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金?_69_宇宙?士1
播放量 : 45300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
喜欢的请订阅哦~
大家围观的直播
元宝充值(1元宝=1元)
该房间已被封停
封停原因:
解封时间:
注:解封后再次违规将被永久删除房间
"video": {
"id": "881223",
"duration": "87",
"length": "0",
"publishTime": " 18:13:48",
"url": "","IsBulletScreen":"false"甘肃省“十二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对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提升我省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甘肃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提升甘肃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制订本规划。
1.办学规模明显扩大。2010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40所(本科院校14所,专科院校21所,独立学院5所),研究生培养机构17个,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8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31所。与2005年相比,新增普通本科院校2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2个、博士生培养单位1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正向优化结构与提高质量转变。2010年,全省高校共招生170797人,比2005年的116401人增加了54396人,年均增长7.97%;高等教育总规模为563629人,比2005年的407815人增加了155814人,年均增长6.6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2%,比2005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缩小了与全国的差距。
专栏1 “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在学人数(人)
招生数(人)
毕业生数(人)
毛入学率(%)
全国的毛入学率(%)
2.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有关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通过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学质量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共有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0个。全省10所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高校有6所被评为“优秀”,有3所高职院校进入“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行列。
专栏2 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数
项 目 名 称
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国家级教学名师
国家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
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
3.布局结构和专业设置渐趋合理。通过体制改革与布局结构调整,我省高等教育形成了以兰州高等教育区、陇东天水高等教育区和河西高等教育区为主体的布局结构,形成了中央、省、市州(行业、企业)分级办学、统筹管理的办学体制。民办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现有民办高校6所(其中独立学院5所),在校生3.93万人,占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11.84%,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点达到617个,设置专业种数231种。专业调整取得新进展,扩大了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等紧缺人才和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压缩了一些就业率低、需求不旺的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
4.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高校专任教师25683人,比2005年增加了9556,年均增长9.75%。其中,研究生导师人数由2005年的2495人增加到2010年的408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36.36%,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7.74%。师资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学术带头人,在全省领军人才中高校的比例达到了36.67%。
专栏3 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单位:人)
专任教师数
硕士生导师数
博士生导师数
5.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省高校共有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24个;博士授予单位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19个。兰州大学和部分省属高校的重点学科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十五”以来,全省高校年均从事科研活动人员13929人,其中科技活动人员8228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5701人。承担各类研究项目36043项,其中科技研究项目22778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3265项;出版著作4753部,发表学术论文95950篇,获得科研成果奖励1166项,申请专利1393项,鉴定成果1206项,建成大学科技园3个。作为我省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都做了突出贡献,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产学研合作中的生力军。
6.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在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全面提升兰州大学综合水平的基础上,2009年甘肃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西北师范大学。为不断增强甘肃高校的整体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搭建了新的平台。同时,高校办学层次有所提升,2007年,兰州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兰州城市学院,2009年合作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改名甘肃民族师范院校,一些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
虽然甘肃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甘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特殊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较多的问题。
1.高校基本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学生规模增长的需要。高校扩招以来,招生规模和在校人数的激增与办学条件改善速度较慢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造成高校校舍、图书资料、运动场地、实验仪器设备等基本办学资源严重不足,一些基本办学条件,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标准。2010年,我省普通高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5.45 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1.27平方米,生均图书59.81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6474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恶化的趋势。
2.高水平师资匮乏,领军拔尖人才培养能力薄弱。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不能很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与全国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明显不足,生师比偏高。一方面,由于经费短缺和科研设备陈旧,高素质师资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薄弱,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不强,这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另外,甘肃地处西部,经济水平落后、自然环境恶劣、发展环境欠佳与事业平台不宽等多种原因导致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这些都导致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偏少,创新团队建设滞后,尤其是中青年领军拔尖人才相对匮乏。省属院校没有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没有人事关系在省属高等学校的两院院士;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数近10个百分点。
4.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求大求全”,结构调整不尽合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应用学科结构体系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工科、医学类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师范专业人才过剩;研究生教育中学术性研究生比例太大,专业性研究生比例太小;特别是一些涉及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学科如新能源、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能力都不足;一些新兴战略性产业如动漫、生物制药、物联网等尚属空白。
5.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经费投入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紧缺,办学基础能力较低,实习条件不足,实训设备老化、技术陈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影响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质量。从区域布局来看,全国地市级城市中绝大多数都有高职院校,而我省仍有一个市州没有高职院校。从专业布局来看,优势特色专业较少,专业老化现象突出,个别专业重复建设,我省一些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如有色冶金、新型能源等,缺乏强有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力资源支撑。
6. 办学经费不足,债务负担成为发展瓶颈。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财政困难,加上基础教育“两基”攻坚任务繁重,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在地方财政不能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基本建设主要依靠商业贷款。截至2010年12月,省属高校贷款总额已超过70亿元(不含日本协力银行贷款46.6亿日元),每年需要支付利息5亿多元;其中通过省级信用平台争取到的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31.39亿元,其余为商业银行3-5年短期贷款。沉重的债务已成为制约我省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风险。
专栏4 年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 (单位:元)
与全国差距
中央属高校
地方属高校
1.国家连续出台支持西部和甘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将达到4%,国家强化政府在高等教育投入上的责任,“十二五”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将大幅度提高,届时国家对我省高等教育的转移支付经费将会相应增加。《国务院关于支持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我省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也专门出台了《支持甘肃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加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的实施,都为甘肃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2.我省跨越式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产业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必须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年)》预测,到2020年,在我省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过程中,对各类人才需求总量将大幅度增加。这些既对我省高等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新要求,也为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机遇。
3.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人才培养多样化需求对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二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将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更加关注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更加关注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改革,更加关注质量保障评估的制度建设。2010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处于大众化的中间阶段。随着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会大幅度增长,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求也会日益强烈。这要求我省高等教育将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首位,优化结构、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围绕“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强化服务。注重内涵发展与整体效益,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力争在关键学科和重点领域有所突破。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大投入为保障,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落脚点,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作用,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1.育人为本,提高质量。坚持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培养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适应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
2.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根据人口变化和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在稳定现有高等教育规模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规模,提高入学率。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增强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吻合度。实现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协调发展,克服各高校专业同构化倾向。
3.合理定位,突出特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各安其位,求真务实。不急功近利,不盲目攀比,打造自身特色和品牌,促进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加强特色建设,是我省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培育特色,发展特色,是我省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特色建设坚持地方性,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是必须坚持的服务方向。
4.整体提高,重点突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集中人力财力,围绕国家特别是甘肃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建设1-2所省属大学,重点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研究水平,确保在相关研究领域有重大突破。
到2015年,我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学科结构和布局结构日趋合理。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实现工作重心由重规模发展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的战略转移。建立定期的教学评估制度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公布制度。改革研究生选拔制度,深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建设1-2所省属高水平大学,带动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建设150个省级重点学科、50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使一批重点学科尽快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注重毕业生特色、标准及学业成就,充分考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类别结构,进一步调整高校布局结构,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重点建设300个本专科优势特色(重点)专业,100个新型战略性专业,推动高校建立面向就业市场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
----放缓高等教育扩展规模。调整高等教育扩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规模扩展速度由“十一五”的年均增长6.7%放缓为“十二五”的2.2%。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在学总规模达到63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达到45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研究生达到3.5万人。
----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普通高等学校“高层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到2015年,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75%以上,专科学校达到50%以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5%以上。
----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以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为突破口,推动我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科技资源共享和合作。重点建设10个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重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50项。
----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对高校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勤奋学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勇于探索的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等学校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建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核,进一步建立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促进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专栏5 “十二五”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指标
在学总规模(万人)
普通本专科(万人)
毛入学率(%)
根据我省未来人口变化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结合我省现有高等学校的实际,依托已有的资源,设置一所医学院校。根据产业分布情况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建3-4所高等职业院校。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甘肃联合大学争取升为本科院校;对现有高等学校进行合并和重组,盘活现有***高校,建设甘肃开放大学,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瞄准国家特别是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按照我省在全国的战略定位和地域分工,围绕加快实施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安全、社会发展、产业发展五大战略,根据我省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重点建设1-2所省属大学。在学科建设、基本建设以及生均拨款差额补贴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充分发挥辐射功能和示范作用,带动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整体提升。加快省部共建步伐,与铁道部共建兰州交通大学,与农业部共建甘肃农业大学,与国家民委共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争取甘肃中医学院成为博士点授权单位,兰州商学院改建为兰州财经大学。
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实施学历***和职业资格***“双***”制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项目,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集中力量建设示范性、综合性、开放式公共实训基地,促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扶持10所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政策、经费预算、“双师型”师资培养、校园建设、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将其建成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的实验示范基地。
根据高等学校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中力量建设与我省主导产业群直接相关的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本专科重点专业。以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为平台,整合全省学科资源,集结力量,重点建设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艺术等学科群。将这些学科做大、做强、做优、做特,打造我省学科高峰,形成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的动力和源泉。依托这些学科群,大力培养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急需紧缺人才。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和相应的高质量教材,引导学校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
专栏6 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名称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名称
区域经济学、民族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有机化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固体力学
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西北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中国古代文学
甘肃农业大学
专栏7 现有省级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名称
兰州大学(27)
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学、历史文献学、数学 、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地质工程、环境科学、草业科学、中西医结合医学、药学、内科学、外科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公共管理、企业管理
西北民族大学(4)
宗教学、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格萨尔学
西北师范大学(16)
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教育技术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英语语言文学、化学、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生态经济学
甘肃农业大学(12)
生态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兽医学、林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草业科学、动物营养学与生产学、农业经济管理
兰州理工大学(12)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液压转动与控制、制造业信息化系统、有色金属冶金及新材料、企业管理
兰州交通大学(9)
运筹学与控制论、机械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甘肃政法学院(2)
民商法学、刑事科学技术
甘肃中医学院(2)
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兰州商学院(4)
金融学(含保险学)、国际贸易学、统计学、会计学
天水师范学院(1)
河西学院(1)
河西历史与文化
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功能,以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龙头,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比例。按照我省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与完善重点实验室。重点支持西北师范大学的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特色植物有效成分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的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技术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色冶金新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兰州交通大学的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铁道车辆热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寒旱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农业大学的草业生态系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2-3个建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支持力度,发挥我省高校已有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作用,并辐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重点建设好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建设一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使之进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行列。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为政府决策和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做出积极贡献。
大力提升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充分发挥现有高水平领军人才作用的同时,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全力打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创业与生活环境。全面实施人才建设的“飞天学者与创新团队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建设计划”、“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汇聚各类英才,力争在培养和引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方面急需的诸如“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上有新突破。从科研、项目、共享等方面着手,制定并实施高水平人才的动态评估标准,使高水平人才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人才优势向项目优势、成果优势、产业优势转化。选择部分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重点学科组建有强大科研能力的团队,促使团队带头人成为国内国际学术领域中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在教学科研中打造优秀创新团队,把拔尖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团队建设统一起来。
“十二五”期间,我省高等教育坚持走创新型、特色型、服务型发展之路,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与效益。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水平,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打造甘肃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我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需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发展性问题。表现为高等教育本身的种种不足,如经费投入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基本办学条件差等;第二是体制机制问题。表现为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管理方式等。从长远来看,第一个问题不会成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这类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和增加投入来实现。第二个问题影响较大,是体制性和方向性问题。因此,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与任务,重点需要解决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性问题。对于体制机制改革,主要实施八大综合改革实验;对于发展性问题,重点实施“十大”战略工程。
专栏8 八大综合改革实验
1.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实验。以提高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深化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改变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模式,强化法规、规划和拨款机制等宏观管理,不断弱化对高校微观过程直接管理,确立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法人地位。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促进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有序竞争、协调发展。
2.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验。深化素质教育和招生制度改革,扩大招生自主选择权。按照“多元评价、多次考试、自主选择、自主招生”的原则,探索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高水平大学探索“独立考试,自主招生”制度,高职高专探索“综合评价、注册入学”制度。形成多元化、可选择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
3.生均经费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改革实验。完善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学生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研究制定高等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和管理的成本中心和高校拨款咨询委员会,以成本中心为基础科学测算高等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研究确定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逐步降低专项经费拨款的比例,探索绩效拨款机制。推进增强高校财政透明度,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投入责任落实到位的监督检查机制。
4.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建设与推广实验。联合高校、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职业学院和行业企业,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模式。并积极开展政策调研和制度创新,发育完善为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进行试点推广,推动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普遍参与研发、生产和人才互动。加快创新型人才、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为我省原有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战略产业培育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5.教师教育创新体系与免费师范生改革实验。探索实施欠发达地区师范生免费教育模式,建立一套较为成熟的招生、选拔、培养、就业制度规范。以构建“教师教育创新体系” 为核心,加强高校与基层教育单位合作,协同培养师范生的示范性途径和机制,探索终身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与免费师范生相衔接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计划,远程研修计划,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培养一批引领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的高水平优秀师资。
6.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实验。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教育相结合,促进中高职之间、学校企业之间实验实训设备、师资人才、管理方式等资源共享。探索“区域性集团化办学”、“行业性集团化办学”、和“区域性与行业性相结合的集团化办学”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实行纵向沟通、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完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协作机制。
7.高等学校分类指导服务体系实验。引导高校合理定位、错位竞争,走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服务型发展之路。重点探索我省高等学校发展定位,建立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分类评估体系,培育和发展教育质量评估的中介服务机构。尝试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在生师比、生均拨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教师工作量结构、评估与奖励等方面制定不同的政策。
8.促进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实验。整体规划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改善发展的政策环境。探索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机构的分类管理制度,扶持1-2所示范性民办高等学校建设,实施民办高校教师、管理者培训计划,建立监管体系,规范办学秩序,促进民办高校规范健康发展。
专栏9 十大战略工程
1.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增强高校的基础科研和教学能力建设,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的专业人才。实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新型战略性专业建设计划”、“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教学名师和团队支持计划”、“研究生导师资助与队伍建设计划”、“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计划”。重点支持60个传统优势特色专业(普通本科30个,高职高专30个)、20个甘肃急需的和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的战略性专业(普通本科院校10个,职业院校10个);重点培育和建设150门省级精品课程,其中研究生学位精品课程20门;建设50支教学团队,遴选200名教学名师;增加研究生导师项目计划经费总数,支持研究生导师在科研过程中培养研究生,每年评选30名优秀研究生导师和10个优秀导师团队;建设20个大学生实训实践示范基地。五年内所需经费16800万元。
2.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与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实施“优势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学科培育计划”、“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计划”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计划”。重点支持150个具有学科优势和50个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优势特色学科,使之成为我省标志性学科。培育和建设25个重点学科,争取部分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重点建设30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30个工程技术中心,建设50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五年内所需经费11500万元。
3.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实施“优秀博(硕)士论文评选计划”、“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每年评选10篇优秀博士论文,70篇优秀硕士论文,予以表彰奖励;建设20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每年设立5个研究生创新实验室和创新中心,设立研究生科研项目经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五年内所需经费2500万元。
4. 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实施“飞天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 “新世纪优秀人才建设计划”、“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设立专项经费,培育院士后备人选和高校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设立8-10名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重点建设10-12个高水平创新团队,部分团队争取进入教育部和国家级创新团队行列;每年选拔60名左右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每年遴选8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和学习。五年内所需经费4500万元。
5. 高等学校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实施“高技术合作开发中心建设计划”、“产学研重点项目扶持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计划”、“产学研战略联盟计划”。由企业和研究机构联合建设10个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每年支持10个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产学研结合项目;建立10个符合我省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以市场为导向,组建10个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技术依托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五年内所需经费9000万元。
6.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工程。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实践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计划”。 重点建设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每年选派100名教师,到企业或相关行业见习一年;从企业选拔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重点建设10个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实训基地;建设10个行业性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五年内所需经费7000万元。
7.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工程。实施“海外英才引进计划”、“海内外联合科研计划”、“研究生本科生海外留学计划”、“留学生吸引计划”、“汉语国际推广扩大计划”。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高等学校聘请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和学者来甘合作科研,建立20个左右的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年资助500名学生到国外(境外)学习。2015年,来甘留学生规模达到人,全省高校建立3-5个对外汉语教育基地,由甘肃高校建立的孔子学院数达到5个。五年内所需经费3700万元。
8. 高等学校知识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实施“知识服务中心建设计划”、“高级战略研究中心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个知识服务中心,研究相关服务领域如旅游、金融、文化等产业发展的理论、技术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推动我省服务业的发展;新建3-5个高水平的战略研究咨询机构,提供高层次的战略咨询和决策服务。五年内所需经费1500万元。
9. 高等学校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实施“图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学校学分互认计划”、“网络课程共享计划”。设立专项经费,联合购买国内外大型文献数据库,实现省内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鼓励学生互相选课,互认学分。建设一批网络精品课程,实现不同学校之间学生免费选修。五年内所需经费2300万元。
10. 高等学校领导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学科带头人领导力培养与提升计划”、“高等院校中层管理干部能力提升计划”。选派30名左右的高校领导,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挂职锻炼或研修;选派100名左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到国内高水平大学挂职锻炼;选派100名高等院校中层党政管理干部,到国内高水平大学挂职锻炼。五年内所需经费1500万元.
为了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上下联动、认真实施、落实责任,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推进我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工程。必须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落实政府责任,凝聚师生员工和全社会的力量。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强对高等教育领导和支持力度。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目标任务***并纳入年度计划,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确保实施落实。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成立甘肃省高等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我省高等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进行论证,对重大项目实施进行评估,向省委省政府提出政策建议。省教育厅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加强对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做好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并将信息及时向全社会披露和公开。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
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要围绕本规划确定的八大综合改革实验,细化目标,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改进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强化政府宏观管理和服务职能,政府主要依靠法律、规划、拨款、评估、行政等手段管理和监督高等教育。确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评价和监督的治理模式。完善高校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加强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实施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加大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支持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教育,建设一支数量足够、学科、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健全和完善国内外访问学者和研究学者制度。制定优惠政策,对在我省工作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领军人才给予特殊待遇,对院士后备人选、长江学者给予科研启动经费支持。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提高高校教师地位和待遇,确保工资和收入逐年增长。高等学校要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内部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战略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改革,使经费投入总量和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生均经常性经费拨款逐年增长机制,逐步降低专项经费拨款比例,实施高等学校科研事业费制度。在维持正常办学经费投入的前提下,优先保障十大战略性工程的经费预算和投入。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引入绩效拨款机制。增加高校基建投入,确保基础设施和办学空间与学生规模相适应。建立省属高校学费标准定期调整机制,引导学校统筹安排经费。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拓宽高等学校办学和发展资金渠道。按照“分步实施,多种方式、多渠道解决”的原则化解高校负债,建立政府和高校合理分担机制,并适当调整现有贷款结构,延长还款期限,缓解学校还款压力。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任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可以为我省争高等教育发展争取到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支持甘肃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精心设计项目,最大限度获得国家和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将部分省属高校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行列。《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的“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教育优先发展”等战略,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