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龙脉来龙去脉详图 (全篇)
我的图书馆
全球龙脉来龙去脉详图 (全篇)
全球龙脉均发源于昆仑之西,龙脉之祖为帕米尔高原,在中国大唐西域旧地。北龙两条:一为葱岭、萨彦岭,去蒙古。一为天山、阴山、燕山、兴安岭。两龙在中国东北(现俄罗斯境内)交会,主龙去勘察加、过海去美洲,为洛基山脉、安第斯山脉,渡海而连南极山脉。支龙回头南下,形成朝龙(案山,即东洋岛链。详见下。)东龙为昆仑山脉,中龙经祁连、秦岭后分为两支:北支为太行山,南支为桐柏山、大别山。南龙为喜玛拉雅山,南下印尼、新西兰、一支去澳洲。西龙两条:一条去乌拉尔山脉,形成欧亚大陆的分界线。一条去高加索山脉,去西欧分为两支:一支北上挪威芬兰,一支南下非洲。昆仑又为中龙,居天下之中,入于中国。天下之中在中国大唐西域旧地。中国为天下之中,大唐中土,岂是虚言?!有龙脉为证:从全球龙脉看:昆仑龙左右龙和朝山十分明显:左青龙为北龙(为中国北部蒙元旧边疆)。右白虎为南龙(为中国西部、西南边疆)。案山为东洋岛链:阿留申、勘察加、千岛、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马来亚岛链。(乃中国旧藩属邦)。昆仑龙脉特别眷顾中国,更神奇的是:单从中国的龙脉看:昆仑龙左右龙和朝山也十分明显:左青龙为阿尔金山脉,去阴山交会北龙,东下三韩陷幽冥。右白虎为唐古拉山脉,去江南之南岭。案台为舟山、琉球、台湾诸岛。这是中国古代堪舆家所认为的“大南龙”、“大北龙”哟。当时他们眼里的天下只有这么大,不知道还有更南的、更北的更大的龙脉。这要感谢全球卫星地图了,连海底的龙脉都能看清。呵呵。单从中国中原地区的龙脉看:昆仑龙左右龙和朝山也十分明显:昆仑主脉经祁连、秦岭后分为两支,北支太行山为青龙,南支桐柏山大别山为白虎。泰山为案台。
&世界龙脉地图
这张突出了六大龙脉(五条主龙,一条朝龙),轮廓更清楚一些:&
全球龙脉来龙去脉详图 全球龙脉均发源于昆仑之西,龙脉之祖为帕米尔高原,在中国大唐西域旧地。北龙两条:一为葱岭、萨彦岭,去蒙古。一为天山、阴山、燕山、兴安岭。两龙在中国东北(现俄罗斯境内)交会,主龙去勘察加、过海去美洲,为洛基山脉、安第斯山脉,渡海而连南极山脉。支龙回头南下,形成朝龙(案山,即东洋岛链。详见下。) 东龙为昆仑山脉,中龙经祁连、秦岭后分为两支:北支为太行山,南支为桐柏山、大别山。 南龙为喜玛拉雅山,南下印尼、新西兰、一支去澳洲。 西龙两条:一条去乌拉尔山脉,形成欧亚大陆的分界线。一条去高加索山脉,去西欧分为两支:一支北上挪威芬兰,一支南下非洲。 昆仑又为中龙,居天下之中,入于中国。天下之中在中国大唐西域旧地。中国为天下之中,大唐中土,岂是虚言?!有龙脉为证: 从全球龙脉看:昆仑龙左右龙和朝山十分明显:左青龙为北龙(为中国北部蒙元旧边疆)。右白虎为南龙(为中国西部、西南边疆)。案山为东洋岛链:阿留申、勘察加、千岛、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马来亚岛链。(乃中国旧藩属邦)。 昆仑龙脉特别眷顾中国,更神奇的是: 单从中国的龙脉看:昆仑龙左右龙和朝山也十分明显:左青龙为阿尔金山脉,去阴山交会北龙,东下三韩陷幽冥。右白虎为唐古拉山脉,去江南之南岭。案台为舟山、琉球、台湾诸岛。 这是中国古代堪舆家所认为的“大南龙”、“大北龙”哟。当时他们眼里的天下只有这么大,不知道还有更南的、更北的更大的龙脉。这要感谢全球卫星地图了,连海底的龙脉都能看清。呵呵。 单从中国中原地区的龙脉看:昆仑龙左右龙和朝山也十分明显:昆仑主脉经祁连、秦岭后分为两支,北支太行山为青龙,南支桐柏山大别山为白虎。泰山为案台。
龙兴中国----踏寻龙的足迹作者:孟广顺 摘自2004年《报告文学》第58期 中国的气,是沿地势由西流向东方的。由于气的灵妙,气聚之地大都出现许多大人物,通常把这种地方称之为人杰地灵。而气的源头便是昆仑山。在国家地理上,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东延青海境地内,长达2500多公里。它的西段是塔里木盆地和藏北高原的介山,西北东南走向。东段成东西走向,分出三支;北支为祁漫塔格山;中支为阿尔格山,东延至布尔汗布达山及阿尼马卿山;南支为可可西里山,东延为巴颜喀拉山,在四川边境与氓山和邝山、郏山相会合。对于昆仑这座大山,人们只知道它的高大雄伟,实际上它是中国乃至世界龙脉的发源地和鼻祖。古时便被看作为产生源气之所。黄河由它发祥而出,它是生气之源,物本之源。气脉从昆仑山向全世界扩展,所发端出的五支龙脉,其中三支在中国,两支向欧洲方向延伸出去,因而成为天下的主山。 中国的三支龙脉,从北方开始,以北干、中干、南干的形式,在中国的大地上流动,与黄河、长江等大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地理的基干龙脉对三支干龙的分法为: 北龙:
沿黄河通过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三省等北部地区,延伸至朝鲜半岛而止。实际上,北龙不应到朝鲜便终结,它相接于朝鲜的白头山。也就是朝鲜的龙脉发于白头山,但并未停止,只是隐入了海中,最后连接了日本列岛。北京、天津等城市处于北龙之上。 中龙:
通过黄河、长江之间的地区,包括四川、陕西、河北、湖北、安徽、山东,到达渤海终止;西安、洛阳、济南等,均为中龙气聚之所。 南龙:
沿长江通过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南部地区入海而停止,通常把香港、广州、福州、南京、上海等城市划为南龙。 这三条龙的干脉生出支脉,支脉又生出支脉,犹如人体血管和经络一样,遍布于中华大地。 三大干龙中,北龙和中龙的分法古今大相一致,惟独南龙未被取得共识。唐代的大地理家杨筠松认为:江浙地区最平坦的当属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常州五府;嘉兴、松江的龙脉发自古目支脉,到杭州凤凰山分出,沿江东北曲折而行后消失,到高亭忽然耸峙,进入海宁、海盐;稍微靠中行走的有崇德、桐乡、嘉兴、秀水、嘉洋、平湖、松江,尽于西余等九峰,被太柳湖界开。稍靠外行走的,从上海到吴淞、江口为止;沿海往西靠内行走的,有曹水,各城郡都是西目的分支。湖州的龙脉发于东目支派,成为临安、余杭;从安吉出发,经武康、归安,终正于乌程,广德、宜兴的离墨是正龙尽头。长兴弃山是大龙的尽头,都为南龙的分支。常州是发于京口的支脉,接连丹阳,高原岗阜隐隐隆隆的是毗陵,与晋陵相连属,支脉是夫椒、锡山;从晋陵沿太湖向东南行约六十里有洋山,方圆四十五里到天平山向东稍南断伏,过金山。而金山出狮山。狮山又出索山,自此向东都是平原。三十里后聚为吴都,丹阳与武进交于滨江,再分支江阴;沿江往东偏南,虞山出现,便有常熟。北边是大江,南面是昆湖,中间是平凰东南是昆山,东边是嘉定,太仓也到吴淞、江口而止。而明代的刘伯温考称:南龙一脉,从峨眉山沿江东行后,一开始不知结局。从通州泛海勘察后,才发觉海盐一带的山脉是南龙的尽头处。因为天目山虽为浙右镇山,但山势并未截止,而是蜿蜒而来,右挟黔浙,左带苔水,直到海盐长墙秦驻之间才终止。于是,以平松诸山为龙,左抱长江、淮河、泅水,以庆绍诸山为虎,右绕浙江曹娥之水,都朝拱着海盐州。后边的脉气乘湖东出,前后以朝鲜、日本为岸,使南龙成为最大的干龙。 应当说,杨筠松和刘伯温的论断都很有道理。但南龙并未止于上海或海盐,真正的南龙龙脉在福建继续延伸人海,到达台湾岛后仍未到尽头。
山在地上行,气在地下走。中国地理上的三支干龙又是怎样由西向东行进的呢? 北龙之气脉发于祁漫塔格山,行至南山口生出雅拉达泽山和锡铁山;到达甘肃生发了祁连山,一直向东生发出拉北山、合黎山;进人青海形成了达坂山。达坂山生贺兰山,贺兰山生石嘴山,石嘴山生狼山,狼山生大青山;到山西先生发出太行山主脉,太行山生出长梁山、吕梁山,长吕二山又生出五台山、恒山,五台山、恒山又生出狼牙山等各支脉;到北京的南口关沟,与燕山相接。
太行山与燕山虽不属同一龙脉,但仍为一气。在南口燕山承接太行脉气继续东行进人河北,生发出雾灵山;往南又生发平谷的京东大峡脉,大峡脉向东生发出东陵所在的昌瑞山,昌瑞山东行生青龙山,直到秦黄岛。雾灵山往北生出承德的风山,风山生发棋盘山,棋盘山生发辽宁的虎山;虎山往北又生两支,一支为内蒙古的天山,吉林的兴隆山,二山行到内蒙合生出大兴安岭。另一支为长白山,长白山形止而气未止,朝鲜的脉气与此相接,生出了白头山和惠山;二山的脉气隐于海中,直贯日本,生发出各列岛才就此而止。中龙之气始于阿尼马卿山,同时生发出两支:北为甘肃的西倾山,西倾山生鼠山,鼠山生武山;气冲陕西而生岐山,岐山又生秦岭,与大巴山相接。南为气人西藏先生出他念他翁山,他念他翁山生出沙离里山,沙离里山生出凉山,凉山生出大巴山,南北二气在大巴山又合为一气。大巴山主脉承接秦岭之气分生三支:南生发出二郎山,二郎山生名山,名山生邛山和睐山,邛睐二脉又生出岷山和峨眉山。岷峨二山生出乐山。中生湖北的武当山,武当山生河南的桐柏山,桐柏山气聚成大别山;进人安徽,大别山生出潜山、霍山,二山生出嘉山,嘉山生含山,含山生冶山。北生河南的伏牛山,伏牛山生发了崤山、熊耳山,两山又生出嵩山;气人山东生发出微山和苍山,二山之气生出泰山,泰山又生徕山、沂山和鲁山,三山扩展而生北圈山、兰陵和长岛,到此临海为止。 — 南龙之气发于可可西里山,后生他念他翁山;入云南生出横断山和伯舒拉岭,二气往南生出高黎贡山,往北又发生二支:一生为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过凉山后生出盘于云贵两省的乌蒙山,乌蒙山又生湖南境内的巫峡、龙山、武陵山、雪峰山。四脉气交而生南岳衡山。衡山之气进入江西又生武功山和罗霄山;两山脉气化之成景冈山。以景冈山为少祖又生南北二支:北为九岭山,九岭山生庐山,庐山之气贯于安徽又生发黄山;过安徽到浙江派生出天目山、莫干山和牛头山。此后,牛头山生煤山,莫干山生金山,最后汇于上海吴淞口和杭州湾。
横断山和伯舒拉岭所生另一支,先是沧山、宁静山、怒山、无量山、哀牢山。五山之气入老挝生发拾宋早再山;此山不但没有南延反而回头人广西,生发十万大山,十万大山生出灵山,灵山生出云开大山,云开大山又生出大瑶山。大瑶山脉气入广东而生云雾山,云雾山之气生发出佛山、中山和罗浮山,三气汇成九连山,再生大庾岭,大庾岭生莲花山;气人福建而生武夷山,再生云山;气人浙江则生出仙霞岭、括苍山,还生出南雁荡山。 南龙在历史上认为止于江浙。实际上,脉气过海到达台湾后仍未阻断,而是越过巴坦群岛,扩散至整个南亚地区,最后与发于昆仑山西南的气脉合为一体,这便是昆仑山之气人藏后生发的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由此山入气行人印度而生发东高止山到斯里兰卡。东来的气脉经菲律宾于西南之气相交,扩经周边诸国至澳大利亚,南龙气脉才算真正的终止。 对于伸向欧洲的两支干龙,历史上古人只认为由昆仑山生发,而没有透露过它们的气脉走向。这两支干龙的脉向为西北、东北各一支: ——昆仑山之气首先在北面生化了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天山往西北,生出了慕士塔格山和公格尔山脉。二气人塔吉克斯坦生出被前苏联命名的共产主义峰和列宁峰;经阿赖山又生吉尔吉斯山,再生楚伊犁山。扩散到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后,形成大高加索山。此山脉气人罗马尼亚生喀尔巴阡山,由喀尔巴阡山生发了横跨法国、瑞士、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以至气展欧洲各国,这支干龙最后经英国到西班牙才停止。 ——天山往北偏东,先生北塔山和蒙古的阿尔泰山,由此山脉气生发出汗呼赫山、杭爱山;入苏联(或俄罗斯)后,生出唐努山和萨彦岭。这支气脉过乌兰巴托生雅布洛诺夫山,又生斯塔诺夫山,再生上扬斯克山和切尔斯基山。此气过白令海峡到美国生出阿拉斯加山,人加拿大生出海岸山和落基山;继续延伸至墨西哥而生出马德雪山,最后到巴拿马而停止。
气的运行是不分国界的。地壳的运动和大陆板块的组合都是“气”运行的结果。地核中在蕴藏了丰富矿产的同时,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气”。人类有国家之分,而地气却不会同国家间的分隔而断行,只是像人身上的经络各走一脉而已。五大干龙的气源都在中国的昆仑山,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国,实有世界中心的涵盖。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有一幅描绘昆仑山的图像,它被龙神守护着。
气随山行。五大干龙或为中国的三大干龙,从西向东相生的万千山脉中,大干生出小干,小干生出支干;支干生出大支,大支生出中支和小支,支又生支,每一处都有龙的支脉存在。但所有的龙脉都与水相随,有山就有水。这是因为“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塞而不理。”气来有水导行,气止由水界定。气为水之母,有气才有水。因此,中国的山川龙脉是以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为界的。自昆仑山始发气脉后,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和嵩山这五岳以及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渎,便被看作是用来节制和疏导天地之气的。
龙脉思想的形成和确立,将国家地理上的山川河流和气脉归属成为一个难得的系统。在此基础上,将国家的兴衰存亡和人民的福祉,都置于在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之下。天人合一、自然融人、遵循大道也就从上古到今天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的一种信仰和行为准则。如果把中国的都会郡州、村镇民宅置于三条龙脉的基干上,由西向东,祖先们用怎样眼光、思维来审视和构建城廓而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都市呢?
沿着昆仑山东延的龙脉,能够使先人们兴都置国的首先当数秦岭。它处在中龙的主干,东西绵延,西起甘肃、青海两省,以太白为主峰,横贯中部;东到河南,西倾山、氓山、迭山、终南山、华山、崤山、嵩山、伏牛山都在它与大巴山合承一气伸展的支脉上。因此,既成为渭河、淮河、汉江、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又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气脉进人咸阳后生发出了挺拔的九峻山,而渭河在宽阔的平原上穿流而过。公元前350年,孝公任用商鞍变法,国富力强后,自栎阳迁都至距现咸阳市东北二十里的古都咸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天下十二万户富豪迁到此地,设置成帝都,与九峻山一脉的毕郢原,便建起了很多的古代帝王陵。而对都城规模,秦始皇一再扩大,并建造“东西五里,南北千丈”、可容坐万人、一直到秦朝灭亡也末建完的阿房宫。定都于此,按照地理龙脉理论,不能不说当时的秦始皇十分重视来自于秦岭北麓的王气。咸阳城以九峻山为祖脉,以渭河平原为明堂,以渭水为朱雀,关住了九峻山的来气而聚成正穴。这样,咸阳界于九塔山以南,渭河以北,山水相互映照。同时,由于九峻山主脉的高大特异,加上秦始皇坐天下于此地,在营造和扩大都城规模、兴建宫殿时,仿效紫微宫,把渭水引人都内,象征天河,以皇宫标示北极星,告知世人咸阳是帝都,宫殿是天子的住所不可动摇,把整个都城建成了一个宇宙图式。也许正是秦岭的王气使他留恋,秦始皇死后把自己的皇陵选择建在了渭河平原东北的临潼,南依骊山、北跨渭河,形成气度不凡的皇家气派。还是这道气脉和这条渭河及这片平原,汉高帝首先发现了位于咸阳东南的长安(今西安)这块风水宝地。与咸阳不同的是渭水流至平原中部后,在秦岭以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形水口,所分几条支流由秦岭北麓而出,最后在中部交汇,支流环抱了一片平坦的原野。于是汉高帝以秦岭北麓为主脉,紧贴靠西的内支渭水建成定都,喻为长治久安。此后,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包括唐末的黄巢)均在此定都。东汉,三国曹魏还以此做过陪都;而真正成为陪都却是在唐末天佑元年迁都洛阳之后。长安建都到今天,共经历了4次大的变迁。但其地理意象仍是依托着秦岭北脉和渭河,定位在渭河内侧东西两条支流环抱中。如同秦始皇建咸阳兴宫殿一样,汉时的长安布局也是摹仿对应了天星宫位。不仅城中有天河般的细小渭水流过,而且整个规划仿效了天宫图上的大熊座和小星座,以城角、宫角对应两熊座星相分布,遍布全城;且南城墙仿照了南斗星,北城墙仿照了北斗星。隋唐时期,长安城从靠西支渭水边的汉长安城址上全盘托出,南移到内侧东西两支流的开口处,既承了秦岭的气脉,又得水开口之贵;明代至今只是扩大外延而没有再变过城址。从隋唐开始,长安和洛阳开始建为一对都城,为后来迁都奠定了基础。这时,长安城中心部分,把太极殿北移了,建城造宫多仿北斗运行,使整座城池像一座天界。而在东西轴线上,以《周易》中的乾位设了长安城的龙头,依乾卦从九一到九六的不同含义,营造了不同的建筑物,代表帝都的特征。正是首接昆仑之气的秦岭干脉,由渭河相随,还使周朝发起于歧山,使唐高祖与武则天的合葬墓置于乾县。这对皇帝皇后头枕梁山、脚踏渭河,不能否认他们对渭河平原风水的推崇。
紧承秦岭脉气的是横连甘肃、陕西、四川、湖北四省边界的大巴山系。它虽连陕、甘两省,但实际上因与秦岭相接而成为四川和汉中两座盆地的界山,由陕西向东南方向蜿蜒而来,以湖北的大神农架为主峰,分生出包括摩天岭、米仓山、武当山在内的众多名山;长江、岷江、嘉陵江等诸多水系和干支流随它东行,并在沿途结穴。这样,先人们以它的干流龙脉为屏障,以每一处干支脉前后左右的山峦为四砂和朝、案,一路建置了重庆、武汉、成都等名城。而巴山龙脉生出的支龙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上当算延伸至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而结为大穴的蟠龙山系。它承着大巴山的脉气,像一条未能升天的苍龙蟠于川北。干生支、支又生支、支支岔岔从北向南,遍地结聚。先由巴山主脉生出烟峰楼,烟峰楼东支而生682米的蚕丝山,蚕丝山东延又生出云台山穴脉,并过云台山来龙向东南生出博树垭,博树垭继续延伸,在东南生出702米高的高成山;高成山往前向正南发出支岔,东西各生刘家坡和灵城岩为止。烟峰楼主脉南下到五里子,东生小支至玉粉墙垭。在东西对峙上,正好与高成山成为龙虎砂。从五里子主脉向西南延绵百里生出露丝山,露丝山往前到嘉陵江边的主脉生出了凤凰山,支脉生出了红庙子。而从五子里往前正南发出一大支龙,到双娅向东再生发龙脉赵家山,与东发的刘家坡形成关口对峙。主脉往南继续生发出盖阳山;盖阳山在陈家坡又分三支:西南到引鸿寺,东南到灵山,正南在大盘龙;在大盘龙以北又生西南支脉大山,往东生出小盘龙,中生出伞盖山,西生出玉台山而结穴。嘉陵江如一条玉带紧紧缠绕着它。在小盘龙的尽头平原处、嘉陵江的北岸便产生了具有2300年历史的巴蜀重镇——阆中,史志描绘它是“间水迁曲,经其三面,县居其中。”
中龙东发,借着它的脉气,古人建了一座座省城县市。河南西南部的南阳从战国时就已被置县。秦岭、大巴山二气在此聚结,白河随山而转流贯东西。在这座城池的东边有桐柏山起发,北边则有熊耳山和方城山、伏牛山,南边有湖北大洪山的支龙应山,西有武当山。这样,南阳建城的地理取向,便是以熊耳、方程、伏牛山余脉做为所依的玄武,以桐柏山余脉为青龙,以武当山和丹江口水库为白虎,以应山余脉为朝案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大格局上,它却承启了洛阳气脉,不仅因为洛阳在北,南阳在南,而且洛阳的伊水干支流和流经南阳盆地的白河,都源于伏牛山北麓。此外,龙气由西北而向东南生发,同在大巴、秦岭的干脉上。而洛阳在承气接脉上,因它处在河南西部,更靠近大巴山和秦岭的东段,比南阳更领先一步。
洛阳为中龙置建的古都之一,周成王当时营造了洛邑。战国时改称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秦时置县,为三川郡治。汉后历为河南的州、府、路。东汉、三国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和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都以它作为陪都。东汉时有太学生2万余人,明帝在此修建了白马寺。置建这座帝都,历代都注重了它的王气。地理上,发于崤山山脉的北邙山支脉,以东西走向西起东三门峡,东到伊洛河岸便止住停行了。由于北邙山的气势所在,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们,都把死后的墓地选在了城北展开的黄土台地上,所以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之说。在水的支流合拢上,源于伏牛山的伊水,经过240公里的行程,在堰师县的杨村附近流人洛河;源于西北的踱水,东南流经旧县城东以后流入洛河;源于淹池县东、新安县北的涧水,东流经新安县至洛阳西北折向东南汇入洛河;源于华山南麓的洛河,东南流经卢氏县折向东北,与伊水一起在杨村汇成伊洛河,成为黄河下游南岸的一大支流。黄河、洛水自古是中国的发祥地,因此这块土地始终被视为天下的中心。作为帝都,在洛阳选址的地理模式,既不同于长安,也不同于阆中。虽然借助了邙山主脉之气为来龙而北依,前面以伊水以南的龙门山为朝案;但东、西没有阆中的砂山合围之势。它左右所借的是躔水和涧水,将东、西流水视为青龙、白虎,北边的邙山当作玄武,南边的伊水看成朱雀,加上有龙门山做朝山,洛阳城的格局才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地。伊、洛、躔、涧四条支流汇于洛河,并在都城中心川流而过,一来形成了交汇的水口,二来将邙山的脉气关拦在了洛阳城中,成就了一方吉地,不同的只是“四神相应”模式在洛阳城起了变化。洞察洛阳城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虽然都址有所变迁,但借水在城中川流的形势基本没变。尤其是隋唐城,把帝都置于洛水两岸,把城廓一分为二,仍运用了长安和咸阳置都的方法,以水为天河,也将洛阳拟为了紫微宫。初建洛阳时,尽管谷水较弱却流经城中,东周王选址仍选在了谷水与洛水的交汇处,稍偏西南。汉晋魏时迁址到了东北的金村、汉太学洛水的对岸,偏邙山和龙门山,看中的是洛水和伊水的迂回,扩大了都城的明堂。隋唐时代又将城迁临近周王城的邙山来水与洛河交汇处,并使其布于洛水两岸。明、清时代,把都城置于洛水北岸的来水交汇处,这时形势宗选址的结果,既让它北接了邙山的气脉,又令伊洛朱雀水在前翔舞,且对正了龙门山,使这古城坐落在了龙穴的聚结地。洛阳城在汉魏时,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堪舆家们把它称为“九六城”,所取轴线也为东西向,与长安相类似。尽管当时它是一个长方形的城廓,可不论长安和洛阳谁是帝都,谁是陪都,九六都代表了皇帝的地位和尊贵。
黄河南岸、河南中部偏北的另一古都是开封。五代梁开平元年就被置为州,后来的晋、汉、周及北宋等在此建都。它的最大地理取向是:嵩山之中岳脉气由西南而来;横贯山西的沁河从西北来,在北岸的黄河入河口交汇,开封与沁河汇人黄河的水口在一条直线上,西北的来水与西南的来龙,正好使开封处于它们的交点上,加上黄河在正北蜿蜒东流,便使开封具备了一个较大的风水势局。于是,它以嵩山之脉为朝山,以黄河做依托,成就了这座历史都城。相邻的郑州之所以成为中原最大的枢纽,与它置于山与水的气交汇聚处有很大关系。
中条干龙的北支在渤海和黄河聚结终止前,在山东的中部盘踞,形成一个巨大的龙穴,从而产生了两大名城泉城济南和以孔圣人闻名天下的曲阜。泰山乘着中干中支和北支的气脉,从东平湖东岸跃起,向东北延伸达200公里,并生出鲁山、徕山和沂山。由于它的雄伟高大和特异,并对应着北斗,在五岳中为首,有“泰山北斗”之称。它的神秘和气势,惊得众多皇帝到此封禅,其气脉伸延到四面八方。跟随并挟持它的不仅有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更有东边的湖泽。京杭运河到济宁直汇南阳湖,把黄河与四湖,即: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连为一体,形成对泰山气脉的关拦态势。而四湖为一的南微山湖,在它的尽头最南端,又折头环顾,显出对泰山祖脉的照应和依恋,黄河到微山湖这一巨大的水口,使泰山在中部平原上归结为真正的龙穴。
济南在西汉初就被文帝改为国,以后由于战乱反复几次被兴废,现在仍为山东省的省会。在这座省城里,有诸多的泉眼,且汇聚着大明湖。而建城的地理定位却是北临黄河;京沪铁路过黄河一人城,在南岸便有把守气口的龙虎砂山。虽然城内泉眼突涌,湖泊宽阔,但它们是与黄河承一脉、随着泰山之气而来的。因为位于城东南的千佛山实属泰山支龙,黄河、突泉和止聚的大明湖是用来锁其脉气的。山遇界水而止,有了河、湖和泉水,泰山生气便被关拦,济南也就成了藏风聚气之所。曲阜,周代鲁国的都城。因儒家创始者孔子一生在此讲学、修志、立说而名天下。他和后裔均在这里安家立业。修建了孔府、孔庙和孔林,历代皇帝都为其立碑。府、庙、林在曲阜占地大片,仅孔林就达3000多亩。尽管曲阜在泰山界水之外,可它具备的地理意象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龙结穴大都在界水以内,而曲阜尤其是孔府、孔庙、孔林却在界水以外立穴,孔林最胜,孔子的主坟与子孙的坟墓呈携子抱孙式,更加增添了它的风水佳境。曲阜选址注重了山、水、穴的高低和前后映照。泰山的突兀壮丽,加上向东北方向的伸展,使脉气过界水而不止。从泰山的山顶向东北眺望,在曲阜形成俯视30度角;而它正南所对的是微山湖与昭阳湖的相汇处。所以,历史上的地理学家称曲阜有真正的风水。因为它把湖山岛作为朝山,把四湖作为朱雀,明堂从曲阜过藤州到朝山和湖面,足容千军万马,西南的泰山之气又鱼贯而来,于是造化了曲阜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中条干龙在安徽水随山走、水聚龙止的聚结之地也有两处:一是以大运河为界水,长江北岸借长江之水发源的高邮湖、白马湖、淮河、滩河、花园湖、女山湖共同汇集成洪泽湖,把以张八岭山为主脉的龙山、釜山、舜山、长山等余脉关锁在降淮平原。尤其将正穴老子山缠护在南湖口,进而形成了南为扬州、滁州,北为淮安、宿迁等大批古城。二为从安庆西北的大龙山之气,一条轴线向东北接连而生出柳风山、矾山、青山、银屏山、龟山、元山和含山,但到银屏山和龟山便被巢湖所拦锁,气聚巢湖,借着这股脉气便置建了合肥。合肥市正南的轴线借了南来的柳风山和巢湖的西部水域。于是,大龙山、柳风山成为它的朝山,巢湖成了它前面的朱雀。尽管有湖相迎,有山可朝,而龙脉的气势比泰山要逊色一筹。山川蜿蜒、龙行天下,就是这样被先古所认识和利用,置都立郡无不反映出古人对地理环境的重视和关切,因而龙脉的概念在古时也就贯穿在了整个社会活动的空间里。
如果说,古人借着中龙气脉、依山傍水置城立都的话,那么沿南条干龙而设都郡的城市照样注重了龙、砂、水、穴的选择标准。
昆仑山南干的脊梁为他念他翁山。它在西藏东部呈南北走向,横躺于四川和云南两省的西部。高山深谷、雪峰冰川以海拔米的高度,东延出以色隆拉岭、伯拉舒岭、怒山、宁静山、沙鲁里山、大雪山、邙崃山为主干的横断山脉,怒江、澜苍江、金沙江紧流相随。又以云岭、哀牢山、无量山、怒山和高黎贡山之脉为东西轴峰,由此向南倾降成滇西峡谷山地,金沙、澜沧、怒、元四江南北贯流缠绕;腾冲和大理将其分成南北两部,北为高山峡谷,南为山丘盆谷。大理便倚落在这一龙脉之下。这座具有750多年历史的名城,宋代为国,以“白蛮”为主体的领主,曾辖境云南全省以及四川西南部,有8府、4郡、37部之分。其王曾被宋朝皇帝封为云南节度使和大理王称号,即使忽必烈远征云南曾灭大理,国王段氏仍被任为世袭总管。而大理被置于洱海沿岸,汉设梁废;元设明清升为府,置国设府和封王,不能不在乎它的王气。在大格局的地理取向上,现今的大理市南有大雪山、哀牢山、无量山“三山”相迎,穴星太极顶又俯垂鸟瞰西有怒山做外围,北有横断山来脉相拱托,东有众多小山做护卫。近案则以苍山为背、洱海为朝,苍山洱海成为它具体的象征。横、怒、雪、无、哀“五山”行踪千里,却被澜沧江、漾濞江、耳洱河、把边江和元江众水系千纠百缠,最后在大理以洱海拢聚。这个古称叶榆泽、横贯大理、洱源两县的大湖,犹如一只耳朵,长约40公里,东西平均竟达7至8公里,面积有250平方公里。它西汇沧山诸水,北纳西洱河,冲积成大理平原,最终又汇合漾澳江,从而在湖中形成了三岛、四洲和九曲名胜。它的王气就在于五山朝拱,一海聚汇,把五山之气止于苍山成为龙盘之地。古人看准了它在地理上的优势,近把沧山当玄武,洱海当明堂和雀水,三岛、四洲做朝案,营造了大理古城,使它至今名扬天下。
山川合局的地理环境,同样在大理的北部造就了另一古城丽江。这一古时置就的处所,已具720年的历史,元朝设路、明代改府。如今的丽江已另置新区,该市的过境公路从风水格局外穿过,现代建筑依公路聚集,形成新区。而旧城却一直完好地矗立在山岳环抱的平衍大坝上,地势高峻。从外围龙脉而言,也是四面交合。横断山脊背自西北朝东南延伸而来,欧赛拉山、天宝山、哈巴雪山、玉龙雪山、老君山、雪邦山一直到天子山,从偏西方向出发过丽江,呈弧形轴线向西南去,与横断山相交;北部的远龙是绵绵山,东北是白林山,东南是白草岭。尤其金沙江随横断山余脉径直贯流,在玉龙雪山背后向北而去,与水落河交汇后折头南返,把丽江圈于其中。而漾濞江又从丽江前方流出,使得丽江处于水聚山围之中。更重要的是欧赛拉山到天子山的弧线地势和金沙江、漾濞江的阻断,让丽江获得一个少有的水口,把各脉之气关拦于此地。取山川中心点建置古城,不仅使它的形胜,更使气旺。并在就近的地理选择上,它把玉龙雪山当做祖宗山。因为玉龙雪山秀丽雄伟,云岭主峰海拔在5600米以上,既有积雪和冰川,又有松杉树木,草木为龙的毛发,气盛不可阻挡。基于这种对龙脉的总体认识,丽江在近距离择其支脉,北靠了象山,金虹山,西枕了狮子山,东北的团山、东边的金山成了它的外延护山。正是这种格局,才使丽江变为一座名城。
在南部,始发于广西大桂山系的南岭,与东北的九嶷山对峙耸立。九嶷山是虞舜的葬地,它盘基苍捂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有溪绕,岫壑负阻,异岭同势。二山的气脉直发中部,于是在湘地中部偏东、湘江西岸造就了南岳衡山。它的山势极其雄伟,俯瞰湘江,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糜五峰为龙头,矗立了72峰,其余脉布展于韶山以北,气到洞庭而止。
然而,在湖南的东部,囊括了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等诸多山脉的罗霄山,纵贯湘赣两省边境。九岭山呈西南、东北走向,直到修水聚汇处武宁的东南方武陵岩,才被界水切断,它的东北便是鄱阳湖。武功山脉在罗霄山北段,也以西南、东北走向跨在湖南茶陵、安仁、江西萍乡、安福、莲花五市(县)间,脉气直冲着鄱阳湖。
万洋山则在罗霄山的中段,被湘江支流的遂川江夹持。西南、东北向,以海拔2100米的高度生出主峰南风面。北段孕生了横贯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的井冈山,外环高山险峻陡峭、中多盆地的优势,引得***在这里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脉形与湖南小干龙形成对应,气的走向也朝着鄱阳湖。
庐山则在北部耸立在鄱阳湖、长江之滨,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的山脊上,众多的秀峰郁结着江湖水气,弥漫着云海,它的气脉被长江和鄱阳湖关锁的十分严实。
福建的武夷山脉,北接浙江的仙霞岭,南接九连山,以东北、西南走向横在江西、福建之界,被赣江、闽江所纠缠。按说,它完全可以向其他方向伸延,但它却朝着江西的鄱阳湖,呈折身回头之势,成为湖南、江西诸多众小干龙的外卫。
仔细堪定这些南条干龙生就的小干龙气脉朝向便可以结论,它们共同伸向洞庭湖和鄱阳湖,并在两湖之间聚成硕土的穴星——幕阜山。它吻合着所有小干龙的走向,即:西南、东北向,盘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止于洞庭、鄱阳两湖间。龙大水大,气旺水多。如此大的来龙和真穴,没有足够的奇水关拦是难以使它停止聚气的,而洞庭、都阳二湖恰是这大龙所需要的。
长江九曲回肠,在南龙之北将其界住,使它不再向北冲发。洞庭、都阳两大湖则在东西两侧把它锁定,从而使它结穴于湖南、江西两省之间。
洞庭湖在湖南北部、长江以南。从西面和南面吸纳了湘、资、汉、遭四水,北纳了长江和拙滋、太平、藕池、调玄四口汛期泄人的洪水,并冲积成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的洞庭平原。在有800里之称的洞庭水域,星罗棋布地分割出东、西、南、北洞庭和大通湖。在江西的北部,鄱阳湖则总汇了赣江、信江、修水、都江等水系,南北两大湖占据了35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冲积出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的鄱阳平原。
从地理上考察,十余条小干龙各生出许许多多的支脉,都有各自的结穴处。与其他省相比,湖南的小干龙可谓遍地结穴。单拿韶山看,它承袭了南岳的气脉,在距韶山很远的外围,就已有婉蜒起伏的重重山峦环绕护卫了。而韶山冲的诸龙相会,加上气势磅礴的龙虎山,使它成为了一代帝王和伟人的诞生地。同时,由于湖南处于南龙的大聚止处,长江加两湖的关拦格局,使湘赣两省隆发出天子之气。***、朱德等一代伟人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到南昌起义,注定了他们必坐天下、中国必定解放的美好结局。
南龙沿长江东行到南京再结一穴,但这一龙穴很不圆满,地理格局上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虽然战国时楚国就已置金陵邑,之后三国、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初的太平天国及辛亥革命时均在此建都,却没有一个能太长久的。宋景德三年(l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后,于大中祥符七年建南京。明朝以后,不知是风水缘故还是其他原因,南京建都随建随废。永乐十九年被明成祖朱棣迁到了北京。清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废掉了南京称号。辛亥革命时一度复号,翌年即废。1927年国民党改府定都于此,划城郊区域设市,并正是命名南京,可不过几十年便全军极没,江山易改。
建都也好,置市也罢,应当说南京的地理合局成为一个重要原因。古人看中的是它滨临长江,既有湖又有山,却忽略了它的气势。城东北玄武湖周约10公里,环、樱、梁、翠、菱五洲相通。长江南岸城东北又有燕子矶,三面绝壁,极为险峻;东面有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生有东中西三峰的紫金山;中华门外还有被称作聚宝山的雨花台。建都的地理环境取向,是把玄武湖当作了北方之神,燕子矶虽有绝壁、势险峻,但被长江截断,北无祖山和送护之峦;东砂紫金山本应南北走向为吉贵,却呈东西向。雨花台形势较好,可偏于孤单,这些全被忽略了。加上西北缺乏遮挡龙脉的大帐,阴风过盛,不论谁在此建都坐江山都很难久远;它的局势不能称大聚,只可为中聚,设郡做省会是最佳的选择。也许是为了弥补地理上的不足,蒋介石在此建都筑造大会堂时,在小广场对面修建了起着风水作用的迎门墙,可他不知道因大局的缺憾,这道墙是不起作用的。当年,曾有道人告诉他:“胜不离川,败不离湾。”示意不可在南京建都,多在四川主理国事为妙。他却只听了后一句话,1949年率部逃到台湾后,到死也没有离开过台湾半步。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大概因为南京的气势大不如北京。
TA的最新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