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与跟老人在一起住很累心的灵性会降低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该不该帮带小孩 老人们在参加重阳活动后炸锅了
  在不少年轻人眼里,老人家帮着带孙子孙女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老人们可不一定这么想。近日,广州的一帮老人们在参加完纽诺艾玛国际保育园组织的一次重阳出游活动后,对于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要是能有时间,我和老伴也想多出来走走,充实我们的老年生活。”来自海珠区的顾爷爷感叹,他的感叹引起了许多老人家的共鸣。这次纽诺艾玛国际保育园选择在重阳节当天,免费帮助三十多组家庭照看宝宝,并组织老人们出游放松,让许多老人感叹“终于有时间放心活动了”。那么老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参加重阳活动的老人们)
  “帮带小孩比上班还累”
  一听到带小孩这个话题,不少参加活动的老人都纷纷诉苦,他们退休后有的在打零工,有的在子女开的店中帮忙,而更多的老人则是在帮子女带小孩。
  家住广州番禺的蔡奶奶说道,“没办法呀,孙子才1岁,儿子、儿媳工作又忙。只是除了带孩子还得买菜煮饭、整理家务,一点也不比上班轻松”。
  “之前帮忙带孩子,我其他活动都没有了”,另一位范婆婆也诉苦道,儿子没结婚之前,她每天都会和朋友相约打球、跳舞,孙子一出生,生活规律都得随着孩子变了。
  还有许多老人坦言,除了体力跟不上,有时候孩子顽皮或是有个头疼脑热,还得受子女的埋怨,心里也挺不好受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劳累、以及空闲时间的不足,让老人们深感晚年生活品质大大降低。
  社会应关注老人生活 把更多时间还给老人
  对于该不该让老人带小孩这个问题,不少年轻的父母都很无奈,两口子都在上班,不让老人帮忙带,孩子怎么办呢?
  “原来我们家请了保姆,也是想让父母退休之后,有更多时间过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在好保姆很难请,不熟悉的我们也不放心,生怕孩子出什么意外。”来自江西的何女士说。无奈之下,她只有软磨硬泡,让自己的爸妈来帮忙照看孩子。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齐心协力,提供更多有效解决方案。纽诺艾玛国际保育园的托儿所模式值得关注,纽诺在国内首创“高品质日托+国际早教”服务,既为1-3岁宝宝提供照料看护,还通过课程帮助宝宝掌握独立自主生活的技能。
  针对老年人帮带小孩出现的种种问题,纽诺艾玛创始人、首席育儿专家王荣辉表示,“托儿所”作为一种服务性机构,其实是中国社会非常急需的。尤其是有更多年轻父母生育二孩的情况下,老人们也未必有意愿和精力去再带一个孩子。目前在中国这种老人帮带小孩的主流情况,将来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
  纽诺艾玛国际保育园模式已得到越来越多年轻父母的青睐。目前在广州,纽诺艾玛已建立了12家连锁园区,环境安全卫生,教师也都受过系统婴幼儿看护培训,受到不少家长的信任和欢迎。
  此次送老人参加出游的谦谦妈就表示,之所以把孩子送到纽诺艾玛,也是看中他们的专业和安全,“孩子白天都在托儿所,有老师的细心照看和早教课程,我们家长可以安心上班,之前爷爷奶奶提出过想要拓展一下他们的兴趣爱好,这下也终于有空闲了。”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有多少人用羞辱“杀死”孩子灵性_教育_新浪育儿_新浪网
&&&&&&&&&正文
有多少人用羞辱“杀死”孩子灵性
  中国的父母和大人,一方面不接受孩子哭,一方面又喜欢“逗”孩子,用最残酷的方式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多少人,在自己家人前体验过,可自由哭泣。对方不斥责,不焦虑,不攻击,也不找***,而是先拥抱着你,就做一个陪伴者,听你哭。
  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中的一个故事,平安夜,男主人公前女友说丈夫失踪了,要他陪着自己一起去找。真相是,前女友已独自过了两次平安夜,她觉得自己撑不了第三次了。所以,求前男友陪伴。
  男主角答应了,他隐约知道真相是什么,但还是陪着她找了一夜她失踪的老公。
  凌晨,男主角才回家,惊醒了还在沙发上等待的妻子,她紧紧抱住他,没要解释,只是紧紧抱着他。
  剧情平淡,但却相知。
  国内神学家刘小枫在他的著作《沉重的肉身》中,不断提到“抱慰”一次。这位丈夫对前女友,妻子对丈夫,就是抱慰。我不问就知道你的痛,我陪着你,好让你能面对你的痛。
  但抱慰另一个人的痛,在中国家庭,常是一个奢望。我所熟悉的中国家庭故事里,哭,像是一种罪过。家长对孩子,孩子对家长,夫妻间,都有一种逻辑——你哭,就等于我做的不够好。
  所以,我们都要求对方不哭。如对方哭,健康一些的人会焦虑地自责,不健康的人会暴怒。我们不试着去抱慰对方,而是希望对方停下来不哭,至少要哭的人给一个解释。
  特别是孩子的哭,本来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也最容易安抚,但太多中国父母对孩子哭泣的态度,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我老家的农村,甚至有一个传说:长齐牙口的孩子,如果经常夜哭,就会带来灾难。所以,一旦发生这种事情,他们不会想着去理解孩子,而是打骂孩子,逼迫孩子不哭,甚至去找巫婆。最近知道广东这边也有此说法。
  听到最夸张的故事,是一个大家族,如孩子哭,大人就把孩子按到,掰开牙,塞一把盐到孩子嘴里。再关上孩子嘴巴,逼问,你还哭不哭。如孩子摇头示意不敢,才将孩子放开。这是对孩子何等残酷的虐待!
  这样做的逻辑都是,我们不去理解对方的感受,不去了解对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只寻求表面上的没事。就像政府一样,万头猪泡进黄浦江,各部门却都说没事。
  一位妈妈告诉我说,她的孩子一次对她说,我想哭,但怕爷爷奶奶说我。妈妈说,你哭吧,我挡住他们。
  果真,孩子一哭,两位老人过来着急地问,发生什么了,你妈打你了吗?简单解释后,她请两位老人出去,把门划上,让孩子安心地哭。哭了一会儿后,孩子停下来说,好多了。他没做解释,她也没要解释。很美的故事。
  对哭泣的态度,也是中国父母乃至所有中国成年人对待感受的态度。哭,像是罪过;谈感受,像是羞耻。
  原因是:你哭泣时,勾起了我内在哭泣着的小孩;你谈感受,勾起了我向人敞开心却不被看见甚至被羞辱的羞耻感。
  一位网友分享了一个更美的故事:
  童年时在爷爷家里哭是我的家常便饭。受委屈就直冲到爷爷家里撒泼,在水泥地上打滚,跳脚,叫嚷,爷爷为此铺上木地板,提供我舒适的环境哭。而他坐在门外不声不响,毫不干涉,有爷爷这个出口,我现在终还保持着内心的一份善良与和平。
  矛盾的是,中国父母与大人一方面不接受孩子哭,另一方面他们又喜欢“逗”孩子。
  三位网友讲了三个残酷的故事:
  1)昨天在电梯里看见,一个5、6岁的孩子喊妈妈帮忙把牛奶盒子打开,央求了好久,妈妈接过来打开自己喝了,孩子哇的就哭了。妈妈跟旁边的人哈哈大笑,觉得是在逗孩子好玩。为什么***总是喜欢辜负孩子对我们毫不设防的信任?
  2)“逗”小孩,有个极端的真实案例,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开玩笑,说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那孩子一听就哭了说不是的,但那些大人一起起哄说就是不要你了,孩子哭着跑了,后来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但后来发现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3)小时候读幼儿园之前,妈妈上班就把我锁家里,我每天坐在阳台上,以前的阳台是栏杆式的,我就坐在栏杆边上,腿伸出去,手扶着栏杆,唉唉的哭着要妈妈。这件事一直被爸妈拿来当笑话讲,学我的口气说”妈妈要我”。
  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只怕每个中国孩子成长中都经历过,这让我禁不住想:把残酷的事情当成笑话看,也算中国特色吗?
  特别是,这种事最容易发生在父母与孩子间,多少人有这样的经历?你觉得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情,一直被父母当笑话讲。
  我自己的理解是,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既不让孩子哭,又喜欢“逗”孩子,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看,该是何等奇异的中国特色啊!在这种特色构成的看似平常但其实无比诡异的氛围笼罩下,我们这个社会实在没有资格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