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能有多强大?
学习,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改变命运的方式,一个改善生活的途径;它是从出生就无法抗拒的自行为;它影响你的各方面能力,从而决定你的经济实力;我思故我在,当你阅读这些文字你正在学习,正潜移默化地进步着。那么,学习是一种能力。它的本质是一种怎么样的行为?它对自我到底的影响到底有多严重?如果它失控,我们会怎么样?如果我们学会正确的学习,我们的人生会怎么样?是你曾经的学习结果影响着你的现在?还是你的学习方式取向影响着你的未来?如果“变态”地使用人类这项独特的技能?
116 个回答
承蒙知友们的欣赏与点赞,再次申明一点:文中的主人公不是我,他是我大学时的一个老师,唐翼明教授。为了大家更好更完整的了解他的关于强大的学习能力的故事,我在此作一次增补。----------------以下是***原文----------------以下是关于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个拿到硕士***的人自传的真事:1976年文革结束,次年***上台,新政开始。***所做的第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重开高考,1977年招收了文革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年底宣布第二年将要招收第一批研究生,但只限于理工科。我当时立刻就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大改革的开始,也是天下读书人一个极其难得的转机。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基本停止了十年,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断层,一方面是市面上人才稀缺,无才可用,一方面是仓库里人才堆积,近于霉烂。这第一次的高考和研究生的考试,将从大量堆积的人才当中拔出佼佼者以应国家急需。这些被拔出来的佼佼者也就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各阶层的骨干。必须抓紧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当时令我非常遗憾的是,我只有一个高中***,离开学校之后又没有再搞过数理化,在中学教的是语文,要在短短几个月内把数理化进修到能够报考研究生的水平,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力劝我学水利的弟弟去报考,但是我弟弟说他1965年考进大学,才上了一年课就搞文化大革命,所以没有学到什么,现在要考很困难,何况他并不怎么喜欢理科。不久之后,教育部又加发一个通知,说第二年的研究生招考也将包括文科。我喜出望外,立刻决定报名。那一年我36岁,正是报考研究生的最高年限,我庆幸自己至少还具备报考的资格。同时***还做了两项极为重要而英明的指示:第一,是不计较学历,报考研究生并不要求有大学学历,而只要有同等学力即可。第二,不要纠缠考生的家庭出身之类的所谓政治问题,只要本人没有犯过大错误即可。这两条措施也等于为我开了特赦之门,否则以我高中毕业的学历和“外逃的反革命分子”家庭背景以及在文革中两次被打成反革命的经历,要想报考是没有希望的。但即使这样,当我决定报考时,我周围的亲戚朋友除了我妻子以外,没有一个人表示支持。他们说:“你考了两次大学,考了全省第二名 ,人家都不要你,你还做什么梦啊?”但是我决心已定,我知道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关键,无论如何我要抓住一试。如果实在考不上,此乃命也,但是如果我连试都不试,我绝对会后悔一辈子。1978年二月报名,当时我可以报考的只有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跟古代文学(后来叫《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两个专业,一直到报名之前我都拿不定主意报哪个比较好。一位跟我同时准备报考的同事(他报考数理)对我说:“你到现在连哪个专业都没有考虑好,我看你是没有希望了。”非常遗憾的是,后来他自己却没有考上。我最后选定了古代文学。我记得当时要考的是五门功课: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唐代文学,外语,政治。二月报名,五月考试,我只有大概一百天的时间可以准备,而当时我在三阳路中学教书,每周要上十二节课,同时我又是江岸区语文教师培训班的老师,每个星期要给中学教师们上一次文学史课程,这两件事情是无法暂停的。所以我白天几乎没有时间来做考试的准备,只有晚上跟周末可以利用。我告诉自己,这个时候如何调动自己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排除一切跟考试无关的干扰,并且抓住重点,不浪费任何精力,对于我是极其重要的。首先我决定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和唐代文学这三门上,而外语和政治只耗费最少的时间跟精力。因为很明显,外语不可能在三个月之内有特别的提高,我那时选的是英文,我决定只花很少的力气把一本薄薄的英语语法手册再认真地读一两遍,英文单词则完全不去管它,记得多少就算多少,不再学新单词,因为那次的英文考试是允许带字典进考场的,所以把精力耗费在词汇的记忆上,既无必要又无效果。其次是政治,当时的所谓政治我断定只会考一点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时事,这都用不着做什么准备,只要在临考前找到一本合适的资料拼命背熟就行了。剩下的三科是专业课程,我决心把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放在这三科上面。这三科内容宽广,当时高等教育停办了十年,所以也没有什么现行教材可循,以什么作为复习的根据就成了非常棘手的问题。我凭自己的读书经验认为古代汉语所有的教材中以王力的《古代汉语》(四册)为最好,也是文革前大学通用教材,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两遍,我就靠这本书学通了古文。现在我决心在三个月内把这本书从头至尾再细读一遍(一共二千页),至于古代文学我觉得当时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三册)是最好的、也最权威的书,这本书我从前也读过,我决心把这本书从头至尾再详读一遍。至于唐代文学,我决定以中国文学史中论述唐代文学的部分为重点,再旁及其中提到的重要作家跟作品。剩下的问题就是集中时间跟精力。我的办法是除了上课以外的一切其它事情,一概停下来不做,例如:不拜访任何亲友,不跟任何亲友会面、吃饭、聊天;不给任何人写信,包括母亲(我平时每月必写一至二封信);不看电影,也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连每天早上必打的太极拳也停下来。总之,一切可以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都节省下来,全部花在准备考试上。我那时一家三代六口人住在一间只有十八个平米的房子里,而且三个孩子又小,所以我每天下班回家吃完晚饭就骑自行车到学校,在空无一人的教研室里读书,每天深夜十二点才回家。这样,我每天至少可以保证六个小时能够不受任何干扰,专心致志地准备考试。如此一直坚持到五月份笔试。记得中间还有一阵碰到停电,我只好买了几十根蜡烛,一次点十根,环立桌上,烛光摇摇,蜡油四溢,埋首书中,不亦乐乎。此情此景,恍然如昨。笔试之后过两个月举行口试,口试的重点是古代文学。那时候完全不知道口试中老师会问些什么问题,而中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这一次要复习的范围就比准备笔试的时候更不知道从何下手,我只有更抓紧时间。幸好六月份放假,全天都可以用来读书。每天清早吃完早餐,就抱着一堆我想得到的书坐在门前的树荫下,脱掉上衣,打着赤膊,穿条短裤,泡一壶浓茶,不断地翻看、做笔记,每天读书的时间至少在十四个钟头以上。从二月至七月大约五个月的时间,这一辈子读书从来没有这么努力过。幸好这中间基本上没有生病,直到七月份口试前才害了一场病,是左腿的脉管炎,我一边吃药打针,一边仍然不放松,幸而老天保佑,十天之后也就痊愈了,并没有浪费我什么时间。九月份放榜,我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武大中文系研究生。如果我一生中也有所谓时来运转的时候,那么转就转在这一刻上,如果我那次没有考上研究生,此后下半辈子的命运就完完全全不一样了。这一段经历让我明白,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或曰人生滩头,如何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并且抓住重点,毫不松懈,实在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而能不能做到这一点,第一需要意志,第二需要智慧。------------以下是且称作续集的故事----------我很怀疑自己在三十岁之前是否知道世界上有一所哥伦比亚大学,鼎鼎大名的胡适是哥大毕业的博士,照理说我们这些读过几本书的人都应该知道,但是1955年大批胡适反动思想,我尚在衡阳乡下读初中,未能躬逢其盛,何况我们要批的是胡适的反动思想,至于胡适光荣的学历跟履历是没人宣传的。听说我进了哥大以后,我曾任教的三阳路中学的一位英语老师还说:“什么哥伦比亚?从来没听说过,肯定是野鸡大学。”想来我也不会比他高明到哪里去。有一点非常确定,就是我在三十九岁到达美国之前,肯定没有做过进哥伦比亚大学的梦。就是到了美国,也是半年之后才敢有这个念头。我到美国的头半年呆在洛杉矶,在那里进了一个英语补习班。后来有一位在纽约附近的新泽西当大学教授的父执在***中告诉我,你要补英文不如干脆到纽约来,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很好的美语进修班(American Language Program,简称ALP),我可以帮你申请。我于是来到纽约,进了哥大。来到哥大在纽约市西116街的大门时,我站在门口呆了半晌。望着门前一左一右两个雕刻的西腊女神,以及石柱上的两个英王皇冠(哥大的前身是英国的国王学院),心里真正是百感交集,恍若梦寐。我怎么会来到这个地方?三十年前你在衡阳金溪庙,这个时候正是土改工作队来封你伯父的门的时候,你还记得那个深秋的下午,你跟堂弟抬水回来,站在厨房的门口,凄凉的斜阳把你长长的身影投射在黑色的泥巴地上。二十年前,你高考落榜,高中毕业生的你被老校长收留下来在母校教俄语。十年前的你,还关在牛棚的“五不准”学习班中挨批斗。五年前,文革还没有结束,四人帮还嚣张得很,大家还战战兢兢。三年前这个时候,你还没有接到武大的录取通知书,你那时候还是个只有高中毕业生学历的中学教师……你现在怎么会在这里?在这个世界一流学府的门口?这是真的吗?但看来是真的。在初秋的艳阳和爽气中,我一脚跨 过了这道门坎,我成了哥大的学生了。但不不久我就发现,没错,我已经是哥大的学生,哥大的注册本上已经有我的名字,但是这个学生却带点编外的性质。等我念完了ALP以后,没人能够保证我继续是哥大的学生,哥大的研究所需要另外申请,能否批准尚在未定之天。我拿到申请表,在那位父执----他叫陈庆,是纽约新泽西洲罗格斯大学教授----的指教下填好了表,附上我在武大的***、硕士论文,和在国内几个杂志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向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简称EALAC)提出了申请。1982年年初,我得到了东亚系的回函,上面说:我们很高兴地接受你为本系的研究生,不过有两个“但书”:第一,你在武大研究所的成绩非常优良,但我们现在还不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位,所以你在本系需要从硕士念起,不能直接念博士。第二,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语教育状况,我们很担心你的英文是否够用,你既然已经在本校的ALP就读,那么我们希望你在今年秋天入学前要读到ALP的最高级,即第十级,你才可以进入本系研究所。第一条我很愿意接受,我在中国没有念过大学,念两个硕士也是应该的,正好可以给我自己多一点时间读书,何乐不为?至于第二条,对我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在中国学的那一点可怜的英语,再加上在洛杉矶补习的几个月,到纽约后才考到哥大ALP的第四级,上面还有六级,如果我按照正常程序,一个学期念一期,那我一共还要三年才能把ALP修完,换句话说,我要到1984年秋天才能进入东亚语言研究所,再加上八年的努力(在美国常春藤盟校,花八年时间念个文科的硕士加博士是很正常的),我才能拿到博士。我现在已经四十岁了,到那时我不是五十岁了吗?何况到1984年这个录取书还有效吗?这一点通知书上并没有说明。所以上策是在1982年9月以前修到ALP最高一级。我想了想,这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因为ALP的规定是一级级地考,你只要考过就可以进入下一级,没有限定你用多长时间。我已经尝试过,在1981年秋季念了两级,从四级修到了六级,如果我拼命,在1982年的第一学期(五月初结束)我就可以升到第八级,然后利用暑假四个月的暑期班,再拼拼命就有可能在九月进研究所之前修到最高的第十级。只有这样,我才能保证自己真正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否则只能算是哥大的外围而已。我意识到这是我人生的又一个滩头。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再一次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抓紧你的竹篙奋力地冲过去。你会胜利的!1982年9月,我终于修到了ALP第十级,我也终于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注了册。我对自己说:你终于进了哥大,你现在可以宣称,你是哥大的学生了。
我妈,标准的农村妇女,小学文化,识字,能读会写,但不会拼音。平常家里蔬菜吃不完上街摆个小摊卖菜时,口算能力比我强,但像卖猪这类金额略大的计算,也得上计算器。09年,我打暑假工赚了钱,给她送了一部手机,步步高的直板手机。我想着帮她存好常用的联系人,教会她拨号,能打能接就行了。可是那年寒假,她要我教她打字,她要学发信息。我自己没用过笔画输入,但耐着性子给她讲“笔画输入”的使用方法。她年纪大了,虽然身体好,可到底常年务农操心,学习能力跟城市里生活惯了的阿姨们完全不能比。但她有恒心,是真有恒心----她每天不做事的时候就拿手机练习自己学习的输入法,把我们村的每一个人的名字挨个用手机输入法打一遍,拿来练习。我记得那个“竖心旁”的偏旁部首我都要试半天,那会儿的手机笔画输入并不容易学。教她的次数多了自己也缺耐心,忍着脾气不发作,可脸色总不好看。每天被她问N遍,教N遍,然后回头又忘记了。嫌我脸色不好,还得把我骂一顿,念叨她怎么一把屎一泡尿把我拉扯大的,我没良心。我又只能陪笑,耐着性子教,整整一个寒假,差点疯了,恨自己不该送手机她。中途她也放弃了好几次,不学了。可过不了一会儿,又捡起手机,继续练习。也好玩,我们土家族还算讲辈分,所以同村近邻大家平常都有辈分称谓,很少叫名字。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很多看着我长大的人,我却不知道全名,很多叫诨名的,我以为大名亦如此。所以见我妈以他们的名字作素材练习,我也有新发现。一日晨,我刚醒,就收到我妈的信息:“儿子,下楼吃饭,饭好了”。当时的心情,形容不来,实在情趣至极,觉得我妈也是一个浪漫的人。我爸说她抱着手机弄了一早上,就发这几个字,饭都不做。虽然不该这么比喻,可我一直觉得我妈像史湘云来着。后来我回学校,经常收到我妈的短信。我也经常给她发短息。上网看见笑话,觉得她喜欢的,就发短信她。这么多年了,依然保持这个习惯。老家的同学都很震惊这一点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人,能像我妈那样熟练发短信的人不多,尤其是她那个年纪才学的。后来给她换了手机。她现在用的4s,有手写,还有微信可以发语音,可是她依然喜欢笔画输入。她的朋友教她用手写,她说儿子说的,用笔画输入可以锻炼大脑,预防老年痴呆。话语里,其实也有骄傲的成分。她也开心自己通过努力,学好的笔画输入。对那个阶段的人来说,这种成就感还挺难得的。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让我20多岁的我受了极大的教育。你问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我觉得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没有局限,只要他愿意。这件事过去好几年了,可现在想起来,依然很受鼓舞。后来我想自学英语。脑子里总有一副画面,我妈围着火炉,拿手机按我们村每一人的名字来练习她学的笔画输入。
小时候,我大概10岁吧,邻居2-3岁的儿子。我们一起吃一种糖粉末(据考证,应该是绵白糖)。我用舔的。他用小纸片把糖粉分成一小堆一小堆,再把每一堆弄成一小排,然后用吸管吸。每吸一次,都抬起头打个喷嚏,再露出满足的微笑。吸几口,还咳嗽几声,假装吐痰20多年后,我还忘不了他那惟妙惟肖的动作表情。永不瞑目之类的电视电影,演技真的太差。。。在医院急诊实习时,遇到1个躁狂病人,家人说不出他哪里不舒服,就是胡言乱语和打人,在急诊室来回踱步,自己拔了针头,还要打护士。。。我看着他的表情和眼神,突然想起来邻居小男孩。。。然后直接报警,验血。就是吸毒了。有朋友说没看懂。。。小男孩父亲吸毒,不小心被孩子看见了。孩子学习能力强,即使不理解吸毒是什么。但是惟妙惟肖的学习了吸毒的准备工作,吸毒的具体动作,吸毒时的心态,眼神,吸毒导致的副作用,呼吸道刺激。。。太惟妙惟肖了。即使是专业演员,也比不上小男孩。。。。。我就是根据小男孩的演技和眼神 发现了一个吸毒者。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1912年生。1931年,物理5分,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物,转学物理系。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5月,钱伟长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他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 力学专业;招收中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 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与此同时开创了全国现代数学与力学系列学术会议,开创了理论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强大的学习能力吧。(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我来讲讲什么是“非主流”的学习能力强好了。大学毕业五六年,我同学里许多当年专业上很“二把刀”的人,都感觉好像找对了自己的路,搞出了名堂。尤其是刚哥和彪哥。我们大学的专业是中文,刚哥和彪哥都属于高考专业没填好,被调剂过来的,对中文毫无兴趣,专业课烂的一塌糊涂。刚哥大二开始,就去了另一所大学辅修会计双学位,每天没事儿就在宿舍里抱着几本经济学的书自己啃。大学毕业后,刚哥把***仍在宿舍,用双学位的***去找工作。一个985中文系的学生拿着另一所普通高校会计学的辅修***,执着地要找一个财务类的工作,这阵势把许多公司的HR都震惊到了。或许被刚哥这股“中二”的精神所感动,他最后被一家汽车企业招进了财务部门。我们原本以为刚哥到这里就差不多该消停了,再过几年可能也要存钱买房、结婚,成为那个企业里一名优秀的财务人员。没想到,刚哥却一发不可收拾。他考过了CPA。然后考过了CFA,一级,二级,三级。我当时听说,CFA三级的人在市场上的年薪不会低于40万。我们都觉得他差不多了,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做到了多少经管学院的学生都做不到的事儿啊。但刚哥不这么想。今年,他辞职了,用工作几年的积蓄去复旦读MBA去了。我们都觉得,这娃是想要逆天啊。彪哥更神奇。和刚哥一样,彪哥对文学、诗歌类的东西也没有兴趣,但和刚哥不同的是,他大学里对别的东西也没啥兴趣。为了打发时间,只好锻炼和保养自己。每天都在楼道里做广播体操。他会做好几套不同的广播体操,每天上下午各做一遍,每顿饭后都要坚持用洗面奶清洗脸上每一个毛孔,每天晚上九点钟就上床睡觉。因为他的行为太奇葩,我们一直都把他当成《挪威的森林》里的“敢死队”来看待。等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彪哥因为专业课一般、又不搞学生活动,成功地在校园招聘环节,没有找到工作。这也容易理解,毕竟一身白白嫩嫩的肉也不能当饭吃。等到大家都离开了学校,彪哥没办法只好决定待业一年,好好考个研。然而,因为专业课太差,他再一次成功地没有考上。这时候的彪哥已经不得不出去找工作了,但待业了一年,他更没有什么找工作的本钱了。找来找去,去了一家很小的中学生培训机构应聘,准备当个培训老师。老板亲自招人,看了看他XX大学中文专业的简历,问他:你是来应聘语文老师吗?彪哥一脸痛苦:不是,我不想教语文。老板笑了:你一个学中文的不当语文老师,那你想教什么?彪哥想了想说:要不数学吧,我高中时还挺喜欢的。老板随手抽出一张高三数学试卷对彪哥说:你现在做,就在这儿做,能拿140分以上,我们就要你。于是在时隔五年后,彪哥再一次打开了一张高中数学试卷,然后,闻到了一股初恋的味道。最后的结果,121分。麻痹啊,鸡汤果然都是骗人的。彪哥都准备收拾东西走人了,老板反而笑着叫住他:虽然没上140,但你一个学中文的还能上120,已经比我想象的好多了,我们最近正在招新老师培训,你来试试,培训结束能通过就留下,不行就算了。培训时间是一周,彪哥每天都要做近十张高考数学试卷,等到培训结束的时候,他基本上每次都能做到满分了。于是,彪哥去了这家小小的培训机构做了数学培训老师,专攻高三数学。 然后,跳了几次槽,他现在已经是一家知名培训机构的高中数学培训名师了。这两人都是我的同学,真人真事儿,只有名字是我瞎取的。从专业课的角度来讲,这两人的学习乏善可陈,整个大学期间我都没见过这两人有什么“强大”的学习能力;但在找到他们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后,在我们所没有关注的角落,他们却默默地爆发出了惊人的学习潜力。你们很难想象,当我第一次听说刚哥考过了CFA三级,辞职去读MBA;彪哥完全放弃了中文专业,成了中学培训圈里很有名的数学老师时,有多震惊。直觉告诉我,他们俩的故事很可能揭示了一个真相:我们长久以来关于学习的许多看法和观点,即使不是错的,也至少是不准确的。这才是关于这个问题,我最想说的东西。--------私货的分界线--------这两年,我的同学和朋友圈里有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那些从小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毕业跟风进了大国企/知名外企/考上大部委的人,越来越感到后继乏力。他们从来也不乏学习的能力,学什么都学得很快,做什么都能做的还不错,所以在毕业的前五年,无论是社会认可度还是收入,他们一路领跑。但在毕业五年后,不少在学生阶段表现并不突出的人,却越来越后来居上,弯道超越。这些后来居上的人,大部分都拥有两个特质:要么就是有一技之长,要么就是在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领域里全身心地耕耘。受限于我们的家庭和教育,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这样:不管喜不喜欢,擅不擅长,都得要以那些“学习能力强”的人为标杆,你考不过他,就是不行;但社会并不是这样,你完全不用管另一个领域里别人有多能学,有多能考试,有多传奇。你只要专注于把自己所在的领域做好,你的成就未见得就比他们小。这些人里面,除了刚哥和彪哥,还有个女生也很典型。她从小虽然成绩很好,却喜欢追星和八卦,大学里保持专业成绩年级前三的同时,还是多个明星后援会会的会长。研究生毕业后,她并没有选择她完全够得着、看起来更高大上的工作,而是执着地去了一家娱乐周刊。在那里,她把自己八卦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工作之余还在给多家杂志写稿子,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写八卦。一点一点的做起。现在,她的公众号关注数应该已经大几十万,很多文章一出来就被各种媒体抄。我现在看到她写的这些文章和文章下动辄十万+的阅读量,简直一脸懵逼。这就是专注的结果。所以,别太相信这个问题下诸多吹逼的***。那些金光闪闪的考试成绩、***、学习经历,也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了不起。所谓的学习能力强,不是要做到学什么都强。而是,把自己强的那一部分学的更好。------------更多的干货、经验和故事,欢迎去我的微信公众号“栩先生”瞅瞅。
我也来贡献一个,这故事太经典了,但确实是真人真事。
想当年太祖龙御归天,十年浩劫终于结束,高考恢复,全国学子积极报考。研究生考试也开始了,有位知青好不容易从下放的农村回到城市,他原本是清华本科生,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教育好多年,年龄已经有点大了,但是决定报考清华研究生。他本来是学俄语的,但是多年都没看过俄语,因为那时中苏分裂,学俄语等于给苏修势力当特务,听说读写早都忘光了,着急的很。这时别人给他出了一个不太好的主意:考日语,日语可能跟汉语接近。他稀里糊涂突击了一段时间日语就上考场了,当然考的稀烂,居然只考了8分!
那时是人工登分,登分数的人看到他的分数时愣了,8分?怎么可能考8分?这可是研究生考试,怎么能考8分?应该是80分吧?结果这家伙随手给改成了80分!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确实是8分,是自己弄错了,心想好险差点出事,赶快把那个0给划掉,结果这一笔划得不太好,成81分了!最后竟然就按81分报上去了!
这位考生自己也不大清楚怎么回事,就靠着狗屎运又考回了清华,但是过了几个月露馅了,因为分数不对,清华要把他赶走,结果此事被清华校长知道了,心想这学生以前是咱老清华的,我跟他谈谈。了解情况后,校长对他说,我给你一次机会,三个月后还考你俄语,考好了继续念,考不好走人。决定人生命运就看这三个月了,近十年没看俄语,本来早忘光了,他玩命看了三个月,,最后轻松考90多分,留在清华,后来又读了博士,上一代知识分子就是这种水平。
谢邀,那我就名正言顺来装逼啦!Part.1高三上学期,我16岁,就读于广东某沿海小城,市一中理科普通班。那时候年纪较之同学为小,仗着自己有些小聪明,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看小说,玩手机,看NBA,和同样中二的同学聊天吹水装逼。当年热衷于看一些网络小说,没错,暴露年龄的时候到了,我看的是《神墓》和《冒牌大英雄》,不看小说的时候就用s60的GBA模拟器玩口袋妖怪。第一次摸底考,我数学考了89,语文英语都是110左右,理综249。这个分数大家可能没概念,在当时大概是全市400名水平,可以很勉强上个一本,华师都困难,应该是华农。出成绩之后第二天晚自习,我们晚自习一节是80分钟,然后休息20分钟,再80分钟,19:00-22:00三个小时。刚过七点半我就被班主任叫出去了。就站在教室外走廊里开始训我,我当时就是个神经病,态度也是很无所谓的。因为我觉得我就是这次没发挥好,内容当然是都会的,只不过太粗心了。所以表面上我一直在嗯嗯哈哈,但都是左耳进右耳出,不以为然,就像以前那样。班主任训了我快一个小时毫无效果,他终于放了大招。时隔多年,原话我已不记得,但大概意思是说:你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你做出什么成绩了?你明明就什么都没有!而且你这样下去也还是什么都做不成。当时我觉得我收到了很大的侮辱,不只是因为我觉得他看不起我,还因为当时就在教室外面,全班都特么听到了....我只记得当时血往上涌,我几乎是咬牙切齿的回击他:你等着看吧,下次考试我一定考进全市前一百。(解释一下,我们市前一百名大约能上国内Top10,当时距离下一次考试还有大约40天)班主任笑,怎么可能咯!(用扶南话语气读,倍加轻蔑)我头也不回的进教室,当时第一节自习课下课铃响,我被训了五十分钟。从那天晚上开始,一点前睡,晚上十一点宿舍熄灯之后,自己用小桌板和台灯再学一阵子。六点起床,因为饭堂六点十分左右开门。不玩手机不打球上课也不讲话。数理化三科一概不听,上课就自己做题看书,只听语文英语生物。生物比较差,而且当时在总复习,所以听得很认真也做笔记。每天中午在教室趴着睡十五到二十分钟,去饭堂都是一路小跑,每餐饭最多二十分钟,下晚自习冲凉洗衣服二十分钟。其余所有醒着的时间都在学习。走在路上都在翻星火3500高考常用词。年轻的时候不会认怂,就是干。那段时间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不够用,同时很憋屈,想抓住一切机会证明自己。每天都攒着一股劲学习,效率真的高,刷数理化的五三和王后雄,做错一遍就自己变个条件再算,直到彻底弄懂了为止。四十天弹指一挥,很快就过去了。十二月初迎来市一模。考试那两天我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兴奋,就像是那种喝了红牛之后的亢奋感,考试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远胜高考..出成绩的时候先出了语数英三科,我记得特别清楚,三科加起来考了392。数学141是全市仅有的四个140+之一。唉,这还不是因为答主高中的时候英语一直是短板,常年英语比语文低分..关于英语,那是下面一个故事了。最后出成绩,理综280+。尘埃落定。40天,从全市400名到30名。然后之后的广一模广二模基本维持在650-660左右的分数,化学物理也连续考了几次满分,最终入了化学的大坑....唉,不说了,都特么是泪。我还利用晚上打灯的时间,马马虎虎翻完了四本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不过那是后话了。班会的时候,班主任说了这么一句话,成为了我高中的高光时刻:你们谁敢像xxx(我名字)一样,就是敢讲自己下次能考进前一百,并且能说到做到?男孩子,要有点阳刚之气!(因为我们班一向是女生成绩好,所以班主任比较针对..)全班鸦雀无声,而我挺直了腰板,觉得自己好帅。而这,就是我实力打班主任脸的故事。开玩笑了。其实我十分的感谢我的班主任,不,是感激才对。每年寒暑假都会去看他,前两天教师节还和他聊了一会微信。因为我明白,他找到了最适合我的方法来教育我,因材施教,他改变了我这个愣头小子的一生。没有他,我现在可能还在某个普通一本,甚至是二本读书。而我们高三九班也成为了本校历史上唯一一个和重点班刚正面的普通班。理科有两个重点班,大概加起来110人,但是考得好的时候,全市前一百名我们班有将近20个。理科前五前十前二十前三十都有我们班的同学。最后我们班主任也因为带出了我们这个班上了报纸和电视,去各学校分享经验作报告。而我也作为后进生成功逆袭的代表,大一大二这两年,回去母校给高三学子做过几次分享,也算是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顺带一提的是,我当年的生物笔记,被我的生物老师看到了之后,直接复印发给下一届学生了..然而,当年高考遇到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葛军大神,我被考的没脾气,服。发挥失常的我勉强上了一所省内985,从此告别了人生巅峰,走上了知乎圈粉骗赞的道路。这里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高中考试考察的不是思维,而是熟练度。是一个可以依靠针对练习从而获得的技能。高中知识没有很多是从智力上来说理解不了的,不像是大学。高中物理考一百是因为真的只有一百分,大学物理考85是因为真的只能考85.....这里最需要强调的是:Focus!Focus!Focus!我们评判一个人学习能力强大与否,其实聪明只是其中一个因素,高效专注的去把握所要求的内容,更多的是强调自制力。自制力虽受成长环境和个人天赋的约束,但毕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显著提升的,说白了,看一个人学习能力强大与否,要看他有多渴望去学习。人本性便很懒,不愿费力去改变和成长。而学习这件事情,回报往往在很长时间之后才到来,短期来看出力不讨好。所以只有明确目的的时候才会有动力。心无旁骛,目标专一的时候,效率真的惊人。当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开始感慨时间不够用的时候,往往是学习能力最强大的时候。一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而每当赶上这种时候,才往往是最专注,学习能力最强大的时候。所以每次我看到邀请我答的问题,诸如:距离高考还有三个月,我现在300分还有救嘛?在40天把数学从60分提高到120分,可能嘛?我只想说,虽然这有点玄学,但你真的很想做到,就真的能做到。我是幸运的,同时也希望每一个高中学子都会遇到一个尽职尽责的班主任。真的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part.2明天再回来跟你们讲讲我三周搞定GRE的故事,应该比前一个故事更直观,如果你们给我点赞的话。哎呀你们不要说我鸡汤嘛,现在给你一个反鸡汤的GRE故事。答主有点拖延症,准备申请也是拖拖拉拉的。大三下学期裸考了一个雅思7.0,很中二的觉得英语应该不是很大问题,于是大三暑假就看世界杯顺便进实验室了,根本没考虑GRE的问题,就只是报名了一个十月十***的GRE。开学之后,因为身边朋友同学好多都考过了GRE或者在准备GRE,他们都跟我说背背单词就行了,让我找例题去试试。我记得GRE官网好像提供两套例题,开学前两周我还真的没在意,在忙乎实验室的事情..然后九月十几二十号吧,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有天day-off,我觉着正好有空就去官网做了一套样题摸摸底,结果这一下就把我吓尿了..测试出来是312分貌似....反正就是申请啥破学校都不够的那种分数。其实做样题的时候我就懵逼了,说好的英语不是问题呢?说好的背背单词就行了呢?GRE这题目都是套路啊,填空题几乎全错..长阅读基本靠蒙..(?`□′)??┻━┻(?`□′)??┻━┻ (?`□′)??┻━┻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大概还有25天左右就要去考,考不过亏1200,然后两周之内好像还只能参加一次GRE考试。其实钱还是小事,关键是十一月中旬基本一轮申请就结束了,赶不上提交GRE成绩就GG了....满打满算我最多可以考三次,我一合计,觉得第一次要是考不过,后面两次心态估计更差,肯定就悬了,要过就只能一次过。不过我后来才知道,有的学校可以随后再提交语言成绩,?.....除开考GRE之外,我还有15学分的课程要修,其中包括两门本科生最难的level4的课程,还有一个毕设FYP要搞。这个FYP才是最坑爹的,我解释一下FYP的工作量吧,有些本校的local学生会主动延毕一年,这一年不修读任何课程,只做FYP这一件事,通常意味着每天6-8h的工作量。而我的supervisor(以下简称我老板)又是系里出了名的严厉和高要求,我当初也是对自己狠,才跟了他读FYP。内忧外患,可想而知。于是接下来的三周里,我的生活变成了简单的三点一线,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当时网上有一个背GRE单词的教程,叫什么《17天搞定GRE单词》。我看了看,觉得有两个问题,一是太慢了,十七天,我背完单词之后都要考试了,没时间针对理解题型;第二是,他的计划要求每天拿出8h还是12h,我真的没有这么多时间。’于是我决定自己来。我自己感觉生词率大概在33%左右。后面的拓展词汇生词率高一些,应该有接近50%,也就是说两个词里有一个不认识。六点准时起床,吃早餐背绿宝书。每天早上复习昨天四个unit的内容,大约半小时,然后背两个新的unit,大约一小时二十分钟。搞完这些大约八点钟,出门,到学校八点半左右图书馆刚刚开门。占个座然后就去实验室打卡了。实验室必须要去,因为老板不会管你是不是在考GRE,FYP是要有数据有result的,没有足够的data肯定不能毕业,我不能错过申请又延毕,这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嘛。老板是做organometallic的,我每天要早上去实验室开两支反应(有时是前一天晚上开好的反应),然后去上课,6h之后回来过柱子,旋蒸,打NMR和GC,看result。做有机的都懂,这一套下来要多长时间,所以每天要有5-6h泡在实验室也是少不了的,如果要和老板briefing或者和师兄discuss时间会更久,但实验室周日可以不去。每天上课时间平均在4.5h左右,这个是一定跑不掉的时间。因为大学课程基本全靠自学,去上课往往是为了印证和解答几个疑惑,不去听课的话就真的没办法搞懂,所以课是一定要听的,不然没办法保证GPA。剩下的时间都在图书馆,图书馆11点闭馆才走,大概每天5h。白天很难有整段的时间时间在图书馆,因为要上课要去实验室,所以白天零碎的时间拿来写assignment。晚饭过后,从实验室回来到图书馆大约是八点,要复习今天的课件,预习明天的课件,还要看老师给的参考书目和课本,还要给同学讲难点重点,一共只有三个小时的时间,几乎不可能够用。回到宿舍大约十一点半,洗澡啃面包回微信十分钟(不带手机去学校),然后解决完今天的课业问题,十二点半左右,复习今早的两个unit,然后再背两个unit。每天上床的时间都在两点,一分钟内绝对睡着,第二天六点闹钟响的时候感觉就是刚刚闭眼。不会有任何犹豫,闹钟响的三秒内肯定起床,然后开始新的一天循环。周四晚上比较特殊,周四晚上我不背两个新的unit,而是复习这四天的单词,再过一遍。周日由于不去实验室,时间稍微充裕一些,就会用一个下午复习前面背过的所有单词。第一周时间背完了核心词汇,第二周背完了拓展词汇。直到考试前,都是两天再过一遍生词,到最后一天过一遍生词,一本绿宝书被翻烂。前方高能。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六罐咖啡。前面提到了,不带手机去学校,带ipad。每天的娱乐时间只有三十秒,就是早晚各开一次COC上线收菜,收完下线,一次进攻都没有过。晚上回到宿舍五分钟回复完必须要回的微信,不再多聊。朋友圈那一个月是关闭状态,没时间刷。可能都是数字你想象不出来。有一次晚上回宿舍冲凉,我站着睡着了。有一次晚上回宿舍冲凉,我站着睡着了。有一次晚上回宿舍冲凉,我站着睡着了。醒来之后想给自己两耳光,因为睡了半个小时。半个小时,这一个没背的unit怎么补回来?没关系,如果睡四个小时太多了,我可以只睡三个半小时。第二天六点,照样起床继续背。后来考完试后,基友形容我那些天都是恍惚状态,他们和我说什么我几乎都听不到,就只会做我自己的事情。除非拍我几下才能问我问题,否则和我说什么我都不理..吃饭的时候也是一言不发,埋头狂吃,害得他们怕耽误我学习也狂吃,大家吃完马上就回图书馆。关于这个我倒是没印象了,因为我不记得他们跟我讲过话..答主偏瘦..体重一般在58kg左右,考完GRE后测体重52.5kg。不到一个月瘦了十斤。最后结果你们也猜到了,155+168。不算很好,相比起诸位知乎大神更是不值一提,两个室友都是暑假考的,一个326,一个330.......唉,泪。但是我满足了,因为够申请了..数学168很奇怪,可能是全对的人太多了吧,数学我应该不会错,不过现在看来也无所谓了。最终我赶上了申请,申了美帝八所学校的PHD,最后拿了offer,决定不去读博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有机会以后再讲。时隔多年,想起那天走出GRE考场时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现在是真的不行了啊....每天睡七个小时起床还是头昏脑涨的..干货一会补上来,写累了,你们看看故事先。干货懒得写了..给你们看一个有点用的东西吧,看完再来听我的live。感谢关注。有问题可以私信我,时间问题,会优先回复值乎上的提问。以上。另,欢迎大家咨询我有关香港留学的问题。
小时候放学去奶奶家,爷爷有半身不遂,奶奶一边喂爷爷吃饭,一边让我用小黑板教她认字。多,少,天,地,田,虫这些字。虽然她不想学拼音(因为浪费时间又学不懂),但仍然让这个刚学会拼音的我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爷爷刚刚过世后,怕奶奶一个人太孤单,我就跑去和她一起住。晚上我呼呼大睡,中途醒过来看她趴在被窝里,借着昏黄的灯光自己在絮絮叨叨地读本子上的字,我说你咋还不睡,她说你白天教我的我怕忘了,赶紧再记记,我老了,记性不好,你走了我就没人问了。我赌气的说,学了拼音就不用这么记了啊。她欲言又止,我翻个身,接着睡。长大了转学去外面念书,放假回来看奶奶,她洗衣服的手没停,叮嘱我要好好念书,刚想问我昨天在电视上看到的字怎么读,我往嘴里塞了块饼干,一溜烟就跑出去玩了。上大学第一次回来,奶奶因为动了个小手术,已经不再做农活了,我们俩盘腿坐在炕上,她带着眼泪非常高兴的说,你是咱家第一个大学生,奶奶可高兴了,大学好吗?我说好,很好。然后把假期当补课班老师赚的一部分工资给她,我说奶奶你看,你孙女不仅上了大学学了知识,还当了别人的老师教别人知识,赚了钱呢
(*^?^*) 去年过年的时候,我去大伯家看望奶奶,她支支吾吾的要我“帮个忙”,帮她把这一年不认识的字都告诉她怎么读。她颤颤巍巍地拿过来一个本子,还是多年前在昏黄灯光下的那个本子,一页页都是歪歪扭扭但是特别认真写出来的字。我就教她一个个读,她的视线越来越暗淡模糊,思维也越来越简单,我能清晰地感受得到。当然,也不再提拼音,只是不厌其烦的教她一遍又一遍的读。她依旧很勤奋。我说为什么不问大伯呢,她说他们都数落我,说我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识字。你有空给我买本三字经吧。今年暑假,我再去看她,照例还是要识字的。她又问我字,我却发现不是那个本子了,原来上一个本子的字已经都学会了。这个本子是我小学一年级得奖的本子,已经很破很旧了,字依旧工工整整,字的笔画也越来越繁杂,并且……字上面居然都有拼音!!原来是她照着大伯教自己孙女的拼音图,自学拼音,硬是把拼音都学会了!!我非常好奇谁教的,她说:拼音我看不懂,但是上面有图啊,你大伯教孩子的时候我就想在旁边听着,慢慢的就学会了……我说都学会了?她说都学会了。我说全部?她说对啊全部。(?⊙ω⊙`)……当时震惊加感动之余,照了张照片。哈哈是的,她在学百家姓 看着这些笔画繁杂的姓氏,回想起来,已经过去十年了。我从一个爱敲黑板装老师的小孩变成今天中文系的一名师范生。奶奶也从一个步履矫健的精干老太变成如今拄拐棍坐在石头上歇气的老奶奶,她的头发已是花白了,好像又矮了一点,爷爷去世,几经辗转,识字的本子也换了。拼音这种国际化的标准也终于和古老的方块字一起被她接受。其实说实话,我也不明白识字在奶奶的心里究竟意味着什么。她出生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后来闯关东到了东北,在粮库扛麻袋,种了一辈子的地,一直勤劳能干,养活了五个儿女,日子也算富裕。喜欢画画,喜欢听河北梆子,喜欢唱北京有个金太阳。唯一的偶像是***。她相信命运轮回,她无法接受世界***穿着比基尼选美,也爱计较买菜的缺斤短两。她今年80岁了。有些东西好像变了,但好像也有些东西,从未变过。
有次中学考历史,一个学期没怎么学,老头口齿不清,不想听。考试前一天,拖延症犯了,想通宵看完一本中学历史。结果,睡着了。6点起,决定不放弃,后面3个小时(包括坐在三轮车上在密密麻麻的菜市中间横冲直撞也在看,然后考试迟到了一会儿)100分,最后考了90多。大部分我讨厌的科目都是这么弄的。中考考了690多分,进入我中学的高中部,这个时候同学换成了各个其他学校的学神。我们学校没有实验班平行班和火箭班。就是6个班,5个理科班,1个文科班,这个时期几乎没有太多关系户,全部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学生,那唯一的那个文科班后来拿到了四川省文科状元。上了这个班,才发现我班学神的日常是这样的:上课睡觉,被老师罚站。耳朵有一只聋的,眼睛当时已经900多度平时喜欢聊普京,给我们全年级男同学排名,主要按照长相,有次下课在书店看见他,捧着一本李敖的书在看据说初三那年暑假无聊,别人把高中三年的书自学完了后面顺利上了清华。上次人人提醒我他在滑铁卢拿到了博士跟这些人在理科班一起学习了三年,没有其他体验,主要就觉得自己是个智障
貌似很多人想看我小说?(°A°`)?,但我大部分是用笔记本写的,很麻烦,所以我就放一个短篇过来。这短篇真的很短。
周青下了同事的顺风车,左手拖着一个精致的灰金色小皮箱,右手拿着个六。他长得白白净净的,眉目清秀,又穿着合体的小西装,标准的精英分子社会栋梁。
他看了看周围,标准的农村风光。眼前是一条直直的公路,公路两旁有些两层三层的矮矮的水泥楼,但更多的是农田。田里冒着绿意,正符合这个四月的时节。
耳旁传来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巴车停车声。熟悉的是自己曾经无数次坐着这种车上学回家,无数次在这种车上和谭明聊学校聊女同学聊现在的自己;陌生的是自己记忆里最后一次听到这声音是一年前。
周青往后看了看,然后想发条微博感叹一下时光易逝如大江东去不复返。忽然感觉有人在盯着自己,他抬头看去,是一个拎着大大的蓝色旅行包的青年男子,他穿着一件黑色夹克,发型是一般的寸头,脸型有些熟悉----是认识的人。
那男子走过来:“嘿!周青。”周青:“谭明。”
“你也放假?”两人同时开口,又尴尬一笑。
两人是初中同学,关系一度铁的要命,但后来谭明因为打架辍学,就渐渐失了联系,上一次见面是在春节的时候,两人借着气氛热闹寒暄了几句。
“你现在在哪工作?”周青问道。
“在广东。”谭明答道。
“在哪个单位呢?”
“……在一个工地上。”
周青顿时感觉自己问错话了,他想自己这样会不会显得盛气凌人一副我发达了我牛逼的样子,于是遵循沉默是金的原则低头玩手机。
而谭明看周青的样子以为他是对自己失望了,毕竟两个人在中巴车上聊天的时候都有过这样那样的关于未来的美好幻想。谁能想到自己会突然辍学,以至于不得不跟父亲下广东去学做泥水工。周青则是一路顺风顺水地考上985,听说他后来又当了一家公司的行政管理还是人事管理什么的,反正是那种薪水很高不用在太阳下暴晒穿一身白衣服湿的别人以为你裸奔的活。谭明本来也想低头玩手机,但瞥见那一抹令人不舒服的金色后,默默地在口袋里松开了那三百块钱的在二手市场买的掉漆的米一,装作悠闲地看四周看到腻的风景。
谭明看着看着忽然看到一颗果树,于是脑海里刚刚下沉的记忆又浮上来:两个小孩爬上枇杷树用小手摘下熟透的枇杷,剥掉皮塞到嘴里,直到吃得够了腻了才爬下树,然后一边在水池洗手洗脸一边大力夸赞刚才的枇杷……枇杷树的主人是一个头上是地中海的老人,有时候会骂骂咧咧地来赶人,两个人便飞快下树,然后大跑着逃走,老人自知不如小孩子跑得快,也就放过了他们。
他开口道:“你还记不记得那颗枇杷树?”
周青抬头想了想,“就那颗在路旁的枇杷树?”他终于有理由扯出一个笑容:“记得那时候特别爱去那里,非要吃饱了才肯走。”
“对啊,还有人会来赶我们呢!”谭明也笑了笑。
“我记得小村也会跟我们去的……”
“对啊对啊,还有飞哥,那小子现在可是有老婆的人了。”
“哈哈,飞哥不愧是当年我们中最饥渴的。”
两人的话渐渐多了起来,似乎这些年的经历和这些经历带来的变化差异已经不存在。
他们边走边说,快到了那颗枇杷树在的地方。
“真想看一眼枇杷树啊。”
“是啊。”
周青把目光投向记忆中枇杷树所在的地方,不见那熟透的枇杷,不见那油油的绿叶,也不见那高高的树枝,只看见一个矮矮圆圆的树墩,树墩上有圈圈年轮。
“怎么被砍了?”谭明不禁问。
“这颗枇杷树啊?被老吕头拿去做棺材了,老吕头说活着看这颗树看了一辈子,做成棺材死了继续看。”一个路旁的大妈好心回答道。
“我到家了,我先走了。”沉默后一会儿,周青说。
“好,有空常联系。”谭明应道。周青看了看手机,谁存了号码啊……
正文如下: 我就来讲讲我自己。 高一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天天看网络小说,开脑洞YY,然后开始写同人,接着开始尝试自己写小说。 写嘛,写之前要构思大纲,于是上网学,然后构思出了一份大纲。主要剧情是主角带领那个位面的人打败神灵,使那个位面的人走上位面殖民之路。 把简单的世界观、势力分布、人物介绍、剧情大纲等等写好后,我开始写第一章。 这是痛不欲生的开始,我发现我的词汇量极为匮乏,用来用去就那么几个词,而且我无法用我的语言表达出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人物语言方面也是没有每个人物自己的特色。过了一段时间我对着发光的屏幕,半天硬是敲不出一个字,索性置之不理,继续看小说玩游戏逛贴吧刷微博,日子依然欢乐。 只是很多时候,看着别人写的小说,心里总有什么在不甘的跳动。 高一下学期期末,我的成绩跌倒了班里四十四名,我爸知道后很生气,说了我很久,并且规定我不能再带手机到学校里,因为他认为我管不住自己,我对自己的控制力极为薄弱。 事实证明,他的观点是对的。 高二上学期,开始分科,学的是文科,由于小说看得多,理解力也还可以,再加上没了手机空出来一大堆课外时间,我很快就追上了别人,成绩开始回归正轨,在班里十多名徘徊 那学期结束,到了寒假,心里想写小说的想法又起来了,星火燎原洪水决堤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又重新构思。这时候,我突然发现我高二学的知识作用特别大。 比如在神的方面,我小说里神是由强大的人类点燃神火变成的,他变的人是人形的,为什么?因为在他所处的文化环境里,一直认为神是人形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他潜意识里也就认为神是人形的。 我发现我在课本上学的知识,都可以在我的小说中得到应用,都便于我开更大的脑洞,我对学习就有了莫大的兴趣。 所以在高二下学期的时候,老师在台上讲“分析历史事件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去分析”,我顿时就想到了如果让我的主角带领人类去反抗神灵,那么政治原因是什么,历史呢,文化呢,军事呢,外交呢? 带着这股兴趣,我高二下学期考到了班里第四名,并且开始接触一些纯文学作品,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活着》、《红楼梦》、《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吕思勉版《中国通史》、《潜规则》、《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等,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能帮助我。 总结起来,我的意思就是,当一个人觉得他所学的知识有利于他自己,并且没有强大的外力干扰(对我来说就是手机的存在)下,他就会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不断努力。 个人思想,主观性偏高。不喜勿喷。 以上。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