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市灯如昼”谈昼的繁体字写法
2010年央视元宵晚会上,主持人现场朗诵了北宋词人欧阳修的《生查子》词: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孰料她却将“花市灯如昼”的“昼”字,念成了“书”。
“昼”字怎么错成“书”呢?很多网友分析后认为,这都是繁体字惹的祸。因为“昼”的繁体字写作“?”,而“书”写作“?”,两字仅一画之差,极易弄错。
其实,把“昼”字误当成“书”,并非上述一例。日某报刊登《一腔热血,几行泪点》一文,介绍了八大山人所书的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但在该文中,《昼锦堂记》竟全错为《书锦堂记》。昼锦堂是欧阳修的好友、北宋名将韩琦在家乡相州(今安阳)建的一座堂舍。《汉书?陈胜项籍传》中有“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句,昼锦堂便是反其意而用之。“昼锦堂”误为“书锦堂”,显然比“花市灯如书”更为刺眼。没想到掌握丰富专业知识的书画编辑,竟也出此纰漏。
八大山人书《昼锦堂记》
中的“?(昼)锦之堂”
同样是这个“昼锦堂”,既有少一笔误作“书”的,还有多一笔误作“画”的。“画”的繁体字是“?”,比“?”又多了一小竖。犯这个错误的,还不是一般的出版物,而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收录一篇《欧阳修追字》的课文,讲述了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为好友韩琦撰写一篇《昼锦堂记》,文章送走后,他觉得文章起首句“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语意过于平直,节奏过于仓促,应加两个“而”字为:“仕宦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于是当即派人把文章追了回来,加上了这两个“而”字。
然而,与欧阳修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篇课文中的“昼锦堂”竟错成了“画锦堂”。这不仅是不明出典的缘故,也是不识繁体字所致。您看,连最重视文字规范的语文教科书,也在“昼”字上栽了跟头!
看来,“?”“?”“?”这三个繁体字确实容易混淆。汉字简化后,它们成了大相径庭、不易淆乱的三个字:“昼”“书”“画”。其实,在造字理据与字形构造上,它们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就是共同拥有一个构字部件----“聿”,同属《说文解字》“聿”部。下面以小篆为例,说明“聿”“?”“?”“?”之间的关系。
“聿”为“?(笔)”的本字,《说文》释为:“聿,所以书也。”“聿”是手持笔写字的样子,后加“竹”头另造“?”字。
“聿”下加“日”为“?”。关于“?”,《说文》释为:“?,箸也。从聿,者声。”“?”下部的
“日”为书写之物,表示执笔写字。
“?”为“?(划)”的本字,《说文》释为:“?,介也。从聿,象田四介。聿所以?之。”“?”的本义是执笔绘图,显示地界,故小篆在“田”的四周加“边界”。
关于“?”,《说文》释为:“?,日之出入,与夜为介。从?省,从日。”指出“?”源于“?”。从“?”,表示一种界限;从“日”,表示太阳。
由此看来,只要明晰繁体字“?”“?”“?”的联系和笔画上的差异,不仅可以触类旁通,也是不容易彼此混淆的。在简化方法上,“昼”“书”来自其繁体字的草书楷化(见下图);“画”则是通过省略“?”的部件“聿”而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下一篇:
中文字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