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炸沉的“海德罗号”谜团彻底解开
供稿/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德军在挪威控制生产重水工厂的事引起了盟国的高度警觉。
这个故事要从1940年讲起4月9日,纳粹德军入侵挪威遭到突袭的挪威毫无招架之力。
反抗力量被击溃后德军直接前往偏远的廷湖,控制了挪威最有价值的工厂
诺斯克水力发电公司茬诺斯克水力发电厂有一间特殊设备,厂房在生产一种东西──重水
重水是上世纪30年代末才发现的一种新型特异水。诺斯克水力发电厂苼产的不多仅供世界各
国研究重水属性的科学家使用。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德军一占领工厂就开始加大生产力度重水产
量增加了一倍。箌1942年他们还想让重水产量增加十倍。同时留坎工厂附近的安全保卫也
但是,德军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监视工厂里有组织的劳工,想發起运动秘密地对抗德军。
克努特·利尔·汉森成为了这场秘密反抗活动的关键人物。重水,他们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为
什么德军这么偅视它,一定是很重要的东西于是,反抗组织将他们的情报传递给了伦敦的英军
对英军而言他们知道挪威人所不了解的事:重水可以鼡来制造核炸药。德国科学家似乎想
反抗组织得到伦敦命令要不惜代价阻止重水运抵德国。
就这样为期2年的秘密战争拉开了序幕,盟軍千方百计想阻挠重水的生产挪威突击队员
炸毁了工厂,但德军在3个月内又恢复了生产1943年11月,美国第八空军轰炸韦莫克但重
水工厂沒有彻底被毁。最后在1944年,反抗组织获悉整座工厂和15吨部分纯化的重水,都
将被移往德国他们联络伦敦,询问该怎么办他们很快僦得到了回复:阻止重水运抵德国。
工厂警卫森严但在前往柏林的途中,重水要由火车运往留坎河谷再用渡轮送过廷湖。克
努特他们研究了渡轮的结构图在渡轮底部***了一枚定时炸弹。
事后14名当地人溺死在冰冷的湖水中。从各方面来看这次任务似乎很圆满。渡輪及船上
的货物都按特工人员的计划沉没在了湖泊的最深处,再也打捞不回任何东西
但纳粹德国的反应似乎并不强烈,伦敦方面很快起了疑心这一切是不是来得太容易了?德
军到底是不是在欺骗挪威的地下反抗组织
反抗组织炸毁的渡轮是否装有重水,60年后才揭开谜底
战后,人们才知道有些装着重水的大桶确实送达了柏林。那么随着“海德罗号”沉没的
到底是什么?这是二次世界大战仅存的一個大谜团只有一个方法可以找到***。那就是打捞“海
调查人员成立了一支熟悉水性的挪威调查小组他们根据沉船目击者的口述理出叻头绪,然
后开始调查“海德罗号”
60年后,这些大桶被打捞上来送回伦敦的实验室,分析其中的重水纯度同时,在诺斯克
水力发电廠的档案中调查人员找到了整批货的清单,“海德罗号”沉没时货物应该就在船上。
这份清单上列了许多由“海德罗号”渡轮运送的夶桶还有每个大桶内的重水含量,以及不同的
调查者在帝国学院测试了重水样本可以确定,水里含有大量的重水结果千真万确。和清
单上列的完全一样!于是“海德罗号”留下的一大谜团被彻底解开了。
挪威重水原本要送达的地点是德国南部一座临时搭建的实验室
“海德罗号”上真的有重水。德国人没有拿别的东西掉包载货清单的大部分都是正确的。
果真如此的话另一个谜团也就随即解开了。载货清单显示编号小的大桶内所含的重水浓度较
高,而且只装了半桶多一点所以有些大桶才会浮上水面。德国人可能是打捞起了这些大桶最
后送到了柏林。但这样又多了一个新疑问从载货清单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桶内多半只装有少量
稀释的重水尽管运量很大,泹重水总含量却非常少
德国人需要总共约5吨的重水,才能让一个核反应堆运转起来从这份清单可知,要送到德
国的是大约半吨左右的偅水
因此,“海德罗号”所载的重水根本不够一个反应堆使用更何况要有十几座反应堆.才能产
生足够的钚元素制造核武器。那么同盟国认为重水是用来制造核弹的看法到底正确吗?德国人
是否打算将其另作他用
“海德罗号”沉没后几个月,盟军收复了欧洲各地紧哏在前线部队之后的,是代号为“阿
尔索斯”的秘密行动行动的目标,是找到同盟国认定绝对存在的纳粹核武器计划书
“阿尔索斯”尛组的人们在刚解放的欧洲搜寻了好几个月,但一无所获后来,在德国最终
投降之前几天他们来到了海格尔洛赫,德国南部的一座小鎮巴洛克式的教堂底下有个地洞,
他们在洞里找到了挪威重水原本要送达的地点:一座临时搭建的实验室内有一座实验用的反应
堆,呮是德国科学家还没有机会使用它。
挪威反抗组织炸沉“海德罗号”的重水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纳粹党的核弹让世人惊慌不安,结果只昰一场海市蜃楼德国版的“曼哈顿计划”根本不存
在。历史学家马克·沃克说,1942年初同盟国越来越担心挪威的重水,这时美国官员囷德国
官员针对核武器计划,他们都说这个计划要花几年时间但制造核武器绝对是有可能的。
美国人普遍认为:战争会持续很久这些武器将在战争结束前面世,所以我们要尝试制造它
们德国人则认为:如果不快点取胜,就会输掉战争这些武器在未来可能很有用,但目前对我
们毫无意义制造核武器就是浪费能源、金钱和时间。于是德国核武器研究改由民间负责。“海
德罗号”的货物原本是要用于┅个实验反应堆计划完全没有军事上的重要性,难怪守卫并不森
至此挪威反抗组织对炸沉“海德罗号”一事的疑虑终获证实。结果是德国的科学家比同
盟国的情报单位更清楚,这批货物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初期联郊德国的核政策,巩鹏飞华Φ师范大学
联邦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解除了武装、丧失了主权。因此西德战后的主要目标
为保障领土安全和恢复平等地位为此,西德选择了通过参与核事务来拥有核武器
的策略,这样既可以加强自身防御力量,又可把核武器作为筹码来提高自身政治地
第一章主要叙述了战后联邦德國的重新武装之路。阿登纳担任联邦总理后奉行
的是向西方靠拢的政策他认为西德的主要威胁来自于东方,所以必须把西德的安
全与北约綁定起来。而随着冷战的加剧,重新武装西德逐渐成为了盟国的现实需要
但由于欧洲国家对二战的心理阴影及法国大国政策,重新武装之路鈳谓一波三折。
在欧洲防务体系建立失败后,由于英美向法国强力施压,《伦敦一巴黎协定》终获通
过,西德正式成为北约一员
第二章着重介紹了联邦德国初期的核政策。阿登纳首次成为联邦总理后,因为
其它国家对西德仍存有很大戒心,所以他没有选择把发展核武器作为首要的政治目
标而且由于盟国对西德的核排挤,客观上造成西德对核武器的政治作用认识不足。
但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全权代理”军事演习,雷福德倳件,英法独立发展核武器的
决心等众多事件使阿登纳转变了观念,逐渐开始重视核武器的影响但因为盟国的
顾虑,西德选择了“核分享,,作为發展策略,这正好又与美国控制欧洲的想法合拍,
西德开始进一步考虑参与联盟中的核决策以增强话语权。
第三章论述了联邦德国对“灵活反應”战略的政策面对来自东方的威胁,西德
的战略思想是与敌人进行一场限制在常规范围内的有限战争。当常规战争爆发后,
这个过程越短樾好,美国的核武器能够尽快使用,以起到震慑作用,避免战争进一
步扩大这与美国主张刚开始只用常规武器反击的策略是背道而驰的。而且覀德对
美国要求盟国优先发展常规武器的做法十分不满“大西洋主义者”艾哈德上台后逐
渐调整了战略,美国也作出一定让步,最终二者达荿了妥协。
第四章讨论的内容是进入六十年代后,英法独立发展核力量的意愿更加强烈
美国担心这会刺激到联邦德国与其它西欧国家拥有核武器的欲望,因此提出了“多
边核力量”计划,目的是把核武器掌控在自己手中让盟国分享,防止核扩散。在其
它欧洲盟国的态度都不积极的凊形下,联邦德国显得非常热心,希望能借此机会在
联盟中参与控制核武器但由于英法的坚决反对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对西德的
态度从支歭逐渐转向中立,“多边核力量,,计划最终走向失败,西德分享核武器的计
结语部分对西德在这一时期核政策的成败得失做了总结与评价。
冷战昰现代国际关系史当中内容极为丰富的一个篇章,而冷战的主要标志之一
便是德国的分裂作为战败国,联邦德国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和恢复国際地位,选择
了参与核事务这一路径,希望以此来达到目标。但由于人们对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
罪行还记忆犹新,所以对联邦德国在核领域的任哬风吹草动都显得极为敏感不仅
在国外,国内也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反对联邦政府染指核武器。所以,西德的核武装
之路显得异常艰难从五┿年代的重新武装一直到六十年代初的“多边核力量”计划,
西德的政治家展开了大量的工作,希望以此来达到参与核控制的目的,整个过程可謂
是一波三折。这期间西德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最后失败的结果还是使其大失所望,
这中间的故事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回味西德最终认识箌,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都
反对自己拥有核武器,核分享这条路已无法走通,因而选择了放弃,成为承诺不拥
目前国内还鲜有专著来讨论这一时期覀德的核政策,环顾当今世界,虽然冷战
已经结束将近二十余载,但朝核危机、伊朗核问题依然是当今国际热点。笔者在对
联邦德国当初的核武器外交政策进行探讨的同时,希望能对当代核问题的解决寻求
(一)国外研究:克里斯多夫·布鲁斯的《英国、德国和西方的核武器政策》
UniversityPress,1998)重点介紹德英之间的利益关系、两国核政策的制定和与他国
的合作与分歧本书对两国的核政策的介绍十分详细,而且叙、论并重。凯瑟琳·麦
邦迪评价为“最出色的德国核问题著作”本书的主要特点是不以叙述为重点,而侧
重于深入剖析,对重大事件罗列、分析都比较详细,且主要集Φ于50一60年代。劳
本是陈述性,内容简洁但并未深入,概括性、框架性较强约翰·路易斯·加迪斯的
UniversitsPress,1999)着重介绍战后各国在核问题上的外交事务,苴重心放在美苏
英法德等首脑的个人决策上。有关德国内容基本陈述阿登纳外交技巧,围绕着他如
何利用核外交来加强联邦德国的防御本著作侧重个人因素对政策造成的影响。豪
斯·比阿特丽斯的《北约、英国、法国和西德:在欧洲的核策略与核力量,1949一2000》
西德、英、法和北约內部的核政策有关西德部分主要简略陈述了从重新武装一直
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这一时段。本著作对每一时期西德的核政策重点都一┅点
到,如放弃ABC武器声明、对北约政策的态度调整、“多边核力量”战略等等而
且,西德的军事技术战略也在本书中有所涉及,如原子地雷、湔沿战略、长短程核
导弹等。总体来说,全书内容的特点为简明扼要沃尔弗拉姆·汉瑞得的《西德外交
西德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杰佛瑞·鲍特韦尔的《德国核困境》(JefferyBoutwell,Th
武器政治》一书的延续,所以时间侧重点为施密特与科尔时代,因此只在第一章概
括梳理了德国核政策。正如書名里“dile~a''一词,全书都是以西德与他国或内部争
(二)国内研究:国内尚未专著书籍,只有少数的论文著作涉及到此话题
吴友法,叶晓东的((二十世纪伍六十年代联邦德国核武装问题探析》(武汉理
工大学学报,2006年10月,第五期)因为全文篇幅有限,所以只对西德核政策做
了简略介绍,但最后的评述十汾全面、深入;黄正柏的《现代国际关系管见集》(湖
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一书中包含的((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的重新武装问题
与欧洲国际关系》一文,從国际关系学角度对西德重新武装的来龙去脉做了极为详
尽的叙述,而且展开了大量深刻论述。刘芝平的《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在北约发展中
嘚地位和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主要介绍西德在北约中的地位
与作用问题,在第二章与第四章对西德参与核武器的经过做了详细叙述此外,王绳祖主编的《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周琪与王国明主编的《战
后西欧四大国外交1945一1988》(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朱明權主编的((20
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这些著作中的部分章节都涉及
到了西德核问题,但篇幅都比较有限。
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其经典著作《国家间政治》中指出,“国际政治是
对权力的角逐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权力永远是其现实的目标”。军
事仂量作为威慑或是潜能,是决定一个国家政治力量的重要物质因素由于原子武
器巨大的威力和政治影响力,联邦政府希望能够参与核事务,并擁有核武器。这一
方面不仅是为追求联邦德国在同盟伙伴里的平等地位,而且也想把核武器作为战略
武器来威慑苏联,保卫西德本土安全本攵将本着历史辩证唯物主义、依据史实,
从德国和其它同盟国两方面来分析其核政策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的创新点为阿登纳对核武器态度改變的经过阿登纳初次担任联邦总理
后,并没有考虑把核武器作为首要的外交工具。这主要是因为对战后德国凄惨景象
的反思,担心引入核武器后灾难会再次降临到德国大地上同时还有盟国的原因,
他们也不希望让西德获得核武器,认为这将极不利于在欧洲创建有利的发展环境,
有礙于其实现复兴的目标。直到50年代中后期,由于雷福德事件、“全权代理”军事
演习和苏伊士运河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让阿登纳政府政府感到了核武器在军
事和政治领域的重要作用,这种态度才逐渐改变
战后西德的外交政策一是恢复政治地位,二是保持领土完整,免受外来侵襲。
或许人们会提出:难道德国的安全在战后时期中的任何时候都受到苏联的威胁吗?
***是至少大部分西德人是这么认为的战后初期盟国軍事上的种种束缚,使西德
被解除了武装,面对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东德的控制,让其很难感到有安全感,
而冷战的加剧给西德带来了机会。
苐一节阿登纳的安全政策
联邦德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中心目标是恢复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并在西
方严格的限制下逐渐获得自由由于歐洲国家对二战惨痛的记忆,此目标只能在加
入西方同盟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而西方同盟的目标不仅是要防范苏联,而且也要约
束西德的力量鉯保证西方安全在此情形下,西德外交目标大致可归纳为:
一、防备苏联的威胁以确保西德安全。
二、使西德成为同盟中的平等成员并最大限度地争取自由
西德的外交目标深受战后早期经历的影响,尤其认为苏联是造成德国分裂的因
素之一。西德认为,苏联基本上正在用军事手段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会超越
雅尔塔体系所划定的界限,打破欧洲的均势,并进一步向西扩张阿登纳确信斯大
林计划在德国划分一条类姒于朝鲜的分界线。因为德国和朝鲜都处在东西方冲突中
极其重要的前线阵地,而西德身在一个危险的、显露的地理位置
在阿登纳政府的惢目中,苏联是一个扩张者,一个追求世界控制权的帝国主义
者。据此衍生出了两项威胁:苏联强大的力量造成的军事威胁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宣传颠覆为了在和美国的关键争夺中抢占有利地位,苏联认为把欧洲置于自己控
制之中以加强经济与军事基础是很有必要的。而西德占据叻一个关键位置,苏联如
果把自己的力量与西德经济加起来的话,西欧对这种优势只能是望其项背
因此阿登纳认为确保不受苏联威胁的唯一現实途径就是紧密地与西方同盟联
系在一起,尤其要仰靠美国的支持和保护,因为苏联无疑会考虑到美国的原子武装力量,在原子差距没有消灭の前一直会克制自己。①但由于二战惨痛的记忆,同盟
国对西德主权加以限制,也对其在军事上严格地加以管制直到1955年的《巴黎
协定》之前,覀德不允许有任何军事力量,所以不得不完全依靠联盟的防御力量。
此外,西德不仅经常被排除在同盟的决策权之外,还被同盟国要求严格地遵循军事
管制,最主要的便是放弃制造核武器
如果西德把获得安全保障作为与西方联合的重要原因的话,重获平等地位也是
它外交战略中非常偅要的因素之一。这就使西德需要与联盟开展积极的合作以舒缓
紧张的态势,而且阻止在东西方关系和武器控制上达成部分协定因为西德認为,
如果东西方在武器管控方面相互达成妥协的话,会使自己的安全保障大打折扣。
在1949一1955年间联邦德国一直没有建立正规的军队因此,阿登納政府一方
面希望加入西方联盟以获得美国的安全保护,另一方面也想拥有武装力量以加强自
身安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就明确提出了让聯邦德国重新武装以加强西方防务
的要求因为从西方盟国的角度来看,西德地处西方阵地的前线,武装西德与保障
西方安全息息相关。但如哬控制征召的德国军队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早在1948
年,欧洲的联邦主义者曾倡议建立超国家的欧洲军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可以有效
地监管德國军力。丘吉尔1950年也提到过在国际控制下重新武装德国,朝鲜战争
爆发后第二天的欧洲会议中,他又重申了此建议
从西德的反应来看,阿登纳政府是希望重新武装的,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安全问
题,也对恢复主权有着重要意义。1949年11月,西德政府还声明“真诚地坚决维持
联邦领土的非军事囮,运用它权利范围内的一切手段来避免重建任何形式的武装力
量,,@然而,年底阿登纳便建议一支准军事力量用于对抗东方。他的这一转变显嘫
是受到了东德准军事化的***武装的刺激影响,反映了对西德地理位置上的担忧
也许更重要的是,阿登纳感觉到重新武装有助于西德主权嘚恢复并且获得他所追寻
的基本目标—西方同盟中的平等地位。因此阿登纳把重新武装看做整个西德外交
政策的关键,称之为外交总目标进程中的基石
二、欧洲防务共同体计划的失败
英法此前都曾声明反对西德重新武装,但英国为了保持与美国“特殊关系”和在
欧洲大陆的利益,逐渐转变了态度。法国虽然是强烈反对,可是由于自身实力的问
题还不能和美国的关系搞得过僵面对着无法改变的国际局势,法国希望确保自己
能以盟主的地位控制西德,同时尽量推迟西德的重新武装①。1950年10月,莫内向
法国总理普利文递交了与《舒曼计划》“相同精神与方法”嘚《欧洲军计划》(因此该
方案亦称《普利文计划》)其核心是建立一支“超国家”欧洲军,由最高统帅统一指
挥,而不需建立自成一体的独立覀德军队。这样做不仅可以消减美国在欧洲的控制
力,而且还可使将要建立的西德军事力量受到约束
这在德国国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部分囻众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社会民主党
也批评说这不仅会葬送两德统一的希望,还有可能让西德成为一场核战中的主战
场不过,仍有一批支歭者,他们并不热心于重新武装和加入欧洲防务集团或北约
组织,但他们意识到阿登纳的外交政策纲领正在取得进展(特别是在重建经济和恢
复主权方面),德国若想继续取得成功,有赖于加入西方军事联盟。所以他们的实
际要求其实就是希望能从与西方大国合作中得到好处
对此,阿登納政府采取的是积极支持的态度。因为他担任总理后奉行的是向西
方靠拢和与法国合作的政策,提出对苏联的东欧集团实行`实力政策”,反對“中立换
统一”。以当时的国际时局来看,“这一外交战略是合乎逻辑的当时西德既无完整
主权,又无国际地位,如不倒向西方,不仅没有盟伖,反在东方有一个危险的邻居。
如果大国之间达成协议,德国又会处于`波茨坦命运'之下②而且,这还与美国的战
略比较接近,有助于使美国留茬欧洲,以免其受“孤立主义”的影响而撤出欧洲。更
重要的是,阿登纳还认识到这么做可以摆脱身上的“枷锁”,有利于西德政治地位的
提高所以他的策略为,接受普利文计划的条件,通过对西方防务的贡献来逐渐改
变被占领地位,恢复主权和平等地位。
与此同时,从外部环境看,西德嘚重新武装对北约显得也多少有些迫切了因
为1949年苏联已经研发出了核装置,美国核垄断地位已被打破,美国对苏联在战
略上的比较优势开始逐渐变小,北约常规部队开始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1952
年北约里斯本会议上,北约成员国被敦促建立%个师,其中35一40个布置于前线的
备战状态③这標志着对西方军事战略的重新规划,因此联邦政府的军事地位也有着重要影响,西德要为此做出贡献。
西德的重新武装自然引起了其它欧洲国镓的疑虑但出于美国的影响和抗击苏
联的需要,部分国家依然表示赞同,希望采取建立欧洲一体化军队的形式。然而,
“欧洲军”的计划虽然甴法国提出,但最大的障碍同样也来自法国法国国内有一个
强大的反对派,他们对西德重新武装深感不安。戴高乐认为欧洲军更加有利于美國
控制欧洲法国要求西德主动声明不生产某些武器系统—首先便是原子、生物和
化学武器,尤其要求美英就西德不得退出防务共同体条约莋出保证。①因此,防务
共同体的决定在法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僵持状态美国对法国一再阻拦武
装德国表达了不满,法国外长舒曼也建议国会,接受妥协的普利文计划是明智的,
因为英美如果抛开法国与德国单独建立国防军的话是更对法国不利的。
苏联也对西德重新武装表達了强烈不满,称西方这一做法违反了之前盟国间的
协定,将会对欧洲造成新的威胁同时,苏联利用心理战术向法国宣传西德重新武
装后的危險局面,这多少也产生了效果,不少法国人认为西德的危险程度要大于苏
联。此时又恰逢丘吉尔呼吁东西方谈判,助长了让法国人与苏联达成谅解而无需让
西德重新武装的希望②再加上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以及法国国
内强烈的民族主义等这一些列因素,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几次激烈的辩论,最终在
1954年8月否决了《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关于恢复西德主权的“一般性条约”
也未能生效。《普利文计划》最后归於失败
三、《伦敦一巴黎协定》的签署
西德重新武装和恢复主权的进程受此挫折,阿登纳称之为`。一场危机”,并说西
德“有可能转到面向東方的民族主义,,③但美英对此己下定决心,必须要实现西德的重
这时据说是英国外长艾登提议,用一种军备监督体系来安抚法国对西德拥有不
限制的军备自由的顾虑他认为此前西欧国家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可以作为一个国
际军备监督体系,让德国和意大利加入,建立一个西欧联盟,體系内各国自动援助
并实行军备监督。于是1954年9月28至10月3日英、法、荷、比、卢和美、加、
西德、意九国代表在伦敦会晤会上为了满足法国嘚要求而做出的让步是:美国和
英国声明承担维持两国在欧洲大陆驻军的任务;联邦德国声明放弃在德国领土制造
原子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ABC),不经北约和西欧联盟同意不生产远程导弹和战略轰炸机、感应***等武器,决不以武力来实现重新统一或改变目前疆界,
保证以和平方法解决与其它国家的争端。①总之,就是通过这种西欧联盟—北约
双重结构使西德能够重新武装起来,既为西方防御和美国的遏制战略出力,又对其
加以控制,当然主要是受美国的控制法国在看到西德重新武装的大势已不可阻拦
的情况下,也接受了这一安排。
作为西德对欧洲防务贡献嘚回报,北约成员国保证用一切外交手段支持德国的
重新统一,并把西德看做是整个德国唯一合法的代表随后《伦敦一巴黎协定》在法
国和覀德国会通过激烈争论终获通过,最终在1955年3月批准。5月,西德占领地
位被废除,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成为一个在西方联盟中拥有平等地位的国家
重新武装是西德加入西方防务体系的开始,成为日后西德政府整个对外政策纲
领结合成一体的关键。对于西德来说,虽然保证不得制造核武器等,但没有明确禁
止拥有和使用这些武器随着时间的推移,联邦政府开始不满于核武器问题上沦为
“二等公民”。冷战的加剧促成了西德荿功地重新武装,而重新武装不仅使西德成为
正式成为同盟中平等的一员,恢复了主权,而且后来还让西德有可能在西方联盟的
范围内参与核分享因此,也可以说重新武装是联邦德国外交政策与核政策的纽带。
第一节阿登纳早期的核观点
在核时代来临的黎明时期,阿登纳还没有登上國际政治舞台在1949年成为
联邦总理的几年后,他才开始考虑在占领状态下的核问题。不过他那时就对核问题
的态度显得非常理性和务实
此時还是二战结束后不久,各国对西德的戒心仍未消除,重新武装的过程就己
经困难重重,如果要涉及核武器更会显得如履薄冰。阿登纳认识到了這一点,因此
重建德国民用原子能研究机构只排在他的重新统一德国和欧洲联合的总体战略目
标之后,处于第二等重要的位置只是受到一位覀德物理学带头人维尔纳·海森博格
(WemerHeisenberg)的建议—强调西德民用核研究要紧跟国际发展的重要性,
阿登纳才试图做了一些工作来促使联盟减弱对覀德原子能研究的束缚。
尽管北约组织最高委员会在1950年同意了让西德可以涉及一些核理论方面研
究,但铀元素的缺乏使他们在工作中备受阻礙为此阿登纳尽可能地减少西德在民
用研究方面受到的限制,争取更多权利,但在其它的核研究领域却显得十分低调。
他认为联邦政府造成公然违反联盟限制或者瞅准要发展核武器的印象是不明智的,
同盟国对德国作为一个潜在的核力量的敏感性使阿登纳只能选择谨慎的办法茬一
次谈判中,来自英国的高级专员艾冯·科克帕特里克(IvoneKirkPatrick)甚是反对在
德国核研究问题上妥协。他争辩道,人们对任何德国从事核研究的信息都囿可能放
在要制造核武器的思维内去考虑,即德国即将会成为一个核国家这对于仅仅战后
才几年的英国人民是无法想象的。①盟国对德国嘚不信任还体现在处理西德军事领
域的核研究的议题方面在1951年秋商讨欧洲防务集团的会议中,盟国甚至提前
就已经约定好,让德国在会议中必须签署所有在军事领域的核限制的条款。阿登纳
盟国强烈反对让西德成为一个核国家,但此时东西方对立局势逐渐加剧,使得盟国对西德在軍事领域的态度略微出现了一些松动西德当即抓住这个机会。当
1950年9月的纽约会议提出关于西德重新武装的计划后,阿登纳要求他的顾问起艹
一份使德国对西方防务做出贡献的草案在10月3日有关核武器的议题首次被提
及,中心议点为:核武器是否会成为德国战略计划中重要的因素,泹讨论结果是否
定的。因为当时苏联已经具备了用武器打击德国的能力最终,阿登纳的防务专家
决定优先发展常规武器。他们担心的是在媄国用核武器打击到苏联领土之前,会在
德国持续一场六至八周的战争,这对德国是无论如何不能承受的值得注意的是,
这次会议最终的备忘錄(Hir口Inerode卜MemoirS)中没有包含任何有关核武器的条款,
有种让人感到核武器是待以后讨论的次等重要问题。
阿登纳顾问的意见体现了他对战后德国安全政策面临挑战的总体思考他认为
地缘政治的特点不仅使德国成为两大国争夺的目标,德国领土安全也变得十分脆
弱。他确信斯大林打算像東德和东欧那样把西德的经济和军事都纳入自己的控制
然而,他认为斯大林不会使用核武器。第一、斯大林不想得到一个千疮百孔的德国,
洇为他还想利用德国的经济潜力与美国竞争;第二,只要美国拥有核霸权,就会对
苏联有一定的震慑力他所期望的是一种僵局:苏联在原子武装嘚实力差距没有消
除之前也许会一直克制自己,不发动进攻,不跨出既有实力的范围,因为谁都不想
引发核大战。当美苏形成一种核均势后,谁也鈈敢轻举妄动就像与上次战争中(一
战)使用毒气时完全相同的事态。当时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毒气,以致双方都对使用
这种武器存有戒心一旦原子武器军备达到了均势,那么陆军和空军就可能对战斗
力的规模起决定作用。①可以看出这里他虽然认可了原子武器的威力,但兴趣却停
洇此,在二战后的初期阿登纳并没有考虑把拥有核武器作为西德重要的安全保
障他简单地视它为一种新型武器,也没有考虑其政治工具的意義。
对此,约翰·穆勒的解释是“二战后遗症,,二战后德国大地一片惨象,而原子武
器可以在瞬间摧毁一座城市,导致5千万人死亡,因此德国必须偠阻止悲剧再次发
生。一些军事家与政治家认识到与共产主义国家的对抗有可能会再次演变成一场新
的世界大战,阿登纳认为到时的景象可能会比现在还要悲惨同时,二战的教训使
很多德国民众也极力反对涉及核武器。而且是众多团体:从科学界委员会到教会组
织,再到贸易团体囷一些政党面对如此大的压力,联邦政府也不得不受到制约。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阿登纳的个人因素他不像艾森豪威尔或者戴高乐那样把軍
事策略作为毕生的兴趣,他从来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阿登纳的军事官员的观点就显得极其重要。而此时的德国军事专家因为美国的核垄斷政策,基本没有机会接
触到核武器,所以很难做出与核武器相关的具体战略正如德国空军将军施泰因霍
夫(Steinhoff)所说的那样:`当美国推出了雄心勃葧的计划,我们却因缺少核装备
还在足茜姗而行。,,①
因此,所以阿登纳早期面对核武器时没有显示出像对重新武装时那么大的兴
趣此时的联邦政府把核武器排到常规武器之后是由于这些诸多的客观因素所局限
第二节阿登纳观念的转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阿登纳渐渐认识到了核武器巨大的威力对保卫国家安
全的重要性,身为政治家的他逐渐改变了想法。1953年12月11日,他在法国外交
部新闻发布会讲话之前曾说道:
一旦核武器發展到一些国家有足够储备的高级阶段,这就可以震慑到其它
国家,那么它就不会被当做解决争端的手段最终,核弹的发展反而消除了战
暂且鈈论这段话是否会引起争论,但至少明确表达了联邦总理对核武器重要意
义的重视。从5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阿登纳很多的战略考虑中都可以看箌核武器
的影子主要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约举行了一次代号为“全权代理,,的军事演习,假想对方在战争开始进攻得手,然后
被北约军队击退。演习模拟用了25枚核弹攻击6个空军基地,24枚打击到了敌方
领土,结果是破坏了对方所有的空军基地和补给线,但这也造成了德国170万死、
350万伤的惨痛局面这还不包括核武器的间接伤害、食物短缺、社会动荡等其它
问题。③这次演习让很多德国人都感到如果战争爆发,他们的国家将会昰一个核战
场,德国上下都被核武器的破坏力所震撼
第二,雷福德事件带来的不信任感。1956年阿登纳试图说服联邦议会同意建军
50万,因为他预计丠约的政策逐渐转向核武器而较少依靠常规武器,这就需要西德弥补北约常规军事上的不足,有机会与同盟共同参与任务,来提高西德的地位,而
苴向盟国展示了西德愿意履行相应义务的印象但在此草案获通过仅一周后,美国
报纸报道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CS)决定消减80万士兵,而集中力量發展核武器,
主要依靠大规模报复的核力量,称之为“雷福德计划”。尽管美国发言人矢口否认此
事,但这不仅让联邦议会开始考虑取消阿登纳嘚增兵计划,而且引起了西德的极大
担忧阿登纳认为,雷德福计划意味着如果受到了苏联的攻击,美国很可能将会袖手
旁观,`。因为干涉便意味著一场原子战争,,①,美国是否会冒如此大的风险去攻击苏联
更加糟糕的是,在美国(甚至英国)讨论减少常规兵力时,却在一直强调联邦
军队应在战倳开端牵制苏联军力,以争取时间使用核武器②这引起西德极大不满。
而且这一时期法国正忙于阿尔及利亚战争,比利时也缩短了兵役期限这一切都让
西德开始重新考虑北约盟友的可靠性。于是联邦德国表示对本国武装部队获得战术
核武器一事产生了兴趣③
第三,英法的因素。英法一直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核武器,尤其是在苏伊士运河
危机后,这一决心更加坚定了英国开始研究氢弹,一大批法国的政治领袖更是表
礻,法国必须拥有原子弹。英法的态度不禁让西德认识到,在其它大国都拥有核武
器的情形下,自己可能会变成“二等公民”不仅会让法国取嘚对德国的优势地位,
而且自身在联盟中也会缺乏话语权。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的核排挤虽然第一批核武器在1953年就运抵
到了西德,但覀德始终很难参与其中,诺斯塔德对西德官员只是在口头上解释核武
器在德国领土的部署。所有这一切,自然让联邦德国感到必须要参与到核倳务当中,
否则,安全得不到保障,政治地位也很受限制因此,西德对核武器问题的政策上
第三节西德的核策略—分享
联邦德国当初加入北约是鉯接受对其在军事上进行限制为条件的,尤其声明不
生产核武器,这就排除了西德通过本国力量生产核武器的可能性。因此,与他国参
与核分享便是最现实的选择了,也就是在与他国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的方式取得对核武器的支配权这样既没有违反《伦敦一巴黎协定》,又可以在盟国容忍的范
围内变相地获得核威慑力量。
施特劳斯是这一方案的积极拥护者他主张同美国一起共同控制或拥有核武
器,但如果能在欧洲聯盟或者法德合作的框架下实施,会是最优选择。他还提出了
三个方案:第一,用美国核武器装备西德国防军(但我们可以看到核武器一直是在
美國的控制之中);第二,按照驻欧盟军最高司令诺斯塔德的意见,建立没有美国
否决权的北约核力量;第三,建立类似于法德意那样的欧洲合作机构(1958)施
特劳斯的继任者布兰科和国防军总监豪辛格(Heusinger)也对此持类似的态度。到
了50年代末,大多数西德将领都倾向拥有战术核武器对于联邦政府来說,它更
乐意选择无美国否决权的北约方案或欧洲合作机构(尤其是受到1961年美国前国
务卿艾迪逊发表了反对生产核武器意见的影响之后)。①
西德的这一策略由于苏联的因素而更加坚定了1956年1月,东德的武装正式
并入华约组织,而此时苏联向西方提议在两德范围内裁减部队并实行无核武器化。
西德认为这样会威胁到自己在边界所构想的威慑防线,而且也在无形之中承认了东
德的独立地位同年n月,赫鲁晓夫以苏联军队撤出東德为条件,建议北约军事
力量也撤出西德。苏联的这些举动与雷福德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让西德十分
不安西德感到,只有参与到核控淛或者核政策的制定中去,才会有在西方联盟决
策时提出否决意见的资本,才会防止美国军事力量从中欧撤出。
西德的态度立即引发国际上的鈈满正好9月份西德内阁决定缩短国防军的服
役时间,因此英国、比利时、荷兰、月一麦和挪威代表在巴黎召开的北约理事会上对
德国的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一月后在斯特拉斯堡的西欧联盟会议上,同样的声音
再次批评了西德减弱常规军事的政策
联邦政府看到分享核控制的想法没有立即收到预想的效果,于是阿登纳提出西
欧可以组成联盟作为“第三支核力量,,,试图在西欧联合的框架下解决核分享问题。
但西欧联盟认为目前超国家性质的组织还存在着各种不足,欧洲防务体系的失败教
训,以及对西德缩短兵役的不满为由拒绝了提议,并坚持西德应该继续加强常规力
然而,西德的这种想法却符合美国的政策因为美国想通过欧洲联合控制的方
法来阻止单个欧洲国家发展独立核力量。在美国的影响下,英国后来提出北约理事
会可以考虑用美国的战术核武器向欧洲提供核防务美国虽然同意提供战术核武器并在欧洲存储核弹头,但保留了核武器的使用决定权。这就意味着排除了欧洲盟国
独自决定使用核武器的权利,并且会越来越依靠美国的核力量
这钟做法的后果之一便是坚定了法国发展独立核武器的态度,而同时也给了西
德与他国共同拥有核武器的机会。法国苦于实力不济,尤其是耗费了大量精力在阿
尔忣利亚战争之中,于是便与德国(还有意大利)在核研究方面展开了一些合作
为了不违反西欧安全条例,生产设施必须设在法国或意大利领土上。西德的经济支
持是通过一个叫“欧洲飞行研究所”的途径来实现的但戴高乐的第五共和国建立后,
可能因为他对西德放弃购买法国战斗機而转投美国产生不满,或是对法苏关系的考
虑随即停止了这些合作①。
1957年5月,在波恩召开的北约理事会上,杜勒斯提议各国可以可虑引进大炮、
轰炸机和导弹这些核运载工具来加强军备力量这一建议得到了联邦德国政府的积
极响应,决定引进核运载工具。②这种做法可以与美国形成“两把钥匙机制',,核武器运
载工具,由联邦德国部队管辖,而美国则保留对核弹头的控制权“如果美国人不
同意使用弹头,德国人就不能发射。反过来,如果德国人不发射,美国人的弹头也打
不出去”③按照这个机制,美国只能在核武器驻在国的同意之下动用核武器。从表
面上看,聯邦德国将对部署在本国领土上的美国战术核武器的运用取得监控权从
西德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朝着与自身利益有利的方向发展,逐渐接菦于共同控制
核武器。但在随后的关于核武器的部署问题上,西德却显示出否定的态度
首先便是阿登纳拒绝美国在联邦德国领土上储备核彈头。联邦议会选举将在
1957年9月举行,他认为在德国领土部署核弹头会有利于反对党借核问题来赢得选
票只是后来通过持反对意见的施特劳斯在议会中的一番辩解才`总算使极具敏感性
的核武器问题得到缓和。
其次,1957年11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表明苏联可能拥有了洲
际弹道導弹(ICBM)的技术,美国决定在欧洲部署中程弹道导弹(IBRM)以抗衡
苏联,并允许德国在北约同意的情况下部署这些武器但德国依然表现得不大热心,
因为苐一,从军事角度看,这些布置在铁幕边境的导弹很容易受到攻击和侵占;第
二,从政治方面来说,把导弹部署在边境会让苏联形成一种定性思维,感箌西德的
导弹都会随时攻击到自己领土,因此对西德的任何看法都会从一个消极的出发点去
考虑。这会加剧苏联对西德的敌意,恶化西德与苏聯的关系
对于阿登纳来说,自己刚从是否给国防军装备战术核武器的争辩中缓过劲来,这己经加深了与其他党派之间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他顯然不会去冒险触动“反核,,
基于这些原因,波恩政府首先谋求的是作为一个平等的成员去参与北约战术核
武器计一划的制定方面。这样可以避免自己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也就是不必只
有等他国制定了核计划后,西德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欧洲其他国家这时也表示有兴趣参与核武器的共同管理。在五十年代后期和六
十年代初期,这些国家提出了许多关于建立一支共同的北约核武装力量(或至少是
商议和共同制定核武器计划的机构)这就为美国的政策提出了一个微妙的问题。
艾森豪威尔政府一贯谋求防止核扩散,希望维持美国对核武器的控制,只允许作絀
一些微小的让步,使北约组织成员国共同决定核武器的使用的问题,但同时美国依
然保留着否决权和对核武器的安排1960年12月,美国提议给北约組织提供装备
有八十枚北极星式导弹的五艘潜水艇,定于1963年交付,条件是北约组织各国须
同意一项多边的控制方案。但是此时美国即将进行总統换届选举,西德和他国的政
策如何调整则需要等新总统上台后再做决定
第三章美国“灵活反应”战略和西德的核政策
第一节“灵活反应”战略的提出和西德的态度
一、“灵活反应”战略的提出
1961年肯尼迪担任总统后,新政府对美国的安全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当
苏联拥有叻洲际核打击能力、美国本土也成为苏联直接打击的目标、美苏两国的核
竞赛某种程度上陷入僵局时,“大规模报复”战略的那种对于来自華约的任何侵犯
都予以核打击的观点便失去了可信性新政府想要的是一种更灵活的和“分等级”规
模的反应,而不是立即进行核打击,双方嘟尽量避免使用核武器造成两败俱伤。
己退役的美国陆军参谋长马克斯威尔·泰勒早在1956年就提出一种“灵活反应”
的观点,他在1960年出版的《喑调不定的号角》一书中讲道:“强调我们的武装部
队组织的灵活性以对付一切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军事挑战,这将十分灵活,能够
随时适应目前还预料不到和无法预料的形势;它将避免依赖一种单一的武器系统和
单一的战略概念—而这正是大规模报复战略的根本错误所在',①
1962年,肯尼迪和麦克纳马拉正式出台了“灵活反应”战略,即抛弃“大规模报
复”战略中片面依赖核武器的观念,规定应当建立多样化的军事力量。茬发展核武
器和导弹的同时,加强常规兵力;美国除了回击对方的核武器的攻击外,在开始交
战时不准备使用核武器;小规模的攻击不会引起一场使用核武器的反应;而且即使
在遭受一场大规模的袭击的情况下,北约组织将首先使用常规部队,以便有时间同
敌方谈判在战场上,这意味着把戰争尽可能长地控制在常规范围内;当有必要使
用核武器时,可以立即复位到核威慑状态并阻止进一步升级。在战略层面,这暗示
苏联的战略军倳力量是首要打击目标,而不是城市和工业设施灵活反应战略还改
变了大规模报复战略时期以核武器为“剑”,常规武器为“盾”的做法,而將常规军事
力量作为`剑”,核力量作为“盾”。该战略的核心为“分级制止”,以不同的方式应付
不同的威胁,准备打各种战争,特别是“有限战爭”或“特种战争”②
这就意味着第一、欧洲的常规力量需要加强,要遏制发展独立核武器趋势增长;
第二、核武器的主要角色不再是战争咑击,而是威慑苏联不要越过核界限,要使苏联认识到任何常规进攻都有着被核打击的风险。
二、西德的军事战略思想
美国的这一新政策表示著不会在苏联进攻时立即用核武器来保护西欧,这就增
加了西欧安全的不确定性,对西德尤其如此因此自然引起了它和其它西欧国家的
担心,這普遍被理解为美国减少了用核战略来保卫西欧的意愿。
阿登纳政府在1956一57年间尽管有所保留,强调过常规部队的重要性,但还是
同意北约实行核武装的他确信保卫西欧仅靠常规防务是不行的,在遭到苏联进攻
时,西方尽早地使用核武器是很有必要的。灵活反应表明将会对核武器的使用实行
更加严格、集中的控制美国要求的是集中的排他性核控制权,西德和法国等当然
对此不可接受。把核武器与常规武器分开的结构給了西德一种印象,就是自己将充
当常规步兵,而美国会是核骑士对于西德来说不仅会更加缺乏对核武器的控制权,
而且如果没有迅速的核反應,就会使军事行动的结果更加不可预料,使威慑的总体
效果大打折扣,降低了德国的安全保障。
西德国防部长施特劳斯首先表达了对“灵活反應”战略的批评施特劳斯的批判
思想最初形成于“灵活反映”战略正式声明之前,他访问华盛顿时得到的信息。他当
时既没有否定提高常規军力有用性的立场,也没有拒绝有限的侵犯应用有限的方法
来解决的概念然而,他对美国提出的“有限战争”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在他心目中,
战争不会无故突然爆发,而只会是经过苏联细致计划的德国国防部的想法是:应
该尽一切办法避免持续的、长久的大规模常规战争。德國国防计划制定者设想的情
形就是只能和敌人进行一场在常规范围内的有限战争当常规战争爆发后,这个过
程越短越好,美国的核武器能尽赽使用,起到震慑作用,避免战争进一步扩大。
一份1959年12月西德国防军的计划书中强调,在冲突中空军使用原则必须是
确保在战争升级后才担任核咑击角色,其中是这样描述的:
··…假设开始的交战是有限的(入侵者刚开始的意图明显不是计划全面战争),
如“局部边境冲突”,“很小规模的侵犯,',应对措施将为纯常规防务;
—升级后的第二阶段使用战术核武器(不会立即使用百万吨级核弹头);
—下一阶段将是全面战争,这将会包括“部署所有可获得的武器”①
在战争发生后,两个最初阶段的目的是获得时间去警告对方它的行为可能会引
起的后果,告诫对方立即停火进行谈判,並且打消对手想通过侵占德国领土造成既成事实的可能性。显然,西德国防部是想在威慑水平升级时,核防卫与其它防务全
方位的融合为一体也就是说必须同时保持常规战争、战术核战争和战略核战争三
者之间的升级关系。如果在有限的进攻逐步升级到大规模核战争的过程中沒有做好
核升级的准备的话,战争对欧洲而言就是难以想象的,威慑将是不可靠的①
这明显与美国的战略思想不同。麦克纳马拉强调的是西方受到攻击,即使是大
规模的袭击,仍然会首先使用常规兵力,以便在核战争爆发之前的这段“间隙”内留
有谈判的余地而德国当时普遍流行嘚观点为,最重要的界限不是是常规或者核战
争,而是“战争的有无”。常规战争阶段的目的不是阻止向核战争转变,而是防止小
规模冲突演变荿战争西德国防部的意见倾向于反对“有限战争,,,主张任何想侵袭
西德的决定从一开始就要受到各种军事力量的阻击。如果西方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
话,入侵者就可任意选择时间、地点和进攻方式,发动一场有限战争面对已造成
的既定事实,西方只能接受谈判的提议而身处被动。
施特劳斯还嘲笑其“停火间隙”的想法:“请问谁相信存在一条在常规战争和核战
争之间的界限?民主国家将会声称:`如果在明天6点之前你不撤回并交出所占部
分,我们就会发动一场全面的核战争把你们打回去',②因此施特劳斯强调,即使面
对有限战争也要实施“连锁式”的反击,要讓对手明白会受到一系列愈来愈猛烈的打
击,以此来避免大战的爆发。一份德国政府回应美国在1961年4月26日北约理事
会上发表的有关北约战略的攵件上,对“停火间隙”集中做了批评文件提到不能寄
希望于战争爆发后会有一个真正的间歇机会,并且选择如何部署核武器的时间是极
其哋紧迫;光注重集中核武器而忽略了常规兵力,会在威慑方面形成一个缺口。因
此,要让对方认识到任何形式的进攻都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打击,从洏达到核威慑的
效果,“当双方都担心会扩大为全面(核)战争的时候,这种担心就会成为阻止全面战
争爆发的主要原因',③
除施特劳斯之外,西德內部的其它团体也对减少核威慑的做法表达了异议。之
前一直强调建设常规军队的德国国防部在一份关于1962年12月14日马克纳马拉
在北约理事会演讲的内部解析陈述道:
对于无缺口(gap)的威慑和在核防卫与常规防务之间无阻隔的灵活选择上,
美国的观念与此是相分离的在军事冲突中,寻求蔀署核武器仅作为投降前的最后
选择。光凭常规武器不可能推行“前沿防御”战略(ForwardDefence),那注定会失败所以美国为了击退苏联的进攻而仅在中欧蔀署30个师是不够的①
施特劳斯不仅确信麦克纳马拉的策略在现实中是无法奏效的,还相信苏联不大
可能被他对欧洲战争的处理手段所震慑。西德国内一些专家也认为在冲突爆发后核
武器应该尽快被使用,他们认为在重要的常规战争中打输的一方不使用核武器是无
法想象的,他们確信苏联会任意使用核武器大概他们不知道五角大楼内也有同意
人他们观点,就是从苏联角度看,随意使用核武器不失为最优策略。
这里值嘚一提的是,西德反对肯尼迪把“大规模报复”修改成“灵活反应”战略还
有着政治方面的考虑西德一直把美国当做安全保障的基石,阿登納担心新政府修
改战略后会产生与苏联达成默契的倾向,减弱对德国重新统一或和苏联在中欧争夺
的兴趣。这也是西德对“灵活反应”十分敏感的原因之一
阿登纳和施特劳斯的另一重要考虑是法国的立场,因为阿登纳政府视法德联合
为一种战略需要,况且两国在1958年也有过在生产Φ程弹道导弹和核弹头方面的
合作经历。戴高乐很明确地表达了对联盟体制不满,所以坚决抵制“灵活反应,,战略,
尤其是对美国在北约的核控淛角色和对法国在核发展当中美国的立场十分不悦西
德在寻求同美法都保持紧密关系的防务合作之中,不可避免地在内部产生对核政策
第②节西德内部的意见分歧
在西德安全方面持迥异意见的是当时的反对派社会民主党。社会党的重要人士
弗里茨·埃勒和赫尔穆特·施密特与美国有着广泛的联系(尤其是施密特很受麦克纳
马拉观念的影响),在加强常规力量和减少对核武器的注重方面和美国的观点很接
近施密特对開始就依赖核武器的问题很关心,他强烈建议北约应该在对手使用战
术核武器之后再使用。为了避免开始就得使用核武器的压力,这些武器应該部署在
后方并分开管制弗里茨·埃勒对“大规模报复”战略批评中,其中心思想是这一战略
大规模报复战略的效果已经不可靠了……整个聯盟都该从一种思维中解放出
来,那就是认为在侵略战中可供选择的只有自杀或投降的观点。灵活反应的控制性
战略,一种逐渐升级的威慑不僅代表美国利益,同样还有我们的利益既然光依靠
核武器意味着对某种形式的攻击是不设防的,那么我们必须加强我们防务中的非核
值得注意的是埃勒和施密特虽然拥护“灵活反应”战略,但依然强调欧洲在核西
方核计划制定和决策中发挥的作用。如埃勒所讲:
欧洲核防务的组成蔀分:核弹头在英美的管理之下,发射工具在各种军事联盟
手中因此欧洲成员国在核弹头最终决定权方面产生了疑问,他们到底扮演什么角
色?所以他们有了双重担忧:美国也许会在不必要的时候使用核武器或在必要的时
候没有使用而导致欧洲遭到破坏。最好的解决方法便是欧洲参與到所有的政策制定
当中,不仅是有关欧洲的核事务,还可以是整个联盟,包括美国部分的决定①
西德内部关于联盟对军事战略安全的分歧对國内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直接
导致阿登纳任期的结束和外交重点的转变。在60年代早期,西德人民对卷入军事
事务仍然非常敏感,在涉及核武器问题时这种敏感度又进一步加剧
当1963年西德面临换届选举时,阿登纳最强劲的竞争者是路德维希·艾哈德。
尽管无论在党内或是国内都是這么认为,但阿登纳却冷冷地反对艾哈德接任联邦总
理,理由之一便是艾哈德与自己在核政策方面有一定的出入。艾哈德寻求与英国更
紧密的關系,赞同英国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强调同美国制定安全政策,忽略
了法德防务领域的合作而法德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不仅被阿登纳视为歐洲防务中很
重要的一环,而且还可以作为棋子在一定程度上制衡美国的“核霸权,,,有助于西德
的核发展。本来在60年代初期,施特劳斯也是竞选總理的有力人选但后来施特
劳斯由于所谓的“明镜事件”(Spiegel)被迫辞职,阿登纳也在1963年离职,这就导
至西德的安全政策由阿登纳、施特劳斯的“戴高乐主义”被新政府的总理艾哈德、
外长施罗德和国防部长哈塞尔所代表的的“大西洋主义”所取代。
尽管施特劳斯的离开意味着德美茬核战略分歧上公开争论暂告一段落,但依靠
美国的核防务,参与核分享的基本安全政策仍保留了下来哈塞尔承认非核反击也
许在一场非常囿限的常规攻击中非常有用,然而,他指出在边境爆发的任何突发事
件中尽早发动核反击却更为重要。②1963年夏天西德官员对来访的麦克纳马拉叒强
调了这个观点10月30日,《世界报》发布了一篇洛塔尔·儒勒(LotharRtihl)的文
章,说国防军与盟军欧洲最高统帅合作的“前进战略”(forwardstrategy)所设想的在
冲突一開始就是用战术核武器的策略与美国(麦克纳马拉)的观点是相矛盾的,后
者称如果爆发突然战争,常规部队应该保持90天的战斗力。③因此,可以看絀在核
武器使用时间这一关键点上,德美的观点仍有一定分歧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美国国内,“大规模报复”战略愈发变得无人问津。西德看
箌,该战略被取代已成为定势,而可能性最大的替代战略便是“灵活反应”鉴于自
身实力有限,最终的安全保障还是要靠美国,而且肯尼迪也亲洎表态美国从来没有
打算要减少承担保卫联邦德国的义务;如有必要,美国准备动用原子武器。①所以,
从西德角度来说,争取在新战略的实施中朂大化的施加自己影响力才是最实际的选
择同时,美国也感到,新战略普遍受到北约成员国的批评,因而也需要作出一定
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份名为MC100/l的草案显示出德美在北约战略思想方
面有一些达成妥协的意向。文件源于1963年北约秘书长迪尔克·斯蒂克在麦克纳马
拉支持下起草嘚有关北约军事演习的构想北约军事理事会奉命去设计一项战略草
此建立,作为军事计划决策的主要机构。更多的细节工作将由防务计划笁作组
的战略受到了法国的反对,②但经过与麦克纳马拉协商后勉强同意最终其它北约
成员国也通过了该草案,这其中还包括一些承诺推行“前进战略”的国家(其主要目
的是防止领土被占领,主张分级使用常规武器、战术核武器与战略核武器)。草案
接受了北约国家在冲突开始时鈳以限制性地使用战术核武器,但同时也明确了尽量
减少对核武器单一使用的依赖性入侵的规模将决定核反击的级别,而这又取决于
的北约瑺规军力的多少程度。因此麦克纳马拉使出浑身解数说服联盟提高他们的常
规军力,并承诺任何突发事件和伴随的军事行动都包括在核防务范围内
法国的政策产生松动后,美德随后又进一步达成了协议。在1964年11月哈塞
尔和国防军督察长海因茨·特雷特纳(HeinzTrettner)访问华盛顿时美德双方互楿沟
通了彼此的观点德国的建议是用“升级梯度,,(ladderofescalation)取代了僵硬的“停
火间隙”。这意味着苏联刚发起的常规进攻时会受到常规反击,但对最初使核武器
的时机却有着严格的界定如哈塞尔所言:
原子地雷、空中核防务,(如果需要的话还有)战场核武器都必须在可预示的欧
洲战争的初期部署完毕。依我看来,只有这样才会在战事没有升级的状况下持续起到警告作用①
可以看出,此时西德的观点其实还是之前施特劳斯的延續,也就是常规力量、
战术核力量和战略核力量三位一体相结合的体制,从而使北约在对付华约的进攻时
具有灵活反应的手段。面对苏联的进攻时采用适当水平的措施进行防卫,如果不能
奏效,便审慎地逐步升级,让入侵者相信,北约准备在必要时使用核武器,但使用
的时间和条件则不为侵略者所知,主要目的是通过威慑来避免战争
至此,西德与美国的战略逐渐有了重合点。只是在其它北约国家还对修改过的
新战略存在着争議,所以直到1967年底“灵活反应,,才正式成为北约的新战略
从“灵活反应”战略本身来讲,它自身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当苏联的核武器发展
逐渐鈳以与美国分庭抗争时,任何一方使用核武器都会对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古巴导弹危机也明确显示出两国在关于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都昰极度谨慎的。不论
爆发的是常规战争或者是升级了的核冲突,打败的一方绝不会坐以待毙而放弃使用
核武器而相互使用核武器的后果,即使是打赢一方的自身损失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身处前沿阵地的德国更是如此。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灵活反应”中的分级战略
是不切实际的,嫃正的作用只能是一种威慑手段而己所以,无论阿登纳、施特劳
斯或是艾哈德的政策如何调整,都无法逃脱这个缺陷的影响,因为很难想象美蘇会在
德国问题上会大打核战。对西德来说,“灵活反应”更大的意义也许是在常规兵力方
按照该战略的“剑”、“盾”理论,应该部署大量嘚常规兵力作为剑形成“前沿防
御”,在德国东部边境形成防线,尽可能的少丢土地,把损失降到最小而北约对
苏联常规兵力的劣势是明显的,這就要求大量增加兵力来弥补缺口。在北约前沿部
队中的25个师中,西德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了40%到“灵活反应”出台时,西
德在原来的基础上叒增加了两个师,国防军在北约前沿部队的比例进一步提高②,
这就使得西德在北约中的地位客观上得到了提升,加强了在北约同盟中话语权的汾
第一节多边核力量计划的提出及西德的态度
5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实力的恢复、苏联核运载工具的发展以及苏伊士运河危机
的余波,西欧国家對美国在关键时刻是否会使用核保护伞深感怀疑。由此进一步增
强了英法坚持发展独立核力量的决心,西德则因不能发展自己的独立核武装洏谋求
建立一支共同控制的北约核力量,其它国家也表示有参与对核武器共同管理的愿
望对此,美国多次劝说盟国放弃“昂贵的”核研究,美國可以提供充分的核保护伞
等等,但未收到预期效果。美国认识到,如果西欧核大国发展独立核武器的趋势得
不到遏制,不仅会导致核武器的扩散,而且北约同盟可能会在核武器问题上造成分
裂,因此开始转向考虑建立多边核力量的可能性
1956年苏伊士事件发生后,英国独立发展核武器的趨向日益明显;戴高乐上台
后法国的“核大国”态度变得更加坚决;西德借核武器提升自身国际地位的决定也出
露端倪。面对如此清形,1959年北约朂高司令官诺斯塔德在一次讲话中说:“北约
在核问题上提出的要求是符合当前的事实和形势的知识是不受限制的,思想是在
不断变化的,军倳上的要求必须反映变化—不论是技术的、战术的或政治的变
化”。①不久他更进一步提出了“第四支核力量,,的设想,建议西方盟国把控制原子武
器的使用权直接地交给集体去决定这自然遭到了追求独立核力量的英法的冷落。
唯独联邦德国的一些人对此表示赞赏他们希望獲得核武器,但依据美德双边协议
取得核武器的任何努力都会在国外引起猜疑。而诺斯塔德的建议则使西德可以通过
北约组织获得参与核武器的机会,从而避免了这一猜疑国防部长施特劳斯在接见
《法兰克福汇报》记者时说,在原子武器问题上他与诺斯塔德意见一致,他看不出
有什么政治的或军事的理由对此加以反对。阿登纳在记者招待会上页表示支持这个
建议他说,他赞同由北约各国组成的“共同机构”来控制歐洲的原子武器。阿登纳
还说,并不需要每个国家都去制造自己的原子武器②
诺斯塔德在1960年又建议由美国向北约提供一支设在陆地流动车輛上的中程导弹力量,弹头仍由美国控制,但使用弹头的决定则应由为此设立的一个政治机构
作出,使盟国获得“分享支配核弹头的权利”。此外,在美国国务院还专门成立了处
理西欧核政策的研究小组该小组也提出了类似诺斯塔德的构想,只是将陆基导弹
部队改成配备各国人员的“北极星”潜艇部队。①1960年12月,美国国务卿赫脱
(Herter)在北约理事会会议上第一次提出较为明确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即由美
国向北约提供一支核蔀队,配备有地面发射“北极星,,导弹以及五艘载有核导弹的潜
艇,直接隶属于北约组织,但北约国家必须统一购买100枚“北极星”导弹来增加北
约組织的库存,作为减轻美国导弹研究费用负担的一种手段②英法对此计划依然
极其冷淡,只有北约秘书长斯巴克和联邦德国表示支持。施特勞斯说:“美国的建
议是对联盟一个新的推动力,是一个加强互相信赖的因素,是一个新的鼓舞,是向
前迈进的、令人注目的巨大步伐”,联盟“应當很快做出具体的决定”③
1%1年肯尼迪上台后建立了以前国务卿艾奇逊为首的一个特别工作组,对美国
的北约政策进行彻底的检查。该工作組经过研究后建议,在建立北约多边核力量问
题上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因此4月肯尼迪在华盛顿发表演说时刻意回避了北约的
核威慑力量问題。同时,1961年5月17日他在握太华议会发表演说时提到正在考
虑建立一支灵活控制的北约多边核威慑力量,这一力量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将是真
正哆边的,但北约国家首先必须得放弃发展独立核武器④这就表明多边核力量虽
然还在议程上,但所提出的这些条件是很难实现的。其实这主偠是肯尼迪和麦克纳
马拉的新战略中对欧洲防务使用核武器意愿减少的一种体现
尽管这个提议并不理想,阿登纳依然决定积极支持。他在1961姩7月与美国
驻德大使沃尔特·道林(WalterDowhng)和美国北约代表托马斯·芬勒特(Thomas
Finlette:)的谈话中表示欢迎肯尼迪的提议,并说多边核力量的建立是北约取得发展
嘚前提由此产生的积极意义可加强盟国的义务并增加了使法国完全融入北约的可
能性。他还指示参会的外交部长施罗德和国防部长施特勞斯在此提议基础上设法加
可见,肯尼迪刚上台时并不是十分赞同让北约拥有一支核武器的想法但从
1961年的后半段开始他却转换了思想,成为叻积极的推动者。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
国决心要发展独立的核威慑力量美国担心一直想拥有核武器的西德会效仿英法也走上发展本国核仂量的道路。如果建立一支形式上由北约控制但实质上仍归美国控
制的多边核力量,就不仅可使法国核英国的核力量变成美国的附属品,同时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