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识和这个世界,谁是假象?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自由意识和这个世界,谁是假象?
量子纠缠拷问现实根基
现实、相对论、因果律和自由意志,谁错了?
本文作者:kingmagic
按照量子理论的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实在(reality)、相对论、因果律和自由意志当中,至少有一个是假象。问题是,到底谁错了?图片来源:erinbower.net
一眼看上去,它像是一面普通的镜子,其实却不是----它上面镀了一层“半反射银膜”,能将照射其上的光线反射一半出去,另一半则直接透射而过。
不过,这面镜子本身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每当你隔窗远眺,在玻璃上看到浅浅的屋内景象时,就是类似的部分反射在发挥作用。特殊的半反射镜是提词机里不可或缺的组件,实在想要的话,不用大费周章,上网就能买到。
这种镜子对单个光子的作用才是怪异所在。凑近仔细观察的话,这些小镜子也许会尽毁你的实在观。它们能让你茫然无措,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身是何人,甚至怀疑自己究竟是否存在。它们甚至能搅乱你对因果的判断,暗自纳闷究竟谁才是这一切混乱之源,是那些镜子,还是你自己。以今日科学之高深,能否一探小小半反射镜上之究竟?“我认为不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特里?鲁道夫(Terry Rudolph)如是回答。
每当我们像这样身陷迷惑,对存在之类的问题绞尽脑汁又心存恐慌之时,罪魁祸首往往非量子理论莫属。毋庸置疑,要描摹在极微小尺度上物质实在的行为,量子理论仍是我们的看家招数,而且它的预言反反复复被实验所证实。只不过,它描述的实在,与我们所说的现实,似乎毫无关联。
首先,量子实在的随意性让人不快。就以看上去和我们自身一样真实的原子为例:按照量子理论,一个孤立原子的位置完全不可确定;能确定的最多只是在X位置发现这个原子的概率,在Y位置会有另一个概率,Z位置还有一个概率。只要你不追究这个原子的位置,它就会处于所有可能位置的某种“叠加态”(superposition)。一旦追究起来,也就是对原子的位置进行一次测量,它就会在某个位置上现身,但你不一定能够预言那个位置会在哪里。
这种怪诞在半反射镜上达到了极致。只要让光束以合适的方式照射上去,不仅光束会分成两束,单个光子也会一分为二。从效果上说,这个光子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光子:一个透射而过,一个反射开去。
每个光子都有特定的属性,比如说自旋----这是一种量子力学属性,可以把它类比成空间中的转动。不过,如果你决定要分别测量这两个光子的自旋,古怪的事情就会发生。你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测量它们的自旋,每次都选取不同的参考方向,比如实验室的朝向、室外的风向,或者天花板上一只苍蝇爬行的方向等等。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寒意顿生,因为一个模式会逐渐浮现出来:每一回,你测量第2个光子所得到的结果,都取决于你在测量第1个光子时所做的选择。
这种现象,我们无法用通常的、经典的实在观来解释,被称为纠缠(entanglement),是量子物体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一旦发生这种关联,无论之后分隔多远,它们似乎都可以相互影响。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就是,寻求某些“正常的”物理解释对此施以援手----爱因斯坦当年就是这么做的。如此一来,符合我们直觉的实在观就有可能延续下去。按照这样的想法,必定有某些未知影响在两个光子间飞速传递;肯定有某种物理的东西,从一个光子传递到另一个光子,告诉它哪些信息被提取了。
无论这种影响是什么形式,是一个光子也好,是某种其他的交换粒子也罢,抑或是某一种波,假设它的传播速度无法超越光速,都应该是合理的。按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光速一直被视为是我们这个宇宙中任何可用信息传播速度的上限。有了这个上限,所有令人不快的后果才不至于发生。鲁道夫解释说:“如果能够超光速传递信号,我们就会遇到古怪的状况,古怪到连因果律都会违背。”超光速通信还可能为不法之徒大开方便之门:你可以通过它来向过去传递信息,从而违背相对论的因果律,我们人人都可借此赢得百万美元的彩票大奖。
那些遵从相对论的、不那么出格的隐藏物理影响,检验起来相对容易。首先,你得将两个纠缠光子分隔开一段超远的距离。比方说,第2个光子可以被送到国际空间站(ISS)上去,然后设置一个装置,在某个精确时刻对它进行测量。在测量发生前的一瞬间,你测量留在手边的那第1个光子。精确调节好测量时间,让两个光子即便以光速也无法及时通信。看看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光子的测量结果,还会不会存在关联。
想要解释量子纠缠,就必须抛弃某个基本假设。图片来源:《新科学家》
还没有人真正做过这样的国际空间站实验,但在地面上,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多次类似的实验。每当第2个光子的测量结果传来,我们都会看到这种奇异的关联仍然存在。第2个光子似乎对第1个光子的遭遇了如指掌,并以此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测量。瑞士日内瓦大学的尼古拉斯?基辛(Nicolas Gisin)和同事在2008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有任何幽灵般的潜在影响在18千米长的光纤网络中传播,它的速度必须至少达到光速的10000倍才行(参见《自然》杂志,454卷,861页)。在空气中进行的距离长达数千千米的纠缠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一些野心勃勃的计划准备在太空中重复这些实验。
这些结论将置我们于何地呢?或许你会被这个神秘关联的种种奇闻所震惊,但也可能深受触动转而接受另一个解释,只不过这个解释初看起来有些牵强附会。只有当某种影响携带信息的时候,相对论才禁止它超光速传播。那么,如果存在某种目前未知的奇怪现象,能够将两个纠缠粒子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不携带任何信息,情况会如何呢?
就算存在,这种影响看起来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也知之甚少。不过这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这条通向正常世界的逃生通道也被堵死了。2012年,瑞士日内瓦大学的让-丹尼尔?邦卡尔(Jean-Daniel Bancal)和基辛等人合作,在一个由4组发射端和接收端构成的网络中,研究了对纠缠光子进行同步测量会得到何种结果。在理论模型中,他们假设潜在影响能以任意速度穿越时空,只要它们不携带信息。
然而,这个理论模型无法再现实验结果。没有任何物理传递机制能产生实验中观察到的关联,除非实验网络中的潜在影响能够超光速输递信息(参见《自然?物理学》,第8卷,867页)。如果我们坚信相对论,就会遇到一个难题。“这真是玄而又玄,不可思议,”邦卡尔说,“你努力去寻找这些关联的原因所在,却不知为何每每落空。”
基辛的结论更为直率。在他看来,这意味着我们所跻身的现实的维度,不可能包含对量子实在更为基本的解释。“时间和空间之中,不存在任何信息能够告诉我们,这样的关联何以发生,”他说,“必然有某种实在存在于时空之外。”
除非,我们的某些基本认识出了差错。挑战相对论总是应者寥寥,因为这会违背我们的因果观念。我们人类钟爱因果顺序,对于任何事件都想追究一个起因。不仅如此,在更基本的层面上,我们都是坚定的决定论者,毫不怀疑地假设任何事件都有一个确定的原因。在日常生活所涉及的尺度上,这似乎合情合理,但在渺若微尘的量子实在世界里,我们还能如此确信吗?
最近,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查斯拉夫?布鲁克纳(Caslav Brukner)和同事,对量子体系在理论上是否与我们的宏观世界符合同样的因果律,展开了调查。他们最先考察的是这样一个经典的场景:两个纠缠光子在空间上被分隔开来,然后被爱丽丝和鲍勃这两位独立观测者分别测量。布鲁克纳和他的研究团队在这个场景中加入了一个变化,那就是量子不确定性。量子不确定性是量子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从根本上限制了你从一个量子系统中能够提取出来的信息量----这其中也包括有关时间的信息。
布鲁克纳打了一个比方,来描述他们研究的过程。爱丽丝走进一个房间,发现鲍勃留了一条信息。她擦掉这条信息,留下了自己的回复。然后,鲍勃走进了房间,把爱丽丝刚才已经回复过的信息又留了一遍。本质上来说,正如量子粒子能够同时处于多个位置一样,它们似乎也可以同时处在不同的时刻。因此,这个系统可以同时处于“爱丽丝在鲍勃之前进入房间”和“鲍勃在爱丽丝之前进入房间”这两个状态。布鲁克纳说:“我们无法说出爱丽丝的测量是发生在鲍勃之前,还是鲍勃之后。”(详见《自然?通信》,第3卷,1092页。)
正如量子粒子能够同时处于多个位置一样,它们似乎也可以同时处在不同的时刻。图片来源:《新科学家》
布鲁克纳已经开始琢磨如何用实验来检验这些理论计算的结果,但他说,这并不容易。考虑到量子状态微妙的天性,任何企图测量量子力学因果顺序叠加态的尝试,都会破坏这种叠加,使它塌缩成某一种确定的因果顺序。
不过即使没有实验结果,他认为,结论也已经很明显了。他说:“因果顺序不是自然界的一个根本属性。”只有在实验参数经过调节,降低两个光子之间的纠缠程度,使它们的行为方式更类似于我们熟悉的经典粒子之后,因果律才得以恢复。从某种程度上说,布鲁克纳与基辛算得上是殊途同归。我们生活在时空之中,经历其中的因果顺序,但因果顺序似乎并不是量子理论的基本属性。如果我们接受量子理论,把它视为是对我们所处现实的最基本描述,这就意味着时空本身不是基本的,而是从某种更深层次的、目前还未知的量子实在中涌现出来的。
自发的宇宙
前提是,如果我们接受量子理论。鉴于我们珍爱的实在观、相对论和因果律,无一不被量子理论撕扯得千疮百孔,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被提了出来:会不会是量子理论本身有问题?尽管它硕果累累,但那些随机性、不确定和幽灵般的关联或许恰恰表明,量子理论本身是不完整的。至少就目前的形式而言,量子理论可能无法向我们提供解释万物本质所需的全部信息。这种情况大概可以拿热力学作个类比。热力学为物质如何运动提供了一个简单明了的表层描述,比如热量总是从高温处流向低温处等等,但对于使这些现象得以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子动力学,它什么都没有透露。
为了探究这种可能性,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罗杰?科尔贝克(Roger Colbeck)和雷纳托?伦纳(Renato Renner)已经重新审视了经典的爱丽丝-鲍勃实验。他们想知道,如果一种底层理论能给两个纠缠粒子间的关联或多或少提供一些额外信息的话,这些经典实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测量结果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会不会有所降低?
简单的回答是,不会。任何情况下,只要爱丽丝和鲍勃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他们要对粒子做什么类型的测量,那么对于他们的实验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额外信息就给不出比量子力学更准确的预言。看起来,量子力学神秘的不确定性,与信息完不完整毫无关系。
“随机性是本质上就有的,”科尔贝克解释道。在更深的层次上,宇宙是自发的(spontaneous)。本质上,没有任何理由来解释量子粒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属性:不存在隐藏的影响,不存在铁律一般的因和果,不存在缺失的信息。万物生就如此,宇宙无需解释。
科尔贝克说:“对此,有些人感到非常沮丧。”事实上,他们甚至沮丧到了开始怀疑一个更基本的假设,关系到现实及我们与现实的关联。这一假设潜藏在大多数涉及到量子实在及量子测量的研究方案当中,连科尔贝克和伦纳的实验也不例外。我们不妨回到第一个实验,就是那个光子遇到半反射镜的实验。为了测量那些光子自旋的指向,你首先必须选取一个参考方向----实验室的朝向、室外的风向,还是天花板上那只苍蝇爬行的方向。你的选择会影响测量结果。但是,如果这其实不是你的选择呢?如果是某种其他力量在操控你的双手,迫使你这样完成实验,使这种关联恰好每一次都会出现呢?
这种怀疑将我们领入了人类自由意志的领地。在这片艰险之地上混迹的哲学家,往往比物理学家多得多。尽管听上去有些愚不可及,但确实有些严肃的物理学家在考虑,为了避免量子关联导致的种种异相和由此带来的相对论及因果律的丧失,是不是放弃自由意志会更好。这样一来,我们就成了参与这场宇宙大戏的小小提线木偶,不用再为宇宙咸吃萝卜淡操心了。
有一种解释是放弃自由意志。这样一来,我们就成了参与这场宇宙大戏的小小提线木偶,不用再为宇宙咸吃萝卜淡操心了。图片来源:《新科学家》
诺贝尔奖得主、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杰拉德?特?胡夫特(Gerard't Hooft)就是其中之一。他发现自己对无视空间和时间的量子关联“很难买账”。相反,他认为,***可能隐藏在一种极端的决定论之中。这种决定论认为,人类的心智被设定在一条确定的轨迹之上,选择哪一个参考方向来进行量子测量,看似自由选择,实则照章办事而已。
另一些人却不为所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量子物理学家斯科特?阿伦森(Scott Aaronson)说:“为了让量子力学‘看上去’正确,就把所有人的大脑、测量仪器和宇宙中的亚原子粒子全都莫名其妙地关联在一起,这不是饮鸩止渴吗?”他的评价是,引入这种关联,跟引入一个超自然的神,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鲁道夫表示,他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也没人能够回答。但是他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仍毫无希望地固守着人类中心主义。我们的日常经验与量子力学实验结果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在他看来,不过是托勒密及其后继者用越来越复杂的地心说来解释天体运行规律的现代翻版。当年的问题在于,我们只看到了行星绕着地球转的表象,直到哥白尼扭转乾坤提出日心说,事情才一下子变得简洁起来。
或许,在构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时,我们也陷入了与托勒密类似的视角。只不过这一回,我们执迷的是对时间和空间的观感----而在我们之外,这种观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我们把时间和位置视为是描述世界的重要变量,是因为我们演化出了相应的感知,”鲁道夫说,“但在更深层次上真正发生的那些事情,似乎对这些概念并不在意。”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当光照射到半反射镜上时,我们看到镜面上反映出来的那个世界,很可能并非我们想要了解的世界的真实面目。现实、相对论、因果律、自由意志,还有时间和空间----这些东西不可能全都正确。但我们还是忍不住要问,错的究竟是什么?
编译自:《新科学家》,Quantum weirdness: The battle for the basis of reality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你可能感兴趣
补个图,详细说一下问题1有两面半反射镜 m1和m2,入射光子经过半反射镜m1时被分为a1 a2两个光子,问a2光子是否能经过半反射镜m2再次被分为a3 a4两个光子?如果能的话,测量光子a3的自旋状态,能否在影响光子a4的同时,影响到光子a1或a2?
(换个图床……)关于自由意志,以前做过一个各种不同学说的分类简图大部分资料来自英文维基,这个话题真的是太大了,时间有限没能继续深入……
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有科学家检验是否是在高维空间里两三或是更多个的粒子其实是联结在一起的吗?就好比一个木棍的两端,只是在人类三维空间里只看到了两端,并看不到连接着的木棍?(连接≠联结)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54)
黑客帝国是个好片!
不是贝尔不等式么←_←
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人类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理解量子力学了,这正如古人不可以理解地球是圆形一样
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有科学家检验是否是在高维空间里两三或是更多个的粒子其实是联结在一起的吗?就好比一个木棍的两端,只是在人类三维空间里只看到了两端,并看不到连接着的木棍?(连接≠联结)
什么都看不懂但是好厉害的样子
我有个问题啊,光子被半反射镜分成两个光子以后,被分开的光子能否再被另一个半反射镜一分为二?如果能的话,那测量这被第二面半反射镜分开的光子是否能对被第一面半反射镜分开的光子产生纠缠?
引用文章内容:每一回,你测量第2个光子所得到的结果,都取决于你在测量第1个光子时所做的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把不同参照系做成编码:比如实验室的朝向设为a、室外的风向设为b,或者天花板上一只苍蝇爬行的方向为c。。。。。然后预先把这个编码表交给远方的第二观测者。那么是不是可以通过分别测量两个光子来超光速传递信息?如果不能,为什么?
引用 的话:不是贝尔不等式么←_←对呀,这貌似是个老问题,加了个自由意识就变成了新问题了?
第三个问题,假设量子被分成相互纠缠的两个以后,其中一个放在地面上,另一个放在具有相对论效应速度的飞船上(比如以光速90%速度飞行的飞船上)。那么这时测试纠缠量子对中的一个量子,另一个会以哪个参照系的时间改变自身状态?按照量子力学的说法,两个量子会同时改变状态(有大量实验验证),而按相对论的说法,随着飞船速度接近光速,飞船内的时间会变慢(也有大量实验验证)。如果两个量子同时改变状态,那就说明光速飞船里面的时间和地面上的时间一样,都是一个参照系,没有变慢,则相对论有问题。反之则是量子力学有问题。或者两者都有问题?
补个图,详细说一下问题1有两面半反射镜 m1和m2,入射光子经过半反射镜m1时被分为a1 a2两个光子,问a2光子是否能经过半反射镜m2再次被分为a3 a4两个光子?如果能的话,测量光子a3的自旋状态,能否在影响光子a4的同时,影响到光子a1或a2?
只要让光束以合适的方式照射上去,不仅光束会分成两束,单个光子也会一分为二。从效果上说,这个光子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光子:一个透射而过,一个反射开去。怎么我看到的资料说一个光子要么透射要么反射,不可能变成两个。
我有种假设,会不会是光子其实并不是有什么联系,它只是按照某种特定的规律或者说是规则在进行相应的运动,而人们无论怎么研究它都能正好处于一个特定的状态点上,看似有联系,实则没有联系呢?来自
错乱了吧。。。实际上这"两个"光子就是那一个光子吧,看起来是两个,"两个"之间能离很远,实际上再远也是一个,没分成两个。某种"状态"或说"被观察"或说"反映"分成两个,但光子从来没被分成两个。不知道我表达明白没。。。这有点难。。。
引用 的话:乱了吧。。。实际上这"两个"光子就是那一个光子吧,看起来是两个,"两个"之间能离很远,实际上再远也是一个,没分成两个。某种"状态"或说"被观察"或说"反映"分成两个,但光子从来没被分成两个。不知道我...低维空间下被分开,高维空间下还连着,是这意思吧?
也许这种实验正好超越了现有理论的封闭的系统,它使更开放的系统在我们这里被观察到,结果我们混乱了。
引用 的话:低维空间下被分开,高维空间下还连着,是这意思吧?唉呀您比我明白,我不敢这么说,因为我不懂。只是有点猜。
(换个图床……)关于自由意志,以前做过一个各种不同学说的分类简图大部分资料来自英文维基,这个话题真的是太大了,时间有限没能继续深入……
= = ...... 不明觉厉.......不过总觉得很可能是可悲剧的结果呢,最后。说不定本来就有个绝对力量,或者本来就是世界混乱的,或者什么的........
一群名为人类的演员发现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后便妄自尊大为世界的焦点,全然忘记了没有作为载体的舞台便什么也不是了。
三体里面,智子的工作模式...
原始系统设定就是这样啦,等他们再做一个了新的系统就换个没有这么奇怪关联的设定非要现实点就那帝都小伙说的,高维连接的物体在低维上的投影是分开的
去年年轻的我还为这个心驰神往中啊。。。后来看了一些实验物理的文献(理论物理的看不懂),觉得量子力学很多问题还不完备。。。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终极理论的完成。
觉得这篇文章(原文是老外写的吧?)能容涉及的太广,而侧重点不明显。决定论和自由意识等等内容是我非常喜欢思考的理论,我也因此准备放弃学了近八年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往哲学发展。1如果揪住量子力学的种种奇异现象和自由意识的关联不放,可以看看量子心理学的内容,在sci检索里搜索quantum和psychology的一些文献,如果看起来费劲(我就悲剧了),可以看看早期的研究,通过知网搜索一些科学哲学的中文文献,基本是对早期量子心理学的一个回顾。3然后对于因果性的问题,可以看看延迟选择的文献,中英文的,科普的哲学的实验物理的,我有几篇经典的3对于不确定原理,其实不确定原理既不是实验的结论,也不是纯粹的数学上的推导,而是思维实验的产物。前几年还被所谓的小泽不等式修订过。4对于超距的幽灵效应,实际上还在发展中,很多的解释。我喜欢玻姆的量子势理论,虽然在数学上,这个和其他的理论我都是看不懂的,但是玻姆更侧重于在形象上而非纯数学上对物理现象进行描述(貌似到了量子的尺度,‘形象’和‘传统逻辑’已经失效了,但玻姆还是孜孜不倦的提出在形象上和逻辑都能自圆其说的解释量子现象的量子势理论)。中科院的李淼老师写的关于自由意识的三体物理学的一部分还有启发,当然实际上也是把一篇与自由意识相关的文献译写了一些,觉得李老师的一些内容有点跳的,可以啃啃英文的原文献。。用翻译软件+维基还是能看懂的。
这简直就是我看过最费劲的一篇东西!!
引用 的话:(换个图床……)关于自由意志,以前做过一个各种不同学说的分类简图大部分资料来自英文维基,这个话题真的是太大了,时间有限没能继续深入……图可以转发吗~
一个光子一分为二的话,能量也是一分为二吗?能无限分裂下去吗?如果按波动性看,这个波是否可以无限延伸?
显示所有评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性伴侣过百的女人解读:性自由真自由吗_网易女人
性伴侣过百的女人解读:性自由真自由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经方刚博士同意,我们选择了《多性伙伴》书中的相关个案,同时也采访了几位多性伴女性,其中包括木子美。她们性伴侣的数字可能让我们惊讶,但现在让我们忽略掉这些数字,去听听她们的故事,以及“性”这条道路之于她们自己是什么。
女性案例:惊人的性伴侣数字
1.55岁的边婕
拥有600多个性伴侣的超级“色女郎”。她的婚外性是与同事。“他很怕,没什么感觉就结束了,第二次到了高潮,第三次被前夫发现了。”后,边婕开始了自由的。
“我认识很多,身边常保持3~4个性伙伴。其中一个舞伴,他能不停地做一个多小时,和他在一起每次最少做四五个小时,达到4次以上高潮,那时才知道交合是那么美妙。1998年初我开始上网,一发不可收拾,最多的时候一天3个。我的性伙伴从18岁到50多岁都有,文化层次都比较高。”
边婕已经不相信爱能一生一世。“有时真的很累,就没有一个值得你去深爱的。我甚至做不到面对一个3个月不腻,我已经习惯不停地换男人,不动情地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有时用工具解决完后,真想大哭一场,我想要的是活生生的男人。”
2.28岁的xixi
200多个性伙伴。从小接受的是留学归国父母的开放,七八岁就知道成年男女的那些事情。妈妈会告诉她跟男人怎样会,不用套***会传染什么病,希望她发育好再跟男人发生性关系。
读高中时她就跟英语老师发生了性关系。有一段时间,她疯狂***,天天找新的男人,还会把***细节跟妈妈交流。xixi喜欢多人性爱,“我肯定跟他们没有感情的,但我可以获得性的满足。我疯狂地享受他们给我的刺激。有时候第二天起床甚至走路都变形,走不利落。那种场合,多半没有什么意识,有的只是身体带来的强烈的快感,让我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xixi认为性自由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不伤害与影响别人。
她没有给出确切的数字,也许500个?
2003年就轰动中国的木子美至今仍然在“收藏男人”。她在微博上约“炮局”,点评各省男人床品。她回忆,在大二时,“突然有一天觉得没意思,我想如果我不是处女的话会怎么样呢?我要选一个人结束。”她有3个候选人,其中一个有妻子,一个有女朋友,“我当时心里含着一个破坏的因子。”她在自己来月经的时候选择了有妻子的那个。“去他家,卧室都是他妻子的照片,我觉得人性复杂的一面很有意思。他一方面要做一个好丈夫,在我这里又要表现这样……”她挑逗他,最后当然做不成。
1999年元旦,她剃了个光头,跟有女朋友的那个男生,在没有激情很平淡的情况下就结束掉了自己的处女身。“当时心里特别淡,特别清醒。好像完成了一件事情后的空虚,等天亮,以后也不知道要经历什么了,会是什么了。”
她完成了对自己的破处,也让自己成为不同的女人。“我觉得是把一个恐惧打破了。我本身很叛逆,我做不好传统,就做一个率性的我,我可以享受一个‘坏女孩’的快乐。”之后,其实也没有特别喜欢***,但会觉得,跟男人交往更真实。当然,一定要抽离道德感。“我喜欢有冲突的东西,跟道德的冲突会让性更丰富。冲突越强,感受越深,越强烈。”
性伴的数量似乎也有了某种作用,“尤其是当你的性伴侣数字越大时,他就更真实了。觉得你能承受,面对你没有什么可以掩饰的,真实度越来越大——性其实是一种深刻交往的方式,你要是跟一个没有交集的男人,不上床,真的没有什么深的交往。”木子美声明自己没想从男人那里掠夺什么,“使用和占有是两个概念。我没想占有产权,只是使用,用完了就完了。”木子美说,现在自己见每个新鲜的男人时,都已经很像记者,是抱着好奇去了解一个人。
2005年,《心理月刊》第一次采访木子美,她当时有一个男朋友,也有一个女朋友,“但我不想自己的资源被用尽了。”现在6年过去了。“能探索的都探索过了,不同的行为、不同的关系、不同的人,全国各地的人,还有外国人,各种信息、欲望、人性上的东西都探索过了,我可以两三个月禁欲,我现在很淡定,要做一些跟性没关系的事情。
目前觉得还有一些劳动成果要整理总结一下,用很娱乐的方式。像一个爱好,到一个段落,把回忆总结写下来。”她说:“我写文章有些刻薄,把别人不想暴露的东西暴露出来会有一种快感。我特别不喜欢被束缚,别人要夸我我都要去揭穿他。”
“可能是另外一幕幕不自由”
一位多性伴者认为:“我想每一个人都不会满足于一生只和一个人发生性关系,只要有合适的人,机遇、时间、地点,我想都会发生外遇。”但我们的调查显示,即使在今天情感关系如此多元、人们越来越宽容的社会背景下,这也不可能代表“每一个人”的想法。人们仍然强烈地渴望忠贞与安全的伴侣关系,也无法在伴侣关系中完全地抽离道德,因为,忠贞与道德既是束缚,同时也是对自我生活的保护。我们采访了性治疗师马丽,她为我们提供了对多性伴的心理学观察。
拥有多性伴侣的女人,她们所追求的性自由,是真的性自由吗?
表面上这些追求性自由的女人,身体力行确实实现了性自由,她们有独立的性观念、性态度;性别意识比较高,对自己的身体有着自由的处理权,索取任何自己想要的性爱之欢,也得到了非常多女人们向往追求的高潮体验,也许在身体感受上是超值了。但是,拨开繁华表面,却是另外一幕幕“不自由”。
不管是疯狂地寻找“***”还是不断地累计计数的“性伙伴”,当一个行为被反复重复后,它实际上已经受了旧有模式的控制,本质上已经丧失了自由。被身体的欲望所控制,被内心一直在寻觅真爱、真情、真诚的渴望所控制,被短暂的欢愉过后更深刻的空虚感所控制。
而这些模式往往是在潜意识里默默运行的,如果不经过特别的思考和个人自我成长,不易被意识所识破,反而可能会因为被身体的快感所反复强化成一连串自欺欺人的信念:我是自由的,我是性自由的,我是享受性爱的快乐的,我是快乐的。而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来自内心的安宁和知足。
她们在性中寻找的到底是什么?
边婕表达的是想要无比兴奋的高潮感受,苦恼的却是没有一个人能给她安全感。让她能安全地去爱和索要爱,这才是她内心真想从男人那里得到的。
xixi,她和妈妈交流***细节,其实已经打破了正常的母女关系。在性心理咨询中常会发现这类交流的背后有竞争的心理,潜意识里那个小女孩用这样的方式传递着“我和你们一样”“我让你分享我的男人们,我也想分享你的男人(爸爸)”的隐秘信息。所以200多个自由的性伙伴数量改变不了“该如何爱父母,该如何表达爱”的深层困扰。
我认为木子美在用性做不同地方、不同类型男人的社会调查。在她的世界里,性已经远远脱离其本身的意义。
疯狂地寻找***是性成瘾吗?
如果寻找***陷入了一种疯狂状态,不断地数字叠加,不断地战胜自我意识的控制,就已经不是偶尔***常见的:饥渴、猎奇、平衡、一时失控、贪欢、受伤报复……这些心理原因了,而是一种内心迷茫而焦灼的寻觅,是一种不自由的失控的状态,也是一个难以靠个人觉察领悟挣脱出来的循环,容易形成成瘾行为。如果这种状态下带着很多的自我冲突,怎样都无法安心,那么性和高潮的快乐都不是她们真想要的,也是需要借助深入性心理治疗走出循环的。
什么改写了我们的性脚本?
方刚,性与性别研究专家,性社会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男公关》《多性伙伴》等。
多性伙伴行为者的存在相对于主流社会是一个亚文化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性脚本。我们看到,在本研究中受访的多性伙伴行为者当中,他们所处的场域有着一些常见的特点。这些特点,无疑都是社会转型下才得以出现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在消解着社会控制与个人间的交换关系。
1、一些多性伙伴行为者经历了由原居住地到新居住地的迁移过程,新的环境下与旧的社会控制关系脱节,与这些社会关系的交换机制也解体了,相对陌生与新颖的环境带给人更大的自由;
2、本研究中的受访者,主要生活在北京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个体独立性强,对私领域更为尊重,社会更少向个人强加交换机制要求其遵从社会控制;
3、受访者很多人生活在性观念相对开放的小环境(单位、社交圈等)中,这一小环境下的“场域”缺少传统社会通常的控制机制;还有些受访者在与极为叛逆的人、特别是极为叛逆的异性接触后,全面颠覆了原来的性观念;
4、受访者中一些人通过互联网结识性伙伴,互联网这一场域具有匿名性等特点,回避了与社会控制的交换关系,进一步消解了社会控制。
在M06的身上,经历了由婚后的忠诚到多性伙伴行为的变化。其间,新居住地、大都市、小环境、叛逆的异性都对他的性脚本的转变发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那些“先行者”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使他确信超越社会控制并不会换来利益的受损。事实上,他后来的很多性伙伴都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的。M06从视越轨行为为“法律问题”到为“道德问题”,认为“法不责众”,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经历这个转折后,他不再担心越轨会引来很强烈的社会惩处了。这样,他就没有必要再以“忠诚”去和社会控制进行交换了。我们从中看到,个人生命历程中性脚本的改写,同样体现着社会交换的作用。
观念原本更为保守的F03的行为转变过程,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她在离婚后,从东北一座小城迁到了北京:“我觉得社会存在一种纵容和羡慕的心理,道德尺度在不断变化,甚至连我父母这一代人也不会加以干涉了。所以有时我就会怀疑所谓的道德标准。好多同学、朋友都持开放的观念,而且她们还会给我介绍情人。”
M01不仅为我们描述了相似的转变过程,还列出了自己的分析。他认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应该说有三个最主要的因素:
A、主要是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了解到社会上许多人的性活动很活跃。年间是转变的关键时期,那时媒体在突出宣讲扫黄打非,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些人过着性自由的生活,知道原来是可以这样的,性观念因之变化很大。
B、看到太多的婚姻悲剧,从电视剧等了解到婚姻破裂的太多。自己家人中也有这样的婚姻悲剧,我受震动很大,认为婚姻是不可靠的。
C、交了几个女友都不成功,因为自己说话不太会讨女人喜欢。加之想到婚姻所带来的精力、经济负担,便不急于结婚了。但性生活还是需要的,开始以更自我接受的心态面对不以婚姻为目的的异性性行为。
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场域,这是一个强调性的“自律”无法交换到社会“奖赏”的场域,同时也是宣扬着“不自律”可以获得个人自由和快乐的场域。在这样的场域当中,对性的社会控制解体了,个人性脚本也被改写了。延伸阅读:
http://img3./photo/-26/600x450_9QOSPQ0D4CJ80026.jpg
http://img4./photo/-26/t_9QOSPQ0D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600x450_9QOSPSF0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t_9QOSPSF04CJ80026.jpg
http://img2./photo/-26/600x450_9QOSPUJC4CJ80026.jpg
http://img5./photo/-26/t_9QOSPUJC4CJ80026.jpg
http://img2./photo/-26/600x450_9QOSQ0KN4CJ80026.jpg
http://img5./photo/-26/t_9QOSQ0KN4CJ80026.jpg
http://img2./photo/-26/600x450_9QOSQ.jpg
http://img3./photo/-26/t_9QOSQ.jpg
http://img6./photo/-26/600x450_9QOSQ6C7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t_9QOSQ6C74CJ80026.jpg
http://img2./photo/-26/600x450_9QOSQ8TR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t_9QOSQ8TR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600x450_9QOSQEET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t_9QOSQEET4CJ80026.jpg
http://img2./photo/-26/600x450_9QOSQH1E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t_9QOSQH1E4CJ80026.jpg
http://img2./photo/-26/600x450_9QOSQKCU4CJ80026.jpg
http://img2./photo/-26/t_9QOSQKCU4CJ80026.jpg
http://img5./photo/-26/600x450_9QOSQN8N4CJ80026.jpg
http://img5./photo/-26/t_9QOSQN8N4CJ80026.jpg
http://img2./photo/-26/600x450_9QOSQP0O4CJ80026.jpg
http://img6./photo/-26/t_9QOSQP0O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600x450_9QOSQS0J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t_9QOSQS0J4CJ80026.jpg
http://img2./photo/-26/600x450_9QOSQUFL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t_9QOSQUFL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600x450_9QOSR26K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t_9QOSR26K4CJ80026.jpg
http://img4./photo/-26/600x450_9QOSR4KU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t_9QOSR4KU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600x450_9QOSR74J4CJ80026.jpg
http://img2./photo/-26/t_9QOSR74J4CJ80026.jpg
http://img5./photo/-26/600x450_9QOSR89B4CJ80026.jpg
http://img3./photo/-26/t_9QOSR89B4CJ80026.jpg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本文来源:心理月刊中文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