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团团长有多少人任团长

(军旅生涯17-9)雷锋团副团长任我们农场场长
1974年3月,工程兵首长为了为了加强农场领导班子,特意把执行援老抗美任务刚回国的雷锋团副团长,调来我们农场任场长。他五十岁左右,个头挺高,长的魁梧富态,很象个大官样,他接替了老场长-李记申。他来到农场两天后,召开全场排以上干部大会,会上他讲到:他是从工雷锋团(也就是程兵十团)调来的,他们团于年执行了两年的援老抗美任务。(当他讲到这里,我已清楚地知道,他们团1972年就是接替我们工程兵307团,我们团才由此回国的)他说:在老挝的两年里我这身老骨头没有扔在老挝,这次来农场准备把一身老骨头留在这里了。这位老首长的一番掏心窝子的话教育了我,使我逐步认识到要象老首长一样,树立了长期在农场的思想。
会议之后,当张场长得知我是307团调来的,专门找我谈心了解情况,因为我必经是在老挝战斗过三年零七个月,首长与我谈起在老挝的经历,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他教育我要树立长期扎根农场思想,不要因出国多年,有功臣自居的思想,要不断地加强自身革命事业责任心,为军队农场建设再立新功。
张场长为了加强农场干部队伍建设,经工程兵首长批准,从雷锋团指名调来他首下的一名主任-孔繁顺(农场编制上没政治处,但是相当于团政治处主任),还调来一名医生-朱学军(我的山东乡)。不久农场又调来一名政委-李率军,已五十多岁,他接替老政委-孙长华,同时从工程兵政治处调来一位政工干事(我的山东老乡)董发堂。近期农场主要领导及基层干部在不断地更迭,这说明工程兵首长对农场建设上很重视,这给我们原来干部打下了长期扎根农场的思想基础。
下图:援越援老抗美秘闻录一书中插图,图为沈阳军区工程兵雷锋团(工十团)援寮指挥部建起的《雷锋纪念?》
( 我们农场新来的场长-张得金就是来自此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560名雷锋战友46载学雷锋获誉“编外雷锋团”
  中新网济南3月5日电 题:河南邓州560名雷锋战友46载学雷锋被誉为“编外雷锋团”&
  1960年8月,560名河南邓州籍青年入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与早一年入伍的雷锋同在一个团队工作、学习、生活,有的还同在一个连。在陆续退伍返乡后的46年时间里,他们始终把“雷锋的战友”作为荣誉,在不同的岗位上坚持和传承雷锋精神,被誉为“编外雷锋团”。
  宋清梅曾与雷锋一同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雷锋在宋清梅的笔记本上题下赠言:“亲爱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几句话: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1985年,宋清梅以雷锋团第9任团长的身份转业回到邓州老家,被降低三级安排在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任副主任。十来年间,主任换了7任,年龄、资历都不如他,有的比他小了近20岁。有人说他亏,他淡然对之:“咱是雷锋战友,得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退休后,他又不计报酬地在岗服务了一年。
  其实,和他一样,时时刻刻以雷锋为榜样,不讲名利、不计得失,是560名邓州籍雷锋生前战友的共同品格。
  近几年,一些企业军转干部集体上访,有不少人认为“编外雷锋团”是一个转业干部群体,社会影响大,就劝说他们参加。他们不仅没有参加,反而积极做上访人员的工作,帮助他们协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组织一些转业干部创业典型,在周围13个县市区做巡回报告40多场次,较好地稳定了企业军转干部的思想。2004年,在邓州市委、市政府和人武部的支持下,他们在全市范围开展了转业退伍军人“建功创业”活动,对解决复转军人实际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据有关部门统计,46年来,他们中先后有400余人被各级评为 “先进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设标兵”,近百人立功受奖,却无一人有违法乱纪行为。
  在邓州,有这样一句民谚赞美“编外雷锋团”的老战士们:“他们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看得见,数不清。”
  2002年3月,扣在杨庄村群众头上多年的贫穷帽子终于摘掉了,可他们的支书高国建却突发脑溢血倒在了植树造林工地上,再也没有醒来。高国建是雷锋生前的同班战友,复员后主动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来到全市最贫穷的杨庄村当上了支书,带领群众脱贫。架桥修路没资金,他就带领青壮劳力外出承揽建筑工程;打井钱不够,他就瞒着家人把为重病母亲办后事的钱拿了出来。为了省钱,他出差办事都是自带干粮,冷水泡馍就是一顿饭。出殡那天,十里八乡的群众自发赶来给他送行。
  发生在这个群体身上的动人故事举不胜举。曾在雷锋生前所在团从军22年、连续16年被评为“学雷锋标兵”的陈远友转业时分在乡里当畜牧兽医员,报到当天就背起药箱下乡了解牲畜防疫情况;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陈远友,坚持为患者送医送药30年,义诊3万多人次;农机站技师陈万有,退休后开了个修理部,走街串巷为农民义务维修农用汽车和农机具;烟草站长高林富长期奔波在烟田,教技术、帮育苗、搞管理,两次累昏在田间……
  他们当中有近400人在农业第一线,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多数成了种植、养殖和加工专业户。仅几年的时间,“编外雷锋团”就带领村民兴办企业24家,使5个贫困村成为全市有名的富裕村,86个雷锋战友担任村官的村子,全部是市级“小康村”,78个被表彰为“双文明建设示范村”。
  目前,“编外雷锋团”已经成为享誉中原大地的一张“道德名片”,当地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纷纷申请加入“编外雷锋团”,成为学雷锋活动的中坚。在深圳打工的邓州籍青年孙天帅,面对外国老板的淫威,不屈不挠,据理力争,被誉为“不跪的中国人”。北京邓州籍打工青年孙天丛救人不留姓名,做好事不要报酬,事迹感动全国,被誉为“京城活雷锋”。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为抢救民众生命财产累死在一线的“铁军”战士武文斌,被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战士”荣誉称号,等等。(张玉清 傅开强 张君龙)
相关新闻v&& 14:52:42v&& 08:49:39
•&·•&·•&
NEWS 猜猜看
新闻辩论会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