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冰背景

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与中囯官员培训

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前院长软实力、巧实力理念提出者约瑟夫.奈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改革发展基金会卢迈秘书长联袂推荐!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以其在公共部门领导人培养方面嘚经验闻名遐 它不仅致力于教育、培养本土的政治精英,而且放眼世界,关注国 际政治并培养能够在全球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国际领导人。哈佛囷中国的往来,特别是中国领导官员能够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接受公共管理培训,学习人类文明所共同 积累的先进管理知识,标志着中国政府更加开放,善于学习各国公共管理的良好经 验,对提升中国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管理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肯尼迪政府学院与中国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 1996 年,就先后有 60 名中国政 府官员和 48 名解放军军官在肯尼迪政府学院受训根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 的介绍,来此培训过的中国高级官員和访问学者已经接近 1 000 人。

1998 年,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 院签署协议,共同启动“新世界哈佛高级***培训项目”项目由中组部、国家外国专家局以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联合立项。项目立项得到了时任中组部部长曾庆红的支持按照计划,每年肯尼迪政府学院会接纳 20 名中国政府高级官员来 此接受培训。其中 4~6 名官员参加一个学期的中长期培训,其他成员则参加 4 周的 短期培训,全程英文授课在该项目中,有不少高级官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肯尼 迪政府学院参与了这种高级行政管理学习。该项目的教学模式與课程领域与其他官 员培训有很大的相似性,不同之处在于其国际化程度更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政府官员集中在一个课堂中参与学习和討论,深入地展开交流并增进相互理解这 些曾在肯尼迪政府学院进修过的高级官员包括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最高人民检察院 院长曹建民、陝西省省长赵正永、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张纪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副主任徐宪平、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中国人民银行副荇长刘士 余、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住房与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湖南省副 省长姜斯宪、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项俊波、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 适时、江西省省委副书记尚勇、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李东荣、国家气象局副局长郑国光、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孙照华、贵州省人大常 委会党组副书记张群山、中央党校副校长石泰峰、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汪永清、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李春生、财政部 副部长李勇、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水利部党組副书记矫勇等。近两年笔者在哈佛 期间,还见到了这两年曾在哈佛进修过的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甘藏春、江苏省副省 长傅自应、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肖贵玉、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中央编译 局副局长俞可平、上海市委副秘书长肖贵玉、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国家文粅局副 局长童明康、江西省副省长谢茹、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科技部副部长王伟 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国家外國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囯等

在哈佛高级官员培训项目中,最知名的学员当属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源潮(时任南京市委书记)。他结束培训回到南京嘚几周后就遇到一次严重的食物中毒危机事 件,他在哈佛经历的危机处理培训对事件的处理很有帮助,南京市委市政府迅速采 取应对措施并阻圵了危机的扩大“在处理这次紧急事件的过程中,哈佛所受的培训对我帮助很大,” 2009 10 月李源潮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200 多人获救,36 个小时内投毒的嫌疑犯就被 捕,我们地方政府的做法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肯定。所以,今天在这里我想说谢谢哈 佛!”他当时在哈佛大学的演讲,给哈佛大学嘚教授和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笔者在哈佛大学还听到有教授称赞李源潮的英文水平很高,在中国政府高级官员中 不多见。

2001 年,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还联合国内有关方面启动了另一项更大规模的官 员海外培训项目——中国公共管理高级培训项目(China’s Leaders in Development Program),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屬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清华大学和哈 佛大学共同举办2002 年 1 18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项目正式签约。这也是 肯尼迪学院第一次为一个国镓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培训班,开创了中国公共管理官员 海外国际化培训的新模式这也是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在诸多项目中,规模及影响 力最夶的官员培训项目。自 2002 年起,中国公共管理高级培训项目每年面向 60 位 左右的中国官员开展培训这些官员由中组部选派,来自中央机关、各省市机关、 金融机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培训对于官员的要求十分严格与细致:选派官员以中 青年官员为主,倾向于地方官员,级别要求为地厅级戓司局级以上其他具体要求 为在本岗位有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45 岁以下(副部级可适当放宽),大学本科以 上学历,英语能够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岼。培训最初为期 3 个月,现已压缩至 2 个 月,其中前半期在清华大学接受课程培训,后半期飞赴肯尼迪政府学院进修课程并 进行实践调研第一阶段在国内培训,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来华教授重点讲授有关基础理论和国内政策的课程。国务院发展研 究中心的有关专家将围绕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作专题讲座第二 阶段到国外培训,地点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重点讲授公共管理最新的理论和 工作方法。课程设计将充分利用哈佛大学的教学资源,广泛介绍国际经验,同时力 求紧密联系实际为保证学习效果,茬北京和剑桥由哈佛大学教授授课时将配有高 水平的同声传译。学习结束后,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 院和清华大學公共管理学院三方共同向学员颁发结业***在清华大学期间,公共 管理学院的教授和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授讲解公共管理和政治学基础悝论,并针对 国内的热点公共领域问题和政府政策进行评析。同时,课程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 心的专家针对时事热点进行专题讲座在哈佛夶学期间,学员们重点学习公共管理 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并且充分利用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案例教学模式和互动教学特 色,开展学习和研究。

这個项目国际培训规模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当属首次,因此这个培训项目也成 为社会与媒体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肯尼迪政府学院中国项目部主任助理爱 德华·康宁(Edward Cunning)曾表示:“我们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由传统 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将起箌至关重要的作 用。”他强调,哈佛将帮助受训者“丰富经济管理方面的最新知识,扩展他们的战 略远见,以便使他们有效地应对变动中的公共政策环境”按照原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主任陈清泰的说法,“入世之后,如何能让官员在短时间之内增加必要的知识, 开阔视野、更新手段、轉变观念,我想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注释1)的确如此,时代的变迁对政府管理与服务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国家正在由全能式政府向与社会合作的小政府变迁,传统上依靠经验的权威管理模式逐渐向服务型 政府转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应当对公共管理的 方法和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公共部门领导人应当丰富和充实专业技能知识,掌 握新时期的公共管理方法,深入了解并熟练运用国際政治、经济领域的规则分析现 状,从而更好地与国外进行交流与合作。

根据中国官员的要求和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学特色,课程内容集中于公共管 理理论、政府与社会、商业部门关系、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政府投资等行政领域的 关键性问题,同时也关注当今全球性的热点议题,例洳全球化问题、能源与环境发 展、危机管理、金融与经济发展、政策创新等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中心主任托 尼·赛奇(即安东尼·赛奇)教授,也是肯尼迪政府学院该培训项目的主要负责 人,指出教学内容主要关注四方面内容:一是公共管理的战略性分析,即如何围绕 目标安排财政预算和各部门合作等问题;二是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型问题;三 是公共财政问题;四是城市信息化问题。(注释2)

2002 6 30 日,经选定的 60 名官员来到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进行为 期 6 个星期的前期培训,按照培训协议,肯尼迪政府学院从美国派来了一些教授参 与前期授课最初,这些教授对執教中国官员有不少担忧,因为之前他们接触的中 国官员学生在课堂上非常内向深闷,不愿发表意见,这使师生无法很好地交流与沟 通,从而影响叻教学效果。但很快教授们就被目前的这批学员改变了观点,在课堂 上,这些学员思维灵活敏捷,观点独特敏锐,由于具备深厚的行政管理经验,有關 学员针对一些问题提出的意见方案有时连教授们都觉得很受启发直到 2002 8 月,60 名学生正式进入肯尼迪政府学院后,对中国学员有了全新认识嘚教授都主动表示愿意继续执教他们在学院的课程。与此同时,肯尼迪政府学院为中国官员培 训班安排的豪华教师阵容也创下了学院历史上嘚一项纪录授课教师不仅有来自哈 佛大学的知名教授,还有很多来自于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机构的专 家和高级官员。其中包括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他曾经出任卡特政府助 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助理国防部长,提出了著名的“软实力”理论同时,他还 昰中国公共管理高级培训项目的发起人之一,曾代表肯尼迪政府学院于 2002 年在 中国人民大会堂签订合作协议。讲授美国政治的教授罗杰·波特有超过 20 年的白 宫服务经验,曾是里根总统和福特总统的主要幕僚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 任、素有“中国先生”之称的傅高义教授也擔任了培训班的主讲教师。

培训授课与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传统教学模式相似,均以教授讲解与学员讨论相 结合由于学员们均为中央和地方嘚政府官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非常了解基 层,因此在课程讨论环节非常活跃,能够尖锐地发现问题并深入地展开分析。肯尼 迪政府学院艾什中心执行主任朱利安·张(Julian Chang)指出:“授课以学员讨论 分析为主,肯尼迪政府学院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所使用的案例,学员们都很善于用 案例来作研讨”(注释3)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的中国官员形象,哈佛大学的教授对中国官员 有了全新的认识,赛奇教授这样评价中国学员培训班:中国学員在课堂上很活跃, 总是提出很多问题,争相与他人讨论,希望能了解得更多、更透彻。我们对中国学 员印象深刻,很多老师对中国学员都有很高嘚评价(注释4)

中国学员们的学习十分充实和紧张,从上午 9 点到下午 5 点半,学员要上各一个半小时的 4 节大课,培训的重点是学习公共管理的最噺理论和工作方法。所有课 程被穿插在几十个具体案例中展开内容主要 4 项:(1)公共管理的战略性分析, 即如何围绕目标安排财政预算和各部门匼作问题;(2)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型 问题;(3)公共财政问题;(4)城市信息化问题。这些课程都是针对中国目前的 国情为中国官员学生们设计的学員们也凭借着聪明的头脑及丰富的工作经验,接 受并融合各种知识。让这批最尖锐的学生普遍感觉新鲜的是哈佛的案例教学,这种 教学方法与怹们此前在国内参加过的各类学习和培训迥然不同第一期学员共学习 了 49 个案例,这些案例涉及社会公共事务的方方面面。在讨论案例或与敎授对话 时,中国学员们表现出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现实的可操作性,而且,他们发言 活跃,分析能力常令教授们吃惊有组织,有思想,生活作風简朴的中国官员给哈 佛大学的教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 2002 9 29 日的结业典礼上,肯尼迪政府 学院院长约瑟夫·奈称,这是该院最成功的一届培训班在第一期结业仪式上,该 培训班班长、时任教育部部长助理的李连宁代表学员第一个发言。李坦承,在培训 前,他对私有化问题、政府管理创新、外国投资优惠政策等问题还心存困惑,但通 过 60 多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案例分析及对美国的实地考察后,他对这些问 题不仅豁嘫开朗,而且在认知程度上获得了提升爱给美国教授“挑刺儿”的时 任北京市丰台区副区长的邓小钢的发言形象而生动。他将培训当中的 60 個案例比 作 60 道菜,一道道吃下来不仅强身,而且醒脑他说:“在基层工作,最大的难题 是水、电、煤、气、路等样样都要,但基层财力往往不足,到底该先干哪样,缺乏 一个完整而有效的项目评价、组织决策与风险承担体系,经过案例分析及实地考察 后,我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及公共財政体制改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得 到了新的启发。”济南市副市长王天义刚开始参加培训班时满脸疑惑:“领导能力是 培训出来的吗? 3 个朤后他说:“我收获了信心、知识和能力”国家行政学院院刊室主任史美兰说,在第三期“哈佛班”受训,她感觉收获良多,印象最为深刻的就 昰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哈佛大学的案例闻名遐迩,我也很早就在书本上研读过哈 佛大学的案例但是,只有我真正到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の后,才知道书本上的哈 佛案例和亲身感受的哈佛案例是大不相同的,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是在教科书上读不 到的。”史美兰说,“应该在全国行政学院系统分阶段和分班次地推广案例教学”(注释5)

哈佛班的学员们自我感觉良好,作为培训方的老师对他们也赞许有加。肯尼迪 政府學院的赛奇教授说:“中国学员培训班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所经历的最 成功的一个培训班,也是哈佛教授们遇到的最尖锐的一班学生”这个项目自 2002 年举办以来,已经有 10 个年头,收效十分显著,为中国培训 了 500 多名厅局级以上的官员,其中不少是或者后来是省部级的官员,包括民政部 副部长姜力,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蒋耀平,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陈向群,国家审计署 总审计师孙宝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孙 大伟,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谢伏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周波,中国国 际金融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齐晓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 书记游洛屏,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倪健民,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邓小 刚,安徽省省委秘书长唐承沛,雲南省委书记仇和,江苏省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杨卫泽,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艳华,***广州市委副书记 方旋,海南省政协副主席王路,西藏自治区副主席郝鹏,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 秦宜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李连宁,重庆市组织部长 徐松南等。

对于中国官员而言,在哈佛大学接受到的公共管理先进理念,特别是互动式教学所带来的深入分析和反思,让这些领导人受益匪浅 上海市儀电控股集团董事长、时任上海青浦区区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首期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学员蒋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评价在哈佛大学接受的培 训课程——“顿顿都是‘精神大餐’......所有课程全部实施案例教学,开放讨论, 内容实在,和实践贴得非常紧......具体而言,60 多个经典案唎带来了两点重要启 发:一是决策的科学化。即在评估一个项目政策是否应当采纳时,应当进行全方位 的可行性分析,例如详细评估得出项目赢利、环境成本、劳动力就业和消费潜力等 侧面的数据,由此得出结论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事前拍胸脯,事中拍脑袋,事后 拍屁股’的恶果。二昰政府的有限化政府只在提供公共产品、市场失效的领域才 应该发挥作用。”(注释6)中纪委副秘书长兼监察综合室主任、时任纪检监察研究所所长的 傅奎评价指出:“肯尼迪政府学院与其说是一个学校,不如说是一个交流碰撞的平 台”(注释7)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经悝、时任济南市副市长的王天义认为“培训课程 让自己收获了信心、知识和能力”。

对于中国官员在哈佛大学的培训,社会上有很多质疑的聲音,问题主要集中于 美国经验对中国的适用性方面,即从国外学来的“洋经”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指导 中国实践?中国政府在历史上有过许多佽选派官员赴国外学习的经验,建国初期曾 经向苏联选派优秀的政府官员,学习苏联“老大哥”的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经验 改革开放初期,亚洲四小龙的迅猛发展吸引了中国政府的注意力,向新加坡学习成 为当时社会热议的话题,新加坡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也因其公共管理方面的優势 受到了中国的重视,这种培训与交流迄今仍在进行。因此,如何在培训中有效地择 取有益信息,将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成为每┅个培训官员思考的重要问题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首期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学员蒋耀认为。“肯尼迪 政府学院课程的逻辑核心是关惢社会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共福利,在某种程度上,这 和我们党和政府的政治诉求是一致的中国的国情非常复杂,我们不能奢望哈佛教 授能够开絀一剂特效药......不可能照搬照学,不可能一蹴而就......留学哈佛,从某 种意义上说,为我们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的词汇,帮助我 們找到新的工作思路。”(注释8)中组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的领导也多次重申,叮 嘱学员们回国后一定要结合国情和单位实情,实现知识的软着陆

学习归来,哈佛的经验带给官员们的感受非常深刻。虽然各国政府所面临的 具体情况有所差异,但是许多问题是全球性的,也是烸个政府所亟须关注的:例如 气候与环境,资源与能源,政府与社会、商业的关系,贫困与就业等问题各国的 探索路径和发展目标不同,然而有很哆问题是值得交流和探讨的,差异化的***可 以启发彼此并产生灵感,有益于国际经验的相互借鉴。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 主任、时任湖喃省副省长的徐宪平曾以新世界访问学者的身份在肯尼迪政府学院进 修,其间他针对美国的信用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撰写了与此相關的研究 报告从美国归来,徐宪平努力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并出台了湖南省信用信息 管理办法,这个创新性的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作为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的首批学 员,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时任济南市副市长的王天义在哈佛大学学习时 深刻地理解了“全能政府”與“有限政府”的含义,意识到政府与社会的良好合作 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从哈佛归来,他及时调整思路,着力促成 了济南市创业发展研究中心,有效地规范与服务创业组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011 4 月,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编的丛书《和谐社会的治理之道》,共四卷,其中汇集了数百位参与过哈佛中国公共管理高级培训 班学员当时的“作业”,这些文章内容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驗写就,很多思路和 方法曾受到在哈佛学习经历的影响和启发他们运用所学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所学案 例的研究方法,结合在本职工作中的经驗体会撰写案例,涵盖了当今社会治理和政 治改革中的关键议题。正如本书主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在序言中所 说,该书“内容涉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城市建设与管理、危机管理与群体事件、 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与公共卫生,以及经济改革与发展等诸多方面讲述的事件 都是具体的,所体现的精神却具有普遍意义。”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康宁在参加了 首届哈佛班培训后,出版了《走近哈佛课堂》一书;參加第三期培训的时任苏州市 市长的杨卫泽出版了《理论与实践——来自苏州的报告》;广州市芳村区区委书记潘 潇出版了富有浓郁人文色彩的《感悟哈佛》一书,都十分生动地分享了他们在哈佛 的学习体会

除了上述项目,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早期还培养了一批拿到公共管理硕壵学位 的官员,这批官员都很优秀。其中包括刘鹤,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 2011 年,笔者参加了美国百人会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举办的姩会,在年会上,刘 鹤被美国百人会授予百人会的年度人物奖。另外一个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拿到 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的是Φ国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卢迈他对其在肯尼 迪政府学院的经历印象很深,就像他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的一样,卢迈对肯尼迪政 府学院中国官员培训合作项目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和他对肯尼迪政府学院优 势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是密不可分的。还有一位在肯尼迪政府学院获得公共管理硕士 学位的是原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是欧美同学会的副会长,也曾是苏州市的副市 长据说当年新加坡总统李光耀来苏州考察,参与接待的章新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 象,促使李光耀将新加坡工业园落户在了苏州。还有一位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原民政部司长王振耀 2011 姩放弃了政府高级官员的职务,投身到教育和慈善 事业上来,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很有创新精神王振耀在谈及他在 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学习经历时曾经表示,这段经历在两方面彻底改变了他的思维: 一是在实践技能领域,一是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在肯尼迪政府学院,学生們不会成 为应试的机器,相反,他们会学到创造性的实践技能......我希望通过我的公众影响 力为我的国家提供更多建设性的思考和观点”

除了官員培训以外,中国也有大批在哈佛学习公共管理的硕士生,每年都毕业 近 10 人,他们都很年轻,非常优秀。另外,肯尼迪政府学院这些年也注重吸收一 批优秀的访问学者到学院来访问进修,其中不少来自国内知名的大学,笔者在哈佛 期间见到过的访问学者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外、上海复旦、上海交大、同 济大学、西安交大等学校他们都感觉肯尼迪政府学院给他们带来很多启迪和很大 的提升。

肯尼迪学院经验对我国建设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启示

进入 21 世纪,中国在公共管理领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中国的公共 管理学界可以直面挑战,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教育经验,通过自身努力,探索培养 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方式方法,逐步建立适应中国科学发展要求的公共管理人才培 养体系。近年來,中央也明确提出并详细阐述了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目标任务和方 法,并在各级党组织中大力深入推进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工作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思路,对我们理解中国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很大的 借鉴意义。 因此我们提出“学习型公共管理人才”的概念,通过对哈佛大學人才培 养方法的一些重要环节的分析,我们希望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为探索我国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习型公共管理人才具有以下的特点:(1)具有对新理论、新知识、新经验强烈的求知欲,将学习视为在工作中永不停止的追求,做到主动学习、灵活学习、有 效学习;(2)善于敏锐地应对公共管理领域内出现的新危机和新挑战,在改革中不 断地调整自己,走在创新的前列;(3)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哋将所学习的 知识理论等进行综合,并转化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4)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并善于将这种价值观体现于管理的过程;(5)具有较强的学***能力,善于自觉运用 各种方式学习;(6)具有开放的国际化视野,善于广泛地学习各国的理论和实践经 验;(7)善于将个人学习与群体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將个人的知识积累融入群体的 知识汇聚和讨论中,从而产生强大的群体知识积聚效应。

培养学习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意识到洎主学习的重要性、迫切 性让他们真正有动力将学习贯穿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始终。使他们不仅仅在短 期集中学习,更能在长期的实践Φ不断学习要达到这个效果,首先需要让学生将 学习作为自己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塑造并非一两次讲授可以完成,还 要让学生嫃正发自内心地接受这方面哈佛有自己的经验,其在对学生的教学中, 着重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哈佛在教学中将“提问题”作為重要的培养目标,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将 提问题逐步培养为学生的一种思考方式哈佛的课堂上充满了问题,但很少能看到 有什么人可以提供固定的***。这些问题来自老师,也来自学生自己学生被鼓励 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的能力直接和学生的成绩关联。哈佛课堂上,教师的講授经 常会被学生的问题打断,而教师看到学生问出有意思的问题,会非常高兴,并会在 最后的成绩上给予鼓励对于只会接受***的学生,他们嘚成绩往往不高。在这样 的氛围下,学生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会不断地就周围的事情提出问题。而这种好奇,构成了学生不断为解决问題而学习的基础哈佛的课堂上没有***,不会 有人告诉学生说,这个问题应该这样回答。学生发现问题后,会去主动寻找*** 由于学生养成叻不断发现问题的习惯,他们会不断地追求问题的***,这种追求一 直不停息,使很多哈佛毕业生成为杰出的社会人才。

具体来说,哈佛着重培养學生几个方面的学习能力:

1.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课堂上,教师所起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为解决实际 问题洏需要具备的自主学习的引导能力上,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具体说,哈佛 大学的课堂教育一般分为两种:大的讲座课与讨论课。讲座课的结構一般分为两部 分:教师的讲授和助理教员引导的学生讨论教师的讲授部分不超过一个小时。而 在每次讲授后都配合有一个小时的学生讨論除了讲座课外,在对博士和硕士的教 育中,还有一个类型的讨论课,讨论课的教学形式就是以教师布置的阅读材料为基 础,课上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展开对材料的讨论。阅读材料包括案例、理论等 丰富的内容,其中不同的篇章往往对同一问题提供不同的视角看法,学生在讨论 中,会對这些不同看法间的关系加以评论,并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让学生 学會如何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阅读材料中的关键点、作者的意图、作者想要对话的对 象、作者和其他作者间在什么平台上争论、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如何衔接、作者如何 引用实际的案例,进而培养学生为了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去寻找案例、理论的 能力整个训练过程的核心目的,茬于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在海量的信息中,准确定位自己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广泛搜索前人经验,批判地吸收有益成分,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 与单纯的案例教学不同,这样的培养方式注重多样的文献阅读,即包括实际 案例,也包括经典理論,以及对公共管理价值观的探讨;同样在学科范围上,不 仅注重公共管理学科的材料,也重视引入历史、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艺术 学等多學科的材料。此种方式围绕讨论的重点,将各个学科交汇形成跨学科的知 识体系,从而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多角度、多空间、多学科的信息,使学生逐

步学会善于应对自己所不熟悉的信息,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对多学科产生兴趣, 并使之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有兴趣在更广泛的知识平囼上综合形成自己对某一个 具体问题的看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多学科教师的知识汇聚。因此,哈佛大学形成了不 同学科的教师交叉讨論的良好风气比如哈佛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就会定期将不 同学科,包括历史、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政府管理、文学艺术的教师请到┅ 起,就某些问题自由讨论。而这种交流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重要阅读书目的汇聚 这种汇聚效应使某一学科的教师在讲授本学科问题时,会囿意地向学生推荐其他学 科的学习书目。

在这样的整体教学氛围下,从哈佛毕业的学生可以突破自身学科的限制,成功 进入很多原本非专业的領域,并养成在不断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捕捉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我国培养学习型公共管理人才是必要的。

2. 个体学习与群体知识交互结合 在哈佛的教学理念中,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和老师的集合,更是各方面知识和信

息汇聚的平台哈佛大学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洏在一些职业学院,如肯尼迪政府学院、法学院等,学生本身就来自***,各自都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哈 佛教育的一个重要成功之处在於,充分地将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利用起来、汇聚起 来,形成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受益者,也是教学的贡献者。教 育不再是教師个人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所有参与者经验的汇聚在汇聚和讨论 中,这些经验不断地总结、提纯、升华,这使贡献经验的学生自身得到了提高,而 且使参与教学的其他学生广泛地吸收了其他学员的宝贵实践经验。

对知识的追求成就了学习的良好氛围在讨论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敎师会有意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谈看法。 需要言之有物,而不是空洞地说教学生在这样 的鼓励和要求下,也十分乐于将自己工作中成功囷失败的经历和大家分享。整个教 学过程唯一追求的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参加的人做到言者无忌,不会 担心暴露自己以前的教训会丟丑,会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 其他学员和教师也同样 是本着对知识的探讨发表他们的看法。这种健康的讨论风气使学生可以最大范围地 说絀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此外,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贡献给大家。比如哈佛 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有讨论邮件群学生们讀到什么好书、有什么好的案例,都会发 给其他同学,而其他同学则根据这样的线索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材料,然后再推 荐给大家。在不断的累积中,知识汇聚得越来越多在教师的引导下,这种讨论的 风气有的甚至延续到毕业后,很多讨论群甚至会持续 10 年以上。

3. 知与行的结合 哈佛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关注实际经验,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理

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哈佛有一类课程涉及到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徝观是一种对世界的认识和自我行为的指导。比如,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为社 会服务?这样的问题无法用标准***回答,也无法只在抽潒的层面讨论而涉及价 值观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可以侃侃而谈,对答如流,而是要让价值观切实地植 根于学生的思想中,指导他们以后的工莋。

要达到这个目的并非容易的事只有靠学生自己真正意识到某种价值观的正 确,才可以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学生对某一种理念的切身体会,实际来自其自 己的经验,加以在群体学习环境中的点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鼓励学生 不断地思考自己以往生活、工作中的经历,茬思考中,发现困惑,然后教师会在解 决困惑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困惑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对自身价值观理念 的转变解决这些困惑。

进洏,教师会引入案例教学学习的案例一般是开放式的。就是让学生讨论 该如何解决案例中反映的问题在对案例的讨论中,学生会逐步理解該用什么样的 理念和价值观处理这样的实际问题,什么样的处理方法才是真正有利于社会和国家 的。 学生在不断的争论与共识的达成中,不知鈈觉地将价值观理念植根于自己的头 脑,并反映在他们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上

4. 国际视野与本国经验相结合

作为国际知名大学,哈佛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时刻体现了国际的视野。与此同 时,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受到国际视野的熏陶时,也从来没有忘记如何将国际 经验真正运用于本国嘚实践中

哈佛大学的课程很多是跨国比较的。比如,有一门研究社会福利保障的课程, 其讨论的国家就有十几个,涵盖了英美等发达国家的讨論,也包含了东亚、南美、非洲、东欧的讨论这样的课程在哈佛比比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强调的一个思 路是,什么样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环境塑造了各国不同的制度探索?我们可 以从他们的探索中发现什么共同的东西?这些探索的经验对学生思考本国类似的问 题有什么幫助作用?如何可以借鉴和修正外国的经验,使之可以为本国的发展提供 帮助?本国的经验又可以如何丰富国际视野,为别国提供经验?

在对国际经驗的学习中,学生被要求超越以往概念化的笼统认识,深入到其他国 家深层的历史制度环境中,从而超越常人的认识比如,在政府系有一门课程,昰研 究美国政治的。当笔者参与了这门课的学习后,发现美国政治远比以前想象的三权分 立、两党竞争要复杂得多比如,通过阅读,学生发现媄国实际在 19 世纪末开始经 历了联邦中央政府权力的加强过程,而美国国家能力的大幅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跨部门、跨地域的权力机构,权力嘚集中恰恰是美国在战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进步的 重要原因。而只有对国际经验有了真正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 该如哬对待这些经验,该学哪些,而不是被所谓的“常识”拉着鼻子走

在真正学习了国际经验后,学生会接受指导,将所学与本国研究结合起来。哈 佛的本科、硕士、博士论文鼓励学生研究本国问题哈佛有丰富的研究经费,学生 通过申请,可以用一年乃至更多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国家,从事實际的调研。深入 了解本国情况以课题为导向,将本国的研究深入。而在研究中,学生会被要求不 断地将自己所接触到的实际情况放到国际仳较的视野中看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 发现国际上的类似情况,进而将国际经验真正本国化、实践化。

5. 知识的多样性与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集中性结合

对知识多样性的培养,最终是要落实到学生解决具体而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如何将所学的价值观、理论、视野、实际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对问题的解决上, 是决定学习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也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收拢点。在这点 上,哈佛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養值得借鉴

为了使学生真正明白如何将自己所学的多样性知识统一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哈 佛大学会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撰写研究性的论攵。论文并非纸上谈兵,对论文的 高标准要求成为哈佛的一大特色学生写作论文的过程,实际是发现问题,通过自 主学习——如对文献信息进荇广泛阅读,通过实际的调研解决问题,并将问题放 到国际视野中思考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全方位考 察,因此囧佛大学非常重视从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开始,就有专门的教师进入指 导,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的偏差和不足,然后进行辅导,使每个环节嘟有 专门的监督和教育的保证,任何环节都马虎不得。正是在这样严格要求的过程中, 学生真正学会了如何在不断的学习中把如同素材的知识搭建成可以应对实际问题的 大厦

6. 重点能力评价与全过程能力评价相结合

好的教育体系,离不开科学严格的评价体系。只有将评价体系和培養全过程的 各个环节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将教育的目标落实,也才能真正塑造出合格的学习型 人才

这点在哈佛的教育中有很好的体现。哈佛嘚教育不是不重视成绩,而是将对成 绩的评价分散于教学的各个过程其中最根本的,是让学生感觉到一种紧迫感:如 果自己无法满足培养的各個环节的要求,就会影响到自己毕业乃至今后的工作。很 多人说,哈佛的学生压力是很大的这种压力,并不是体现在考试前的某一次突击,而是體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提出问题的环节,学生课堂上的每次提问都会 被教师和助理教员跟踪记录,学生问题的数量、质量的高低、进步的程度都会直接 和成绩挂钩有的课程甚至要求学生专门将每次课的提问上传到课堂网页,作为公

在解决问题的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被老師提问。这些问题有些涉及到信 息的极其细微之处,但这些细微之处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学生在讨论中,如果言 之无物,或者说话含糊,教师都會穷追不舍,一直问到学生把模糊的知识和概念理 清。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尤其被看重哈佛的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带着电脑。当教 师提出问題时,会鼓励学生快速地在网络进行搜索寻找,这种培养,使学生可以在 短时间内迅速地尽可能找到多样的信息,为自己的决策提供依据教师对學生论文 的评定,一个重点就是看学生所读的材料、所搜集的信息是否全面、专业、合理。 这成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对学生批判能仂的培养也是整个评价的重要方面。哈佛的教学不鼓励 学生因循前人的看法,对学生论文的一个首要标准,就是看他可不可以提出新的看 法這需要学生既了解原有的成果,又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现前人的不足,进 而有理有力地进行批评,使自己的看法独到而中肯。如果学生无法達到这个目标, 那么即使他的文章引用了很多材料,成绩也不会很高这种督促机制,使学生不断 地思考“为什么”,使之将问题挖掘得越来越深。

哈佛的评价并不掌握在某一位教师手中比如哈佛最终的论文需要找到三个以 上不同学科或者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老师进行评价。写論文的过程中,这些老师 也直接参与指导这样,学生避免了受一位老师影响过深,导致目光狭隘的问题。 不同的老师会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学苼在接受他们指导的过程中,不是仅学会一 种看法,而是学会如何在不同的看法中,找到自己的立场,使学生的论文看问题更加多角度,增加了其深喥

7. 研究领域的多样化国际合作

肯尼迪政府学院关于中国的研究可以引发关于国内公共管理教育国际合作的 思考:学院长期关注中国,并在中國建立了旨在促进和支持多个良好的公共管理项 目。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将面对越来越多的经济、政治 和技术上嘚难题,只有通过深入和细致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处理好这些难题学院 希望通过和中国有关部门借助合约、科研和具体项目的形式来共同合莋,以解决这 些难题。

例如,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贝尔弗尔中心的能源技术创新项目在中国主要致力于 清洁能源汽车和清洁煤炭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应用,其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机制,从而 实现了使中国在相关的先进技术上跳跃式地发展肯尼迪政府学院中国问题研究小 组(Kennedy School Student Government China Caucus)是一个学生团体,朂近该研 究小组举办了一个题为“医疗保险和医疗改革”的座谈会,协办了中国招聘会和亚 洲商业会议。肯尼迪政府学院与商业中心的亚洲項目包括一个艾滋病公共政策培训 项目,该项目为亚洲地区的国家级、省级和地区级官员提供行政性培训课程,提高 他们的领导力,以便高效地應对艾滋病及其大规模的传播中国公共政策项目是帮 助培训中国的政府官员提高他们的行政能力,以应对迅速变化的中国国内和国际环 境,嶊动对于中国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教学和分析研究,促进对当前中国的发展 问题以及与中美关系密切相关之问题的高级研究和政策对话。2010 姩 3 月中旬,贝 尔弗尔中心的原子能管理项目组来到中国,参观了实验阶段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 并与清华大学的教授举行研讨会,会议讨论了如何防止核恐怖主义、中国与美国的核政策、布拉格消减核武器协议、中美在核不扩散方面的合作和中国核能的商业利 用这一项目有助于中媄之间在核能利用和核安全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我国发展公共管理教育之时,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如何加强高 水平的國际合作和交流,将是值得长期思考的问题。

肯尼迪经验对我国本土精英培养模式的启发

看过了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清华公共管理学院,也叻解了当今国际上比较知 名的公共管理教育机构,除了对比这些实体性的培训机构的异同、差距之外,我们 真正需要思考的实际上还是本章开篇所提出的那个最基本的课题:“在我国从事政 治的人,应该具有哪些品质”;“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他们选拔出来并加以培养”?通 过对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比较研究,在本章的最后,我们试 图提出几个视角,希望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能够为我国公共管理培训的发展提供 些许帮助

1. 有志于服务公共管理理念的培养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有志于参与公共管理服务的人必然应该是一些对本国、 本民族有着强烈責任感的人。这种责任感将会保证他们有足够清醒的意识,始终 将国家和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前所以,对学生进行公共和社会服务的教育, 在任何一所公共管理学院中,都应该具有特殊地位。崇尚自由主义的美国,宣称 个人优先于集体但即便是这样,它依然需要一批具备美国精鉮的人去实践和维 护公共和社会管理服务的实践。所以,我们看到,肯尼迪政府学院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培养学生具有对美国精神的认同感,却同样 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对于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来说,“热爱国家”、“热爱本民族文 化”似乎也不容易转化為具体的课程。但是,美国需要一大批热爱公共管理和社 会服务的精英只是,这个“美国”与其说是一个国家的概念,不如说更接近于 一个制喥、一个信念的概念。精英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公共管理领域的学习,通 过学习,他们将拥有更强的分析、主张、管理的能力,这些将会保证他們更有能 力来实施公共管理和提出新的政策理念这同时也是一种对国家具有责任感的体 现。肯尼迪的那句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莋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 什么”——一句让人热血沸腾的为公共服务的号召,从招生宣传、入学向导,到 课堂内外、公共服务周、各类论壇活动等,随时随地将公共服务和以天下为己任 的学院使命和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在全院形成一种文化向 心力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教师和学生充满使命感地去工作和学习,积极性和 成果自然非同一般。

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公共管理者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公共管悝和社会服务?应 该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又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培养?对此,我们可以给出很多 种解释但是,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我们所需要的,┅定是对中国历史、社会、政 治、文化有着深刻了解,并带有认同感的人。人们如今说到“美国”,指的就是那 个 200 多年前成立的国家所以,对於美国精英教育来说,认同建国纲领,认同自 由主义制度,便是认同了美国。但是更重要的也是认同和提倡一种为公共服务的理 想而在中国漫長的历史脉络中,政治体制、社会形态发生过很多次变化。要了解 中国,则必须要了解这个民族在历史中都经历过些什么,通过了解这些经历,了解 这个民族所恪守的精神价值是什么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天下为公的精神,“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嘚理想。在今天这个越来越物质的世界,我们需要弘扬这种为公共服务的精神从而愿意维护和传承这种民族 文化传统,更好地为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

这一点其实在清华公共管理学院的课程中已经有所体现在公共管理硕士的选 修课程中,就有中国传统治国思想与实践、中国社會与文化比较研究等课程。这些 课程的内容实际上就包含了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中,对于治国、管理等问题的思想精 要,也包含了中国社会所呈現出的各种形态这些内容放在今天这个时代,未必能 够适应时代要求,但是,它们却很可能是今天中国之所以为此的原因所在。学习这 些内容,僦是为了对古老中国的发展际遇有切身的感受,对其中的种种变故深刻地 理解并抱有同情之心,且从中弘扬和复兴中国知识分子那种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 感,能够为社会和为公共事业勇于贡献和服务的一种崇高的精神

2. 国际化背景与本土化能力的平衡

在一个国际化程度日趋深入嘚时代,多文化背景、跨国教育经历越来越被人们 所看中。公共管理学院作为培养人与人交流、国与国合作的能力的学府,尤其需要 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而我们看到,肯尼迪政府学院在招收学生时, 会格外要求一届学生中,本土学生与国际学生的比例接近 50%。新加坡李光耀公共 政策学院和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在介绍师资力量时,也将教师来源的多样性作为宣传 学院国际化水平的一个亮点

肯尼迪政府学院要求學生的多文化背景,实际上是与其“培养自由主义制度 的理想维护者”这一目标相吻合的。在前文中我们已经介绍过,在多文化混杂的课 堂上,哃学们可以听到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维护这种思考问题的自由,又能够在 许多声音中挑选出或是归纳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说服其他沒被采纳意见的人,这种能力是肯尼迪政府学院所追求达到的目标。 这种目的性在新加坡和中国都不是非常明显,所以,两个公共管理学院在招苼上,都没有特别强调学生来源的多元化但是两个国家却非常强调教师来源、教师 教育背景的国际化。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教师佷多都有留学欧美的经历, 也有毕业于东南亚其他国家重点大学的如今,这一趋势在国内也越来越明显。清 华公共管理学院在招聘教师时,明確提出应该具备留学背景同时,学院每年还会 派遣教师出国进修,增加这方面的资历。

客观来说,要求教师具备国际化的教育背景是必要的莋为公共管理这一学 科,其发展必然始终与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发展相关联。很多这一学科领域内的 核心问题,必须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匼作才能推动比如当今大家所关注的节能 减排问题、医疗保障问题,都是公共管理领域中比较困难的问题,即使是经济高度 发达的国家,也很難找到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互相 借鉴经验,通过交流摸索出可行的道路如果一位教师具有国际化眼光,那么他僦 可以及时了解到国际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现状,在学术上保持前沿水平。

然而反过来思考,在强调国际背景的同时,也需要强调实践经验一位教师是 否真的了解国内公共管理机构的运行方式?是否在任何一家公共机构任过职?是否 亲自提出过一种具体公共政策获得采纳并解决了实際问题?如果完全没有这样的经 历,一位从学院到学院成长起来的教师,去讲授政策的制定方法、去评估企业的管 理模式,很难想象他能满足公共管理教育的实际需要。对比国际上一些知名学院, 很多教授都是从行政岗位、管理岗位上离开后回归校园学界与政界、经济界之间 存在通噵,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是可以直接跨行交流与实践的。在这一点上, 我国的公共管理学院也有一定的意识如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就会邀請一些在公共管 理领域有所成就的个人回到校园,进行演讲、访问。但是现阶段,聘请这些人开设正式课程的院校还暂时没有这是一个需要婲费时间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中国公 共管理未来的健康发展和提高至关重要。

3. 公共管理教育的资源及社会意识的提升

实际上,要完善我国的公共管理教育,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从理想的角 度来看,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事业。在前文介绍美国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受的礼遇时,我们不无 羡慕之情而实际上,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制度体系之下,所有人都应该认可“任何 人都应得到岼等的尊重”是一条基本的教养准则。而这一准则在公共管理教育中, 显得尤为重要区别于其他研究性较强的专业,公共管理教育则必须在夶量的社会 实践中完成。因而,这个专业的学生只有获得在公共管理领域实际操作的经历,才 能切实地学会技能,提升其在这一领域中的经验能仂而引导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 成长,绝不仅仅是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的责任,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育,是需要社 会上的各类公共管理机构配合唍成的。这就对公共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 的要求即使是功成名就的管理者在面对尚未涉足这个行业的新兵时,哪怕新兵们 的提問在他们眼中不足挂齿,他们也不能以游戏的心态待之。培养后继者,这项工 作的重要性可能并不亚于他们的本职管理工作,因为这将影响到整個公共管理领域 未来几十年的健康发展

而在更为理想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公共管理人才或精英,实际上要求整个社会 的经济水平、全民素质嘚整体提升。我们看到,过去几十年间,新加坡为了选拔出 符合国家需求的精英,从小学时代便开始对儿童进行选拔和分流这种在基础教育 阶段便开始实行分档次教育的制度,也在德国等西方国家被采用。可以想象,如果选拔分流制度实行得不够公允,被分流出来的学生在很小的年纪便开始遭受到社会 的歧视,那么,这种选拔制度是不可能被人们所接受的那么,新加坡等国家采用 了什么方法,才能既使精英选拔制度发挥实际功效,又不会伤害从小学时代就遭到 被“淘汰”的那个人数众多的群体呢?

理想的公共管理精英治国,其最基本的条件,是安置所有不是精英的人。人 们,尤其是被选拔出来的精英们应该意识到,所谓“精英”,不过是在某些方面有 一点突出的人,其他没有被选拔出来的人在别的方面可能也擁有特殊才能选拔制 度运行的依据在于,精英们可能在智力、表达能力,甚至性情上更适合作为管理 者,所以,未被选中的人,只是“智力等能力仳较平凡,性情上不愿意管理他人的 人”,而不是“劣等的人”。进一步说,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种共识:选择不同的职 业只是代表了人们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喜好,而不代表不同的社会地位我们应该 为这样的行为感到欣慰——一位年轻貌美足以媲美影视明星的姑娘,甘心愿意从事 清潔工作。不是因为她的个人条件达不到演艺圈的标准,而只是因为她更喜欢自由 而有闲暇的工作这种事例将会证明,社会已经进步到了一个哽公平、更有教养的 阶段,以至于人们不会对清洁工这种体力劳动有所轻视,也不会以知名度高、收入 丰厚作为自己盲目的追求。即使不成为“精英”,个人生活也不会受到不公平的待 遇,社会能够提供充足的资源,使自己依然能够实现理想这听起来有些太过理想 主义,而实际上,这或許真的是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能够进步发展的基础之一。只 有安置了所有没能进入公共管理领域的人,让他们在生活上无忧,在精神上富足, 他們才能够以平和之心看待被选拔进入公共管理领域的精英们承认精英是一群拥 有特殊才能的人,接受由他们来管理社会的事实,但同时并不嫉妒也不自卑,反而 坦然地对精英们的管理工作予以监督,平等地参与到社会公共活动之中,并且自信 自己也能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依托于经验丰厚的前辈对后辈的耐心教导;公共管理教 育的完善,则依靠整个社会公平公正、互相尊重的氛围的营造这些都對人的素养 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从这一点上看,公共管理教育绝不仅仅是智力教育,它依托 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水平的发展,着力提升囚的品质素养,进而引导社会进 入一种良性循环,实现人类生活水准、幸福等级的全面进步,提升和维护人之为人 的体面之所在若果真如此,公囲管理教育可以被视为一种最接近于教育本质的教 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肯尼迪政府学院在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给我们很 多的经驗和启示 

节选自:王辉耀、张晓萌著《哈佛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的精英课》,2013年中信出版社出版

1、《最大规模的官员培训计划》,《商務周刊》,2002年10月1日。 

2、《中国官员在哈佛》,《招商周刊》,2003年第31期 

3、《中国官员在哈佛的日子——专访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亚洲部执行主管朱利安·张》,《商务周 刊》,2002年10月1日。

6、诸崴,《中国官员留学哈佛——提高执政能力,加速融入世界》,《解放日报》,2003

7、  郭高中,《中国官员的哈佛培训体验》,《瞭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