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思修纪歌全文免费阅 关于生命都是同样重要的理解

思修 三亿文库
?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正是通过图示中的“七对范畴”,构建了严密、严谨的道德哲学体系,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阐明了道德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七对范畴”的内在逻辑鲜明地昭示:为了落实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它们划定了善恶分野),普及马克思主义公正论(它阐明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自由和责任如何实现统一)是多么重要!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个人幸福,树立马克思主义良心观(它是道德原则和荣辱的内化)和荣辱观(它是认同道德原则的社会评价,是良心的外化)是多么关键!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赞叹道:“良心呀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是你,在妥妥当当地引导一个虽然蒙昧无知然而聪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不差不错地判断善恶,使人同上帝相似;是你,使人的天性善良和行为道德。没有你,我就感觉不到我身上有优于禽兽的地方;没有你,我就只能按我的没有条理的见解和没有准绳的理智可悲地去做一桩又一桩错事。” 道德良心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的精神支柱;而良心的好坏,则取决于它所内化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的性质,取决于它所认同的道德观的性质。良心的外化就是荣辱观念,所以说良心观制约或决定荣辱观。马克思说:“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这是因为,一个人对耻辱的感受,本质上是他的良心的自我审判和自我谴责。***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不害羞,事情就难办了。”
(孟子的“四端说”) 为什么难办呢?就是因为没有良心的人,便失去了对耻辱的感受,失去了人的“优于禽兽的地方”,失去了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良心感和羞耻感,实在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元素。综上所述,道德观决定道德良心,道德良心又生出荣辱观。由此看来,在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必须抓住塑造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根本,努力把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转化为他们的道德良心,从而引导他们树立起以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为最终依据的荣辱观。大学生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始终不忘“凭良心办事,凭良心做人”,是今天的大学德育之实效性的根本标准,也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 ? 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大背景是什么呢? 概括地说,就是***十六大以来所确立的全党全民的奋斗目标:“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确立起共同的道德价值、鲜明的是非善恶标准,由此彰显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社会就和谐不起来 ?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和谐社会呢?日,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什么是荣辱观? (一)何谓荣辱?
荣:光荣、荣耀、荣誉
社会对个体或某群体行为的褒扬与嘉许,反映的是对该行为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同时也包含着行为人对此评价而产生的荣誉与尊严的主观感受。
辱:可耻、羞辱、耻辱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违背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为的否定和贬斥,以及个人因自己行为过失或错误而在内心形成的羞愧体验。 可以看出,“荣”和“辱”是一对相互对立的道德范畴,它主要展现为发生在社会个体或群体心理与情感层面上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观念。在人们的荣辱观念中,或荣或辱的感觉实际上是个体心理对于社会评价的反映和体现。这其中有一种社会评价和个体自我评价的两重性,也有两种评价的协调和不协调的问题。当社会评价视为“荣”的观念在个体中也被视为“荣”时,个体因为被肯定而会产生荣誉感;当个体对于社会评价为“耻”的观念认可,也感到耻辱时,这就是一种正态的、可以纠正或改变的耻辱感。当个体对于社会评价的荣或耻以相反的观念来对视时,就出现不一致,对于个体而言,或以荣为耻,或以耻为荣。 (二)荣辱观的含义
社会成员作为个体或集体在荣誉和耻辱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它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是道德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在理解荣辱观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荣誉与虚荣、名誉的区别:
一方面,虚荣是个人荣誉感在内心的畸形反映,表现为把个人荣誉看得至高无上。一个人做事不去思索一件事情本身是善是恶、是荣是耻,而只是考虑这样做是否有损个人所谓的名节;为了个人的所谓荣誉,不惜做出最坏的事情;甚至抱着一些主观任意性的目的,把自己想象成为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超人,并把维护个人私利的一些主观道德要求强加在旁人身上,从而表现出一种过分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另一方面,名誉是个人荣誉的一种外在化,名誉与大众意见传播或领导上司的赏识有关。现实生活中许多名闻遐迩的人并不一定感到真正的光荣,而具有真正荣誉感的人也并不过分追求享有名誉 2.荣誉和耻辱的关系 (1)荣和辱的对立统一
不论是作为思想范畴还是作为实践范畴,荣和辱都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二者处在同一道德体系的两极,相向而生。荣则不辱,辱则非荣,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分明的。同时,二者是相比附而存在,相对照而彰明的。荣因辱而益荣,辱因荣而愈耻。 (2)荣和辱的相互转化 1)过度地追求荣誉,把荣誉当做人生的唯一目的,甚至为获得荣誉而不择手段,那就会使荣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沦为耻辱。 2)意识到耻辱也可能使人奋起、催人奋进,从而力避耻辱,追求光荣,向荣誉迈进。
3, 荣辱观具有不同的类型、表现形式和判断标准
1.不同的社会形态往往孕育和发展出不同类型的荣辱观
2.不同的时代中,荣辱观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
3.在不同国家、民族和人群中,荣辱观可能会有所差异 荣辱观受一定社会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荣辱观,评价荣辱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但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对荣辱的判断标准理当一致。否则,是非颠倒,黑白混淆,荣辱不分,人们的道德底线难以坚守,正常的社会秩序难以维持,社会生活就会出现混乱。
(三)荣辱观的价值 一个社会的荣辱观,其价值之表达可以是独立的,但同时又是综合的。荣辱观对于社会个体产生个体价值,对社会整体产生群体价值或社会价值。这二者之间既是可以区分的,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种道德衡器和价值标准,荣辱观裁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塑造和改变着人们的个体品质和社会品格,影响着社会风气、社会道德和社会精神文明的状况。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意义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社会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
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而且重要的选择。
(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人的竞争和精神的竞争;中国的发展是本体性发展而不是依附性发展)
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进步相适应的。 (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关密切相关)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思想基础 “耻”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着重强调的一个思想理念。 ? 据统计,仅在《论语》中,“耻”字就出现高达17次之多,在《孟子》和《荀子》中则均出现19次之多。“耻感”构成了古代人思想领域尤其是文化思维和道德视野中非常重要的一支。 ? 古代“耻”的思想极其丰富,其内涵涉及到了古人为政、立业、社交、修身、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很多内容精彩纷呈,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尤其值得我们在今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学习与借鉴。 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中如此显著的“知耻”观念呢? ? “耻”是一种道德自觉和思想自省的表现。 ? “知耻”体现了社会个体和群体的良知未泯,也维系了社会的道德行为标准,掌控了社会风气。 ? 在社会的道德体系中,知耻戒辱观念同知荣观念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它确立了道德的底线和法则,关系到社会伦理道德的立破! (五)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1.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不仅在经济上增强了一体化的趋势,而且也出现了文化上的广泛接触和融合。在此过程中,中西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日渐强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亟待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但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至今尚未形成比较完备和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 当前经济增长和发展速度非常快,但道德提升的速度却比较慢,两者不均衡、不同步,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道德危机。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思想道德认识上的耻感受到严重销蚀乃至于逐渐下降到荣耻界限模糊了。
3.现实社会中荣辱观念的驳杂和紊乱 A.不知荣辱或荣辱颠倒
荣辱观教育的缺位导致了某些人对什么是真正的荣和耻无所知晓,或者分辨不清。 视耻为荣,反荣为耻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是有所存在的。有些人片面追去自我、过分张扬个性、极度崇拜个人本位和自我主体,在日常行为中常常做出荣耻颠倒的事情来。
荣耻不清或颠倒现象在某些人群中存在 ? 不以荣为荣:
不以耻为耻
热爱祖国被视为“假崇高”
危害祖国被捧为“斗士”
服务群众被看作“捞名誉”
背离人民被看作“人权”
崇尚科学被讥为“书呆子”
愚昧无知被奉为“时尚”
辛勤劳动被笑作“没本事”
好逸恶劳被当作“潇洒”
团结互助被称为“冒傻气”
损人利己被尊为“能耐”
诚实守信被视作“老古板”
见利忘义被赞作“聪明”
遵纪守法被看作“不开窍”
违法乱纪被当成“勇敢”
艰苦奋斗被视作“老保守”
骄奢淫逸被视作“荣耀” B.知荣晓辱但不能为荣拒耻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知道并能够分辨荣和耻,但却往往没有勇气和自信去为荣拒耻。譬如,乘车让座,购票排队等。
C.既知荣耻,也能为荣,但疏于小节,流于懈怠
由于疏忽或懒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忘却了为荣拒耻,不拘小节,于是出现了“荣小不为、恶小不拒”的现象。
(六)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 ?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的一个最新成果,它的进退内容体现和渗透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要求中。 ? “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树立和饯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青年的人生责任和道德义务,青年人应努力做到以下几条: 1,胸怀祖国、倡树新风。要牢记神圣使命,大力宣传倡导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抨击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社会现象,营造知荣明耻、倡树新风的舆论环境 2, 勤于学习、加强修养。要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规范自己地思想行为,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
3, 知荣明耻、以身作则。要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躬身践行,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做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人。
4, 倡导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使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个人自觉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 第三讲 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人生信念
事业理想与人格理想 ? 个人理想可以从两个互有关联的角度来谈:一个着眼于事功,一个着眼于德性。也就是说,一个侧重于个人的才干与事业的成就,另一个侧重于人格的理想及其在人生中的实现。 ? 个人的事业理想必须与人格理想相统一,并放在个人人格理想的实现过程中来理解。 人格理想的实现途径: 德性培养1 ? 德性培养是每个人终身的事业,它渗透在生活之中,它指向自我的完善。 ? 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品德成长是有作用的,但是这种作用与一个人自己心灵上的努力和觉悟是不同的。对于德性的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无论如何也没有重要到这种程度:教育成功地赋予学生以德性,如同它成功地赋予学生以理性的知识。如果学生相信只要得到某个伟大导师的道德教诲,他的德性的完善就一劳永逸地被保证了,这是一种虚妄。难道我们自己把完善自己的责任推托掉了,我们还能够是完善的吗? 德性培养2 无论多么伟大的老师都不能授予学生可以直接“***”的美德,老师所作的全部工作只是类似于农夫的工作:播种德性的种子,精心照料,并耐心地等待丰收的喜悦。要知道,最重要的是,源于人类的生命长河的德性的种子本来保存在你们每个人的心中。说到底,真正的农场主是你们每个人自己,德性的成长与农夫的劳作有关,但主要还得仰赖自然的节律和恩赐:你们德性的种子自己发芽,自己开花生长,收获的果实也归你们自己。 德性培养3 德性培养是艰难的。孔子曾对子路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他说:“子路啊!真正领悟了道德精髓的人寥寥无几。”(子曰:“由!知德者鲜矣。”见《论语·卫灵公》)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把美德视为知识的本质,他说自己的智慧在于明了自己的无知。为什么掌握道德知识这么难?因为这不是一种纯理智的知识,而主要是一种关于人性可能性的智慧或人生的艺术。
人格的理想境界——真实与和谐 ? 诚实、自律、勇气、对生命的尊重、礼貌、同情心和忍耐是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观念。可惜今天的许多孩子都没有受过尊重这些基本价值观念的教育。在富裕的西方社会中,无数的孩子看到电视屏幕上的暴力之后感到非常刺激,对“虚拟”现实的世界非常熟悉,而脱离了“真实”的现实世界。(珍尼·古道尔) ? 完善不是高度和极端。它是一种平衡与和谐化。 人格理想境界——中庸 在儒家的价值传统中,道德价值的最高境界是“中庸”或“中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要求人具备最清醒的价值觉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这意味着在价值判断上秉持不牵涉任何“喜怒哀乐”的清净平正的价值尺度,在生活实践中又能使各种价值各得其所。
如何确立事业理想 ? 事业理想对于人生的意义,必须与个人的人格理想相统一,并放在个人人格理想的实现过程中来理解。 ? 其中所涉及到的难题,具体地体现在我们选择自己的赖以安生立命的职业之际。
理想的特性 一、理想的崇高性与超越性 ? 远大理性是提升人生价值的力量之源。
——我们的价值,仅在于我们超出自己的努力之度量上;而超出我们自己便是臻于“神圣者”。
——我们的全部人生,当化为奉与“神圣者”之一祈祷。
——对于“神圣者”,你的价值不多于你所奉献于“他”者。
(密那:《母亲的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二、理想的真诚性与实际性 ? 理想之所以区别于妄想和空想的实质 ? 理想之所以凝聚人的全部生命力的根据 三、理想的善与美
? 理想指向人类的“纯洁”与“幸福”,因此,它对现实具有一种必然的批判意味,它包含着对于“善”的关切与信心,对于从现实的“堕落”中超拔出来的精神追求。
?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该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 理想之善在于体现人类的相互支撑。理想之美在于体现生命的庄严、高贵、纯洁、和谐、欣乐,以及生命之间在性情上的积极的感通(如善念、宽恕、同情和关爱)。 ?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包容) ?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界限) 四、理想的创造性与批判性
对现实的批判,对尚未实现的可能之善的信心与关切,对堕落的超拔。 ? 理想与人生中的罪与苦 ? “罪”与“苦”不仅仅是指明显的犯罪与不幸,它也包括一种不易觉察的堕落——平庸。沉溺于我们时代普遍扩散的“群众”秩序中的平庸生活,既不纯洁也不幸福。 五、理想的过程性与当下实现性 ? 在过程中 ? 实现途径——当下生活中自觉的修持 《法句经》八正道(一道而为八重) - 正见。见事物适如其为事物,这便是说有一纯洁,正确之视见,和最高明之见。(有三种情况表征此生存(“三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见到苦痛之与寻常生活相联系,见到一切事物皆不长久,见到在个人自觉性中无持续性。 -
正思惟。正当地用意和欲望。“自除一切执,于一切众生,心起慈悲想。”——要在恒常的慈悲境界里。于一切皆极善愿,常如是。 - 正语。“正言语,不伤毁任何人”。—-永不要说废话,要明智地避免说一切恶意底话。 - 正业。“正当行事。和平,诚实。”—-这是从一切观点皆当如是,不独在物质上,也在道德上,心思上。心思底诚实尤其是难得的一事。 - 正命。“正当生活法,不危害任何物命。”人应免除一切作恶的可能性,不故意于任何生物起任何危害。 - 正精进。“正当努力”。——不于无益之事上费无谓之力,却储蓄其所有的能力,用以超出无明,解脱虚伪。 - 正念。“正当警醒”。有活泼且警醒的精神。(不生活于一半梦半醒的状态中,杜绝一起浑浑噩噩。) - 正定。“正当观照”,——无有私我性,思念集中于事物之真元上,深沉底真理上,及所当达的目的上。
(法)密那著,徐梵澄译:《母亲的话》第三辑,室利阿罗频多修道院华文出版部,1978年,第176-179页。 第四讲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所谓爱国主义,就是长期生活于同一国家的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培养的基于整个民族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的对祖国热爱和依恋的深厚感情,以及在其支配下所保持的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实践行为。它是一种民族意识和社会心理,在不同的时代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但在谋求和维护全民族国家人民的最高利益的本质上却是始终如一的。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
从古至今,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既有一致性,也有发展性,其内涵和主题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古代爱国主义:抗敌御辱、壮心报国;忧国忧民、公而忘私;自尊自强、奋发进取;忠君意识、正统思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创建文明统一的中国
近代爱国主义:抗击列强、救亡图存;师夷制夷、自强求富;勇于变法、维新图强;反对专制、创建共和······——变革御辱、拯救危亡困境中的中国 现代爱国主义:探索不息,寻求救国真理;抗日救亡,争取民族独立;推翻三座大山、走社会主义道路······——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指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应该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的同时服务改革开放,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表现十分丰富。比如:爱民效国意识、敬业奉献意识,锐意进取意识、忧患意识等等。
概括地说,它基本是围绕着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开展的:( 1)以振兴和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为基本要求;(2)以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基本课题;(3)以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为责任
爱国主义情感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
2、从境界上看,是一种崇高的思想感情,不是普通的心理情愫;
3、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体现。 爱国主义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联系***:cand57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4)培养优良学风。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求是、创新”。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历史使命: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成才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3、成才该具备哪些因素? 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极重要意义的理解?
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更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意义: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的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4. 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人类社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确方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哪些 P1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关 1.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性质和方向的是什么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的整合在一起,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5.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中,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性质和方向的是(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0.中国***在思想建设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C本质体现)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时(C社会主义荣辱观)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题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A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 4.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 2.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有了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品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这一关键时期提出来的,他对于我们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意义:第一,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第二,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的凝结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昂扬斗志;第三,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事业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第四,有利于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巩固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5.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 意义: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地成才之路;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方法: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3.注重联系实际;4.注重知行统一。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它一方面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在大学“做什么人”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往往是充满了曲折。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正是在曲折中不断地接近目标。正如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一样。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性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对现实和自我作出比较大的改变才能够实现。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人类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就是如此。 5.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量,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事实告诉人们,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是在青年时期立志,并为之努力奋斗。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立志做大事。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青年人应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立志须躬行。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1、怎样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答:(1)立志当高远,立志需躬行,但要始于足下。(2)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正确对待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2分)
1、结合理想和现实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1)学生对自我的分析(2)学生对社会就业的认识(3)确定职业目标和途径 3、理想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