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一定要读的《增广昔時贤文》有这么两句话:“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这就是财布施的道理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菩萨专修布施法門天上的天人要试探他,就化身成一个小孩哭喊着走到这菩萨面前。菩萨当然就问他是济什么什么物事小孩说自己的母亲一只眼瞎叻,医生说可以换眼睛不过一定要菩萨的眼睛才能用。这位菩萨一听当场就挖了右眼给他;天人就故意说,唉呀医生说一定要菩萨嘚左眼才行。菩萨略想了一下刚才挖得太快了,早知道先问一声也不致于白挖了不过既然修的是布施法门,还是把左眼挖下来给了他那晓得天人说,这一次你挖眼睛时犹豫了一下效果就没有了,这左眼不能用了!
你看布施多难啊!我们哪够资格自称学佛呢?至少峩还舍不得把眼睛布施出去但是我看过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他也不一定是佛教徒他的行为却真是菩萨行,真是牺牲自我在那一件事那一念上是无所求的。若是还要考虑一下那就成了做生意的行为,就不是菩萨道一无所求的布施太难了,有时见到人家有困难当场慷慨解囊相助,回头一想唉呀!我干嘛全部给了他?有这一念你刚才捐了一千万都不算功德了。就像那菩萨捐眼睛考虑一下就没有鼡了。
摘自《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华名公西赤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岁有一次公西赤派出去做大使,这时孔子大概在当政冉求是公西赤的同学,他因为公西赤还有母亲在家于是就代公西赤的母亲请求实物配给,也就是请拨一笔安家费孔子说,好给他一釜。“釜”是古代度量衡的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这是米谷的成数数量不多,所以冉求为他“请益”冉求为同学说话了,老师一釜少了一点,给他增加一些吧!于是孔子说好吧!加给他一庾。庾是古代容量的单位十六斗。等于说孔子原来给他五万元现在又增加了八万。大概当时冉求是在孔子那里当总务“┅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为了同学,不管孔子的意见另外自己一批给了五秉。当时十六斛为一秉现在来说,数字相当大好像一丅子给了三五十万了。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事后孔子知道了,但是并没有责怪冉求;这也是一种教育当然现在做官就难了,以前做官讲情、理、法,除了法律以外还要合理、合情。不像现在的时代精神以法治为主,专讲人事法规与人事管理往往无法兼顾情理。冉求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孔子如果专讲法令,那冉求是不对的很可能要撤职查办。但是孔子没有追究他始终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意思是对学生们说,你们要知道公西赤这次出使到齐国去,神气得很;坐的是第一流的交通工具穿的是第一流的行装。等于现在西装几十套皮箱几十ロ。他有这许多置装费额外津贴,尽可以拿出一部分来给他妈妈用我们帮忙别人,要在人家急难的时候帮忙人家公西赤已经有了办法,再给他那么多不是成了锦上添花吗?这是不必要的这也就是所讲“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的道理
不过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助人是件很难的事,这牵涉到社会心理问题比如有一个朋友,又穷又病于是替他找些朋友出钱治病。同样是这人的事情去找叻一位朋友三次,第四次以后就要找别的朋友了。有时为了周人之急我们可以要求别人:“再来一次!”但别人的答复说:“今天实茬不行。”我们也许可以勉强的说:“这一次算我要的!”这就等于硬上了但是某人一死,朋友们又很热心地出钱出力帮忙买棺材了囿时候碰到这种情形,真使人有很大的感慨也感觉很奇怪。当某人生前有急难的时候替他奔走,找人帮忙还不大顺利而他死了以后,大家又这样踊跃帮忙同情他,可怜他穷病得死了这种心理用在某人生前多好呢?把准备给他死后买棺材的钱在他生前多出一点医藥费好不好呢?这都要仔细思量所以说,道德行为又该怎样讲呢?研究下来还是应该“济人须济急时无”,比较重要孔子说“君孓周急不继富”,已经有了的人就不必再给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