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新梦诛缘.春生里有个新怪物叫好像饕餮,谁知道是哪...

除了有饕餮的《长城》外,怪物科幻电影还有哪些?
看了《长城》,饕餮大军的袭击,延续了一直以来“怪物科幻电影”的题材。
但是考究到最开始的“怪物电影”,从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金刚》到探讨科学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隐形人》,再到表现古典怪兽毁灭人类世界的《哥斯拉》《侏罗纪公园》《汉江怪物》,此类主题的科幻电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一、怪物科幻电影的溯源
1926 年,雨果?根斯巴克在美国开始出版《惊奇故事》杂志 ,
他为该杂志创造了“科学幻想”的名词,“科学幻想”这一文艺概念也就由此而生。
从“科学幻想”这一名词就可知道,科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切都是在科学基础上进行的,以人的思维、感觉、幻想等为中心来展开故事。
科幻文艺家赫伯特?W?弗兰克博士曾尝试对科幻电影下过这样的定义:“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
由此定义,怪物科幻电影实际上是科幻电影的题材之一,怪物的存在具有科学上的合理性,他(它)们可能是动物,可能是异化的人,但不是经由超现实或超自然力量产生的,不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生物,它们往往是科学实验失败、原子弹、核辐射、生态学上的发育畸形或自然灾害的产物。
在研究科幻电影的必备书《世界科幻电影史》(克里斯蒂安?黑尔曼著)中,也提及了科幻电影的七种题材,其中所述第三种:“妖魔鬼怪”,实际上即是本文所论述的“怪物”。
怪物产生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它们根植于民间文化及神话传说中,是人类的集体想象。
在人类不同的历史时期,怪物以不同的形象、样貌不断重复出现。
研究怪物科幻电影不能不提的是 19 世纪欧洲的科幻小说研究怪物科幻电影不能不提的是 19 世纪欧洲的科幻小说。1818
年,玛丽?雪莱创作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人造人的故事》),被誉为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彼时西方各国,特别是英国、法国、美国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民众普遍对于科学技术有一种盲从和幻想,认为科技能够令人类创造奇迹。《弗兰肯斯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小说讲述了年轻的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利用生物科技,通过从不同的尸体上获取不同的人体***和组织的方法,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人体----巨人。
这个巨人拥有人类的正常感情,生性善良、追求美好及纯真的爱情。但由于容貌丑陋,因此为整个社会所不容,并被当作怪物而被驱逐。巨人唯一的要求是希望弗兰肯斯坦能够为自己创造一个配偶,事成之后将远离人间。
弗兰肯斯坦最初答应了巨人的要求,并几乎成功创造出一位女性怪物。但考虑到若从此产生了新的怪物种族,终将危害人间,最终还是毁掉了女性怪物。巨人因希望落空而开始疯狂报复人间,并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等亲人。弗兰肯斯坦决定亲手毁灭自己的作品,一路追杀巨人到了北极,却因病而死,巨人最终亦自焚而亡。
小说所塑造的怪物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实际上代表的正是已渗透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科学技术。在民众普遍迷信科技的力量,对于科技的发展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之时,这部小说的诞生无疑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若人类脱离了理性的约束,仅因个人利益或好奇心而无止境地运用科技,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阿瑟?柯南道尔爵士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美国)。故事讲述了动物学教授乔治率领科学考察小组深入到南美一个高原热带森林进行考察,在这一仍保留着史前状态的热带森林中,考察队员们遇到了一些本应灭绝几百万年的史前生物。在突如其来的一次火山爆发中,科学家们大难不死,并发现有一只巨大的蜥蜴也存活了下来。
作为这次考察的证明,这只巨大的蜥蜴被带回了伦敦。然而在运送途中,这只史前怪物却挣脱了束缚,在伦敦大街上横冲直撞,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最终,它逃到了伦敦大桥,逃进水中,向着大海而去。这部电影通过动物模型及“停机再拍”的方法,活灵活现地在银幕上展现了远古时代的巨型怪物。这一方式也成功影响到了后来的怪物科幻电影的形象塑造。
二、有声片初期的怪物科幻电影(20世纪 30--50年代)
好莱坞的类型片体制大致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建立,30
年代有声电影诞生之后,好莱坞类型片逐渐走向繁荣。在二三十年代中,以喜剧片、西部片、犯罪片、歌舞片等为主要类型,科幻片这一类型基本处于弱势状态。当然,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电影机制,好莱坞电影已经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丰厚的回报也让好莱坞的制片人敢于尝试各种不同的类型,因此,科幻片最早在美国开始发展。
年,环球公司推出了根据玛丽?雪莱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弗兰肯斯坦》(旧译《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31,美国)问世,因为当时并没有明晰的“科幻片”概念,这部电影被归为恐怖片类型,但从主题及内容而言,这部电影可归为怪物科幻电影的范围。1935
年,续集《弗兰肯斯坦的新娘》上映,基本延续了之前的故事架构,只是增加了怪物妻子这一角色。
同年,派拉蒙公司也拍摄了一部根据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31,美国)。
影片讲述了科学家杰尔古医生,由于服用了一种能改变人知觉的药物,变成了一个容易冲动的妖怪。这部影片尤为突出的是运用拍摄技术(如超大光圈),着重表现人的心理变化。
1933 年,根据威尔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隐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美国)被搬上了银幕。在影片中,科学家杰克博士通过实验,发明了一种叫做单克因(Monocaine)的药水,它可以去除所有物体的颜色。
起初这种药水主要被用来漂白衣物,但因其对布料的破坏而被弃置不用。一次偶然的机会,博士在狗的身上试用了这种药水,发现狗竟然消失了。他不顾药物的副作用,给自己也注射了药物,变成了隐身人,并叫嚣着要挟持政府,奴役世界。在这部影片中有许多奇特的影像:在乡间小路上被一条裤子追赶的女人;被看不见的手勒住的男人;由绷带、墨镜和空荡荡的衣服所构成的人形。
这些画面在当时无疑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成为经典。
与《隐身人》同年上映的《金刚》(King Kong,1933,美国)无疑是 30 年代怪物科幻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经典。故事以美国
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背景,讲述了电影制作人卡尔为渡过经济危机,寻找灵感,和演员安、剧作家杰克一起到骷髅岛上拍戏。在岛上,他们遭到了土著人的攻击,安成为俘虏,被献给一个长得像楼房一样高大的大猩猩----金刚。但是金刚并没有伤害安,反而成为安的保护者。
卡尔利用金刚对安的感情抓住了它,并带回纽约展览。在展览过程中,金刚逃脱,并四处寻找安,给纽约市的市民和城市建筑带来巨大的破坏,最终被逼到帝国大厦顶端,在与飞机的搏斗中被击落。
本片延续了《失落的世界》中柯南道尔的科幻设定,把金刚生存的环境设定为远离人类文明的荒岛,且在荒岛上还生存着恐龙、巨型昆虫等远古生物。对于金刚的几层楼高的体形设定,虽超出了生物学的科学原理,但恰恰符合当时观众的心理。金刚在帝国大厦顶端与飞机搏斗的场面,成为科幻电影的经典画面,也固化了电影的主题:大自然对人类科学文明入侵的反抗。后来出现了几版电影续集,基本都没有超越原作的主题。
1940 年,《独眼巨人博士》(Dr?Cyclops,美国)问世。
影片仍然塑造了一位“狂人科学家”的形象。Cyclops博士将一群科学家诱骗到他位于热带丛林中的偏僻实验室中,在那里,他正进行着违法的研究。
他使用自己发明的一种仪器把同行们的身体缩小到只剩 30 公分。后来同行们逃出了丛林,联手打败了博士。
这一时期的怪物科幻片,基本呈现出两种不同走向的情节模式:
(1)所谓的“狂人科学家”,为实现自身的欲望或因为对科学的疯狂而无所顾忌地制造出怪物,最终自食其果,被自己的发明创造所消灭;
(2)主角为怪兽,它们原本生存在远离人类文明的世界,却遭到人类文明的入侵,在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之后,为人类所消灭。
三、繁荣时期的怪物科幻电影(20世纪 50--60年代)
“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作为承载人类幻想和恐惧的科幻电影,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次大的繁荣。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的行为,催生出一大批以核辐射、核污染所导致的变异为主题的怪物科幻电影,也使得科幻电影成为社会现实的隐喻。
这一时期,科幻电影从题材上大致表现在几个方面:星际探险、外星侵略、妖魔鬼怪和变异生物、世界末日,而“妖魔鬼怪”这一题材被定义为:“他们是破门而入的非美生命,在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原子弹爆炸而引起的,是对人们自己的失策行为的惩罚。”一方面,这一时期美国的怪物科幻电影从题材上延续了对经典科幻小说的改编。如对于儒勒?凡尔纳和乔治?威尔士小说的改编,影片《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54,美国) 和《地心游记》(Journey to theCenter of the
Earth,1959,美国)均出自于凡尔纳小说;而《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1960,美国)则改编自威尔士的小说。
他们对后世的科幻电影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这两位科幻作家通过作品所传递出的态度,也分别代表了对于科学的两种未来想象:前者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较为乐观的看法,后者则代表着对科学与未来略显悲观的科学想象,折射出人类在面对科技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方面所具有的复杂心态。
《海底两万里》中的标志物是一头能够摧毁船只的大海怪,无辜群众被一心想要毁灭世界的疯狂天才所绑架,整部影片围绕“对权力和知识的过度欲望所带来的危险”展开,通过纪录片式的水下摄影,展现了深海中的奇观,也将幻想的怪物和真实的海底生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这部影片扩展了此前的怪物科幻电影的主题,辩证地审视了人类在试图无限地追求科学知识的同时对传统文明的破坏,如同情心和良知。对完美世界的无限追求,对所谓的人道目标的执著有可能导致的是教条式的理想主义。
而《地心游记》也延续了凡尔纳冒险故事中的孩童式的好奇心。通过对科学家所带领的探险队在地底冒险的经历的描绘,特别是对地底出现的巨大食肉蜥蜴的征服,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地下世界的想象。
《时间机器》是乔治?佩尔第二部改编自威尔士小说的电影(第一部是 1953 年的《世界之战》)。乔治?佩尔作为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科幻电影的幕后核心人物,对于五六十年代科幻电影的特效领域起到过标杆作用。
在这部电影中,他仍旧选择忠实于原著的主要情节,重现了原著中的阴郁壮丽的场景:在遥远的未来,人类仅剩的两支后裔----埃洛伊和摩洛克,在阴郁的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伦敦城中默默斗争。埃洛伊和摩洛克所代表的,分别是前工业化时代的第三世界文明和掌握先进技术的殖民统治者,他们都已变异成为长着长长毛发的巨大怪物。
而此时的伦敦正深陷在核爆炸所引发的大规模自然灾害中。男主角乔治乘坐时间机器到了未来世界,在目睹了核灾难所造成的巨大毁灭之后,挽救了善良而弱势的埃洛伊种族,并引导他们掌握了先进技术。
另一方面,因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所造成的特殊政治氛围,对当局或现状不满的情绪虽在电影中不能表现出来的,但作为映射,观众们在大银幕上能看到非美的拟人生命入侵到人类世界中来。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怪物影片中,昆虫和远古爬行生物大行其道,它们往往来自偏僻的地区(如新墨西哥的沙漠),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但是从来不超出美国的国界。
在这一时期的怪物中,蜘蛛和蝗虫是最为常见的角色。
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天然的令人厌恶的特性以及从圣经中的灾难故事或政治宣传中演变而来。这种题材的典型影片当属 1954
年由戈登?道格拉斯所导演的《X射线》(Them!1954,美国)。这部影片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特色,将故事发源地设置在新墨西哥的沙漠中。
自从人类在此地区进行了原子弹试验后,这一地区蚂蚁的遗传基因发生了巨大的变异,成为巨大的怪物,并向人类世界进军,甚至进入到了洛杉矶的下水道。这部影片也是一部反民主电影:它试图用一种极端的情境来证明军事管制的正当性,并暗示美国大众不值得信任。由杰克?阿诺德导演的《塔兰图拉毒蛛》(Tarantula,1956,美国)中则是将能影响身长的血清注入蜘蛛体内,导致蜘蛛变异成为巨型毒蛛。
1957 年,以昆虫为主角的怪物科幻片大爆发,出现了《毒螳螂》(The Deadly Mantis)、《黑蝎子》(The
Black Scorpion)、《预兆》(Beginning of the End)、《蟹精的进攻》(Attackof the
Crab Monsters)、《绿色地狱的妖怪》(Monster fromGreen Hell)、《向世界挑战的妖魔
》(Monster ThatChallenged the
World)等影片,毒螳螂、蝎子、巨大蝗虫、蟹精、大马蜂、海蜗牛等纷纷登场,不厌其烦地大肆进攻人类城市,最终被军队以各种方式(火焰发射器、机***、凝固汽油弹、氰化物等)所消灭。这些影片除了一再渲染昆虫所造成的灾难,隐喻敌人的形象,以及强化渲染军队拯救人民之外,并没出现新的花样。
不过,这一时期有一部怪物科幻电影突破了巨大变异昆虫袭击人类的模式,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把昆虫变大,而是将人缩小了。这部影片就是由杰克?阿诺德执导的《奇怪的收缩人》(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an,1957,美国)。这是一部奇特的、具有野心的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斯科特?凯里因为接触了放射性云块,身体逐渐缩小,从几公分直至微观级、原子级。
这部影片最具噱头性的镜头,当属主人公大战蜘蛛、家猫、捕鼠器等与主人公身材相较之下变得大型化后的动物和日常工具的特效镜头。影片具有丰富的寓意,从心理学上来看,这不仅仅是身材的缩小所带来的日常生活的不便,更大的障碍产生于主人公的心理层面:他的身高与妻子差异越来越大,已经丧失了男性在身躯上的优势,甚至影响到了生殖能力及性欲,传达出男性的性恐惧和对伟岸身躯的需求。
影片的结局也较为出人意料:男主人公已经缩小为原子级,在大气层中飘荡,他突然不再感到恐惧,并总结道:“直到那时我才明白了永恒的真谛⋯⋯存在起始于人的理念,终于人的理念,而与自然无关。”
除了让昆虫变异为巨型怪物之外,这一时期的怪物电影还有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对于远古时代巨大爬行动物的呈现。今天我们在博物馆中所看到的远古爬行动物的巨大遗骸,对导演和特效师们无疑是一种启发,他们通过特效,在银幕上还原或想象出原始巨怪。在
30年代的怪物科幻电影中,猩猩、蜥蜴等巨怪还只是由于人类在边远地区的探险而被引入到城市中,如《金刚》《失落的世界》。50
年代,这种模式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作为“文明人”的白人已经不再需要因为经济危机而被迫到荒芜人烟的地区冒险;怪兽们原本在远离人类文明的地区沉睡着(北极或海底),却被人类的原子弹试验所惊醒。这类影片明确表达了对于人类文明步入歧途的隐忧,表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以及对侵略者(人类)的惩罚。
影片《 深水怪兽 》(The Beast from20,000
Fathoms,1953,美国)中,由于人类在北极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一只冰河期史前蜥蜴被唤醒,并随着海水漂向纽约,所到之处,无不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最终被科学家所制造的原子榴弹消灭。这部影片所试图传达的主题是:科学虽然把危险从沉睡中唤醒,但最终也是危险的消灭者。
年,由本多猪四郎导演的《哥斯拉》(Gojira,1954,日本),成为日本第一部科幻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影片讲述的仍旧是史前海怪被原子弹爆炸所惊醒的故事,一只史前恐龙冒出海面,在东京四处游荡,并在身后留下了一串核辐射的印记,最终为一位略显邪恶的科学家(科幻片中的惯用设定),以自我牺牲方式换取了对抗怪兽的方法。1956
年,美国翻拍了这部电影,美版和日版的主要区别在于:美版是由穿着橡胶道具的演员来饰演哥斯拉,而日版的哥斯拉使用的是定格动画技术。
这几部影片毫无疑问体现的是日本所受到的核创伤,将怪兽电影与“对城市大规模毁灭的描绘”融为一体,也传达出人们因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毁灭而产生的恐惧是深沉的。这是冷战时期怪物科幻片常用的内核。
四、新好莱坞之后的怪物科幻电影(20世纪 6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
在世界电影史中,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期被誉为“新好莱坞”时代。
这一时期,美国科幻片相对萧条,数量大幅度下降。对于人类自身给地球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的关注也逐渐兴起。另外,怪物科幻电影在特效层面上有很大提升,成为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重要转折点。
《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1968,美国)改编自皮埃尔?布尔的同名小说。影片描述了泰勒领队的美国宇航员在太空船里一觉醒来后,发现到了一个陌生的星球上。在这个星球上居住的人类被猿猴所统治,在进化中猿猴比人类处于优势地位,并且这个星球上的猿类有着和人类相近的等级制度。泰勒和当地同伴诺瓦被黑猩猩抓获,赢得了它们的信任,但却受到人猿博士赞斯的百般迫害。
最后泰勒逃出了人猿的控制,但当他逃到海滩上时却突然看到了坍塌的自由女神像,原来这个星球正是两千年以后的地球,是人类用核武器毁灭了自己。影片通过一个倒置的进化链的假设,影射了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和等级制度,涉及到了政治、宗教、伦理、科学、核武器等多个层面,呈现出一种毁灭美学,并创造了“死寂世界中的幸存者”这一经典设定,该设定被后来的世界末日流派发扬光大,并变得日益多样化。
这部影片的成功,促使制作方又相继拍摄了四部续集:《失陷星球 》(Beneath the Planetof the
Apes,1970)、《逃离猩球》(Escape from the Planet of the
Apes,1971)、《猩球征服》(Conquest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1972)和《决战猩球》(Battle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1973)。与之相关的电视剧、漫画和周边产品将 “猩球故事”一直延续到了整个 70 年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两栖人》(The Amphibian
Man,1962,苏联),这是一部集海底探险、浪漫、恐怖幻想、怪物于一身的科幻片。故事发生在西班牙的一个小渔村,一位潜水者在海底看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人形“海怪”,这一发现令当地的渔民们陷入了恐慌。但是这个海怪的本性十分善良,并从暴虐的船长手里救出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后来这个金发碧眼的海怪来到了镇上,真面目也被揭开:原来他是当地一位科学家的儿子,因从小体弱多病,肺中被移植了鲨鱼的腮而得以存活,并具有了水陆两栖的能力。
这部影片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对人类科学抱有乐观态度的科幻片。影片把幻想和科幻元素很好地与苏联当时的时代特色融合在了一起,在苏联红极一时,被称作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的变体,连接《黑湖妖谭》和《剪刀手爱德华》的桥梁”(迈克尔?阿特金斯,电影评论家)。
较为特别的还有《第四阶段》(Phase
IV,1974,美国),这是一部少有的表达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昆虫电影。这部影片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表现了人和蚂蚁之间无休止的战争。这些蚂蚁不是普通的蚂蚁,它们额头有几何图案,为了生存可以顽强地与人类战斗。
这部影片中人与蚂蚁之间的斗争,实际上代表着人与自然的斗争。尽管人类拥有着高端的科学技术,但斗争最后还是以有利于自然而告终。倾向于对峙的科学家死去,而愿意谈判的科学家找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路径:解决冲突的唯一办法就是和平谅解。
年代中期,怪物科幻电影中的动物恐怖题材又被重新发掘,成群的、奇形怪状的动物重新占据银幕(蜜蜂、兔子、青蛙、灰熊),其中最为成功的则是斯皮尔伯格的那条著名的“大白鲨”。《大白鲨》(Jaws,1975,美国)讲述了在美国一个度假小镇的近海出现了一头巨大的食人大白鲨,多名游客命丧其口,当地警长在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和一位职业鲨鱼捕手的帮助下决定猎杀这条鲨鱼。在科幻电影史上,《大白鲨》是第一部以惊人的特技效果震撼观众的商业科幻片,影片利用超凡的特技效果制造出一连串恐怖场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斯皮尔伯格将悬念、恐怖、政治斗争以及人类与灾难顽强抗争的精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成功地将“高概念商业大片”提升了一个档次,标志着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转折。该片分别于
、1987 年由不同导演担纲拍摄了续集,从剧情上来看基本都是第一部的延续。
《变蝇人》(The Fly,1986,英国 / 加拿大 / 美国)是重拍自 1958 年的同名电影,并基于 1957
年的同名科幻故事所改编。故事从一次失败的科学实验开始,一名科学家发明了一个可以改变和传送物质的演变器,开始时只是传送一些非生命物质,如袜子、凳子之类,后来科学家以猩猩做实验,终于可以成功传送生命物质。在一次实验中,科学家将自己放入演变器。而非常不幸的是,一只苍蝇当时恰好也在机器内,通过原子的混合,科学家逐渐蜕变成了一只苍蝇。在寻求解决方案无果的情况下,科学家最终在女友的帮助下,选择了开***自杀。
这部影片仍然延续了对科学与未来略显悲观的想象,表现了人类因自己的失策行为所受到的惩罚。
五、数字时代的怪物科幻电影(20世纪90年代至今)
科幻电影中向来有硬科幻与软科幻之分,所谓的“硬科幻”,偏重的是科学根据和科学技术的细节,对科幻因素的描述与解释也较为详尽,符合“逻辑上的可能性”;而“软科幻”,则较少考虑科技细节,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更多的是在科幻的背景下描写社会、人文、伦理等,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电脑动画在电影领域的普及,无疑对电影制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使得许多科幻小说、文学名著得以搬上银幕。与此同时,观众对于电影中的高科技、强烈的视觉冲击的需求越来越高。可以说,数字时代的观众观看科幻影片大致有三条标准:“一曰‘故事’,故事要讲得好,能吸引人;二曰‘奇观’,即场景、画面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三曰‘思想’,这要求影片能够提出某种深刻的问题,并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引发观众思考。”
怪物科幻电影在这一时期的科技浪潮中,呈现出鲜明的创作倾向:首先,从素材上延续了 70
年代以来的经典怪兽及昆虫形象,借助电脑动画、品牌及系列片的口碑优势,创造高额票房。如《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2001,美国)、《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2011, 美 国) 仍 然
是“ 猩 球 故事 ” 的 延 续, 还 有《 狂蟒之灾 》(1、2):(Anaconda,1997,美国 / 巴西 /
秘鲁)、《史前巨鳄》(1、2):(Lake Placid,1998, 美 国 / 加 拿 大)、《 蚊 子
》(Mosquito,1999,德国)、《八角怪》(EightLegged
Freaks,2002,美国)、《食人火蜥蜴》(Project Viper,2002,美国)、《狂蜂暴》(Deadly
Swarm,2003,美国)、《蜈蚣》(Centipede!
2004,美国)等影片,继续在银幕上展现刺激性的破坏和毁灭,银幕上精湛的特效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怪物形象、肆意渲染的混乱景象,足以满足观众对于此类刺激的要求,令他们暂时忘却现实的忧虑。
其次,从主题上,一些电影开始聚焦于人类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所引发的伦理困境,重点展现软科幻的一面。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1993,美国)改编自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迈克尔?克莱顿的科幻小说。
这部电影不仅开创了电影特效制作的里程碑,而且还成功创造了霸王龙、伶盗龙、迅猛龙等令人不寒而栗的经典银幕怪兽形象。这部影片对于人类试图扮演上帝角色,滥用基因工程,妄图干预自然却又失控,做出了意味深长的告诫。
《汉江怪物》(The
Host,2006,韩国)是韩国电影史上标榜大制作、高质量电脑特技的经典怪物影片。这部影片与好莱坞怪物电影的不同在于并没有刻意铺垫怪物的动作镜头,而是更多地以怪物所制造的恐怖氛围为背景,以动荡而凌乱的镜头,凸显亲情的温暖和社会的冷漠。
虽说怪物科幻片是地道的西方文化产物,基本集中在好莱坞,但对此,国内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在近几年的国产电影中,出现了《画皮》《捉妖记》《九层妖塔》等魔幻类、奇幻类电影,它们以特技效果创造视觉盛宴的同时,将中国传统的鬼、妖、魔等形象搬上了大银幕,特别是《长城》中设计的怪兽打斗,与好莱坞式怪物科幻片的经典场景十分相似,这些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全球化的相互融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