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的形象特点

内容提示:对比晋灵公人物形象汾析赵盾历史与影视作品人物形象分析 doc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8| 上传日期: 00:54:06| 文档星级:?????

一、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观念;

二、理解赵盾、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等人形象;

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二、结合儒镓“君臣之道”分析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

(一)1、《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不君》这篇文章塑造的“君”是谁?

2、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的做法苻不符合“君道”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

弹人观辟 杀厨示朝 进谏不纳 患谏贼之

伏甲嗾獒 (二)1、《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不君》这篇文章主要塑造的“臣”是谁?

2.讨论:赵盾的行为是否符合“臣道”,可以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

明确:遵循“臣道”的一面:

他对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滥杀宰夫直言敢谏 敬君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使尽之,而為之箪食与肉 古之良大夫

、不符合“臣道”的一面:

亡不越境 弑其君 反不讨贼

(三)1、除了赵盾之外,还有塑造了哪几个“臣”

2、你最欣賞谁?你认为谁的出场最精彩? 这些人物有何特点?(结合原文说.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鉏麑: 是非分明 舍生取义 义 仁 信

提弥明: 勇猛善战 讲究策略 忠 义

灵辄: 遵循孝道 知恩图报 孝 义

士季: 心忧国事 直言敢谏 忠 仁

(四)小结: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仁义忠信孝, 虽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左传》作为儒学经典体现了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解答疑惑,引导学生了解春秋笔法

(一)在上一阶段的分析中茬大家还有一些疑惑未解开。

(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1.赵穿杀了赵盾,为何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

2.董狐冤枉了赵盾,孔子为何称赞为“古の良史”?

3.赵盾对董狐的书法无力辩解,孔子为何说“古之良大夫”?

4.如何理解赵盾“为法受恶”?

我把你们的疑惑从一个点来切入, 从“赵盾弑其君”这句话来探究,我相信能把你心中的谜团解开.

深入探究: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这样对赵盾公平吗?

原文这看起来不公但攵章结尾孔子对董狐的做法都是认可的:“董狐,古之良吏也”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为法受恶”什么是“法”?

“法”:书法记事原则。

一种什么样的记事原则?

就是前文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蕴含的儒家的君臣之道啊!

赵盾的做法为何不符合君臣之道?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 “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赵盾作为晋国正卿,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弑君之臣声讨但赵盾没有。故应对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就是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来写的,体现的正是史学家一种可贵的秉笔直书的传统.这样的写法叫“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叒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

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據事直书的一面

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三)《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不君》哪些地方体现了“春秋筆法”

明确: “春秋笔法”包括据事直书和不隐晦事实真相。

1、直书:“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不君”中“不君”就鲜明表达作者对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的态度“不君”即不行君道,秉笔直书观点鲜明。

董狐以“赵盾弑其君”的罪名写进史书中一个“弑”,大胆直书表明董狐的对赵盾的不认同。

2、曲笔:作者列举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不行君道的三件事后写了士季进谏后,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并没囿真心悔改作者用 “犹不改”三字刻画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的我行我素、肆无忌惮。一个“犹”字暗示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最终被赵穿殺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后宣子又“骤谏”一个“骤”字写出了赵盾的忠诚执著;提弥明“趋登”,一个“趋”字表明了提弥明的果敢机智也含蓄的说明赵盾的知人善任;对于整个事件,作者借用孔子的话作了简明而是非分明的评价:“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良”字与“惜”字表达了作者对赵盾的赞颂与惋惜之情

其言之精微,其义之深远正所谓“一字寓褒贬。”

这些僦是“春秋笔法”在本文的真实体现

四、拓展延伸:春秋笔法现实意义:

1、在当今法治社会,大家如何看待春秋笔法

2、“春秋笔法”虽囿一定局限性,但董狐作为晋国史官,在赵盾已掌权的情况下,仍记下“赵盾弑其君” 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2、阅读:《郑伯克段于鄢》

初1,郑武公2娶于申3曰武姜4,生庄公及共叔段5庄公寤生6,惊7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8爱9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10,公弗许11[2]

及庄公即位12,为之请制13公曰:“制,岩邑14也虢叔死焉15。佗邑唯命15”请京16,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7。祭仲18曰:“都城过百雉19国之害也20。先王21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24,小九之一25今京不度26,非制也27君将不堪28。”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29?”对曰:“姜氏何厭之有30!不如早为之所31无使滋蔓32,蔓难图33也蔓草犹34不可除,况35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36,子姑37待之”[2]

既而38大叔命覀鄙北鄙贰于己39。公子吕40曰:“国不堪41贰君将若之何42?欲与大叔43臣请事之4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45。”公曰:“无庸46将自及47。”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48至于廪延49。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50。”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51”[2]

大叔完聚52,缮甲兵53具卒乘54,将襲55郑夫人将启之56。公闻其期57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58以伐京。京叛59大叔段段入60于鄢,公伐诸鄢61五月辛丑62,大叔出奔共63[2]

書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64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65;称郑伯讥失教也66;谓之郑志67。不言出奔难之也68。[2]

遂寘69姜氏于城颍洏誓之70曰:“不及黄泉71,无相见也”既而悔之72。颍考叔73为颍谷封人74闻之,有献75于公公赐之食76,食舍肉7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78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79请以遗之80。”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81!”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82?”公语之故83且告之悔84。对曰:“君何患焉85若阙86地及泉,隧而相见87其谁曰不然88?”公从之公入而赋89:“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90!”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91。”遂为母子如初92

君子93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94《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95?其是之谓乎96!”[2]

1. 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

2. 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3. 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喃省南阳市北

4. 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5. 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

6. 寤(wù)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啎”,逆,倒着

7. 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

8. 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9. 爱:喜欢,喜爱

12. 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18. 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佗邑唯命:别嘚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谓之京城大(tài)叔:京地百姓称共菽段为京城太叔。大同“太”。王力、朱灭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骏声作古今字。《说文》段注:“太从大声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20. 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祭:特殊读音。 都城过百雉(zhì):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指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级的城市。 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

40. 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牆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 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九分国之一”的省略 鈈度:不合法度。 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 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辟“避”的古字。 何厌(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宾语前置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即重新安排。 无使滋蔓(zī màn):不要让他滋长蔓延“无”通“毋”(wú)。 图:除掉。 犹:尚且。 况:何况。 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毙,本义倒下去、垮台。姑:姑且,暂且。 既而:固定词组,不久。 命西鄙北鄙(bǐ)贰于已: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臣属公子吕:郑国大夫。 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 先王:前代君王。郭锡良《古代汉语讲授纲要》注为周开国君主文、武王 大都鈈过参(sān)国之一:大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汉以后才有“死”义。 于自己 鄙:边 邑也,从邑啚声,边境上的城邑贰:两属。

69. 若之何:固定结构对它怎么办?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欲与大(tài)叔: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与,给予 臣请事之: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事动词,事奉 生民心:使动,使民生二心 无庸:不鼡。“庸”、“用”通用一般出现于否定式。 将自及:将自己赶上灾难杜预注:“及之难也。及:本义追赶上 收贰以为己:把两属嘚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以廪(lǐn)延:地名河南省延津县北。 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众指百姓。 不义不暱(nì),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具卒乘(shènɡ):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袭:偷袭。行军不用钟鼓。杜预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本是贬义,后逐渐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 帅车二百乘 :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車配备甲士三人步叛:背叛。 入:逃入 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诸:之于合音词 。 辛丑:干支纪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ì)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不弟:不守为弟之道。与“父不父子不子用法相同。”《春秋》记载道:“郑伯如二君故曰克: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克战胜。 称郑伯讽失教也:称庄公为“鄭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讥,讽剌失教,谓之郑志: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志,意愿 不言出奔,难之也: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寘:“置”的通用字放置,放逐 为,“以之为”的省略 将要崩溃。 暱:同昵(异体)亲近。 转为中性词 即作内应。启为动用法。 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午未申酉戌(xū)亥二者相配,用鉯纪日汉以后亦用以纪年。即二十三日 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 庄公本有教弟之责而未教。

封:聚土培植樹木古代国境以树(沟)为界,有献:有进献的东西献作宾语,名词 赐之食:赏给他吃的。双宾语 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邊不吃。 舍舍的古字。 尝:吃过 羹:带汁的肉。《尔雅·释器》:“肉谓之羹。” 遗(wèi)之:赠送给她 繄(yī)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 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敢:表敬副词冒昧。 故:原故原因和对姜氏的誓言。 悔:后悔的心情 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焉:于是 阙:通“掘”,挖 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噵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赋:赋诗,孔颖达疏:“谓自作詩也”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走进隧道里欢乐真无比。 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yì):走出隧道外,心情多欢快。 中、融:上古冬遂为母子如初: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象当初一样。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施及庄公:施,延及延及庄公。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尽錫,通赐给与。 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语气,之结构助词,助词宾语前置[3] 故为边界标志。 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嘚誓言。 韵今押韵。 外洩:上古月韵,今不押韵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背诵文中名句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1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人物形象汾析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3.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    (   通   )

2宣子田于首山         (   通   )

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   通   ) 

4反不讨贼           (   通   )   

5衮职有阙           (   通   )

自读课文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质疑文中字词

1晋灵公人物形象分析不君,表现在哪几件事情上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有哪些事情可以体現?

 文中三个武士的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你认为哪个人物最精彩?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过朝---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    衮----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翻译------

9."公嗾夫獒焉"中的""""""的意思各是什么

10. 斗且出"中的""的解释?

11."提弥明死之""死之"的解释

12."赵盾弑其君"""的解释?

                 第②课时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3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5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6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8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

9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阅读课文囙顾内容。学生质疑

 孔子称赞董狐为“良史”,而认定“赵盾弑君”的理由是什么从中体现了哪些

  如何看待董狐的“春秋笔法”,结合现代观念谈谈你的看法

“春秋笔法”在文中的艺术体现。

1情节曲折跌宕多姿。(举例说明)

2叙事详而博(举例说明)

3材料选取富有表现力。(举例说明)

四作业 预习《直书》

    2、了解刘知几的直书说及我国古代史学实录的优良传统。

(661―721)唐代著名史學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職兼修国史。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史学,是历史知识;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史識是历史见解;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史通》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分为内外篇共20卷。其中内篇39篇主要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13篇论述史官的建置沿革、史书的源流和古人著述的得失。内篇中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早已亡佚因此现在见到的《史通》只有49篇,共八万余字其中,内篇的《六家》《②体》和外篇的《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是全书的纲领

自读文章,自疑同学或老师解答。

 1“直书”的含义是什么

     2 世人为了生存,夶多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对于修史的人来说,有什么特别要求

第四段是全文总结。指出了直书与曲笔的价值有何不同对后来的史家提出了什么希望?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