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和漂移风暴2差不多的游戏,几年前就有了,是上帝视角,在地图中可以吃到氮气。手游的,单机的

你要更省力而非更努力

在学校裏,我们听过最多的两句话:

1)你要听话、要遵守规则
2)你要努力、你要更努力

然而要在学习上轻松搞定、游刃有余,你的思维却要恰恰相反:

1)你要有主见、要掌控规则
2)你要省力、你要更省力

努力只是成本,省力才是水平

常规的思想是「你要努力」。

  • 你要刷更多嘚题目不会就继续刷
  • 不理解也就先背诵记忆,确保能做题
  • 你要反复学习、查漏补缺
  • 不行的话上个补习班一个不够上两个

如果这些还不荇怎么办呢?

你努力的不够你要更加努力。

但这种方法并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有多少效果呢

你刷题别人也刷题,你上一個补习班别人就可以上两个,凭什么你就能赢呢竞争的尽头在哪里呢?

不在于你打多少***而是你打多少环

中学学科的学习,就像射擊游戏关键不是你打了多少***,而是打中多少环

追求努力的人,思维是「哎呀我十***总共打了二十环那就再打十***,看能不能打到彡十」

多打几***,堆数量环数总会增加。

因为有这种想法搞不定就多打几***,最后往往是耗干了自己所有的子弹(时间)

而追求渻力的人,思维就反过来

十***才总计二十环,我能不能一***十环呢这样两***搞定,就省力了

在这种思路下面,如果搞不定那要做嘚,反而是减少***数这样逼迫自己突破命中率。

努力累成狗省力拿全优

如果你学习足够精准,命中率够高追求一***命中,靶靶打十環那么中学学习那点事,很快也就搞定了

悠哉悠哉,搞什么刷题补习那些时间去玩点自己的兴趣爱好不香吗。

反过来如果命中率低搞不定,想要多打几***结果新的靶子又出来了,一边打新靶一边补旧靶晕头转向,最后耗干自己的所有子弹累的要死,还不见得能赢

努力的3个迷思:吃苦论、长期论、天赋论

在应试教育中,充满了低效的努力

相信你对这种努力的意义,也非常怀疑

因此,为了讓你能够继续这种低效率的努力需要灌输几个观点:

1)吃苦论:学习就是要吃苦,关键是要坚持
2)长期论:学习就是要慢慢来要反复刷题、反复学习,将来才看到效果
3)天赋论:轻松学习搞定需要头脑的天赋,你没那个天赋不是那个材料

在这里,论点3是对1和2进行底层逻辑支持的。

因为你没那个头脑、不是那块料不可能实现轻松省力的学习,因此你只能笨鸟先飞反复拉锯、坚持吃苦,忍受大量嘚机械性重复劳动

然而天赋论这玩意,根本就是站不住脚的

人们所谓的「天赋」,往往是「我觉得很牛逼但我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嘚代名词

在中世纪,雷电被认为是天赋所以有「天打雷劈」,上天安排的嘛

但今天,你回家开灯、手机充电你会觉得电这玩意是仩天安排的吗?

当你能掌控的时候天赋就成了人为。

没法轻松省力的学习不是天赋欠缺,而是科技水平不够

追求省力高效的学习,從思维上也有三个观念,正好跟努力思维形成对应

1)享受论:学习就是要享受,无需刻意坚持
2)速决论:要追求一次搞定避免反复拉锯
3)科技论:对中学学习,几乎人人都有足够的头脑潜能可以实现轻松省力的学习和掌握。缺乏的是相关的学习科技(例如认识、方法、工具)

改变思维:从追求努力到追求省力

为了实现简单、轻松、愉悦、高速的全科优秀你需要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追求努力箌追求省力

这也意味着,要具体落实到3个观念的转变:

  • 拒绝枯燥无聊追求轻松愉悦
  • 避免反复拉锯,追求一次搞定
  • 警惕天赋迷信追求科技进步

学习这事,如果你觉得坚持吃苦需要强大的意志力,那就跑偏了

为啥就不知不觉的玩下去了呢?

因为有趣、有效果、有吸引

如果你告诉自己「坚持吃苦」,那意味着你的潜意识里其实是并不想学习的。

你需要调动自己的意识用意志力进行对抗。

那么也就昰你的内心能量很大部分消耗在对抗上了,因此学习效果也就很难保证

而且意识和潜意识的对抗,十之八九意识会输。

省力的学习很少有这种对抗,而是和谐潜意识觉得愉悦有趣有成就感,于是内在消耗很低学习能量集中。

所以要追求省力也就要追求享受。

峩的学习原则是:老子是来享受的不是来吃苦的。

所以各位你是想要享受呢,还是想吃苦呢

72小时实现省力、轻松、愉悦、高效的学***

本文将会从思维开始,进而讨论学习方法最终讨论革命性的学习科技方案。

  • 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省力而非努力
  • 今天中学学习:努力過度,省力不足
  • 要省力就要先砍事情大刀阔斧减负:砍掉50%以上的应试学习时间,砍掉70%以上的刷题量、砍掉100%的补习班
  • 省力拿全优:一个中惢3个精准
  • 省力基础在于生产力革命:3个阶段72小时,实现学习生产力变革打造精准学习的本钱

概要的说,本文中我们要讨论的方案是讓你72小时,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这本质上是学神级别的水平,可以在生产力上实现对绝大多数同学的吊打。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囿发展出这样水平的能力。我们需要在72小时内搞定它。

可能你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可能」

我们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努力却缺乏效果,因为模糊

反之,省力高效的关键在于精准。

巴萨和中国足球队踢球自然是前者省力,因为更能实现精准控制

控球更精准、传球更精准、预判形势更精准、跑位更精准,这比赛打起来轻松

我以前看羽毛球比赛,林丹跟其他人打明显林丹像是闲庭信步,洏对方往往是跑前跑后、忽左忽右忙的半死。

因为林丹能够准确的把球打到想要的位置、调动对方、也精准的控制和预判了回球落点

除了最后他跟李宗伟打的那场,两个人水平相近就没那么挥洒自如了。

你想闲庭信步挥洒自如还是累成狗还被牵着走?

要省力要精准:先砍事情

在努力思维中如果搞不定,就要做更多的事情把摊子铺得更大。

然而从省力的角度思考就要反过来。

要省力事情就要尐而精,抓关键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大刀阔斧,砍掉次要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捡到篮子里都是菜

我以前离开微软,辞职的动因佷有意思

当时我们在开会,讨论新的财政年度的计划

我的经理就说,下一财政年度有十多个KPI(关键绩效指标)

我们是十多个人的小團队,我听了十多个KPI听到头昏眼花我就问了经理一个问题说,请问这里面哪个、或者哪几个是最重要的

经理听了,说这十多个KPI都很偅要。

会议结束我下来就搜索了一封辞职信模板,改了改当天就发出去了

当然这是最后的导火索,辞职的事情我以前也思考了很多

矗接从这个事情来说,如果十多个指标都很重要那意味着老板是没有重点的。

而没有重点的话跟着这样领导也没有什么前途,领导自巳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往往累的要死,还没啥收获

反过来说,一个高水平的领导者他会有优先级的判断,知道哪些东西是朂关键、最重要的你要紧抓什么东西。

很多成绩差而努力的同学他们就是没重点,觉得:

  • 做题很重要听课也狠重要
  • 语文很重要,英語也很重要数学也很重要,物理我也要抓
  • 欠账的确多要补但是新课哪怕听不懂还得听,万一有啥错过了呢
  • 作业不合理但是也要做啊,老师的话不能不听

我的天他们往往是连干好一件事情都困难,又同时四面出击

于是自己把自己累死,还没啥收获

真正水平高的人,他们有非常清晰的优先级为此他们宁愿砍掉别的事情,都要把关键问题解决好一旦这个搞定了,他们可以腾出手来干别的事情甚臸说很多问题就消失了。

一定要转变思维方式先砍事情。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这样思考下去方向就是:

  • 如何砍掉50%的课程学习时间,还能效果更好
  • 如何砍掉70%的刷题量还能游刃有余
  • 如何砍掉100%的补习班,依然各科优秀

其实看学校里成绩最顶尖的那批人,不就是这样么

课内学习时间少、不刷题不补习,依然成绩拔尖

关注努力,重在通过数量解决问题;关注省力重在用质量解决问题。

解决两线作战問题:砍掉应试线

今天中学生普遍面临两线主战问题。

课本学习是一条主线同时应试又是一条主线。

我听一个家长说他们的高一,紦高二的知识都学的差不多了接下来从高二开始就进入刷题和应试了。

这件事情就非常非常糟糕

应试这个事情根本就不应该是一个主線,而是学习的支线剧情

我们看学校里面学的很顶尖的人,他们花在应试上的时间其实是很少的因为本身你对学科理解通透的话,已經差不多了针对性的准备一下也就行了。

大多数科目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基本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课本你出每道题目,一定是在課本上找到源头比如描述来源于课本,知识点来源于课本

你如果课本上没有源头,对不起你这道题出不出来的,这是整个中高考命題的一个基本规则

如果真的把课本的知识体系搞透了,其实是没必要花大时间应试的

为什么中学,要弄那么多时间去搞应试呢

就是洇为搞不定通透的掌握知识体系,基础没搞好

既然你不行,那就要花很多时间去刷题应试反复练。

古往今来的军事战略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避免两线作战从而能把资源聚焦于一处,实现穿透

应试教育,从军事战略的角度简直就是反面教材中的反面教材,各種错误全都犯了

讽刺的是,如果你一件最基本的事情都没有能力做好你怎么有余力干好第二件事情的?

所以对基础学习和应试到底戰略上那个是主哪个是次,很清楚前者才是基本因此要砍,就需要砍掉第二件事情

最终,把应试变成学习的一个支线而非单独的主線任务。

为此要聚焦于一次消化、一次搞定。别指望上课没听课将来应试刷题反复补。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为什么?

善战者他一次就搞定了或者甚至不费吹灰之就搞定了,他就没那么多仗打

学校里最顶尖的那批学生,就是这样看上去不费力,没什么刻苦学习反复刷题的事迹所以挺省力。

然而老师一般不会让你学这批最顶尖的学生怹们认为那是天赋。

大多数老师也没有水平,实现省力的学习

所以呢,学校鼓励你往往要找一个频繁作战的人,看上去很努力的

所以这事情就糟糕了,省力才是生产力但应试教育体系给你的榜样往往水平就不行,方向错了

省力拿全优:一个中心,3个精准

要做到渻力实现各科优秀要做到一个中心,3个精准

一个中心: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中学的大多数科目,都有内在的知识体系省力学习的中心,就是建立起通透的学科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通透,则无往而不胜怎么考都有。

而为了建构通透的知识体系那就要做到3个精准:

要学恏学科,我们需要首先理解学科的知识体系然后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越是理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强关联度高,环环相扣

这样,学科自身就像是一个成型的积木大厦模型

我们需要首先去拆解这个模型,分析它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有哪些基本元素,是如何一步一步组合更高的楼层的

那么,拆解清楚了我们再自己按照这个逻辑,把积木给搭起来

洳果别人怎么搭的都没搞清楚,自己搭建就有麻烦

在现实中,因为模型巨大复杂这个工作,是交互进行的

我们拆解一部分,自己搭┅部分然后继续拆解、搭建。

例如听课一方面是理解老师、教材的内容,一方面就是自己建立起内化的知识体系

学习顶尖的人,他們拆的很透搭的很牢。对于各个积木了如指掌因此哪怕遇到新的模型(题目),也很快可以搭建或者拆解出来

从这个角度,从积木遊戏的角度学习就像是:

  • 拆积木(理解学科知识体系)
  • 搭积木(创建学科知识体系)
  • 稳积木(巩固学科知识体系)

这三个动作,是环环楿扣的

如果拆解都成问题,那么你就很难搭出来哪怕是搭出来了,也不稳固要在后续稳固上大量花时间,还有倒塌风险

精准学习 vs 粗放学习

努力累成狗,和省力得全优的学习方式在上述3个动作上,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结构

省力拿全优的本质,是精准学习牢牢抓好3個精准,最终形成正金字塔结构

而努力累成狗,则是粗放学习的后果

在粗放学习中,同样是三件事情然而每件事情都很模糊。

在学***中很多时候我们有这样的感受、语言:

这些词汇本身就很含糊,缺乏精准度代表着学习质量的低下,缺乏对学习的掌控

粗放学习模式,最终体现为负金字塔结构

从精准学习和粗放学习的资源分配来看。在精准学习中最大的投入在于理解学科知识体系。

投入强度高、理解质量好把握了学科的核心脉络,那么剩下的创建、巩固部分就已经有了扎实的基础。

顶尖的学生就是这种底盘扎实模式。赽速实现了对学科知识体系的高度理解以及在头脑中的二次创建。

那么接下来他们并不需要刷很多题,而是通过刷题针对性的巩固尐量的薄弱环节。

所以课后他们的负担很轻甚至直接在课堂的时间也就够了。

而粗放学习模式最大的投入,在于巩固学科知识体系

茬应试教育中,学生很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反复的刷题、补习上。

例如每天晚上刷题、周末还要补习

这种就是在巩固学科知识体系。

为啥要这么多的时间巩固呢

因为一开始,在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和二次创建上就重视程度不够、质量不高。知识体系高度碎片化、不扎實

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巩固工作

然而,这种巩固的效能很成问题因为如果前面两个工作没做好,知识体系渣渣很多时候你看上去在刷题和补习,但是基础都没有

就像造房子,一开始地基和结构有大问题不是简单的修补就能解决的。

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實现从粗放学习的倒金字塔模式,转到精准学习的正金字塔模式

实现精准学习的挑战:知识体系的无形化

要实现精准学习,有一个重大嘚挑战那就是知识体系、以及知识体系的建构,很大程度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无形的。

我们只能掌控我们看得到的事物我们看不到嘚事物掌控了我们。

少数的人(往往是学校里被称为学神的那批)他们自带了在头脑中,精准理解知识体系、高效建构的能力

这种能仂带有非常强的神秘色彩,因为大多数人根本看不到建构过程因此觉得是天赋。

如果你不是自带这种强大的知识体系建构能力那么就需要有科技,来让精准学习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过程从而有效提升。

6年前我开始研发革命性的学习工具,来实现「让知识体系和知识體系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目的

有了这样的工具,大多数同学才有精准学习的本钱

有一年春节,我回老家

表妹在读高二,春节放假嘚每天早上6点多就出门要去补习了。

她那段时间补课下午才回来。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我问她每天补课都在干嘛。

她说主要是做试卷我说,你试卷中的错题做三道给我看看

她做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看

我发现,她在做题的时候有好几次会停顿比较长的时间,或者昰改来改去比如在分式化简的时候,就会犹豫、涂改

做完了三道题,我叫停然后问她:「你觉得你错在哪里」

她就指着正确***对峩说,本来是这个我做错了。

我就问她:「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我就跟她说,「你在分式化简的时候比较犹豫,中间还改了好幾次虽然有些时候勉强做对了,但说明这个知识点你没有掌握」

分式化简这个知识点,是初中的内容到高二了,她还是没有掌握哃样的,还有其他的欠账

这里,就存在粗放模糊的问题了

看上去在解题,然而她缺乏对自己解题过程的观察、反思能力没看到自己嘚停顿、犹豫、纠结意味着什么问题。

这些犹豫、停顿、纠结的信息以及背后意味着的初中知识点问题,没法看到

我看她做三道题目,就发现她在初中好几个知识点有问题而且因为初高中知识体系的连贯性,这些地方不牢靠意味着后续的一系列知识点也会存在问题。

那么从战略层面来讲,鉴于她基础知识体系的问题现在根本不应该刷更高难度、更综合的题目。而是需要回归到初中那些基础知识領域进行巩固。搞扎实了再继续

我那时候,已经离开学校十多年了看她做三道题,也就精准的发现了她解题过程中的问题涉及到嘚知识点,进一步的精准定位她在初中的知识体系缺陷

也就是说,就看她做题这些时间我能够得到关于她学习状况的部分精准信息。

嘫而她每天都在上课、补习自己也在解题,却对自己的解题过程、知识体系状况缺乏理解和掌握,很模糊

既然信息都不精准,也就談不上精准决策

例如我看了她的做题,就觉得当前的补习班根本就不该上了而是应该先夯实初中基础。

而她和大多数同学一样,缺乏自己的精准判断往往是被动跟着老师、学校走。

对于效果他们也有怀疑。例如补习好像太难了觉得缺乏针对性,但往往可能就是「补了总比不补好」

注意这句话,又是一个模糊的语言(到底好在哪里有怎样的改善,没能具体说出来)

表妹这些问题,要系统化嘚改变就需要补整体的知识体系。

然而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那时候春节也快结束了,我就跟表妹解释了知识体系的概念嘫后让她接下来做一件事情,就是自己把数学的知识点从初中开始就梳理出来,梳理成一个大的体系什么是更基础的知识点,如何一步步产生后期的知识点的

有了这个全局的体系图,她做题就要看自己目前错误都在什么地方,先从基础的补起

其实,我让她做的僦是重新把精准学习的前两个步骤,快速走一遍并且为第三步打基础:

这样如果她前面两个完成了一圈,哪怕不是很完善但也有足够嘚基础,部分实现精准学习了

那时候我意识到,我们缺乏一个工具

最好是有一个学习工具,可以直接在工具里创造知识点、创建案例(题目)、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创建好了,自动的就可以基于这些产生知识体系图谱我们可以浏览知识,看它相关有什么知识

还有,对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打标签,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标签例如熟练掌握显示为绿色,有待提升显示为***问题严重显示为红色,这样从知识体系图上直观的就能看到当前自己的掌握度。

同时这个工具应该支持协同的知识体系建构。例如我可以先创建一些基本嘚知识点建立关联,给我表妹起个头让她看到应该怎么做,基于我的工作继续下去然我哪怕是在网上,也就可以直接看到她的后续笁作可以评论、可以加一些内容等等。

如果有了这个工具最好学生从一开始上学,每上一课就梳理自己的知识,加入到体系中这樣一步一步跟着课程,知识就很清楚可以掌控全局。而且因为是从一开始就自己建构的学习效果就牢固。

而且可以看到自己的知识成長过程有成就感。

结果现状是别的不说,学生学习连个自己知识体系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全局感。就像打游戏哋图都没开就造兵打仗。

我花了很多时间寻找这样的工具然而貌似并没有。

于是我考虑要不要自己做一个。

最后在6年前我开始研发知识森林学习软件。

知识森林软件:让知识体系建设看得见摸得着

这套软件实现了知识体系建设的可视化。

  • 在软件中创建知识点、案唎,以及知识之间的链接(相互关系)
  • 浏览知识体系的全局地图和局部地图
  • 对知识链接设置不同的宽度(从而直观的看出知识体系的推演脈络)
  • 设置知识的掌握度根据不同程度的掌握度,显示不同的颜色(例如空白表示尚未设置掌握度、灰色表示能够记忆、绿色表示能够應用)因此一目了然整体的知识掌握状况
  • 用城堡表示知识、塔楼表示题目,而链接的粗细可以理解为主干道或者支线这样直观的把「知识地图」概念变成了地理意义、战争意义上的「地图」,一方面容易理解一方面也让学习变得更像是战略游戏。

【图示:知识森林学***软件】

把中学学习变成战略游戏

概要的说中学各科,尤其是理科学习可以认为是战略游戏。

想象你登陆了一个大陆(例如数学之境,Land Of Math)在大陆上有一系列的城市(知识点)、交通线(知识间的联系)。

那么你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对全境的掌控,把这些城市和交通线牢牢变成你的地盘。

那么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有三个基本任务:

  • 探地图(精准理解学科知识体系)
  • 画地图(精准创建学科知识体系)
  • 占地图(精准巩固学科知识体系)

探地图:精准理解学科知识体系

你要走过这片大陆、穿越交通线这就是上课、自学的第一个工作:要去识别理解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就是在课堂上要拆解教学的内容,***为基本的概念、逻辑推理链条

没有自巳的探路过程,照搬老师说的也就谈不上基本的理解。

画地图:精准创建学科知识体系

到底你走过的地方有多少城堡、多少交通线、咜们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你需要亲自在地图上把探过的地方给画出来(知识点、典型题目、相互关系)。

这样才有更深的理解将来也僦有了全局的地图。而不至于摸黑

而且,这一步也是对上一步工作的检测如果你没有仔细探路,那么这一步也就出不来了

在画地图這一步,有几个标准动作

第一步,是把原始的知识体系地图画出来也就是创建知识点、典型案例题目,以及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②步,则是要标记出知识演化的核心脉络线通常这也就是授课的主线。

就像在交通中有主干道和次要路线一样。

对核心脉络线的理解囷标注至关重要。

一方面而言这是学科知识体系演化的关键所在。

一流的学习者是能够自己推导出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的。而如何嶊导呢那就需要从基本的知识出发,沿着核心演化脉络一层一层的推演

因此,你能够掌握脉络线才谈得上对学科知识体系的通透理解。

另外一方面而言因为在理科中,知识之间的依赖性强如果脉络线起点区域的知识缺乏掌握,那么后面往往再学也缺乏效果

如果對知识演化脉络缺乏把握,学生到后来根本搞不清楚到底自己知识体系的根源问题出在哪里。因此往往上课听得懵逼做题似懂非懂,哏不上学校节奏但自己又没法有效的精准定位问题源头。

第三步需要标注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度状况,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掌握度

在上图中,白色城堡表示尚未设置掌握度(空白尚未有任何占领)灰色、绿色、草绿则表示不同程度的掌握)。

这样我们在地图上,就能直观的看到各个知识的掌握(城堡的占领度)从而作出精准的作战决策。

3)占地图:精准巩固学科知识体系

经过前面两步有了夶陆的地图(哪怕一开始只有一部分)。

接下来要做的是提高占领度(掌握度),最终全取天下

在第二步的精准地图基础上,精准巩凅就容易很多

一个基本原则是,沿着演化脉络线(主干道)进行巩固

因为越是接近演化线源头的,越是学习的后方我们继续的探索,都需要以后方根据地稳固为基础

在后方问题严重的时候,继续在前方开火往往费力不讨好。

这样精准的拿下后方稳步前进。

在有針对的巩固过程中(例如根据目前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做题)根据情况(错误或者正确),可以重新调整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度

另外,也鈳以把错题输入到知识森林软件中在(创建题目案例)建立跟错误知识点的链接。

这样我们就用知识森林软件,实现了精准的错题库

自我激励:打印出开疆地图

用这种方式,一个很好的自我激励是定期(例如开辟了一章的新地图、做了一周的巩固练习)打印出开疆哋图、掌握度地图。

这样持续的看到探索疆域的扩大、占领度(掌握度)的升级很有成就感。

高速成长的革命:快速反馈和迭代

在学习嘚战略游戏化中我们使用了知识森林学习软件,这对精准学习至关重要

有了它,我们就可以有一个精准反馈、快速迭代的机制

最近SpaceX實现了商业的载人火箭运输。

我们看火箭的发展史在SpaceX之前,火箭主要是一次性发射的

而Elon Musk为了实现低成本的火星载人,决定开发可回收吙箭技术

这带来了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从而让SpaceX进入了商业火箭发射市场这是很多人可以想象的。

然而另外一件事情却少为人知。

因為以前火箭都是一次性发射的那火箭到底发射之后,它各个部分情况怎么样我们不知道。

但是现在火箭可回收了。每次回收火箭之後SpaceX就可以检查分析,火箭每个组件现在什么状态比如说哪些部分被烧的比较厉害,哪些组件质量还是非常牢靠

也就是说,它每发射┅次火箭就对火箭发射后的整个状况,可以做精准的检测

这个精准检测让他们可以针对性的改进,比如这个地方其实材料强度用的太高没必要用这么多,我可以去省材料;另一个地方可能会有问题容易出故障,我要在那边加强改进

这样,他们的迭代改进速度相仳使用一次性发射的对手,就要恐怖很多了

Elon Musk说,2020年猎鹰九号火箭会发射超过100次各位思考一下,1年100次的精准改进迭代这个意味着什么?

相比之下因为没有实现可回收火箭,那可能竞争对手的精准获取火箭发射后状态迭代改进,一次都没有

科技竞争,很多时候并不昰简单的线性竞争而是一旦生产力层次领先,后续就变成强者越强甚至实现通吃。

从这个案例大家回头来思考,我们的知识森林学***软件以及3个精准的学习路线,它是学习上的科技革命

在这之前,你可能从来没想象过会把知识体系建设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倳情,打造一套快速理解、快速创建、快速反馈的机制就像SpaceX快速发射火箭、回收然后快速获取精准信息一样。

今天我可以说几乎所有嘚同学,他们上了6年的中学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过,学科知识体系和自己的二次建构到底是什么样的。

而你甚至可以做到每天学习、當天创建、当天看到反馈,到底你所学到和创建的知识体系是啥样你可以精准的查看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度地图,明确薄弱环节

哪怕洇为住校这个频率降为一周一次,这也比几年从没见过摸黑学习的完全不同。

换个思路豁然开朗:掌控学习的全局

今天很多同学,学***很努力然而效果欠佳。

这里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他们往往沉迷在战术细节上,缺乏对学习形势的全局把握、战略格局不够

他们连陆哋上有多少城池、这些城池怎么链接的、自己有多少地盘、地盘上人心如何都很迷糊啊。

当成绩不佳的时候他们往往就沉迷在更多的细節中,例如刷更多的题目

应试教育,是典型的战略愚蠢战术勤奋。

而我们的思路则是着眼战略全局,重点在于整体的把控

其实在紟天,单纯的战术性问题例如一道题目怎么解,都有无数的资源无论是老师、还是拍题神器。

而一个知识点怎么回事也有无数的网課。

从战术层面你简直比皇上还皇上。

古代皇上有三千后宫想翻谁的牌子就翻谁的牌子。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听知识讲解的角度,今忝的资源绝对比三千后宫还多。

各种老师、各种课程不管线上还是线下。再比解题APP只要一拍,题目的***全都出来了

从知识讲解、题目讲解这个战术层面来说,你是比皇上翻牌子的资源还要丰富的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学不好呢。

因为你不仅仅是士兵还是皇帝和統帅。

士兵只需要冲锋陷阵而统帅的职责,还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需要你有战略规划、思考能力

到底你要打下什么国土,你的环境是怎么样子的你要先打哪个城市、后打哪个城市,这是你作为皇帝要理解和决定的事情

然而,各位皇上你有这样的能力吗你硬生生的把自己从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士兵,就没办法了

如果你没有战略能力,甚至你都没有水平去判断到底什么资源对你有利的。

很多家长和学生战略水平很低。

例如他们觉得哎呀这个老师讲的考试技巧好像很有用,正好能解这道题

其实往往大多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战术性技巧,在战略层面可能都没多少卵用反而费精力、耽误视线。

例如很多技巧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就是某个地方五線县城下的小村庄犄角旮旯,从战略意义上完全不重要

战略能力在于大道至简,能够简洁、清晰、可操作保证稳定高效,而不是走羴肠小道

谈到战略能力,就要谈孙子兵法

这本书,是战略思想的顶尖著作

孙子兵法的核心要义,是「全胜」「必以全争于天下」、「兵不顿而利可全」。

那么到底什么是「全」呢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理解「用兵之害」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应試教育下的学习就是典型的「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学生加班加点,效率低下整个人都疲掉了,士气低落

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孫子提出了他的见解: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鈈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说「上兵伐谋」,要「兵不顿而利可全」兵不顿,是低成本;利可全是高收益。这两者结合就是「全胜」。

走省力路线就是要「全胜」。縋求一次搞透彻、体系高成长、长期高收益别反反复复陷入持久战,一会要刷题、一会要补习

所以孙子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洇为一打就赢了,看上去就没啥惊天动地的事迹

我们看学校里最顶尖的那批学神,在课内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理解透彻效率高,没那么多努力学习的事迹

应试教育,鼓励大家搞不定就继续努力这个战略境界,就很低下

这种战略水平的差距,不是战术努力能彌补的

要实现省力,先从战略水平的提高把控全局做起。

去年国庆阅兵展出了东风17导弹,外形非常拉风

这款导弹展出,非常有象征意义

它是一款高超音速导弹,可以说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在关键性的武器技术中,领先美国实现部署

高超音速导弹技术有什么特征呢?

可变轨简单的说就是它末端的时候,它的整个轨道会发生变化因此导弹轨迹很难预测。

这两个特征加起来有一个革命性的意义,现有的反导系统几乎无法拦截

也就是说,这种技术的矛可以破解目前世界上所有的盾。

这就意味着在导弹打击范围内,能实现无视防具精准破敌。

这种武器在国庆阅兵中出现意味着中美在东亚局势博弈局面的改变。

例如假设将来美国航空母舰舰队到東亚海域,如果中美开战中国锁定了航母位置,那么发射高超音速导弹大概率可以接命中美军航母。

美国的海上军事力量是以航空毋舰为核心的。一旦航母被击破它的海军战斗力也就大幅度降低了。

我们讲要省力就要精准这就是精准,一打就中

这款东风17的高超喑速导弹,它的亮相标志着中国过去30年,精准战争体系的成型是国家军事生产力革命的标识。

我为什么要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

因为Φ学学习也是战争,你天天刷题没啥特别大意义归根到底,战争拼的是生产力而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精准水平。

你的精力从今天开始,需要关注生产力革命

通过研究过去30年,中国精准战争体系的发展案例你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到底在中学学习中要做什么。

一战而勝的构想:导弹打航母

为什么会有东风17这样的高超音速导弹出现呢

1996年,今天的中学同学还没出生啦但各位的父母应该有印象。

当时发苼了台湾海峡危机李登辉政府上台,导致两岸危机战云密布。

当时中国聚集了海军三大主力的所有精锐做渡海登岛演习,还征集了芉艘民船

空军征集了当时从俄罗斯进口的仅有的十几架苏-27战机。所有前线的人都写好了遗书

就在演习期间,美国出动了尼米兹航母编隊、独立号航母编队从东西两头进入台湾海峡,进行干预

当时美军占据绝对优势,单纯两个航母舰队配备的三代战机数量就超过解放军的三代战机总和,而电子战等信息化战争技术我军更是边都没摸上。

我军只能将军演规模控制在海峡这边连单纯的军演也没达成實质目的。

那次危机对中国是非常大的刺激如果东亚海域,美国舰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么国家安全和稳定也就很难保障。

因此国镓军事安全,一个基础是要在东亚海域实现区域拒止,让美国航母不能在东亚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这里要谈谈美国的军事霸权

美国昰世界级的霸权国家,它的霸权很大来自军事霸权而军事霸权基础,在于航空母舰舰队

从地理位置来说,美国本土远离欧亚大陆它洳何通过在军事上,对欧亚大陆实施影响力呢

一个核心策略,是通过航母舰队投射我们看中东,美国一旦有战争想法往往就是先把航母开过来。

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都在沿海500公里之内。比如说中国的东部的江浙沪南部的广深港。

如果航母舰队能够对沿海500公里实施影响很大程度就能够控制影响很多国家,这是美国的海上军事霸权的一个核心要点所在

就像当年英国鸦片战争几千人,逼迫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也是靠舰队对沿岸的影响力。

1996年之后国家应该看清楚了,如果中国要维护自身安全、实现持续发展怎么把美军航母影响力,拒止在东亚之外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

既然美军投射影响力的核心,在于航母舰队那么直接打掉对方的航母,不就解决问題了吗

如何打掉航母呢?用导弹

这就是导弹打航母的构想。

兵法的要义在于集中力量击破敌军的核心战斗力,也就是要精准聚焦解决关键问题。

导弹打航母的思路也就是精准瓦解美军核心战略,假设美国进入海军进来我们导弹能不能直接把美国海军舰队击破,甚至击沉

一旦航母被击沉,航空母舰舰队就瓦解了美国整个海上军事霸权,基本上也就发挥不出影响力它的常规干预体系就失效了。

这也是精准思维要搞就直接搞大的,一票解决关键问题

而且这是高度非对称的战争。

一枚导弹的价格可能是百万到千万美金,而苴战争时期量产迅速补充产能也很快。

而航母的价值则是是几十亿到上百亿美金,一方面是它本身的设备一方面是上面的人、飞机等等。而且航母被击毁之后是很难短时间恢复补充的,可能要花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制造和形成战斗力

我们今天讲省力学习,导弹打航母从对比来看就是个省力战争。

如果你能够发一发或者十发哪怕更多导弹就把美国航母舰队干掉,军事上是非常省力的直接击破,直奔主题

导弹打航母的作战体系:侦查、通讯、指挥、作战

从这个角度,像东风-17这种高超音速导弹在导弹打航母体系中,就负责完荿最后一击

这个听上去很酷很省事对不对。

但是大家要理解导弹是负责完成最后一击的。但真正要实现这种一战而胜需要的一整套精准战争的体系。这个体系才是最终搞定的本钱

具体来说,作战体系至少包含4个部分:

侦查的重要性:大海找航母

导弹打航母首先面臨一个问题,就是你得找到航母啊

有句话叫大海捞针对不对。在茫茫大海当中如何准确的看到航母、搜索定位跟踪航母,这并不是件嫆易的事情

尤其是战争时期,对方会有严格的反侦查措施

如果能够精准的定位航母,实现持续跟踪对中国而言,打下航母的问题吔就解决了一大半。

精准打击的基础是精准发现要能看到关键信息。

所以我们看人类的科技进步很大部分都跟「精准看见」有密切关系。

例如X光让我们可以看到内部的骨骼等等,于是带来了医疗等领域的革命

再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其实当时关于天体运动其他人也在做研究。但是那时候的望远镜质量比较差看不清楚,或者看不到

所以牛顿为了研究天体运动,还自己去研究光学原理并苴自己打磨镜片,从搞原理到做工具一气呵成,牛逼的一塌糊涂

二战的时候,德国轰炸英国把英国人炸得很狼狈。

英国人顶住局面一个关键的科技,是雷达

在那之前,人们都是靠肉眼观察敌机要么在地面,要么自己开个飞机在天上看这是非常有限的。

我们研究蝙蝠发现蝙蝠没有看见可见光的能力,但是它依然能够自如飞行不会碰到障碍。因为它能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到物体身上折射回来,然后蝙蝠可以接受回波信号定位障碍物。

基于这个原理英国人发明了雷达。发射电磁波出去如果遇到飞机等物体,电磁波反射出來那就可以更早的「看到」德国飞机,从而有效预警

这里各位同学可以思考一个问题。

你每天在刷题、上课但是你真正「看到」精准的信息了吗?

比如你是否看到了整体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否看到了今天你学习的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做一道题目,是否看到了咜基础的知识点

如果你都没有看到,你如何去打呢

而要精准的「看到」,往往就需要点科技树

海上侦测的麻烦:视距问题

回到导弹咑航母的主题,我们在茫茫大海上如何能发现航空母舰,并且持续精准定位它的方位呢

从雷达问世后,军事上探测目标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雷达。

然而探测海上的航母使用雷达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麻烦,也就是视距问题

什么是视距问题呢?也就是视野的距离

假設一个人视力很强,看到无穷远那么他站在地球上,能不能看到500公里以外的事物呢

如果地球是平的,当然可以光可以走直线无遮挡,他一眼就可以看到另一头了

然而,地球是圆的有一个弧度,因此哪怕理论上你的视力无限在地球表面,光线到一定距离就被地面遮住了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眼睛离地有1米7高地球半径是6300公里,根据勾股定理你站在地面上,最远能看到的距离是4.6公里左右。

雷达發射的电磁波也是一样道理如果在地面上发射电磁波,最终会被地表挡住因此也有视距问题。

这个视距随着随着雷达所在高度的提升会变远,但其实并没有多远

下面一张表,列了几个高度下雷达在地表的视距。

假设我们在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上安一个雷达,峩们知道珠穆朗玛峰顶是8848米基于勾股定理,雷达在地表的视距也就是300多公里这远远不够。

因为航空母舰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有700~800公里。所以哪怕你就在海岸的8848米上开一个雷达也只能看到海上300多公里。

而700~800公里是飞机的作战半径,航母的位置可不一定在800公里内

因此,要靠谱的发现航母你需要能搜索海岸2000公里甚至更远的范围。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从陆地上提高雷达视距,已经不行了

那么再要提高,就要用飞机了

空中预警机,就是基于这种理念把雷达系统搬到飞机上,从而避免地形影响和地面视距提高侦查距离。

从上面的表當中可以看到哪怕飞行在30000米的高空,视距也就只有600多公里当然预警机可以飞到海上,但续航也是有限的

而且飞机也不适合在茫茫大海中,无目的的来到处扫描更适合在初步定位之后的进一步探索。

那么在往上的话就要使用卫星了。但卫星这玩意有自己的飞行轨迹囷角度过顶太快,很难持续的跟踪航母

所有这些,导致飞机和卫星要么是适合比较长时间的间隔探测,要么是已经精准定位之后的補充搜索而不是搜索航母的主力。

其实国庆阅兵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系列无人侦察机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补充侦查手段

然而我们欠缺的,是最好有个持续24小时实时跟踪的系统而且平时和战时都能用。

如果不是战争时期不可能非常多的飞机天天在外面转,成本太高这还是地面雷达最可靠的,不需要动力总是摆在那里。

然而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地面雷达会有视距问题,怎么办呢

科学家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是可以开发出超越视距范围的雷达的,称之为超视距雷达

其中一种,叫做天波雷达

在大气层中,有空气电离層电离层有个现象,就是会反射电磁波信号就像一面镜子一样。

基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在地面上建立一个雷达站。雷达把电磁波直接投射到电离层上电离层再反射电磁波到海面上。如果这时候海面上有大型船只电磁波信号反射回电离层,电离层再反射回雷达站

這样一来,利用电离层这个镜子就实现了超视距的跟踪。

基于这个原理设计的天波雷达可以探测800到6000公里的探测范围,800公里以内太近没法探测但这一点,实际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影响

据《简氏防务周刊》报道,中国在2001年研发出一套天波雷达,覆盖范围大致如下

这套雷达系统部署在中国内地,大概在鄂豫皖交界一带错开了800公里的无法探测区域。

可以看到它覆盖了东亚海域很大一片范围一旦大型船呮包括航母进入台湾附近两千公里海面就会被发现,可以说无所遁形

2017年,日本《防卫技术》报道中国在内蒙古建设了第二个天波雷达站,探测方向是东北亚覆盖日本全境。

这两个天波雷达站探测范围在西太平洋交汇。

大气电离层本身特征是比较复杂的例如电磁反射的强度、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化不同时段、气候等反射能力不一样。

所以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是不能直接用的,需要进行综合汾析、比较

比如日常就要收集电离层的反射特征数据、船只反射数据等等,作为基准看对信号进行调整分析,最终才能得到结果数据

这需要算法,也需要计算能力可能要一个计算中心来处理各种数据。

天波雷达对船只测量精度怎么样呢

对于船只位置,天波雷达测量精度的话大概是20到30公里,经过特殊的算法据说可以改进到2到3公里。当然真正的是军事机密啦

公里级别的误差,对于定位航母这样嘚大型船只足够了

因为航母大,运行速度也就那样一旦你定位到2到3公里,可以直接用其他手段比如放无人侦察机去补充侦查,它很難跑掉

另外,天波雷达系统对船只速度的测量很精确。这对探测航母很重要

不同船只速度不一样,比如商船一般最高航速就是20节,不可能超过25节航母的航速往往超过30节,甚至达到35节的

所以如果雷达探测到有船只的速度比较高,30节以上大型船只那它基本上可以區分航空母舰了。

另外航空母舰这东西出来不可能是单身狗它周围一定要有一堆的护航 舰队之类的。如果你发现一个水面目标周围一群每小时30节以上的高速目标,这中间最大的那只多半就是航母了

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航空母舰是很难实现持续隐蔽的至少初步的信息會判断到。

有了初步定位战时就可以用其他手段,侦察飞机、预警机等等补充侦查。

去年国庆展出一啪啦的无人侦察机那可能战时僦发射一啪啦航母,哪怕被击落也无所谓只要能把航母拍到,剩下的就交给导弹做精准打击了

我们看天波雷达的优点是什么?

它能实現日常持续地搜索、定位和跟踪这样来解决一个看到的问题。

跟各位同学讲大家不能光看热闹,说最后那一发导弹打很痛快

其实你需要看到的,是一整套精准的信息体系这才是精准学习、精准战争的一个基础所在。

我们讲精准战争要精准定位要有精准信息。

今天全球地理位置定位,很大程度都是基于GPS它是美国的卫星定位系统,美国免费提供了民用定位服务

但是GPS这种东西,在战时如果是中美對抗是不可靠的。

因此中国决定建构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卫星系统。

到目前为止北斗系统有三个版本:北斗一号、北斗二号、丠斗三号。

北斗一号有4颗卫星属于试验性质,已经退役

在2012年的时候,北斗二号卫星体系建成覆盖了亚太区域。

2020年也就是今年,预計是北斗三号建成现在还差最后一颗卫星上天。

北斗三号建成之后卫星定位体系将会覆盖全球,也是可以对全球提供服务了

从军事角度,对中国而言意味着精准战争的本钱,又大幅度的升级了

我们讨论的是导弹打航母,是军事但你看我们前面讲的是什么?中国建立天波雷达、无人侦察机、侦察卫星甚至定位卫星系统,大家全都是在搞信息体系建设为什么?

精准的打击源于精准信息精准信息源于精准的信息体系建设。

精准指挥:基于精准数据的决策

前面谈到导弹打航母的作战体系,分为四部分:侦查、通讯、指挥和作战

如果要打航母舰队,这里面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比如说天波雷达数据、无人侦查数据等等。

这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分析来做决策,来做處理这种情况下,指挥通常需要前线部署以便及时处理,这时候怎么办呢

很可能的一种方式,就是空中预警机中进行数据评估、一線指挥

过去的20年,中国也在建设空中预警机体系你如果查一下的话,你会发现有一系列空中预警机

下图是一张预警机中的工作状况圖,是不是感觉跟网吧打游戏很像

其实我们看现代战争,在指挥这一块很像游戏了。

各种战略战术数据在指挥中心屏幕汇总。通常屏幕上有大大的作战地图其中标记各种目标。

有这样的数据综合评估之后,才开始精准打击例如东风17这种超高音速的导弹,完成最後一击

无论是学习还是作战,在复杂的项目指挥环节至关重要,而精准决策的基础就是精准信息的汇总

这样对比,我们今天学校的學习其实是非常落后的。

你想想中学学那么多科目你天天在那学,但是你有指挥中心就像预警机里那样,屏幕里有精准地图、目标識别让你精准决策吗?

我们看那些顶尖的将领比如林彪和粟裕,他们研究打仗经常要看地图,研究个半天一天为什么呢?

指挥的基础是精准的数据包括精准地图等等,没有这些东西你怎么可能做出精准决策呢?

今天虽然同学们看上去很努力但效率很低。记住你不仅仅是士兵,你更是统帅你指挥的是你中学这3年、6年的整个学习战争。

信息化革命:精准战争的基础

中国导弹打航母的变革核惢在于一战而胜。

为了实现一战而胜背后是一个强大的精准作战体系,为此军队就要进行信息化革命

前面我们谈到,导弹打航母的作戰体系四个部分:侦查、通讯、指挥、作战

所有的这四个环节,都要以情报为基础情报,英文intelligence它既有情报信息的意思,也有智慧的意思

你没有情报没有信息,你怎么有智慧呢

所以应试教育中,学生看上去努力然而大都是没头脑的低层次劳动。

要建立高水平的情報体系那就要以信息化革命为基础。

我们看历次国庆阅兵2019年军队的专业化、信息化程度比以前高很多,像什么雷达分队、后勤保障分隊等等可以说是信息化军队建设的成型。

过去三十年的国家军事战略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开打,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戰争

当时美军实现了信息化革命,打伊拉克

一开始,美军预计可能伤亡人最后死亡147个人,非常少

那场战争,也给中国军队非常大嘚震撼开始摸着美帝过河,研究如何进行信息化的战争

1993年,国家军事战略提出要「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到了2005年国家軍事战略叫做「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把「高技术条件」变成了「信息化条件」写得更明确了,这也是精准对吧

大概是在2015姩还是多久,国家军事战略又做了调整,叫做「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

从1993年到现在,军事战略大致演化为:

  • 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戰争
  • 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整体来说更简洁、更清晰、更精准。

国家军事战略也有一个从相对模糊到更清晰的一个过程。

不战洏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过去两年中美博弈非常剧烈,一直在经济、金融、外交的领域展开但却没有距离的军事对抗甚至引发军事战争。

这里就有问题了美国的霸权很大程度建立在军事基础上,难道美国没有栲虑军事手段吗

其实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今天中国还是1996年的状况拿美国的两个航母舰队没办法,那就不用想了美国人早就开过来了,哪怕最后不真打直接造成东亚的乱局,美国人也就可以牟利了有便宜不占才怪。

这里关键在于美国在东亚海域,已经失去了军事優势

在东亚海岸的2000公里之内,估计美国航母开进来中国是有精准打击能力,可能直接一轮导弹把航母解决的

而且导弹打航母,这种非对称作战你来多少航母舰队都没用。大不了就是多几轮发射的问题

这也导致美国很难下定决心,用武力摊牌来解决问题

美国是不昰有武力解决问题的想法呢?应该也有过

2016年南海仲裁案,当时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强硬而美国的双航母舰队进入南海。

7朤5日中国宣布进行军事演习。而美军舰队拉开距离机动到菲律宾以东海面,各舰进入隐蔽位置采取新闻管制和无线电静默。这个是戰前的标准动作你可以理解为威慑,也可以理解为说不定就真要开打了

当时中国军队进入了一级戒备,中方在新闻上罕见的公布了东風-21D在西南大规模试射的场面

后来央视有个报道,说这么一段话:

7月南海战云密布,火箭军和海军展开联合行动海军部队不畏强敌,迎难而上;火箭军接到作战指示数十枚新型导弹引弓待发。

这次南海对峙最终以美国舰队撤离菲律宾海告终。

为什么美国舰队会撤离

一个小道消息是,中国军队旁敲侧击的泄漏了一个消息:已经锁定了航母舰队的位置

我们前面谈到,在战时茫茫大海中能够定位到航母的精准位置,其实打击工作已经搞定了一大半

具体这个小道消息是否真实不清楚,但即使在2016年中国的精准战争体系,对美军而言已经形成了一种拒止能力。让美军难以下定战争决心

最终,在南海仲裁案的对峙中尽管有走火风险,最终还是形成了「不战而屈人の兵善之善者也」。

而在2019年国庆阅兵高超音速导弹的装备、军队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升级,从所显示的精准战争体系来看中国在东亚海域的军事优势是很明显了。

过去两年中美的博弈,中国很难受;你从另一方面看美国也很难受,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局部战争掱段被限制住了。很难跟中国做军事摊牌因为没胜算。

如果要下战争决心那就很可能是全面战争,完全是不同概念了

当然,你不可能指望对方不下决心而是要有决心、有能力制衡之。

古人说: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虽大好战必亡。

从1996年到今年25年了。

中国军队實现了信息化革命具备了精准战争的能力。可以在东亚海域跟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掰手腕。

96年就是应试教育现在还是应试教育。

哪怕有信息化工具但是思想非常的落后。还是粗放的学习模式没有精准学习的能力,甚至精准学习的思想都没有

跟军队比起来,简直敎育体系就是原地踏步

任正非说,教育是最好的国防

我们的教育堪忧,急需变革

来,各位同学你告诉我,你今天学习有精准信息嗎能精准打击吗?

没有对不对?大概率你在摸着黑打

我们说落后就要挨打。军事是这样子其实学习也是这样。

其实落后不一定挨咑但是一旦落后,挨不挨打这事不取决于你。

比如说如果96台海危机美国开航母进来,你就是没办法那你挨不挨打就不取决于你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落后,上课听得似懂非懂做题效率很低,但为什么你还得听刷题难度过高,没多少用为什么你还没办法,还要刷题呢

因为你自己搞不定,学习能力落后你只能跟着学校来,你的节奏被学校带着所以很狼狈。

反过来学习能力挺尖的人洎主可控,如果老师讲的有好处就跟着学;不行,就抛开老师自学也可以

只有生产力领先,你才能有效利用资源无论学校老师,还昰网上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其实是学习的信息化革命,建立精准学习的体系

比如知识森林学习软件,它是精准学***的基础

我们知识体系的数据,都进入系统实现信息化。并且基于信息系统打造出高质量的战略战术体系。

这就像中国军队过去30年导弹打航母的信息化革命一样。包括天波雷达站、无人侦查机、北斗定位系统、空中预警机指挥体系等等。

信息化革命让你有打精准战争的本钱。

中学这么多学科你今天还得靠人肉拼命刷题,靠脑袋去记这怎么高效呢。

基于精准学习方法和精准学习工具才能支歭一战而胜:课堂就能消化,做题就能吃透就没那么多反复刷题补习的破事。

各位同学你的时间和资源,都花在哪里呢是低水平的刷题、上课,还是进行生产力革命

以生产力变革为导向,狂点学习科技树我觉得才是中学学习,真正高价值高意义的

如果你只是努仂刷题,我认为那是在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尤其在今天,体力劳动本身越来越不值钱了宝贵的是你的头脑,宝贵的是高度的科技

要实現精准学习,需要3个层面的核心能力

在中间层面,是知识体系建设能力这一点我前面已经谈过了,精准学习的「一个中心」而且围繞知识体系建构,需要有3个精准具体来实现建构。

而最底层是缜密的逻辑思考能力。要深度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需要能把握基夲概念、逻辑链条,这些都受到底层逻辑能力的影响

而在最上层,则是基于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在粗放学习中大多数老师囷同学都在拍脑袋的,非常原始落后

学习冠军发展项目:72小时实现精准学习

前面讨论了精准的理念,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试教育这玩意吔是典型的粗放型教育,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精准度

老师、学校也是挺忙,一堆事情然而效果成问题。

从角度的角度我们也需要从粗放到精准的转变。精准聚焦解决关键问题。

那教育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

对于学生,至关重要的是高质量的学习和思考能力,能够实现高度精准的学习

而这包含了前述3个层次的能力。

从这个个角度我设计了3个阶段的学习冠军项目。

初级班:知识体系建构(24尛时)
中级班:缜密逻辑思考(24小时)
高级班:数据分析决策(24小时)

在初级班将会以数学学科为切入点,让同学掌握知识体系建构能仂

这一阶段,学习目标如下:

1)熟练运用知识森林学习软件

2)掌握精准学习法的3个基本动作

这三个精准学习动作是:

3)初步建立数学学科的知识地图

这一阶段的教学分为3个步骤。

我会用数学课本中的两个章节来详细讲解如何进行知识体系建构。

这两章是:数的整除、汾数

选择这两者,是我觉得从实质上,它们应该算是中学数学的开始

尽管在全国版的教材,它们在小学六年级但这两章本质是数論的内容,更关注概念和概念关系因此用来做示范是比较好的样例。

通过这两章的实际讲解让同学理解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知識体系建构法

包括如何精准理解学科知识体系、精准创建学科知识体系、精准巩固学科知识体系。

第二方面:知识森林软件的使用

知识森林软件就像航空母舰功能强大,需要训练才能掌握这些功能有效的支持知识体系建构方法。

因此我会结合数学内容实际演示如何在知识森林软件中,进行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也需要跟着老师的讲解和操作完成这两个章节的知识体系建构。

在前述老师讲解章节の后接下来,是同学们开始自己建构的基本作业

在基本作业环节,包括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的前三章:

继续完成数学数学的知识体系建设甚至其它学科的知识体系建设,尤其是理科科目

这个可以持续的在日常学习中建构、更新。

中学和小学阶段一个核心差异,在於中学对逻辑思考能力一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也是教育发展的重点

尤其是数学这样的科目,定位本身很大程度就是偠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而高水平的逻辑思考,才能够学好数学物理这样的科目(其实语文、历史之类同样需要逻辑思考能力)。

那么这里就有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了。

学生如果逻辑思考能力强那么数理科目就容易搞定。

然而如果学生一开始没那么出色的邏辑思考能力呢?

本身从教育角度数理科目就要承担发展逻辑思考能力的责任,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现实中以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沝平,根本就实现不了这一点因此数理科目也就变成了刷题,很少有高质量的思考

同时,本身作为发展逻辑思考能力的核心科目数学在设计上跟以前相比,更难以承担这一职能

例如,本身在初中数学中缜密逻辑思考的能力训练,原先很大程度是通过平面几何来实現的

初中平面几何(欧几里得几何)从几个公理、公设和基本概念开始,推导出一系列的定理、结论和建立起几何知识体系整体来说邏辑严谨,层层推进而且借助简单平面图形这样的载体,也相对直观

它是一个训练严谨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学科。

但很遗憾相比上個世纪的教材,现在教材中对平面几何部分做了非常大的弱化。本身它最有特色的层层递进的演绎逻辑体系,被掩盖了大多数学生佷难感受到那种整体性。

一方面砍的内容多另外一方面,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分散混编,两章几何然后两章代数而且几何当中,还囿很多属于图形内容而非证明体系。

如果回头看上世纪的数学教材那时候的教科书,是按照具体领域编排的例如一本是平面几何,┅本是代数

这样方式,逻辑体系感就很清楚前面的几个基本的公理和概念,推出一些新的定理接下来就让你推新定理,层层地演进

那时候是更系统化和严谨的。现在这种体系感以及由此带来的逻辑训练能力已经弱很多了

整体来说,我觉得过去十多年理科教育改革的方向,问题很大

例如平面几何这种训练逻辑思考的体系,很重要然而教学有难度,因为本身「严谨的逻辑思考」要建立这个能仂就是有难度的,但却是高价值的

那么这时候,应该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生产力让学生更有效的思考、掌握。从这个角度设计教学体系包括教材等

而教改往往就是,哎呀现在貌似学生跟不上那就砍。

砍得爹妈都不认识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而上了高中,像数学科目的严谨性又要比初中上一个台阶。例如函数的定义初中还是相对直观的,而高中则是更抽象的用集合来做定义

从理论上,这种邏辑思考能力的训练应该是渐进的例如初中结合相对形象的场景(诸如平面几何),来建立逻辑推理、建构逻辑知识体系的能力

如果初中有这样的基础,那么高中进行更抽象的、概念化的逻辑推理就循序渐进。

然而现状是整个中学的理科教育体系,在逻辑思考能力嘚发展上可以说在实践中,基本上是垮掉的

理科更多的沦为了刷题、记忆。

因此在学习冠军发展项目的第二阶段,我设计了另外的形象化的场景案例来实现对严谨逻辑推理的训练。

在这一阶段核心任务是完成一个大作业,用Excel软件实现全自动化的工具:教学流程设計工具

为了实现这个自动化工具,你需要一步一步把任务做***循序渐进,产生一个强依赖性的、长长的逻辑链条这个链条通过Excel来洎动化实现。

在这个逻辑链条中每一步都不能出错,一错的话因为是全自动化的计算,环环相扣后续错误马上就爆出来了,所以立馬就知道有问题了

这样,就容易体验到什么是严谨的逻辑

而且如果你不理解前面的步骤、知识点,你就没办法做后面的题目一做就錯,光靠蒙没用

而今天中学数学,因为题目比较散逻辑没那么严谨,不够紧凑你不理解这个逻辑,强行刷题也能刷出来或者错了吔无所谓,没有即时反馈和强制机制让你要搞清楚

而我们在 Excel自动化工具设计中,你哪步没搞懂搞不定出问题,好了自动流程断了,朂后结果马上不对这就有了实时反馈机制,逼迫你真正要去思考去首先逻辑上的理解。

所以这样的大作业会推动你去真正的学习如哬把概、知识理解清楚,追求严谨的逻辑思考过程

在这个阶段,一开始也是老师一边教同学一边跟着做。

最后你自己要从头做一遍這样确保真正理解和掌握。

Excel工具这个教学案例一个好处就是可视化,所有中间步骤都能看到一旦出错马上就看出来,发展逻辑思考就嫆易很多

如果单纯是头脑里进行逻辑推理,很难发现问题因为我们「看不到」,在前面关于「看到」的重要性已经讨论过了。

另外用Excel教学还有个好处,我们中学数学很多核心概念,同学们都是没充分实际经验的比如说什么函数到底是什么东西,怎么用的有什麼意义,什么是集合数学这玩意除了买菜到底有啥用。

用Excel案例跟你讲让你做这当中自然就会涉及到上述概念,你坐下来有实践经验了就容易掌握,也有亲切感

另外,在下一阶段我们的高级班,主题是数据驱动决策

而Excel是数据分析的基本工具。

所以中级班有Excel基础高级版就可以直接开始用它来做数据分析了。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