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民俗纪事:童年游戏(散文)
民俗纪事:童年游戏
走在大街上,一群孩子溜着滑板像刮风一样,冷不丁的从身边呼啸而过,有男孩也有女孩,你追我赶,大呼小叫的,留下了一串爽朗的笑声,不觉心事萦怀,顿生羡慕。看着那些迅速远去的身影,我童年的时光却缓缓而来。想起自己这么大的时候,粗糙简易的木头抢、纸飞机、链子***、木尜、陀螺的影像,过电影似旋舞在脑海,历历在目,烂漫在怀,不由记起童年的往事,想起儿时的玩乐。
童年是美好的,即便在大集体年代,曾经历经过岁月的艰辛,过着粗粮淡饭的日子,童年的时光也是美好的,那时候,男孩子手头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充其量就是用木头板刻制的木头***,整天别在腰里,有的还扛着红缨***。那是个战斗片滥觞、崇尚英雄的年代,董存瑞,黄继光、王二小的光辉形象光照我心,地雷战,地道战和铁道游击队的动人事迹感召在怀。几个孩子碰在一起,就纷纷掏出木头抢,分头行动,玩起了抓鬼子、抓特务的游戏。这个游戏,说穿了就是“狼窜”.你追我赶的,跑的仓惶,大喊小叫的;追的紧迫,喊声震天。时不时传来缴***不杀、“八格牙路”的喝彩。记得最有意思的一次,就是我们配备了***机,是从邮电局仓库里找来的早已废弃的***机子,一个人负责通信,摇机子,拿着话筒,装模作样作通讯联络,其余的就投入战斗,一场下来,漫岭过壑,跑出五里多地。胜利凯旋,精彩纷呈,感到特别过瘾。再就是送纸条传信,一个人负责写纸条,其他的负责把纸条送到指定的位置,其实三五一伙在一住不住地跑,从三夹子湾,到老湾,一拨连着一拨,跑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也不知道歇歇。现在回想起来,也百思不解、莫名其妙,那时候的孩子,就怎么那么顶折腾,经得起摔打。与这个游戏比较相似的是“藏码”,就是“捉迷藏”.这样的游戏有时女孩子也参入进来。大家先剪子包袱锤,确定最后一个输的,开始找人,其余的找个地方躲藏起来,越隐秘越好。待帮着把他眼捂起来后,大家就跑了个满天星,为了不被抓住,真是绞尽脑计,想尽了千条妙计。有的躲跑到隐蔽巷子里,有的趴在石头后面,有的干脆钻到柴火垛里。记得有那么一次,我和同伴竟跑到人家的猪圈里去了。一声令下,找的,心急火燎,躲得,胆战心惊。一旦找到一个,总会高兴的大喊大叫,老远就能听得到。这时大家就跑出来,有的钻出来,也有的爬出来的……又开始了下一轮,按老规矩,谁被最先找的开始找,大家又是一窝蜂地四处散逸,一下子没了踪影,找的,急躁;躲得,心跳。碰到硬茬,还就是不好找,气的哇哇大叫。大家却心里偷笑,得意的不得了。
当然儿时的游戏还很多,譬如打尜,尜,两头尖尖,拇指粗的断木,两头削尖,型若锥尖。有棒打的,有时也用拖板。先在墙根挖个窝,算是老窝,再稍微地画根弧线圈起来,就是“疆”。在适当的不远处画根线,有粉笔最好,没粉笔用石头,简单易行。然后分成两拨对阵,有时候是一个人对付一大伙,先开始把尜望窝里扔,守窝的就拿着棍子往外抵挡,敢情就像现在的垒球,如果投进去了,就死窝了,不用说立马换拨或者换人,压疆啦,就从后胯“掏裆”打尜,算是个高难度。倘若进不了窝,有本事能打出多远就多远,算是抢收的,然后有板有眼地打尜尖,即讲求力度,也讲究技巧,飞高了,偏低啦,都会发挥失常。好就好在弹跳之间,不高不矮,飞起一棒打出去,总是使出吃奶的力气,恨不得把尖打过赤道线,飞到南太平洋去。打完后,对方开始计算成绩,起先用尜棒量,一棍为一丈,合计个整数。后来用步子跳,一步一步地数过去。两伙对峙,你来我去,再轮到的时候想办法挣回来,一场游戏下来,以欠步多少定输赢,论英雄。记得有一次,身高力大的班长对阵我们一个班的所有男生,他打的尜,蹦的高,抽的的远,结果跳步量的时候,叫我们傻了眼,才一年级的孩子,能知道多少数,数到20步,往后就没法数了。可是,仗着我们人多势众,要是轮到我们他就惨了,还没轮几个,他就逃之夭夭啦。打尜还有一种玩法就是临墙根划上梯子格,标上三六九、起端放块转头,打尖进方格,跳到九,就是打九下,跳到三是打三下,达到格外边,就是自我淘汰,只好等着下一轮,不小心,压了格线,不用说必须重打,事不过三,过三淘汰,就是这么的规则。至于托板,就是用一块板子,把尖拖起来,趁着尖在跳起的时候,使劲一扇,尖像划出的流星,爱飞多远飞多远,和两头尖一个玩法。
说起跳房,大家都能耳熟能详,在地上划个田字方格,蜷着一根腿一格一格地趋瓦片,将“瓦儿”趋至下一个格子,看谁脚不踩线,瓦不压线,最后占完整座“房子”,就是个赢,倘若压线了就算输,我曾经光着脚丫玩过,碰的脚丫子生疼生疼的,还不想住作。
猛然想起了
“上山不要人”的游戏,就一个人站在高处,占山为王。有时在沙?上,有时在粪?上,来个一夫当关,其余的从下面往上冲,冲上一个,就推下一个,直至搿伙着把站顶的推下去,再组织新一轮的重逢陷阵,战斗的相当激烈,哇哇大叫,简直跟疯了一样。再就是碰拐,掰手腕,都是角力的手脚功夫,碰拐也就是“斗鸡”,要求单腿着地,将另一条腿抱起放在立地腿的膝盖以上,一手托着小腿,一手压在大腿上,跳着攻击对方,双方谁先着地算谁输。两个人对阵,一群人在围观,有时候,一个人挑战一片,你来我往,混战不堪,时而有时上演车轮大战,大有三英战吕布的气势。赢的像个英雄,输的也不服气。
说起老鹰捉小鸡,猫捉老鼠、丢手绢、也是在学校里上体育课的运动项目,最有意思的就是老鹰捉小鸡,一个当母鸡的,其他人都拽住前面的人的衣角,躲在母鸡身后,排成一列。老鹰要抓住小鸡,就得绕过母鸡的翅膀,快速从尾部切入。被拉出来的小鸡就得接替老鹰的工作。游戏之前,还有个精彩的对答,
老鹰先问:“小鸡他娘在家吗?”
母鸡回答“在啊,你来干什么”,
老鹰说:“借您耙子,(注:摊煎饼用的)”
母鸡明知故问:“借俺呢耙子干什么?”
老鹰感觉母鸡的意思是不想借给,就气呼呼地说:打您的鸡,
老母鸡不高兴了,“俺那鸡怎么着你来,”
老鹰没事找事地说,“您的鸡偷着吃了俺的糊子,还在磨顶上啊了摊屎,”
老母鸡连忙自圆着说:“摊个煎饼还你的。”正式拉开老鹰捉小鸡的序幕。
对于女孩子大多在一起玩翻花绳、跳绳、拾石子,踢毽子之类的小游戏,自得其乐。说起跳绳,有两种玩法,一个是单人,自己跳,一个人拿着一根绳子,围着操场,或在空地上跳,有时好几人,你追我赶,不甘居后,男孩子也参入期间,再就是搿伙着跳,两个人均衡地摇着一根长绳子,好几个一起跳,绊住脚的,去替换摇绳子的。摇绳子不是个轻快活,常常玩的大汗淋漓,手臂酸痛。
至于滚铁环,打溜溜蛋,打元宝、抽陀螺,叠纸飞机没有太多的情节可言。说说丢沙包,踢毽子、跳绳、最雪人吧,只要你到了学校、社区和公园里经常碰见,现在一直保留着,就不再赘述。补充一下的就是掉沙包,那时,就叫“打台湾”。游戏规则一样,就是两面夹击,打下一个算一个。沙包出手要快、要准、要狠、要是被接住了,可就没底了,一是选择救上被打下的一个同伙,二是可以选择“保命”一次。碰到硬茬,还沙包的时候,故意把沙包撇的老远,没办法,还得快过去拿回来,气的咬牙切齿,打起来格外愤恨,发着愤怒的火焰,恨不得一“包”打下一大片,被打的也加快了躲闪的节奏,不忘伸手接一下,碰碰运气。
童年的时光,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怀旧是美好的,人生终究是一片等待着你我的成熟的果园。走过曾有的繁世与浮华,唯有童年的记忆与感受,洋溢着明媚的意象,注落心事一份奢华。
附:童年的游戏
1、跳绳:可一个人跳,也可多个人跳。单人跳绳,比一次谁跳得最多,一分钟谁跳得最多。我们当时能脚离地一次,绳子转两到三圈。多人跳绳,要用一根大绳,两个人在两头抡,其他人在中间跳。谁没跳好挡住了,就下来换两边的人。
2、扔沙包:那时沙包都是自己缝的,找几块布头,裁出六片大小一样的方块,将六片布逐一连起来,缝成个正方体的样子。最后留一段不缝,从留口把沙包翻过来,这样接头就藏在里面,比较美观。塞进些玉米粒,不要太满,不然打到脸上会痛。把口缝好,一个沙包就做成了。打沙包时,先找一块场地,然后分成两帮,一帮在两边,另一帮在中间。两边的人用沙包打中间的人,谁被打中了就下台。但如果沙包被接住,这个人就有了两条“命”,可以给自己用,也可以给下台的人。这一帮都被打下去了,另一帮人就上,两帮换过来打。
3、跳皮筋:流行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可三至五人一起玩,先由两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去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歌谣。
4、滚铁环:男孩们爱玩的游戏。盛行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小时候几乎那个男孩都有一个,一个圈加一根带钩的小木棍,用木棍控制圈的滚动方向,看谁跑的又快又不倒,有的大圈上还会套上几个小圈,跑起来叮叮当当的,很好玩。铁环是个约一尺多周圆的铁圈,其厚约一厘米,另有一个一尺多长的铁钩。可选一平整的场地,玩者手握铁钩钩住铁环,从场地一头边跑边推,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一直滚向场地的终点。滚铁环亦可二三人一起进行比赛,谁中途不倒又快速到终点者为胜。
5、翻花绳: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多为女孩玩耍。玩法分两人玩和多人玩。玩时,用一线绳,将绳系成圈状,套于手指上,一人先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通过手指的穿插、交错、缠绕等手法,使绳变换成各种形状,如降落伞、太阳、锯、鱼、天窗、面条、豆箕儿、牛槽、担架等。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
6、 走浪桥:这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玩走浪桥。
7、踢毽子:踢毽子起源于汉代。这是一个很有活力的游戏,也是一项保留下来的体育活动。踢毽子的基本动作有盘、拐、磕、蹦、蹬、弹、跃等。盘是用脚内侧踢,俗称“盘毽子”.拐是用脚外侧反踢,称“打拐拐脚”.磕是用膝盖将毽子向上弹起。蹦是用脚尖踢毽,称“叮叮猫打镖鸡”.踢毽子的花样套路有里外帘、耸膝、拖***、突肚、剪刀抛、佛顶珠等。有时在踢的过程中还唱歌谣,如“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等。也有的地方踢的是沙包。如今北京人把它的花样翻新了不少。我们以前大的毽子大多是用鸡毛加上两个铜板做底盘做成的。
8、老鹰捉小鸡:先猜拳,输的人当老鹰,最先赢的人当母鸡,其他人都拽住前面的人的衣角,躲在母鸡身后,排成一列。老鹰要抓住小鸡,就得绕过母鸡的翅膀,快速从尾部切入。被拉出来的小鸡就得接替老鹰的工作。
9、弹玻璃球:玩的人各出弹珠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在地上挖出五个坑,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再打谁,就可以把谁的玻璃珠吃掉,叫“打老虎洞”.
10、抽陀螺:陀螺是一种像漏斗一样上圆下尖的木质锥形体,尖头上安有一个小***。还需制作一个鞭子,即用约二尺长的一小木棍,在棍的一头系上一根绳或细皮条、布条即可。先将鞭子的绳在陀螺上绕几下,然后用劲把陀螺放在较平的场地上,让***着地旋转,玩者应用鞭子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转。玩技好的可同时抽打2至3个陀螺,比谁转的时间最长者为胜。
11、 荡秋千:这个游戏大家都明白,在此就不多说了。
?12、 纸飞机:用废纸扎成各种形状,可以是会返航的,可以是像蒲公英一样飘落的,还可以是像小鸟一样翱翔的。
13、丢手绢:上幼儿园时的一种游戏,游戏的规则在一首同名的儿歌里有叙述。“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只要想起这首至今让人熟悉的儿歌,记忆里的场景总会清晰地出现:大大的操场,一张张纯真可爱的脸,欢乐的笑声,围成一圈的时候,多像一个美丽的花园。我们也几代人,都是在这种游戏中度过了童年时光。
14、拍画片:拍画片是那时候的男孩们最迷恋的游戏,它的玩法很简单,两个人或者很多人,每个人拿出自己的一张画片,然后每个人顺次用手去拍,如果有人把画片拍的翻了过来,那么这张画片就是属于他的了。那个时候画片是几角钱一大张,一大张里面有很多小张,用剪刀把大张画片剪成小张,这些小张就可以用来拍了。画片上的图案一般都是卡通人物、葫芦娃、黑猫警长、神话人物之类等。
15、跳房子:又称为跳方阵、跳方格。跳房子是用一条腿支撑跳动。跳之前,先在地上用有色石块画出连在一起的方格,有正方形、长方形,也有长方形与半圆形相结合的,近几年来还有演变成飞机形状的。参加跳房子的人数不限,形式有两人轮换跳,几个人轮流跳,多人分成两组轮换跳等。跳时先将一片状石块或用粗瓦片磨成的圆片(也有用沙包的)放在第一方格外,跳者全神贯注,用一只脚将石块轻轻踢进第一格内,然后单脚跳进第一格内,用支撑脚将石块踢进第二格。依次进行下去,直至将石块踢过全部方格。如果中途累了,可以在规定的“老窝”方格内休息片刻。如果有人在踢的过程中出现石块压线、出格或石块连穿两格的现象,算失败一次,下一轮重新从第一格跳起。先到达终点的,要把石块放在脚背上,轻轻地走出方格。先完成***动作者为胜,负者要接受胜者的处罚。也有的地区跳房子时,全部格子跳完后,可以自由选择一格,据为己有,下次跳至该处时,可双足着地休息片刻后再跳,其他人或瓦片到这个地方时,必须跃过或踢过,不准入境。当一方占格子超过一半时就算胜利。当投瓦片时投错地点或瓦片压在线上,跳格时脚不小心踏在线上或瓦片被踢出格外或压线,均算失败,由对方跳。
江苏各地称跳房子为踢瓦,活动方式与各地基本相同,不同点是:一方将所有格子跳完后,就可以“盖屋”.“盖屋”要求跳格子的人背向“城”(格子),将瓦片从头顶向“城内”丢,丢进“城内”就算“盖屋”成功,再踢时,可以在“盖屋”的格内休息(双足可以落地)。所有的格子都盖完了的人算优胜。
16、骑马打仗:一个人背着另一个人,被骑的就是“马”.主要在沙地上打,否则摔下来太疼。首先十几个孩子分成两拨,然后自愿组合,两人一组,一般比较高大的孩子当马,把另一个背起来,然后两拨人就上马开打,对冲。骑马的人可以用手拉扯对方,只要把人从马上拉下来或使对方连人带马一起摔到,对方这一对就得下场。直至对方一对都不剩。当马的孩子不准动手拉扯对方,但可以用身体去撞对方的马。做一匹好马是很要学习一些战术的:一般开始对冲的时候都是两三对一起冲到对方最厉害的一对面前,合力给他拉下来。但也不是太奏效,因为对方总会有别的人保护。所以大部分情况是比较厉害人和对方正面拉锯,不厉害的就想办法迂回到对方后面去偷袭。如果迂回的时候受阻被干掉也只好认倒霉了。
17、拉网捞鱼:玩法是两个孩子相向而站,双手互相拉起高举过头,其他孩子排队依次从手下钻过,边钻边唱:“一网不捞鱼,两网不捞鱼,三网单捞小尾巴,尾巴------”直至套住某个小孩时才说出“鱼”字,大家欢笑一阵,之后接着在玩。
18、抓拐:分猪拐和羊拐,系猪蹄和羊蹄上的一块骨头。一般是四个一副,拐上都涂有颜色。每个拐有几大部位:鼓、坑、针。辅助工具是沙包或乒乓球。玩的时候是一人一拨,找一块水泥地(家里的桌子上也可以玩),先拿拐当色子,扔出一把,看谁的针多,即先玩。玩法是把包抛起,包在空间的刹那间,用夹、捏、抓等手段活动拐的各个部位,在包落地前用手接住。这算一个回合。包如落地,即下台。各部位如何活动,是有次序的,不能乱,最后一个次序是将四个拐一把抓齐,再把包接住。如果都不出现掉包的情况,输赢的标准是谁能在较少的回合里完成活动拐的所有次序。
抓拐的技巧性很强,手的动作要快而稳而灵活。眼睛要盯着抛起来的包,靠手的触觉判断拐的部位。这种游戏适于女孩,男孩也玩,但肯定玩不过女孩。技术水平另说,女孩子人人都得有几副,带在身上,随时掏出来玩,即使一个人,也能自己玩。猪拐比羊拐大,羊拐比猪拐秀气,且比猪拐难得,因而“含金量”高。
19、跳竹竿:这个游戏可以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其中两个小朋友手拿竹竿面对面蹲下,用竹竿同时分合敲击,另一个小朋友在中间看准竹竿的分合跳进或跳出。现在均为少数民族的传统节目了。
20、拉“大锯”:两人对坐,双脚自然盘曲,双手对握,随儿歌节奏做拉锯似的前俯后仰动作。拉大锯这一游戏则是训练宝宝坐的能力,是锻炼宝宝手臂和胸部肌肉力量的最好方式。玩时可让宝宝仰卧在床上,轻轻拉宝宝胳膊,帮助他坐起来;也可以让宝宝坐在爸爸妈妈膝盖上,爸爸妈妈抓住宝宝的胳膊,使他向后仰倒,再轻轻把他拉回原位。游戏时,以儿歌《拉大锯》配合,生动有趣,4~6个月宝宝常常百玩不厌。
附儿歌:拉大锯,拉大锯,扯大锯,外婆家,唱大戏,妈妈去,爸爸去,小宝宝,也要去,拉大锯,扯大锯,你过来,我过去,拉一把,扯一把,小宝宝,快长大。
21、打水漂:当时我们都是在在河边或池塘边,捡一块块石块或瓦片儿,用力朝水面投出,让它旋转着飞出去,就会在水面上一跳一跳地抛出很远;水面上即出现一个一个的水圈,既有趣又动人。要注意,拣的石头要越扁越好,仍的时候,要让石头保持平着飞出去的距离越长越好,于湖面的高度越低越好。
22、斗鸡:北方多称为“撞拐”、“斗拐”.是锻炼平衡和耐力的一种游戏。就是一条腿向前拐着,可用手搬住,以另一条腿跳动行走,用那条拐着的腿互相碰撞,谁被撞得失去平衡,拐着的腿放下来了,谁就输了。基本运动形式是以单脚支撑,单膝攻击对方,以将对方击出场外或失去平衡倒下为取胜目的。这一基本运动形式在民间是以童年游戏出现,据了解,绝大多数中国人童年时,都有参与这个游戏的美好回忆,有专家称,这一游戏是中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是许多中国人最质朴的运动体验。
23、顶牛儿:玩法:两人相向趴在地上,各以两条胳膊撑在地上,两个脑壳向牛打架似的顶在一处,双脚用力蹬。
24、编花篮:编花篮最好是四个人参加。A曲弯向后抬起一条腿,把脚架在B的手上,C也如势抬起一条腿,将脚架在A的膝弯处,D则将脚架在C的膝弯处,B再将自己的脚腕架在D的膝弯处,并将手擎的A的脚小心架到自己的膝弯上,然后将各自的右手搭在前一人的右肩上,左手则叉在自己腰间,如此,一个错落有致的花篮就编好了。这是紧凑得恰至好处的花篮。除此也有三个人编的,不过太紧了,很有点儿别腿;也可以多人一起编,但人愈多,花篮愈松,愈不易于长时间转动。
附儿歌:“编、编、编花篮,花篮里头有小孩,小孩名字叫什么?叫钢蹲儿。蹲下,起来,蹲下,起来……”这一首童谣,说唱在孩子们玩经典老游戏“编花篮”之时,其韵律此时依稀还在耳边,实为流转岁月的稳妥沉淀之一种。说唱前四句歌谣时,朝一个方向回旋跳动,后随“蹲下,起来”之声而连做蹲起动作。有起不来的,或途中有腿掉下了,花篮就散了。再重编。此游戏不讲输赢,只为好玩,而今想来,有助于锻炼孩子的体力、耐力和毅力。
25、过家家:流传于儿童之间的游戏。流行于全国各地。一个人或几个人都可进行。几个人一起玩时,有当“爸爸”、“妈妈”、“弟弟”;有的去“买菜”,有的“煮饭”,有的抱“娃娃”等,也有摹拟种瓜等生产活动的,模仿大人过日子,十分有趣。也可以认为是玩一种夫妻游戏,男孩子当爸爸,女孩子当妈妈。
26、拔根儿:拔根游戏所使用的道具一般是从杨树上凋落下来的叶子,也有的用草径。游戏时两个儿童各拿一片树叶,双手抓紧叶柄的两端,并且与对方的叶柄交叉。然后互相用力往自己的方向使劲,叶柄被拔断的一方输掉游戏。能够拔断许多叶柄的称为“劳根儿”.为了让叶柄结实,有韧力,经常会把叶柄放在鞋子里,并且将鞋子穿在脚上,经过数小时被脚掌的挤压,据说能够使叶柄不容易被拔断。
在北方又称为拉大宝,秋天到了,树叶都落在地上,我们就找那些坚硬的带叶子的杆,拿在手里,两个人交叉使劲往后拽,看谁的杆最坚硬,把另外一个拽断,谁就是大宝,哈哈,真的很有意思。
27、抓子儿:用比扔沙包小得多的小沙包在地上或桌上,用手先把所有小沙包捏住,洒落后,向上抛一个小沙包后抓地上的小沙包再接住,如果掉落算输。厉害的一次可以从地上抓起七、八个小沙包然后接住上抛的。也有的抓小石子。也有用沙包和棋子抓子儿的。先把棋子撒在地上或桌面上,抛起手中的沙包,趁它还没落下前,迅速翻转地下的子儿,尽量使朝上的颜色是一致的,然后再接住抛起来的子儿。等颜色全部一致后,再一次抛起手中的子儿,把地下的子儿全部抓在手中,并接住抛起的子儿。
28、吹肥皂泡泡:和现在的专用的吹泡泡的液体不一样的是,那时候的肥皂很贵,好容易偷出点边角废料,放入瓶子里用水泡上,如果水加多了,也是很难吹出泡泡来的。
29、拍烟盒、糖纸等
:那时候的朋友都收集了不少的烟盒和糖纸,还把一些好的烟盒、糖纸像放书签一样放在书里,小朋友们经常在一起交换,有空在一起时总把烟盒、糖纸折成条形放在地上拍,拍翻了就赢了,谁赢了就归谁,一张好烟的烟盒(糖纸)的值很多张一般烟的烟盒(糖纸)。我们还会用那些精美的糖纸折成各种各样穿着美丽衣裙的小人。
30、折纸飞机与降落伞:用废纸折成各种形状,可以是会返航的,可以是像蒲公英一样飘落的,还可以是像小鸟一样翱翔的。最喜欢的就是那象个r似的纸片,我叫它降落伞。站在高处,把折好的很多小降落伞抛洒下去,那些眩目的转着降落的纸片,壮观而美丽。
31、打果子:咱们这些曾经在山里呆过的孩子,谁没打过果子?更别说带着把小锄头在大山里挖可以食用的花生和山芋了。
32、捉虫子:我最喜欢捉的是蚂蚱,可以用来喂小鸡,我们还曾经吃过的呢。还有天牛,嘿嘿,厚厚的象盔甲般壳,两条长长的触须,力气大得让我诧异中带着惊喜,是个威猛的将军!再者,用面粉洗出面筋,放在竹杆的头上用来粘知了是再好不过的了。我们还捉青蛙、蝌蚪、蛐蛐:嗨!当时能捉的太多了,工具都差不多。我们这里还捉黄鳝,用的是自制的可以瞬间弹射出尖锐的铁针的黄鳝***。
33、捏黄泥巴:这可要些美感和灵感,还要耐心和技术了。你得有创造力,这创造力得在美感的指导下,抓住瞬间的灵感,耐心的揉捏手上瘫软的黄泥,直到它发硬成型。可以捏出很多种类型的东东。还可以捏成一个窝窝往地上摔,看谁摔的响。
34、放风筝:很小的时候,那时我家曾住在一个山区。我和爸爸找竹子花细花薄,做了一个风筝。在阳光明媚的午后,跑到山上去放风筝,那时可能风筝放的好高、好远,牵着风筝的棉线绷的紧梆梆的。现在,即使你找到广场,也不可能放那么远的风筝了。
35、回旋标:以前我们经常在厂里拣如同图上的小铁片,作成回旋标,甩出去转一圈,然后在它回旋来的时候,稳稳地接住,很帅气的!后来又用这样的2个铁片制作可以弹人的武器、也有七扭八歪做成手***的,反正,创意多大、产品多丰。
36、跳马:最少要多个人玩的才尽兴。一个个逐步排开,弯腰手放在脚脖处,最后一个人先从这些人的背上象跳小山羊似的逐一跳过去,在最前面弯下腰去,再由最后面的那个人继续跳,这样不断循环。
37、挑冰棒棍:挑冰棒棍,其实很简单,就是用一把冰棒棍撒开后,一个个地挑开冰棒棍,还不许碰动,动了就换对方开始挑。谁挑的多谁就是赢家。
38、手***和弹弓:这些多是男孩子们的游戏,我偶尔也玩过。问一句,你们小时候用弹弓打到鸟没?
39、甩皮卡:用旧书、用过的作业本,当然最好的是画报纸了。用它们折成豆腐块(一寸五左右,正方形),往地上甩、砸等,若是把对方的砸反过来为赢。
40、拉马:谁被拉倒谁就是输家。这大多是男孩子玩的,反正我没玩过,看起来真累,尤其是背人的孩子,太累了,现在看起来真的很傻,对吧?
41、瞎子逮瘸子:就是将一个人的眼睛蒙胧上,另一个人将手和腿绑在一起,装伴成瘸子,嘴里喊着:“我在这里!我在这里!!”边喊边跑,让那个“瞎子”去逮。如果逮到了,那个装伴成瘸子的人换伴瞎子,游戏重新开始。
42、捉迷藏:就是先猜剪刀布,将最后的输家的眼蒙上,那些赢的人躲藏起来,然后将其眼睛上的布去掉,由那个输的人去找。最先被找到的人再由别人将其眼睛蒙上,剩下的人再去躲藏,由这个人再去找其它的人,就这样依次循环。
43、捉麻雀:那时候我们是用一根小棍支一个簸箕,在簸箕下撒一些米粒,然后用长长的棉线或者麻线牵住小棍,在远远的地方潜伏着,直到麻雀都云集在簸箕下吃大米才果断的拉线,一下可以盖住4、5只麻雀。有的时候则是在晚上拿着手电去树上或屋檐下去掏麻雀,麻雀在黑夜里是什么也看不见的,所以我们也戏称那些有夜肓症的人叫麻雀眼。
44、打仗:这是我们小的时候都曾经玩过的游戏,当然是男孩子玩的多些了。
45、租小人书看:那时候虽然书店里的小人书种类也不多,但是由于零花钱少,所以很难看到更多的小人书。那时就会和同学一起到街边的书摊上合着租小人书看,也可以两人各租一本,然后换着看。
46、捌手指:你们玩过手指游戏吗?小时候,我们会在一起比谁的手指捌的花样多。现在大多是用手对着灯影在墙上玩投影游戏了。
47、抓窝窝:这是一个很老土的游戏。就是在地上并排挖10个小坑,一排5个。然后用新鲜的楝枣做为游戏豆,(也可以用小粒的东西,因为我们那时的条件限制,我们只好用采来的楝枣)一个窝窝里放5个籽,一共需要50个楝枣做为游戏豆。由一个人先开始,第一个人可随意抓起一窝中的5个籽,按顺序往下面的一个窝里放一粒,放完后,就近在那窝没有动的窝里再抓起5个籽,再按顺序往下面的一个窝里放一粒,这样依次下去,就会出现有空窝的现象,那未空窝下面的那一窝和再隔一空窝的下一窝的籽就是你赢的了。所以,我们要动脑筋先抓哪一窝,会让你在你玩的时候能遇到更多的空窝,从而得到更多的籽,这就需要你心算的能力了。这个游戏是我当时跟农村的孩子们学的。那时,可随地挖10个小窝窝,摘一些楝枣就可以玩了。
48、在地面上画画:那时我们会用粉笔,有条件的用彩色粉笔当然是最酷的了。有时找不到粉笔也可用墙上的石灰,捌下一块也可在地上画画,当时水泥地面是最好不过的了。我们那时是比谁画的快、画的好、当然还有着色彩美丽了。
49、挤棉油:这个游戏大多是在冬天才玩,挤棉油则是因为那时的天太冷了,下课时大家就在墙根下挤,被挤出去的人为输,我看当时就是用来取暖罢了。由于穿的多,挤起来也不会有痛感,而且一会儿就浑身冒汗了。再坐在冰冷的教室里也不会感到冷了。
50、堆雪人、打雪仗:冬天到来的时候,我们最盼望的就是下雪了,到那时,满地的雪就成了我们游戏的物资了,我们玩堆雪人,用手把雪团起来当手雷打雪仗玩,还会在化过雪又重新冻起来的地面上滑冰玩。
51、撵双杠:就是用学校的体育器材双杠了。在双杠的两头各站一个人,先用双手撑在双杠的两头,当第三个喊开始时,两头的两个人就要用最快的速度撑起,并将双腿同时从双杠的右边越过,然后跑到对方的那边,再用同样的方法越过双杠,再往对方跑,谁先追上对方,谁就为赢家。那个赢家可继续坐庄,输的人下去再换一个人上来,当然坐庄的人越久就越利害了。这个游戏要求玩者手臂要有力快,跑的也要快才行。哈哈……因为我的手臂不够强壮,所以经常是一轮就被淘汰了。
52、隔树系带:这个游戏和撵双杠有点相似,就是选两棵小树或是两个距离不太远的杆子,找两条手绢(哈哈……有时找不到,我们也会用红领巾)。游戏开始时两个人手里拿着手绢,当第三者喊开始时,就要将手绢系在树杆上,然后跑向对方的杆子,快速地取下她系的手绢跑回自已的那棵杆子再系上,这样循环下去,撵上对方的人为赢家。输的人下去再换一个人上来,当然也是坐庄越久的人就越利害了。这个游戏要求玩者手要快,跑的也要快才行。那时的我可连坐许多庄呢。
53、做柳树哨:现在的孩子们大多还会用柳条做成花环戴在头上玩打仗的游戏,可你们其中有多少会用柳枝条做成哨子吹的?那就是把新发的柳枝折下,选一截光滑枝节用手慢慢地拧,使其皮和枝干脱离,然后将枝干从皮中取出,只剩下树皮,然后再将这段管子的树皮的前方三毫米左右的部分外面的一点绿色的皮去掉,留下里面白色的皮,捏扁,就可以吹了。其柳树哨的音色和音量取决你做哨时树皮的选择和最后一关的工序。
54、弹杏核:当时我们会收集吃过杏剩下的核,洗干净,用来做游戏。方法是:找一块平整的地面或台面,当然在桌子上玩是最好的了,可那时,我们多半还是趴在地上玩的多。先由一人将手中的杏核撒开,在两个杏核中间用小手指划一下,但不能碰动其中的一个(动了就要自动下台,换另一个人弹)然后用中指和姆指去弹其中的一个,让被弹的那个杏核去撞击另一个,但要确保这两个杏核都不能碰撞到其它的杏核,这样那个被撞的杏核就是你赢到的了(动了就要自动下台,换另一个人弹)。然后再选择两个相距近一些,同时又好弹的杏核……这样依次循环下去,谁得到的核多就是谁赢了。
55、链条***:儿时让人记忆最深的游戏就是与小伙伴们玩打战的游戏,男孩子基本都喜欢玩这个,要想玩当然得有装备,那个时候不象现在有这么多花样的玩具卖,一切得因陋就简靠自己动手,当时最“高档”应该就是用铁丝,自行车链条加工成的能利用铁条撞击火柴而发出音效的“链条***”了,这在当时可是个技术活,会做的小朋友会让人“仰视”的。
现介绍一下做的方法:
这二节加工好后用胶布缠好放在***的最前端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件,***装好后,它可以扭开插入火柴梗后再与后方的链条对正后发射。?
最后把二截用胶布缠好的链条下方的孔用***形铁丝串起来,上面的孔是撞针的击发区通道。
好了,拿起你的***战斗吧!
56、打水仗:儿时,顽童们玩水也是一大爱好,气门芯上穿个旧圆珠笔芯再套个青霉素瓶盖,长长的灌满水,就可以满处滋人了。这个玩具,很容易制作。取一根用完了油墨的圆珠笔芯,将圆珠笔头拔去,将笔芯的塑料杆剪至四五公分长,插入到一个青霉素瓶的橡皮塞头里,在塑料杆的底部穿上气门芯,气门芯底部打个节,便可大功告成。过去的水龙头规格都是一样的,水龙头的口正好与瓶塞的大小相同,把橡皮塞往水龙头口一顶,水便只能从塑料笔芯里灌到气门芯里,那气门芯渐渐地膨胀起来,明晃晃的很像香肠,等水装得差不多了,就将气门芯拔下,用手指揿牢气门芯头,就可以“出发”了。这种土制水***很厉害,发射又方便--只要松开手指即可。
还有人把自动铅笔芯前边缠些线,塞进笔管中,就是一个简易的注射器,打水仗的时候,将这个“注射器”吸满水,即可瞄准“敌人”射击。谁要是能弄到一个医用注射器,那可真叫一个牛
顽童们打水仗,总是在夏天,打得浑身湿透,风一吹就干了,也不见有人因此受凉得病的,总觉得比现在的小孩子开心多了……
57、玩“吊死鬼儿”:
每年5月份的时候,槐树底下除了零星凋落的树叶外,几乎遍地是蠕动的青绿色“吊死鬼儿”和黑色的砂状粪便。跌落的“吊死鬼儿”让路人避之不及,一些“吊死鬼儿”被踩踏,地面留下潮湿的痕迹。这些近4厘米长的绿色“吊死鬼”不断地从树上吐丝悬垂而下,一棵树上甚至有数十只“吊死鬼”吐出长长的丝吊在半空中,场面真可谓是触目惊心。
“吊死鬼儿”学名尺蠖(chi
huo四声),幼虫身体细长,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身体能斜向伸直如枝状。完全变态。成虫翅大,体细长有短毛,触角丝状或羽状,称为“尺蛾”.
“吊死鬼儿”也是顽童们的恶搞玩具,顽童们手里捏着一根丝,丝那头提着一个“吊死鬼儿”的虫子(还在动弹)。顽童们把“吊死鬼儿”在女生或小孩眼前晃来晃去,往往会吓得他们左躲右闪,哇哇大哭……
58、拍方宝:方宝一般用烟盒叠成,呈正方形。游戏规则很简单,一人将自己的方宝正面朝上置于地,另一人用自己的方宝往上摔,可以摔到对手的方宝上或者旁边,目的是把它弄翻个儿,即为赢。
纸做的元宝,又给当时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小小的乐趣。“啪”、“啪”一声声的响音,现在想来,都成了动听的乐音。
其他的地方叫方宝吧,我们老家那里叫元宝,叠“方宝”用的纸最好是比较重又不厚的,比如牛皮纸或杂志封面,其他如报纸等叠的“方宝”总是轻飘飘的,如果要重,就要用很多层,叠出来像个包子一样的难看。具体怎么叠,记不大清楚了,不过叠起来很简单的。没有硬点的纸可以用好几张纸叠在一起,这样硬度就可以增加了。玩的时候,用手里的元宝拍放在地上的元宝,把别人的元宝拍翻过来就算赢了,别人的那张元宝就归自己所有了。当时我们每个人手上都会有一两张杀手锏,实在赢不了别人就会把自己的王牌元宝拿出来去应战,如果仍然输,那可着实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
拍元宝的时候很讲技巧的,即便别人的元宝很大很厚,有时拍的好的话,也可以用一个中型的元宝把别人的蛮好的元宝拍翻过来,狠狠的直拍下去,效果不是很好的。找准一边或一角,用力拍下去,拍的准的话,别人的元宝就会轻易拍翻古来,成为自己的战利品。?
元宝不宜做的太大,做的太大的话,就只能是大的和大的对拍,大对小,双方基本上都不会得到对方的元宝,很难把对方的元宝拍翻过来的。记得当时做的最大的一个有十六开纸那么大,只不过这东西是方形的。
&刘文安散文随笔
&儿时记忆散文系列
&那年那节散文系列
&民俗纪事散文系列
&散文随笔系列
网络物语散文系列
&5、圣洁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