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旱厕的习惯 中国的公厕向不干净。四川话的茅房,不知道的人,可能要误以为竹篱草?之类雅舍,其实却是人类集体排泄的所在。儿时以至成年记忆中的茅房,那股臭烘烘的气味,夏天特别难受。在里面蹲上十分钟,不仅快要断气,还得被迫观赏地面蠕动的一只只白色软体小动物。至于不避私隐的开放式格局,今天回想起来都害怕,虽然当时未必就有什么“超前”的文明意识。达赖喇嘛说得好,人性避苦趋乐。现在上街每遇不得已,多愿意寻找就近的酒店与大型购物场所方便,特别是声誉卓著的外资企业。若实在无计可施,于类似茅房的环境下轻松之后,老觉得身上有股公共的屎味,要隔好一阵才能与人群的体臭混合(粤语的“屎坑味”一词乃极好形容),然后慢慢飘散于城市的废气之中。 以前的中国城市多上述旱厕,小民几乎没有WC(Water Closet)的概念,似乎用水将人类排泄物冲入城市污水管道,不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人粪乃天然优质的肥料,是农民珍视的一大宝贝。儿时杂居的小四合院,家家户户皆用马桶。每天黄昏,每户人家最重要的一桩家务事,就是等待农民的粪车与粪挑。要是遇上农忙时节,负责这条街的挑粪人几天不进城,那种无所适从的焦虑,一点也不逊于无处排解的内急,尤其这时候,街头那间小小的茅房,往往也粪满为患。于是就有居民为倒马桶,千辛万苦去到一两条街以外的公厕。幸而这类情形不很常见,因为挑粪人为了一己“专利”的长期有效,必然懂得讨好居民,不致过分疏慢。会做“公关”的挑粪人,还时不时给左邻右舍捎来几把青翠欲滴的菜蔬。今天想来,这种相互依赖与循环往还的生物链,虽然谈不上雅致,却是十分温馨。 我的印象中,公共与家居WC在成都的普及,不过近二十年的事情。每到黄昏,成都大街小巷倒马桶的吆喝声与喧闹场景现已不再。成都的公共旱厕,大部分也被简陋的WC取代。但是最大的变化,乃以前个人在公共厕所起码还有充分的排泄自由,现在却要收取费用。依照厕所等级的不同(市政当局将厕所按星级划分),入口处的告示会提醒阁下,大小便究竟是一律两角还是一律五角,或是只有“阔佬”才出得起的壹圆。厕所门口的WC招牌,看来名副其实,因为进到里面,水箱与洗手池等保障市民最基本生存权的设施大致不缺。“豪华型”的公厕,更有马桶、厕纸、烘手器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高级待遇,不过终究是少数。 然而器物的改善与实行收费制,并没有改掉不少市民以及厕所管理者蹲惯旱厕的旧习。洗手盆的水喉,多被深具“环保意识”的“所长”大人(看守公厕者)取掉旋钮,或是拿走开关后,只将水量开至断续的点滴,让入厕者事后仅能勉强打湿双手。入厕的习惯也未与时俱进,无论大小解,事后不知冲水或就算知道也不冲水者大有人在。原本白色的便池,因为“顾客”的无意识与“所长”的疏懒,往往惨不忍睹,这种情形尤其见于没有自动水箱的公厕,也让我每每看见“来也匆匆,去也冲冲”那样的公益提示,就会神经兮兮,联想到“掀起学习三个代表理论的新高潮”之类的空洞标语。----看来不管大小便一律两角还是五角,也不论厕所的星级分得有多细,蹲旱厕的习惯终是难以改变。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茅房/茅坑/茅厕,&旱厕&说的准确..
成都肮脏的一面: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街头小餐馆像垃圾场,狼籍一片。过分美化的麻辣烫,看看其制作过程就知道了。去大部分麻辣烫的厕所,小心滑倒...几乎所有川菜馆的桌椅都是油腻的... 成都人的卫生习惯需要改进。
再贴篇以前的浅薄不雅“臭作”: 道在屎溺 话说有间大公司经营管理甚是有方,规定所有新员工上岗前都要扫上几天厕所以“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目的是端正工作态度。这天,又一位新人手持清洁用具来到“男界”,而率先为他作示范的是公司一名资深雇员。只见该位“元老”动作熟练,以“爱护自己的眼睛”一般的态度,将一具不洁的马桶擦抹得一干二净,锃锃发亮。事毕,“元老”拿出工具箱中一个杯子,随手从马桶内舀起一杯清水,当着新丁之面,仰起脖子一气喝下,并对瞠目结舌的同事谆谆告诫:做人做事如洗马桶,惟有敬业勤力,一丝不苟,方能做出骄人的成绩。 台湾《经济日报》是我以前常读的一份报纸,尤其专栏文章,不仅可以学到管理知识,而且有助训练自己的思维。当年我在澳门这个小城混饭吃,做过一阵半吊子工商专刊的编辑。我的老板是华盛顿大学的工商管理博士,从小到大在英美受教育,英文好,中文写作虽不济,但颇有眼力,看得出文字的好坏。记得他叫我多读别人的好文,多摹仿,不要怕被人说成抄袭;他还经常选出《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等杂志上的文章,要我苦译练笔。可以说,我今日对文字的“眼高手低”和迹近苛求的“自虐”,那时的训练也有一定帮助。 闲话打住。上面的故事(或笑话)正是出自《经济日报》的文章,只是那间让员工喝马桶水的公司不是台湾人开的,而是家日本企业。这个故事的真假其实并不重要,只要足以启发读者就够了。我倒觉得,恐怕也只有日本公司才想得出这样“变态”的情节来教育?员,难怪他们做出来的产品就是好,也难怪作家朱天文在日本购物连包装纸都舍不得扔,非要拎回台湾不可,因为实在印得太精致太漂亮了。再说一个我身边的例子,以前有位女同事去过一趟日本,带回一堆精美的单张广告垃圾,连我看到也爱不释手,大叹“日本的月亮就是圆”。 近年来,韩裔日本女作家柳美里在文坛很是走红。我读过她的小说《女学生之友》,讲退休老人的落寞和沉溺物欲的女中学生之自甘堕落。主人公弦一郎颇有些黑泽明《生之欲》中志村乔的影子。他闲居在家,百无聊赖,一日竟萌生奇想,欲发明一种名叫“大便君”的自动排泄处理机,用来解决病弱老人的排泄问题,还美其名曰“将人工肛门与冲洗装置合而为一的划时代发明”,可以将排泄物通过管道回收。只可惜作家让弦一郎在小说的后半部遇上援助交际的女中学生,否则他还真有可能像《生之欲》中的志村乔为市民办实事修建社区公园那样,搞出一点积阴德的名堂来也。 当然,管理故事中的马桶和退休老人的“大便君”都是正面的说教和善意的幽默,不像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中那只藏在肛门里的传家手表飘散出一丝荒诞和“颠覆”的不雅气味。话说到这个份上,自然也少不了帕索里尼,或许中国的一句唐诗比较适合为他的某些电影下注脚:粪土当年万户侯。那些总统、主教和贵妇对排泄物的迷恋正好反映出人类心智不可救药的堕落。记得那年和朋友夫妇在我的斗室看《索多玛一百二十天》,电影过半,朋友之妻冷不防打破尴尬,一语中的:这真是终极体验。既然提到终极体验,倒是又想起纪录片《最后时光》(The Last Days)中的一个真实故事。犹太女囚在每晚的例行检查前,都要把死于毒气室的母亲给她的珍贵宝石吞进肚里,第二天再利用排泄的机会捡出洗净藏在身上。但是那天,当她蹲在奥斯威辛简陋的露天便池上,正准备捡出宝石的时候,纳粹女看守也正好向她这边走来。迫不得已,她只好乘女看守不注意,马上拾起排泄物中的宝石放进口中。要说终极体验,也许她的经历比帕索里尼电影中的小丑们更让人震撼吧。 我记得好像在《庄子》中有舐痔之徒和逐臭之夫的说法,不过生活中有此恶癖者毕竟鲜见。英国作家赫胥黎(Aldous L. Huxley)的小说《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中有间“新巴伏洛夫制约室”,里面的婴儿们全被刻意训练成“对书本和花朵本能的厌憎”。只要他们一接近花朵和书本,警报器就会发出恐怖的声音,房间地板甚至还会通电,以此来使幼儿们抗拒美好的事物。或许这个方法不错,可以“制约”出一大批舐痔之徒和逐臭之夫,特别是为了抵御某些外来的“有害”思想和信仰,让民众弃香花而爱毒草。天长日久熏陶下来,自然就会以臭为香,闻香言臭。 还是回到电影吧。《活着》中的“反动学术权威”王教授,一口气吞下七个馒头险些暴毙。如果真的一命归西,他也堪称“死有馀辜,遗臭万年”的前现代典型,因为肚子里装了七个馒头排不出去。英国电影《迷幻列车》里的年轻道友一头扎进臭气熏天的马桶,那是后现代物欲横流恶俗当道的变形。董桥所说的牛津剑桥学生小解后不洗手因为根本不曾动手的风雅笑谈早已是陈年旧事,有的只是波兰导演奇士劳斯基《十诫杀人影片》中,男主角“无厘头”一掌击倒小便池边另一男青年的蛮横。今天,电影中的toilet不再只是黑手党从事罪恶勾当或不伦男女偷情的理想去处,也是小电影中偷窥的最佳位置。报载日本的偷窥“狗仔队”已进军台湾,专拍女性的裙底春光和洗手间内幕。有赖于高科技,精密的针孔摄影镜头无孔不入,从大银幕到小屏幕,从internet到传统媒体,舐痔之徒和逐臭之夫的影子像苍蝇般飞来荡去。 台湾作家龙应台有篇《对公共厕所的研究》的妙文,讲她在大陆黄土高原入厕引发的一段文化思考,她说在没有门的厕所里,“人家站着你蹲着,人家穿着衣服你半裸着,人家从高处俯看正在用力的你”,而且你还要把“光光的前面给人看”,别提有多尴尬了。但公共厕所在中国大陆也曾是一个重要的“互通气息,发表意见的公共空间”,以前很多大城市都有类似的“社交场所”,至少在那里和蹲在隔邻的人说话不用怎么顾忌,没有“莫谈国事”的担忧。我去年回家乡成都,某些偏街陋巷还有这样“亲切”的所在,让我想起小时候寒冷多雾的清晨,在公厕昏黄的电灯照映下,左邻右舍的叔叔大爷们相聚一坑,一边共卸肚中块垒,一边闲扯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市井旧俗。时光流转,那是就快彻底消失的一道“风景线”了。也许有一天,如果我拍电影或作编剧,我倒是想加上这样一个场景,那是我在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上看到的一则幽默:七十年代的四川乡间,一间男女分隔的公共厕所的外墙,上面恭恭敬敬粉书着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臭上来。成都公厕笑话:大小便一律两角,随便屙。
蹲旱厕的习惯补记:盛夏读闲书解暑,看到三十年代的《上海俗语图说》讲以前上海瘪三称马桶为“臭?头”,有趣极了。这些瘪三专偷臭?头,原来“上海除了有产阶级能住设备抽水马桶的洋房以外,多数市民的出货,都借重于臭?头式的红漆马桶”。一楼一底住七八户人家,起码就七八个马桶,每个弄堂几十个门口,“几百个红漆马桶陈列出来,洋洋乎大观,好像战场上的排炮一样热闹”。上海倒马桶多在早上,娘姨大姐偷懒,头晚临睡前就把马桶摆在后门口,于是瘪三有机可乘,“就去偷人家的臭?头。他们有的扮作卖菜佣,有的乔装收字纸人,挑两个深而大的篓子。将臭?头藏在篓子里,上面遮盖些字纸青菜,神不知鬼不觉的挑出弄去,自有专收旧马桶的坐庄客人替他们去推销,每个臭?头能售一元左右”。 旧时上海人倒马桶名曰“倒老爷”:“一年三百六十日,只有元旦不见面,其余每日清晨在马路上唤嗓子,所以喉咙条条清脆,他的口号是‘拿出来’,他若来时,车辚辚马萧萧,弄堂里就会热闹起来,他若不来,家家恐慌,上海就要弄得臭气冲天。”这个情景,除了倒老爷的时间不同,与以前的成都,倒是没有甚么两样。 江湖寻衅复仇的手段,亦与人粪有关。前书列举三项软招:“以镪水浇人头面,谓之‘洒香水’。以生石灰迷人眼睛,谓之‘拍粉’。还有人以荷叶裹秽向人头面上乱掷,谓之‘摆堆老’。”按:堆老就是新鲜的人粪,摆堆老即摆一堆东西,因为瘪三以为,人头着粪,至少要交三年恶运。 香港被祖国“解放”后渐渐赤化。敢言名嘴自动封口、民主派议员被骚扰的事件屡见报道。据说爱国的黑社会亦有参与这些恐吓行动。议员刘慧卿的办事处就被香港瘪三摆过堆老,虽然不像以前的上海滩“以荷叶裹秽向人头面上乱掷”,但亦让闻者心惊。人头着粪,至少要交三年恶运。香江如今秽气冲天,正好应了“解放”前夕美国《福布斯》杂志摆的那个巨大堆头:“Hong Kong is dying”。 七月十四日
周兄的编剧点子有人拣到了:《厕所》:蹲着的《茶馆》?.cn/zm//wh/dsys/.asp
多谢孙兄臭味相投。呵呵。 依我看,北京人艺这出戏还可将时代背景推前,从民国老北京讲起,五十、六十年代,以前的“粪霸”,人民政府的“新气象”,劳动模范时传详,街道管制分子等等,都是见微知著的好题材。但如果写成这样,估计当局又不准上演了。
好东西一起分享-- /paidmail/site/index.php?refid=18039 /?mid=zlgbf
伦敦街头的透明公厕可以边上边欣赏风景...
谢牛肉兄图。有趣。
蹲旱厕的习惯再记: 续读《上海俗语图说》,低俗极了,真实极了。《饭桶》一则云:饭桶在上海很出风头,因为上海的商铺,什九皆吃包饭,送饭的唯一工具就是饭桶,午晚两餐时间,路上担饭桶而过的饭司务,络绎不绝,随地都有。所以上海的早晨“马桶世界”,中午与傍晚是“饭桶世界”,多数上海人的生命,就系在两桶身上,我们不能看轻马桶,尤其不能藐视饭桶。 《勿杀头》一则,胪列旧时上海人认为“触霉头”的事,最后一桩即与马桶有关: 清晨出门,看见光头的尼姑。 在晾在竹竿上的女人裤裆下走过。 被女人打荤耳光,有的人还不许女人的手指触着脑袋的任何部分。 深夜听见狗哭,早晨听见鸦啼。 母鸡上屋,主失火。 毛头鹰在人家屋上叫。 黄包车垫子被妇人月经所污。 新婚之夜,花烛灭熄,花轿断?。 跌断木梳,打翻马桶。 已故尚秉和先生引经据典,考马桶起源,以为“汉魏时凿木空中如槽,即今马桶;不过古时工拙,不能如今制法,须凿木为之耳”。黄裳先生五十年代的青城山?记,其中有段写夜宿上清宫,道士“送来了一只虎子,这东西也已经好久没有看见、使用过了”。据尚秉和引贾逵解《周官》:“古之受大小溲者,皆以虎子呼之。”尚先生并说:“后人但以小便器为虎子者,误也。”以此忖度,上清宫道士给黄裳送来的虎子,应该只是小溲之用。 七月廿二日
翻上来臭臭。 《海上画梦录》上讲“洋鬼子吃的食物营养好,所以据说他们排泄的大粪也特肥,用以肥田效果特佳,曾经成为粪头、粪霸那里的“抢手货”。”昨日使坏,在饭桌上问老妈以前的屎价。人穷低三分,屎都输三分。
呵呵。近来看小津读小津,留意到《晚春》有一儿童演员艺名青木放屁。有趣之至。《早安》不亦以屁为噱头乎?大雅来自大俗。
是,是。《早安》的屁放的甚好。昨天陪老姐看秋刀鱼。小津的片得一个人看,日后这样的陪式服务不干了。
ǥǥǥ⌗뿷
乱码,我说的是:好恶心,想起《尤利西斯》中布卢姆上厕所那段。
俺是山东人,俺小的时候蹲的是圈,不知诸位有没有经历过,俺喜欢圈散发的那股味,每每闻到那股味都会让俺感到一股亲切感。至今去外婆家,大解还是蹲圈,露天的,下雨还要打伞,蹲下去很放松,解得也舒心。
俺是山东人,俺小的时候蹲的是圈,不知诸位有没有经历过,俺喜欢圈散发的那股味,每每闻到那股味都会让俺感到一股亲切感。至今去外婆家,大解还是蹲圈,露天的,下雨还要打伞,蹲下去很放松,解得也舒心。 *********** 呵呵
作者:乐笑子 回复日期: 17:06:24
是,是。《早安》的屁放的甚好。昨天陪老姐看秋刀鱼。小津的片得一个人看,日后这样的陪式服务不干了。 __ 秋刀鱼亦看三遍了。今晚吃秋刀鱼,喝黄酒,壹圆伍一尾。共四尾。
作者:aspllira 回复日期: 18:47:22
俺是山东人,俺小的时候蹲的是圈,不知诸位有没有经历过,俺喜欢圈散发的那股味,每每闻到那股味都会让俺感到一股亲切感。至今去外婆家,大解还是蹲圈,露天的,下雨还要打伞,蹲下去很放松,解得也舒心。 __ 兄台妙人。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