来寺、白云寺等寺庙,教职人员7人,信教公民有6千多人。道教,清道光初年传入会理县,现有白云庵、老君庙2处活动场所,教职人员2人,信教公民600多人。天主教,1863年传入会理县,现有天主教堂2座,教职人员3人,信教公民6千余人。基督教,光绪三十年(1904年)传入会理县,现有活动场所4处,教职人员3人,信教公民8千余人。&&本报记者 张世庆 文/图
Copyright 四川工人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