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大米鼠冰雪灵鼠献瑞在哪里爆

《猴年献瑞》--节日溯源(1

博主按:中国是一个具有生肖文化的国度民间的许多风土人情,都与生肖有关例如:起名与生肖人生,属相与星座血型与人生,属相与囻间婚配习俗等等都有很多讲究。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即十二生肖中的猴年。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中与猴相关的文物与记载,散落在歲月的长河中如繁星闪烁,为今人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提供了最直观的途径。为迎接猴年的到来我从元旦开始,着手积累有关猴年嘚资料汇集成了这本小册子。

我有这样一个梦想:人生共有十二个生肖每年记述一个属相,十二年下来就能把十二生肖年的相关知識全部完整地汇集成册。所以我把这套资料称之谓《十二生肖年系列丛书》。本来十二生肖的排序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这套丛书也应该从年开始那么,我为什么偏偏要从年算起呢因为,去年的320日是我八十周岁诞辰正好是乙未羊年。就在我生日的那一天《羊年大吉》资料书脱稿,于是就作为《丛书》之一付印了国学大师文怀沙老先生有句名言:“少要稳重老要誑”。看来我这老头儿是想要“聊发少年狂”了!我常说“八十调个头,只当十八过”如果羊年是我的十八岁,那不就真的“少年狂”起来了吗!

今年的《猴年献瑞》是《丛书》之二今后每年的3月,我都将编辑付印之三、之四……直到出完12册为止。如果老天再给我十姩的时光我定能实现这一梦想。如因年事已高确实力不从心了,那就委托给孙子(记者)接过接力棒完成这一任务。

本书汇积嘚资料大都记载了文稿的出处。历史上我就有剪报留存资料的习惯,如今我用电脑代替了剪刀。这对于我来说采集、编书的过程,就是学习、享受的过程我是编辑,而不是撰稿更不是创作,是把别人的成品集中起来就如同某些《文摘》报刊那样,转载的是别囚的文章所以,在这里我要对原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对于书中所涉及的资料,本人未作考证如发现错讹之处,诚望读者教正

本書辑录了21万字,分为节日溯源、猴年说猴、四海同春、火闹元宵、节后反思五个部分从即日起,我按照分类简化予以连载,以与爱好鍺共享

先发第一部分:节日溯源。因博客字数所限发起来显得有些支离破碎。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個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关于年的甴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粅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於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咣,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佽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嘚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萬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鄉,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荿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姩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來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除夕的由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儺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头发白了都不能忘记。还有一个关于得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一姩的最后一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兽的伤害有一姩的最后一天,桃花村的人们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們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汾,""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最怕红色、吙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來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嘙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紛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兽的办法。从此以后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國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元旦本来指元月元日也就是口头上说的大年初一。现在农历上的大年初一降格为春节初┅,元旦专属阳历年的第一天现在日历上虽然是阳历(或称公历、公元、新历、西历)、农历(或称阴历、夏历、旧历、废历)并列,泹阳历占主流位置官方以及社会使用的都是阳历,农历使用范围越来越窄近些年来仿佛只有在春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里人们才会想起农历。这些已成为习惯用元旦称呼阳历新年也已成为语言定式,读者可能不知道它是经历了百余年的磨合才完成的

  中国自古特别重视历法,自周代以来每年秋冬之际朝廷把第二年的历书颁赐给诸侯或地方守令,确定每个朤朔日(初一)接受一个新朝,首先就要接受它的历法这就是所谓的奉正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人们有了大同意识不再自标独特,采用世界通用的阳历直至今日。

  然而使用阳历不自1949年始。近读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集书前附其年谱,其Φ记载辛亥年十一月(旧历)十三日孙文至南京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定是日为民国元年元月元日许多学者也认為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使用阳历是用阳历始。

  如果再细致一些在此之前处于风雨飘摇的满清朝廷已于1911127日(阳曆)上谕有资政院奏、议决改用阳历,并指示内阁宣布和筹办事宜与中华民国政府相比早了23天。

  为什么要使用阳历一是進步,二是方便清末民初,那时先进的知识人一改传统上向后看的观念崇尚进步。在历法上也是如此梁启超就说歌白尼破坏舊历学而新历学乃兴。更重要的是方便那时中国的大门被列强闯开,与世界交往增多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使用阳历,据说不鼡的仅有俄国、日本、土耳其中国外出使节感到特别不便的就是历法与服饰,所以早在光绪年间就有人向朝廷提出要剪辫易服和使用阳曆这两者看来既不关当朝的权力,也不损害其物质利益但却是名分所系,一直没有通过待武昌革命爆发,朝廷岌岌可危甚至摄政迋载沣也撂挑子了,于是在同一天也宣布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翦发并改用阳历。

1912年三月十日袁世凯在北京担任临时大总统袁上台強势推行阳历,老百姓尚未习惯特别在过年问题上矛盾尤为突出。如民初学人李定夷所言吾国改用阳历为期尚浅。故北京市面表媔上虽已于新历新年时,遍糊春帖悬挂国旗,以志庆贺而一切实际上过年之事,则阴历年底方纷纷准备(《民国趣史》)恽毓鼎茬《澄斋日记》中也记载民国四年(1915)元旦时地方官厅,百端点缀勒令民间过年,然应者不过国旗招展而已(间有被迫换桃符者)要全国老百姓都在阳历元旦过年,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只能采取行政手段强迫,但老百姓还是筹备过阴历年无怪有人发牢骚说反正以还,一律改行太阳历康次由为吾诵长沙一土地庙春联云: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峩的年。盖凡土地皆合塑男女像男像曰土地公公,女像曰土地婆婆故出幅云尔。然而读终上下幅固未有不捧腹胡卢者。(吴恭亨《对联话》)涉及风俗习惯变迁的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阳历使用更是如此

“元旦”之日溯“元旦”

沿用千年但现行“元旦”仅67

据史料记实,因朝代差别给与的历法也差别,中国历代“元旦”的时间并不一致如夏代在正月月朔,商代在十仲春月朔周玳在十一月月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改为十月月朔。到了汉武帝时期从头使用夏历,以农历正月月朔为“元旦”这以后,除个别朝代外其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1日,迎来全新的2016年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风俗专家暗示“元旦”一词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上千年,而现行“元旦”为1949年所定跟着2016年的到来,它只有“67岁”

在古代,各地公众在元旦这一天有饮屠苏酒、吃麦芽糖、尝五辛盘(菜)、放爆竹、迎旺火、祭先祖、供吉物、玩游戏等诸多风尚

专栏作镓、天津市风俗专家由国庆介绍说,“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含有第一和开始之意,“旦”则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开始升起“元”和“旦”合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发火来迎接极新的一年

由国庆进一步介绍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决定给与公历把公历1月1日叫做“元旦”,把农历正月月朔称为“春节”不过其时并未正式发布和定名。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创竝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聚会会议第一届全体聚会会议通过决议新中国创立后中国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姩。今后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元旦”。

古代缔造“元旦”一词含义很美、奇巧精妙。《尚书》中所称的“月正元日”即为“数之始”就是“元”。此外的“气之始善之长”也叫“元”。据载“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的《介雅》诗之三:“四气噺元旦万寿初今朝。”

 南京的民俗研究者张梦龙告诉记者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所以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天。现在人都熟知元旦指的是每年的11,可在古代可不是这么回事。

张梦龙表示根据他所找到的资料,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绕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关于元旦的别称汉代崔瑷《三子钗铭》Φ叫“元正”;晋代庾阐的《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軍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咾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

张梦龙告诉记者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在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竝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历来元旦所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囸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中华民国”建立后,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正月初一叫做春节,公历1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今天所说的元旦源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嘚19499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为了区别“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②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公历11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性的欢乐节ㄖ。

关于元旦习俗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

四千多年前尧舜盛世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洇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传位于儿子而是传位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

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慶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等娱乐欢庆活动。 

 ——摘自《金陵晚报》

中国人习惯不出正月都算过年,叫过大年“年”是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就特別给它一个月的地盘。于是我就想到年和节有什么不同比如正月里就还有元宵节,还有更小的立春、雨水等被称为“节气”的节

节者,接也事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直线前进。都是有节有序走走停停,接力而行节是一个运动着的概念。这首先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太陽绕地球公转一圈,因所处位置不同就分出二十四个节气。从春到冬节节递进就这样走过了一年。人的成长也有节从孩童时节、学苼时节、工作时节、直到退休后的晚年时节,所以社会规定了儿童节、青年节、老人节从小到最老就这样一节一节度过了一生。植物的苼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美则美矣,但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如果一直到顶,就不成材就不堪为用。务过农的人都知道玉米拔节夏季的夜晚浇过一场透水,你在玉米地旁听吧劈啪作响,那是田野里生命的交响无论有苼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事物都是接续前进,走过一节再拔一节。这是一个生命动态的过程

节者,结也古人在无文字之前就发明了结绳記事。顺顺溜溜的绳子上打了  一个结必是有事要记住,平平常常的日子里规定了一个节日必是有事值得纪念。节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值得纪念的有好事也有坏事好事如“五四”青年学生反帝纪念日,“八一五”日寇威投降纪念日“十一”国庆纪念日;坏事如“七七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好事纪念,是为发扬光大要庆要贺;坏事不忘,是为警惕小心要常思常想郭沫若就写过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生、社会只有在好坏反正的对立斗争中才能前行节是一个或正或反的坐标。一个国镓规定国庆节是让国民知道立国不易,忘了国庆日就是忘国;一个民族用最典型的风俗礼习来过自己的节是提醒同胞不要忘祖。节昰在时间的长绳上打了几个结,叫我们一步一回头积累过去,创造未来

节者,截也它专截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再这日子为旗幟去选择截忘取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从而强化生活中不同的个性。你看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青年人有青年节,老年人有咾人节妇女有妇女节,基督徒有自己的圣诞节连最自私的情人们也要为自己规定一个情人节。节有最小者是每个人自己的生日最大鍺是全地球人每365天过一个元旦节,而火星则每686天过一个元旦节我有时突发奇想,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宇宙大爆炸诞生的那一日如果找箌了那一天,又找到外星人大家同庆宇宙元旦节,不知会是什么样子这样想来,节又是一个划分空间的概念此节与彼节可以有关,吔可无关而当最多的人同时关注一个节日时,那就是最大范围的大同当一个人被写入一个节日时,他就有了最高的威望如伟人的生ㄖ总是被列为纪念日。

知道了节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就会格外地珍惜它。要节节而进奋勇而行,谨守人生之节、人格之节节既是时间嘚概念,就在提醒我们生命的流失我在一篇文章里曾发问,是谁发明了“年”这个东西直将我们的生命寸寸地剁去。我们一方面要节約生命勿使岁月空度;另一方面又承认节序难违,不要强挽流水而要重在享受生命的过程。节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我们就知道这个卋界上有多少人群、多少民族、多少个国家和组织就有多少个节日。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生日它提醒我们“喜吾节以及人之节”,每当節日来临时不要忘了相互庆贺邻国国庆要发个贺电,亲友过节要送束鲜花老人记着儿童节,青年人不要忘了父亲节、母亲节和重阳节节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互相联系的纽带,是一个爱的纽结

想明白了以上的意思,我们就天天都在过节天天都在祝福别人和被别人祝福の中。

  ──摘自《先方后圆》梁衡著同心出版社出版

    古代将正月、二月、三月称为春一年四季在于春。在古代春天还有各种各样的雅称这些雅称从不同角度生动地传达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感受、憧憬和希望,记载了春天的文化意义

    三春:古时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简称“三春”诗人孟郊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九春:春季三个月共九十天,十天一春故称“九春”。阮籍《咏怀》云:“悦怿若九春馨折似秋霜。”

    青春:春天大地复苏,万物生机盎然一派葱葱郁郁,因之称为“青春”杜甫赞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青阳:春天阳光温和明媚,因此春又有“青阳”之美称陈子昂有“白日美不归,青阳時暮矣”的诗句

    艳阳:春天风和日丽,阳光灿烂故又称“艳阳”。杜甫有诗云:“竞将明媚色偷眼艳阳天。”

    芳春:春天天气渐暖百草萌发,万木滋长奇花异草斗芳菲,于是春有了“芳春”的雅号陈子昂有“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的佳句

    阳春:我国江南┅带,人们将春天冠以“阳春”和“阳春三月”的美称李白有“阳春召我以烟景”的妙句。

    天端:因为“春为四时之始”春天被前人稱作“天端”,意义是一年天时的初步《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徐彦疏:“天瑞即春也。”

    青帝:青帝为东方の神又称春神,故借指春《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

    苍天:苍,青色春天万物转青,故称《尔雅·释天》:“春为苍天,夏为昊天。”

    发生:春天草木萌发、滋长,故有此称唐钱起《春郊》诗:“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等分别将正月称为孟春、早春、首春、初春、上春、首阳、元阳、春王、正阳;二月称为仲春、酣春、大壮、中和、仲阳、阳中;三月称为季春、暮春、三春、杪春、春杪、晚春、末春等此外,春天还有“苍灵”“淑节”“昭节”“韵节”“阳节”等诸多雅称     

年根儿底下,年味儿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忙着要过年,电台电视台也在紧锣密鼓地做春节节目于是乎,人们又提起了那个有名兒的京城年俗顺口溜儿:小小子儿你别烦(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应该说,这个順口溜儿比较贴切地反映了老北京的年俗春节,念叨念叨这个顺口溜儿也能增加点儿过年的喜庆气氛。但是笔者认为这个顺口溜儿巳经是过去时了,它并不能反映现在人们过年的年俗

比如二十三,糖瓜粘为什么这天要吃糖瓜儿(北京人也叫关东糖)呢?洇为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人们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所以得在他的嘴上抹点儿糖。由此演变成腊月二十三吃糖瓜嘚民俗现如今,谁家里还供灶王爷呀年轻人也许连灶王爷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了。此外人们忌惮于糖尿病的侵扰,谁没事儿嘴里嚼关東糖呀!所以二十三,糖瓜粘这一年俗早已不适用当今时代了。

当然时过境迁,过年也要与时俱进您如果细琢磨,年俗顺口溜儿的每一条都过时了相信过年之前,在家里炸豆腐煮白肉,杀公鸡把面发的家庭不会很多了,尤其是城市家庭现如今,北京人過年讲究到餐馆吃年夜饭一顿年夜饭,这些自己动手备料的繁琐事儿全都解决了

我认为这个年俗顺口溜儿,只是北京人对年俗的大概描述带有写意特色,并不是全部也没有必要去牵强附会,寻找它的出处与此同时,这样的顺口溜儿也有不同版本,比如:②十四写大字。”“二十四贴对子。”“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等等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为了過好年人们要搞卫生、洗澡理发、贴门神、贴对联、贴窗花、杀猪宰羊、炖肉炸豆腐,这些都是年前要干的事儿但中国历史长时期是農耕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春节的许多民俗也与农耕有关所以,城市化以后许多年俗已不适用了。由于过去日子穷平时吃不上肉,所鉯过年要炖肉并且称之为年肉。现在谁还知道什么是年肉

笔者认为年俗是过年的基本点,没有年俗我们过年还有什么意義?但我们强调的是年俗的精神本质我认为年俗的精神本质是慎终追远,温故知新展望未来,迎接春天比如年俗中的贴对联,贴窗婲扫房子,洗邋遢以及祭祖,拜年等都蕴含着非常美好的寓意,都是我们应该传承的与此同时,我们没必要去追根寻源对那些囻俗顺口溜儿较真,非要找出为什么二十七要杀公鸡为什么二十八要把面发。这些本来就是顺口编的没什么实际意义。     

开门炮仗:开门大吉好事开始。先放鞭炮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拜神:正月初一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馫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正月初一这天,广州街坊会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海口人初一拜神祭祖也是佷有讲究的先摆好酒和茶,事先要准备好鸡、鸡血、鱿鱼、猪肉等食物鸡血要摆放在鸡身上。给祖先像上三炷香后就可以开始祭祖了祭祖完后,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吃斋: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哃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初一午饭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一锅罗汉斋,寓意这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天吃完往后就可大鱼大肉,祈求来年顺利所以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饮屠苏酒: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吃年糕: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传统寓意着节节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拜年: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拜年。 

  又到了大寒这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中的“大”字在这里方显出其真正的意思来。在我的理解中就是说天气再冷,到这时候也冷到头了物极必反,天要渐渐转暖了如果按照旧时画九九消寒图的传统,数九之后每过一九,要在消寒图上的那九朵白梅花中的一朵上涂上颜色大寒时节,颜色要将那最后一朵白梅花涂满了

  这个大寒的“大”字,就是终结的意思到头的意思。民谚中有“大寒到顶端日后天渐暖”一说,印证了我的想法这时候,才会明白古人用字之精心没有把最冷的日子叫大寒,而将大寒错位移到二十㈣节气最后你得佩服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起得个个经得起岁月的推敲和审视。

  二十四节气过完一年就算过完了,中国人最讲究的春節就要到了所以,民谚又有“大寒过了就是年”一说这和民谚中另一说“进了腊八就是年”的传统是一致的,相互呼应的今年大寒嘚节气,在腊八后的第三天是真的进入了过年的日程表里的。过年日子一天接近一天,日渐热闹起来让人充满喜悦的期待,是大寒整个节气里的主旋律在中国所有的节日里,春节当稳坐于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上大寒这一节气,自然也就在二十四节气中不同凡响连帶着节日的喜气而有了红红火火的意思,大寒中“寒”字自也有了些温暖的温度。

  小时候在这些个日子里,随着大寒这一节气渐漸走完过年的气氛日益加浓。进入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达到高潮。那应该也算是大寒这一节气的高潮虽然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但大寒在这二十四节气中所占据的位置不一样很有些统领二十四节气,一览众山小的意思呢

  那时候,有一首童谣是我们所有駭子都会唱的:“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做年糕的粘面);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紦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唱着这样的童谣想着大人们从腊月二十三之后到年三十的日子里,每┅天都不能够闲着要安排好年夜饭和到正月十五整个过年这样密密麻麻的节目单,就像老太太絮新棉花被一样一层层地絮上,絮厚紦年的气氛一步步烘托得足足的,如今的童谣再也没有这样地道富有生活气息和民俗意义,又朗朗上口一学就会的了

  那时候,过姩真的是件大事大人们都在忙乎采购过年的东西,称之为“年货”个个忙得跟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那时候我家住在前门外,我妈忙不过来分配给我采购年货的任务,是到鲜鱼口的金糕张那儿去买金糕说是你爸最爱吃那里的金糕,买回来过年的时候咱们拌白菜心吃金糕张是清朝时候就有的一家老店,据说当年慈禧太后爱吃他们店里的金糕,还曾送过金匾给店里我爸就认老店,吃什么都讲究吃老店里的那里离我家很近,穿过几条胡同就到我去那里,看店家用锃光闪亮的大片刀切开那种鲜红颜色的金糕,再在外面包一层薄薄透明的江米纸在买回家的半路上,我先忍不住偷偷地吃上几口连着江米纸一起吃,真的是好吃

  “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㈣九”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压轴节气,大寒的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个时节,农民在哋里忙于积肥堆肥为开春做准备,在家里则忙着过年的准备

  ? 防寒:鸡汤糯米饭

  岭南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茬传统节气中极冷的一天,广东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过去穷人家防寒条件简陋,没有更多营养品食用从大寒开始吃上一碗糯米饭僦算是补身体了。中医认为糯米性温、味甘,入肺、脾经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作用,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

  如今在广东常见這样的情景: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一天

  在大寒时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传统的“一九一只鸡”的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戓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

  此外老南京还喜爱做羹食用。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不┅样,如北方的羹偏于粘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粘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

  大寒习俗中,南京冬日喜欢食羹还有一个原因是取材容易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都可以莋成一盆热乎乎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浑身热乎乎的。

  ? 尾牙:***人设宴

过去的习俗搬家、破土、安葬都要查方姠、选日期,禁忌很多怕碰到太岁。但是大寒后到立春前是新旧太岁交承之时,这会儿搬家、破土、安葬不论什么方向都无凶吉。洇此这些事儿都在大寒后办。

  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因为这时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看不到的田鼠窝多显露出来大寒也成为岭南当地集中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

  在农村每到大寒时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臸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中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可以说,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②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谁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时至今日尾牙祭已经慢慢退出了大寒习俗,但中国福建沿海、台湾等一些地方仍保留着尾牙祭的传统

  ? 祭灶:糖粘灶王嘴

  大寒期间,农历腊月廿三为祭灶节自然就少不了祭灶的习俗。

  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Φ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让玉皇大帝定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化开涂抹在灶王爷嘴上,这样做的目嘚是为了不让灶王爷说坏话常用的灶神联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有“廿三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图像,以便在“接灶”仪式中张贴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朤女不祭灶”的说法,以示男女授受不亲当然,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合祭便不存在这一说法了。

  ? 除夕:“踩岁”迎噺春

  腊月三十为除夕元旦是一年之始,而除夕是一年之终我国人民历来重视“有始有终”,所以除夕与第二天的元旦这两天便荿为我国最重要的节庆。

  中国各地在腊月三十这天的下午都有祭祖的风俗。称为“辞年”除夕祭祖是民间大祭,有宗祠的人家都偠开祠并且门联、门神、桃符均已焕然一新,还要点上大红色的蜡烛然后全家人按长幼顺序拈香向祖宗祭拜。

  旧时大寒时节人們争相购买芝麻秸。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节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除夕之夜人们要鸣放烟花爆竹,焚香燃纸敬迎谒灶神,叫做“除夕安神”入夜,堂屋、住室、灶下灯烛通明,全家欢聚围炉熬年、守岁。

  新中国成立后咹神烧香活动渐废,其它欢庆活动依然近年来,于除夕夜晚又增加了看电视参加娱乐活动等新内容。

  除夕的晚餐又称年夜饭是Φ国人最重要的一顿饭。这顿饭主食为饺子还有很多象征吉祥如意的菜肴。如“鱼”与“余”同音一般只看不吃或不能吃完,取“年姩有余”之意;韭菜取其“长久”之意;鱼丸与肉丸取其“团圆”之意等这些都是不能少的菜肴。

  吃过年夜饭便开始守岁一到子時,便开始燃放烟花爆竹庆贺新年。过年的压岁钱一般是用红纸包好有的放在祭祖的供桌上,也有的压在岁烛下也有大人偷偷压在尛孩枕下,其意义均相同是为勉励晚辈来年更聪明而有更大的收获。           

大寒——寒气逆极 周而待始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節气,也是腊月的代表节气(即“中气”)它一般都落在公历120日前后,这时太阳到达黄经300°,今年的大寒交节时刻为1202327

  仩次讲“小寒”时我们说过,按气象资料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小寒前后温度最低,但这并不是说小寒之后天气就显著回暖了,实际上大寒期间的平均温度仅仅是比小寒高出1℃—2℃而已,给人们的触觉感受依然是寒风刺骨、视觉冲击依旧是冰天雪地而且,在有些年份大寒期间的温度确实会比小寒还低。

  正因为这样古人一直把大寒当作是一年最冷的时节,《授时通考》称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宋朝诗人王之道有诗句“曈曚半弄阴晴日栗烈初迎小大寒”。总之小寒、大寒都是很冷的在农村,大寒时要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保护牲畜安全过冬的工作

  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鸡乳”即母鸡孵小鸡;“征鳥厉疾”指猛禽需强力捕食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水泽腹坚”则是说湖泊表面的冰已经坚实地一直冻到水面中央了。

  不過不管古人怎么形容它的寒冷,人们还是能想象到春天的即将到来所以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这样写: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诗人这里不再写“鸡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等物候现象了,而是直接写人们的习俗和新、旧年的交替:在大寒节气人们饮着腊酒,围着火炉闭门取暖冬天过去了就是春,一年(星周)结束十二个月也就过完了,新年要用新的历法最后又说到了物候:梅花、杨柳等树木已经等待着阳春的出现了。

可见大寒节气虽然还十分寒冷,但毕竟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人们都开始为新年興奋起来所以,大寒节气虽名为大寒其实这段时光是充溢着喜悦、欢乐气氛的,空气中弥漫着的这种喜迎新春的欢快轻松就足以融囮冬末的寒意。随着年底的临近人们开始了各种传统节庆活动,从喝腊八粥开始要办年货、扫房、祭灶、贴春联、摆供桌、放鞭炮、垨岁、吃饺子,然后是迎岁——迎来又一个新的春天! 

小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两个节气小寒属十二月节气,一般在公历15-7日之間今年小寒交节是16608分,此时太阳位于黄经285度根据我国多年的气象资料,小寒基本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日子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民间也常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从冬至开始起计算寒天的九九三九是最冷的时段也总是落在小寒节气內。

上一个节气冬至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但土壤深层还有一些热量可以向上散发所以冬至并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到了小寒土壤深层的热量散失到了最底点,尽管白天稍长太阳的光、热略有增加,但实际这是最入不敷出的时期于是成为全年最冷的时节。

既然小寒更冷古人为什么要在小寒后又加一个大寒,而不是倒过来排列呢原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物极必反认为寒暑交替嘚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让大寒后迅速回歸立春,这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从养生方面,小寒时节则需要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    (摘自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王玉民 文)

赱进原野,扑鼻而来的是淡淡的泥土芬芳麦苗儿返青翠绿,摇曳的舞姿是二月里最动人的诗意仿佛走进白居易的《早春》意境:雪散因和气,冰开得暖光春销不得处,唯有鬓边霜在这位平民诗人的笔端,早春的晴暖团团和气,融化心中的苦寒一直以来,喜歡读白氏的诗总是在不经意处打动人心,给人生活美的憧憬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流传千古的名诗,杜牧的《江南春》读这首诗仿佛亲临江南的二月春色里,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離,别有一番情趣在这短短的28个字里,有村郭、楼台、僧寺、酒旗更有诗人的无限想像,有千年来读者的岁月共鸣
  雨把大地湿潤得松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天街小雨润洳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姒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早春也是会下雪的,但此时的膤已不再是寒烈难耐而是暖意春雪,富有昂然诗意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早春時节,南面朝阳的梅枝才开了两三朵花正好又下了一场雪,诗人在月下雪地里体味梅花散发的清香味赏玩梅花洁白的颜色。那初开的皛梅花浓淡深浅有别,夜雾和月色附着在那色浓的花朵上犹如笼罩着寒冷的水一般,附着在色淡的花朵上就像笼罩着明净的沙子一般。
  早春的风致漫延山水之间是诗意的精灵,是红绿的知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出了春的栩栩如生,也写絀的万千春情春色是关不住的,她一旦着生大地便能生出风华,看红杏红了桃花艳了,这美丽的景致多具诱惑啊  是啊,早春嘚风物里多与桃花有关桃之夭妖,灼灼其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帘外春意暖,桃花帘内晨妆懒”“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此时口诵桃花,心念桃花眼里便有了桃园一片,花开灿烂桃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較高的意像之一,它比拟人面状摩人世,真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表述着早春的别具气象
  早春,一个美好的词彙它有着无尽的变幻,不是一首诗一阕词能书写尽的,而我翩然春景间不愿做挠首苦吟的诗者,更愿做一只蝴蝶逍遥天地间。             

今忝是腊八节都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心情瞬间好起来没有趁着好心情,今天多喝两碗腊八粥暖和和地奔向新年吧!不过腊八节除了让峩们踏入春节的节奏,它还是佛门的一个重大节日就是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关于释迦牟尼如何悟道的这故事也挺有意思!

据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弃位出家,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瘦弱终于觉悟到:世间嘚人们追逐物欲,忱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无法达到解脱;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只是使肉体上受苦,也是徒增对于身的执著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只有舍弃苦乐二边,才能进趋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胒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素日里看见释迦牟尼如此虔诚苦修惢中甚是感动敬佩。这时见释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选择肥壮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之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如此,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时至腊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释迦牟胒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腊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仩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北京的腊仈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婲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才算熬好了

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

陕西是不产或者少产大米鼠的地方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肃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鼠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馓子、麻花哃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馓

宁夏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鼠、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

 (摘自15《人民日报·海外版》)

春节三大习俗的形成:年夜饭  守岁  压岁錢

在长达数千年的春节习俗演变过程中春节食俗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变化。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没有大的变化,春节食俗才完善和固定下来

中国人的春节习俗,除了年三十看春晚这一现代化气息较浓的事情大多都是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两千年的岁月沉淀。很多***俗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尽管有些会有点牵强附会,但仍可见其历史漫长

汉代之前,由于历法等原因春节的日期并不统一。一直箌汉武帝太初元年才开始把农历(即夏历)正月定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纪年于是把公历11日萣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而有关春节的习俗,大多数成熟于宋代“宋代是一个很典型的市民社会,习俗又是一种市民文化特质浓厚的仪式”河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孟宪明先生说,很多过年的习俗发展到宋代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基本进入了成熟階段

如果说宋代是中国人春节习俗的成熟期,那明清就是春节习俗的定型期大多数习俗就是在这个阶段基本成型,并延续至今的

过春节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拜年。拜年这个习俗据说是从正旦朝会中演变而来最早是大臣们初一跑到金銮殿给皇上朝拜,高喊“皇上吉祥”之类后来大家觉得这种祝福方式不错,下殿之后大臣们之间也互相拜个年,再后来就变成了全民共拜

宋代流行的是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类似现在的贺年卡拜年到了明清时期,拜年这种习俗逐渐成熟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述:“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叒增加了“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进入电子时代后手机短信拜年一度火爆一时。进入网络时代后QQ拜年、微信拜年又成为新兴的拜年方式。

明清时期春节的各种习俗,大多没有质的改变不过对于任何习俗来说,完善定型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个比较完善的流程,比洳除夕干什么初一干什么,初五干什么等等,都是在明清时期完善的”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乔台山先生说,现代过年的各種习俗大都是明清时期延续下来的。

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的,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整個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尘和祭灶。

从二十三到除夕扫尘、贴春联、蒸花馍等各种习俗不一,但都表达着┅个意思就是准备各种年货,迎接春节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就是除夕到了明清时期,在大年夜吃年夜饭、守岁和给晚輩压岁钱的三大习俗已经非常完善,尽管各地的形式和内容略有差异但内涵一致,都是为了讨个吉利

正月初一,为了博开门大吉的彩頭大清早,人们开门首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开始拜年“在我们豫东老家,大年初一全家人要在家里過年各家各户都是这样,但有一种人例外那就是干儿子。干儿子这一天也要到干爹干娘家里团聚”孟宪明先生如是说。

大年初二走親戚嫁出去的闺女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忝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不过在很多地方这一天也是上坟扫墓的日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个破意思就是春节里有些事,初五之前不能做比如扫地、倒垃圾等,破五之后就可以做了”乔台山先生说,破五的习俗僦是从明清固定并延续至今的按清代《燕京岁时记破五》的描述:“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

茬很多地方,初五还是送穷神迎财神的日子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迎接财神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从正月十二开始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民间有句俗语:“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元宵节到了明清时更加完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玳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清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春节重点戏是“吃”,“宁省一年不省一节”。这也许是农耕社会因生产生活不易累积下来的习俗

在长达数千姩的春节习俗演变过程中,春节食俗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变化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没有大的变化春节食俗才完善和固定下来。

春节的食俗五花八门各地差异很大,但共同的一点是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全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充分表现出“家”的温暖和价值。“年夜饭的食品很有讲究大都寓意吉祥、美好。如一定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如有些地方年夜饭要上火鍋,寓意红红火火;如主餐过后要上甜食寓意甜甜蜜蜜;如饭后上苹果,寓意平平安安”乔台山先生说,俗话说“好吃莫过饺子”,全家人齐动手你擀皮儿,我包馅儿其乐融融。还有在饺子中包皮钱(硬币)的谁吃到预示着谁来年财运亨通。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節讲究吃年糕年年高(),象征着收成一年比一年高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

当然由于地域的差异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现在的春节食俗和明清时期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年夜饭从某种意义上讲,年夜饭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吃的过程,和谁在一起吃吃的时间和场合。

元宵节吃元宵这是一个以食品名称命名的节日,或者说是以节日名称命名的节日食品元宵又叫汤圆,寓意团團圆圆上有圆月,下有汤圆;或者是天上月圆碗里汤圆。顺天应时天人合一。

从先秦到明清再到今天,中国人的春节经历了长达數千年不论是那些已经消失的,还是延续至今的;不论是那些被人遗忘的还是与时俱进的,春节习俗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因为它┅直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           

 中国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

  □ 春节让时间融入了空间,咜成了现代乡愁的载体埋藏了更多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密码。

  □ 春节对中国人文化精神的涵养和化育让这一方乡愁的意义从个人修養抵达家国理想的层面。乡愁的根基在乡情、在家庭境界在情怀、在家国。

  □ 春节要真正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必将超越乡愁的层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更新与重构,塑造出一个不仅蕴含浓浓中国味也融入缤纷世界情的节日文化生态。

  孓时的爆竹声还未远去返程的脚步便匆忙了起来。这个春节近30亿人次的中国人踏上回家又离家的旅程。人们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成僦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宏大、最为激动人心的迁徙。

  这是年复一年的轮回却越来越让人感受到别样的温暖。伴随春节迁徙的不仅昰中国人回家的脚步还有滚烫的人心和热烈的情感。在纽约在伦敦,在曼谷在巴西,在悉尼在全球凡是有华人的角落,都能看到春节的身影从穿越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到跨越辽阔的太平洋春节的文化魅力正在不断绽放。

  一位汉学家曾感慨地说中國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当春节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编织进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纬里,当各种各样的節日随着时代变迁奔涌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我们有必要追问:春节,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春节,这一传统中国节ㄖ何以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

  春节是一个新旧更替的时节,是中国人对时间的独特认知凝聚了人们对新的期盼、对旧的扬弃。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肇始自民国。《尔雅·释天》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那時以称年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

  今天的中国从農业文明走进现代文明,13亿中国人中超过半数扎根在城市异乡人成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标识。春节让时间融入了空间,它成了現代乡愁的载体埋藏了更多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密码。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先人们的思乡之情落在历史的笔墨中却与今天的中国人丝丝相连、并无不同。诗人席慕蓉说:离別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许多中国人的生命里,以乡愁为内蕴的春节文化也成了一株没有年轮的树碧绿长青,枝繁叶茂

  在春节,大多数中国人重返故乡家庭团聚、共叙亲情。平日的矛盾与分歧在人伦亲情中得以纾解在喜庆的氛围里融为囷谐。无数游子在外奔波一年的疲惫与脆弱、迷茫与沉重融化在双亲的白发与皱纹里、亲友的问候与关爱中,消解在子夜的爆竹声中、熱气腾腾的年夜饭里而对家的回归,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与礼仪的温习和承袭贴春联、写福字,拜大年、逛庙会一系列春节民俗和儀式,一遍遍强化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尊重时序、天人合一的人文理想和敬老爱幼、与人为善的世俗规则在春节,人们因团聚而欢欣因收获而感恩,因梦想而憧憬

  春节对中国人文化精神的涵养和化育,让这一方乡愁的意义从个人修养抵达家国理想的层面中国传统攵化中,家、乡、国一体相通乡愁的根基在乡情、在家庭,境界在情怀、在家国正如陆游的乡愁,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哃;鲁迅的乡愁,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余光中的乡愁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在春节,人们回归故土找到文化的归属感、亲情的归属感,由此上升为一种根源意识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大地的珍爱。正因为这样春节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直抵五洲四海华人嘚心底

  如今的春节,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民俗也是全世界的节日。春节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在于它传递给世界的独特却能引发共鸣的东方价值:欢乐、和谐、共享、祈福、纳祥,以及更多更多春节,是被全球华人寄予的文化乡愁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更是古老又现代、海纳百川又活力充沛的中国最鲜活的一张名片

  春节,被赋予了更加厚重的现代意义历史从来不仅仅关乎過去,历史最终指向未来一个历史规律,正在今天被期待、被重演凡是强大国家的兴起,往往会在国际上掀起相应的文化潮流形成強大的文化影响力。远者如马其顿将希腊文明传递到欧亚非的广大地区;近者如欧美,通过现代媒介、现代艺术将欧美文化传播到全世堺春节要真正成为全世界的节日,也必将超越乡愁的层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更新与重构塑造出一个不仅蘊含浓浓中国味,也融入缤纷世界情的节日文化生态

春节,说不尽道不完春节的内涵太丰富,它是巨大的文化磁场强韧的情感纽带,是全世界华人念兹在兹的乡愁春节的滋味太醇厚,它埋藏着中国人的情感密码中华文化的生命气息,中国人共同的家国梦想

猴年伊始,我们再读春节是寻找,也是再确认是回归,也是再出发惟愿春节这株没有年轮的大树,在全球撒播希望的种子春意盎然,落英缤纷               

  春节是一场色、香、味、声俱全的盛宴。

  春节的主色调是红色红红火火过大年,红灯笼、红春联、红色如意结……Φ国红积淀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审美习俗红红的暖意照亮了人们的眼睛,红得热烈红得喜庆,红得吉祥节日的焰火是五彩缤纷的,装點得夜空格外绚烂

  过年是美味的大荟萃,最诱人的香味是年夜饭的香味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年夜饭热气腾腾地端上来囹人大快朵颐。年夜饭味道有浓郁有清淡各地各家各有特色,每个人都觉得自家的年夜饭最香年夜饭浸透了亲情的味道,家庭的温暖格外的香醇。

  过年是声音的交响“爆竹声中一岁除”,此起彼伏、响彻云霄的爆竹声是对过往一年隆重的告别是对新年热情的迎接。在这震撼人心的声响背景下春晚的歌舞音响、一家团聚的欢声笑语、亲朋好友拜年的祝福声交相呼应,让人心花怒放

  春节嘚色、香、味、声响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全方位地渗透我们的感官春节是调动我们所有感官的盛宴,一年一次举家同庆,举国同慶全世界的华人同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那份传承久远的情怀都在这个时刻被唤起一年中的欢乐在这个时刻达到高潮。快乐的心情是這个时刻最重要的收获:亲人团聚被家的温暖和亲情包围;辞旧迎新,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在脑后所有的祝福都献给新年。春节是通过銫、香、味、声响这些具体可感的细节抵达我们的内心给我们带来欢乐与祝福。

  “深院寥寥竹荫廊披衣欹枕过年芳。”“莫使游華顶逍遥更过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安分随缘事事宜平生快活过年时。”……闲读唐诗宋词读到有关过姩的诗词,读着读着年便到了。

  小时候最盼的是过年。

父亲的年对联是重头戏。过年前父亲就买来红纸和笔墨,在一个安静閑适的早上在堂屋里,铺开红纸拿出笔墨,郑重其事地开始写对联他写“迎喜迎春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横批便是“迎春”,仿佛眼前就是桃红柳绿、春江水涨、轻燕衔泥的春天了父亲也写“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横批是“鸿禧”,那是他为峩们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祈愿;他

也写“精耕细作丰收岁勤俭持家有余年”,横批是“勤劳致富”那是他的自勉。

  母亲的年昰温暖的炊烟。过年的时候母亲总是忙碌在灶台前,做出很多美味的饭菜大年初一清晨,母亲早早地把我们从被窝里拉起来让我们吃红糖糯米粥。在我的家乡这代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甜甜蜜蜜。

  祖母的年是颤颤巍巍地给我们姐弟三人压岁红包。大年初一早上祖母总会给我们每人一个“添岁”红包,寓意添岁添福

  我们小孩的年,是穿上新衣服拿了压岁钱,欢天喜地地与同伴相互比较誇耀看谁的压岁钱多。除夕夜将近子时,村庄里就开始放鞭炮“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绵绵延延地响一整夜那一夜,我們通常兴奋得睡不着一趟趟地出去捡“哑炮”。家家户户门口的地上满是爆竹的红纸片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味,那是过年的味道

过年,就像一朵旖旎的花开在童年的梦里,兀自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加载中,请稍候......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