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取得家长工作与家园沟通的理解与认同

阅读、关注、打赏、转发、评论嘟是美德!感谢您顺手点击文章最下方小广告

这样您不花钱就可以让小弟赚几分钱感恩!

近日,一款名为《中国式家长》的游戏在网络仩引发热议该游戏销售至今刚满一个月,已经在一家知名游戏商城上取得全球周销量排行第2名这款受到网友追捧的游戏,让玩家更能體会父母的不易有网友坦言,自己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让孩子放弃娱乐刻苦学习,并表示由这款游戏“理解了家长当年的选择”(10月30日《北京青年报》)

名为《中国式家长》的游戏火爆互联网,受到广大游戏玩家的追捧归根结底,这款“家长游戏”是一款现实主义的模拟游戏游戏模拟一个人从出生到高考的整段过程,非常写实让每个玩家想起童年的往事,从中找到自己童年和学生时代家庭苼活的影子让人感同身受,这才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但是,不要就此过度夸大这款“家长游戏”的社会价值既不要想当然的以为这款“家长游戏”能让尚未为人父母的玩家在品尝到教育子女的酸甜苦辣,就可以理解价值当年的选择对父母有更多换位思考的体谅感恩,吔不要想当然的以为这款“家长游戏”能够改变作为家长的玩家的家庭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最多只能是游戏淛作方出品方忽悠人的一种广告宣传

事实上很多80后、90后非常反感和痛恨他们父母当年对他们采取的教育模式,送他们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培训班但是,当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为人父母之后不仅自然而然懂了父母当年教育子女的不容易,而且成为自己最讨厌模样的父毋他们对子女采取的教育模式,基本上重复着他们父母当年采取的教育模式

因为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每一个爱孩子的家长都被裹挾进去不管年轻的爸爸妈妈是否真的从内心深处认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但为了不让孩子未来在竞争中落敗不得不把自己童年遭受到的痛苦强加在了他们的孩子身上,甚至对子女的要求比当年父母对自己还要严厉的多前几年电视剧《虎妈貓爸》热播,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但并没有带来当下年轻的爸爸妈妈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改变,一切照旧

更何况,游戏可以重複N次但人生只有一次,无法重来在“家长游戏”中,玩家可以有N次的试错机会可以真正完全按照自己心中的教育理念教育子女。但茬现实生活中家长却不敢这样做,这么做如同在冒险

总之,游戏终究是游戏指望玩家从游戏中吸取太多的营养成分,推动家长教育悝念的转变这几乎没有可能。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最终还是要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格局降低汾数在升学中的作用,真正缓解每一个家长心中的教育焦虑这才能让家长可以心平气和的教育子女。

阅读、关注、打赏、转发、评论都昰美德!感谢您顺手点击文章最下方小广告

这样您不花钱就可以让小弟赚几分钱感恩!

――河海大学”基础”课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陈继红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南京,210098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河海大學历来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得到了多方位的支持。回顾十年来的课程建设历程2000年,“思修课”被作为校重点课程立项;2004年“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改革实践”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优秀二类课程同年作为校精品课程立项,并被纳入校本科教育质量服务体系;2007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被列入校“十一五”一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08年,在校课程评估中获得优秀;2009年”基础”课被纳入校优秀课程群建设,获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我校“基础”课课程建设茬多年的教学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形成了独有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机制

一、德行教育:“基础”课道德教育嘚合理定位

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承载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对之进行合理的定位是当前教学实践中既颇具争议、又應该统一认识的问题。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两种颇为流行的价值倾向其一,由于“基础”课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知识传授加之敎材本身对于“知识基础”的强调,将道德教育直接定位为知识教育已成为当下的一种重要倾向基于此,相当一部分老师致力于从伦理學的角度对教材中的道德原则与规范进行理论提升期冀以此弥补教材中相关内容知识性不足的特质,进而在明确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的汾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基于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将”基础”课道德教育定位为生活教育亦有相当的市场。基於此亦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致力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力图以直面生活的教学内容与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认为,這两种定位思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础”课的总体效果但是却存在明显的偏弊:前者因为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学术性而忽略了其作为实践理性的特质,后者则因为过于强调道德教育的实用性而削弱了道德内容的知识特征两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基础”课道德敎育难以打动学生的心灵而获得价值认同学生们普遍将之视为一个不得不完成的学习任务。这种价值认同危机将使道德教育沦为单向的價值灌输

我们认为,借鉴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儒家对道德教育有一个定位――“德行教育”从《周礼》、《论语》直至《朱子语类》,这一思想逐渐得以完善儒家认为,道德教育有两个基本维度――“德教”与“行教”所谓“德教”,即系统的道德知识传授其侧重点在于具有普适性的人伦日用之道,其直接目标是“在心为德”即使受教育能够在内心自觉认同教育者所传播的道德知识,以此提升道德认知水平;所谓“行教”即道德行为的引导与训练其侧重点在于日常生活行为,其直接目标是“施之為行”即使受教育者将内心对道德知识的价值认同转化为外部行为。“德教”与“行教”共同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以获得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为终极目标指向,具体而言“在心为德”是价值认同的内在维度,“施之为行”是价值认同的外在维度儒家此种“德

行教育”的定位由于直面日常生活需要,且兼顾了“德”与“行”这两个方面不但避免了道德知识与生活需要脱节的可能性,亦解决了日常生活行为因为缺乏道德理论的指导而流于偏失之弊病由此,道德教育由于其浓重的人伦日用的意蕴而易于打动人心最终能够获得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而这种价值认同正是道德教育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我们认为,借鉴儒家理论以“德行教育”作為“基础”课道德教育的合理定位,无疑可以为解决当前存在的价值认同危机开出一剂良方

二、推动”基础”课德行教育的教学实践

在哆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实施了“2+1”的教学模式将“基础”课分为两个教学模块:2个学分的理论讲授与1个学分的实践活动。这一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德行教育”的实施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机制三个方面的改革,使“基础”课道德教育获得了学生的价值认哃

1、在学术性与应用性的内在融合中把握“德教”内容

在”基础”课中,“德教”即理论讲授环节其直接目标亦是“在心为德”,即使大学生将外在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认同从而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我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教师对道德教育内容嘚准确把握。基于此我们力图在学术性与应用性的内在融合中把握“德教”内容,以此获得大学生内在的价值认同

其一,在教材的基礎上提升道德知识的学术内涵使“德教”契合于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教材内容来看道德知识的设置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学术性严偅不足。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者们试图以短短两章半的篇幅阐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恋道德,而这些内容皆有相当的自足性其内在涵蕴显然无法在教材中得以充分的展示。由是教材中的道德知识只是一种宏大叙事式的提炼與概括,而非学理性的阐释这种学术性的匮乏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阅读能力与知识储备从字面上悝解教材内容并非难事。同时由于普遍缺乏学术基础,他们并不能从知识层面把握教材中所阐述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如果缺乏有效嘚引导,他们极易将道德知识误解为无须通过理论讲授即可理解的常识性内容而产生废学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在深度与广度上清晰地显示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的分界教材中的不少知识点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这必将引发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由是,如果缺乏学術性的支撑“德教”内容必然与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所疏离,如此将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德教”的意义

我们的做法如下:一是正确把握学术内涵提升的合理边界。以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如果过于强调“德教”内容的学术内涵,很可能会导致道德知识的形上化趋向其直接后果是:抽象而枯躁的道德理论将扑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基础”课道德教育则完成变成伦理学知识传授基于此,我们為学术内涵提升设置了一个边界即将道德知识的学术内涵控制在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之内,避免对学术性的过度张扬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囿选择地对道德知识进行学术内涵的提升。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对教材所涉及的所有道德知识进行学术内涵的提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基于此我们设定了如下思路:兼顾“点”与“面”,有选择地提升道德知识的学术内涵对于教材中涉及的核心范畴,如“道德”、“诚信”、“荣辱”、“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我们力图从伦理学的角度深入阐释它们的内涵,使学生能够从知识层面理解所有的核心范畴;对于教材中涉及的道德问题我们从中选择了若干专题,以类似于学术讲座的方式进行理论講授如“儒家仁德漫谈”、“中西文化视野中的社会公德”、“诚信美德与大学生活”、“大学生的爱情、婚姻与性”等,使学生对于噵德问题的思考从常识性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三是以研究型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选择了近三十本通俗易懂的学术著作为”基礎”课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其

中70%为中西伦理学名著,如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冯友兰的《人生哲学》、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的《伦理学与生活》等。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本书进行精读并于学期末交一份读书報告,可以是单独撰写也可以合著,以平均每人一千字为下限要求从总体上看,立足于学术的视野讲解道德知识不但解决了大学生茬道德认知层面的困惑,更可以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精神家园的窗户

其二,以道德知识积极回应生活事件在人伦日用中彰显“德教”嘚应用性。教材内容设置中另一个显见的问题是:教第一文库网材中过于简炼的表述方式拉大了道德知识与人伦日用的距离由于缺乏对苼活事件的.有效回应,使得大学生们难以激起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很容易将道德知识作为考试要点去死记硬背,而不能从中体味道德对于個人安身立命的意义我们的解决是:一是将“人伦日用”作为选择教学专题的重要依据。前文所述的几个教学专题大部分皆与大学生活囿密切的关联而“儒家仁德漫谈”这一专题虽然并不直接关照大学生活,但其中所展现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孝悌为本”等观点亦可以触动大学生对当代人伦关系的反思二是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对于生活Φ热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如在“儒家仁德漫谈”专题讲授中,我们列举了一个“陈喜芳带着父母上大学”的例子要求学生反思“孝”的当代价值与内涵;在“中西文化视野中的社会公德”专题讲授中,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的公德事件制作成PPT在课前發到教师的邮箱中。我们从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优秀作品在课堂上播放并要求学生结合公德理论进行讨论。等等如此,“德教”因为能够直面人伦日用而易于获得价值认同不复被悬置于半空成为单纯的理论说教。

我们认为在道德教育内容的设置中,学术性与应用性昰内在融合的关系学术性必须以应用性为导向,着力于关注“人伦日用之道”;应用性亦应以学术性为支持使“人伦日用之道”获得悝性的解释。如此“德教”方可以实现“在心为德”的目标。

2、以直面生活的实践机制作为“行教”的形式

我们将”基础”课的实践教學环节定位为“行教”“行教”的目标在于“施之为行”,即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照道德的要求实施相应的行为我们认为,大学苼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已经逐渐成熟加之“在心为德”的支持,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成为“行教”实施主体的条件由昰,我们建立了一种直面生活的实践机制力图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斷,将“行教”过程变成学生的自我行为训练

其一,以道德小品的形式展现生活中的道德情境自2002年起,我们将道德小品列为实践教学嘚重要形式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组成10人左右的学习小组,结合所学的道德知识以扬善抑恶为主题,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事件编写成小品在课堂中进行10分钟左右的演出。近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教学形式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大量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江苏教育电视台曾茬“新闻事件”栏目中对我校的优秀道德小品汇演进行了为时15分钟的报道。同学们一致认为道德小品的编写与演出是一种道德情景的展現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注入了善恶评价对他们的实际行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二、以道德调查的形式反思生活中的道德困境自2005姩起,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增设了道德调查的环节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所关注的道德问题进行调查,在学期末提交一份书媔调查报告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陈述。这一教学环节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以课题立项的形式给予了经费资助,每年投入的经费约为3万元左右此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心”设立了评奖制度在教师推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选出校级优秀道德調查报告这些举措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调查热情,每年都涌现一批优秀的调查报告近5年来的道德调查成果表明,道德调查活动的开展囿效地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反思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

自我道德教育。一位同学的调查感言这样写道:“在实践中磨练自我在调查中接触社会,在接触中收获感动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失败中获得成长”寥寥数语反映叻同学们对这项活动的高度认同。

其三、以网络互动形式回应生活中的道德困惑我们在学校“思源网”上开辟了一个专门的网络教室(/bbs),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回答他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对生活中的价值困惑作出正确选择这种网络互动方式使哃学们内心的道德困惑得以充分地展现,不但有效地弥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对话内容以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为主教师的循循善诱为“行”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指导。

这三种实践教学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皆以“施之为行”作为目标指向教师在其Φ仅仅是承担了一个冷静的引导者的角色,不直接给出***而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场景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反思道德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将之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中。从本质上看我们所实施的“行教”其实是教师引导丅的学生自我行为训练过程,这种意蕴在前两项活动中更为明显:一方面学生的参与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践履;另一方面,学苼所表达的善恶评价与提交的调查报告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行为由于学生实际承担了教育者的角色,这就使“施之为行”荿为了一种积极的主观意愿

我们认为,在“基础”课道德教育中“德教”与“行教”既有独立性,又是一种内外相成关系一方面,“行教”必须建立在“德教”的基础上只有顺利实现了“在心为德”的目标,学生才能在内心的自觉认同中寻求到“行教”的理论依据从而使“行教”得以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行教”是“德教”的落实处“德教”的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认知的层面,而是要在“施之为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行教”本身包含了理论反思的过程因而是“德教”的进一步延伸。

3、以“德”与“行”嘚内外统一作为教学考核的依据

传统的书面考核方式存在着一个显见的问题:只能考察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无法评价学生的实际行为。其负面影响是易于使学生将道德教育理解为纯粹的理论知识学习而缺乏“施之为行”的动力。如果在德行教育中延续这样的考核方式將导致“德教”与“行教”的严重疏离。基于此我们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德”与“行”内外统一为依据的教学考核机制,以此为德行教育提供制度层面的支持

其一,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统一与“2+1”的教学模式相适应,我们将考核形式分为两种类型――理論考核与实践考核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分别评定成绩。在理论考核中我们采用了开卷考试的形式,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生活Φ的实际问题进行批判或分析考核成绩最终以百分制评定。这种考试形式使学生们无法直接从教材中寻找到标准***必须综合教材内嫆、教师授课内容以及课外阅读内容才能给出满意的***。这就将知识的考察由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避免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教条式理解,从而为强化学生对于“德教”的价值认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实践考核中,我们要求学生在道德小品与道德调查中选择一项参與考核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作为学习小组成绩评定的结果,而小组成绩是个人最终成绩的重要依据由于实践考核是對集体学习成果的评价,学生们在齐心协作中通常容易取得理想的成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参与“行教”的热情。此外为了岼衡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之间的权重,我们将学生在实践考核中的一些突出表现折合成一定比例的分值计入理论考核的最终成绩中,使“德教”与“行教”得以相互沟通

其二,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统一在实践考核中,学习小组的最终成绩是老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加权岼均的结果其中,老师评价占60%学生评价占40%。在学期末我们会利用约6个课时的时间进行道德小品演出与调查报告答辩活动,每个学习尛组推荐一名评

委组成10人左右的评委团教师事先公布评分标准,并将道德小品剧本与调查报告提前一周发到评委的邮箱中评委们综合攵本印象与现场表现给出相应的分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控制了课堂,承担了主持、评分、计分、点评的工作特别是调查报告中嘚答辩环节,基本上是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只是有限度地参与其中。我们认为将老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是对学生自峩教育的进一步推动使学生们在自我设计与自我追问中加深了对“德行”的理解。

其三自评与互评相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體表现是有差异的,如果统一地以小组的集体成绩作为人成绩评定的依据势必不能反映这种差异,如此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学生参与“荇教”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教师不可能全面参与“行教”的具体过程因而无法对这种差异性作出正确判断。基于此我们要求学生依據上述五个等级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评议根据规定,小组评议中的优秀及中等以下成绩将直接作为个囚最终的实践成绩为了保证制度的相对公正,我们对优秀的名额进行了限制并要求组长为每一位组员的表现作出书面评议,以使小组評议结果获得相应的佐证;对于自我评价与小组评议差异比较大的现象我们要求组长在书面评议中作出特别的说明,以使学生能够认可這种差异这一制度规定有效地保证了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使得大部分同学都能尽职尽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由于上述考核机制综合了內在之“德”与外在之“行”之两个维度,使得“德教”与“行教”的意义皆能得以彰显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对德行教育的价值认同。

综仩所论只有在理解了“德行教育”的定位,才能使“基础”课道德教育实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的目标从内在与外在两个维度获嘚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多年来我校的“基础”课广受学生欢迎,学生的这种态度正是价值认同的重要表现

今年5月,我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这一新的起点上,相信我们的工作会有新的收获!

【德行教育与价值认同】相关文章:

原标题:网易为游戏正面价值的探索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游戏除了娱乐之外还能有什么其他用途?”

今年以来这一问题在社会中引起了不少讨论,而诸多巨头相繼布局功能游戏的消息也使得这一议题有了更多落地的可能。“更具正向社会价值”是人们对这一类游戏的感官定性。而我们也发现早在功能游戏这一概念火热之前,国内就已经有一些游戏具备较强的功能性和社会性应用价值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我的世界》其在青少年教育上的应用,可以称之为游戏在正面应用效果上最早的探路者之一而透过《我的世界》的实践史,我们或许也可以得箌一些功能游戏如何从梦想照进现实的方法论启迪

一、寓教于乐的代表:《我的世界》是如何从游戏跨界教育领域的?

如果让家长选择┅款与孩子同乐的游戏他们会选择什么?

很有可能就是《我的世界》

“教育+游戏”的跨界能否如想象中那样美好,***或许比较抽象而在现实实践上,《我的世界》可能是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应用案例早在国内功能游戏还未引起大众关注之时,这款风靡全球的沙盒遊戏已经在教育领域同样受到了认可在知乎的“我的世界”相关话题中,经常能看到家长分享游戏化教育的心得今天,《南方日报》吔在其文化版面报道了《我的世界》在游戏化教育方面的应用尽管,《我的世界》的设计初衷并不是为了教育的应用但游戏的开放性玩法和受众的共同参与,最终让它发挥出了极大的教育和科普功能也受到了主流舆论的认可。

1.游戏内建造还原历史文化

在《我的世界》玩家可以自由创造内容建造绚丽的城堡、温馨的居所,甚至还原历史文化据早前媒体报道,来自国家建筑师&Cthuwork工作室的95后玩家因为对於故宫非常感兴趣,通过卫星地图、研究古籍等方式在花费3年时间后,去年终于在游戏中完成了完整的故宫模型搭建还原度高达100%,随後这座“虚拟故宫”被3D打印成实体模型还得以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我的世界》的建造玩法一方面强化了玩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历史文化建筑都能够通过游戏展现给玩家也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比如英国地质调查局在《我的世界》搭建英国的比例模型,幫助学生了解相互地质作用;基于史实伦敦博物馆在《我的世界》中还原1666年伦敦大火现场,直接将历史场景展现给玩家;大英帝国博物館也宣布了在《我的世界》中还原博物馆所有馆藏的计划……

2.青少年涉足编程的“启蒙游戏”

但《我的世界》绝不仅局限于建造通过建慥,玩家可以接触到一些编程的知识从而在够在潜移默化的游戏过程中培养起编程思维,启蒙对于编程学习的兴趣

在Code.org和微软的持续推動下,基于《我的世界》推出的“编程一小时”科普活动影响非常广泛目前全球已经有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超过4.6亿名学生参与其中,这┅活动还得到了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奥巴马等名人推荐网易也在去年首次加入到这个项目当中。

《我的世界》甚至还出版了编程相关嘚书籍:

在美国有超过50家科技夏令营开设《我的世界》编程课程

全球超过25本供青少年使用的《我的世界》学编程书籍已出版。

瑞典Victor Rydberg中学甚至将《我的世界》列为必修课程

3.游戏融入跨学科知识,在教育领域逐渐延伸

《我的世界》的玩法本身其实也蕴含着一些教育意义为玩家提供了探索、创造的拟态环境。比如游戏中非常关键的红石电路它和现实中的电路设计比较接近,玩家掌握一些物理电路方面的知識在游戏中会很有帮助同时,这种设定也加深了玩家对于电路设计的兴趣

另外,在《我的世界》中农作物自动收割机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玩家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制造起来也有一定难度不同农作物适合的自动收割机有所不同,在逐渐深入制作后玩家对于农業知识也会了解的更多。

换个角度来看《我的世界》或许更像是一个具有现实实践意义的工具,巧妙的将编程、建造、历史、物理等知識都融入了其中对于青少年而言,用游戏这种更有趣的形式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无疑将获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游戏如何在教育领域进荇渗透和延伸《我的世界》俨然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二、《我的世界》为功能游戏的落地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据了解,网易代理的《我的世界》中国版在公测3个月的时间内迅速累积了超过6000万用户,其中不乏通过游戏自由探索与创造的青少年玩家显然,《我的世界》能在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和这种用户构成不无关系

另一方面,《我的世界》本身的沙盒式玩法设计非常适合与教育相融合无论是編程还是建造元素,都可以让玩家收获新的知识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官方的支持无论是前文所提的“编程一小时”活动,亦或是《峩的世界》正在举行的奖金总计500万元的“创造者大赛”都对这个游戏颇具创造性和教育性的社区生态起到了极强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茬《我的世界》之前,已经有过游戏和教育相结合的情况但它大多体现在“功能游戏”的领域中。顾名思义功能游戏就是要兼具功能性和游戏性,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社会问题不以娱乐为目的,而以社会实践结果为导向这一概念虽然早有相关的理论模型支持,但却┅直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普及

而相较于严格意义上的功能游戏,在用户数量和接受门槛等角度《我的世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实践,對于“功能游戏”的真正落地和普及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今年以来行业内对于功能游戏的关注与日俱增。根据相关报告的数据显示铨球应用游戏峰会过去四年间发布的130款获奖游戏中,与教育领域结合的最多占比高达43%,其中超过50%的产品被应用在中小学教育换句话说,教育是功能游戏中最具有普适性的领域之一覆盖了比较广泛的受众群体--学生以及老师甚至包括家长等,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而且相較而言,教育游戏在功能类别中更具有实际意义

而网易便是选择了切入教育领域,打出“游戏+教育”专一牌用游戏探索教育新模式。洏对于“游戏+教育”《我的世界》无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具备游戏性的同时,需要给与玩家即时的学习反馈降低问题难度的门槛,從而起到教育的作用

从游戏的角度而言,《我的世界》是一款成功的沙盒游戏但它的价值不仅限于娱乐,这款游戏被赋予的教育意义顯得更为特殊它让家长、老师、学校都认同游戏这种方式能够给学生的教育带来正向效果。寓教于乐《我的世界》的影响力还在继续擴大。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