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像需要新鲜氧气一样需要被肯定
我的图书馆
孩子像需要新鲜氧气一样需要被肯定
对中学生的教育不能过于琐碎
孙云晓对所有人说:各位网友,晚上好!欢迎大家光临孙云晓聊天室。
hmmysh对孙云晓说:孙教授,你好!我儿子现在初三了,上初中以来,孩子最大的问题是情绪化,对老师的批评总说成是整学生。孩子学习中有不足的地方,老师盯着他,他就反感,有时跟老师暗地里对着干,很影响学习。我也跟他说,老师要学生好,只要你学习好了,老师就不会批评了,可孩子好像听不进,认为我和老师一样不懂他们。
孙云晓对hmmysh说: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容易叛逆,首先要表示理解,倾听他的心声,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不宜迎面训斥。如果能够给孩子一些具体的建议,使他能够找到应对的策略,效果会更好一些。
hmmysh对孙云晓说:孙教授,你好!我还有一个问题是孩子很粗心(可能是孩子的性格外向,比较浮躁引起的),经常做错很简单的题目,照孩子的水平应该都会做。他作业正确率一直不太高,请问孙教授我们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希望得到你的帮助,谢谢!
孙云晓对hmmysh说:粗心是孩子常见的毛病,与孩子注意力发展不够有关,建议培养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不检查作业等于没有完成作业,也要让他体验到检查作业的好处。
hmmysh对孙云晓说:孙教授,你好!孩子已是初三的学生了,作业还是很粗心,可能是你说的注意力发展不够,那怎么办?现在孩子作业比较多,个性也比较强,我如何才能引导他愿意检查每一样作业。
孙云晓对hmmysh说:对中学生的教育,不能够过于琐碎,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孩子养***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说,引导他为自己的梦想实现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把他的内动力激发出来是关键。
李玉对孙云晓说:我女儿初中二年级,初一时我给她一周5元零花钱,她就买学校前面的各种烧烤,试行两个月后我就说明原因不给她了,最近她经常叨念同学都有零花钱,就她没有。我不知道该不该给,给了她就是买零食。请问专家该不该给?
孙云晓对李玉说:初中生是需要一些零花钱的,较好的做法是每周发放一次,数量是有规定的,对孩子如何消费要进行指导,这有利于孩子学会消费,学会生活。
对孙云晓说:孙老师,我是一位13岁男孩的妈妈,他说同学都在玩这种CF游戏,当同学说起里面的内容时,他却无话可说,感觉很自卑。放暑假时,我们规定他一个礼拜只能玩2小时,他觉得时间不够,他说我们越是催他时间到了,他越想玩,总觉得没玩够,现在已是学习阶段既怕影响他的学业,又怕不让他玩压抑的太久对他的身心不好,我真不知该怎么办?望您能帮我出个主意。
孙云晓对说:完全可以理解,青少年的许多活动都与同伴交往有关,如果他不接触某些网络或游戏,就很难与同伴交流,因此这样的需求是应当满足的。在满足的前提之下,要与孩子形成控制时间、协调发展的共识。
孩子像需要新鲜氧气一样需要被肯定
tingting620对孙云晓说:孙老师,您好!有个很急迫地问题想问您:我家儿子今年四年级了,如果他拒绝学习怎么办啊?因为前三年里那个老师可能造成孩子有心理问题,他拒绝学习,对什么都说不。以前数学曾考过一百分,结果班主任老师说,你居然也可以考一百分!他一看到数学,就根本不想做。那该怎么办啊?
孙云晓对tingting620说:碰上一个说错话的老师是常见的现象,问题在于如何引导,如果引导得当,有可能使孩子从此立志越做越好。如果引导不当,师生关系对立起来,就可能雪上加霜。
tingting620对孙云晓说:我也考虑到可能是运动量的问题,所以每天早上都让他跑跑步。可是,有些我认为很简单的事情,他根本不做。老师说他只是懒懒地趴在桌子上。他所有作业都不做,结果都留到回家补。我也想让孩子好好休息休息,可是,日积月累完不成的作业已经成为我和孩子的大包袱了,他和别人的学习也越差越远。结果还有人建议我带孩子去医院。可是他对科学方面的事情就感兴趣,自己主动看书。
孙云晓对tingting620说:你孩子对科学方面的事情很感兴趣,能自己主动看书,这是非常难得的优点,完全可以以此为突破口,让孩子享受成功的体验。他若想探索科学的奥妙,就会拉动他学好各门功课。这个方法就叫做用成功导致成功,这比失败是成功之母还要管用。
tingting620对孙云晓说:谢谢您!孙老师!您能否再说具体点,怎么能从科学方面引导他体验成功的感觉呢?确实,如您所说的,他在入学后的三年里基本上接受的都是批评。老师每天都在跟我抱怨他在学校的种种不是。基本上就没啥优点。他很明显在班级中也是那种及其缺乏自信心的。
tingting620对孙云晓说:而且,我的脾气也急躁了些,时常冲他大声责骂。虽然,每次我都跟他道歉,他原谅我了。但是,我看到他眼睛里流露出很惊恐的样子。而且,班主任老师对他也很粗暴,把他的文具摔坏了。这些是不是也对孩子心理造成影响了呢?谢谢!
孙云晓对tingting620说:你所说的这些都是孩子失败的体验,这样的体验越多,孩子越自卑,他特别需要的是被肯定,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像需要新鲜氧气一样的不可或缺。
tingting620对孙云晓说:谢谢您!虽然简短地几句交谈,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很大的鼓励!
yanziguilai对孙云晓说:我一直都在关注教育问题,想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得更好。我儿子11岁了,上小学五年级,但一直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孙云晓对yanziguilai说:对儿童的各类问题,要慎重归因,不可自以为是,因为许多原因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可以与孩子的老师一起分析原因,也可以听听孩子自己的诉说。
yanziguilai对孙云晓说:像我儿子这样经常性的注意力不集中,但学习还可以,会影响他以后的学习吗?尤其是上初中以后的学习。
孙云晓对yanziguilai说:注意力不集中肯定会影响学习,建议分析一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我发现,许多父母经常随意的给孩子发出太多的指令,让孩子难以专心致志的做事情,所以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做起。要鼓励孩子聚精会神做事。
hmmysh对孙云晓说:孙教授,你好!孩子背书觉得很难,花费很多时间,背得不是很熟,导致孩子怕背书,该怎么办?
孙云晓对hmmysh说:孩子怕背书的关键也许是缺乏成功的体验,实际上孩子是需要背一些东西的,建议从容易的地方做起,让孩子积累一些成功的体验,他才会有信心。
kuanming对孙云晓说:孙老师,您好!我儿子上六年级,学习成绩中游,我发现他对自己要求特别低,对老师的要求总是朝着最最低的要求去理解,甚至只要是不写的作业就不做,家长一要求做,就跟我们急,像这样怎么能让他接受呢?
孙云晓对kuanming说:这可能是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要注意分析,听听老师的意见可能会有启发。
对孙云晓说:孙老师,在孩子复习与预习上,他老是不认真,不用心去学,像完成任务,我重复说了,又说我唠叨,请指教。
孙云晓对说:这是正常的现象,贪玩是儿童的天性,有着充分的理由,需要理解和引导。
mlp69对孙云晓说:我家小孩11岁,六年级,好动,学习成绩尚可。教师节那天,老师给我打***,说他每堂课最多听15分钟,之后就是小动作、说话,每天课后要留他练坐。我跟他谈心,他一开始告诉我,很讨厌上课,为什么不能动,后来又说要管住自己,问我怎样管住自己?我现在主要的疑惑:一是要不要配合老师全力严管,二是如何掌握天性和自制之间的度?多谢!
孙云晓对mlp69说:解决问题要讲究方法,比如要看一下孩子为什么坐不住,是运动量不足?是课前没有预习?是有其他的诱惑?总之,要对症下药。光靠严管是不行的。
68315对孙云晓说:孙老师,你好!我孩子今年12岁了,从他三岁时我就开始看你的书。我现在有个问题请孙老师帮着解决:孩子自律方面比较差,但学习还不错。
孙云晓对68315说: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不容易,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目标吸引,即用他渴望达到的某个目标来激励自己,进而养成一种行为习惯。
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对68315说:孩子自律差一些是孩子的天性,不能求全的。一个非常听话自律的孩子也不好。我的小孩9岁,在学校的自律就很好,但是他是压抑的。我告诉他,其实你不用那么遵守纪律,犯点错误也没事,但是,孩子说不行,那样不好!其实,我到真的希望孩子别那么在意,他拘谨了,就不是孩子了。
重智轻德可能培养出冷冰冰的学习尖子
HUANGYAMEIZI对孙云晓说:孙老师,我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一直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本着不求他多聪明,但求其人格健全的理念,看过不少的书,包括您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请问孙教授,对孩子人格健全与否是否有一个评价标准,或者说到一个年龄阶段就评价一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个困惑的妈妈,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孙云晓对HUANGYAMEIZI说:我在讲课中提出,儿童健康人格的5个指标:有爱心、有信心、有责任感、有自制力、有抗挫力。当然不同年龄的水平是不同的,可以引导孩子逐步提高健康人格的水平。
hongbitou对孙云晓说:对于给孩子做智力测试的现象,您认为有必要吗?
孙云晓对hongbitou说:对智力正常的孩子,没有什么必要做智商测试。因为智商测试往往会对孩子产生一种不良的暗示,只有在孩子的智力偏高或者偏低的情况下,确有需要才值得做测试。即使如此,也千万不可让孩子迷信智商测验。因为人的发展主要不依赖于智商水平的高低。
HUANGYAMEIZI对孙云晓说:我不希望孩子成为高智商而人格缺失的人,那样危害更大。
孙云晓对HUANGYAMEIZI说:完全正确,今日教育的一大误区就是重智轻德,其结果可能培养出冷冰冰的学习尖子,这是很危险的一种教育。
sufei对孙云晓说:请教孙老师,孩子过于追求完美,有点紧张和焦虑,该如何引导?
孙云晓对sufei说:孩子过于追求完美,往往与父母的影响有关,因此,需要改变环境,特别是改变父母的态度,让孩子宽松起来,任何事情,只要努力了,不管结果如何都应当愉快的接受,千万不能让孩子去做那些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sufei对孙云晓说:冤枉,孙老师,他是自己追求完美。我们对他没有要求,只希望他身体健康,学习能跟上就行,但他自从考班级第一后,就一直想保住名次,我们一直强调不在乎他考第几,是他自己在乎。别的家长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孩子知道主动学习,应该高兴,但恰恰是他只专注学习和成绩让我担心。
孙云晓对sufei说: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甚至可以说儿童是研究大人的专家,他可以从大人的表情中看出大人的喜好,这都可能导致他追求完美。
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对孙云晓说:孙老师,一个爱撒谎的孩子,很难纠正了,因为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我的指导思想是,不让诚实得到惩罚,不让谎言得到好处。但是,因为他撒谎时间久了,所以他妈妈想让我参与一个拆穿的游戏,就是他撒谎可以,然后我们大家都拆穿他,如果我们拆不穿就是他胜利了。他胜利了可以得到奖励。如果这样做我们赌的是我们一定可以拆穿,或者我们不能拆穿的话,他也要自己讲出来,所以无论怎样,他最后都要讲出真时的情况。他妈妈问我能不能这样做,说实在的我不是很同意,因为我无法预知是怎样的结果。但是,现在对孩子打、骂、讲道理都不管用。所以才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您能给点建议吗?
孙云晓对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说: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以为会撒谎的孩子聪明。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难找到一些机会,让孩子尝到撒谎的苦头,或者尝到诚实的甜头,这样的教育才更自然,更有效果。
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对孙云晓说:我认识一个孩子,今年9岁。这个孩子有拿别人东西的问题,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不是品质不好,而是控制不住。记得看过一个韩剧,里边有一个很有钱的***也是这样,她在超市看到某个东西,不受自己控制的要“偷”,后来看了心理医生,但是这个孩子还很小,您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吗?我了解的情况是:像这种不受控制拿东西的问题是心理问题,我希望能够帮助这个孩子和他的家长一起缓解孩子的压力,但是,不太清楚具体的细节应该怎样做。
孙云晓对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说:首先要明确小学生里没有小偷,他拿别人东西可能是一种习惯,需要找准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比如给他适当的零花钱,比如引导他把拿别人的东西送回并道歉,让他体验到不拿别人东西的快乐。
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对孙云晓说:孩子的家庭条件不错,家长也给零用钱,拿东西之后每次都会引导送回去。他不是需要,譬如,他有5条红领巾,但是,他还会拿别人的回家,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他自己也诉求,他当时控制不住。
孙云晓对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说:如果是这样的孩子,可能需要去做心理咨询,进行专门的矫正。但是,不要吓唬孩子,这就像治病一样的正常。
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对孙云晓说:我知道孩子的行为是需要心理疏导,但是这也不是很快就能做到的事。他是我孩子的同学,现在这个孩子是单亲家庭,面临很多压力,孩子自己也不好调整。他经常和我的小孩一起玩,所以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在一起,我希望能够帮助这个孩子,您知道类似的案例吗?
孙云晓对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说:如果孩子的确是心理障碍,靠一般的说服教育是难以奏效的,还是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xych对孙云晓说:孙教授,您好!我有一亲戚,女孩,在读职专时还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不知什么原因,进入大学后特别厌学,与别人也不接触,经常不上课回家,独自一人闷在家里。有时还对她妈妈大发脾气,总抱怨家里条件不好,特别郁闷,甚至厌世,这种情况很让人担忧,她妈妈总担心她会精神崩溃。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孙云晓对xych说:对于这样的孩子,首先不是教育问题,而是解决关系问题,可以找一些能与孩子交流的人,来倾听一下她内心里的烦恼,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或许可以引导她走出来。
xych对孙云晓说:现在她很少与人交流,喜欢和我家10岁的女儿说话,也只是说一些日常小事。我们该怎么找到切入点呢?
孙云晓对xych说: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入手,建议利用节假日与孩子旅行,或参加其他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说出烦恼。最好是有孩子喜欢的长辈交流。
xych对孙云晓说:谢谢您!我试着与她交流一下吧!其实她对我也挺尊重的,我感觉同时她好像有点戒备心理,国庆长假我试着带她出去旅游,看能不能打开心结。再次谢谢您!
凡是跟孩子有关的事情,都要与孩子商量
hongbitou对孙云晓说:孙老师,现在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被报班,此种情况请给一些建议。
孙云晓对hongbitou说:是这样,可以在家里确定一个原则,凡是跟孩子有关的事情,都要与孩子商量,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才会越来越和谐。
zhouxiafang对孙云晓说:对,现在基本都在报班补课,学生都没有时间干别的。
sufei对孙云晓说:吃不饱的,可以报班,否则适得其反。
孙云晓对sufei说:有道理。人的饭量不同,学习的潜能也不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zhouxiafang对孙云晓说:应试教育让孩子都没时间去进行户外活动了。
孙云晓对zhouxiafang说:的确如此,但是父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比如有一个妈妈知道儿子在学校运动不足,每天接儿子放学,都带他到公园里去玩上一个小时,这就补足了男孩子对运动的特别需求,使他走向了正常的生活。
HUANGYAMEIZI对孙云晓说:我认为兴趣班得要孩子自己有兴趣,我就是本着培养情操的理念让他上的,他爱上什么就上什么班,不强制,也不求他在哪方面有所长,这样会不会导致他不能从一而终?
孙云晓对HUANGYAMEIZI说:注重孩子的兴趣是完全正确的,对小孩子不宜提出从一而终的要求,而是培养他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成功的体验和技能的提升。
mzs_9499对孙云晓说:你好,孙教授,我家有一对双胞女儿,今年8岁,她们的好奇心很强,什么都想学,我担心会因为学得多而不精。
孙云晓对mzs_9499说:对小学生来说,博比精好。因为博可以兴趣广泛,并可以发现自己真正的潜能优势,过早的精有可能走入误区。
HUANGYAMEIZI对孙云晓说:孙老师,您说到‘成功的体验’,我明白了,他只有得到体验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对吗?孩子现在干什么事都很专注,能一个人自娱自乐,不太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您说没有朋友是危险的,怎样才能改变他?要不要改变?我甚至以为他在家广泛阅读对他更好,又怕他太孤僻。
孙云晓对HUANGYAMEIZI说:孩子对交往的需求是不同的,但需求再低的也需要交往,可以创造一些共同游戏,或共同阅读等孩子喜欢的方式,引导他学会交往。
waiguoertongjy对孙云晓说:请教授给个主意:家里的大事如工作、人际关系等应该让孩子都参与嘛?我发现孩子特想理解个究竟。
孙云晓对waiguoertongjy说:让孩子适当参与家庭事务的分析和决策,这既是儿童的权利,也有助于儿童的成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介入一些他难以理解的复杂的人事纠纷和不正之风。
幼儿阶段的学习要和游戏结合起来
ayasa对孙云晓说:孙老师,您好,我家儿子3岁半了,虽然在家里很放的开,但一到公共场合就像个小姑娘,特腼腆,更不敢大声说话。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应该怎样改进我的教育方法呢?
孙云晓对ayasa说:这很正常,因为在家里成功的体验多,在外边成功的体验少,这就需要尽量增加他在外边活动的成功体验,多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情况会好起来的。但千万不可急于求成。
ayasa对孙云晓说:我儿子3岁半,今天开家长会,老师说他没有进步,没有集体意识,自己想干嘛就干嘛,还经常发脾气,已经摔坏了好几把小椅子了。老师说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他。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他有集体意识呢?
孙云晓对ayasa说:3岁半的孩子很难有集体意识,最需要的一是要鼓励,二是要培养好习惯。
asdfree对孙云晓说:我儿子幼儿园大班,学珠心算,我感觉没什么用,但想听一下您的意见。
孙云晓对asdfree说:幼儿阶段的学习应当以游戏为主,这是国内外的专家们的共识。特别要防止惩罚,因为那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
sufei对孙云晓说:请教孙老师,教育部是否有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中学初中不得超过7小时,高中不得超过8小时。我儿子是初中生,每天在校时间超过9小时,回家还要写大量作业,孩子很累,每天只能睡6-7小时,真让人心痛。我为此专门去几所学校门口观察孩子们早上到校情况,发现没几个孩子是有精神的,如此教育不是误人子弟吗?
孙云晓对sufei说:是的,国家关于睡眠时间的规定是,小学生每天十小时,初中生每天九小时,高中生每天八小时。
HUANGYAMEIZI对孙云晓说:孩子就是父爱母爱的延伸,教育孩子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工程,但现在的生存压力让我们不得不努力工作,有点顾此失彼。
孙云晓对HUANGYAMEIZI说:的确是两难,但也是可以协调的。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孩子让父母成为成熟的男人和女人。
许多男孩子的困境是忽视性别差异的教育造成的
kidfeng对孙云晓说:孙老师,我是一名美国purdue大学的新生,这个学期的英文写作课中需要写一篇参访形式的文章,我选定的内容便是老师的男孩危机,因此希望借此机会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这个女权运动仍在大张旗鼓的进行的时候,您是怎么关注到的男孩危机?
孙云晓对kidfeng说:关于男孩危机,我们在《拯救男孩》书中做了详细的分析,如方便欢迎浏览,在网上也能读到。简单地说,我们发现,许多男孩子的困境是忽视性别差异的教育造成的,比如,让男孩子早上学,缺乏运动,缺少父教,都带来了明显的后果。
HUANGYAMEIZI对孙云晓说:父爱如山,现在的男孩子确实不阳刚了。
孙云晓对HUANGYAMEIZI说:是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男孩是否阳刚,温柔的男孩子也是可爱的,重要的是男孩子更需要具有责任感,并且要学会尊重和照顾女孩子。
kidfeng对孙云晓说:在连载十一中读到母亲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等不良影响,但我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读到,女性角色在家庭中对孩子也同样重要,母亲能使男孩更加了解女性,学会关心和关怀他人。这两个观点之间是否有矛盾?
孙云晓对kidfeng说:这并不矛盾,母亲的确能使男孩了解女性,但是越是亲切而智慧的母亲,越能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如果是溺爱的母亲,会让孩子对女性产生误解,也不利于他的发展。
kidfeng对孙云晓说:男孩缺失责任感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孙云晓对kidfeng说:显然父母的包办代替和过分溺爱都会导致男孩责任感的丧失。
kidfeng对孙云晓说:男孩网络与物质成瘾比例高,是应试教育压力太大他们寻求释放压力的途径,还是因为男孩自身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的特性作祟,抑或是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感情和时间寄托于陌生的网络,而不是身边亲近的家人朋友?
孙云晓对kidfeng说:原因之一是男孩子对游戏有高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就到网络上来补偿。所以男孩子上网的第一需求就是玩游戏。
kidfeng对孙云晓说:在选秀活动中男孩女性化的现象,您觉得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社会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不够造成男孩不够男人?
孙云晓对kidfeng说:信息化的社会是追求服务协调的社会,女性比男性具有天然的优势,男人的肌肉发达似乎不怎么重要了,绅士风度和温柔可亲更受欢迎。这些都可能导致男孩女性化的倾向。
kidfeng对孙云晓说:书中您说到:“男孩情感,受到更多文化束缚。社会对于男人有着更大的压力,人们看不惯男子汉的软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表现出脆弱的一面,所以还是小孩子时,男人就有着很大的压力,他们更加敏感,并在两岁以前就压制住了许多天性和本能。”我也深深地觉得中国文化的教育对我的压抑是很大的。那么,您希望社会对男孩们营造一个怎样的环境对男孩的发展是最为有利的,当然在不影响女性发展的前提上。
孙云晓对kidfeng说:对男孩要多一些宽容,不要让他们背上过重的负担,这才会有利于男孩的发展。
kidfeng对孙云晓说:高三时,男孩仍然能体现出他们的爆发力。我们班前十名的女生和男生比例高一高二基本都是7:3----6:4,但是到了高三以后,一些有潜力的男生会脱颖而出,而且男生会占据头三名的成绩。初三时男生有一些表现极出色的现象也很常见。虽然在中下游的学生中,男孩占了头把交椅。这是不是说明,现在的教育体系对部分男孩还是有利的,而对另一部分的男孩不利,不能完全否定?
孙云晓对kidfeng说: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的教育偏重于语言传授,而缺少动手实验,这对男生总体上是不利的。当然部分男生的语言能力较强,似乎很适应,而实际上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运动能力被压抑了。这是教育的偏差。
kidfeng对孙云晓说:最后一个问题,您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将来成长后如何承担父亲这个角色?
孙云晓对kidfeng说:要承担起父亲的角色,一要学会独立,二要学会担当,核心是从小养成责任感。
老师最需要的不是送礼,而是理解和尊重
changhua2对孙云晓说:孙老师,能说几句您对我国师范教育的看法吗,这里是小学老师的源头,是不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
孙云晓对changhua2说:师范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应当予以特别的重视和支持。
xych对孙云晓说:孙教授,我带的学生现在升入高一年级了,可他们中的一部分仍停留在对我的眷恋中,他们给我打***,找我诉说心事,他们还不能很快的接受现在的班主任,进入不了状态,我真担心孩子们。我该怎么做?请您告诉我。
孙云晓对xych说:也许可以采取替代的方法,即多发现新班主任的一些优点,如果可能,您也可以与新班主任有一些交流,使学生渐渐对新老师产生认同感和喜悦感。
hongbitou对孙云晓说:孙老师,我是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对给老师送礼的现象很是矛盾,不送害怕自己的孩子……请孙老师指教!
孙云晓对hongbitou说:在我看来,老师最需要的不是送礼,而是对老师的理解和尊重,特别是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尊重老师,勤奋学习,做一个综合素质好的孩子。当然如果和老师建立起个人友谊,有一些礼尚往来也是正常的。
孙云晓对所有人说: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孙云晓与网友聊天十周年编著的四本书将在下个月出版,这可能是最好的一种纪念,特别感谢网友们的热情参与。我准备向前500名申请赠书的网友赠书,需要者可发详细地址到。
孙云晓对所有人说:各位网友,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我们10月28日(星期四)19:30----21:00再次聊天。祝大家国庆节快乐。晚安。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为什么养孩子这么累?很大原因在于我们一直在追求“最正确的”育儿观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养孩子这么累?很大原因在于我们一直在追求“最正确的”育儿观
心元说:在中国,为人父母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希望孩子能够避开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那些遗憾和伤痛,渴望着给我们的宝贝最好的呵护和最正确的教育。于是,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我们看书、参加工作坊,不停地学习,可是在育儿过程中还是经常感到困惑和迷茫:我这样做对吗?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了伤害?其实,如果我们放下对“正确”育儿的执念,孩子反而更有可能成长为他本来的样子。 我目睹了好几场育儿理念之间的争论。通常在动物界,涉及到小崽的战争都很惨烈,所以我见到的也是如此。一次是在一个育儿分享会上一位女儿即将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爸爸,跟大家分享他的育儿经验,其中包括:多参加聚会,多培养兴趣,经常陪伴,尊重孩子的意见,不体罚,讲道理……等等,其中提到,因为孩子是在美国出生,所以习惯性地从出生的第一天就和父母分房睡。果不其然,在互动环节,一位妈妈质疑“最新的亲密育儿理念中,和父母睡的孩子才有安全感”,并且询问这位爸爸,他的女儿是否缺乏安全感。这位女儿已经二十多岁的爸爸站在台上,顿时失去了安全感:“呃,我女儿的确有时候有点焦虑,不过我想,也许是青年人在这个时段的正常表现吧。”以我白羊座的性格,很想走上台去,先给这位爸爸擦擦汗,然后拉着蒙氏铁粉妈妈的手,跟她聊聊“从0岁到20岁,孩子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点滴的生活,都影响着她成为今天的样子,我们如何能把相隔几十年的两个单纯的点一一对应?即使和孩子日日同睡,但是白天疏于陪伴或者粗暴强权,孩子一样没有安全感。又或者从一出生孩子就睡自己的房间,但是家长日日相伴,爱与自由,就像这位爸爸演讲中提到的其他育儿理念都做的非常好,孩子也许除了安全感之外,还能收获独立性。”事实上,仅仅几年之前,中国还在流行美国人民的“科学育儿观念”----父母和孩子分房睡,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多少妈妈为了执行这一“科学且正确”的育儿观,蹲在孩子的房间外面,痛苦地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孩子在门里哭,妈妈在门外哭,每个回合都持续得像一辈子那么长。即使听到孩子哭哑了嗓子,妈妈们也如邱少云般“心乱身不动”。仿佛打开面前这扇儿童房的门,就是关上了孩子的独立之门。孩子长大是否独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的焦虑,纠结,乃至自责,和严重的不安全感,都会毫无保留的传递给孩子。宝宝不仅在晚上得不到陪伴,而且在白天,得到的陪伴质量反而降低。世易时移,现在,“新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要跟孩子同房,乃至同床睡,才能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于是,妈妈们心安理得地抱着奶娃上床----直到孩子四,五岁了,孩子还是不肯去自己的房间睡。于是,孩子不仅占领了本该属于爸爸的卧室,乃至床铺,更占据了一个家庭里本该属于爸爸的位置。我们都知道,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导致的。所以仿佛,放任孩子的需求,并不总是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那么,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呢?另外一次争论发生在微信妈妈群里一位推崇“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好”的妈妈,义愤填膺地和其他妈妈讲述她看到一本中医养育的书,里面提到“母乳喂养最好在妈妈来月经的时候结束,因为乳汁中可能含有雌激素,会让女孩早熟,男孩胆小。在古代,来了月经的妈妈都会请奶妈帮忙喂奶,这也是这个行业诞生的原因。”“这不是误人子弟么!”,那位妈妈很生气,“这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作为一名医生,她的知识怎么能不‘与时俱进’?”如果知识都需要“与时俱进“的话,那么今天提倡的”母乳时间越长越好“,是不是有一天也会被更新的知识替换掉?那时候谁对我们的后悔负责?说起母乳喂养,又是一个特别容易引发争执的“巴尔干火药桶“。提倡长期母乳的,很喜欢举出南怀瑾先生的例子,原文是这样的:“南怀瑾直到7岁还吃奶,12岁前,他不爱吃饭,小病不断,结婚前还一直跟母亲睡。一次,南怀瑾和邻居孩子吵架,互骂脏话,父亲一气之下,把他推进门前小河沟里。”话说,这其中的“一直跟母亲睡“,倒是可以应和前面那个妈妈关于‘和妈妈睡有安全感’的理念,不过后文爸爸对孩子的粗暴对待,与‘爱与自由’距离甚远,这安全感也算是就此抵消了。南先生的确吃奶直到7岁,但是他能成就一代宗师,恐怕更多有赖于在他人生后87年间的学佛,闭关,读书,教学,翻译等诸多经历。你我凡夫,即使吃奶到14岁,也未必能有他的二分之一。作为一个14个月的男孩的妈妈,我还在喂奶,也打算“能喂多久喂多久“,但是我并不否认那位老中医说的”妈妈来月经后,乳汁中有雌激素“的可能性。古老的中国智慧和先进的西方科技,各有千秋,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世界很大,知识很多,没有什么确定是唯一正确的真理。所以这世界上没有对错,只有选择。也只有充分了解了利弊,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才能不因为知识的“与时俱进“而怨天尤人。育儿路漫漫,我们总希望有一个“唯一真理“,可以让我们无需思辨,笃定的执行即可,就像基督教的”唯一真神“,负责帮我们搞定一切。但是我们面对的偏偏是中国佛教,告诉我们“众生是神,你就是神。”于是皮球又被踢了回来,我们还是需要在各种理论之间,自己做选择。“自己做选择“,对于我们这“迷惘的一代”来说,并不是一件熟悉的事。&我们的前半生受制于刚刚从文革中缓过神的父母,“自由意志”是那场浩劫中最可怕的东西。在这块缺乏尊重和自由的贫瘠土地上,我们像一颗营养不良的树,战战兢兢地生长着。&我们的后半生被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冲击得站立不稳,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三观以期适应----哪怕只是理解----这个神奇的时代。妈妈教育我们的话仿佛她自己也做不到了,课本里学的知识却总是和看到的不一样。胸前飘着鲜艳的红领巾,唱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我们,无论如何想不到,长大之后,报纸上会为“到底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人”展开热烈的讨论。当上一代的知识无法传承,而从小受到的教育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时候,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我们能够认同的知识,以及能够认同我们的团体。恰到好处的,这时候西方的各种学问,被翻译成中文,汗牛充栋的出现在书店。可以说,我们这一代在挣脱了父母对我们的控制之后,大部分都是在“照书活”的:工作的时候,我们看《领导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金字塔理论》,以期提高效率;谈恋爱的时候,我们读《30岁前别结婚》《其实他没那么喜欢你》《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希望建立正确的爱情观;社交的时候,我们用《假装的艺术》,把自己伪装成各个领域的知道分子;遇到人生重大挫折的时候,我们看《与神对话》《正见》,希望找到几十年前还被视为“毒草”的人生信仰。一路走来,我们从各种书籍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勉强拼凑出了能让自己生存下去的人生观。这个时候,我们有了孩子。我们不认同上一代父母的教育理念,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教育理念”,所以才把我们“迫害”成了今天这个自己都不喜欢的样子。更何况,今时今日与他们那个年代不同,世风日下压力大了危险多了污染更严重了。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的“爱和自由”的缺失,一定不能再用我们父母的教育方式了。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幸好,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专家。幸好,有很多“与时俱进”的育儿书,能教我们如何做妈妈。我们在喂奶的间隙,在孩子睡了之后的深夜,在陪孩子一天之后的身体酸痛中,依然很努力的去学习。 &我们愿意按照西方的先进科学研究成果去养育孩子,也可以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去教育孩子,但是绝对不能听从自己的内心去教育孩子,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我们一旦选定了追随一种理论,就义无反顾的奉之为圭臬,不容别人质疑,也不接受其他可能。因为正确***只能有一个,我们从小就是这么被教育的。如果认可了另外的可能是“对”的,那么就说明我之前的做法是“错”的。我们去读书,去听课,去上工作坊,很用力地想要给到我们亲爱的宝宝那些我们错过的美好的东西。但是很快就发现,我们给不出。因为我们从未被如此对待。我们能从新教育中,学到尊重孩子的敏感期,放手让他探索世界,让他玩沙子玩泥巴,让他把石子放进嘴巴满足口欲但是当他玩了一天还不肯回家,眼看就要耽误书上说对孩子最重要的睡眠时间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去面对他的哭闹;我们能按照最先进的营养配比,购买最贵的烘焙用具给孩子做健康膳食,但是当他一口都不吃还扔到地上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不该逼着他继续吃完----哪怕吃一口也行啊!我们遵从对孩子的尊重和爱,不用强权命令的方式去沟通,但是当其他家人与我们的观念不一致时,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对方,有时候甚至彼此会发生激烈的争执,我们在家里越来越被孤立。只有在内心真正尊重自己的人,才知道应该如何尊重孩子。只有在生活中,恪守自己的界限,才知道如何给孩子设定界限。只有对自己真正认可,爱上过这个看起来并不完美的自己,才知道怎么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只有认为自己生活得幸福满足,才知道怎么给孩子指出一个通向幸福满足的方向。很多时候,我们从未自信,自己是一个好妈妈。所以我们也从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是一个完美的孩子。我们怀疑自己,怀疑孩子。我们才是那个不安全感的来源。怎么可能通过看一本教授怎么有安全感的书,让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妈妈培养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呢?怎么说不重要,孩子会学的,是你怎么做。怎么对孩子也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真正学会的,是你怎么对待自己。所以,你对自己好么?每当我挣扎于育儿路上的矛盾时,就会想起我的婆婆。她培养出的我孩子的爸爸,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是公认的好爸爸,好丈夫。此外,他还德艺双馨,色艺俱佳。不仅如此,我婆婆的4个孩子,各个生活美满,对她孝顺之极。每每看到孩子们簇拥着妈妈,给她唱“烛光里的妈妈”时,我都自愧不如,同时默默盼望自己老了之后,能有这般福报既是心满意足了。她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婆婆是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是每天都要下地干活,没有自来水,没有公交车的那种真正的农村。每天照顾四个孩子和我公公的生活起居,非但没有育儿理念可学,也没有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她所做的一切,只是自己的本分。对老公柔软,也会吵架,但是很少抱怨,从不唯我独尊。对孩子慈爱,也打也骂,却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决定。对公婆孝顺,也有微词,却始终不曾逾越媳妇的本分。她每天辛勤地操持家里家外,以实际行动,示范着女孩子们长大之后的形象,或者男孩子们应该找的媳妇的样子。一切都顺其自然。她很忙,所以没有时间去钻研育儿知识,这反而避免了用力过猛和教条主义的焦虑。家里孩子很多,无法逐一安抚平衡,这反而给孩子们机会不受干扰的去学习如何在群体中相处。她从不为孩子焦虑,反正家里都是农民,孩子喜欢上学就一直供下去,即使依旧做个农民也无所谓。这让孩子在完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长大,两个考上大学,四个孩子都搬离农村,有的在北京,有的在沈阳。无为而治,是最好的“治”。相信自己爱自己。接受自己的样子,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不焦虑,不遗憾,不纠结。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相信自己即使仅仅是依照自己的内心行事,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妈妈。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是完美的种子。自己可以对他产生影响,却不能决定他的命运。我们只是孩子的环境,不是他的上帝。相信每个人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有自己的命运,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的经历对孩子都是有意义的,都是为了他成为完美的样子。如果说,在育儿理念上,存在“唯一的正确***”的话,那么就是妈妈的成长和幸福。能做到这两点,无论孩子有没有睡在你的身边,无论吃奶到几岁,一定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馆藏&57500
TA的最新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