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编译局-理论研究-基本理论研究:《略论跨国资产阶级》
| 设为首页 |
略论跨国资产阶级
作者:郭宝宏 蒯烨&&&&&&来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01期
网络编辑:柳冰
发布时间:
摘要:对跨国资产阶级的认识是解析全球化中阶级关系变化的一把钥匙。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全球化现实和近年来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论述了跨国资产阶级的现实存在及其必然形成的经济和政治根源;从五个方面讨论了跨国资产阶级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跨国资产阶级对国家机器的性质和功能,对民族国家内部的阶级结构,对全球阶级斗争以及民族国家内部阶级斗争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跨国资产阶级;全球化;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解读全球化中的跨国资产阶级。全球化进程中是否出现了一个跨国资产阶级,这个跨国资产阶级的结构如何,它在当今全球阶级关系中形成了怎样的影响?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
全球化进程中是否出现了一个跨国资产阶级?
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实趋势来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销往世界各国,并为各国人民所消费;一种大型装备的零部件按照质量最好、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原则分别在几个、十几个国家生产;一国某项生产所需的原料来自多个国家或地区;一个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分布在数十个、上百个国家或地区;一国的金融产品或金融衍生品通过种种渠道渗透到世界各国,影响干扰其他国家的金融秩序;一国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波及周边国家、地区,甚至全球……。诸如此类的现象反映了商品贸易、生产、投资、金融等经济关系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扩展的趋势,在当今世界已经十分普遍。人们将这类现象称作“经济全球化”。但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对所有国家都公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数百年的积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高新技术垄断、金融霸权等等,始终占据着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享受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利益。从本质上说,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唯物论原理,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出现一个跨国资产阶级应当是必然的。而在发达国家主宰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垄断全球主要经济部门和产业,并向世界各国人民榨取巨额利润,发达国家的金融货币体系主宰全球金融霸权的当今世界,所有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乃至于全球公民社会都不能不受到影响: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向世界范围的延伸,产生一个跨国资产阶级是无庸置疑的。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外学者已有一些探讨。
美国学者理查德?斯克拉早在1976年发表的《后帝国主义:跨国公司扩张的阶级分析》一文中就提出,“应该按照跨国阶级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和理解多国公司的扩张”。并认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已经催生了“国际公司资产阶级”。[1]25这里说的“国际公司资产阶级”,按作者文章的本意就是指跨国资产阶级。英国学者拉尔夫?达伦多夫在2000年发表的《全球阶级与新的不平等》一文中指出:全球化“已经创造出一个全球阶级”“他们负责定调,他们的价值观念就是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2]达伦多夫所说的这个行使“全球统治”的功能全球阶级就是跨国资产阶级。另一位英国学者莱斯利?斯克莱尔在2002年发表了《跨国资本家阶层》一书,明确使用了“跨国资本家阶层”的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已经造就了一个“跨国资本家阶层”。“这个新出现的阶层便是跨国资本家阶级”。[3]13美国学者威廉?罗宾逊在2004年发表的《全球资本主义论》一书中认为:民族国家“再也不是阶级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体制‘容器’”。[4]51“一个全球阶级结构正凌驾于国家阶级结构之上”。[4]54而“跨国资本家阶级是新的世界性统治阶级”。[4]61
以上学者的观点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却明确告诉我们两点:其一,全球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个跨越国家界限,凌驾于国家之上的跨国资产阶级。其二,这个跨国资产阶级通过占有或支配本国以及世界各国的生产资料和其他经济资源剥削世界各国人民,通过经济、政治霸权和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统治全世界。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使用过“资产阶级”的概念,但没有使用过“跨国资产阶级”的概念。他们的基本思想,是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除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逐步过渡到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人人都能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从这一基本思想出发,尽管经典作家没有使用“跨国资产阶级”的概念,但不等于根据他们的思想不能推导出“跨国资产阶级”的概念。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资本具有向全世界一切有利可图的国家和地区扩张的本性,“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5]276而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的目的是建立资本的统治,其社会表现自然是资产阶级跨跃国界,形成跨国资产阶级。对于经典作家没有使用跨国资产阶级概念的原因,应当理解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还没有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国际政治中的种种矛盾斗争还没有促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觉悟到联合成一股全球统治力量的必要性。
跨国资产阶级的概念虽然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但跨国资产阶级本身却应当是从二战结束后逐步形成的。这是因为:第一,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资本输出早在20世纪初就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全球扩张,却是在二战后迅猛发展起来的。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调查,美国在二战结束的1945年有跨国公司138家,在国外的子公司1969家(当时欧洲、日本受战争影响巨大,尚未形成完整的资料数据)。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西欧、日本的跨国公司都迅猛发展起来,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达到7276家(其中美国2468家),其海外子公司数已达到27300家。[6]此后,跨国公司的增长便一路凯歌,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到2009年,全球跨国公司数量已达到8.2万家,子公司数将近85万家。而据《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2011年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雇用员工总数已达到6900万人,创造销售额为28万亿美元,附加值也高达7万亿美元。跨国公司的飞速增长把资本主义生产、消费、分配、流通过程在全球范围编织起来,推进了全球范围的社会化大生产,同时也不能不推动新的社会群体的形成。第二,对全球经济起到重要作用的全球货币金融体系,是在二战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是日在美国华盛顿成立的。尽管数十年来这两大金融组织的成员不断增加,但主要投票权或决策权始终掌握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手中。第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联合也是在二战以后实现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为阻挡和压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而建立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世纪70年代,主要西方国家为压制发展中国家反抗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斗争而建立了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这些军事政治组织在二战后相继建立不是偶然的,它不仅意味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斗争不再像二战前那样必然演化为战争,而且意味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阻挡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应对发展中国家的斗争,巩固和维护它们在全球的统治地位而实现了国际层面的联合。不难看出,跨国资产阶级就是伴随上述经济、政治进程出现的。
跨国资产阶级的存在应当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跨国资产阶级的构成如何呢?
当经济全球化尚未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主要以民族国家为舞台的时候,作为一国内部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构成是比较容易界定的。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资产阶级是凭借占有和支配的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者和其他劳动人民,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少数社会群体。但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代,发达国家的巨型跨国公司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不断向市场广阔、劳动力成本低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资源丰富、人民购买力强劲的国家和地区渗透,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巨头和资本家阶级日益国际化,他们不能不与众多子公司东道国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经理、经销商发生各种联系,也不能不影响到子公司东道国的阶级构成。因此,对跨国资产阶级的构成,不能像对民族国家内部资产阶级的理解那样简单。在这方面,西方学者也已作过一些具体分析。
例如:英国学者莱斯利?斯克莱尔认为,当代跨国资本家阶层的组织结构大体包括四个方面:1.跨国公司经理及其在当地的代理人(公司部分);2.全球化的官员和政界人士(政府部分);3.全球化的职业经理人(技术部分);4.全球化的商人和媒体(消费主义部分)。[3]18-25美国学者威廉?罗宾逊认为:“跨国资本家阶级与国家或本地资本家的不同处在于它处于全球化的生产之中,操纵着全球性的积累循环,这就从空间和政治层面上给予了它在全球体系中超越任何本地领土和政体的客观阶级存在和认同。跨国资本构成了全球经济的‘制高点’。跨国资本家阶级的成员是世界主要生产资源的所有者。……他们是全球‘生产体系的所有者’。”[4]60“跨国资本家阶级主要由构成跨国资本内部循环的具有阶级意识的跨国精英,以及服务于跨国资本家阶级的跨国经理、跨国官僚、跨国技术人员和主流思想家及知识分子构成。”[4]61
上述观点反映了西方学者对全球化中跨国资产阶级问题思考的敏锐性,对跨国资产阶级的基本构成的认识也大体是客观的。但并不十分准确。例如:斯克莱尔所说的“全球化的官员和政界人士”主要指的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东道国的官员和政界人士,而没有包括重要国际组织以及发达国家政府的官员和权力人士。把“全球化中的商人和媒体”也包括在“跨国资本家阶层”中也欠妥,因为全球化中的商人和媒体具有多样性。只有那些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商人以及能够在全球新闻舆论界呼风唤雨的媒体大亨、为跨国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媒体高层管理人员才可说属于跨国资产阶级。又例如,罗宾逊将服务于跨国资本家阶级的“跨国技术人员、主流思想家及知识分子”也包含在跨国资产阶级以内似乎也欠妥,因为尽管这些人“服务于”跨国资本家阶级,能够获得较优厚的待遇,但仍是受雇于跨国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
因此,对跨国资产阶级的构成仅仅从跨国资本扩张和积累的意义上理解是不够的。在笔者看来,跨国资产阶级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1.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所有者、总裁、经理等。这些人大多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垄断资本家,他们或者通过占有或支配本国以及子公司所在东道国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对本国和东道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施剥削;或通过不合理的经济秩序以各种方式(不等价交换、技术垄断、金融霸权等)掠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财富。他们是跨国资产阶级的基础部分。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器。早在二战前后,发达国家的国家机器就已同本国垄断资产阶级融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垄断企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仅关系到垄断企业的剥削程度和自身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安危和社会稳定。因此,发达国家的国家机器多已成为本国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有力工具,它们不仅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政策支持本国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而且通过军事手段、金融霸权维护本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垄断地位,甚至通过各种国际组织达到维护全球统治的目的。
因此,发达国家的国家机器已经不仅是本国人民的统治机构,在全球化条件下,它们的职能随着本国垄断资本的扩张而不断延伸,业已成为跨国资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主要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尽管加入这些组织的国家有100多个,但这些组织的决策机制主要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它们凭借这些组织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制定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游戏规则”,贯彻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意图。在表面上,这些经济组织打着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推动各国经济共同繁荣的旗号,但在本质上,它们忠实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体现者和操纵者,因而成为跨国资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主要用于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跨国军事力量,如美国在全球各大洲的军事存在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发生尖锐的矛盾,甚至导致战争,彼此之间很难形成长久的、稳固的军事同盟。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仍然为彼此的经济利益发生矛盾,然而为了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压制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的“大局”,不仅美国建立了具备全球投送能力的强大军事力量,还在发达国家之间穿针引线,促使它们联合起来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如果这个军事同盟真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那么“冷战”结束后,这个同盟存在的必要性已经消失。然而这个军事同盟不但没有萎缩或消失,反而不断“东扩”,继续壮大。显然,无论是美国军事力量,还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都已成为发达国家利益的军事保障,是跨国资产阶级维护全球统治的军事工具。
5.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在东道国中服务于跨国公司的管理层、子公司负责人和核心管理人员。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尚未进入本国时,这些人或者只是本国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但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入本国之后,这些人既要维护本国的利益,又要维护跨国公司的利益,在世界各国普遍以种种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情况下,这些人往往更倾向于维护跨国公司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本国利益以满足跨国公司的利益。因此,这些人很自然地具备了双重身份:既是本国的统治者,又是跨国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
全球化不可能自然地消除资产阶级,反而促使资产阶级在内涵和结构上越来越超越国界,具有跨国家的性质。那么,跨国资产阶级在全球化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跨国资产阶级影响到国家机器的性质和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7]272国家“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7]272并且明确地指出:“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8]在经济全球化尚未获得充分发展,各阶级的利益争夺主要以本国为舞台的情况下,对国家机器的这种理解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全球化已经迅猛发展,各民族国家的社会生产等经济活动不断跨跃国界,国内各阶级的利益与全球范围的经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的情况下,再坚持这样的理解就不够准确了。全球化中形成的凌驾于各民族国家之上的跨国资产阶级不能不对民族国家的国家机器构成强烈影响,这种影响对不同国家是不同的。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跨国资产阶级代表着它们的意志和要求,它们的国家机器本身就是跨国资产阶级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种种经济、政治、军事、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把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跨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因此,这些发达国家的国家机器已经不仅仅是剥削和压迫本国劳动阶级的工具。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跨国资产阶级不仅不代表它们的意志和要求,反而成为全球化条件下让它们的国家和人民承受严酷剥削和压迫的统治阶级,它们是跨国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对象。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机器虽然在本国内部仍然发挥着剥削和压迫劳动阶级的工具的职能,但在跨国资产阶级的统治面前,它们与本国劳动人民一样,都是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组成部分。
其次,跨国资产阶级影响到民族国家内部的阶级结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资产阶级社会使阶级关系简单化了,整个社会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5]273在经济全球化尚未充分发展,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这种阶级对立简单化的情况的确会出现。但在经济全球化已经充分发展,在众多的民族国家之上形成了一个跨国资产阶级,这个跨国资产阶级运用各种手段实施全球统治的情况下,各民族国家内部的阶级结构就不那么简单了。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由于本国统治阶级乃至于国家机器早已同跨国资产阶级融为一体,它们在全球的资本扩张和对全球的统治使它们源源不断地获得丰厚利润,它们可以用这种剥削世界各国人民获得的丰厚利润的一部分改善本国工人阶级的待遇,缓解本国的阶级矛盾。如提高工人工资,推行社会保障,实行所谓福利国家制度等。这些措施本质上是对本国工人阶级的一种收买,以期削弱他们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阶级意志。其结果,是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述的工人阶级那种凄惨状况在这些国家消失了,相反,却出现了大批物质生活殷实的所谓“中产阶级”。不仅如此,在发达国家仍然占多数的工人阶级中,也有不少人兼具被剥削者和剥削者的双重身份。用美国学者赖特的话来说,即“有相当比例的劳动力占据着阶级结构中的剥削性定位”。[9]对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这些国家大多遭受过长期的殖民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残缺不全,有的甚至还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其国内阶级结构大多并不体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只能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加以概括。然而,跨国资产阶级的全球统治以及代表它们经济利益的跨国公司的渗透,也使得这些国家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这些国家的统治阶级以及它们掌握的国家机器很难加入全球化中的“富人俱乐部”,成为跨国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而为了顺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和开拓市场的需要,在这些国家统治阶级中分化出一个服务于跨国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即美国学者斯克拉所说的“管理者资产阶级”。[1]24-25它们属于跨国资产阶级,但却活跃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它们既帮助本国政府引进外资、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又帮助跨国资产阶级开拓本国市场,蚕食甚至控制本国一些重要行业。对发展中国家的被统治阶级来说,由于跨国资产阶级的不断渗透,它们不能不遭受双重的压迫:来自本国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来自跨国资产阶级的压迫。&
第三,跨国资产阶级影响到全球范围以及民族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从全球范围看,由于跨国资产阶级的存在及其不断加强的全球统治,以往主要局限于民族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越来越上升到国际层面,成为全球范围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并不像民族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那样,阶级阵线表现得相对清晰、简单,被压迫被剥削阶级通过暴力等形式反抗在经济上、政治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甚至推翻统治阶级。由于在跨国资产阶级与被压迫被剥削的各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之间还夹着各国政府,因此,全球范围的阶级斗争大多表现于代表跨国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与受到跨国资产阶级压迫剥削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斗争。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国家和77国集团反对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斗争,70年代中东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开展的石油斗争,表面上看,都是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而本质上都是国际层次的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反抗跨国资产阶级的斗争。很明显,由于跨国资产阶级早已自觉不自觉地实现了联盟,而长期遭受跨国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数量众多,但却经常受到跨国资产阶级各种形式的分化挑唆、威逼利诱,很难形成巩固的联盟,坚持长期的斗争。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只有当真正代表了本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要求,彼此之间在反对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的时候,才能取得一些斗争的效果。然而,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本国内部代表着本国统治阶级的利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这些国家的统治阶级中普遍出现了依附于跨国资产阶级的阶层。这使得这些国家的政府更难真正代表本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也更难在全球阶级斗争中实现稳固的联合。
从民族国家的视角看,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响甚至主宰民族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各民族国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5]283-284在跨国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或者尚未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的时候,各民族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使得当今时代各民族国家内部阶级斗争主要受到国内阶级力量、政治力量的影响,经典作家的上述理论是正确的。但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跨国资产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以各种形式介入民族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受到跨国资产阶级的影响日益增强。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东欧、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变解体,南斯拉夫科索沃问题的激化,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颠覆,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统治的终结等等,从根本上说都是跨国资产阶级为维护它们的全球统治而对抵制或违背它们意志的国家施展的政治图谋和粗爆干涉。诸如此类的事实在向我们说明跨国资产阶级的自负和强横的同时,也向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提出了警告:来自跨国资产阶级的各种形式的侵犯随时可能颠覆本国政权。从理论上说,跨国资产阶级能够深刻地影响甚至主宰民族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各民族国家内部阶级斗争的力量消长和发展趋势不能不越来越多地考虑跨国资产阶级的因素。
[1]理查德?斯克拉.后帝国主义:跨国公司扩张的阶级分析[M]//曹义恒,曹荣湘.后帝国主义.曹义恒,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拉尔夫?达伦多夫:全球阶级与新的不平等[J].国际政治研究,9-135.
[3]莱斯利?斯克莱尔.跨国资本家阶层[M].刘欣,朱晓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4]威廉?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M].高明秀,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卷[M].修订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埃里克?赖特.阶级[M].刘磊,吕梁山,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宝宏,蒯烨,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文章:
请输入要检索的文章标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中国现实问题研究
国外理论动态您所在位置: &
 &  & 
600-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 7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5.资本主义地租是()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16.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20.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2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2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2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2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2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