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强股份所在的宿迁,是中国工业玻璃产业的发源地。早在1903年,清朝状元、实业家张謇就与宿迁的黄以仁和一位比利时人一起,联合在宿迁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工业玻璃生产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玻璃就已成为宿迁的支柱产业,宿迁因此有了“玻璃城”之称。玻璃是宿迁的九大经济产业支柱之冠,而秀强股份又是玻璃的龙头老大。做大做强玻璃产业的“玻璃情结”,根植在宿迁人心中,更融入秀强股份的血液里。
& & &秀强股份----中国最大的家电玻璃制造商、“全国玻璃深加工企业十强”企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以独有的工匠精神,树立行业标杆。 创始人卢秀强2016年年会上指出:“继续把科技研发、产品创新、流程管控摆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秀强股份始终秉持科技创新理念,以创新为驱动,以产品质量为生命线,以客户需求为主导,引领中国玻璃行业发展。 发展路上四次“大科创”,“中国制造”升级“中国智造” “创新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提起秀强股份创新之路,创始人卢秀强坦言,玻璃是竞争激烈的行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远走在人家的前面,才能让企业永立不败之地。“我时时刻刻都想着如何创新。”“我们每次创新都会提前市场三年,只要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才能生存!” 从公司创立的上世纪末至今,秀强股份已历经了四次大的改革创新和无数次的小创新,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早在1998年,一次接近成本的中标,令卢秀强意识到不创新毋宁死的真理,亲自带着公司人员南下考察,以敏锐的市场意识,发现并引入了全新的“玻璃周边注塑技术”,填补当时国内市场空白。经过专业团队的研究创新,1999年,秀强生产的周边注塑玻璃正式进入市场后,2001年产值就高达2000万元,万元,万元,2004年达到了1亿元……引入新技术的“中国制造”,让秀强的年产值在短短四年内翻了五番! 2003年,面对同行的仿制与市场的被瓜分,卢秀强又开始着手研发彩晶玻璃。该玻璃源于韩国,当许多企业仍未意识到其市场潜力时,卢秀强就已敏锐地意识到,彩晶玻璃可以取代铝塑板、不锈钢板做冰箱的外壳。他立即组织30多人的研发团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研发,开始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2004年上半年,秀强股份生产的彩晶玻璃迅速打入市场,不久就在全国铺开。目前,秀强股份的彩晶玻璃在中国市场份额已达55%,在世界市场也高达30%。 秀强的第二次创新,再次引发国内几十家企业的模仿和挖人。面对新一轮的竞争,卢秀强率先制定彩晶玻璃标准,并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与此同时,秀强股份更在彩晶玻璃的品种研发上狠下功夫,每年都推出几十个新品种,以技术创新,持续占领市场主导地位。 2006年,秀强股份第三次创新,迅速进入了光伏太阳能玻璃领域。这项技术不仅世界领先,更符合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全国只有两家企业可以生产玻璃镀膜产品,秀强公司位列其一。如今,秀强公司生产的光伏太阳能玻璃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2014年,秀强股份又推出了家电镀膜玻璃,再次给家电玻璃行业注入了新活力;2015年,秀强股份的“大尺寸高透射可见光AR镀膜玻璃”正式投产,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含泪砸碎价值百万产品唤醒和树立全员质量意识 秀强股份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早在1996年6月,当年的秀强玻璃公司与新飞冰箱合作,由于工人没有严把质量关,导致一批价值15万元的2万多片玻璃盖板全部退货,这一变故使公司立即处于破产境地。正是这次变故,令卢秀强强烈地意识到了质量和服务的重要性,他把质量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始终将技术创新,流程管控、精细化改善放在企业运营的第一位。2010年7月,因为一批玻璃被日本日立公司质疑存在色差问题,卢秀强立刻赶往日本召回这批玻璃,又当着全体职工的面,含泪砸碎了价值百万的产品。 正是对质量和服务的坚持,让秀强股份一步步成长壮大。该公司是最早与日立合作的中国玻璃企业。众所周知,日本企业对质量的要求很高,卢秀强指出,“我们出口日本的产品,都是做关键零件,我们对出厂的每一片玻璃进行筛选,没问题才出厂。为了给日本客户更好的质量,留下好的印象。我们的代价很大,但是花这些代价只值得的。如果产品质量下滑,客户少,业绩少,就会造成恶性循环;只有坚持高质量,才能保持长久发展。” 建研发中心定标准重发明,技术驱动造就行业龙头 一直以来,科技创新是推动秀强股份不断向前发展源动力。秀强股份更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立足提高产品质量,已率先通过了ISO、ISO、ECQQC5等体系认证和ROHS、CCC等产品认证;2012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秀强股份设立了“全国工业玻璃和特种玻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家居工业玻璃分技术委员会”。目前,秀强股份已拥有国家专利10多项,2016年,其全新申报并被受理的专利申请就有12项,其中已有3项获得了授权。 秀强股份一直重视联手国际科技机构,开展高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该司连续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更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秀强股份斥巨资打造的秀强科技楼暨研发中心,更与国内知名高校联手建有省级玻璃深加工工程研究院,与圣戈班携手合作生产世界上最先进的LOW-E中空玻璃。目前,秀强股份的厂区,已成为集玻璃文化中心、玻璃科技中心、玻璃产业中心为一体,彰显宿迁玻璃文化底蕴及特色的国际一流的中国工业玻璃城。 免费赠送客户科研产品知识产权从根本上实现领着市场走 依托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秀强股份更将产品镶嵌在客户的产业链上,除了不断按照客户需求开发产品外,更先行一步,不断地推陈出新,满足客户的新需求。为永立潮头,对创新产品,以长期性研发为主的秀强研发中心提前2年做技术储备;在公司内的各个事业部,还另外成立了技术开发组,对接研发可当年推出的产品。一直以来,秀强股份的研发中心和各部门的研发组,坚持不断有针对性地专门为客户设计新产品,如果客户满意秀强公司的产品,卢秀强就会将知识产权免费送给客户,但产品必须由秀强公司生产。许多人说,卢秀强这样做真是太傻了,但是卢秀强有自己的观点----客户一旦接受了秀强的知识产权,就等于弱化了自主研发能力,对于客户来说,由于可以节省大笔的研发费用,愿意接受天下掉下来的“馅饼”。秀强虽然失去的是知识产权,但却得到了稳定的定单,公司实现了从“跟着市场走”到“领着市场走”的根本转变。 目前,秀强股份已与美国惠尔浦、德国伊莱克斯、韩国LG、日本松下、国内的海尔、科龙等五十多家国内外大型家电生产厂商建立了广泛深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的技术人员经常在一起合作开发。“产品要提前市场半步,服务更要提前半步。”卢秀强经常对员工强调一句话,“我们的工资是客户给的,既然客户给了我们工资,那么我们就有义务将客户服务好。” 2017“科创目标”瞩目,业绩有望再创新高 2016年,秀强股份创新不断,向国家申报并被受理的发明专利就达12项,其中有3项已获授权;与此同时,该司还通过5个省、市级新品,全年立项创新改善75项,完成组织评审公司创新改善成果26项;全年精细化改善多达499个,涉及产能提升、品质提升、成本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等多个方面,技术创新强度、创新质量引领同行。强劲的科创能力,引领秀强股份业绩不断攀升,2016年虽然全球经济环境持续恶劣,家电玻璃行业挑战不断行业整体下坡,但秀强股份的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展望2017年,卢秀强为公司定下的“科创目标”备受瞩目:提升客户产品开发效率30%;增加自主设计数量,将产线服务次数降低到8次/月;积极申报研发立项项目,争取年底通过省市专家评审省市新产品数较2016年增加;完成高新技术企业指标;攻克UMQ产品研发难关、跟进地暖地板玻璃研发,创新AR项目研发,创新光伏产品链的上下游延伸、继续推进高温面板印刷项目和“彩晶精细纹理拉丝项目”,升级注塑层架(惠而浦)产品,力争将升级产品和常规产品形成3:7比例…… 2017年的秀强股份,未来可期!(李欣)
下一篇: &
账号密码登录
◆我的资料◆◆留言◆查看手机网站◆回到顶部◆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中国制造2025”成形:泉州试点,借鉴德国工业4.0版
15:30 来源:澎湃新闻
【写在前面】 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试图借助两个IT的结合(Industry Technolog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到2025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 7月31日至8月1日,工信部在天津召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此次会议主题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其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会议围绕《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进行了讨论。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会上说,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比如,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培育出工业设计、工业机器人、再制造等一批新产业,并转型创造了互联网金融、车联网、制造业服务化等新业态。市场与技术的融合还催生了阿里、京东、小米等新的商业模式。 除了苗圩,此番出席会议者还有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工信部第一任部长)。其中,周济刚刚于6月30日至7月1日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赴辽宁沈阳,专题调研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以配合工信部组织制定“中国制造2025”。 另据福建省政府网站7月31日消息,中国工程院已决定把泉州市列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并制定了“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及2020行动计划”的初步框架,其中包括智能制造、提升质量品牌、发展服务型制造三个专项行动计划。“泉州制造2025”的具体目标是,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推动泉州制造“四大转变”,即“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中国制造2025”被视作中国打造现代工业强国的路线图。有消息称,这一中国制造业顶层规划有望明年年中出炉。 7月29日,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李东在“2014中国(北京)国际能源峰会”上透露,工信部正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提出以“1+10”的规划体系发展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重点发展重大技术装备。目前,各部委已启动了《关于加快推进新时期的重大技术装备的指导意见》。 澎湃新闻()注意到,此番规划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注重中长期顶层设计。综合多方信息,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是该规划的一大思路。 今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访问德国时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署名文章说,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国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其中,便重点提到德国“工业4.0”战略。 德国业界提出的“工业4.0”概念源于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最初的想法只是通过物联网等媒介来提高德国制造业水平。两年后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产官学”组成的德国“工业4.0工作组”发表了题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的报告,称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宣告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 德国“工业4.0”项目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按设想,未来工业生产形式会高度个性化产品,强调顾客与业务伙伴对业务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的参与;物联网、服务网以及数据网将取代传统封闭性的制造系统,成为未来工业的基础。 8月1日,上海经信委主任李耀新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发言时,同样提到了德国工业4.0版。以下,一起来看看李耀新的发言全文:“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成形,将借鉴德国工业4.0版。 IC 资料图上海推进“四新”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工信部的工作部署,我们结合上海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谋划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发展方式转变,探索提出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力求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的高端化、国际化、市场化、智能化和集约化发展。推动“四新”经济发展的工作建议得到市领导的认可,也受到习***总书记的肯定。下面介绍三方面情况: 一、以“四新”经济助推发展方式转变和能级提升 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全国和上海的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都遵循一定的历史脉络。我们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变化,不断思考如何以创新经济激活产业存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破解经济转型发展难题。 “四新”经济是在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融合对接的背景下提出的。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从“去工业化”重新提出“再工业化”,以德国工业4.0版促进新型工业化。新一轮产业经济体系以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及跨界协同创新作为重点,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促使体现“四新”特征的产业突破层出不穷,体现软硬件结合、跨界融合、兼并收购等发展态势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革命。 “四新”经济体现了国家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的具体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四新”经济发展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精神、创业团队、创新理念激活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国家推进工业强国战略,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上海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力求在对接七大战略性产业领域基础上,以“四新”经济找到一条生产要素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发展道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为工业强国战略发挥应有作用。 “四新”经济是推动上海产业经济创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上海已进入最不典型发展、最典型转型的历史阶段,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靠资源开发、土地扩张、投资增加、规模扩大带动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因此,上海以率先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为己任,培育推进“四新”经济逐步萌芽,形成一些值得关注的发展领域、颇具活力的企业和重点项目;更加关注核心技术、核心市场、核心业务的发展,融合创意设计、互联网等创新元素,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园区转型升级。 二、上海推进“四新”经济发展的相关实践 我们认真探索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压和减、新和增、聚焦重点区域相结合,坚持从单纯的技术导向转向创新导向,从政府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从目标导向转向问题导向,从能力导向转向应用导向,积极探索“四新”经济发展之路。 1、深化思考“四新”的内涵与特点。我们认为,“四新”经济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四新”是一个全球化概念,是动态递进、与时俱进的;“四新”会因地而宜、因企而宜,“四新”概念没有边界。同时,“四新”经济具有相互渗透、跨界融合、需求主导、高速成长、轻资产等特性,既体现国际产业发展最新领域,也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经济体系。 2、细化聚焦一批“四新”的“抓手型”领域。根据现阶段“四新”发展特点和上海相关区县、园区产业实际,初步梳理了30多个方向,分为三类:一是3D打印、智能传感器等12个引领制造业发展趋势的重点方向;二是智慧照明、移动医疗等10个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先进方向;三是网络视听、互联网金融等14个跨界融合催生的新型服务业态。当前,我们围绕不同领域正在深化行动方案,后续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完善“四新”具体领域和内容。 3、探索建立“四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模式。一是打造产业创新基地,聚焦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工业园区二次开发,坚持放大一批、做优一批、做强一批、培育一批“四新”新载体,成为“四新”发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地。二是研究设立“四新”重点领域的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与相关产业园区基地合作,加大对“四新”领域的投入力度。三是依托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相关教育机构,建设20个左右“四新”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四是加快建立由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创新联盟,培育创新团队和人才,打造拳头产品,形成创新链。 4、集聚社会力量营造“四新”发展氛围。我们将《上海促进“四新”经济发展基本思路》列为“十三五”前期研究课题,并列入工信部与上海市联合开展的“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联合上海的发展改革、财税、金融、商务、工商等10多个部门,帮助企业梳理解决典型问题。依托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解放日报等机构,加强对“四新”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新闻宣传。 三、下一步推进“四新”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推进“四新”经济发展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必须根据“四新”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改变原有的资源分配管理方式,进一步放松管制,营造宽松发展环境。要按照跨界融合的要求改进行业管理和政策设计,努力营造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和初创企业成长环境,为“四新”企业切实解决实际困难等瓶颈问题,逐步形成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和多赢格局。 1、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导向。一是坚持“五全”(全生产要素、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所有制、全价值链)理念,对劳动、知识、资源、能源、土地、资金、人才等全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谋划;根据行业企业生命周期,用“四新”进行改造,不断提升、转型升级;推进园区基地化、基地精准化,打造全产业链的产业生态系统;发挥各类所有制企业的集聚作用;推行“两头在内、中间在外”模式,发展平台经济和生产***务业。二是推行“6R”原则,即Redesign(再设计)、Reuse(再利用)、Reduce(再减量)、Recycle(循环化)、Remanufacture(再制造)、Reconsumption(再消费)。 2、优化形成“四新”内生增长机制。一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积极培育“四新”,通过制造业能级提升催生“四新”,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对接“四新”。二是开展“四新”推广应用示范工程,推进新能源汽车、智慧照明、机器人、光伏、北斗导航、车联网等扩大应用专项。三是搭建“四新”综合平台,链接相关联盟、园区、协会、风投机构等,跟踪发现、合作引进“四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机构、领军人物和团队。 3、坚持“六要素”综合统筹推进“四新”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和正确的定位导向,明确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基础条件和目标,以及路径办法和抓手。二是更多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做优做强优势企业,改造提升存量企业,调整淘汰劣势企业。三是优化载体建设,创新“四新+基地+基金”的载体建设模式。四是推进项目建设,根据产业链细分,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五是加强投融资机制创新,促进政府、企业、金融、社会资金对接。六是优化开放式市场环境,服务“四新”、服务转型、服务企业、服务人才。 4、完善“四新”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一是将“四新”企业纳入全市服务企业机制覆盖范围,建立服务“四新”企业发展的“绿色通道”。二是在企业认定、财税扶持,政府采购、市场拓展,信息共享、人才引进等领域加强政策创新,争取相关政策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三是转变政府公共服务和行业管理方式。坚持政府与企业联手,共同激发“四新”发展活力;探索“负面清单”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促进“四新”经济发展,为创新创业企业发展营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集新以远,汇精求盛。要加快发展“四新”经济,无论政府、企业、社会,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四新”文化,营造适合“四新”的发展氛围。路在脚下,我们要用互联网的项链把相关要素资源串联起来,用创意设计元素、营销和金融服务能力等,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参与国际竞争发挥创新推动作用,在实践中探索走出一条产业经济转型发展新路。
责任编辑:顾卫荣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苗圩,工信部,周济,社会市场经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澎湃新闻APP下载物流类公司
工厂及贸易类公司
海运货运代理
散杂租船代理
空运货运代理
港务局(码头)
其他物流供应商
2016,“中国智造”的惊艳时刻
15:15:00 新华社
2016年即将过去,回首望去,在各个领域“中国智造”在渐渐取代“中国制造”,一起重温一下这些令人兴奋的大事件吧!
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在发现未知地带的征程中中国天文人不畏艰苦不断创新奏响探索宇宙的新畅想曲。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使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作为当今世界在研的最大一款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珠海总装下线。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