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美如何磁绰在宁夏固原市政府网有么?

推荐 固原须弥山石窟2015中秋节优惠吗?须弥山石窟中秋节放假去怎么样?
补充 中秋节快要到了,想和朋友一起去游玩,想先问一下固原须弥山石窟2015中秋节优惠吗?须弥山石窟中秋节放假去怎么样?
提问 知书达理( 14:55:14)
推荐 推荐 推荐
最近景区中秋暂时没有活动,相信过不了几天近景区就会出台的,请大家继续关注固原须弥山石窟交通指南:&固原须弥山石窟地址: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固原须弥山石窟自驾车路线:固原须弥山石窟乘车路线:
从固原县城乘坐公交车到三营镇(1个多小时),在镇北的路口有车去须弥山(近1个小时)。旅游淡季,从三营前往须弥山只能包车须弥山石窟简介:&&&&&&&& 须弥山石窟位于银川南320公里处的须弥山东麓,南距固原县城55公里。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晚期,距今1400多年。唐朝时这里已是规模庞大的佛教寺院,至今保存有132个石窟分布于8个山崖,时称“景云寺”。至明正统年间,高僧绰吉汪速上书英宗皇帝赐名“圆光寺”。&&&&& 石窟经年累月,风雨剥蚀,加之人为破坏、地震灾害,至今造像较完整的有20多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子孙宫”、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等5个景区内。现存造像最多的第45、46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第51窟虽遭地震破坏,仍能看出由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组成,规模很大;主室面宽26米、进深12米多、高12多米,造像高达7米,主室高大的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龛中为一佛两菩萨,里辟长方形坛床,上面并列着3尊端坐的大佛,身高6米,气势雄伟,是造像中的珍品。&&&&& 须弥山宏伟华丽、造像众多的石窟,如第45、46、51窟等, 都是北周(557~581年)开凿的。圆光寺后的第45、46窟和相国 寺后的第51、67、70窟,每窟都有高6-7米的造像40余尊,龛内 立佛多为一佛二菩萨,刻工精美。除此外,龛额上有各种小佛, 龛座下有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窟顶有围绕塔柱翱翔的飞天 浮雕,真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须弥山石窟门票价格:须弥山石窟门票50元 预定价40元& 1、取票方式:景区门口售票处 2、取票凭证:订单提交成功后,会免费获取订单短信,作为取票凭证3、门票说明: 您须于23:00之前预订第2天门票①儿童票:身高1.2米--1.4米半票,1.2米以下免票②预定老人票、军官、记者、导游凭相关证件免票须弥山石窟开放时间:7:00--19:00参考资料:
2# 新海明飞
固原须弥山石窟简介:&&&&&&&
须弥山石窟位于银川南320公里处的须弥山东麓,南距固原县城55公里。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晚期,距今1400多年。唐朝时这里已是规模庞大的佛教寺院,至
今保存有132个石窟分布于8个山崖,时称“景云寺”。至明正统年间,高僧绰吉汪速上书英宗皇帝赐名“圆光寺”。
石窟经年累月,风雨剥蚀,加之人为破坏、地震灾害,至今造像较完整的有20多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子孙宫”、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等5个景区内。现
存造像最多的第45、46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第51窟虽遭地震破坏,仍能看出由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组成,规模很大;主室面宽26米、进深
12米多、高12多米,造像高达7米,主室高大的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龛中为一佛两菩萨,里辟长方形坛床,上面并列着3尊端坐的大佛,身高6米,气势雄伟,
是造像中的珍品。
&&&&& 过大佛楼,参观子孙宫。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于此。子孙 宫山崖前部的第14窟是须弥山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内,佛像雕
绘结合,色调古朴,其造型与云冈、敦煌石窟中北魏前期的造 像极为酷似。第24、32窟比14窟稍晚,窟内佛像已是一佛二菩
萨,从这些以“秀骨清相”为特点的一佛二菩萨造像中,可以 看出这是北魏孝文帝以后的作品。固原须弥山石窟门票价格:&
固原须弥山石窟门票50元预定价40元& &
旅游互联免费预订固原须弥山石窟优惠门票(① 儿童票:身高1.2米--1.4米半票,1.2米以下免票
②& 预定老人票、军官、记者、导游凭相关证件免票
固原须弥山石窟开放时间:7:00--19:00
参考资料:
3# 一切顺利
好玩1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晚期,距今1400多年。唐朝时这里已是规模庞大的佛教寺院,至今保存有132个石窟分布于8个山崖,时称“景云寺”。至明正统年间,高僧绰吉汪速上书英宗皇帝赐名“圆光寺”。好玩2石窟经年累月,风雨剥蚀,加之人为破坏、地震灾害,至今造像较完整的有20多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子孙宫”、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等5个景区内。好玩3须弥山从北魏到隋唐历***凿的各个石窟,反映了不同的 时代风格。北朝的石窟佛像鼻梁高隆,保留着印度佛教的风貌。参考资料:
最近七天天气预报
GPS导航坐标:凯立德导航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须弥山石窟风景区凯立德导航K码8a3 x00 6nu
6# 开心天才
前几天和驴友们一起去玩的,感觉不错!我在预定的门票,开车途中找不到路了,多亏了***MM及时帮助啊!谢谢你们给我们提供了优惠的价格和帮助,真是旅游出行必备啊!下次还来预定的!
固原须弥山石窟附近周边酒店宾馆与客栈:丝绸之路与固原
固原在线 www.guyuanzx.net
发布时间: 12:21:20  浏览 次
&&&&&& 摘要:丝绸之路,承载的是中西文化与贸易的大舞台。丝路文化遗产,是丝路文明交融碰撞的结晶。中国与中亚五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有48处遗产地进入备选名单。宁夏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进入备选遗址4处:固原古城、须弥山石窟、固原北朝和隋唐墓地、开城遗址。文献记载与丝路遗址和考古发掘,再现了固原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丝路遗产也为旅游文化提供了更大空间上的影响力。
  关键词:丝绸之路;固原;四大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薛正昌,男,宁夏固原市人,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丝绸之路的得名,缘起于19世纪8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这主要是指公元前2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横贯欧亚的陆路交通干线,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由这条大通道来承担。由于往来于这条通道上的物品以中国古代的丝绸为大宗,便有了&丝绸之路&这个名字,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学术界通常界定,丝绸之路为分绿洲丝路、草原丝路、海上丝路和西南丝路。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说,已是上个世纪末的事情。随着中国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家文物局就我国6省区进入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遗址地作了认定评估和筛选论证,有48处遗产地进入备选名单。丝绸之路宁夏段进入4处,它们分别是固原古城、须弥山石窟、开城遗址、固原北朝和隋唐墓地,这4处丝路文化遗产皆在固原,是丝绸之路文化宁夏段的精华和瑰宝。
  固原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地理位置重要,是西北的重镇。《诗经&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太原&的名句,是固原历史早期的写照。上世纪80年代,境内出土的西周青铜文化,又诠释了《诗经》的内容。公元前324年,秦惠文王出兵攻取乌氏戎地并设置最早的县制乌氏县,战国秦长城绕固原城北而过。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在固原设置安定郡,不但定格了固原郡级政治与军事地位,而且提升和加强了其&北控塞外,南屏关中&的军事地位与实力,被古人称为是&左控五原,右带兰会&的地方。自汉唐至明清,军事与政治并举。处在中原与边地的结合与过渡地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西域中亚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碰撞融合之地。
  固原是历代军事武官驻节的地方。自秦汉时期北地郡都尉驻萧关,直到明清时期陕西三边总督驻防固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清代康熙年间陕甘分省后,陕西提督驻防固原至清末,一直是关中的屏障。这种地理格局,在体现其军事意义的同时,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本文仅就&申遗&宁夏段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作些梳理和论述,包括文化背景、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途经固原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由中原经河西走廊人新疆、中亚,通往西方的陆上贸易与文化往来的通道,分为东、中、西三段。宁夏固原的地理位置,正处在丝绸之路东段,六盘山南北耸立,成为关中西出的屏障;贺兰山南北雄据,俯视着宁夏平原的富庶。黄河,穿越六盘山、贺兰山而过。固原所在,为交通要枢。丝路东段走向分为南、中、北三道。固原正处在东段北道的交通要道上,其走向是:从长安(今西安市)经成阳县驿出发西北行,经醴泉、奉天(今乾县东),到?州治所新平县(今彬县),沿泾水河谷北进,过长武、泾川、平凉,即入固原南境弹筝峡(三关口),过瓦亭关,北上原州(固原)。此后,再沿清水河谷,向北经石门关(须弥山沟谷)折向西北经海原县,抵黄河东岸的靖远,渡黄河即乌兰关(景泰县东)。由景泰直抵河西武威(凉州)。居延汉简里对这条通道已有记载,认为是最便捷的丝路干道。东汉时刘秀亲征高平(固原),河西太守窦融与五郡太守车驾聚会高平,浩浩荡荡的大军与战车走的就是这条通道。
  研究者认为,汉代长安到敦煌有两条线,其中一条是主线,一条是辅线,主线就是途径(高平)固原的主线。已出土的居延汉简,对汉代长安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与驿站里程已有记载:
  月氏至乌氏五十里
  乌氏至泾阳五十里
  泾阳至平林置六十里
  平林置至高平八十里
  这是汉代人记载丝绸之路走向与里程的最原始记录,是对丝绸之路早期途经固原的见证。泾阳县治,在今甘肃省平凉市安国镇泾水(河)之北岸油坊庄。张德芳先生在研究汉简关于丝绸之路文献时,对以上汉简所列月氏、乌氏、泾阳、平林置、高平5个地名的距离作过策算,认为这5处相距240汉里,折合今天约100公里。早期历史文献记载与地方考古发掘基本是一致的。
  以北道为主线,还有两条道。一条是由长安西行陇州后,不再翻越大震关,而是沿陇山东麓过甘肃华亭县,至宁夏固原市泾源县,穿越秦汉时的鸡头道(六盘山),即可抵达陇西郡。过鸡头道向西北行,也可沿祖厉河而下,在甘肃靖远北石门川黄河东岸或?阴口渡河,进入河西走廊武威。或者沿泾河至甘肃平凉,由崆峒山东峡进入宁夏泾原县,走鸡头道。公元前110年冬10月,汉武帝巡狩西北,&西临祖厉河而还&,即走这条道。一条是由咸阳至北地郡治所宁州(今甘肃宁县),再沿战国秦长城内侧进入固原。汉代班彪前往安定(固原),就是走这条道。他著名的《北征赋》,就是这次考察安定郡的结晶。
  丝绸之路东段逾越陇山的南中北三道,在固原境内主要有两条线。除北道外,中道也在固原境内,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发生变迁。泾源附近的鸡头道,可抵陇西郡,是早期的中道。蒙元时期,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人西征中亚、西亚的需要,这条线路向北稍移,翻越六盘山西进,大体是今天西(安)兰(州)公路的走向。清代著名文化人祁韵士嘉庆九年(1804)贬谪伊犁,在他的《万里行程记》里,记载了当年途经丝绸之路的走向:&&平凉府&&安国镇&&瓦亭驿&&六盘山&&隆德县&&神林铺&&静宁州&&,走的就是这条道。   东段南线,是从长安出发沿渭河翻越陇山(六盘山南)西行,在甘肃永靖炳灵寺附近过黄河,至河西走廊。或者从长安出发翻越陇山至甘肃临洮后,向北经阿干河谷至兰州,再沿庄浪河谷至武威(凉州)。
  丝绸之路东段数条线路的走向,最后是殊途同归,都要途径武威、张掖,都要穿越河西走廊。途经固原的丝绸之路中、北两条线,渡过黄河后,都在河西重镇武威收拢,再沿河西走廊进入敦煌。
  二、丝绸之路申遗在固原的文化遗存
  这里说的丝绸之路在固原的文化遗存,是指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单的文化遗存,在宁夏有4处,皆集中在固原。
  1.固原古城
  固原古城,位于六盘山腹地东侧清水河上游西岸台地上,地理环境优越。西南为六盘山屏障,东北有贺兰山与黄河天险。高平川(清水河)水系北流汇入黄河,将南北连为一体。清水河流域沿岸地形开阔平坦,不但利于农牧业发展,而且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萧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雄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拱卫着汉唐政治中枢关中,萧关是古代关中北出塞外的必经要隘,驻守着大量的军队。自秦至西汉&文景之治&以前,固原隶属于北地郡,而军事中枢却在固原境内的萧关,是北地郡最高武官北地都尉驻节之地。西汉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14万骑兵沿清水河通道大举入侵,攻克萧关屏障,烽火直达关中,统治者大为震惊。这次规模较大的军事入侵,再一次迫使汉朝政府重新审视萧关和萧关道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作用。汉武帝当政后,在继续关注和加强西北军事防御的同时,着手建立集军事与区域政治为一体的地方建制格局。西汉元鼎三年(前114),汉武帝将原北地郡的一部分,陇西郡的一部分划拨出来,以固原为中枢设置安定郡,自南向北直达黄河沿岸,管辖21县,固原历史上第一个郡州级政权建制宣告诞生。同时,奠定了固原历史发展的政治、军事格局。新设置的安定郡,以高平县城(今固原城)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即治高平城。安定郡的设置,成为关中通往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高平县的设立,城池相伴随而出现。高平城的修筑,成为固原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后汉书》里记载的&高平第一城&(固原城)影响甚大,是&西遮陇道&的重镇。建武八年(23)四月,光武帝刘秀亲征隗嚣,在&高平第一城&大会群臣,&置酒高会&。历史学家、文学家班彪北游安定郡,登上安定郡高平城,留下了传之后人的《北征赋》,彰显了高平城的规模、坚固程度,更是再现了高平城的军事、政治和文化意义。北魏太延二年(436)置高平镇(固原),当时系军镇,不领县制。到了正光五年(524)年,改为原州(固原),始领郡县。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乱离,战乱给原州城带来不同程度破坏。北周时期,原州城得到了大规模的修筑,北周天和四年(569)六月,再&筑原州城&。北周修筑原州城,不是对原高平城的修葺,而是在高平城(旧城)外围拓展修筑的新城。这与西魏的实际统治者、北周皇帝的太上皇宇文泰有直接关系。宇文泰发迹在固原。他的儿子&&北周皇帝宇文邕的童年就是在原州李贤家中渡过的。为帝时期的宇文邕曾数次&幸巡原州&,而且在原州逗留时间很长。
  隋朝虽然短暂,但借北周统治之力,固原的政权建制并没有削弱。隋朝初年仍在固原设原州,州治平高县(固原);公元607年,改原州为平凉郡,治所仍为平高县。与前代不同的是,原州改为平凉郡之后,又置&原州羊牧&、&原州驼牛牧&,设大都督并置尉,说明隋朝原州畜牧业相当发达。同时,也为唐代固原的政权建制奠定了基础。唐朝建立后,固原仍为平凉郡治。到了公元618年,唐朝政府再改平凉郡为原州,沿袭北周和隋朝的称谓。公元724年,原州又改为平凉郡。安史之乱后,平凉郡再改为原州,直到吐蕃陷原州达86年之久。期间,宰相元载曾上书皇帝:&&&请徙京西军戍原州,乘间筑作,二旬可讫。&元载曾官居西州刺史,谙熟原州军事地理位置,要求重新修筑原州城以发挥其独有的军事作用。由于朝臣的阻力,特殊时期的原州城虽然没有得以修筑并充分利用,但原州城的军事地位并没有减弱。
  宋代,由于宋夏战争长期的军事冲突,固原城所在的镇戎军成为军事对峙的前沿,固原城始终处在军事状态下。宋代仍有过筑城的经历,而且筑城的形制有了变化,主要是增设&马面&建筑,以提升防御能力。明代《嘉靖固原州志》对宋代筑城大小有记载,&今固原州城,皆其故垒&。金代对固原的统治时间不长,但对城池的修筑却是尽力经营的。1219年固原发生大地震,第二年即组织军民2万余人修筑固原城,有出土铭文砖记载此事。元代,由于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的特殊背景,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政治中心南迁固原城南20公里处的开城镇(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不久,忽必烈分封皇子安西王忙哥刺为,在开城修筑规模宏大的安西王府,设立王相府,特殊时期的安西王府是一个小朝廷,&遂立开成府,仍视上都,号为上路&,如同忽必烈的上都府一样。元代人姚燧笔下的安西王府&延厘寺&建筑,再现的是具有皇权性质的格局和规模,极具典型性。近年来,安西王府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都在证实着曾经的辉煌历史。1306年开城大地震,王宫及官民庐舍皆遭到毁灭性破坏,仅王宫内就压死故秦王妃等5 000余人。缘此,元朝在固原的地方政权建制,都设在开城。
  明代,北元残余势力退入草原后,不时进攻明朝边境,直到明朝灭亡。因为这种特殊的战争背景,在固原设有指挥整个西北地区军事指挥的中枢&陕西三边总督&。同时,明代固原还设有地方政权建制固原州。
  明朝初年,固原仍沿袭元朝开城、广安二州建制,洪武二年(1369)废州,只留有开城县,属平凉府,固原城仅设有巡检司。景泰年间,边患日益加剧,固原逐渐又成为兵锋之地,被冷落了近百年的固原古城的修筑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景泰二年(1451)修筑固原城,&固原&之名由此而来。修筑故原州城,讳&故&改为&固&。紧接着就是加强固原军事防卫,将平凉卫右所军队调驻固原城,名为固原守御千户所。蒙古后裔满俊暴动后,迫使明朝政府调集大军围剿。此后,明朝政府再次加大对固原的军事布防,将固原守御千户所升格为固原卫。到了成化六年(1470)再置固原兵备道。四年之后,设总制府于固原,控制甘肃、延绥、宁夏、陕西诸镇兵马。但此时不是常设,是依战争与冲突事件而定。伴随着西北军事防务的升级,弘治十四年(1501),升固原卫为固原镇,固原成为北方&九边&重镇之一。自弘治十五年起,三边总督成为定制,先后50余位、60余人次,他们大都以左副都御使、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侍郎等重要头衔出任过固原陕西三边总督职,直到明朝灭亡。   出于这样一种军事背景,明代固原城的防御与修筑就显得更加重要,前后数次筑城。明初,只是在过去旧城基础上的修筑。景泰初年的修筑,是为了进一步防御北元兵锋的不断南下。1979年,在固原城古城墙内出土了一块&铭文砖&,为明代景泰二年(1451)《重修镇戎城碑记》。这块碑文不但记载了明代景泰年间修筑固原城的经历,而且在修筑(修葺)的过程中,&掘出方砖一块&,上刻大金兴定三年(1219)六月固原地震,兴定四年(1220)差军民夫2万余人修筑固原城的记载。成化三年(1467),北元攻克开城县后,遂迁县制于固原城。这一时期,增筑固原城,并在旧城门上建有楼铺,以加强?望和守城。总体上,是对金朝所筑城池的拓展。明弘治年间的筑城,规模较大,由三边总督秦?主持修筑。在格局上,成化年间修筑的城为内城,秦?修筑的城为外城,&回&字形里城与外城的固原城最后格局与型制已奠定,有堞楼,又有壕堑。外城四门,各门又不一样。
  固原城最能体现其自身险峻与宏伟的历史时期,是明万历朝。当时,石茂华出任陕西固原三边总督。他是在前任总督秦?已经修筑的城垣的基础上,&始?以砖,高三丈六尺,周凡十三里七分,遂称雄镇&。清代《宣统固原州志》记载详尽。内城:周围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十八座。外城:周围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台三十一座。东城门三道,万历时建。有名者二,曰安边,曰保宁。南城门四道,万历时建。有名者一,曰威远。北城一道,万历时建,曰靖朔。清同治兵乱后封闭,这是固原城发展和变迁2000多年后格局上的最后定型。由明末《固原州舆图》看,东、南、西三门皆取正,惟北门不在正中,而在东北拐角处。
  清代的固原城,基本是在明代固原城基础上的修缮。清代前期,固原承袭明制。固原既有统揽西北军事的高层次军事指挥中枢,也有州一级地方政权建制。只是名分不称固原陕西三边总督,而称陕甘总督,其实质是一样的,仍管辖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四巡抚。
  清代前期西北尚有战事,陕甘总督仍驻节固原,节制陕、甘两省。这期间,还兼辖过四川,称川陕总督;西北战事结束,与四川分离,又称陕甘总督,直到顺治朝后期,陕甘总督府才离开固原,迁往汉中。但固原的军事战略要地并没有放弃,当陕甘总督迁离后,驻节西安的陕西提督又移驻固原,改称陕西固原提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西北用兵,固原仍是战略防地。乾隆年间,当陕甘总督一度移驻兰州后,固原提督暂移西安,又将河州总兵官移驻固原。10余年后,驻西安陕西提督又移驻固原,仍称陕西固原提督,直到清朝末年。早在顺治年间,还设置过固原镇,这与当时整个西北军事防务有关,固原镇约存在lO年后裁撤。当河州镇总兵移驻固原时,又复设固原镇;河州镇总兵调离固原后,固原镇再撤。清代的200多年,固原军事权力机构设置格局一直较高,总督、提督、总兵齐集,惟陕西提督驻节固原时间最长,是固原军事文化的一大特点。康熙以后虽然陕、甘分省,但在军事上仍为一体。乾隆年间甘肃河州镇总兵调驻固原即为明例。再者,康熙以后,固原已属甘肃管辖,但陕西提督却驻节固原。
  清代嘉靖十六年(1811),时任陕甘总督的那彦成&请旨&重修固原城,用工&赈贷兼施&。&十六年闰三月兴工,次年秋工竣。计役募夫近万人,用帑五万余金,民乐受雇而勤于役。向之倾者整,圮者新,垣墉屹然,完固如初。&。
  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对固原城影响较大,虽然也有过一定程度的修葺。叶超在《民国固原县志》里对固原城作过评论:&陇右名城无出其右者。&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以前,雄姿犹存,仍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1971年,当时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下令,城墙的砖石全部进入防空洞,城砖成了修防空洞的材料,固原城的雄姿消失了。古城西北角为监狱所占,幸免留了下来。看这里的城墙遗存,就能感悟到数百年前固原古城的雄姿。
  2.北朝和隋唐墓地
  北朝和隋唐墓地,是指上世纪80年代陆续发掘的一系列墓葬,地当固原城西南塬上的大片地域。丝路文化的长期演绎,滋生和推动着固原历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历史上的固原,地处中原与西北边地。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决定了在文化方面的相融交汇。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几大文化的影响通过西域源源不断进入中原,而固原就是这多元文化的融会和过渡地带。1981年出土于固原县城郊雷祖庙北魏墓的描金彩绘漆棺,棺画里的宴饮图、萨珊银币、漆棺画波斯画风的影响等都明显地表现出中亚文化、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内涵的融合。同时,还出土了一枚来自于波斯的萨珊银币,再现了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畅通和固原丝绸贸易之繁荣。西魏北周以后,固原城西南塬大片的风水宝地,逐渐成为地方官员选取坟茔的好去处。出土的墓志文字里,界定这里的环境为&原州西南陇山之足&,称这里为&百达原&。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部门在固原城南羊坊村、小马庄、王涝坝村所在的这个古人称之为&陇山之足&的&百达原&上,相继发掘出土了一批北魏至隋、唐时期的墓葬,先后出土的历史文物已足以证明这个结论。北周隋唐墓地,是一个跨越时代的墓葬群,这里仅选取与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相关的文化遗存来论述。
  一是李贤夫妇的合葬墓。1983年在固原县南郊发掘的北周大将军李贤墓出土的鎏金银壶、波斯萨珊时期的工艺品等,是中西文化交流和研究的重要实物依据。李贤夫妇墓葬所再现的文化表现形式是本土性的,但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更具有代表性。李贤的祖上为陇西成纪人,其祖父镇守高平后,举家徙居原州(固原)。北魏时胡琛、万俟丑奴在高平起义后,北魏派大军前来围剿。李贤作为地方势力的代表,为北魏宇文泰等提供战马及军事物资;同时,为宇文泰出谋划策。在参与镇压万俟丑奴起义的过程中获得卓著战功,为宇文泰大为赏识,先后晋升为抚军大将军、&封下邦县公&,授左督都、安东将军,镇守高平。平息原州人豆卢狼的&叛军起义&后,授原州刺史。此后,地位越来越显赫: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成为北魏的柱国之臣。
  此外,宇文泰与李贤还有~层特殊关系。北周武帝宇文邕与齐王在襁褓时,因避乱,不利在宫中,&太祖(宇文泰)令于贤(李贤)家处之,六载乃还宫&。此后,不仅宇文泰数次狩猎、巡抚西境到&原州&,他的儿子&&北周武帝宇文邕也西巡到原州李贤家中,&朕昔幼冲,爰寓此州&&食彼桑椹,尚怀好音,矧兹惠矣,其庸可忘?今巡抚居此,不殊代邑,举目亦然,益增旧想。虽无属籍,朕处之若亲。几厥昆季乃至子侄等,可并豫宴赐&。可见,宇文邕对原州李贤家族的感激之情,包括原州六年的怀旧心绪。同时,也可由此看出关陇集团形成过程中宇文泰对原州的特意经营。   李贤过世后,葬于固原城南郊高官与富人葬区。这座北周古墓发掘后,墓志铭上显赫地写着&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夫妇&。同时出土了金、银、铜、铁、陶、玉等各种质地的随葬品700多件,仅彩绘的陶俑就200多件,依类型可分为披甲胄镇墓武士俑、出行仪仗俑等,尤其是鎏金银壶、玻璃碗、漆棺画、陶俑等最为珍贵,都是从西方传人的手工艺制品。鎏金银壶是反映东西文化交流的极为重要的遗物。鎏金银壶的周身,是由三组人物图像辗转构成的,壶底缘有联珠一周,口部有流,柄部和口缘相接处有一个带有两撇胡须的胡人头像。壶的造型别致,图像精美,是国宝级的精品。
  此外,李贤墓出土的玻璃碗,也是当时波斯玻璃器皿进人中国的象征;大量的波斯银币,更是显示了丝绸之路上商贸往来的繁荣。这些出土文物,是固原历史上中西文化的代表,更是丝绸之路文化在固原浓墨重彩式的中西文化表现。
  李贤一生为官主要在原州至敦煌一线的丝绸之路这个空间中。北魏至北周,正是丝绸之路兴盛的时期,李贤墓地出土的不少中西文化交流的遗物,也说明这个特殊历史时段的大文化背景。客观意义上,李贤作为经营和维护丝绸之路畅通的代表性人物,对丝路沿线石窟也有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他自身也为丝路文化所薰染,敦煌莫高窟第209窟的壁画,研究者认为就是李贤和他弟弟李穆与莫高窟的关系,不仅显示了李贤为官敦煌的作为,也再现了他与丝绸之路文化的密切关系。如果研究者的这些说法与历史经历相吻合,那我们也从敦煌壁画的北后看到了一个宗教信仰浓烈的李贤和他的家族。
  这里还需要特别交代一下,西魏、北周时期,宇文泰经营关陇集团的过程中,原州的李贤、蔡柘、田弘三人的功绩卓著,影响很大,笔者以原州&三杰&相称。蔡?官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怀宁公,赐姓大利稽氏,原州刺史。1994年出土于宁夏固原县西郊乡(今固原市原州区)北10里村的大利稽冒顿砖质墓志,记载主人为原州平高县人,官至征东将军、左金紫光禄、都督、赠原州刺史,印证了蔡韦占赐姓大利稽氏的背景和关系。从文化融合的层面看,西魏以前在中国的正统王朝中,赐姓是罕见的事,而宇文泰却为李贤、蔡?、田弘赐予复姓,试图通过赐姓,使胡族与汉族在文化上融为一体。由此可以看出,宇文泰倾心于关陇文化本体政策的着力推行。
  二是北朝田弘墓。田弘,字广略,北周时期原州人,《周书》《北史》有传。他是历经北魏、西魏、北周的三朝元老,勇谋兼备,战功卓著。依1996年在宁夏固原县南郊乡(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王涝坝村出土的《使持节少师柱国大将军大都督襄州总管襄州刺史故雁门门公墓志铭》载,大统十四年(548),授持节刺史、都督原州诸军事、原州刺史,随宇文泰破沙苑、战河桥等大战后,再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之后,再迁骠骑大将军,进爵雁门郡公,食邑三千七百户。北周天和六年(571),授柱国大将军。建德二年(573)拜大司空,是西魏、北周时期影响较大且有重要作为的人。公元575年死于襄州(今湖北襄樊),同年四月归葬于原州。北周著名文学家庾信为其撰写《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
  庾信(513-581),是北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笔下的田弘&神道碑文字&,如赋如诗,神采飞扬,描述和记载了战功卓著而深得宇文家族(宇文泰和北周武帝宇文邕)信赖的田弘,并赐姓纥干氏。在历史的时空中,田弘身经百战、叱咤风云的形象呼之欲出,&人人如纥干弘尽心,天下岂不早定&。这是宇文泰在同州一个特殊的场合面对文武百官盛赞田弘的话,庾信也写入了碑文中。神道碑文后的铭文,更是以恢弘的诗才情文,高度浓缩和概括了对田弘风云际会一生的推崇和哀挽。清代《宣统固原州志&艺文志》收录了庾信撰写的《周柱国大将军田弘神道碑》文,但出土的神道碑文里,没有落庾信撰文的名字,说明在唐代以前的碑刻铭文里是不落撰文者的名字的。
  1996年中日联合发掘的北朝重臣田弘墓,出土东罗马金币及玉钗、玉环、玉璜、玻璃器、漆器、壁画等珍贵文物,4枚金币中距今最早的1枚属拜占庭帝国列奥一世(457-474)时期,生动地再现了东西文化交流在固原的璀璨历史,体现了中西文化合壁的历史特点。&仅以数量而言,在考古发现中尚属首例。&尤其是数百枚玻璃珠、玻璃残片对研究萨珊玻璃器传人中国有重大意义。
  三是&昭武九姓&中的&史姓&墓。年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当时的固原县南郊乡相继发掘隋唐时期墓葬9座,其中6座为中亚史姓家族墓,即隋朝正仪大夫右领军骠骑将军史射勿之墓、唐朝大夫平凉郡都尉骠骑将军史索严之墓、唐左亲卫史道洛之墓、唐司驭寺右十七监史铁棒之墓、唐游击将军虢州刺史直中书省史诃耽之墓、唐给事郎兰池正监史道德之墓。以上史姓墓葬,均于上世纪80年代出土于宁夏固原城南,出土的墓志铭文保存完好。通常,学术界将这些隋唐时期为官中国并徙居固原的中亚&昭武九姓&中的史国人氏,看作是丝绸之路文化在固原的繁荣和见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时期之一,其标志就是中西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当时,活动于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自北朝以来他们就通过&丝绸之路&往来于中亚和中国之间。
  中亚粟特人即&昭武九姓&,他们的故乡在中亚锡尔河、阿姆河流域,汉代以康国相称,隋唐以后便称为&昭武九姓&。昭武九姓所指的&九国&,史书记载不一。通常指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戊国、史国,曾徙居并生活在固原的是九国中的&史国&人氏,地当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沙赫里&沙勃兹。经商逐利是粟特人的传统,《旧唐书&西域传》里记载,粟特人&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粟特人徙居固原,就是沿着&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通道而来的。用现在的眼光看,他们实际上是穿越古代欧亚内陆及周边国家的国际商人,深层却扮演着传播文化的角色。
  固原城南塬史姓家族墓葬,相对较为集中,依次为史索岩墓、史铁棒墓、史诃耽墓、史道洛墓、史射勿墓、史道德墓。这6座墓葬分别属于两个家族。史射勿为史诃耽之父;史诃耽为史铁棒之父。史索岩、史宁为另一家族。史姓家族之间或者为子孙关系,或者为叔侄关系。这两个粟特家族主要成员早在北魏时已迁居固原,北周时已步入仕途,所以不是以粟特商团东迁而形成聚落的方式落藉固原。其实,就粟特人善于经商,且沿丝绸之路东进的势头看,即使进入仕途的粟特人,也是不会放弃经商的。粟特人不仅在中国做官、经商,而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以固原人的身份自居。据《墓志》载:史射勿自称这个家族就是平凉平高县(固原)人,史诃耽从隋开皇年间就入仕中原王朝,供职京师长安,在中书省任翻译。其妻康氏死后,再娶汉族张氏女为妻。从文化融合的意义说,史射勿、史诃耽的经历,就有代表性。根据墓地的石床和石门等高规格的丧葬遗物看,史姓家族都是当时的贵族阶层和官吏身份,出土的文物,也证实了这些。   他们以族聚的形式出现在固原历史上,再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固原的历史地位,也反映了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西域人的汉化程度。史姓家族墓出土了不少珍贵的壁画,艺术价值极高。还有不少珍贵的器物,有引人注目的罗马金币、萨珊银币、陶俑、瓷器、金覆面、玻璃器、鎏金铜制装饰、蓝宝石印章等中西文化的遗物,影响最大的是金币和陶俑。陶俑分为武士俑和镇墓兽两大类;镇墓兽造型又分为人面与兽面,造型奇特,颇具生气,周身施有精美的色彩,覆有金箔和银箔,显得非常华丽。史姓家族的墓葬,同样显示了中西文化在固原驻足与交流融会的程度。墓中还出土有一枚蓝色宝石印章,同样属于萨珊王朝时期的工艺表现形式。
  固原出土的这些地下文物所涵盖的中亚乃至西方文化表明,固原的历史文化不仅呈多元形态,而且交流融会的程度很高。这种中西文化合壁生成的文化现象,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形成的,它是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演进和岁月的孕育而积淀起来的,是依赖于漫长的历史文明隧道&&丝绸之路来积淀和形成的。这些令世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再现了固原昔日的辉煌,成为一幅幅充满魅力的历史画卷。
  3.须弥山石窟
  丝绸之路上著名石窟须弥山,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遗存。
  须弥山石窟为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坐落在固原市原州区西北。这里仍是六盘山的余脉,属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景观&&丹霞地貌。出固原古城,沿清水河谷道北行55公里,即抵达颇负盛名的须弥山石窟。石窟造像开凿在整个须弥山东麓,地当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石门关(古称石门水)北侧。通往这里的丝绸之路,孕育了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和北魏,兴盛于北周和唐代,其艺术成就可与山西云冈、河南龙门大型石窟造像媲美。作为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文化景观,须弥山石窟已延续了1 500多年,岁月的风雨剥蚀了石窟的外表,却增加了石窟文化艺术的年轮。遗憾的是明代以后,尤其是近代以来,丝绸之路的衰落逐渐使这里与外界因交通中断而闭塞,再加上历代文献记载较少,几近被淹没。在经历了冷清与长时间的寂静之后,1982年,这座瑰丽的艺术宝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拨出巨款进行大规模修复。现在,这里不但是学者研究、考察石窟文化艺术的宝库资料,也成为一处吸引中外游人观览的旅游胜地。
  须弥山称谓的来历。须弥,是佛教典籍中的专用术语,通常认为是宝山的意思。佛教经典中所说的须弥山高大无比,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历史上把石门关之侧的山称为须弥山,自然增加了须弥山的神秘性和浓郁的佛教色彩。据史料看,唐朝,是须弥山开凿的最后时期,也是规模最大的时期,其最具代表性者就是须弥山大佛,而且是石窟与寺院香火并行。景去寺,就是当时著名的寺院。宋夏时期已有须弥寨的称谓,须弥寨是因了须弥山而来的。须弥寨的得名应在宋代以前。据西夏官制看,各级地方管理机构以&司&来划分等级,司分为上、次、中、下、末五品,须弥寨属于末等司。因此,须弥山之名最晚当始于唐代,相对确凿年代,应在须弥山大佛开凿之后。到了唐代末年,须弥山之称谓已约定俗成。明代《万历固原州志》在记《重修圆光寺大佛楼记》碑文里,已直呼&须弥山&之名了。
  须弥山石窟的开凿,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是途经固原的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中西文化的融会;二是源于北魏时期统治阶层的信仰及其崇佛政治环境;三是北周政权奠基人宇文泰对原州(固原)的着意经营;四是唐代原州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须弥山石窟称谓的演变过程。十六国前秦、北朝时期,是须弥山石窟的开创期,唐代是须弥山石窟的鼎盛期。唐代在大佛前已建有规模宏大的景云寺,唐朝睿宗皇帝有个年号叫景云(710-711),景云寺是景云年间睿宗皇帝敕赐名而来的。宋代须弥山曾有过短暂的繁荣,是在宋徽宗统治的20多年间;宋夏战争起来后,固原成为两军对峙的前沿,须弥山自然是萧条了。金代虽然统治短暂,却对景云寺有过大规模的修建,而且管理也非常规范。明代正统八年(1443),景云寺僧绰吉汪速在旧寺基上重建佛殿廊庑,之后上奏英宗皇帝,乞望敕赐寺匾。英宗允应,遂题&圆光寺&匾。据《须弥山石窟碑刻题记》记载,明正统十四年(1445)的《敕命之宝碑》碑文部分文字虽漫漶不清,但大致意思还是能衔接起来的。当时朝廷刻印大藏经颁赐予天下名山,陕西平凉府开城县所在的须弥山石窟也在赐经之列。&皇帝圣旨,圆光寺&&永允供养,以与民祈福。&136-137之后,有明成化四年(1468)敕赐圆光寺碑、敕赐禅林寺碑等(碑现藏于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都记载着明代须弥山石窟寺院文化的变迁。明代,是须弥山石窟再度兴盛的时期,但主要是寺院建筑的修缮,而不是续开石窟。由于寺院殿阁的修葺,须弥山已随着人们的审美时尚发展成为一处风景名胜。明清时期的文化人,在游览须弥山石窟、景致之后也留下了流传后世的诗文,明、清地方志书里都有载记,如《登临须弥山阁》《须弥松涛》等。清代初年,西北用兵,须弥山殿阁得不到修缮和管理,直到康熙年间,才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复。康熙三十七年《重修须弥山禅院碑记》记载这次修复过程,仍是寺院建筑,与石窟开凿已无缘。
  须弥山石窟的开凿年代。通常说法,须弥山开凿年代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另一说法是在北朝,是一种笼统说法。笔者曾作过资料对比和研究,提出须弥山石窟的开凿应比通常说477-499年的说法早半个世纪,即须弥山石窟开凿的早期当在后秦(384-417)末年。
  须弥山石窟造像。须弥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北周和唐代都在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凿窟造像活动。唐代已是一座规模很大的佛教石窟寺院,建有规模宏大的景云寺。至今保存有历代石窟132个,其中70个洞窟有雕造的佛像,较完整的洞窟20多个。这些石窟分布在山势迂回的八座山峰的崖面上,自南而北依次是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远远望去,石窟层层叠架,状如蜂房一般。
  须弥山最著名的造像,就是通常称为第5窟的大佛楼大佛造像。这是一尊高20.6米的露天弥勒佛坐像,大佛议态端庄而安详,为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凿;佛像占整座山头的上半部分,光一只耳朵就有两人高,一只眼睛足有一人长。这尊高耸的大佛造像虽是砂崖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温柔。大佛造型比山西云冈第19窟大坐佛还高7米多,比河南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也高,是全国大型石窟造像之一。   须弥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唐代的原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显示了盛唐的文明程度。唐代的须弥山,地理位置正当关中北出塞外、西出陇右的要道,隋唐以来著名的七关之一的石门关就在这里。它不但是都城长安通往西域的要道,也是西域文化传人中原的必经之地。当唐代佛教与石窟开凿处在最为兴盛的年代,在须弥山开凿如此高大的佛造像,是自在情理之中的事。目前,权威性的学术观点认为:须弥山大佛是武则天时期开凿的,完工于唐玄宗时期。
  就其造像的艺术特点看,须弥山大佛造像特征与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极为相似,有着女性温柔的共同特征,这自然与武则天有关,体现了当时造像艺术的背景和审美时尚。唐代禅宗理论的兴起,将人性与佛性融在了一起。表现在佛教造像特点上,就是体态健康丰满,鼻低脸圆耳大,表情温和。须弥山大佛头部螺髻,双耳垂肩,浓眉大眼,嘴角含笑,神态端庄而慈祥。在造型艺术表现方面,大佛是当时审美时尚的体现。
  大佛造像前原有大型楼阁建筑,建有规模宏大的景云寺,后世还修建过三层楼阁,故有大佛楼之称。这里是须弥山石窟的代表。遗憾的是,大佛楼阁毁于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
  关于须弥山大佛造像,还有十分精彩的民间传说。段宝林、江溶先生主编的《中国山水文化大观》里,记载了这些传说故事,精彩绝伦,让人们神往。
  北魏以前开凿的石窟,集中分布在子孙宫区,以第14、24、32、33为代表。石窟形制,多是平面方形覆斗式或穹隆顶,中心塔柱直接窟顶,柱身为上小下大的梯形式形状,塔柱四面分层开龛造像,少者三层,多的七层,如第32窟塔柱。窟室四壁,有的也开龛造像。这种石窟形制,是从印度&支提&式石窟演化来的。早期造像,主要有单独坐佛或立佛,交脚弥勒,大多数是一佛二菩萨,还有乘象菩萨、骑马菩萨、思维菩萨等。第24窟塔柱上层龛内刻有佛传故事。佛造像身材高大,盘腿中坐;菩萨造像矮小,侍立佛像两旁。造像特点是:佛像面目清瘦,身材修长,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裙带覆盖于龛下;双肩稍窄,透视出秀骨清相之美。菩萨也是面目清瘦,身着对襟大袖襦,以宽袍大袖的汉族服装取代了圆领窄袖的胡服。这是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在佛教文化方面的影响和反映。孝文帝改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服饰改制,不准人们穿&夹领小袖&的胡服,一律改穿汉服。同时,给群臣也颁赐&冠服&让他们穿戴。须弥山北魏石窟造像的造型和衣服穿戴,就是孝文帝政治改制的一种折射,也是南朝汉式&秀骨清相&艺术风格流传到北朝之后在须弥山石窟造像过程中的反映。
  北周时期,须弥山石窟开凿数量多,规模大,造像精,在整个须弥山石窟造像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开凿的窟室主要分布在圆光寺、相国寺区域,现存主要洞窟有第45、46、51、67窟等。其中第5l窟规模最大,虽因地震破坏严重,但石窟是由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构成的格局是清晰的。这就是通常说的四室组成的中心塔柱式窟,在我国的石窟造像中,这种窟形是较少的。如主室宽达26米,进深约18米,高12米多,主要造像高达7米,是须弥山石窟造像规模最大的石窟。主室高大的方形式塔柱左、右、后三面各开一龛,每龛中雕凿一佛二菩萨。尤其有观赏价值的是窟后壁长方形的宝坛上,并列雕凿有3尊6米高的盘腿大坐佛,造型精美,气势雄伟,栩栩如生,是须弥山石窟造像中的精品之一,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杰作。
  北周的石窟样式,仍为平面方形的中心塔柱窟,但已经发生了变化,先前多层中心塔柱上的小佛龛已经无有,每面由一个大龛或与人一样高的大型造像组成。造像仍以一佛二菩萨为主,主尊佛除结跏趺坐佛外,还有善跏趺坐式弥勒佛。最具代表性的是第45、46两窟,它们是须弥山石窟造像最多,装饰雕造最丰富、最华丽的石窟。这里存有比真人还高的造像40余尊,龛内有的是立佛,但大多都是一佛二菩萨。佛造像多作低平肉髻,造像由先前的瘦削变得圆润丰满,双肩宽厚,体态健壮,衣服宽松;菩萨头戴矮花冠,两则宝缯垂肩,面相圆润,颈上有桃尖形或圆形项圈装饰,上身缠衣巾,腰裙外翻,显得很有生气。在造像内容上,这一时期主要是一佛二菩萨、单身立佛、三世佛、四方佛、交脚弥勒、七世佛等。
  与北魏不同的是,北周时期石窟的装饰有了新的发展,即洞窟的装饰已按照殿堂庙宇中佛帐的形式雕刻佛龛,富丽华美。这些雕有幔帐式的佛龛,有龛边龙嘴衔流苏的画面等;壁画多为伎乐飞天、伎乐人等,他们有的吹着横笛,有的弹着琵琶,有的击羯鼓,有的奏箜篌。窟顶围绕塔柱还有翱翔的飞天。佛像底座上的莲瓣,叶宽瓣厚,古朴典雅。这种装饰性的图案和各种各样的造型壁画,琳琅满目,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艺术视角和多角度的艺术审美空间。同时,也再现了北朝、北周以来须弥山佛教与佛教文化的兴盛和繁荣景象。
  隋代须弥山石窟也有开凿。据文物专家考察研究表明,隋代须弥山仅有3个洞窟,且雕凿较为简陋。窟的样式有方形窟和中心柱窟两种,中心柱窟与佛龛的开凿在前代的基础上也有细微变化,即简化的帐形龛、尖拱龛和圆拱龛三种,尤其是圆拱龛的出现也是值得研究的。
  唐代是须弥山石窟开凿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凿窟数量多,雕凿艺术精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唐代须弥山石窟开凿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三个区域。第5窟(原编第2窟),原称景云寺,是在一座山壁上凿出的一尊高20.6米高的弥勒坐像。因此,景云寺是以须弥山大佛为中枢、以大佛楼为代表的石窟区。
  唐代石窟开凿的样式,在北周的基础上又发生了新变化,即除个别石窟仍保留了方形塔柱外,方形的佛殿样式已经取代了北周的塔柱式。窟龛的开凿大致有:平面横长方形平顶敞口窟,平面马蹄形穹隆顶敞口窟,平面方形平顶大窟,平面方形覆斗顶窟等。主要以方形或长方形平顶或覆斗顶的中型洞窟为主,不少洞窟内不另开龛,而是将佛像雕置于马蹄形坛基上,五尊或七尊,多至九尊,以利于观佛或礼佛。
  唐代须弥山石窟,规模最大的是第5窟、第105窟。在佛像的布局上,佛坛沿着凿壁设置,或在正面壁上设台基,辟佛龛,窟室中央空间明显增大。造像题材也发生了变化,除一佛二弟子、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外,天王、力士、魔鬼等题材的造型,也出现在石窟中,第62窟最具代表性,也是须弥山石窟造像中最为完整的一个窟。这一窟室为方形,穹隆顶,三壁开龛,中龛为一佛二菩萨,主尊为弥勒佛,旁边两龛各雕一菩萨造像。南北两壁对称,南龛主尊为地藏菩萨,北龛主尊为弥勒菩萨。两壁外侧,又是手执长矛、身着铠甲、脚踏魔鬼的天王,造像极为精彩。这一时期造像的主要内容有释迦牟尼、弥勒佛、接引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第105窟俗称桃花洞,是一座大窟,主室内有近6米高的中心柱,柱四面和壁面开凿大龛,很有气势。   唐代须弥山造像风格,已明显地表现出世俗化的特点,即以丰满为美,以雍荣华贵为美。无论佛还是菩萨,是弟子、天王还是力士,都雕凿得丰满圆润,栩栩如生,内着僧衣,衣薄透体,自然流畅。菩萨上身袒露,斜披络缨,下着贴腿裙,腰间系带并折出大裙一角,显得体透轻纱,多姿多彩。力士袒露上身,下着短裙,采取束扎带,光脚,攒拳怒目,表现了男子的健康之美。天王身着铠甲,下着战袍,手执兵器,脚踩夜叉,显得十分威武。
  元代盛行藏传佛教。元朝建国后,忽必烈分封其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建王府于固原开城。王府信仰藏传佛教,王府有藏传佛教高僧。缘此,对于须弥山石窟造像应该也有影响。笔者曾数对须弥山第46、48窟做过考察与辨识,认为须弥山石窟藏传佛教文化对石窟造像有明显影响者就是这两个洞窟:第46窟有改造后的藏传佛教造像,第48窟的藏传佛教彩绘造像。从时间看应该是在元代,最晚,也应该是明代初年。明代,是须弥山石窟夕阳返照时期。明英宗赐名&圆光寺&,对须弥山大兴土木,整饬修缮,是与明朝政府在固原设置的政治军事机构和控制西北的军事政权有直接关系。明代须弥山的再度兴盛,已不是前代大规模地开窟造像,而是寺院文化兴盛的再现。
  须弥山石窟除造像外,还有唐、宋、西夏、元、明各朝代的题记30余则,壁画近10处,有明代的壁刻3通。这些题记和碑刻,有助于研究者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与石窟文化在固原的表现,也是文化旅游观赏的绝好去处。
  须弥山石窟艺术对龙门、云冈石窟的影响。中国的石窟造像,有雕塑和开凿两种形式和类型。由最初的泥塑彩绘过渡到造像开凿,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即由塑像到彩塑与雕凿共存,再到纯石刻雕凿,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由西向东逐渐发展的。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造像为泥塑,敦煌莫高窟为泥塑彩绘,炳灵寺造像大多为彩塑,或者石胎泥塑,麦积山石窟仍是以石胎彩绘为主;而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石窟造像均变成石刻雕凿。而须弥山石窟造像也是石雕开凿的。须弥山正好处在西方泥塑与东方石刻的形成与过渡带上。换句话说,须弥山石窟开凿早,佛造像是采用石刻手法雕造。这种石窟造像艺术手法的更替和定型,是在须弥山完成的;它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造像奠定了基础。
  4.开城遗址
  开城,位于固原城东南20公里处六盘山腹地,属丘陵地带,清水河绕遗址而过,居高临下。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的前夜,率蒙古大军进驻六盘山并建有奠基意义上的行宫。此后,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都先后驻跸六盘山行宫。元朝建立之初,即废金朝设置的镇戎州,恢复原州建制。由于元朝在统一南宋过程中固原所处的特殊军事地理位置,元朝在固原的政治、军事政权建制出现多元格局。
  元朝建立之初,只是半壁河山,统一南宋是元朝统治者的政治使命。而与历代不同的是,元朝军队的大后方在北方草原,固原又是蒙元军队进军南宋、入四川迂回用兵的中枢地带,在军事地理上属战略要地。因此,元朝在恢复地方政权建制原州之后,忽必烈即于至元九年(1272)封皇子忙哥刺为安西王,&赐京兆为封地,驻兵六盘山&,分治秦、蜀,改原州为开城路,管辖地域范围包括当今西部地区。至元十年(1273)立开城府,遂以安西王府代之。同时,忽必烈再加重皇子忙哥刺的权位,&诏安西王益封秦王,别赐金印,其府在长安者日安西,在六盘者日开城,皆听为宫邸&。同时,安西王府置王相府,两府并开,&在长安者日安西路,在六盘者日开城路&,为其行都,而且都称为&上路&。至此,开城路实质上囊括了元代地方政权的所有建制:路、府、州、县。
  安西王府权力最重的时期,是元朝攻取南宋时最关键的六年时间(),因为这时的六盘山安西王府直接控制着四川的战局。最具权威性的表现,就是安西王可发布带有&皇权&性质的&教&的谕令,它有着与皇帝&圣旨&一样的作用。安西王实际上扮演着忽必烈经营秦、蜀,攻取南宋的直接代理人的角色。安西王地位至尊,权力之大,实属罕见。从政权建制的角度看安西王府的存在过程,自然是一种特殊现象,不能把它与常设的地方政权建制放在同一个层面上看待。至元十七年(1280),忙哥刺卒,子阿难答嗣,安西王忙哥刺死后不久,朝廷即罢王相府。虽然忙哥刺的儿子阿难答袭取王位,但已不能同其父忙哥刺时期相比。这时,战争已经结束,固原所在的安西王府已完成了他的特殊历史使命。但此时阿难答麾下15万军队,不但是防御中亚察合台王后的主要军事力量,也成为回族形成的重要历史文化背景。因为,这15万蒙古军队中。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当大德十一年(1307)年阿难答参与宫廷皇位之争失败后,安西王与他的安西王府已出现衰落之势,安西王府的辉煌时代已成为历史。
  至治三年(1323),开城府降为州,隶属于凤翔道,辖开城县、广安州。1368年,元朝统治画上了句号。当我们现在追溯元朝统治时期在固原的政权建制的过程时,就会发现近百年间固原历史的辉煌与衰落,是伴随着统一南宋的战争和安西王自身作为而相始终的。从地方政权建制及其演进看,更是有别于其他朝代,因为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有路、府、州、县四等,而开城安西王府所在地就集中体现了路、府、州、县这四种政权建制的格局。固原历史上的政权建制,路、府两级存在的时间,与整个固原历史长河相比,确属昙花一现,但独元代才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姚燧(),是元代著名学者。他撰《延厘寺》碑文时,正在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任上。《延厘寺》是安西王府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厘寺》的修建,是安西王阿难答为纪念忽必烈和皇后,于元贞二年(1296)报请成宗皇帝准允动工修建的。前后经过8年时间的修建,始告峻工。姚燧为新落成的寺院题名并撰写《延厘寺》碑文。
  姚燧描述了安西王府建筑的华丽,&名王雄藩无有若是&者。特殊时期安西王府,管辖陇东、甘凉、蜀地、羌地等,西部地区大多皆在辖境之内;军事、赏罚、刑威、商贾、赋税、盐铁等皆隶属于王府。尤其是诏益封秦王后,绾两枚金印,一藩二印。府邸在长安者为安西,在六盘者为开城,皆听为府邸。费用不足时取之于朝廷。自至元九年(1272)置王相府,到安西王忙哥刺逝去,前后7年时间。《延厘寺》铭文文字不长,但描写极尽姚燧之才华。&&&土木之工,雕楹绘墉。朱尘绮疏,匹帝之宫。金茎一气,颉颃上下&&&,整个建筑格局,显出的是皇家气息。从《延厘寺》前的大柱子到楼舍的修建,从天花板的装饰到窗户的镂空雕刻,再现的是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度金流银的建筑样式,可与元大都北京的建筑相比。铭文里同样写到了成吉思汗、忽必烈&帝开其先,面势略畔&的经营过程,这里不光是指《延厘寺》建筑,应该包括对整个六盘山安西王府的修建格局:依山(六盘山,即略畔)面水(清水河)。   六盘山安西王府建筑群,在姚燧笔下是&八稔成绩,岿然都城&。&八稔&虽指《延厘寺》修建所花的时间,但&岿然都城&却是从安西王府建筑群意义上说的。安西王府建筑虽然毁于数百年前的大地震。留给后人的仅是遗址和残留在遗址上的度金流银的建筑饰件,但透过姚燧的《延厘寺碑》及其文字里,其辉煌程度和建筑格局是能够看得很清晰的。从近年文物考古部门考古发现看,开城安古王遗址勘探出土有大量研究价值的文物,诸如灰陶龙纹瓦当、釉陶龙纹瓦当、兽面纹瓦当、釉陶龙纹滴水、琉璃脊兽饰件、台沿螭首、龙纹角柱石、黄釉琉璃塔刹、金冠饰等,还有署名为&开城路&的铜权、铜造像等,他是研究安西王府建筑的第一手史料。
  由《延厘寺》的建筑样式及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它宏大的规模和富丽与堂皇。《元史&五行志》记载,大德十年(1306)八月,固原曾发生过一次震级强烈的大地震。&开城地震,坏王宫及官民庐舍,压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余人。&。从地震伤亡的人数看,开城安西王府的建筑规模是很大的。
  2003年、2005年、2006年三年期间的不同时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开城安西王府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此后形成《开城安西王府遗址勘探报告》,对安西王府府城的格局规模、建筑构件、出土文物等都有较详尽的文字内容,包括一些数字记录和文物图录。王城遗址,是元代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址,由主城和瓮城两部分构成。主城内夯土基址,在城内中心偏北处。台地周围暴露出大量黄、绿釉色的琉璃瓦片、琉璃瓦当、琉璃滴水等。城内共有5处夯土基址,其中规模最大的中央基址在城内南北中轴线上,应该说,这里就是安西王府宫殿遗址。周围到处散见有青灰色砖块,大量黄、绿、白釉板瓦和筒瓦残片,还有黄、绿釉龙纹瓦当和滴水残块、青石质台沿螭首及刻有花纹青石块等,套兽与鸱吻造型,是王府建筑重要的饰件。石质构件,目前能看到的遗物包括台沿螭首、角柱石、门墩等,通过它们就能看出安西王府建筑的辉煌来。这些色彩绚丽的琉璃饰件与雕刻精致的石刻品,说明王府建筑的辉煌和建筑样式的高规格,再现了安西王府皇家建筑的格局和气派。
  开城,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地方。蒙元时期的几次西征,开通了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通道。在这个背景下,翻越六盘山的丝绸之路北道中路亦随之开通,与安西王府距离更近,交通更为便捷。实际上,奠定了西(安)兰(州)公路的雏型,对后来的交通发展影响很大。
  2001年,开城安西王府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机遇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亚各国都非常关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对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了动议,即将中国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遗产整合起来,捆绑式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曾进行过多次国际联合考察,举行过多次专家研讨论证会。直到2005年11月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之后,正式通过了丝绸之路中亚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计划,奠定了整个申遗的基础。
  2006年8月,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新疆吐鲁番召开&协商会议&,签署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吐鲁番初步行动计划》,申遗工作启动。2007年12月兰州会议,正式宣布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中国段6省区48处备选遗产名单,公布了申遗工作时间和进度。2008年6月,在西安举行丝绸之路申遗协商会,将申遗时间推迟到2010年。2009年5月,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次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区域协调会。为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当年11月在西安召开丝绸之路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来自中亚4国及阿富汗、印度、伊朗、日本、尼泊尔、韩国、德国等国的代表和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代表和中国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中国段文本编制单位及丝路沿线6省区相关文物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主要交流了编制工作中遗产地价值标准、申遗信息库建设等问题,明确了下一段工作的目标。由以上这个工作时段看,各项工作都在加紧推进。
  同时,宁夏在这方面还加大了工作力度。2009年8月,在宁夏银川举办了由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和宁夏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多维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加强&丝绸之路&学术交流,展示&丝绸之路&考古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推动&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进程。
  由以上经历看,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稳步推进,后续工作不断加强。丝绸之路宁夏段备选的4处遗址都在固原境内,固原又处在整个丝绸之路的重要区段。因此,应进一步做好遗(址)存文化遗产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不但要从宁夏固原段遗存自身加强研究,还应该将丝绸之路固原段放在整个丝绸之路大背景下来研究,它既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又是一个跨越欧亚的整体。在这个空间上来研究宁夏固原丝绸之路文化、尤其是备选的4处文化遗址,才能提升固原在丝绸之路研究方面的特殊影响力。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展示着国家层面上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揭示了汉唐以来泱泱大国的历史和文化交流的辉煌。即使到了明代陆路丝绸之路逐渐冷落的时期,仍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交流的作用。法国人阿里&玛扎海里《丝绸之路》一书,就是对当时丝绸之路文化最好的诠释。西北地区古丝绸之路是世界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文化申遗,对提升宁夏丝绸之路文化及其影响力,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它将在丝绸之路文化世界层面上,彰显固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同时,更有助于提升固原的知名度,有助于宁夏旅游文化的深层开发。&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
>更多相关文章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