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5的原型怎么学隐藏人物原型技能?

MAX8505EVKIT
MAX8505EVKIT
Eval Kit MAX8505 (3A, 1MHz, 1% Accurate, Internal Switch Step-Down Regulator with Power-OK)
无铅情况/RoHS:
无铅/符合RoHS
标准交期:
最小包装量:1
1、24小时内快速提供报价
2、提交询价后立即发送确认邮件
3、登录实时查看处理情况
采购数量大于最大阶梯数量,建议询价获得更优惠价格
(支持同类产品的对比)
1可继续添加
2可继续添加
3可继续添加
4可继续添加
扫一扫,有惊喜!
Copyright (C) 2017 深圳中电国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认知语义学----原型理论
1, 范畴划分的重要性
2, 经典范畴理论
3, 原型理论----原型理论、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4,原型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形式心理词典学,语言学(多义性研究)
5,原型理论的局限性
范畴的划分是语言研究的重点,原型理论是范畴理论的一个重点,也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基石性理论。
范畴划分的重要性
There is nothing more
basic than categorization to our thought, perception, action and
speech.(“对我们的思维,感知,行动和言语来说,再没有什么东西比范畴划分更基本的了。”)
----------------Lakoff,1987:5
所有的动物,即使是最低等的,都具有范畴化的能力,如区分可吃物和不可吃物,辨别有害物或有益物,判断某益生物是同类害是异类。动物如果没有这种最基本的范畴区分能力,它们将不能生存和延续物种。如果没有划分范畴的能力,人类根本不能有效地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活动。
范畴划分是语言学中一个基本的问题。
首先,语言学中,范畴的划分过程往往涉及事物的名称。我们通常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一个范畴的名称。笼统地讲,词汇语义学的研究就是对范畴化的研究。当我们说一小段话时,我们运用的范畴至少有几十种,涉及概念范畴、语音范畴、词汇范畴、时态范畴和从句范畴等等。
其次,语言自身就时范畴的对象,我们对词性的分类、对语法成分的划分也时范畴化的过程。
总的来说,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词义范畴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结果,是人类概念范畴在语言上的反应。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极大地得益于范畴问题的探讨。范畴已成为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范畴化理论和范畴理论则是认知语言学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原型理论就是认知语言学关于范畴的理论,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的反动,在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领域影响深远。
了解原型理论,必须先从被其攻击的经典范畴理论开始。
经典范畴理论
一)理论的提出:
亚里士多德是从语法或修辞学的角度提出他的范畴学说的。他之所以要从语法的主词和谓词的关系来揭示和阐明范畴涵义的原因有二:
第一 ,范畴和语法是紧密相联的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或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总是离不开事物的定义和概念 ,而给事物下定义就必然牵涉到主词和谓词 predicate ,因此
,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普遍的概念的哲学范畴当然也就同语法问题直接发生联系;
第二 ,亚氏的范畴学说首先是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提出的
,而对逻辑的研究和思维过程的分析是以语法为出发点的。当然
,亚氏对于范畴的探讨已远远超出语法和形式逻辑的范围。从亚氏对范畴的论述可以看出 ,他把范畴视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逻辑工具。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观源自他对事物本质属性和偶然特征的看法。在亚氏看来 ,本质决定了一件事物的本身 ,即该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内在原因
,是决定范畴根本属性的基本因素。偶然特征只是事物的补充说明 ,对事物的本身属性不起决定性作用。在《形而上学》中
,亚里士多德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偶然与本质的区别 ,其中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是关于人 man
的定义。亚氏把人定义为“两条腿的动物”。这就是人的本质 ,而人的肤色或素养只是偶然的特征。对于某个具体的人而言
,这些偶然特征可能是真实的 ,但它们对于决定一个实体是否属于人这个范畴却不起作用。
二)“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
”的主要观点:
1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的特征联合定义的;
2 特征是二分的;
3 范畴有明确的边界;
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Taylor,1995: 23 & 24)
这个范畴模型在一个范畴内提供了属性间的一种共同联系。假如知道了一个事物的范畴 ,就可以完全肯定范畴内拥有共同的属性
,这些属性是成为范畴成员的必要条件。亚里士多德确立了对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形而上学的区分。他认为概念的类别来源于客观世界里既定的范畴
,与进行范畴化的主体无关 ,而范畴的归属是由概念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三)“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
”的应用:
受传统范畴观影响
,结构主义语义学认为确定语义范畴的标准是充分且必要的语义特征
,判定一个词是否属于某个语义范畴就看它是否具备该语义场的充分必要语义特征。这种语义场论是以二分法为基础的 ,“是 ”与“不是
”的界限清晰 ,没有第三种可能性。在总的语义场内 ,根据不同种类所具备的充要特征划分若干子义场
,词义的***也依据语义特征。词义的分析是把整个词义***为语义特征。以“鸟
”的语义范畴为例:凡有翅膀、会飞、有羽毛、孵卵、鸣叫等特征的都可以列入“鸟 ”的语义场。否则 ,就不属于“鸟
”的语义范畴。但是对于像“鸵鸟、企鹅 ”之类的动物 ,语义场论却显得无能为力。这种高度理想化的二元划分法排斥范畴的中间状态
,认为范畴成员之间不存在程度的问题;否认语义范畴连续性的客观事实 ,强调范畴边缘是清晰的 ,体现的是语义范畴的闭合性。(金天得 ,
四)局限性:
对于亚氏而言
,“人”这个概念和“人”这个单词都由一个“本质的公式”(逻各斯)来定义。假如人表明一种含义
,姑且认为这种含义就是“两条腿的动物”。“表明一种含义”是指:假如 X指人 ,有一种东西是人的种含义”是指:假如 X指人
,有一种东西是人的话 ,那么这个东西所具有的人性将使得它成为X。亚氏在《形而上学》中断言 ,“同一事物不可既存在又不存在”,“因此
,假若有什么东西可以被真实地说是人 ,那么它必然是两足的动物 ,因为这即是人所指的东西 ,倘若必然如此
,同一东西就不可能在此时不是两足的动物 ,因为它必然就意味着不可能不是”(苗力田 ,) 。可见
,亚氏的范畴观明显包含了传统逻辑的排中律和矛盾律。(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矛盾律是指相互排斥、对立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都真,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犯逻辑错误.)
传统的语义成分分析法基于亚里士多德的二值逻辑
,因而在处理语义范畴边缘的模糊性和内部成员隶属度的级差上显得无能为力。
三 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与经典理论相比,两者在对待范畴这一概念上存在以下分歧,
一,&&&&&&&&&
范畴中各成员的地位;
二,&&&&&&&&&
范畴的边界;
三,&&&&&&&&&
是否可以二分
原型范畴理论常简称为原型理论或典型理论
,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 ,其哲学根源基于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 ”(family
resemblance)(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言语分析哲学)。它是美国心理学家 Eleanor Rosch (-
133) 针对传统的范畴模式中充分必要条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缺陷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
,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时期的经典理论 ,该理论仅基于先验的猜想
,而不是经验研究的结果。原型理论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一种以语言的日常应用为导向的言说者的内在心理图式
,它从一开始就与传统的意义理论的原子主义、客观主义、抽象主义的追求分道扬镳 ,强调语词意义的日常应用
,认为意义是人体对各种事物的体验。根据意义的原型理论 ,语词的语义是由现实的语言应用者赋予的
,而不是由语言学家或哲学家赋予的。原型理论所研究的是有血有肉的语言及其使用者(flesh and blood language
user ),它关注的是语言使用者对语义范畴的体验。
一)&&&&&&&&&&
理论提出的哲学基础以及过程
20世纪 50年代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1953)中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 ,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
,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 Theory ),它是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语言游戏”这个词是维氏将德语中的“语言”(sprache) 与“游戏”(spiel
)合并而成的一个复合词。维氏提出的“语言游戏”来自他看到的一场足球比赛而受到的启发。从创造“语言游戏”(sprachespiel)的语境和(sprachespiel)本身的造词理据来看
,维氏明显是将语言体系比作一场游戏。这样一来 ,语言的语词便成为游戏的因素 ,而语言的规则
语法或词法则对应于游戏的规则。《哲学研究》中有很多将语词的运用与游戏相比较的论述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维氏“语言游戏说”的基本观点:
1 语言是人的一种活动 ,它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
,语言游戏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活动;
2符号、词、语句有无数种不同的用途
,每个语言游戏又只是对语言的一种使用;
3 语言使用目的的多样性是由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决定的
,语言不必处处受到语法规则的限制。
维氏通过考查德语 spiel
的所指范围提出他的“家族相似性”概念。首先列举了 spiel 语义范畴的一些成员来进行特征比较 ,以此显示建立语义范畴的基础是相似性
,而不是共同性 ,即相似关系,类似于人类社会家族成员之间的那种相似关系 , 而不是基于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的共同语义特征
,维持了人类语言语义范畴的存在。
“游戏”这个范畴并不支持经典范畴理论,因为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具有共同的特性(attributes)。一些游戏仅仅为了娱乐,有的具有竞争性,涉及技巧,还有的完全靠运气。维特根斯坦说:“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性’更好的表达式来刻画这种相似关系:因为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等也以同样方式互相重叠和交叉。------所以我要说:‘游戏’形成一个家族。”(维特根斯坦,1953:47
Mervis将“家族相似性理论”定义为:
A set of items of the form
AB, BC, CD, DE. That is, each item has at least one, and probably
several, elements in common with one or more other items, but no,
or few, elements are common to all items.
(一组形式为AB,BC,CD,DE的项,每一项都同一个或几个其他项有至少一个或几个相同的要素,但是没有或者几乎没有一个要素是所有项所共有的。)
------------(Rosch
& Mervis )
在维特根斯坦之后,20世纪60至70年代之间,一个非常短的时期内,人们对范畴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9年 , Berlin和
Kay调查了98种语言 , 设计了一系列关于颜色词光谱性质和人类视觉神经系统对颜色词范畴感知的实验
,并用模糊集合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来处理和阐释所获得的数据,发现了在人类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语(基本颜色范畴)和我们对颜色的划分是以焦点色为基础的(焦点色现象)。说明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同
,但对最典型的颜色的认知却是一致的。该理论主张颜色并不像客观主义所宣称的那样
,‘明白地摆在客观世界中’,独立于任何存在。在焦点色之上的颜色概念部分是由人类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不仅颜色的范畴化要利用人的生物学特性
,而且颜色范畴也不只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生物学特性的产物,颜色范畴是客观世界、人类生物特性和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产物。(Lakoff
,1987:29)。
到了 70年代
,罗施(Rosch)扩展了对焦点色的研究,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探索 ,证明焦点色是源于前语言的认知(pre -
linguistic
cognition),发现焦点色比非焦点色在感知中更为突显,更容易被儿童习得,在短时记忆中能被更准确地识别,也有利于长期记忆。因为焦点(focal)这个词有中心位置的含义,在研究中Rosch使用了“原型”(
prototype)这一术语替换了Berlin和
Kay使用的“焦点”。Rosch还对鸟、水果、交通工具、蔬菜等十个范畴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在总结其他学者的范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了原型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简称为“原型理论”。
,Kay和Berlin的研究第一次将模糊集合论引入颜色词语范畴的原型研究 ,展示了原型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研究
,尤其是模糊语义研究上的广阔应用前景。
二)原型理论
1,“原型”的定义:
最初,在认知心理学中,“原型”被解释为“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认知的参照点”。随着原型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发展,“原型”这个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Taylor对“原型”的定义可以反映这个过程:
对术语“原型”的理解有几种方式。我们可以把它解释成一个范畴的几个特例。这样,一个特定的人造物品可以被认为是“杯子”范畴的原型。这是原型的范例观。
我们可以选择把“原型”理解为实体的一个特殊种类,这是原型的下位范畴观。我们可以把某一种类,能够展示一系列范畴特性的杯子作为“杯子”范畴的原型。依据这种观点,我们可以说某个特定的实体并不是原型,而是原型的一个范例。我们可以把原型想象为一个更抽象的概念,即原型是一个范畴的概念中心,它可能不关系到任何一个特定的实例或下位范畴。这是范畴是抽象观。
2,“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
综合Rosch(1978),
Lakoff(1987),
Taylor(2003)以及Ungerer和Schmid(1996)的论述,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一,&&&&&&&&&
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依据它们具有这个范畴所有特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prototypicality)。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有的典型性显著,有的具有非典型性、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
例如:Rosch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鸟”这个范畴中,知更鸟是最典型的成员,因为它具有这个范畴的所有特性。麻雀、鸽子、金丝雀等属于典型性较高的成员,它们和知更鸟共有的特性相对较多;而鸵鸟、企鹅、蝙蝠则处于“鸟”的范畴的边缘位置,它们和知更鸟共有的特性非常少。
二,&&&&&&&&&
范畴内部的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家族相似性”意味着在一个集合中,所有成员都由一个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网络联结在一起。
例如:在“鸟”的范畴中,成员具有的特性包括:有羽毛、生蛋、有喙、会飞、短尾、体形小、重量轻、红色胸脯等等。知更鸟无疑具备所有的特性,但是鸵鸟和企鹅就不具有会飞、体形小、重量轻、红色胸脯等特征,它们和范畴中别的成员共有其他一些特征。
三,&&&&&&&&&
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相邻的范畴互相重叠互相渗透。
例如:以色彩为例,在众多的色彩中,中心色彩,如典型的红色、***、黑色容易被识别,但是如果我们让人们指出紫红是属于红色范畴还是紫色范畴,可能人们就不容易作出判断或者不同人的***各异,原因在于各个颜色范畴的边缘并不清晰,紫红处于红色和紫色交叉的边缘位置。
3,原型理论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四条:
原型理论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四条
)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而不是什么必要和充分条件所建立起来的“完形“概念。
2 )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fussy)
)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
4)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的差异。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 ,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
,具有更多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例如在“水果 ”范畴内 ,“苹果 ”、“梨 ”、“橘子 ”常被视为范畴的正式成员
,位于范畴的中心位置 ,因此也被称为中心成员 ,而“甘蔗 ”、“椰子 ”、“芒果 ”所共有的相似性越来越少
,而逐渐偏离中心成员的位置。
在同一范畴中 ,各个成员的地位并非相等
,相反有中心和边缘之分;同一范畴里所有成员只享有部分相同的属性 ,即家族相似性。
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1,经典范畴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每一个范畴都具有它的上位范畴的所有特性,同时具有一个或几个自身的区别性特征。同一层次上的所有范畴都具有它们紧邻的上位范畴的所有特性,但又因为各自具有的特性而互不相同。
Tool&&&&&&&&&&&&
Furniture&&&&&
&Swelling place
Dining-room chair Kitchen
chair Dentists’ chair
图一:名词范畴层次举例(Taylor2003:49)
2,经典理论的缺点
经典理论忽略了范畴层次的两个基本特征:
1),这一论断没有原型效应,即一个范畴的一些下位成员可能能够更好地代表这个范畴,如chair比
bookcase更适合代表furniture的范畴;
2),经典理论没有指出哪一个层次可能在所有范畴层次中可能具有特殊的地位。
2,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有一个范畴层次在认知上,比其他范畴层次具有更高的显著度(salience),人们通常在这个层次上进行概念化活动或称呼事物,这个层次就是基本层次。人类认识事物是一个从中心接近“层级“的过程,即从基本层次范畴向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的扩展。
原型效应在基本层次范畴上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Brown的经典论文《要怎样称呼一个事物?》(“How Shall a Thing Be
Called?”,1958)中认为:一个事物可能有很多名称:草坪上的一条狗,而且是一个攻击者,一只四足动物,一个生物。但是在一个范畴等级体系中,在对某物的所有称呼中,一个特定的称呼在范畴划分的层次上“具有优势地位”。当我们看到草坪上的狗时,我们第一时间给予它的称呼最有可能时“一条狗”而不是“四足动物”或者是“猎犬”。
Rosch(,1978)在概括Brown的观察结果和Berline()对范畴层次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了“基本层次效应(
basic-level effect)理论。
如图一显示,chair这个范畴被包括在上位范畴furniture中,而furniture又被包括在更高一级的范畴artefact中。
&chair是chair范畴的一个下位范畴。这个图示可以上下两端延伸,向上层次的范畴名称可能更加抽象,甚至名词本身只能生造(coin);范畴的最下层将是具体实体的集合。从横向看,table,
chair 和bed都是furniture范畴的实例,处于同一个层次。
基本层次范畴在人们认知心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综合Rosch()和Lakoff(1987)的论述,基本层次在认知上最基本,最重要,主要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1),感知(Perception):基本层次范畴具有整体被感知的形状;单个义项能够被快速的识别。
例如:听到“车”时,我们很容易在头脑中勾勒初一个完整的“车”的意象,但是人们不容易在头脑中反应初“交通工具”的完整意象,只能想象初若干个基本层次范畴成员的意象,比如公共汽车、出租车、飞机等。
2),功能(Function):同层次上的范畴成员可引起人们行为上相同或相似的反应。
“椅子”的相关运动反应时“坐在上面”,但其上位范畴“家具”不能产生共同的运动反应。
当小孩第一次看见一种花并知道了它的名字,比如玫瑰,他的母亲做了一个闻花的动作,以后“闻花”这个动作就和“花”这个范畴有了联系。但是“花”的上位范畴,比如“植物”就不能引起人的运动反应。
3)交际(Communication):基本层次的词汇最短,交际使用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最先为孩子习得。
例如:“狗”比“猎犬”短,简单和常用。
下位范畴词通常包含有基本范畴词和一个修饰成分得复合词,如kitchen chair。
上位范畴的词有时会有标记性,如可数和不可数,有时甚至出现上位范畴词缺失的情况,英语里sheep和goat就没有紧邻的上位范畴词。
4)知识结构(Knowledge
organization):范畴成员的大多数特征集中于这一层次,人类的知识在基本层次上组织起来。
如果被问及“家具”的特征,多数人会不知如何说起,然后借用其基本层次范畴成员的特征来表述。如果让人们描述牙医的椅子,可能也会有人表示茫然。然而如果要介绍“椅子”这一事物,绝大部分人都能毫不费力的描述它的形状、材质、功能等等。
原型理论的实际应用
一),原型理论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形式心理词典学(formal psycho
lexicology),为人的概念记忆及运作设计一些形式模型。二,自20世纪80年代初,原型理论在语言学中获得了成功发展,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多义词(polysemy)现象的研究方面。
1,Pulman(1983)讨论了kill
、look、speak、walk等动词的多义性
2,Filmore(1982)考察了climb
范畴,其研究结果后来被Taylor(2003) 引用和发展
Taylor(1988)用Rosch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形容词 tall的多义性
多义词研究
李淑康,原型范畴理论对语义层面上的标记性的解释力,枣庄学院学报,2006 年8月
标记性是语言学分析理论之一。
在任何一种语言的语义层次上都存在着复杂的标记系统。语言的语义有概括性,这种概括性就显示了语言的标记性。在语言词汇中的语义具有无标记性特征,而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时就成了有标记成分。(黄会健2003)
总之,在人们对语义的范畴化过程中,习惯把一个词或词对的语义作为一个范畴,在这些范畴中,有些范畴成员具有的家族相似性较多,居于范畴的中心地位,属于典型成员;它们被人们首先掌握、记忆,使用的频率高,范围也很广泛,即为语义范畴中的无标记项。而有些范畴成员具有的家族相似性较少,居于范畴的边缘地位,属于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它们使用得频率低,范围也相对较窄,即为语义范畴中的有标记项。
原型范畴理论对语义层面上标记性的分析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主要有两方面的启示。一方面,无标记成分在认知范畴中为原型成员,有标记语义成分在认知活动中归为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原型范畴理论以为,典型成员最先被人们识别、掌握、记忆或习得,对于无标记成分也是一样。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活动中,都应遵守这一规律,首先要讲授无标记的词项或词项的无标记意义,这些词项都是比较基本、自然的。然后再安排讲授有标记词项或词项中标记性较强的意义。这种先后次序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习惯,从而也更有利于学生对词项的有效掌握。另一方面,原型范畴理论对语义标记性的分析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迁移方面的问题。在认知范畴中,典型成员或原型成员最基本,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最多,被人们识别和习得得更快,使用的范围广,即为无标记成分,因此也更容易实现正面迁移。有标记成分则正好相反。了解了这一点,语言学习者就可以更主动、更有意识地习得第二语言,有效地进行正面迁移,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负面迁移。
2,刘智芳,从原型理论看成语、惯用语的划分,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2月第18卷第1期
根据“是否具有表意的双层性”,利用原型理论抽取成语以及惯用语的原型,根据与它们典型成员的相似性程度,将从《实用成语词典》前100页1215个固定语中抽取出来的具有典型双层意思的400多个固定语进行双向梯度排序,为成语以及惯用语的划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敖世翠,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
词义属于语义范畴,语义范畴是原型范畴,具有明显区别特征的该范畴的不同子范畴就是该范畴所代表的词的不同义项。义项成员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里最早获得的义项,是“直接”(原型)意义以辐射型或连锁型模式构成意义链或意义网络,边缘义项的其他子范畴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向外扩展,抽象程度不断提高,也就越脱离它的原型。因此,有关语义范畴的原型义项与边缘义项之分、家族相似性、语义范畴的开放性为我们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视角。
1)词的多个义项是由心理过程(即原型)来决定的,是原型义项向边缘义项的演变。
2)一词多义表现出家族相似性结构。
3)词义范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型义项身份,并不是每个义项都可以同等的地位代表词义范畴。原型义项最能代表该词义范畴,一个多义词构成一个语义范畴,可被次范畴化,每个次范畴有一个次原型,并可由此类推。
4)词义范畴没有明确的边界,随着范畴的扩展,其边缘变得越来越模糊,并且出现与其他词义范畴。
从共时的角度看,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并存主要是在人类认知原型义项的基础上,由思维上的各种联想关系和发散式的能力造成的。从历时的角度看,对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并存这种共时的表现,是由原型义项、次原型义项不断变化发展而来的,多个义项并存也是历时发展的结果。
跨文化研究
1)罗小英,从原型理论看跨文化语篇中“***”一词的认知研究,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6年第 6期
2)季静,从原型义项看汉英“吃”的认知语义文化差异,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6月第10卷第2期
原型理论的局限性
1,原型理论能够解决部分语义问题
,如语义的模糊性问题等。但是 ,世间万物并非全是模糊的 ,人类对于许多事物的认识是清楚的 ,因此 ,反映到语言上
,并非所有的语义范畴都是模糊的。在不模糊的语义范畴的分析上 ,原型理论并不一定比传统的成分分析法更具优势。例如 ,石安石注意到
,汉语的词语通常具有多个义项;在这些义项中有些是模糊的
,而另外一些则可能是精确的。他以“义项”为单位对一些汉语常用词语的意义中模糊语义所占的比重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发现:在所调查的词语中
,模糊义项所占比重显著低于精确义项。 可见 ,即便是在语义范畴的研究上 ,原型理论的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超出了范围
,原型理论就失去了其优越性。
2,原型语义学的第二个问题表现在它对语义范畴的理性内容的忽视。这一点在维特根斯坦对“Spiel”的分析上就表现出来了。维氏认为
,像“Spiel”这类范畴不具有任何共同属性。这显然是错误的。Labov 和 Rosch 等人继承了维氏这一错误思想
,认为不仅是“Spiel”范畴 ,而且就连更为一般的日常范畴 ,如cup 杯 、furniture 家具 、desk 书桌、chair
椅子 和 sofa 沙发 等 ,也都是建立在家族相似性之上的 ,根本不具有任何共同属性。尽管Labov 和 Rosch
不遗余力地做了一系列实验来证实维氏思想的正确性 ,但他们的那种带有先入之见的心理学实验结果却往往经不起人类普通的常识或直觉的挑战
,因为生活常识的逻辑告诉我们 ,虽然作为存在客体的 desk、chair 和 sofa等的外在共同属性并不多 ,但cup
不能归入furniture 的语义范畴这个事实就足以说明 ,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至少存在着某些 虽然不是很多 共同属性
,使得该范畴可以与其他范畴相区别而存在。
3,语义范畴的原型性以及基本层次范畴有其文化的基础
,也就是说 ,语义范畴的原型分析应当考虑到语义范畴的文化内涵 ,结合语义范畴演变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
原型和基本层次理论失随人们头脑中的认知模型和文化模型的变化而变化的。
1)Rosch的是试验中,受试试美国人,橙子(orange)成了“水果”范畴的原型,如果她的受试换成中国人,可能结果会发生变化,原型可能试“苹果”或者“梨”。
2)先秦中国人心中的
“家畜”范畴的原型试“马”,“猪”是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现代人心目中“家畜”的代表是猪和鸡。
3)生长在城市中的人会认为“树”是基本层次范畴,而生长在多林地区的人可能把“松树”、“杨树”、“柳树”等当作基本层次范畴。
但是 ,迄今为止
,语义范畴的原型分析往往忽略了语义的语用文化分析。因此 ,如何将语义范畴的原型分析与语用文化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语义范畴的原型分析的理论深度是当前原型语义学研究必须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参考书目:
1,《语义学概论》,李福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2,吴世雄,陈维振,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外国语,2004年第 4期
3,吴世雄,陈维振,原型范畴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对模糊语义研究的意义,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9月
4,& 吴世雄
,纪玉华,原型语义学:从家族相似性到理想化认知模式,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敖世翠,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
刘智芳,从原型理论看成语、惯用语的划分,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2月第18卷第1期
李淑康,原型范畴理论对语义层面上的标记性的解释力,枣庄学院学报,2006 年8月
罗小英,从原型理论看跨文化语篇中“***”一词的认知研究,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                            2006年第
季静,从原型义项看汉英“吃”的认知语义文化差异,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6月第10卷第2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