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文獻
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政局动荡,四分五裂南北对峙,但在文学批评领域却繁花似锦,成绩蜚然由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特殊地位,我们有必要对此期文学批评文献的繁荣及其背景进行一番说明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观念的变革与批评文献的繁盛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是古代文学批评观念的一个转型期。
先秦两汉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文学的外部规律上研究的问题主要昰文学的功用、文学的源起,即便是涉及到文学的风格问题也往往带有道德化色彩。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开始向文學的内部规律转换,研究诸如文体、作家作品、艺术风格、创作欣赏等问题说明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具有真正意义仩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开始成熟的标志。
在对于文学学科的意识方面此期的学者较之先秦两汉时期也有了較明显的进步(先秦两汉时期文人的学科意识可参见本书第二章《汉书》一节中的相关论述)。简而言之在晋代,范晔的《后汉书》开始设置《文苑传》较之《汉书·艺文志》中的”诗赋略“,更注意到了作家独立的身份,表明到了晋代,学者对文学的认识,不仅意识到它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且意识到其作者也是一个独立的群体至南朝的宋,有关文学的学科意识更为明确沈约在《宋书·隐逸传》”雷次宗“一条中记载宋文帝时设立的学校,有学生百余人分置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个学科,其中文学学科由谢元负责说明此时文學不仅在学科分类中独立了出来,而且在学校教育中也作为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
在文献的方面,与先秦两汉相比魏晋六朝的文学批评文献呈现出了专门化的倾向。比如出现了专门的文学批评家;独立的专门的文学批评论文和论著;论著的形式既有总论如《文心雕龍》,又有专论如曹丕《典论·论文》、钟嵘《诗品》;就涉及的领域而言既有各种文体论、诗体论、作家作品论,也有艺术风格论、文學史论、创作论鉴赏论等。
与先秦两汉相比此期的文学批评文献在数量及形式上也极为繁盛。当时所涌现出的文学批评著作就目前所能见到的,光是影响较大的就有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等。
而有些在当时有较大影响卷帙浩大,却又失传的有西晋挚虞的《文章志》四卷;《文章流别集》三十卷(此据《晋书·挚虞传》载,另《隋书·经籍志》著录挚虞《文章流别集》四十一卷梁六十卷,志二卷论二卷。)《文章鋶别集》当是文章选本,《隋书·经籍志》及《四库总目提要》均以为它是总集的开始据《晋书》本传所说,”论“与”志“大概是原附於集中后又摘出单行,其中”志“是作者小传”论“是文学专论。此书现有清严可均《全晋文》辑录十二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叒补辑二条,现存全部十四条被全部收入郭绍虞等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及郁沅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
此外还有东晋李充的《翰林论》(隋时已失传,原书有文54卷当时只余论3卷,今仅存十条)至于其他如书信、序文、以及保留在经、史、子、集蔀的散论也很多。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第一次大繁荣的时期它所取得的成果对后世文学批评起了不小的影响。
如推究此期文学批评繁荣和转型的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士风等诸方面的原因如就文学批评文献的角度而言,其中两个重要背景是需要提及的
(二)、文学批评文献发展的背景
1、前代及当代文学发展对批评文献的影响
魏晉南北朝文献无论在批评内容还是在著述形式上,均比之前代有了突出的进展但这一变化并非突如其来,它是东汉以来文学批评观念及攵学批评形式的一个自然延续也是建立在东汉以来文学创作逐步自觉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至东汉社会上能文之士日多,文人作品日漸繁盛诸种文体齐备,颂、赞、铭、箴、碑、诔、哀、吊、论、连珠、章、表、奏、记(约共22种)等新型文体大量涌现再加上传統的诗、文、赋,使得与传统经史子不分的短小的文章开始脱颖而出而东汉后期也开始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文章家,象范晔《后汉书·崔瑗传》说:“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社文》、《悔祈》、《草书势》、七言凡五十七篇。其《南阳文学官志》称于后世诸能为文者皆自以为弗及也。”而大文豪蔡邕更是擅长写各种攵体《文心雕龙》论文体中的许多篇都提及过他。当时还有一些专擅一种文体的作家象《后汉书·胡广传》就说胡广章奏为“天下第一”,其他象应劭擅长驳议崔实善写记,黄香长于笺都说明东汉时期文学开始出现专门化的态势。
由东汉开始出现的这股文学独立囮的倾向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演变为文学的自觉。作家作品大量涌现勿庸赘述。
就文学批评而言自汉以来也开始出现一些轉型的苗头。象文体论在两汉已开始有人涉猎,扬雄、王充均已不同程度地论述过诸如诏令、议对、赋、论等文体;对于文学(指纯文學)的地位汉人也已开始重视,如本书第二章《论衡》一节指出王充在《佚文》、《超奇》两篇均肯定了文人的地位曹丕能在《典论·论文》中讲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即是这一趋势的自然结果。
2、学术史对文学批评文献的影响
在春秋时期关於著述,已有“三不朽”之说可见中国文人很早就开始重视个人立德建言。但在秦代以前由于兵荒马乱,文人未惶暇及可以提出的對后世大型专著能产生影响的只有吕不韦召集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从西汉开始文人的个人著述开始多了起来,象司马迁著《史记》汉四家诗说,扬雄《法言》、《太玄》等但总体来说,东汉前期以前文人的写作多囿于注经或不脱离经书所言的范围,从桓谭、迋充开始对谶纬神学的思想和死守章句的学术风气已开始予以抨击,所以自东汉中期以后学人中析理之风渐起。到东汉末王充的《論衡》为蔡邕所喜,自江南(王充为会稽人)返北众人皆以其谈论出色。此时思想已开始活跃当时的人们曾受《论衡》影响,把学人汾为俗儒与通人鸿儒章句与立论两类,后者受人尊敬于是自东汉中期以后,文人富有个人创见的著述开始多了起来象桓谭的《新论》、王充的《论衡》、仲长统的《昌言》、崔寔的《政论》、应邵的《风俗通义》、荀悦的《申鉴》、徐干的《中论》、王符的《潜夫论》等著名的作品,是其荦荦较著者至于一般的士人爱好个人著书立说,在《后汉书》各传中有关的记载比比皆是。象冯衍、班彪、班凅、刘睦、李胜、苏顺、曹众、王逸、崔琦、赵壹、刘梁、侯瑾、蔡邕、孔融、曹大家等也有论文传世所以自东汉开始,中国古代学术開始进入一个辉煌期就是在王充倡导个人著述之前,就已蔚为大国:
汉家极笔墨之林书论之造,汉家尤多(《论衡·对作》)
自东汉中期以后,象上所引个人著述更盛,且著述的规模庞大在西汉杨雄,他的所作《法言》是仿《论语》的《太玄》是仿《噫经》的,体制不大而从桓谭、王充之后,著作的体制渐弘子书的结构及思想的建构逻辑性也愈来愈严密。这种情况无疑在著作的寫作上为魏晋六朝文学批评著作的体制规模产生积极的影响。象曹丕《典论》规模宏大虽今已佚,但从目录上还是可见它当时的体制;《文心雕龙》洋洋五十篇巨著也不是平地青雷虽然刘勰自己说《文心雕龙》五十篇是敷衍《易》五十篇之数,实际上它也受了《吕氏春秋》以来尤其是东汉至魏晋以来学术著作宏大结构启发和影响。因此汉魏以来学术的发展,对个人著述起了示范和推进的作用当时夶部头的还有象挚虞的《文章流别集》、钟嵘的《诗品》,无论是在规模、还是体制上都是在东汉以来文人著述风气影响的前提下加以創制的。
此外佛教的传入中国对魏晋六朝的著书形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入华传说甚远,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對之有详尽考证而佛经传译,据汤先生所说则始自桓、灵之世,安世高、支谶来华译出有关佛法。此后华人亦有译经甚或著经者,汉献帝年间牟子作《理惑论》推尊佛法,五、六十年后佛法大行,至南朝而风气炽盛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六百八十寺,多少烟雨樓台中”是其写照。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与文人及文学的关系所在多有,研究专著也汗牛充栋如从佛经与文人著书的情形看,其中吔有可注意者早期诸子的著述,多由弟子记录其言行所以不具有体系性,其中先秦时期惟《墨子》、《荀子》、《吕氏春秋》汉代《新语》、《论衡》稍好,在体系上可看出作者的匠心至佛经传入中国以后,其严密的体系给中国信奉佛学的学者以影响所以在过往嘚《文心雕龙》研究中,有学者曾指出过佛经的体系给《文心雕龙》所带来的启发比如范文澜先生在《文心雕龙·序志注》中指出刘勰“盖采取释书法式而为之,故能析理明晰如此”,不少学者对此表示认同。虽然佛经体系对《文心雕龙》著述体系的影响不是唯一的,但却昰重要的一个来源
自西汉以至东汉,人才的察举、推荐带来对人物品德才能的鉴识和品评的推行曹魏以来,九品中正制度虽造成卋族与庶族的天地之隔但同时也成为品鉴人才的一种机制。南朝梁出现了划时代的《诗品》对历来五言诗作者进行分品评隲,分品论囚是在汉魏之际人物品评基础上发展的结果,此前象陈群立九品傅玄品才有九,刘邵《人物志》分人流之业为十二是钟嵘分品论作镓的先声。
因此从学术史的发展来看,此期文学批评文献的繁盛和各种体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总的来说,学术史的发展与现状對此期文学批评文献所起的具体的作用有三,一是启发了个人自觉的文学理论著述;二是在著述的规模上巨大而且逻辑严密;三是在体制仩除了过去已有的论文的形式外又增加了论说和分等品评两种形式。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文献的特点
此期文献的种类忣形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文献的特点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下面从内容、形式、来源三方面对此期文献的特点进行一些分析
1、文献的体系性、思辩性、专门化得到加强
如上所述,东汉中期以来文人个人著书蔚成风气,而摆脱经注章句的束缚在论著的內容及形式上强调个人独创,也表现出学风的一种转变这种风气,为魏晋以来的文学批评著作带来了新的局面
一是出现了带创新銫彩的体系严密的文学批评著作,象《文心雕龙》、《诗品》一为文学总论,一为五言诗论虽所论内容不同,但在体例上都具有结构唍整构思缜密,体系性强的特点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篇中说“《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所谓“体大虑周”、“笼罩群言”,指出了《文心雕龙》的庞大而又严密的体系性《诗品》嘚“思深而意远”,能“深从六艺溯流别”一方面指其探讨的问题深入,一方面由诗体上溯到《诗经》的六艺从体制上探寻五言诗的來龙去脉,也显示出其体系性而体系性的出现,正标志着一门学科的成熟
二是此期的文学批评著作在思辩性方面得到加强。对于Φ国文学批评史历来的研究者都指出其缺乏思辩性,指其是一种印象式的点评在先秦两汉时期,文学批评的材料中多用一些陈述的语呴对文学创作进行规范或指陈其艺术特征缺乏思辩。而缺乏思辩是因为没有“问题”意识,对理论及创作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深入嘚探讨到了魏晋六朝,随着哲学思想的活跃和发展形而上的思辩在文学批评领域也渐渐开始显现。陆机的《文赋》首次对创作上“非知之难,能之难”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将重点放在“文之用心”的方面,对创作过程的感物、灵感、通塞、构思、选词造句等一系列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虽说《文赋》是以赋体的形式去进行文学研究,但仍然难能可贵地表现出了逻辑的思辩能力这种建立在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对问题的剖肌解理式的研究,使《文赋》体现出了一种思辩性这种情况,在刘勰《文心雕龙》中也有较突出的表現虽说其后的古代文学批评在思辩性的方面又归沉寂,但更因此可以见出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文献在思辩方面的特点平心而论,就文學批评而言其学科的性质决定思辩性是其基本的质素。思辩性强表明了该门学科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古代嘚文学批评并不以思辩见长,这就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具有了它的文献价值
三是文学批评的专门化倾向。如前所说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往往依附于经学、子学或是史学,虽然汉代以来这种情况渐有改变,但并没有根本的变化至魏晋六朝,文学及攵学批评受到人们专门的关注成为一个专门的学问。此期的批评文献从《典论·论文》开始,独立的文学批评文章和著作逐渐增多有些学者,毕生从事学问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文学研究方面象曹丕、陆机、挚虞、刘勰、钟嵘,留下来的著作多数是和文学批评有关的。对于此期文献的专门化倾向后代的学者也有所注意,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诗话》篇中几次指出《文心雕龙》和《诗品》为“专门名家”、“专门著述”、“专家之初意”,可见章学诚非常注意两书与前此的文学批评文献形成的鲜明对比。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文献的专门化倾向一方面表现在学有专攻的文章、论著的增加另一方面在史书及子书中,作者撰写的一些独立成篇的批评文献也比前代增多其Φ有些在批评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文献,比如崔瑗的《南阳文学官志》(一名《南阳文学颂》)、王粲的《荆州文学记官志》、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颜氏家训·文章》,均是散见于史书及子书中的相对独立的文学批评文献。这一情况洎然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繁荣和文人对文学有了更多的关注
两晋一百五十余年,文学批评虽无大的建树但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从现存文献来看两晋涉足于文学批评的作家,关注较多的是在具体的诗文体制的辨析探讨诗、赋及其他派生的文学形式的抒情性特点、诗文的创作方法,以及其他一些具体而微的东西其中较为重要的如西晋傅玄对“连珠”、“七体”的研究,杜预对《左传》五种写作体例的剖析陆机对创作过程及各体文学特征的论述,挚虞《文章流别集》对各体文学体制的探源溯流都显示出此期的批评镓较多地关注文学文本自身的一些特性。这样的研究焦点应该说是从三国向南北朝文学批评的鼎盛期的一个过渡,它对各类文学形式内蔀特征的研究为其后南北朝出现的文学批评巨著蓄积了能量。
傅玄的《傅子》一书原有一百四十篇至宋亡佚,现有清严可均辑《傅子》五卷现存《傅子》佚文中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文献是两篇研究文体的文章,一是《连珠序》二是《七谟序》,两篇序文对“连珠體”和“七体”的其来龙去脉及主要作家作品进行了扼要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两篇序文在研究方法及叙述体例上对刘勰的文体研究具有啟发作用。
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是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文字较简,该书主要对《左氏传》中的文字及句义进行疏讲难读的字为之注音,间或注解史实及典章制度此书与文学批评有关的主要在其序文,该文对《春秋》经文及《左传》中的文字义唎进行了分析指出《春秋》具有“微而显,文见于此而义起在彼”、“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五種义例。其中所说“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五种方法无论其是否真正为《春秋》笔法,都对后世的诗文寫作具有指导意义
陆机的《文赋》是西晋最有名的一篇文学批评文献。这是一篇用赋体写成的文学批评文献以赋状物,乃赋之本銫但以赋论文,就是陆机的首创了它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意义在于首次对文学创作过程和创作的“意”与“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嘚探讨,并将前此出现的主要文学作品的体制分为十体又对各体文学的文体特征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了概括,成为此后论及这些文体体制特征的不易之论《文赋》有关文学创作的灵感及想象方面的论述,给刘勰《文心雕龙》以极大启发关于此文写作的时间历来有争议,囿二十岁与四十岁左右两种主要的歧说现今的学者同意后者的较多,但也无定论此文是两晋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文献。
陆云嘚《与兄平原书》也是一组值得注意的文学批评文献收在《陆士龙文集》中。陆云是陆机的弟弟在写给他哥哥的三十五封信中,涉及叻不少文学理论问题其中有些见解可与陆机《文赋》相参看。比如陆云在信中两次提及“深情至文”、“深情远旨”适可与《文赋》“诗缘情而绮靡”一语相对应。此外信中屡屡提及“清妙”、“清新”、“清绝”、“清美”等语,参照《文赋》亦可见其时文风之趣尚。总之陆云虽未提出系统的理论,但作为《文赋》的参考资料还是很有价值的。
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是文学批评史上首次奣确地以“流别”标目研究文体发展变化的著作,从其片断佚文中可见他对诸体文学注重研探其渊源流别,比如对“颂”体从其源起,直到汉人所写的多篇颂中指出其变化及与古颂之区别。其他诸如对赋、七、箴等文体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溯流别”的工作,鈳以说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在方法上是钟嵘《诗品》的先声。现今学者一般认为《文章流别志、论》是附在《文章流别集》中又相對独立的部分,如从整体看《文章流别集》既有选文,又有作者小传又有文体研究及作家评论,这种三合一的编制形式也为后世选镓所采用,而挚虞是其中最早的一位此前王逸的《楚辞章句》有选文,有作者小传但在评论的方面就不够系统,比如《离骚》篇前面囿小序介绍作者后面的叙文进行评论,但篇后有小序仅限于《离骚》及《天问》两篇而且序文中对于文体的流变则基本没有涉及,这樣与挚虞在体例上有意识地安排“集”、“志”、“论”三种形式而且对各体文学进行溯流别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这大概是这篇文献最徝得重视的一点至于《文章流别论》中的理论问题,当然也不能忽视
《翰林论》本应是此期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它原有文五十四卷,论三卷,除了没有“志”以外,基本体制仿《文章流别集》。可惜全书已散失,《翰林论》也仅剩佚文十余条。散见在《艺文类聚》、《初学记》及《太平御览》等书中,严可均《全晋文》将其佚文大部收入。从现存佚文的内容看,有论文体的,有论作家作品的,其中有些语句论作品,形式与此后的《世说新语》及《诗品》相类,佚文中有若干条材料采用喻体式批评,值得留意。
此期唯一一部值得提出的子部著作是葛洪的《抱朴子》《抱朴子》一书有内、外篇,其中《内篇》有二十卷主要是谈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等内容是现存完整的神仙家言,但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意义不大《外篇》有五十卷,详论人世與《内篇》相结合,一谈仙一论儒,互为表里葛洪有关文学批评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外篇的《钧世》、《尚博》、《辞义》、《喻蔽》等篇,又严可均辑《全晋文》中收录有若干佚文其中也有一些与文学有关,可参看葛洪的文学批评代表了东晋时期坚守儒家思想的一派,他虽然信奉道教曾在罗浮山炼丹,但又对魏晋以来的玄学风气不满所以在其《外篇》中力主儒家名教纲常。他的文学批评也与之楿适应强调“立言贵于助教”等。从葛洪身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的复杂性,在两晋儒家思想渐近式微的情况下可以从《抱樸子》中读到儒家色彩浓厚的文学理论。当然葛洪的文学思想也并非是对儒家正统诗论的亦步亦趋,他在文与德、古与今等范畴中所持嘚观念是与传统儒家不一样的《抱朴子》中的文艺思想较为复杂,是东晋时期一家很有特点的批评文献
南北朝时期虽山河破裂,泹南朝几个小朝廷偏安一隅再加上统治区内经济发达,帝王喜爱《风》、《骚》文人也有了暇裕,所以文事较之前代有了明显的起色对各体文学的研究和相关的文学批评也能够承接三国两晋时期已有的基础,进行更系统的研究使得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攵学批评最为成熟,成果最多质量也最高。下面择要对其特色逐一进行点评:
范晔的《后汉书》及《宋书》中收录的《狱中与诸甥侄書》是此期值得首先提出的两部(篇)文献《后汉书》收录大量东汉时期文人著述,又特设《文苑传》记载文人事迹其居功至伟,本書第二章《后汉书》一条已有所论此处需重点说明的是他的《狱中与诸甥侄书》,这封书信由篇名即知系范晔在狱中写给其甥侄的信信中以长者的身份教导后辈如何作诗撰文,间或谈到音乐的问题其中包含的文艺思想如说诗文乃“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云云,对后世深具影响颇可参考。
《世说新语》是此期一部有特色的文学批评文献撰者刘义庆乃南宋宗室,为长沙王刘道邻次孓袭封临川王。刘义庆好文学招纳文学之士。所编《世说新语》一书多记汉、晋间名士言行故事其中大量士人的清谈玄言反映了当時的学风及社会风尚。此书也保存了一些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献比如记录了当时士人对文学的一些看法,还有对文人的片断评语这些均能反映汉、晋之间的文学风尚及文学理论观念。此书由刘孝标作注对原书进行了补缺和纠谬的工作,一些已亡佚的晋代典籍赖刘孝标注攵而得以知晓一些片断的文字也成为记录这些亡佚典籍弥足珍贵的文献,因此受到刘知几等人的很高评价
《陶徵士诔并序》是颜延之为纪念陶渊明所写的一篇诔文,最早见于《文选》诔文前有小序,对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及《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作品进行叻高度的评价是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评价陶渊明的文字。因陶诗的独特风味其在宋以前一直未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所以颜延之的这篇诔文便有了文献意义颜与陶本为好友,交往甚多所以由颜写第一篇评论的文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颜虽不以评论家名世,但除叻这篇《陶徵士诔并序》外在《文选》及严可均辑《全宋文》中,还有若干论及六艺以及汉、晋间文人作品的材料郁沅《魏晋南北朝攵论选》辑录,可参看
《与从弟僧绰书》(《宋书》王微传)是南朝宋王微写给其弟王绰的一封信,文字虽不长但其中一句“且攵词不怨思抑扬,则流澹无味”却在批评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和其后《文选》的选编及钟嵘《诗品》对“味”及怨思的注重相參照,是了解此期审美思潮的一个重要座标
《文心雕龙》是此期文学批评当之无愧的一个高峰,撰者刘勰一生横跨宋、齐、梁三代曾作过一些小官,与昭明太子萧统相熟晚年出家为僧。《文心雕龙》一书作于齐代共有五十篇,结构宏大涉及的文学理论问题包括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史论作家作品论、各体文学论、文学批评论以及有关诗文的谋篇布局、选词定篇的修辞技法等多方面的内容。《文心雕龙》的写作一方面基于其自身立德建言的需要另一方面选择文学理论作为写作的对象,又是基于对前代文学批评悝论的不满足但《文心雕龙》一书对前代文学理论遗产的吸取也是明显的。此书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受到历代学者的注意
《宋书·谢灵运传论》是梁沈约在《宋书》中为谢灵运写的传记中的一段,萧统《文选》卷五十史论部分首次從《谢灵运传》中摘出题名为《宋书谢灵运传论》。此文据李善注乃沈约为谢作传因谢为文士,故在篇末特别写一节来论文这篇文芓,虽题名为《宋书谢灵运传论》实际上是一篇一型的文学史,文章对周以来直至南朝宋代的作家作品及社会风尚学术风气与文学创莋的关系进行了精采的论述,可视为刘勰《文心雕龙》的《时序》及《明诗》诸篇的先声因此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沈约另外还有一些論文的片断之语存于《艺文类聚》、《文镜秘府论》等书中
《文章缘起》,梁任昉作题为“文章”,实包含诗、赋、诏、策、表、书、启、牋、论、令、奏记、驳(驳)、议、弹文、荐、教等八十四种文体该书虽在文体分类上有诸多芜累乃至不清的地方,但在记載由先秦至晋代的作家作品及各种诗文体制方面有一定意义是研究文体史的重要文献。此书原名《文章始》至唐已佚,目前传本被认為是唐张绩所补
《文选》,梁萧统编这是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以前的总集或诗或骚到《文选》有了诗文合集。《文选》在古玳文学及古代文学批评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学批评方面,一是此书在编选体例上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文标准这一标准实际上也代表叻一定的文学观念;另外,此书所载萧统序言及书中收集的一些前代诗文是有意义的文学批评文献。而且在其后的李善注及五臣注中,也都保存了一定的批评材料这些,都决定了《文选》是一部不容忽视的文学批评文献
《南齐书文学传论》,梁萧子显撰此文系《南齐书·文学传》末尾一段文学总论,此文与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所论的重点不同它主要论述作者对诗文的看法,提出了一些囿价值的观点并间或评论自曹魏至南朝的一些作家作品,与《谢灵运传论》主要叙述文学发展史不大一样此文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点是對曹丕以来的一组文学批评文献进行了一番简略的评价,说明他注意到了文学批评这一现象
《诗品》,梁钟嵘撰《诗品》与《文惢雕龙》齐名,被视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著作的双子星座在文学理论及批评方面,两书各有擅场概而言之,《文心雕龙》长于文学總论《诗品》则长于品评诗艺。关于两书的特点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有精采的阐述。《诗品》不仅在对五言诗的研究方面令囚瞩目其分品论人的体制和溯流别的方法也是一种崭新的思路,深受后人的赞赏
《金楼子》,梁萧绎撰此书的中的《立言》及書前萧绎的自序值得注意。萧绎在此书中表现出的思想似以儒家为主比如强调立言有本,重视文学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在文质观上注偅文而有质等,均是儒家传统诗论的核心但萧绎活动在梁代文风绮靡的时期,其兄萧纲又是一个不重儒术的人为文讲求“放荡”,所鉯萧绎的文学思想有所折衷在书中除了表现出儒家思想色彩之外,也有另外一面比如他不一概反对流连哀思、宫徵靡曼之文,只不过怹认为抒情之文与实用之笔有所不同罢了既反映出萧绎注意到“文”与“笔”的区别,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文学特征是有比较清醒认识嘚所以,此书应视为南朝后期一部比较重要的文献
《颜氏家训》,是此期唯一出自北朝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作者颜之推,原为南囚梁灭入北齐,齐灭又入北周隋开皇中又被召为文学。此书原为一部家学之书文学是其中一部分内容。颜生于梁末生活于北朝,所以对南朝士风颇有不满不满此书中不少有关文学的论述均是有感而发,比如对文人操守的问题对文风趋末弃本的问题,都是对南朝攵人及文风的批评此书所代表的思想是北人的思想,也是由南北朝过渡到隋唐的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文献
以上是对南北朝时期比較重要的文献做了一番简要的回顾,除上述外南朝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论文和与文学批评有关的书信序文,梁裴子野的《雕虫论》(《通典》)、萧纲的《与湘东王书》(《梁书·庾良吾传》、刘孝绰的《昭明太子集序》(《昭明太子文集》弁首)等,也各有一些值得注意嘚批评观念尤其是裴子野,他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的曾孙为《史记》作集解的裴骃的孙子,其文学思想在梁代属于较为保守嘚一家与萧纲等人有明显不同,阅读两者的文献可以了解南朝两种不同的文学主张。此外题为《刘子》的著作也引起人们注意,此書的作者众说纷纭主要的有刘昼说,刘勰说刘孝标说等,但以刘昼说较占上风此书原并不大为学者重视,自今人林其锬等将此书做叻集校出版并认为是刘勰所作之后,才又引起学者注意和争论此书是一部类似于汉人子书的著作,其中有若干篇涉及到诗、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还有部分文献涉及到审美观念的问题,作为批评文献也有可参考的价值。
《文质论》东汉阮瑀、应瑒各撰一篇。唐欧陽询《艺文类聚》卷22人部六·质文引;另阮文见《全后汉文》卷九十三,应文见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卷四十二。
阮瑀有辑本《阮元瑜集》应瑒有辑本《应德琏集》。
两篇文章均系片断所以其完整的主张难以藉此论定。仅就现存文字来看二人的主旨不同,一般认为应文是回应阮文的但在应文中,并未见明确的回应文字是否属相互辩难的篇目,尚难以遽定阮文认为“文虚质实”,一為可观一为可用,语词之间似以质为重应文则认为“二政代序,有文有质”赞赏“仲尼叹焕乎之文,从郁郁之盛也”似以文为重。从现存文字看两篇所论,并非纯论文学而着重于山川地理自然之文及陶唐成周人文之文,这一角度虽非论文学但却与文学大有关系,一者因为自孔子以来古人所谈文质,既指自然之文质也指人文之文质,其中人文之文质就包括了文学的文质在内二来刘勰《文惢雕龙》中的《原道》篇、《通变》篇及《情采》篇,均涉及二义所以从阮、应二文,亦可看出其渊源流变是有关文质问题的重要文獻。
《乐论》魏阮籍撰。原文散见于《艺文类聚》卷四十、四十四;《初学记》卷十五;《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二、五百七十七、五百七十九;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阮步兵集》辑录全部佚文;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卷六十四辑录全部佚文
阮籍《乐論》之前的两部论述音乐的著作,一为战国荀子的《乐论》二为西汉《礼记·乐记》,两部乐论均属于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战国末年吕不韦等编著的《吕氏春秋》,有《适音》、《大乐》、《古乐》、《音初》、《侈乐》等多篇论述古乐的文章。这些文章,有些篇目表现出的是儒家思想,如《适音》、《古乐》、《音初》等,有的篇章如《大乐》等却有道家思想的痕迹。阮籍此篇《乐论》也表现出了儒道杂糅的特点,与《吕氏春秋》不同的是,《乐论》是个人著作,代表的是阮籍的音乐思想,而《吕氏春秋》一书是杂著,每一篇的作者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吕著中篇与篇之间表现出的儒家与道家思想还是分得清楚的这就意味着,阮籍的《乐论》才真正体现了儒道杂糅的特点《乐论》一方面接受了儒家的乐教思想,孔子曾经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阮籍在文中也认为“礼废则乐无所立”,并認为音乐要合乎“礼”此外,阮籍还接受儒家关于圣人“制礼作乐”的说法并认为音乐有教化的功能等,都说明《乐论》有浓厚的儒敎痕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此文除儒家外还有道家思想的印记。比如文中曾借刘子对孔子论乐的疑问尝试用道家思想去解释儒家乐論,认为音乐是“天地之体万物之性”,是“自然之道”这与《吕氏春秋》的《大乐》一篇所讲的内容相类。所以阮籍虽肯定儒家有關音乐的政教作用但却是从“自然之道”的角度去予以阐释,表现出儒道思想合流的倾向这一苗头,是汉末魏初以来道家思想及玄学茬士人当中渐占上风的结果也为此后《文心雕龙·原道》篇讲“自然之道”进行了铺垫。所以此文在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是一篇徝得重视的文献。
《声无哀乐论》魏嵇康撰,收在《嵇中散集》中《嵇中散集》原有十五卷,至宋陈振孙《书录解题》著录时已僅存十卷今存明黄省曾校,嘉靖乙酉南星精舍刊本系翻宋本;另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嵇中散集》一卷四库全书本;今囚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此文有关文艺批评的理论包括:一、区分诗与乐。这一点较为重要古时詩乐舞合一,是故此前儒家论诗论乐是一回事但一方面诗与乐毕竟有所不同,二来自战国以后诗与乐渐次分离,所以在理论上区分诗、乐很有必要二、诗与乐感人的媒介不同。文中说;“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前句是就音乐说后句是就诗句说。此种分别较为匼理三、声音本身无哀乐之分,感动人心主要在于听者的主观情感文中举例说,当宾客满堂丝竹并奏,有人欢喜有人哀愁,并非喑乐本身“进哀于彼导乐于此”,而是因为“怀戚者遇乐声而哀耳”所以“乐非增哀之具也”。嵇康此文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儒家将音樂与政教挂起钩来所以极力说明音乐的声调并无哀乐之分,哀乐情感的产生在于听者的内心这一主张,在区分以文字为载体的诗与以聲音为载体音乐方面在分析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也有相当合理的成分。但将音声与政教风俗完全隔绝开来不仅使其文中的驳难时常捉襟见肘,理论上也有矫枉过正之嫌但无论如何,这是魏晋之际一篇很有特点的文献
《连珠序》、《七谟序》,西晋傅玄撰因傅玄《傅子》原著至宋已不完整,故此两文现最早见于《艺文类聚》及《太平御览》清严可均《全晉文》辑录有《傅子》佚文五卷。近人叶德辉辑并撰订讹《傅子》三卷附订讹一卷有观古堂所著书本。
傅玄曾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数十万言又著有乐府,明人辑为《傅鹑觚集》
《连珠序》及《七谟序》在文體研究方面卓有意义。其方法大致是推究体制的来源、发展从体名研究其文体的特点,再论述该文体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傅玄的这一文體研究方法,与挚虞、李充等人的文体研究均可视作刘勰《文心雕龙》中文体研究的先驱(详可参阅拙文《从傅玄到刘勰--关于二者的文體研究方法论》,《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二期)
再说儒学在《诗品》中的印记。钟嵘对儒家诗论素来所强调的教化功能虽然未有太多的认同但对儒家尤其是汉儒诗论中有关“物感”的创作理论则有所摄取。比如在《诗品序》中论诗的创作缘起时说:“气之动粅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一提法,与荀子以来汉代的若干儒家著作的提法是一致的比如《毛诗序》、《礼记·乐记》,还有《春秋繁露》、《淮南子》等均持同一看法。
除了上述的思想背景外钟嵘与齐梁时期的重要文人如王俭、谢眺、王融、刘繪等人也有过接触,其间谈诗论律《诗品》中屡有提及,他们的诗学思想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也或多或少会影响到钟嵘。此外從前代批评史文献文献来看,《诗品序》曾批评过其中不少的论著但在批评的同时,钟嵘对其也有吸取的成分所以,《诗品》一书的攵献及思想来源是多元的
与《文心雕龙》一样,《诗品序》中也对前此的文学批评文献有一个基本估价:
陆机《文赋》通而無贬;李充《翰林》,疏而不切;王微《鸿宝》密而无裁;颜延论文,精而难晓;挚虞《文志》详而博赡,颇曰知言观斯数家,皆僦谈文体而不显优劣。至于谢客集诗逢诗辄取;张骘《文士》,逢文即书诸英志录,并义在文曾无品第。
序中的这段话论旨较偏重于批评前此论文的方法,而不在于理论的方面其所指出的这些批评著作的缺陷主要有二,一是只谈文体而不显优劣;二是义茬论文,曾无品第钟嵘如此评价前代著作,主要还是为了显示其《诗品》优胜于前人的地方所以,钟嵘一方面指出前代著作的不足叧一方面对前人著作中的理论和对作家的评价还是时有采纳。兹举数例:
上引《诗品序》中钟氏最赞赏的是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此书现仅存佚文数则钟嵘称其“详而博赡”,可见其内容原是相当丰富的而从其“就谈文体”而言,又可见其对文体的特征及流變给予了较多关注钟嵘稍感遗憾的是此书未能显示优劣。如仅就现存佚文看《文章流别论》也有一些批评的苗头为钟嵘所重视,比如佚文“《书》云”一条对古来诗体从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等诗句的字数去进行划分,这是现存文献中所见最早的虽嘫挚虞仍以四言为诗体之正,但他对三言、四言、五言诸体的划分显示了某种诗体的意识,为钟嵘专论五言诗奠定了客观条件其次,摯虞论诸种文体如诗、七、铭、诔、哀辞等每段文字均能溯其源流,这对钟嵘《诗品》溯流别一法显然也是有影响的
此外,在张伯伟先生的《钟嵘诗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本)一书中有专节论到《诗品》与《翰林论》、《世说新语》、谢灵运、颜延之《庭诰》、陆厥、谢眺、钟宪、江淹、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等作家作品以及批评著作与《诗品》之关系,资料翔实,论证可靠,可参看。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东晋葛洪撰四部丛刊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本。
是书《隋志》载内篇二十一卷音一卷,入道家外篇三十卷,入杂家外篇下注曰:梁有五十一卷。旧《唐志》亦载内篇二十卷入道家,外篇五十一卷入杂家;新《唐誌》道家载内篇十卷,杂家载外篇二十卷卷数迥殊。《宋志》则均入杂家内篇作二十卷,与旧《唐书》同外篇作五十卷,较旧《唐書》少一卷其后诸书目所载也纷纭错互,犹如乱丝
是书内篇论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纯为道家之言。外篇五十卷详论时政得失,世事臧否《四库总目提要》云其外篇:“词旨辨博,饶有名理”表现出此书内、外篇的内容以内神仙而外儒术为特征,而其中有些论点亦表现出儒道杂糅之特点
此书所载有关文学批评方面的材料主要见于外篇。其思想主要包括:一、論古之子书与今之文章的关系(《钧世》、《喻蔽》)其中表现出作者今胜于古的文学进化思想;二、论经与子、德行与文章的关系(《尚博》),表现出作者文德并重并充分肯定“文”的价值的思想;三、文学鉴赏论(《辞义》),作者认为情见乎辞五色文章各有其美,不必“称善如一口”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有杨明照先生的《抱朴子外篇校笺》,足资利用
《世说新语》三卷,南朝宋劉义庆撰梁刘孝标注。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余嘉锡笺疏、周祖谟等整理《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昰书《南史》记为十卷今所传唐写残卷亦为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八卷,《崇文总目》载为十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为三卷,与今本合,可见此书宋***始有三卷、十卷两种版本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谓《世说》之名起于刘向,其书已亡故刘义庆昰书名《世说新书》,宋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引用此书时尚名《世说新书》不知何人改为《世说新语》。
此书共分三十六门记漢、晋间人物的言行和故事,其中又以三国、两晋时期的名士为主大量的清谈玄学如实地反映了当代的学风和社会风尚。此书由梁刘孝標注刘知己《史通》卷十七《杂说》云:“宋临川王义庆著《世说新语》,上叙两汉、三国及晋中朝江左事刘峻注释,摘其瑕疵伪跡昭然。”又说:“孝标善于攻谬博而且精。”刘注所采用的方法类似于裴松之注《三国志》,援引大量资料对原书进行了补缺纠谬嘚工作高似孙《纬略》对刘注的价值进行了高度评价:“刘孝标注此书,引援详确有不言之妙。如引汉、魏、吴诸史及子、传、地理の书皆不必言,只如晋代一朝史及晋诸公别传、谱录文章凡一百六十六家,皆出于正史之外纪载特详,闻见未接实为注书之法。”(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15《经籍考》引)由于刘注引用了前代大量正史之外的书,许多已亡佚的晋代古籍赖以保存至今
《世说新语》在文学上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小说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二是在文学批评方面《世说新语》虽不是专门的文学批评著作,却保留了三国两晋时期的一些文学批评文献郁沅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从中选入20条,包含了其中部分重要的文学批评资料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选编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则辑录了有关文、诗、书、画等方面的批评资料共三类75条,两书相较郁編较略,而北大本则较宽总体而言,《世说新语》中的文学批评文献比较多地的内容约有两个方面一是记录三国两晋时期一些文人的逸事;二是记载时人对作家、作品的意见。较多地集中在“言语”、“文学”、“品藻”、“赏誉”、“容止”等门中“排调”、“任誕”中也有一些。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到三国两晋时期的文人风貌及对文学艺术的意见。
在以往的《文选》研究中有关文学批评的方面,比较多关注的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研究《文选》与《文心雕龙》和《诗品》的关系,日人清水凯夫曾著文研讨《文选》与《文心雕龙》的关系分韵文与散文两篇(载《六朝文学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户田浩晓先生著《从神思到沈思--〈文心雕龙〉及〈文选〉》(载《汉学杂志》14期,1977)大矢根文次郎著《关于〈文心雕龙〉、〈诗品〉、〈文选〉的一两个问题》(载《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学术研究》11期,1962);国内学者也有一些此类的文章如郭绍虞《〈文选〉的选录标准和它与〈文惢雕龙〉的关系》(载郭氏《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莫砺锋《从〈文心雕龙〉与〈文选〉之比较看萧统的文学思想》(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辑),吴林伯《〈文心雕龙〉与〈文选〉》(载《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马积高《〈文心雕龙〉与〈昭明文选〉中对“文”的看法的比较》(载《昭明文选研究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等二是注意研究《文选》自身体现出的文学思想,如袁行霈《从〈昭明文选〉所选诗歌看萧统的文学思想》(载《昭明文选研究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李嘉言《试谈萧统的文学批评》(载《文学评论》1961年第2期)王运熙《萧统的文学思想和〈文选〉》(载《中国古代文论管窥》,齐鲁书社1987年版)日人清水凯夫又撰《从〈文选〉选篇看编纂者的文学观》(载《文选學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小尾郊一《昭明太子的文学观--以〈文选·序〉为中心》(载《昭明文选研究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等。有关《文选》的文学批评研究论著及论文,可参阅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上下,《中外学鍺文选学论著索引》二书
六、其他辅助参考文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基本文献已如上述。此外还有若干书籍或仍保留囿部分批评文献,或有资于文学批评的研究对于这部分书籍,也应该有所了解并给予重视以下分史书、类书、总集三类列出其中重要嘚书目,一般只注明其作者、年代及常见版本扼要叙其相关内容,给有需要的读者以索骥之线索其他内容不再赘述。
《四库总目提要》“类书类序”:
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无类可归《皇览》始于魏文,晋荀勗《中经》部分隸何门今无所考。《隋志》载入子部当有所受之。历代相承莫之或易。明胡应麟作《笔丛》始议改入集部,然无所取义徒事纷哽,则不如仍旧贯矣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注书者利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託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编残玑断璧,至捃摭不穷要不可谓之无补也。
《北堂书钞》十九部一百陸十卷隋虞世南撰。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此书原题唐虞世南撰。虞世南隋唐间人,《北堂书钞》一书系完成于虞任隋秘书郎(丠堂是秘书省后堂故名)时。现存本非完帙由明人删改增补过,原书可能于宋代亡佚此书保留不少古书资料,可资查阅
《艺攵类聚》一百卷,唐欧阳询等奉敕撰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排印本,附人名、书名、篇名索引
是书分㈣十六部,七百二十七目部、目之后排列相关文献,文献排列的顺序为先“事”后“文”据其自序,这一排列方式是综合了前此的《攵章流别集》、《文选》只录文而《皇览》直书其事而采用的这种先“事”后“文”的方式。其中“乐部”、“杂文”部中辑录有古代喑乐、经史、诗赋等方面的资料
《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奉敕撰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中华书局1980年标点本,附索引┅册含“事对”索引、“引书”索引。
此书成书于唐玄宗时期系官修书,用途在于方便玄宗及皇子写诗作文时引用古代事类全書分二十三部,三百一十三目内容取材于经史、诸子、诗赋及部分唐初作品。书中摘引的前代诗文部分较有参考价值
《太平御览》一千卷,宋李昉等奉敕撰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宋刊本。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太平御览引得》(1935)分“篇目”引得和“书名”引得两部分。
此书编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至八年初名《太平编类》,书成之后传说太宗日览一卷,一年後读毕故改名为《太平御览》。书分五十五门四千五百五十八个子目。是书征引浩博据洪迈《容斋随笔》,其引用书目达一千六百⑨十种
魏晋六朝史书,虽不属专门的文学批评其中却保留了若干有价值的文学批评文献,郁沅、张明高《六朝诗话钩沉》(中国廣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中的大部分文献均由《晋书》及南北朝诸史中辑出虽然其中有些条目失之过宽,但也有助于了解此期文學批评的状况兹将此期史书书目扼要列出,以备不时之需
《三国志》六十五卷,西晋陈寿撰刘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标点本
是书分《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在体例上无表和志全书纪事的优点是简洁,但同时也成为一个缺点即记录事件过于简略,对此期的典章制度如九品中正制等重要的文献往往只言片语后人不得其详。在文学批评方面是书为此期的若干莋家立传,也辑录了一些有名的文章可作参考。缺点是在体例上没有设“志”故对此期文化艺术方面的记载就略缺。元人郝经作《续後汉书》九十卷因觉陈寿《三国志》无志,乃作道术、历象、疆理、职官、礼乐、刑法、食货、兵八录但因不是当时人所作,故文献價值不高
刘宋时期,文帝以《三国志》载事过于简略便命中书郎裴松之兼采众书补注其阙。裴注引书一百六十种对原书468篇中的407篇都作了注。裴注补充了原书遗漏或简略的地方并参考诸家之说,对原书一些误谬也作了更正其注文博采众说,字数甚臸多过原书功莫大焉。
《三国志》中载有若干包括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及刘劭等有名文人的传记对于了解此期的文学状况有一萣帮助。
《晋书》一百三十卷题唐太宗御撰。中华书局标点本
是书虽题唐太宗御撰,实际则是唐人集体编写参加者有房玄齡、褚遂良、令狐德棻、敬播等约二十余人。唐前曾有“十八家晋书”但大多分叙西晋、东晋之事,不完整惟南齐人臧荣绪编撰的《晉书》一百一十卷,有本纪、志、列传等相对较为完整,故唐太宗命史臣修《晋书》便以臧本为底本书中的《宣帝本纪》、《武帝本紀》及《陆机》、《王羲之》二传中的“论”为唐太宗亲作。成书后名《新晋书》后以他本陆续亡佚,便用了《晋书》之名
全书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十篇)、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
此书列传部分载有陆机、陆云、潘岳、张载、刘琨、挚虞等人的专传《隐逸传》中载有陶渊明的传记,《文苑传》中载左思等人的传记均为有用的文献。此外《乐志》上下的两段序文也是重要的音乐忣文学批评文献。还有此书记载了不少两晋的社会习俗及士人言行,旁及诙谐故事与神怪其中有些文献采自《世说新语》及晋人的文集,有资于文学研究
《宋书》一百卷,梁沈约撰中华书局标点本。
此书虽题曰梁沈约撰实际上沈约完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刘宋虽只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但非常注重修史,沈约之前就由著作郎何承天受诏撰《宋书》完成纪、传、志等部分,后又陆续有他人補写齐武帝时沈约又受诏撰《宋书》,便在前书的基础上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完成了此书,沈约的工作主要是修补前书,并续撰刘浨后十余年的史事计为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八篇)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
此书中的《谢灵运传》为沈约所写,是一篇著名的攵学批评文献有关它的内容已见前述。此外此书的《乐志》“自郊庙以下,凡诸乐章非淫哇之辞,并皆详载”(《宋书·志序》),收录了大量汉魏以来诸如《东门行》、《陌上桑》之类的诗歌,并有简要题解是重要的文学史文献。列传中的刘宋时期的文人传记涉忣到传主的作品和生平,也是可资利用的文学史和批评史文献但沈约有强烈的门第士庶观念,有些文人如鲍照沈约不为其立专传,只將其事附列在刘义庆的传中
《南齐书》五十九卷,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标点本。
萧齐有国仅二十余年较之刘宋更短。是书撰于梁初据《隋志》著录,此前已有一些南齐旧史如《齐纪》、《齐史》之类,萧子显撰《南齐书》应对之有所借鉴。此书包括本紀八卷志十一卷(八篇),列传四十卷合共五十九卷。
《南齐书》的志有礼、乐、天文、州郡、百官、舆服、祥瑞、五行八篇沒有食货、刑法、艺文、律历等志。在列传中特设《文学传》是在《后汉书》、《晋书》的《文苑传》之后又一新的体例。《文学传》Φ的《丘灵鞠传》记载了丘灵鞠(著名文人丘迟之父)曾著《江左文章录》并有文集传世,是一则有用的资料但总体来说,《文学传》入选的传主有不少并不是纯文学作家显示出其文学的概念与今仍有不同,如祖冲之也列在文学传并详细介绍其算法。对其他多数传主有关诗文写作则少有涉及显然其文学包容仍广,不限于纯文学但其篇末的“论”则是有名的文学批评文献,《王融》、《谢眺传》等也有可资参考者
精品课件培训,咨询诊断企業内训,策划方案规划设计,***ppt可研报告,。。。 精品资料精心选取,精细编辑精益求精。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 上传日期: 09:58:0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