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封印:穿越《神话》的猜想
解 除 封 印
穿越《神话》的猜想
真的有穿越千年时空的爱情吗?始皇帝地宫的真正奥秘究竟是什么?“赵高们”阴魂不散给世人带来的梦魇何时才能终结?……封印解除之日,就是你我回归伊甸园之时。
思想有多远,我们的足迹就会有多远
一 剧 情
电视连续剧《神话》中,易小川和高要穿越千年时空来到销烟迷漫的战国,由于机缘际遇,他们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国军政方面的要员。
不同的是,易小川成了大将军蒙恬的胞弟蒙毅。他,迎丽妃,辅秦皇,筑地宫,取长生之术。几度出生入死,只是在兵马俑中留下唯一的无名的将军俑,却没有在秦的史册上留下一点点墨迹。
高要,穿越时空前是一名厨师,来到战国后,却阴差阳错地被迫尽身进宫,成为一名宫中太监。饱受身心的煎熬与屈辱,他发誓:一定要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太监。他要把所受的痛与辱,统统地还给这个世道。他苦苦地钻营,不放过任何一丝可以接近目标的机会。终于,他成功了。他成了历史上有着一笔重重的、真真切切的记载的赵高。于是,他指鹿为马,构忠害良,把持朝政,亲手葬送了大秦的江山。
雄才伟略的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环宇。痴想江山永固,传之千世万世乃至万万世。所以,他派徐福东渡大洋,寻仙访道,以求长生不老之术。可恨赵高,竟然把蒙毅用生命换来的不老仙丹,在秦皇病弱无助下抢夺?吃,遂成不老之身。可怜秦皇江山永世与长生的梦想,肥皂泡般地一齐破灭了。
为保护仙丹而身死的蒙毅被丽妃用仙丹救活,因祸得福,亦成不老之身。可他没有丝毫的快乐。他被痛折磨着。因为他深爱着的丽妃被作为秦皇的殉葬品永远地关进了地宫。天人相隔,痛憾疾首。
成了不老之身的蒙毅与赵高,这对冤家,无法通过一定的装置快速回到现在的易小川和高要了。
时间像一位老人,不急不缓。既不落一秒,又不错一步。丈量着历史,呼吸着寒暑,?吐着古今,代谢着新陈。
两千多年的漫漫岁月,他们只能一年一年、一月一月地过,一天一天、一时一时地地熬。但他们彼此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两千年多来,他们不知变换了多少种身份去斗,也不知挪移了多少个地方去斗。以什么方式斗?斗的内容具体是什么?他们已经无法记清楚了,也不用刻意去记了。他们只清楚地记得一点,那就是,他们都会永远不死,会一直斗下去。两千多年来,赵高有很多很多的名和姓,但他的骨子里仍然是赵高,仍然是那个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仇视良善、戕害美好、一意行恶的赵高。对每一个社会与时代,他时时都没有忘记着报复。哪怕自己得不到一点点好处,哪怕要自己付出血的代价,也绝不允许自己看到别人有丝毫的快乐。令他最最兴奋的是能够随时随处地看到别人的痛苦与不幸。而令他恨之入骨的是蒙毅的存在。尽管蒙毅也曾经拥有数不清的名和姓,但赵高能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的感觉到蒙毅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蒙毅的正直与良善、坚忍与不懈、勇敢与无畏常常使他寝食难安。因为在与蒙毅的斗争中,他从来没有一次真正的胜利过。两千多年来,他与蒙毅都溶入了每一个社会与时代,成为各个社会与时代的一分子。他们见证了多少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无数的爱恨情仇。有不同国家的,也有不同民族的。当然也有形形***的男女老少。有乱世中的血火狼烟、流离失所的生死挣扎,也有和平时的安居乐业、和谐与共的盛世康乐。分分合合,是是非非。荣荣辱辱,得得失失……幸福与苦难,快乐与悲伤,平坦与坎坷……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他赵高才不在乎世人对他的一切指证与判定。
“说咱家是邪,老子高兴还来不及呢。咱家就是要邪,邪得人怕,邪得人恨。老子天下第一,咱家是谁?咱家是赵高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怕过谁?当年老子金殿上指鹿为马时,你们不也是一样说那是马吗?还有那个高高在上的始皇帝,不也是让咱家玩于股掌之上吗?他的仙丹我吃了,他的女人我睡了。对了,岳飞,不是你们的大英雄吗?他呀,也逃不过风波亭的莫须有。那可是咱家的佳作啊。不过,咱家没忘本,那时叫秦桧。可恼的是咱家百密一疏,还是东窗事发了。把咱家的形像铸了铁跪在那厮的面前。咱家可不是好惹的,那个袁崇焕,妄图和咱家斗,好,那咱家就让你身败名裂。凌迟的滋味怎么样啊?尽管后人知晓了机关,可还是没能救你一命。可恨的是那个蒙毅,咱家知道你一直在和老子斗。遗憾的是老子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你有时是单***匹马,有时又是人多势众?有时咱家对你是看得见也摸得着,可有时你又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咱家有力使不着?你和咱家斗,还不是因为秦皇地宫的真正秘密只有咱家和你知晓吗?咱家可知道,你从没有放弃打开地宫和丽妃那个贼人再续前缘的努力。你想咱家会让你如愿以偿吗?你纵然找到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者的后人,又能做什么呢?你也明白,咱家也知晓掌控地宫神秘力量的的钥匙。你就别白费力气了。咱家喜欢你,有你,咱家显得不寂寞。把玩历史,那可是一件何等的爽心悦目的事啊。”
他常常自言如斯。
的确,赵高所言非虚。两千多年里,蒙毅与赵高除了正邪之争外,还围绕着寻找和发掘秦皇地宫而水火不容。蒙毅从来没有放弃打开地宫以寻求丽妃的希望。因为丽妃是他一生的爱与梦。这种爱不会因为千年而淡忘,反而愈久弥真,愈久弥切。
两千多年啊,两千多年终于过去了。为了帮助作为考古学者的哥哥易大川寻找神秘失踪的自己,易小川在网上化名千年老妖。在他的协助下,历史的真实面目渐渐呈现在考古学家的面前。秦皇地宫的传说原来并非是子虚乌有,而是真真实实的。
当地宫大门打开的一刹那,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哪!这是怎样的一番天地啊:上有用宝石作为日月星辰镶嵌的天幕,下有辉煌的宫殿建筑群和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在这里,人们仿佛成了天人,可以随心所欲地飞降。看,丽妃竟然健在。在她如玉的容颜上丝毫看不到两千多年无情岁月的流痕。对她而言,蒙毅回来了。千年的等待终于有了回报。他们欣喜万分,相拥着飞来飞去。对易家来说,失踪的易小川回来了。发生在易小川身上的奇迹,彻底改变了他们。使得他们不得不对时空、历史、人性、科学等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认识,不得不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思维体系和知识体系。
是啊,现在看来,穿越不是神话;飞升也不是神话;长生更不是神话……这一切,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没有一个是神话,有的只是活生生的现实。他们都沉浸在这历史现实相融的美妙时刻,沉浸在这天上人间相谐的美妙时刻。
哪里有易小川(蒙毅),哪里就会有高要(赵高)。这对冤家,正如世界的两极,正义和邪恶总是相伴而行。高要见不得人们的忘我喜庆,他要毁灭这美好的一切。他清楚支撑这地宫奥妙的机关所在,那就是天外来石。正是因为有了它,才使整个地宫如同仙境一般;才使人们的长生之梦成为可能;也才能使人们单凭思维意念就可使身体畅意飞升。天外来石的奥妙首先就在于,它改变了人体细胞的结构,使之新陈代谢停滞,没有了生老病死的变化。此外,其奥妙还在于。它可以消除万有引力,重力场不复存在,使意念有了挪移物体的能力。一句话,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已有的关于物理学、生理学、哲学等知识体系。如果它的奥秘为人类所掌握,那么,人类的进化就会进入一个质的飞跃的时代;就会开启一个新的纪元。
尾随易小川而至的高要,绝不允许这个新天地的出现。他改变了天外来石的放置方位,启动了地宫的自毁机制。
丽妃、易小川、高要的身体发生了可怕的巨变,他们在刹那间衰老下去。地宫天幕上的宝石纷纷坠落,纵情飞升像一个七彩的气泡被无情地刺破了。世界的奇妙在一眨眼间又回到了原来的秩序,仿佛经历了一场梦神话,的维幕在梦醒之后徐徐拉上了。
二 猜 想
在无可奈何的唏嘘嗟叹中,我只能做些待价而沽的猜想,猜想之后封印其上。以期那个新纪元的真正到来。
(一)穿越时空的爱情
由易小川和丽妃演绎的这一段穿越千年时空的动人爱情,我想到了魂断蓝桥、为爱守信而抱柱去死的尾生;想到了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恩爱一生的梁鸿孟光;想到了为追求爱情而勇于挑战世俗权威、化蝶而逝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想到了隔着天河依然想望的牛?织女;想到了不辞艰辛、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孟姜女;也想到了为爱情不顾门第、地位与家族世仇生死相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想到了为了追求和辛普森夫人的爱情而放弃王位致使国人悲恸失色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想到这些,我才真正明白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濡以沫的爱的甜蜜;才真正懂得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爱的真切;也才真正知晓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爱的神奇;同时,也才真正领略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的美好;也才真正体会到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的无怨无悔。才真正地了解了什么叫心有灵犀,什么叫心心相印,什么叫刻骨铭心,什么叫海誓山盟,什么叫海枯石烂,什么叫肝肠寸断;也才明白,特洛伊战争中付出惨痛代价之后的希腊士兵,为什么见了海伦直言因她而甘愿再付出二十多年的青春和热血。
这,就是爱的力量。原来,爱情,真的可以超越时空、超越世俗、超越一切的。诸如地位、金钱、世权乃至青春与生命;诸如国家、民族、种族、地域乃至肤色与年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色变味变质。就像美酒,时间越久,就越显得醇香可口;她又像良药,可医治相思。可使孱弱者坚强,怯懦者勇敢,愚笨者聪明。爱情的火花也不会因为空间的遗憾而减弱它的灿烂。她的荣耀,是属于忘我追寻、真挚相待的人。也许,感天动地的爱情,有朝一日,可以穿越星际。星际之间。因为洋溢着爱情的福音而祥和。没有丑恶,没有虞诈,也没有痛苦与死亡。这就是我对电视剧《神话》穿越时空的爱这一话题所引发的猜想,也是我的第一个猜想。
(二)始皇地宫奥秘
我做的第二个猜想是由秦始皇皇陵地宫引发的。
秦始皇皇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大篇幅介绍中国秦始皇陵时说:如果能破解秦始皇陵地宫的秘密,那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
的确如此,因为秦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单是1962年第一次全面对其进行考古勘测出的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的陵园范围就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1974年,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但这一惊人的发现,也只是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皇陵封土土壤样品的“汞异常”和封土堆下存在着的一圈很厚的相当精细坚固和细夯土墙以及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的发现;成“品字型”分布的阵容庞大的兵马佣坑和“青铜之冠”----大型彩绘铜车马的成功发掘,尽管引起了世界考古业的强烈震撼,但对整个神秘莫测的皇陵而言,同样也只是冰山一角。谜团重重的幽深地宫,两千多年来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时至今日,对于地宫,世人所知晓的仍然只是凤毛麟角、沧海一粟。
对秦始皇皇陵作历史记载的第一位是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只留下了160个字的记录:“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段极为简略的文字成为后学者试图揭开历史的尘封、诠释谜团首先要关注的重要依据。
目前,围绕地宫,考古界有九大谜团之说。
首先是地宫的深度之谜。这也是研究者们争议最大的地方。《史记》中只有“穿三泉”三个字言及深度;《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三”在古代表示的是概数,“穿三泉”就是“穿透多层地下泉水”的意思,可见其深。最大胆的推断出自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推断地宫的深度在500米到1500米之间。这一推断,在文物考古、地质学界的大部分专家学者看来,近乎天方夜谭。他们认为,深入地表1000米时,就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他们根据最新钻探资料,推算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有待考古勘探的进一步验证。而对地宫深度的这些推测,都是在通过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探测后确认封土下具有陵墓的基础上作出的;当然也是在世人天真地断定封土堆下的陵墓就是秦始皇皇陵地宫的前提下作出的。
其实,只要仔细深入地研究秦始皇一生的旷世经历、卓尔不群的性格和迥乎寻常的思维;研究骊山的水文地质的历史演变情况;研究关于秦始皇皇陵的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就可以对地宫做出以下两个判断:
第一,秦始皇皇陵地宫的核心根本不在封土堆下。封土堆下的陵墓只是揭开皇陵地宫奥秘的路标或钥匙。是皇陵地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封土堆下的陵墓深度在500到1000米之间。
据《汉旧仪》记载:“丞相斯昧死言:‘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这段文字其实暗藏着这样一个信息:封土堆下的建筑只是通向皇陵地宫的一个门户。“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意味着当年修建皇陵、确定地宫位置时,封土堆下的的工程先是向下挖掘,到一定深度时,又横向施工。
在封土堆附近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规模宏大的陵寝建筑群遗址,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当年地面建筑的宏伟。另据《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这二者无一不是向世人、也无一不是向后人昭示着神秘的地宫核心就在封土堆下。这可能吗?秦陵工程的设计者的智商会低下到干出“此地有银”的蠢举吗?所以,封土堆下的墓室不可能是真正的皇陵地宫。
如今,高大的封土堆即封冢无疑是解开秦陵奥秘尘封的重要一环。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由此不难发现这里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当年秦始皇的“旁行”必定会向骊山方向进行。他要选择骊山这一上天神物作为他的坟茔。这样才能彰显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帝的傲世之举。“三百丈”可折算成现在的690米左右。这个距离,足可以到达骊山山中腹地,即封土堆以南直达骑山中心主峰------
望峰之下。在那里修筑地宫是最有可能国,也是最佳的选择。
封土堆下的墓室和骊山中的地宫之间存在着一条秘密的地下通道。在这条通道上,设有数量不清的地宫之门。而地宫门道数量也就构成了地宫九大谜团之二。《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这三道门打开的时候就是秦始皇皇陵地宫奥秘大白于天下的时候。遗憾的是,事实上这三道门的打开对现代人而言,是一个充满未知变数而又难以应对的考验。石门和地下通道的重重机关以及对地下文物的有效保护是我们前所未有的课题,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至于封土堆下的墓室深度在500到1000米之间的这个判断,是综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作出的。第一,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这一推测,是来源于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的研究。这三位科学家都是当今世界级的人物,他们的推测不是妄自臆断,而是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所得。第二,深度到1000米时,就超过了陵墓与渭河的落差。这样,地宫就有被渭河之水倒灌的危险。第三,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规模巨大的宫墙和阻排水渠。第四,陵区地下承压水埋深在110米左右。在中国,承压水(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中的地下水。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它承受静水压力。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当钻孔打到含水层时,水便喷出地表,形成自喷水流,故又称自流水。)的发现和利用始于距今2000多年。汉初中国四川省开始打自流井取卤水生产食盐,井深可达100多丈,即230米左右。也就是说,在秦未已经可以认识和利用承压水了。“穿三泉”要穿过至少四层的地下泉水,500米不是没有可能。第五,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战国时期的古铜矿竖井深度已达50米,而且解决了通风、排水等问题,它说明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能掘入地下50米的技术和攻克了防水难关。第六,2001年开始发掘的秦陵鱼池附近的“水禽坑”,实实在在地是一个地下水世界。考古人员发现了地下河道和近50只原大的仙鹤、天鹅、鸿雁等青铜水禽。这样,地下河道、阻排水渠、人工渔池的存在,可以使地下水自成系统,川流不息,解除了地下水对地宫的威胁,为地宫位置向深处延展提供了可能。通过或疏通或封堵等技术,保证了陵寝免遭地下水的侵蚀。第七,人类活动和大自然是地下水位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近百年来远甚于数千年的总和。所以,地下水位因人类活动而变化主要集中在近百年。
综合上述因素,封土堆下的墓室深度在500到1000米。这一判断,是对地宫深度之谜所做的猜想。
地宫之谜还表现在“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上。
传说与史书赋予了人们对地宫之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想象,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莫非地宫之中真的另有乾坤宇宙么?谁能够想象在这座秦王地宫之下,水银灌注的湖海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呢?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秦陵的地宫内有水银所制的***,秦始皇躺在纯金打就的棺材里,游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上,巡视着帝国的领地。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水经?渭水注》进一步指出:“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还有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从以上文献的记载以及考古资料,人们推断:“上具天文”指的是秦陵地宫的主宫室顶有比较完整、精确的天文星宿图象。其中包括斗星、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幅宇宙模型。而“下具地理”是指秦代的中国地理模型。它模拟了秦统一中国之后的地理概貌和行政区域。模型采用立体的形象,既表现出当时的行政区划(即包括首府在内的四十八郡),又显示了华夏气魄的“五岳”(即岱、华、恒、衡、嵩等五大名山)、奔流不息的“四渎”(即入海的江、淮、河、济等四大水)。而山林、川泽、丘陵、原隰、通谷、险塞、通都大邑等,无不包罗其中。当时,秦的版图是“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要制作这么个大范围的地理模型,可见秦代当时的天文测量、大地测量与实用数学水平已经达到了何等高度发达的地步。
其实,秦代的科技文明程度之高,我们可随手拈来许多例证。比如地宫中,通过水银,不仅防腐防盗,而且还实现了“下具地理”的构想。也为后人留下了地宫水银这一谜团。目前,我们对这一谜团所能做到的只是对皇陵封土土壤和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进行检测、对比、分析,根据皇陵封土土壤样品“汞异常”的结果,证实了封土地下深埋着大量的水银。结合“以水银为四渎、百川”的记载,推断地宫中的水银至少有100吨。问题是,水银是珍稀的液态金属,这大量的水银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实现“机相灌输”,提供川流不息的动力的呢?
地下河道、阻排水渠、人造鱼池等一套完整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和特殊的机械装置,为实现“机相灌输”提供了可能。从目前考古挖掘发现来推测,这种特殊的机械装置历经2000多年的考验而仍然能够发挥其功效,是不难理解的。大量的水银反而构成了众说纷纭、难于解开的谜团。
据历史考证,丹砂炼汞的技术早为秦代人所掌握。春秋时期,因为中原、黄河、长江流域黄金的含量是比较低的,人们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这么一个困难,就发明了镀金镀银,所以拥有水银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史记》记载,秦始皇对修仙、长生不老十分痴迷,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秦始皇就需要炼丹。而丹砂是古人炼丹的重要材料。自西周始,炼丹、服丹就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这个潮流因秦始皇对“长生不死药”的孜孜追求而被推向高潮。在修建秦始皇皇陵的当时,水银的主要获取渠道就是用丹砂提炼,而大量的丹砂,经专家一系列的研究推测,主要来自于陕南和巴蜀两个地方。
陕西南部旬阳是全国最大的汞锑矿产基地,汞的保有储量居全国之首,亚洲第一。它荣膺“中国汞都”之称。在旬阳,考古学家找到了大量的古矿洞。根据洞中采集到的遗物判断,其开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在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旬阳正处在秦、楚两国的交界地带,让这里成为了秦、楚两国必争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楚国,终于占领了著名的旬阳,也占有了水银的蕴藏地。这样,由旬阳提供汞就有了很大的可靠性。
秦始皇皇陵中,水银原料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巴蜀的“寡妇清”。
两千多年来,对巴寡妇记载最明确、详细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巴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这位常年居住在深山里的单身女人,凭借出色的炼丹技术和过人的商业头脑,冲破大山与峡谷的阻碍,一手推动家族企业成为垄断全国丹砂、水银行业的商业帝国。富有的巴清,仆人上千、工人及士兵多达上万人,而当时枳县的总人口才不过四五万人。秦统一全国后,“收天下之兵”,对私藏兵器者实行严惩。然而巴寡妇却拥有一支数千人的地方武装,来保护自己遍布全国的商业网络。“用财自卫,不见侵犯”,讲的就是她豢养了一支私人的军队,并依靠这支军队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产业。豢养一支私人武装,在“收天下之兵”的秦始皇时期,是难以想象的。可见,巴清受到了来自于秦朝中央的特别许可。秦始皇举全国之力修筑长城时,巴寡妇清倾囊相助。在她死后,秦始皇专门下旨修筑“怀清台”以示褒扬,再无别人享受类似的待遇。巴寡妇清为秦国所做的贡献,连目中无人的秦始皇也为之动容。那么巴清为什么会得到以严酷著称的始皇帝如此的青睐呢?她能够“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难道仅仅是因为她的富有吗?其中会不会隐藏着更大的秘密呢?
秦始皇对她如此礼遇,首先和她经营的“丹穴”有关。因为只有她,可以提供大量的丹沙。其次,和巴清所掌握的神仙方术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秦始皇对仙道和长生的疯狂热爱,在中国历代的皇帝中都是非常突出的。他对不死药的渴望甚至占据了他人生后期的主要生活。当时的术士丹师,普遍的将丹砂作为炼丹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巴清的企业作为全国最大的丹砂生产基地,对秦始皇的炼丹事业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秦始皇陵的地宫中使用的大量水银,大都是由掌握了充裕丹砂矿藏和先进的提炼技术的巴清供给的。
表面上看,在巴清与秦始皇之间架上桥梁的,是水银和提炼水银的丹砂,以及修建长城的捐资。但始皇陵要获得水银,长城要获得民间资金的支持,并不需要通过对商人的极端恩宠来实现,这个办法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巴寡妇必定有着不寻常的身份。有专家注意到,丹砂与水银在当时的代名词,是“不死之药”。而丹砂的主要产地恰在川东南一带,峡江的巫山又是上古神话中的神山------灵山,那里是中国巫文化的发祥地,是“灵山十巫”的飞升处,也是“不死之药”的主要产地。而巴清,正在这里经营着当时全国最大的丹砂生意!这里面,是否还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呢?
也许,巴清就是一个继承了峡江巫术的智者。从巴清的所在地和从事的“丹砂”行业看,显然不能排除巴清是远古巫师传人的可能。事实上,巴清在更早的战国末期,就已经接管其家族经营的庞大丹砂水银帝国了。而她掌握的神仙方术,也很可能在这个时候就进入了秦始皇的视野。
巴清的丹砂水银完全可以无条件服从于秦始皇的意志,但她有一样东西,是秦始皇无法通过强取豪夺真正获得的,那就是她头脑中掌握的“不死之术”!
这个峡江巫师在秦始皇的眼里,一定是个最具“专业”功力的“巫山神女”,他需要她全心全意为他实现永生的梦想奉献智慧,他需要她来指导他的神仙家团队。但这个理由,却又放不上台面,一个重农抑商的政权,怎么能如此看重一个“商人”加“巫师”的女人呢。所以,巴清必须以某种冠冕堂皇的身份出现,这个身份,就是“贞妇”。
看来,地宫中的水银之谜背后所隐藏的,绝不是“下具地理”这么简单。
来自于秦始皇皇陵地宫的神秘还体现在所藏的珍宝上。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体形最大、、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青铜珍品,被誉为“青铜之冠”。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它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其工艺之复杂,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
一号车重1061公斤,二号车重1241公斤,最大的零件是龟背形的车盖,长达246米,面积约2.5平方米;最小的零件不足0.5平方厘米。从重量上来讲,最重的铸件为马,达230公斤,最轻者为辔绳的销钉,重量尚不足克。
二号铜车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它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其宽度仅比一号车长4厘米,可进深较之一号车长40厘米。二号车舆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舆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舆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舆。以便车主与“驾驶员”传递命令。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既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车舆内曝有彩绘美的软垫。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论舆论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可以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专家们用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非常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0.5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秦陵铜车马的出土,解决了古代车制研究方面长期争论的一些学术问题,特别是车舆、马饰各部件的名称,车马的系驾关系通过秦陵铜车马都一一得到了科学的证明。另外,秦陵铜车马制作工艺复杂,结构合理,比例准确,铸造精致,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嵌铸、镶嵌以及多种多样的机械连接等工艺技术,凝聚着两千多年前金属制造工艺方面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与金属工艺史上,将占有重要的一页。
秦陵出土的这两乘铜车马按照实物的1/2铸造并精心彩绘,忠实地反映了原车面貌。两车都是典型的御车,单辕,双轮,驾四马,通长分别为2.25米和3.17米,高1米多。每辆车都由3000多个复杂零件组合而成,其中既有每匹重达200多公斤的铅马,又有小不足两的附属零件,既有极难把握的人物铸造,又有构思奇巧的各种衔接。人马造型栩栩如生,精美绝伦,车饰铸作丝丝入扣,细致奇巧。
铜车马从设计开始就具备了不凡的品位,进一步的铸造、加工、连接、装配,几乎不亚于今天许多复杂的机械制造。而秦人究竟用了什么钻具和工艺,加工出几千个直径不到1毫米的小孔,至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两乘铜车马称得上是青铜极品,展示的秦代冶铸工艺、机械加工以及装配连接工艺,无不令人击掌称奇。其实从组合复杂精细严密的结构特征分析,铜车马从设计开始就具备了不凡的品位,进一步的铸造、加工、连接、装配,几乎不亚于今天许多复杂的机械制造。与单一铸造不同,铜车马铸造中首先要弄清车马不同部位对性能要求的差异,然后有针对性地采用十多种不同的金属成分配比和多种复杂的冶铸工艺,科学地完成了各部分铸造,所克服的技术难题是今天无法想象的,其工艺技术的高超程度,长时期代表着青铜冶铸技术的巅峰水平。超长超薄部件的铸造就是最好的说明之一。一、二号车车盖都是大型超薄曲拱形铸件,二号车盖的面积达2.3平方米,厚度只有1-4毫米;弓缚则是典型的超长铸件,直径6毫米,长度则达5米。车盖与弓缚的铸造即使放在今天,也应划归高难技艺之列。然而,秦代“国工”成功地铸出了它,而且一系列现代检测证明,冶铸质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铜车马轮辐和轮牙的接合中,还成功地发明使用了类似近代工业才用到的“红套”技术。发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因自然塌陷撞击等,铜车马大部分轮辐都已残断成小截,然而轮辐与轮牙仍保持着牢固的接合,显示出类“红套”技术手法的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铜车马数以千计的细小零件借助销钉连接组合,要大量用到小孔加工技术,这些青铜小件上的小孔都是钻成的。秦人究竟用了什么钻具和工艺,加工出大量的直径不到1毫米的小孔,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铜车马的机械制作和连接装配技术也令人叹为观止。据统计,两乘车大约由7000多个零件组成,接口近7500多个,焊口1000多个,带纹口300多个。如此多的零件组合成车,没有高水平的制作技术和装配连接技术是无法想象的。
铜车马是高度写实的作品,它和兵马俑一起,几乎在人们对古代中国雕塑历史的固有认识上引起一场革命。
铜车马的科技成就无疑令人惊叹,不过更引人注目的还是它魅力四射的艺术神韵!
铜车马制作精细、准确,比例严格,对细部的刻画一丝不苟。它不仅追求形式的逼真----车舆上编织的皮革、束缚的绳索、毛发、织物等等,无不惟妙惟肖,酷似原物。更追求神韵的表达,尤其是人物马匹的神韵。两个御官俑是铜车马造型的代表之作,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古代高级官吏形象。御官既有几分恭谨和持重,又有几分作为高级官吏志得意满的微笑,体现在眼弯和嘴角深处的细小刻画上,御者身着的长襦,衣服上的绶带,头戴的长冠,腰际的佩剑,都是御官身份的鲜明标志。揽辔则是其特征性动作,与表情相呼应。八匹马也塑造得生动传神,肌肉筋腱突出了马的力感,削竹一样竖起的双耳、如铃似的双目和高高扬起的头,突出显示了马的神骏和机警。
铜车马盛施彩绘和装饰。两乘车马都以大量的金银构件作为装饰,金银装饰零件接近4000件。以二号车为例,共饰有金件737,银件983,点缀在车辆醒目位置和主要驾鞔马具上,如银辖軎、银弓爪、金银络头、金银缰索等等,把车马装饰得流光溢彩,浮金耀银,尊贵显赫。
铜车马彩绘图案装饰遍及车辆的每一个角落,用到朱红、粉红、绿、粉绿、翠绿、深蓝、天蓝、白、黑、褐等多种颜料。图案别致、独特、完美,整体风格的创造把握非常娴熟准确,把一辆形体大、零件多、构造复杂、彩绘量大,因而容易产生零乱现象的车舆装饰得绚丽多姿,富于变化,而又统一、大方、和谐。铜车马图案总数约在百处以上,按类型分有十余种。但是主要使用的图案只有四种,既夔龙夔凤纹、菱花纹、云气纹和几何纹。主要纹饰的使用也相对集中,有精心安排的区域和适合的主次。纹饰的繁简和体量、布排的疏密、顺序和照应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布设娴熟,施绘灵活,变而不乱,妙趣横生。
调动当时最高超的技术和被认为最精美的材质以及最优秀的艺术来表现始皇帝在另一世界享用的车马,帝王的权力和威严就这样得到强化和张扬。
94年3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在二号涌坑内人们发现一批青铜剑,长度为86厘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校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且所有的剑上都被镀上了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
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在2000多年以前是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将这种金属镀到剑上去的呢?
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涌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藏里,这听起来确实是匪夷所思。
谁能想象,本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明,竟然会出现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的士兵手里挥舞的长剑,竟然是现代科学尚未发明的杰作?我们怎么能完全相信现代所谓的科学结论呢?那么反过来说,秦始皇的铸剑技术是谁人传授的呢?秦始皇时可以使用铬盐氧化处理法、发明形态记忆合金,为什么鲁班就不能发明机器人马车呢?关键在于,假如以上的事实是真实的话(至少铬盐氧化处理不是假的),那么我们就会问:他们的技术渊源是什么呢?
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千百年来也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日月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
对现代的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认为这个传说故事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因为,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象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
不过,笔者对此不能苟同。我们绝不能用习惯性的、常规性和正常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看待和评价有关秦始皇皇陵地宫的一切。因为她令我们不可思议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知识水准不足以解释我们所发现的。在地宫奥秘大白于天下之前,其众说纷纭,也只能是见仁见智。
直到今天,秦始皇的遗体是否还保存完好?所用棺椁是铜质还是木质?是在水银中游历不定还是有固定的位置?“下铜而致椁”具体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是用青铜浇铸棺椁还是指用青铜浇铸放置棺椁的墓室?地宫有没有空间?当年“令匠作机***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的自动发射器是否还能发挥其功效?历时两千多年的人鱼膏烛是还能使地宫亮如昼?……这些仍然是困扰我们的谜团?
即使是气势非凡的秦始皇皇陵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展现在世人面前,那空前绝后的恢宏阵列、无与伦比的宏伟构图,使我们耳目一新、惊叹不已。但对我们而言,也仍然是谜雾重重。她向我们所昭示的到底是什么呢?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一号坑最大,坑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6000余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手执弓***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矛、箭、***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坐西朝东,由骑兵、步兵、***兵和战车混合编组而成的。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兵俑组成。***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师三军的指挥部,出土68个陶俑和4
车。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证实了当年兵马俑工程因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而草草收工,没有完成既定的设计蓝图。
尽管如此,秦始皇皇陵兵马俑还是以她独特的魅力,艺术地再现了当年浩荡大军的神威。这批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可是,兵马俑留给后人的,仅仅是这些吗?
有人说,这是秦始皇的地下冥军。是他长生复活、万世不朽、统治世人的梦想与寄托所在。那么,是什么让秦始皇对长生复活如此深信不疑而乐此不疲地痴迷追求呢?难道人类真的可以永葆青春?真的可以任意飞天?
可以想像,当年秦始皇醉心于长生之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他一定是受到了来自于某种神秘力量的启发。据《拾遗记》卷四一记载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他们还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倘丢于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秦始皇认为:“此神人也”。那么,天地间真有神人吗?古往今来,众多的学者对这一记载百思不得其解。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用外星来客的观点对这一记载进行了解释: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很早就来到地球并安下基地,称为宛渠国,对地球进行考察。这群外星人活动于占地表面积2/3的海洋中,用“形似螺”的“论波舟”作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日行万里。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UFO)。这些人“两目如电,耳出于项间,颜如童稚”。他们注意观察人类世界,一有新的动向,哪怕“去10万里”也要“奔而往视之”。他们对洪荒时代的地球“了如亲睹”,对“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事情甚为关心,曾赶到现场考察,结果看见“三鼎已成”。他们对中国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生产的重大成果,也都一一“走而往视”。
如果这种见解是科学的,那么,包括秦始皇皇陵地宫在内的人类一切奥秘就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外星文明的干预,形成了地球上异彩纷呈、魅力独秀而又超越每一个时代想像力的种种神迹。
比如,中国秦始皇皇陵出土了具有现代镀铬技术和人类还在梦寐以求的形态记忆合金技术的青铜剑。出土了现代人也无法企及的打磨、焊接技术的彩绘铜车马。
再比如,在中美洲洪都拉斯神庙中发现的水晶骷髅。其内部结构与人的颅骨构造完全相符。它是一千多年前的玛雅人在非常了解人体骨骼构造和光学原理的基础上雕刻而成的。可是我们知道,近代光学产生于十七世纪,人类准确认识自己的骨骼结构更是十八世纪解剖学兴起以后的事。这样,水晶骷髅无疑是超越那个时代的。还有在杰神殿的“碑铭神庙”中,发现在巨大石室的墙上刻有九位盛装的神官,及一位带有奇妙头饰的青年浮雕。浮雕中的图画,画着一个青年正在操作一台机器,这个机器的前端是流线型的,看起来十分精密复杂,还有类似仪表的东西。青年头戴头盔,头盔上有两条管子接着。他弯着腰和膝盖。双手正在操纵着一些操纵杆,位置较高的一只手正在调节把手般的东西,较低那只手的四根指头,在操纵类似摩托车把手般的控制器。双眼前视。左脚跟搁放在有好几道槽痕的踏板上。操纵者后面有个类似内燃机的设备。内燃机箱后方可以看到有火焰喷出。这个浮雕与现在的太空船十分相似!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苏两大国竞相发射各种航天火箭,载人的和不载人的宇航器械,频繁地在太空穿梭。当宇航员行走于月球和太空的照片不断传回到地面后,人们才大吃一惊。帕伦克那幅图画,哪里是描绘古代神话,分明是一幅宇航员操纵火箭翱游太空的图案。&如果这张图真的是当初玛雅人照着他们建造的机器画的,那么他们已经具备从事太空探险的能力。
那么,远在古代的玛雅人怎么了解航天的奥秘的?又如何描绘出宇航员蛰居窄小的驾驶舱,紧张操纵飞船的情形?&
可信的解释大概只有这一种----在遥远的古代,南美这片热带丛林里可能有过一批来自外星球的智能生命,他们在玛雅人顶礼膜拜的欢迎中走出了自己的飞船。他们教给了玛雅人历法和天文知识,并向他们展示了自己的运载工具,向他们传授了农耕的各种知识,然后飘然而去。
玛雅文明具有其不可思议的神奇之处。她诞生于美洲大陆的热带丛林,在这片不宜耕作的密林中,玛雅人在既没有金属工具,也没有牵引动物,而仅仅采用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如此灿烂的文明,令人费解。他们留下的高耸的金字塔神庙、庄严的宫殿和天文观象台,以及雕刻精美、含义深遂的纪念性石碑和建筑装饰雕刻,令人慨叹!&&&
玛雅人具有其他印第安民族所望尘莫及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创造了精确的数学体系(采用20进位法和18进位法)和天文历法系统(太阳历),以及至今仍有待我们去破译的象形文字系统。他们的数学水平比欧洲足足先进了10个世纪?一个以农耕为唯一生活来源的社会,居然能有先进的天文与数学的知识,这的确使人怀疑。他们创造的文化成就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差之大,令人无法想象。玛雅文明的出现及其发展始终是一个谜。&&&
与她奇迹般地崛起和发展一样,她的衰亡和消失也同样充满了神秘色彩。公元800年左右,玛雅文明开始衰落,此后,文字得已失传,现今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古代玛雅人的后代在文化方面已经退化到新石器时代人的水平,对他们的伟大祖先创造的文化一无所知。古代玛雅文明已成为一段湮没的历史,令人充满疑惑。&&&
在美洲大陆的丛林中平地崛起的玛雅文明,的确令人困惑。史学界的材料表明,在这些灿烂文明诞生以前,玛雅人仍巢居树穴,以渔猎为生,其生活水准近乎原始。有人甚至对玛雅人是否为美洲土著表示怀疑。因为,没有证据表明,中美洲丛林中这奇迹般的文明,存在着一种渐变,或称过渡阶段的迹象。没有一个由低而高的发展过程,这种从天而降的文明,又在一夜之间消失的荡然无存,这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使玛雅文明本身充满了各种推测和假说:这样高度发达的丛林中的文明到底来自何方?这种超文明是外星人所带来的吗?玛雅人为何在密林低地修建圣都?玛雅人是如何学会正确的历法、天文学、数学的呢?玛雅文明为什么突然衰落了?
神奇的玛雅文明是谜一般的文明。它仿佛是一夜之间发生了,又一夜之间轰轰烈烈地向南美大陆扩展。这就好比一场戏,没有过门和序曲,一拉开帷幕玛雅人就登场上演了一出壮观的历史剧。他们未给历史留下任何解释的大迁移,就好像匆匆落下了帷幕,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到此戛然而止。又一夜之间消失于美洲的热带丛林中。
再比如,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说的“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但是,通过对当年登月过程的文件解密,显示了外星文明对地球的干预。首先,在太空中,宇航员发现了不明飞行物(UFO)的相伴飞行。感觉到了好像有人在说:“回去吧,现在还不是你们来的时候”,劝其放弃登月。其次,当飞船降落在月球表面时,阿姆斯特朗发出了“有好多比我们更为先进的飞船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头,正在注视着我们”的惊呼声。
再比如,亚特兰蒂斯,一个传说中的神秘国度。拥有着多得无法想像的黄金白银和高度发达的超级文明,却在一场不知名的大灾难中,一昼夜之间沉入海底。
再比如,埃及的金字塔。
再比如,麦田怪圈。
再比如……
这些神迹,无一不是证明了外星文明对地球的干预。
于是,我想到了一块有着二点七亿年历史的三叶虫化石上的人类脚印;想到了考古发现的二十八亿年的金属球、十亿年前的核反应堆和埃及金字塔中五千年前的人造心脏;想到了地球上曾经经历的洪水大灾难;也想到了那场近似于星球大战、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想到了开天辟地的盘古、射日的后羿和奔月的嫦娥;还想到了佛教的乔达摩?悉达多、基督教的耶稣和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想到了撞倒不周山的共工和补天的女娲,想到了治水的大禹、造方舟的挪亚和过红海的摩西;想到了那个推背图的袁天罡和作预言的诺查丹玛斯;想到了古往今来许多神秘失踪的案例和诸多人类无法认知的灵异事件;想到了牛顿因困惑而转向了神学的研究、爱因斯坦临终前毁掉的最后手稿;更想到了因UFO而引发的寻找地外文明、探索宇宙生命的热潮;想到了具有神秘启示的梦,想到了……
是神话?传说?史前文明的印迹?还是外星文明干预地球的明证?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都不是哪个时代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真实的记载。尤其是史前大洪水对地球文明的毁灭,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足够时间跨度的民族历史和传说中,时间、地点、人物、内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加上地质考古印证,我们可以确认两点:一、
大洪水确实发生过,大致的时间是公元前8000年到14000年之间;
二、一种巨大的能量的突然作用,导致了这次“史前大洪水”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史前全球性海浸事故”。而如此巨大的能量,目前看,应当而且只能来自于我们的星球之外。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地球的史前文明是由大灾难毁灭的。
可是,那些突然出现而又突然消失的文明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躲过大灾难的人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他们只能提供文明人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物的乏匮对于文明的快速兴起却是一个致命的软肋。单凭大灾难后人的因素不可能完成像金字塔那样神奇的建筑。所以只能是外星文明干预下的结果。
三大宗教的教主,有谁敢说绝对不是外星人的化身?
《圣经》中的神向人类自称“我们”,难道神是一个群体?是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在、随时随地都在规范着人类的行为和都在引导人类走向文明的群体?
我不由得想到了那个梦。那个梦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是那么地清晰。我不敢、也不能忘记一丝一毫。
在梦中,我置身于广阔明净的太空。一付慈祥的面孔充满了整个天空。头与发皆白,如白羊毛,如白雪。柔和的光倾泻在身上,我只觉得从未有过的无尚的荣耀。没有了身心的躁动与困倦,也没有了世俗的虚妄与争斗。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我是那么地真实、透明与纯净。仿佛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全新的我张开周身的每一个毛孔,吮吸着这属灵的感动。精力充沛的我仿佛和天地融为一体。说不出的轻松与快慰;也说不说的平静与安祥。
“孩子,请你捎话给人类,请他们相信我们的存在”
这天籁般的金玉之音,如醍醐灌顶似的直入我的心灵深处,渗入我的每一个细胞核内。我顿时明白了我是主的选民,我的归宿是属灵的。
从此,我对主深信不疑。也始终不渝地致力于宣讲主的无所不在、全知全能这一神圣工作。
后来,随着对《圣经》的研读,属灵的感知力让我进一步豁然开朗:“主”就是外星人。
我明白:我们人类只要信他们的言,守他们的律,不折不扣。就有福了,就可以得到永生。反之,如果背弃他们为我们立的约,就必然受到惩罚。
于是,我又想到了我的另一个梦:
我梦到自己飞升到25000米高空,俯视着刚刚被毁灭性的地震、海啸、火山喷发肆虐的地球。只见岩浆泛滥、巨浪滔滔、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断壁残垣、瓦砾丛生,龟裂的大地、倒塌的高楼触目皆是。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在火、烟、水中残体杂陈,像是在和残缺得让人难以辨识的枝丫在废墟中的其它东西一道诉说无助的也是无边的苦难。人和动植物一样,在大自然的淫威之下都显得那么的藐小脆弱,那么的毫无价值。被抛来抛去,来于尘又归于尘。生命的尊严可怜而又可悲地被撸得一干二净,没有一点点痕迹。最让我的心颤栗不已的是到处可见在死亡的边缘上苦苦挣扎的人们。
我明白,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是我们不相信“主”,不相信籍着“约”规范人类行为、导引人类向文明智慧发展的方式来干预地球文明进程的外星生命的存在造成的。
人类的无知、短视和自大使我们越来越背离了智慧的彼岸,丧失了诸多应对天地大灾难的能力。
如果我们拥有和外星生命一样高度发达的智慧和文明,那么,我们就可以凭借如挪亚方舟似的工具躲过这毁灭性的灾难,也可以凭借如宇宙飞船一般的手段向遥远的星际航行,避过这灭顶的灾难。
可惜,我们没有那样的智慧和文明。而且尤为可惜的是我们至今在外星智慧生物存在的问题上还迟迟难以迈出认识上的一步。
我们之所以不敢肯定外星生命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知之甚少。人类特有的、常规性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和苍白的想像力严重地束缚着我们。现在,因为文明程度的差距,我们试图探索寻求外星生命存在的幼稚如同蚂蚁试图与人类勾通一样可笑。我们看待外星生命的不可思议正如蚂蚁看待我们人类的难以想像一样。
所以,正如蚂蚁不能因为对我们人类的不可知而否认人类的存在一样,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无法认知外星生命就否定它的存在。
对我们人类而言,外星生命之所以无法想像,是因为目前还没有最直接的、最显明的证据让我们感知他们的存在。他们的生命形态如何?怎样实现对地球文明的干预?又是如何进行星际旅行的?……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所无法认知的。
我们在寻求外星智能生物的时候,总是认为生命存在的第一要素是碳、水和氧气。其实这是一个再天真不过的错误。自己爱好吃肉就能认为所有的素食主义者都是不会享受生活的苦行者,是应该被淘汰的吗?正和人在水里就会淹死,鱼在水里就自由生活一样,假设鱼也有灵性,也好奇水外面有没有生命呢?有的话什么样呢?于是鱼也探测“水外生命”,就像人类探测“”一样,鱼就想,我们生存离不开水,那么水外也得有水才有生命,于是就在水外再找水,就像人,地外生命也得和地球条件相仿,要不怎么会有生命呢?人类找寻地外文明,老是离不开自己的思维框框,地外文明为什么一定要和地球一样的生存条件呢?
其实,宇宙世界丰富多彩。生命形态绝不会只是我们地球碳基生命这一种。也可能有硅基生命、氨基生命和离子太生命等形态。
因此,我们要想寻求外星生命,首先在认识上必须突破生命形态单一化的束缚。其次,还要突破时空的局限。
所谓突破时空,有走向太空和星际航行两个阶段的内涵。
人类要想走向太空,需要克服地球引力和速度。当然还要克服太空中诸如宇宙射线、太阳风等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生命生存的不利因子。克服了地球引力,人类就会实现任意飞天的梦想。进而能够实现星际航行的目的。而目前要克服地球引力,只有通过速度的改变。星际航行除了克服星球引力、宇宙中不利于人类生命健康生存的因子外,还需克服光速,需要有应对宇宙中比如黑洞、白洞、虫洞、多维空间、平行宇宙等等未知因素对地球生命形态异化的能力。
当物体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就可以绕,达到11.2千米/秒,可以冲出地球的束缚,达到16.7千米/秒,可以飞出太阳系,达到110~120千米/秒可以摆脱引力束缚。而到了千米/秒时,就可以飞出本星系群。但这个速度以人类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至少要几百年才能达到,所以现在只是个幻想。
而对于光速,人类更是无法企及的。可是,只有克服了光速,光年级的星际航行才是最有价值的。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导出了不同惯性系之间时间进度的关系,发现运动的惯性系时间进度慢,这就是所谓的。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而且,越快,钟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时,钟就几乎停止了。换句话说,当达到光速的99%。,粒子经历的时间,以我们的时间的七千分之一速率消逝。这样,飞船上的一天,等于地球上的一年。太空中的数十年,在地球上可能已过去了250万年。
根据这一理解,人类一旦具备了达到并超越光速的能力,乘坐时间机器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梦想就会成为现实。而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尤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保持人类行为的底线。这底线就是:无论回到过去还是进入未来,我们都不可以干预历史的进程或改变其本来面目。
此外,相对论中最具价值的是质能方程式E=M*C2的建立。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表示光速。这一方程式揭示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当人们用能量对任何物体进行加速时,无论是或者空间飞船,它的质量伴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在能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进一步加速会更加困难。把一个粒子加速到光速要消耗无限大的能量。所以,人类是否具有无限摄取能量的手段就成为实现光速或超光速的瓶颈,进而成为实现星际航行的重要一环。就目前人类的能力而言,无限制地摄取能量是绝对做不到的。
人类当进化到有着宇宙中更为高级的摄取能量的方式时,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能够更便捷、更高效地对宇宙能量进行摄取,这样,就具备了光速或超光速的能力。
即便如此,人类还不能完全有效地进行以光年为单位的遥远的星际航行。因为用星际空间的距离来衡量依然是极其缓慢的。让航天器以某种方式变相地突破速度上限,从而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那些近乎无限的遥远距离。要想实现还得具备穿越黑洞、白洞和虫洞的能力。
黑洞是一种极强的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最著名的预测之一。它提出了引力场将使时空弯曲。当恒星的体积很大时,它的引力场对时空几乎没什么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线射出。而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将沿弯曲空间返回恒星表面。等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目前已经间接地找到了黑洞。
白洞(又称白道)是预言的一种与(又称黑道)相反的特殊天体,是大引力球对称天体的解的一部分。白洞仅仅是理论预言的天体,到现在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白洞的存在。其性质与黑洞完全相反。简单来说,白洞可以说是时间呈现反转的黑洞,进入黑洞的,最后应会从白洞出来,出现在另外一个。由于具有和“黑”洞完全相反的性质,所以叫做“白”洞。它有一个封闭的边界。聚集在白洞内部的物质,只可以向外运动,而不能向内部运动。因此,白洞可以向外部区域提供物质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区域的任何物质和辐射。因此,白洞像一个喷泉,不断向外喷射物质()。
白洞和黑洞一样,有一个“”。不过和黑洞不一样,在这里是负无穷大,也就是说,在这里,白洞对外界的斥力达到无穷大,即使是光笔直向白洞的冲去,它也会在白洞的视界上完全停止住,不可能进入白洞一步。
虫洞的概念最初产生于对的研究中。物理学家在分析白洞解的时候,通过一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发现宇宙时空自身可以不是平坦的。如果了黑洞,那么时空在,也就是的地方与原来的时空垂直。在不平坦的宇宙时空中,这种结构就意味着黑洞视界内的部分会与宇宙的另一个部分相结合,然后在那里产生一个洞。这个洞可以是黑洞,也可以是白洞。而这个弯曲的视界,就叫做,它就是一种特定的虫洞。
“虫洞”就是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维持着虫洞出口的敞开。虫洞可以把和连接起来,并提供的可能性。虫洞也可能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在黑洞与白洞之间传送物质。在这里,虫洞成为一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罗森桥,物质在黑洞的奇点处被完全瓦解为基本粒子,然后通过这个虫洞(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罗森桥)被传送到白洞并且被辐射出去。
虫洞还可以在宇宙的正常时空中显现,成为一个突然出现的超管道。
虫洞也是构想的宇宙中存在的一种极细微的洞穴。美国科学家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的宇宙中,“宇宙项”几乎为零。所谓的宇宙项也称为“真空的能量”,在没有物质的空间中,能量也同样存在其内部,这是由爱因斯坦所导入的。宇宙初期的,宇宙项是必须的,而且,在基本粒子论里,也认为真空中的能量是呈现的。那么,为何目前宇宙的宇宙项变为零呢?柯尔曼说明:在爆炸以前的初期宇宙中,虫洞连接着很多的宇宙,很巧妙地将宇宙项的大小调整为零。结果,由一个宇宙可能产生另一个宇宙,而且,宇宙中也有可能有无数个这种微细的洞穴,它们可通往一个宇宙的过去及未来,或其他的宇宙。
它就像一个----瓶口是黑洞,瓶身和瓶颈的交界处是白洞,瓶颈是虫洞。
只要存在合适的虫洞,
无论多么遥远的地方都有可能变得近在咫尺,星际旅行家们将不再受制于的遥远。技术水平高度发达的文明世界利用虫洞进行星际旅行就像今天的我们利用高速公路在城镇间旅行一样。
那么什么样的虫洞能成为可穿越虫洞呢?一个首要的条件就是它必须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不能够没等星际旅行家穿越就先消失。
因此可穿越虫洞首先必须是足够稳定的。一个虫洞怎样才可以稳定存在呢?那就是在虫洞中必须存在某种能量为负的奇特物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那是因为物质进入虫洞时是向内汇聚的,
而离开虫洞时则是向外飞散的,这种由汇聚变成飞散的过程意味着在虫洞的深处存在着某种排斥作用。由于普通物质的引力只能产生汇聚作用,只有负能量物质才能够产生这种排斥作用。
因此, 要想让虫洞成为星际旅行的通道,必须要有负能量的物质。
科学家指出,如果把“负质量”传送到“虫洞”中,把“虫洞”打开,并强化它的结构,使其稳定,就可以使通过。物理学家们对维持一个可穿越虫洞所需要的负能量物质的数量也做了估算,结果发现虫洞的半径越大,所需要的负能量物质就越多。
具体地说,为了维持一个半径为一公里的虫洞所需要的负能量物质的数量相当于整个太阳系的质量。
如果说负能量物质的存在给利用虫洞进行星际旅行带来了一丝希望,那么这些更具体的研究结果则给这种希望泼上了一盆无情的冷水。因为一方面迄今所知的所有产生负能量物质的效应都是量子效应,所产生的负能量物质即使用微观尺度来衡量也是极其微小的。另一方面维持任何宏观意义上的虫洞所需的负能量物质却是一个!这两者之间的巨大鸿沟无疑给建造虫洞的前景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事实上为了能让飞船及乘员安全地穿越虫洞,几何半径的大小并不是星际旅行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
物质在通过象虫洞这样空间结构高度弯曲的区域,会遇到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就是。 这为由于在空间各处的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由于这种张力的作用,
当星际飞船接近虫洞的时候,飞船上的乘员会渐渐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沿虫洞的方向上有被拉伸的感觉,
而在与之垂直的方向上则有被挤压的感觉。这种感觉便是由虫洞引力场的不均匀造成的。一开始, 这种张力只是使人稍有不适而已,
但随着飞船与虫洞的接近, 这种张力会迅速增加,距离每缩小到十分一, 这种张力就会增加约一千倍。 当飞船距离虫洞还有一千公里的时候,
这种张力已经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如果飞船到这时还不赶紧折回的话,所有的乘员都将在致命的张力作用下丧命。 再往前飞一段距离,
飞船本身将在可怕的张力作用下解体,而最终, 疯狂增加的张力将把已经成为碎片的飞船及乘员撕成一长串。从虫洞另一端飞出的就是这一长串早已无法分辨来源的亚原子粒子!
因此,要成功穿越虫洞,要么飞船及乘员在通过虫洞时所受到的张力必须很小。这个要求只有在虫洞的半径远远大于一光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计算表明,半径小于一光年的虫洞对飞船及乘员产生的张力足以破坏物质的,这是任何坚固的飞船都无法经受的,更不要说脆弱的飞船乘员了。要么就是人类必须具备标识亚原子粒子来源、还原亚原子粒子为飞船及乘员的能力。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虫洞可能存在于遥远的恒星之间。虫洞中包含着接近完美程度的流体,可在两颗恒星之间来回流动,这种流体特征或许是证实虫洞存在的迹象。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下面几个结论:
第一,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可以实现星际航行的梦想
第二,地球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智慧生物的星球。地外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人类无法想像、无法超越的。
第三,外星生命始终在关注着地球,在干预着地球文明的进程。
第四,日益受到挑战的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有在不断地进行修改的情况下才有指导实践的价值。
第五,秦始皇神秘的皇陵地宫隐藏着天外来客、星际航行及长生复活的一切奥秘。
其实,长生复活也不是什么神话,更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绝对的长生是没有的。因为人类不可能消灭所有导致人死亡的外界因素。实现长生只有在人体内部致死因素被消灭的基础上才能谈及的。
结构对于生命的产生至关重要,破坏人体正常的组织结构便会阻碍生命功能的正常进行,导致人体患病,严重的破坏人体正常的组织结构会导致人体功能丧失,造***的死亡。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身体组织,免不了要受到各种外来的致病致伤因子,以及人体自身的具有的衰老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破坏,导致功能丧失,造***死亡。
不管什么样的结构破坏或改变,通通都可以概括为原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而原子之间的关系又只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原子间的位子及距离改变,另一种为原子之间的连接破坏或改变。例如人体组织的破裂,破坏原子间的连接使得组织发生破裂,原子间的距离增大使得组织呈现裂隙。人体的组织坏死流失也不是原子的消失,而是原子从原来的组织中转移到其它地方去了。原子间的位置或距离改变了,我们可以把它拉回来,让它恢复原有的位置关系;原子间的连接破坏了,我们也可以重新把它们连接上,也就是是说,被破坏的组织结构是完全可以复原的,这是人可以长生的一个原因,不过,要实现组织结构还原得有一种原子操控技术。
生命是物质体作出的运动,有了物质存在作基础,有了结构存在作条件但不作出运动生命还是不能够产生,所以,要保证生命的产生,还必需保证物质运动的进行。人体功能运动在人体内一个转化过程,只要不断地为人体组织提供能源,便能保证持续进行,所以,人能不能长生,最后还得看有没有用不完的能源。
也有遗传学界的人士用基因知识预言了人体的抗老延衰,他们坚信,人的生、老、病、死完全控制在基因手中,只要破译了人类的遗传密码,找出控制人衰老的真正原因,便可以从遗传学角度对症下药地防止人体的衰老,从而实现人的长生不老。据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发现,人体的衰老是从细胞开始的,限制人类寿命的主要原因是细胞的分裂。经研究表明,人体正常细胞的分裂不是无止境的,分裂达到一定次数后就会停止。当细胞不再分裂,而衰老细胞在不断死亡时,由于没有新的细胞补充,人体由于功能细胞数目的减少而出现老化。他们还发现,人体内存在一种与细胞相关的物质,这种物质越多,人的寿命就越长。当人的年龄越大,体内的所含这种物质的两也就越少。他们把这种物质命名为“青春因子”,并且做了大量有关“青春因子”的动物实验,结果令他们异常惊讶,当一批老态龙钟的猕猴注射如这种物质后,变得活蹦乱跳起来,还像年轻猴子一样寻找配偶,出现“”的奇迹。从遗传学角度讲,人体内的任何物质的合成都与基因有关,如果人体的某中物质在不断地减少或增加,说明了相关的遗传程序出了问题,遗传学界的一些人士认为:“只要把出了问题的遗传程序修理好,便可以实现人的长生。”
最近,又有一些人总结出一种新的观点,取名叫“现代长生术”,他们认为,人必需死亡是由于人体组织要发生老化的缘故,若能够避免人体组织发生老化,便可以实现人的长生不老,可是世间没有不会老的人,到哪里去找这种让人不老的方法,如何才能让人体一直处于不老状态呢?在他们看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采用年轻的组织***来更换人体中老化了的组织***,于是他们提出了“***移植”假说
克隆技术诞生之后出现了一种较为“高明”的“克隆长生论”。“克隆长生论”是借助新兴的克隆技术克隆出一个“自己”,然后用克隆出来的这个“自己”的躯体更换掉自己老化了的躯体,由于两者的“基因”完全相同,更换后不会产生异体排斥,经更换之后,便可以立竿见影的见到返老还童的效果,当然,更换掉的这个人体还会老化,但是只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处理,以及不断对人的头脑进行处理便可以实现人的长生不老。遗憾的是人们反对对人进行克隆,这种实践方法受到伦理的限制。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中说: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这便是万物的重生。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类一定可以实现长生的。
上述由秦始皇皇陵地宫所生发出的内容就是我的第二个猜想。
(三)赵高们的终结
我做的第三个猜想是关于电视剧《神话》中的赵高的。我猜想的关键语是:赵高们的历史。
《神话》中,赵高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强奸正义、亵渎真理。
其实,我们只要点击历史,不用刻意搜寻,就可以在每一个时代、每一处地方都能找到像他那样卑劣的人。这些人和赵高是一丘之貉,假、恶、丑。我们不妨在这些人的脸上贴上一纸标签,打上一方烙印。这烙印的名字就叫:赵高们
自从这个星球有了人类的私欲,罪恶就象魔鬼撒旦一样,应煞而生。正如妲已的魂魄被狐狸精吃了去一样,赵高们原本良善的灵魂就被邪灵生吞活剥了,连一点点残渣也没留下。他们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古今中外,阴魂不散。
现在,就让我们仔细看清赵高们的标签吧:
一、不信天,不信地,不爱人,只认已。没有同情,没有怜悯,心硬如铁。是谓猪狗不如。
二、手段阴险下流,心如蛇蝎。见不得真,也见不得善,更见不得美。是谓狼心狗肺。
三、口蜜腹剑。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五毒俱全,无恶不作,罄竹难书。
四、阳奉阴违,欺上瞒下,打击报复,伺机害人。
五、时而臭味相投,成群结队,拉帮建派,酒肉山头,狼狈为奸。时而互相顷轧,狼狗相斗,不可开交。
六、贪婪成性,穷奢极欲,唯利是图
七、枉自尊大,黑白不分,颠倒是非,落井下石,无中生有。阴谋诡计,杀人无形。
看了这标签,我陷入了深思:是什么样的土壤让赵高们得以生发,祸害无忌?又是什么样的气候让赵高们得以滋养,,千年不衰?要知道,他们的历史,伴随着善良的血泪和正义的牺牲。
《神话》中,赵高在神奇的皇陵地宫被打开后,眼看人们淋漓尽致地飞升,快意憧憬话长生时,竟然丧心病狂,妄图启动地宫自毁装置,宁可和蒙毅同归于尽,也不让蒙毅和丽妃历尽千年等待的苦难而如愿以偿。
因为地宫自毁,蒙毅、丽妃、赵高因体内失去了长生因子而快速衰老、长生不再。除了罪大恶极的赵高被塌毁的地宫粉身碎骨外,蒙毅、丽妃等人逃出了天生。
我想,冥冥之中,万事万物莫非都有它们的定数?莫非皇陵地宫封印解除之日,就是赵高们接受正义审判与历史惩罚之时?亦或是他们罪恶的终结?到那时,我们就会回归伊甸园了。
后记:猜想之名,是来自于《歌德巴赫猜想》的启发。遗憾的是,题目的拟定难遂心愿。总觉得不是那么精彩,不是那么富有吸引力。穿越时空的爱情、地宫猜想、赵高们的历史这三大猜想中,关于地宫的猜想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说集中体现了笔者多年来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宇宙观。实现了本人对东西方文化融合、渊源归一的梦想。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再记:时隔近七个半月,多方征集,数度考虑,决定以《解除封印――穿越〈神话〉的猜想》为题。终于为这些许砖瓦划上了一个句号,只盼能有引玉之功。
二?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