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天门前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英德九州驿站天门沟四...

欢迎光临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您所在的位置是:
纪念蒙古族文学奠基人纳?赛音朝克图百年诞辰----内蒙古大学第五期文研班走进锡林郭勒大草原
(第五期文研班采风团在元上都遗址合影留念)
&&& 今年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当代蒙古族文学奠基人纳&赛音朝克图百年诞辰。2014年6月,在草原最美的季节,内蒙古大学文学评论班的作家采风走进锡林郭勒大草原。
&&& 来到纳&赛音朝克图故乡锡盟蓝旗上都,在纳&赛音朝克图百年诞辰研讨会上,旗宣传部、文联领导及当地作家缅怀了纳&赛音朝克图文学前辈,回顾了他的文学人生。文学从他诞生的那一瞬间,也是就在他通过文学认识世界,描述世界的那一瞬间,其起点、基础、背景就已融合或复合了东西方文字与蒙古传统文学。
&&& 与会代表纷纷发言,认为纳&赛音朝克图他的文学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多语言、多文化、多种政治体制的背景而诞生。因为这样的多样性、复杂性构成了他的近代性和现代性。如同20世纪东方各国各地区经历了一个极其多样的、矛盾的、复杂的历史一样。纳&赛文学,也是这一历史过程中构成了一个多样的,矛盾的、复杂体,但他始终保持了他的文学的超越性和入神出灵的传统蒙古诗学特征。也正因此,复杂现实和历史时代更加丰富了他的文学的诗学价值。
&&& 纳&赛文学的诸多本质特征是由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等因素激活了他已具备的传统英雄史诗诗学的特征,构成了他的内省、思辨、超脱、自由、神灵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
&&& 如果人类社会仍然存在着愚昧无知,保守封闭,或个人仍然还处于偏见,未成熟的状态,纳&赛的“启蒙文学”就不可能成为过去的历史记忆。他的启蒙文学至今仍然劝诫我们,如何对待新一代的教育和面对全球一体化。而且,就像他的诗歌“光源”所表象的一样,他期盼人类内心、灵魂应该有一个悟彻、觉醒,应该超越自己的局限性去追求认知真理、热爱智慧和热爱生命。至少对我们每一个个人来说,他的启蒙文学始终教诲如何摆脱或走出我们自己内心所固有的、幼稚的、未熟与愚昧的“洞窟”。
&&& 纳&赛早期作品是在几种文化、文学里诞生而生成,他的创作原理和文学原型或本质特征是基于蒙古文学“江格尔齐”诗灵附体,并融合了浪漫派诗人的内省、反思的意境。这一创作心态和原理使得他的诗歌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特征。他的文学源泉于此、生成于此、延生和发展于此。正因为这一源泉原理,可以说纳&赛所创作的诗歌,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度和哪个政治体制下,他的诗歌大都充分发挥了文学原本意义上的作用和效果。纳&赛文学不仅表现了传统文学,他又表达了内蒙古20初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时期的读者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东方草原游牧文化和传统文学如何步入近代化过程中的心灵和情感世界的态势。
&&& 纳&赛的文学如同一面镜子,读者面对这一面镜子可以通过诗歌语言阅读到内蒙古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喜怒哀乐。不仅纳&赛文学待需要重新发现,而且20世纪以来我们的内蒙古读者、作家本身也需要重新反思和发现自己,需要回顾自己如何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矛盾、转变、发展到今天。
(文研班学员参加纳&赛音朝克图百年诞辰研讨会)
&&& 人们读诗,怀念纳&赛音朝克图,怀念海子、苍耀,就是怀念灵魂的故乡。人们爱上诗歌,人们爱上诗人,是诗歌的魅力,更是诗人的魅力。诗歌本身就是诗人的生命在燃烧。文字是有生命力的,文字只有融进我们的生命体验、历史脉络、民族元素才最终成为文学。
&&& 会议结束,我们驱车来到神往已久、传说中的元上都。这座城市遗址,是十三世纪中叶到十四世纪中叶的世界中心,是大元王朝的王者之都,现在更是被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 当我们站在了皇城故道,大都在目力难及的苍茫之处。导游手指着远方,告诉我们元上都遗址的面积庞大,我们在里面走一圈大概需要消耗两个小时或更多的时间,令人叹为观止。走入遗址的腹心深处,人迹罕至,奔放的野草如同长河的波浪。遗址里的文管工作人员用除草机修整过,痕迹一如旧时的道路。沿着中轴线向南,若在古代沿途驿站换乘马匹,则一日可达,正好是一个加急公文的距离。在宫城里皇帝下达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后经由皇城南门明德门送出,这是出入的主道,位于皇城与宫城中轴线上,再快马加鞭送住大都,然后转发全国各行省。我们在穆清阁上找到一个暂时的制高点,可以俯瞰大安阁,皇城故道和奉天门,站在这里,能够更为清晰的感受上元都遗址的恢弘与博大。元朝翰林编修胡助就曾描绘这一盛景:御天门前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九洲四海服训诰,万年天子固皇图。当年,这里的万年天子,就是忽必烈。
&&& 回到七百多年前,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几乎成为了天宫的倒影。这里是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上都城犹如天神的王庭宝殿,忽必烈汗面南而坐,君临天下,迎接着东西方的万国朝贺。在马可-波罗夸张而细致的描述中,十三世纪的东方金珠铺地美玉围墙,矗立的座座琼楼玉宇出现在了西方,富有冒险精神的西方航海家眼中,这就是真实的世外桃源与人间天堂。在文学作品的渲染中,忽必烈汗与元上都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象,它代表了权力、智慧、威严和梦想启达之处,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座恢弘的都城。
&&& 当然,这一切如今已不复存在,只留下断壁残垣,瓮城中衰草如金,仰首间高天雁鸣。数百年时光荏苒,转眼间人去楼空。只留下满目的砖石基柱供后来者凭吊忧思,沉默不语。这是一座伟大的令人词穷的宫殿,它映照了一段同样明艳夺目的时光。可斯人已去,朝代更迭。所幸的是给后人留下了这一鳞半爪有迹可循的凭吊之地,眼前一座孤寂的敖包,这是因为早期的元上都遗址不设隔离,草原上的牧民行到此处,看到散落的石块便随手堆起敖包,这即代表着方向,也是对苍天的祈愿。它化作锡林郭勒草原的一部分,成为我们可身临其境的无言的历史。
(文研班采风团在多伦)
&&& 坚硬的衰草之下是柔弱的新绿,这是生命的交替也是岁月的更迭。又是个马背驮着夕阳的黄昏,荒草拥抱着瓦砾,湖泊倒映着天空。乌鸦低空盘旋,时而在牵系铁围栏的石桩上展翅梳翎,眼神凌厉。闪电河由河北沽源深山中奔流而出,绕蓝旗经多伦,长河如哈达,环绕着巨大的元上都遗址。我们深切体会了“势超大地山河上,人在中天日月间。”
&&& 上都终究是一座草原上的城市,那些在草原上传承了悠久岁月的习俗,秉性以及对天地万物的思索与冥想无论经历多少年来文化的冲击,仍然像血液一样流淌不息。
&&& 离开上都遗址,天色已是黄昏,我们抄近路出城,斜穿草野,在一片水泽惊起一群飞鸟。它们扑扇着翅膀,在暗沉的天空中盘旋、嘶鸣、俯冲,把我们驱离。在看不见的上都,它们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
&&& 在空旷的大自然中,从碎石和瓦砾中体味元上都。
&&& 在正蓝旗,随处都可感到对历史与文化的追溯,而这种追溯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种自豪。这样的感觉在锡林郭勒并不少见,与正蓝旗相邻的旗县----多伦对游客展现的是清朝旅蒙商促成的“二北京”的繁荣,阿巴嘎旗引以自豪的是金朝界壕遗址和突厥石人。
&&& “正蓝旗”这个名字来自于清朝,但这种追溯与自豪却是向着八百年前的元王朝致敬。旗政府所在地被命名为“上都镇,镇中建有规模宏大的“忽必烈广场”,滦河河畔有着巨大的、需要从高空鸟瞰才能弄清含义的纪念忽必烈建国年份的雕塑。而在这些宏伟建筑之后,还有着对元朝宫廷宴席诈马宴的继承,并推出皇家奶食----内蒙古各个盟旗都有做奶食的传统,但能够以“皇家奶食”自命的,还是独此一家。
&&& 这一切,都是因为元上都!
&文研班学员参加纳&赛音朝克图百年诞辰研讨会
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校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24号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Copyright @
文新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蒙元文化考古旅游胜地—元上都遗址导游词
蒙元文化考古旅游胜地—元上都遗址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晨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举世闻名的元上都遗址。&&& 明媚绚丽的金莲川草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察哈尔文化,同时,伟大勤劳的蒙古人,也在这片金灿灿的草原上留下了不朽的遗迹!元上都就是其永恒炫赫的证明。&&& 元上都遗址,位于正蓝旗政府所在地上都镇东约20公里的闪电河北岸。元上都是元朝的夏都,与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遥隔南北。因其地处滦河北岸,又有滦阳、滦京之称。元上都遗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地理位置上看,元上都北依卧龙山,南临闪电河,东、西、南为辽阔的金莲川,河山相映,气势宏伟,景色秀美,确实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如前已述,公元1251年,蒙古国第三任大汗蒙哥任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后者则立足于金莲川,广招天下名士俊杰,建立了蒙元史上著名的“金莲川幕府”。为了安置豪杰学士,在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这块吉祥宝地选址建城,历时三年宫城建成,命名为“开平府”。&&& 就在这座规模宏大的宫廷之城建成的同一年,即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率大军讨伐南宋时中箭身亡于四川合州(今合川县)。1260年1O月,忽必烈在开平府自行召开忽里台(蒙古语,意为会议),在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下继位为蒙古大汗,是为元世祖。即位伊始,他面临着治理中原和处理漠北阿里不哥不臣的两大问题。首先他率兵北上,平定了在漠北哈喇和林自称大汗、与他唱对台戏的阿里不哥。除掉阿里不哥后,忽必烈将哈喇和林的宫帐南迁,而以自己的大本营——开平府作为“大蒙古国”初期的首都;之后,忽必烈就开始了其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1263年,忽必烈将开平府升为上都;次年,又改燕京为中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改中都为大都 (即现在的北京)。正式确立了两都制度 (大都为正都,上都为陪都)。但在当时,忽必烈大部分时间住在上都。同年,元上都开始大兴土木,进行扩建,最终形成了北方草原上规模最宏伟的一座都城,成为当时东方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 元上都最初是由汉人刘秉忠设计建造的。对这次的增修,忽必烈非常重视。他仍然让刘秉忠总负责。后者则依据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又考虑游牧的特点而修缮了这座城市。所以上都城既有传统城市的布局,又适应蒙古游牧需要,是一座极富民族特色的草原城市。〔遗址实地讲述〕&&& 总体上看,元上都由外城、皇城、宫城和四关城郊等部成。&&& 外城大体呈方形,实际上分为两部分:自皇城北门瓮城西墙起,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土墙,直抵外墙,宽约2米,使南北不能相通;北部是一片东西走向的山岗,地势平坦,无街道,是皇家园林。南部有两条东西大街,一条南北大街,靠近街道有不少建筑。&&& 第二重为皇城。位于外城东南角,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400米。皇城城墙为黄土板筑,外面包砌石片。皇城的东、南墙是外城东、南墙的一部分。皇城东西相对各开两门,南北各开一门,6门均筑有瓮城和城楼。瓮城是用于防守的,有的呈方形,有的则是马蹄形。这座庄严宏伟的皇城,街道整齐,布局合理。在皇城东北角是大龙光华严寺,西北是乾元寺。因为忽必烈非常推崇喇嘛教,因而在上都城中建了很多黄教佛寺。据《元史》记载,元上都之佛寺竟达160多座!宫城处在皇城中央偏北,东西宽约570米,南北长为620米,城墙内层同皇城一样,用黄土板筑,而外层则用灰砖包砌而成。城墙四角也都建有角楼,一为美观起见,二则为军事目的——瞭望之用。宫城东、西、南正中各开一门,没有北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南为御天门,所以有“东华西华南御天,三门相望风池连”的诗句。三门之中,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的南门在一条直线上,是出入的主要通道。皇帝每年巡幸时,“千官至御天门下,俱下马步行,独至尊骑马直入”。皇帝在上都期间下达的诏书,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再送往大都,转发各地。正如有诗描绘的那样“御天门前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九州四海服训浩,万年天子固皇图”。 &&& 大安阁是宫城中最重要的建筑,也是整个上都城的最主要建筑。1234年,金朝灭亡,汴京城内的宫殿毁坏殆尽,只剩北宋时建的熙春阁还保存完好。事有凑巧,忽必烈对熙春阁极为欣赏,于是他在1266年下令,仿熙春阁,在上都城内建造大安阁。当年,大安阁即告建成。从元人的诗文中可知,大安阁是一座特别坚固的全木制结构建筑物,有前后长廊,雕梁画栋,雄伟瑰丽。大安阁位于宫城北部,是本城最重要的宫殿。元代许多诗人都把大安阁视作上都的象征。国家重大典礼都在大安阁内举行。元代皇帝,除忽必烈外,还有5位在此登基——可见大安阁地位之重要。上都在元朝期间,是国际瞩目的大都会。曾有“北控西北,东际辽海,南临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一说。先后有罗马教皇使者、高
丽国王、波斯、缅甸、尼泊尔使者及意大利商人、印度僧侣造访这里。想当年,马可·波罗就是在大安阁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隆重接待,目睹了宫城及其御花园、宫殿等的雄伟瑰丽。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大汗(忽必烈)在这里建筑了一座宏伟的行宫,经常喜欢来这里驻跸。这座城市的周围有许多湖泊和河流,水上天鹅群集,成群的鹤、雉、鹧鸪等飞禽也来此栖息,还有丰富的野兽供人行围狩猎,所以,蒙古大汗每到夏季必来此消暑度夏,享受乐趣。洪禧殿是元朝皇帝经常设酒摆宴的地方,整日酒肉歌舞;其旁边的香殿则是皇帝供香拜佛的场所,经常是香烟缭绕;宣文阁是皇帝阅览图书、讲经论学之所在,该殿藏书丰富,书香四溢;再看位于宫城北部的一座建筑遗址,名日穆清阁,其台基竟与城墙等高,东西约75米,中间凹入部宽25米,这是宫城遗址中最高最大的一处建筑物,有记载说穆清阁“连延数百间”,可见其规模之大。穆清阁亦为重要之大殿,据说皇帝每每于巡游全城后便在这里设置酒宴。&&& 在宫城转一圈,可以说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这些建筑物并未采纳中原皇家中轴线模式,而是将殿、堂、亭、榭随意布置,形成了一个个自成体系的建筑群。&&& 上都城的东、南、西门都有关厢区。据考古调查,东关长约800米,西关长约1000米,南关长约600米,城北则设有与城门相连的关厢。“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帐房乱如云”,这两句诗说明西关车辆繁多,应该是商业区;东关临近皇城,前来觐见元帝的王公贵族及部属住在这里等候召见,所以毡帐如云;南关是皇帝出城的御道,其繁华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东西关外还有两座重要的建筑遗址——粮仓。东为万盈仓,西为广积仓,可收贮粮食上亿公斤。&&& 上都城一带还有龙岗、铁幡竿山和铁幡竿渠等。为什么拥有此名呢?有两说:一说上都城北部山脉曲折蜿蜒,有如蛇行,故名;一说当年刘秉忠建开平宫城时,因这一带原为大海,水中有蛟龙,于是刘作法驱龙,并立数十米高的大铁幡竿来镇压之。不久,海水退去,蛟龙失去依托,只好腾空远遁。后人遂将铁幡竿所在的山称为铁幡竿山。“铁幡屹立海水竭,卧龙飞去空冥冥”说的就是这件事。在哈灯台山上,至今铁幡竿的基座依然存在,成为上都的一处著名景观,吸引人们的好奇目光。其实,它的出名,不仅因为这神奇的传说,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里有著名的泄洪水利工程——铁幡竿渠。〔郭守敬其人〕&&& 公元1267年,忽必烈在元上都召见了一位科学家、“建筑高工”郭守敬,并采纳了他对北方水利资源和华北平原水利灌溉建设的六条建议。为保障上都城的安全,1298年,郭守敬在上都亲自勘查、测量、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铁幡竿渠,将山洪导入滦河。现在在上都城西北3公里处,有一个宽约1公里的山口,两山之间有一个古拦洪坝遗址;坝身用褐色粘土夯筑,外用石块砌成;坝北迎水,南侧则附土堤以加固;坝西头留有溢洪口,下接溢洪渠,向南流入闪电河。这一工程是较为成功的大型泄洪水利工程,至今保存完整,成为郭守敬留给草原人民的一件永久纪念品。 &&& 郭守敬不仅是水利学家,而且还是天文学家兼数学家。他在上都还负责编修新历,提出了“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的主张。在实践中他则先后制造出简仪、高表、仰仪、圭表、景符等20件天文仪器,这些仪器颇多创造性,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对元朝时期天文研究的影响极为深远。1279年,在郭守敬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全国设有观测点27处,其中河南登封的观星台和“量天尺”至今仍存。1280年,《授时历》面世,这是一部著名的历法。郭守敬为东方乃至世界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诈马宴盛况〕元朝皇帝每年六月三日,都要在上都宫廷中举行盛大的“诈马宴”(亦作“诈玛宴”、“质孙宴”),宴请王公臣子。元代诗人萨都剌在“诈玛宴”诗中写道:凉殿参差翡翠光,朱衣华帽宴亲王。戏帘高卷香风起,十六天魔舞袖长。&&& ——可见“诈马宴”之盛况当还了得!棕毛搭盖的凉殿排列成行,每座殿的四周都镶嵌有美丽的珠宝,在阳光的照耀下绚丽夺目。在凉殿中赐宴时,达官贵族和大臣们要穿着清一色华丽的衣裳,戴帽,系腰带;军队手持各色仪仗彩旗,鱼贯入城。鼓乐齐鸣中,皇帝在亲王的簇拥下,来到凉殿;身着盛装,骑着高头大马的武士们,在御殿前竞技献艺;16个少女戴***佛冠,身穿大红锁金色长裙,云肩鹤袖,锦带凤鞋,手持乐器,一边舞蹈,一边吹奏表演,仿佛飞天仙女,穿云而来……现在,在一些高星级酒店和高A级景区仍举办仿元代宫廷诈马宴。〔尾声〕&&& 元上都,当时不仅是蒙古帝王们避暑享乐的城市,而且有许多南方来的文人墨客,留居这里,写有大量的诗篇佳作。这些诗作反映了蒙古族文化与外族、外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一首诗中记述游皇城盛况云:百戏游城又及时,西方佛子阅宏规。彩云隐隐旌旗过,翠阁深深玉笛吹。&&& 还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偶因试马小
您当前要下载的范文是"蒙元文化考古旅游胜地—元上都遗址导游词",如果以下下载地址无法正常下载,您可以选择直接复制范文内容或
蒙元文化考古旅游胜地—元上都遗址导游词WORD版本下载地址:
本文网址:
阅读更多范文,请访问 /fanwen/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其他推荐的范文
Copyright &2014
生活日记网频道,收集最全最经典的范文大全。
用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等老了我们一起来把它回味......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