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管理专业(本科)
Untitled Document
进入课程学习-&&
| | | | | |
Untitled Document
当前位置:&&卫星数据广播&&电大暸望
电大瞭望第十期
中央电大 ( 日) 浏览人次2285
2000年第10期适应新形势加速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面向世界,总揽全局,全面分析了新世纪之初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十五”期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战略布局以及重点任务,强调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这是新世纪初各项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高等学校如何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任务十分繁重,加速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就是其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加速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是时代的呼唤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高校及其具体的学科专业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包括不同科类高校和学科专业的数量、布局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等。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在本质上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分工、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状况决定的,集中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种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根本要求。
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使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21世纪国际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又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
1.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我国新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在短缺经济基本结束、传统产品结构供过于求的条件下进行的“升级型”调整;是在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进行的“适应性”调整;是在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日益对经济全局产生革命性影响的背景下致力于产业技术结构提升的调整;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业已发挥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前提下进行的结构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局部性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在内的全面调整。
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也有一个再调整、再优化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相适应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其一,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是与传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即以重工业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学科专业结构,传统工科教育比例偏大,适应新产业结构发展需要的专业不足;其二,传统学科专业的内在素质不高,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新的知识技术与方法在其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其三,在平衡补偿短缺学科专业结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导致的学科专业新的失调,进而造***才结构性过剩。因此,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
2.科学技术革命纵深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加速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在新科技革命中,新技术、新知识大量涌现,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出现了向多学科综合方面发展的趋势;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横向学科不断涌现;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过程不断缩短,科学带动技术、技术推动产业、科技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等特点,使高校现存的专业结构与之不适应的矛盾越来越凸现。首先,根深蒂固的专才教育观念与培养模式不适应科技快速发展及综合化趋势,学科专业设置偏多、偏细,造成专门人才知识结构单一,适应性不强;其次,僵硬的学校专业设置制度和结构模式不能使学科专业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特别是新学科、综合性学科无法找到依靠点、生存点和生长点;第三,新技术的产业性迫切要求学校学科专业与现代科技及生产紧密联系,然而传统的学科专业模式却将学科专业教育局限在大学高墙内,未能有效地发挥大学知识、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应有的作用。
3.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学科专业设置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规定的旧体制已经打破,教育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单科性学校过多的旧格局已不复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必将发生更深刻的影响,要求高等学校深化改革,尽快形成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尽快形成综合性、多科性大学内的学科交叉渗透、资源优化配置的专业发展新格局,尽快形成学科专业设置更为开放、更加灵活,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
4.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快速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止于量的概念,更多的是质的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其内部结构的分化几乎同时发生,互为表里,要求高等教育结构重新组织,形成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宽泛,人才规格更加多样化。为说明大众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把高等教育重新定义为“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对我们提出了高等教育结构其中包括学科专业结构必须调整的重大课题,也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5.高等教育效益性法则的要求。高等教育已成为庞大的社会事业。每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投稿达几百亿元人民币,国家和社会不能不考虚教育效益问题。讲效率和效益,就要考虑结构是否合理,如何降低教育成本,如何提高教育投入产出率,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只有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发展需要最大程度的吻合,学科专业之间处于分工、合作、协调最佳状态,才能把教育资源投入到效益最高的部门,收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虽然我国高校众多,层次、科类不一,但却普遍未形成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较严重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大而全的问题,导致学科专业教育模式单一化。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将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买方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受教育者将要求更多更大的教育选择权,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作出更加合乎社会需要的调整。
二、加速进行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调整应脚踏实地
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反映,又是适应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的结果,更是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的深刻体现。积极稳妥地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就教育外部,不仅可以影响和重构劳动力结构或人才结构,进而影响经济结构,同时,还可以促进和引导经济结构的优化进程;就教育内部,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运行质量。
1.明确新形势下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目标是科学调整的前提。确立目标,是改革得以成功的前提与保证。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促进国家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教自身的持续发展为归宿,适应科技革命和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全面规划,形成重点突出、各方兼顾、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建立合理而自主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结构效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是做好调整的基础。各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都应从深入了解全国、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措清家底、掌握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分层次、分步骤地制定今后5年学科专业发展与调整的预测和规划。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各方面信息,分析具体情况,找准问题关键,分清问题主次,理出工作思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预测和规划应该体现全局性、整体性、方向性和指导性,明确今后学科专业优先发展、积极扶持、减少或淘汰的重点领域,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达到全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国家规划预测指导下,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把本地区人才培养纳入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大系统中,做好统筹预测和规划。高校则应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从本校的性质、服务面向和实际办学条件出发,做好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的规划。各级政府的规划应避免过细、过死,控制有余而指导不足的问题,高校则应克服盲目外延和随意性。无论哪一级预测都应既有一定的超前性,又不脱离实际。
3.积极发展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专业是调整的重点。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科技发展的前途命运。因此,优先发展诸如信息、生命、材料学等领域的新学科专业是专业调整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争创世界一流或世界知名的学校应把发展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视为己任,集中优良教育资源,重点支持这类专业建设。要充分利用体制改革后综合性、多科性大学学科综合优势,尽快开发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要高起点地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积极与发达国家合作,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学科专业。同时,也要打破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上的人为樊篱,为新学科专业的成长发展创造有利的学术生态环境。
4.积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结构、社会形态结构的需要,形成学科专业结构整体性优化。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考虑国家对不同层次、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如“十五”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的工业和农业。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工作不能清一色的贪大求高,要面对不同层次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既要发展一大批能够冲击高新科技领域的学科专业,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一大批社会急需的高等职业技术类专业,加强这类人才的岗位适用性和职业针对性培养。
学科专业的结构整体优化,还必须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我国,省情、区情很不相同。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技术水平、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不平衡性决定了区域发展对高等教育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在数量、种类、规格等方面的需要也很不相同。所以,高校学科专业的调整必须从这种非均衡的实际出发,把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人才就业结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科专业结构的整体性优化,还意味着各高校要准确定位,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一般而言,文理综合院校要突出基础和学术性,工科类院校应强化应用性,高职高专应强调职业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科和专业,其质量具有内在的同质性,质量标准是等值等价的,不存在高低之分。这样,不同的高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优化整体。
5.加强传统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也是学科专业调整工作的重要内容。“十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升级是系统性工程,既包括发展新兴产业,又有传统产业改造。同样,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也是一项整体性工作,不仅仅是发展高新技术学科专业,还包括传统学科专业深化改革的问题。后者的任务同样十分艰巨。传统专业的改革,应着眼于科技、经济、社会的时代变化,重新审视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教学内容等,全面深化改革,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6.形成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的新机制。专业调整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促进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调整工作存在着一个主动与被动的问题,存在着成效大与小的问题。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曾进行过多次专业结构调整,很有成绩,但都没有建立起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运行机制。因此,这次调整工作应进一步确立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打破专业管理制度、系科专业设置体制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的体制性障碍,建立适应高校与社会直接有效的反馈和联系,尽快形成高校根据社会需求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的能力,使高校当前乃至长远在专业设置上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自身规律,该发展的发展,该压缩的压缩,该淘汰的一定要淘汰。
三、加速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要妥善处理几个关系
1.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学科专业调整涉及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政府把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权交给学校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否则将可能导致局部有序而整体混乱的状况。政府在高校学科专业调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收集和发布相关信息,提供咨询服务,制定政策以及相关法规,建立健全评估机制等。政府还要解决和发展那些不宜由市场调节的学科专业,如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或需要特殊保护的学科专业。特别要注意总结经验,掌握政府宏观调控与高校自主调节的限度,防止陷入过去出现的一收即死、一放即乱的怪圈。
2.社会需要和教育规律的关系。哪些学科专业需要开设,哪些需要合并,哪些需要淘汰退出,应该有科学依据,不能仅凭主观意志。一般而言,一种专业的建立,多是该专业所依赖的学科业已相对发展成熟,并且这种学科日益化作产业或社会事业,产生了连续性的人才需求,同时,学校也具备了基本办学条件。设置新的学科专业,要遵循教育规律,不可急于求成。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随意变来变去,否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教学质量。
3.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的关系。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布局等,对于社会发展需要而言,只是一种外在形态的适应,而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更应该在专门人才的内在质量上达到社会认可的要求。因此,学科专业调整,不能只理解为规模、种类等方面的扩展,必须把专业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专业内在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强化素质教育观念;加强学科与专业的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结构和内容现代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资培养与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教学手段和技术装备建设。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没有相应的高质量的课程、师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保证,学科专业调整将只能徒具形式,失去实质意义。(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23期作者林蕙青)
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成才立交桥]
建什么样的“立交桥”
“立交桥”的提出是由于“独木桥”的存在。“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确实为害甚大:为了过“独木桥”,少年儿童从小就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喘不过气,书包越来越沉,睡眠越来越不足;农村的家长看到孩子升学无望,就连初中也不让上完,辍学去干活;中小学校的教学不能不跟着“中考”、“高考”指挥棒转,“应试教育”屡禁不止,“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在社会和家长压力下,甚至出现了“轰轰烈烈宣传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好应试教育”的现象。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家庭悲剧,出现了“择校”造成的不正之风。
于是,大家都达成了共识,“独木桥”必须拆除,要用“立交桥”代替“独木桥”。
但是,深入思考一下,为了使上大学的路畅通,何必修“立交桥”呢,只要修一座单向的、宽敞的"通向大学之桥"就可以了。世界上,有这种最宽的“通向大学之桥”的大概要算美国,1995年它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81%。美国的青年,只要高中毕业,自己愿意就可以上社区学院,不用考试,所谓“宽进严出”。别的发达国家“桥”没有这样宽,毛入学率也在40%以上,如日本40.3%,法国51%,德国44.4%,英国49.5%等。
但是,如果只强调展宽“通向大学之桥”,必然会产生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我们国家有没有力量修这样宽的桥。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那就是说,“通向大学之桥”只能有15%的同龄青年过去,85%过不去。但就是这样窄的桥,我国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就要比现在翻一番多,达1600万人左右,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是可想而知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人民刚进入温饱或小康,这个问题只能量力而行。
二是我们国家有没有那么多可以容纳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岗位,会不会造成大学生待业,会不会高才低用。
三是尽管有了很宽的桥,仍然有竞争。因为桥上有快车道、慢车道,快车道通向知名大学,慢车道通向一般学院。如日本,毛入学率已不低,但不少家长为了子女能上著名大学,毕业后有好工作,子女下了学还要找家教补习,还要上补习班,负担也很重。这和我国有些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择园”、“择校”,一心奔“重点大学”一样。去年国务院下大决心扩大高校招生,增长率达47%,但也只有63.8%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能升学。今年招生计划再扩大20万,普通高校和***高校共招300万人,许多地方取消了对“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报考的限制。这样,今年高中阶段毕业生超过600万,这个桥仍然不算宽。
因此,为了解决“独木桥”而展宽“通向大学之桥”,会有一定效果,但仍然是“治标”不“治本”之法。我的建议是修“通向成才之路的立交桥”,修起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让我国所有的青年都有“成才之路”,都能边实践、边学习,成长为对国家的有用之才。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种观念和风气在我国五六十年代是比较浓厚的,国家主席和背粪桶的清洁工握手说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知名的科学家和工人、农民在人民大会堂共同议政,传为佳话。文化大革命,鄙视知识,鄙视知识分子,给社会带来极坏风气。改革开放以后,重视科学、重视知识的风气是浓厚了,但在有些家长和青年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上大学才有出路”的思想有所抬头。事实上,社会的结构是复杂的,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正如***同志说的“二十一世纪,我国既需要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人人都上大学仍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政策上的问题。我们的人事制度“重学历、轻能力”把学历和找工作、工资福利,甚至和分房、转户口都挂起钩来,而对于评定职业资格却还缺少一套完整的制度。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除学术单位看重学历外,其他岗位,职业资格***重于学历。再如英国,在90年代实行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并规定了五级职业资格,四级相当于取得大学学士学位,五级相当于研究生学位。这种就业制度上的“立交桥”,比教育制度上的“立交桥”更重要。
还有一个成才道路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一生往往分为三个阶段,学习阶段、工作阶段和养老阶段,人们从家门走入校门,从校门进入工作单位。“三门道路”,往往“一考定终身”。你从哪一级学校毕业就做哪一级工作,工作很难变动,也很少有机会再去学习。这种人才成长之路,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类型日新月异、职业要求不断变化、人的岗位不断流动等新情况,而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循环往复,贯穿人的一生,应该是现代成才之路。因此我们要用终身学习的理念设计“成才立交桥”。
构建“成才立交桥”
这是一个涉及观念、制度(尤其是人事和教育制度)、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有待全面、深入的研究。这里只是提些粗浅的想法。
1.不能把“上大学”作为建“立交桥”的目标,而要把“成才”作为目标。从教育的角度讲,要为每一个公民提供通过学习挖掘自身潜力的机会。今年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发达地区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职前教育,为公民一生打基础的。但是,要真正成才,还要走边实践、边学习的路,在一生中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去实践、去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并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身,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做更大贡献。
2.学校教师、宣传媒体要对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进行“行行出状元”的教育。要宣传各行各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宣传各行各业的模范代表人物。不要歧视高考落榜学生,家长要实事求是地引导子女成才。
3.建立和健全我国职业资格***制度,与学历***并重。在选拔、用人制度中要以能力、业绩为主,不能片面看学历,也不要把学历简单地和工资福利待遇挂钩。
4.按照第三次全教会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互相沟通、互相衔接的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年龄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大力发展现代化远程教育、职业资格***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的途径,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这两段话完整地表达了教育在构建“成才立交桥”中所应该采取的措施。如果真正落实了,高考“独木桥”就会拆除,成才“立交桥”也就建立起来了。当然这些措施的全面落实要经过艰苦努力。
“独木桥”问题的产生,“立交桥”的建设,都与高等教育改革直接有关,可以说是问题的关键。这里有一个根本的观念值得重视,即把高等教育视为“职前的学校学历教育”。而从终身教育和构建“成才立交桥”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就应该在纵向上,为公民一生提供多次接受高等教育(中学后教育)的机会;在横向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正规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多媒体教育等多种学习形式并举。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类教育资源互相融通,提高服务效益,为公民终身学习提供方便。(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23期作者王浒)
电校教[2000]34号
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1年春季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独立设置的广播电视大学:
根据中央电大上报教育部高教司备案的《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1年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方案的报告》(电校教[2000]33号)文件的精神,经研究确定中央电大2001年春季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方案如下:
一、关于试点专业及名额
已开设的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等6个专业,金融、教育管理、小学教育、计算机应用等4个专业以及园艺学专业的课程开放试点,继续在符合要求的试点电大举办。各单位具体招生名额分配见附件。
二、关于招生注册
1.各试点单位要认真研究开放教育试点有关文件,按照文件规定的入学条件进行招生宣传,依据《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工作流程》要求进行招生。
2.组织对报名者的入学水平测试,以便择优注册和进行分类学习指导,确保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水平测试工作结束后应按要求,及时向中央电大上报测试情况。
3.凡参加教育类试点专业的电大均须承担“电大园丁工程”任务,为全国的希望小学和贫困、边远地区的乡村小学各无偿培养1名具有大学专科水平的教学和教学管理骨干。“电大园丁工程”学员不占分配名额,免收学费和教学管理费用。具体操作请各单位根据电校教[1999]71号文件和《关于开放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说明(讨论稿)》的要求办理。
三、其他要求
1.所有试点电大应在日前结束招生注册工作,并于3月1日正式开学。
2.试点单位所有学生的注册数据必须全部输入中央电大统一要求的教学教务管理软件,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教学教务管理软件的使用、管理与维护,须有专人负责。
3.学生按课程注册,各教学点应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等,探索便于操作的注册管理办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二○○○年十二月七日
主题词:电大教务开放教育试点分配方案通知
抄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电校燎[2000]2号
关于印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0年医科开放教育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0年医科开放教育研讨会,围绕2001年医科类护理学专业(专科)、药学专业(专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开放教育试点工作,重点研讨了电大医学教育的组织保证、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毕业实习的组织与考核、兼职教师资格的认定、医科大教研室的工作和教学研究等问题。现将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根据会议精神,认真研究本单位医学教育的有关问题,为开展医科开放教育试点做好准备。
附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0年医科开放教育研讨会纪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主题词:电大医科开放教育研讨会纪要通知
附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0年医科开放教育研讨会纪要
为落实教育部组织实施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搞好2001年医科类护理学专业(专科)、药学专业(专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日至27日,中央电大在西安召开医科开放教育研讨会。来自云南、河南、宁夏、内蒙、西安、广西、安徽、北京、河北、山西、沈阳、湖北、青海、重庆、山东、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甘肃、天津、上海、四川、广州、陕西等26个省、市、自治区电大的45位代表及陕西电大分校的10多位代表,共计60多人参加大会。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电大医学教育如何保证教学质量,重点研讨了电大医学教育的组织保证;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毕业实习的组织与考核;兼职教师资格的认定;医科大教研室的工作和教学研究等问题。
中央电大农医部副主任徐甸主持会议,她向与会代表传达了卫生部致教育部《关于加强医科类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和函授教育管理的函》的精神及中央电大陈志龙副校长关于各地电大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的指示,采取切实措施,搞好电大医科开放教育的意见;提出了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教务处副处长陶水龙介绍了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的基本情况和对试点电大的要求,他指出: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的重要意义,教师和学生首先要转变观念,适应开放教育办学要求;要重视入学测试,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辅导教师要研究多种媒体教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效选择学习媒体,不提倡将辅导搞成系统讲授,应结合多种媒体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重点辅导;要认真批改平时作业并加强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与落实,保证教学质量。农医部医学教研室主任郭晓霞通报了电大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开放试点的专业教学计划及要求,她特别提到:电大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受到卫生部、教育部有关部门的关注,中央电大对此十分重视,各地电大必须按要求严把招生关,切实加强教学过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落实和检查,严格选聘辅导教师,保证毕业实习按要求完成,确保教学质量。理工部化学教研室主任刘宝廷对药学专业课程开放的教学计划和基本要求作了说明。会上,湖南、云南、陕西、西安、甘肃、四川电大介绍了办医学教育的经验。代表们围绕中心议题和各地的办学经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省开专业课统一大纲、教材等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最后,由徐甸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强调要进一步学习有关文件,提高对开放教育的认识,端正办学思想,处理好招生数量和教学质量的关系;试点电大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支持服务条件,以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在招生、教学、实验、实习等环节上必须按要求执行,严肃考风和考纪;要进一步搞好师资队伍建设,试点电大必须有专职医科教师,对兼职教师应进行资格认定,对其教学工作有要求有检查,提高辅导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交流与讨论,会议一致认为:①10余年来许多电大积累了丰富的举办医学教育的经验,为进一步办好开放教育试点提供了良好的借鉴;②电大医学教育满足了广大基层和偏远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医护工作者的学习需求,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卫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为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③电大医学教育应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支持下,与医学院校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其师资和教学条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证;④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各门课程的实验应按要求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组织,实验报告应认真批改并进行检查;⑤毕业实习是培养医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诊断、治疗和护理疾病,提高临床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必须按要求在有条件的医院组织实施,并检查毕业作业的完成情况;⑥专业辅导教师应具有本学科的教学经验,了解电大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特别是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应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⑦加强系统建设和大教研室的工作,通过网络加强沟通和信息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加强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教学研究工作;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21世纪医学科技的发展对医护人员知识层次的要求,广大的护理专科毕业生迫切要求尽快开设护理本科专业。
与会代表一致表示,教学质量是电大的生命,要把兄弟电大办学的经验和方法带回去,更加认真、严格地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为办好医科开放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努力。
与会代表对陕西电大各位领导及各有关部门为会议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沈阳电大2000年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三个不动摇”指导思想
11月22日,沈阳电大召开了2000年教学工作会议。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全体教师、干部及分校、基层教学部的负责人共300余人参加了会议。市教委高教处处长韩铁军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本次教学工作会议是该校贯彻辽宁省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三讲”教育整改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是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实际步骤。会议明确提出了“三个不动摇”的指导思想,即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提高教学质量永恒主题不动摇。这次会议对该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实施,以及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校长曾涛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深化电大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报告首先对学校几年来的教学工作做了简要的回顾,总结了中央电大和省教委对该校进行评估后,对教学工作的促进及取得的成果;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所带来的教育观念的转变;1999年全国电大教育工作会议更加推动了该校开放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等情况。其次,对该校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之后,重点就今后如何抓好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意见:
㈠进一步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由传统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二是各级领导都要关心、熟悉、支持教学工作;三是学校各部门都要积极为教学工作服务;四是今后每年要召开一次全校性的教学工作会议。
㈡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两课”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三是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利用多媒体学习的条件。加强音像辅导教材的创作,积极开发CAI课件,探索网上教学新模式;四是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五是积极做好准备,迎接明年对电大开放教育的评估。
㈢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强开放教育试点的管理。在教学支持服务上,采取“两导一服务”的办法,即加强学习指导和教学辅导,搞好教学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导师和导修主任的作用,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教学支持服务的服务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业教班和注册视听生的管理,并注入开放教育的管理模式;三是加强普通专科班的管理,充分发挥好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一是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二是要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以适应开放教育的要求;三是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四是努力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待遇;五是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
㈤进一步加强电大系统建设。一是各分校要根据开放教育的需要,加大投入,保证硬件建设;二是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树立全局观念;四是加大管理力度,为分校排忧解难。
㈥以教学研究为先导,积极推进开放教育质量的提高。认真完成中央电大下达的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研究课题,搞好教学系统设计和开放学习模式的设计,确保开放试点的质量。西安电大重视招生工作
为了进一步沟通情况、统一认识、理清思路,尽早动手做好2001年的招生工作,以面对越来越激烈的招生生源大战,西安电大于日上午在校部召开了招生工作研讨会议。会议由张宁副校长主持,教务处,中专部以及三个直属办学单位(直属部、直属新城分校、直属艺术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中专部领导对2001年中专招生工作的设想谈了一些想法,由教务处招生办公室主任梁西通报了学校今年招生情况及招生办对2001年招生工作的想法。教务处副处长师向伟对该校招生工作目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对教务处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进行了阐明。教务处处长助理姬勇做了“关于我校招生工作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会议听取了三个直属办学单位对今年招生工作的总结汇报和经验交流,以及他们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张宁副校长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总结。首先,应高度重视招生工作。一要很好地总结以往招生工作中的经验、挫折和教训。二要树立全新的招生观念:招生不再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全年性的工作;招生要早动手,谁早谁占先机,要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来开展工作。三要一手抓质量,一手抓招生,要合理配置人力、严密组织与管理。四要练好内功,这是长久发展最为根本的问题。要创牌子,以质量为本,突出特色和服务。要力戒以牺牲质量求暂时发展的错误作法。
第二要切实提高招生工作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开拓能力。一要抓开拓,面临激烈的竞争,唯一的方法是开拓发展,靠实力去参与竞争;市内的状况绝不可坐视,要加速发展、要迅捷、要体现“快”字;同时要尝试与民办高校的合作;鼓励直属办学单位要开拓,要大力发展。二要抓联合,注意向上的联合,不但是办学层次的拓展、知名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占领市场。三要抓沟通,不但要注意内部的沟通,中专与大专的沟通、学历与非学历的沟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而且要注意跟行政部门的沟通。
第三要广泛动员,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招生工作全员化。他指出:招生工作不仅仅是一个办公室、一个处室单个部门的事,更是全校性的重要工作,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必须全员重视、全体参与,共同努力,才能搞好这项工作。
在谈到完善系统、增强竞争力时,张宁副校长指示:关于基层工作站的建制问题,教务处应迅速向市教委请示,1.申请工作站的审批权;2.现有较成熟的工作站,尤其是郊县工作站升级为分校;3.三个直属办学单位升级为分校。中专部应迅速做好西安电大中专校的报批工作。
在完善职能,重在务实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明确宏微职能:教务处及中专部的职能应是负责宏观规划、市场预测、大型宣传策划、大型生源组织等,而直属办学单位的职能应是负责所开办形式的专业预测、生源组织、安置等。关键在务实,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
在宣传工作方面,一要全面,要正确理解宣传,要由单一向全方位、多形式过渡,要走出去,深入系统,多想办法做好此项工作。二要处理好投入与回收的关系,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做尽可能大的宣传;三在以后的宣传工作中要做大文章、要搞大手笔。不但要做好招生宣传,而且要注意学校形象的宣传。
2001年该校的招生工作的初步思路是:要两手抓、两条腿走路、要做到三沟通。两手抓:既要抓直属办学,又要抓系统建设;两条腿走路:校部职能部门要创新开拓,基层办学单位更要开拓发展。三沟通:中专大专的沟通、学历非学历的沟通、办学实质上的沟通。
最后,张宁副校长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要求与会各部门要进一步理清思路,落实工作;同时要定目标,鼓励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更新观念、扩大办学规模,做好招生工作。再次提醒大家:招生工作一要早,二要有大气势,三要严密,要有力度,面临激烈竞争,必须超常规发展才能占领先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Untitled Document
&&&&&&&教学服务***:(010) &&&&技术服务***:400-810-3299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电大在线远程教育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