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之的《内奸》描写的两个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事件是

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当代攵学》期末考试试题及***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春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 试题(半开卷) 2014年7月 一、單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亭面糊”和“菊咬筋”两个人物出自作品:

A.《山那边人家》 B.《三里湾》 C.《山乡巨变》 D.《创业史》 2.在“保定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 A.杨沫 B.冯德英 C.梁斌 D.歐阳山 3.贺敬之的民歌体短诗以( )为代表。

A.《回延安》 B.《桂林山水歌》 C.《雷锋之歌》 D.

A.“楼梯式” B.“半自由体” C.“民歌体” D.“散曲小令体” 5.在“文革”的潜在写作中较著名的小说主要有张扬的:

A.《九级浪》 B.《第二次握手》 C.《波动》 D.《火神交响曲》 6.《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通过历史的回忆、现实的抒情和对未来的幻想三段不同时空,描写了三个女性其中,作家沈从文幻觉中的女性是: A.丁玲 B.萧萧 C.张兆和 D.翠翠

7.在邓友梅表现老北京市井生活的小说中以乌世保为主人公的作品是: A.《话说陶然亭》 B.《那五》 C.《寻访“画儿韩”》 D.《烟壶》 8.“陈奂生系列”作品分两个时期完成,其中写于90年代的是:

A.《“漏斗户”主》 B.《陈奂生上城》 C.《种田大户》 D.《:陈奂生包产》 9.在冯骥才的市井民俗小说中,刻意表现民间文化中恶俗的小说是:

A.《苏七块》 B.《酒婆》 C.《认牙》 D.《神鞭》 10.《孩子王》中王福与“我”打赌是为了

A.到学校当音乐教师 B.得到一本字典 C.帮父亲上山砍竹子 D.获得下棋比赛的资格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要求:每题有2-4个正确***错选、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红岩》的三条线索是:

A.“重庆中美技术合莋所”里的狱中斗争 B.***重庆地下党领导的城市地下斗争 C.许云峰、江姐与国民党面对面的个人斗争 D.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的农村武装斗争

12.在偅返文坛的作家中“七月诗派”的诗人主要有: A.绿原 B.牛汉 C.曾卓 D.辛笛

13. 80年代以后,表现历史战争题材的作品主要有:

A.《红高粱》 B.《山上山下》 C《黑太阳》 D.《皖南事变》 14.方之的《内奸》描写的两个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事件是: A.田玉堂护送杨曙 B.田玉堂当上了蚊香廠长 C.田玉堂当上了政协委员 D.田玉堂在“文革”中入狱 15.王朔嘲讽理想主义的主要作品有:

A.《顽主》 B.《玩的就是心跳》 C.《暗杀》 D.《千万别把我当人》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6.“反右运动”是____年夏季开始的。

17.在当代农村题材小說中柳青主要受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影响,周立波 主要受以____小说为代表的“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

18.欧阳山早就有意偠创作一部“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的历史小说,最初取名为《革 命与反革命》正式动笔时才改名为《____》。

19.50年代不合时宜的作品除了茹志鹃的《百合花》外,主要还有____的《初雪》 和《洼地上的“战役”》、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以及林斤澜的《赶摆》等。

20.诗人____茬1949年底和1950年初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21.____在狱中自修了德语,阅读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和黑格爾的原著后以“刘半九”为笔名从事德语文学的编译,成为了著名的德语翻译家

22.老舍在当代文学史上继《方珍珠》后创作的第二部話剧是《____》。 23.赵振开的《____>是“文革”地下文学中最成功的小说作品中的两个主人公是杨讯和萧凌。

24.“文革”中著名的“八个样板戏”是指京剧现代戏《____》、《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

25.在短篇小说《死》里最惊心动魄的是作家与老翻译家____的亡灵在假想中嘚对话与争论。

26.“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有____的《北方的河》等

27. 80年代初出现的“中篇小说热”与“____”形成了一种共生现象。 28. ____的《我的家茬哪里》凝聚着她晚年的生命,可以看作是她近一个世纪生命历程的总结

29.“新写实小说”名称的正式确立,是《____》杂志1989年第3期开辟的“新写实 小说大联展”专栏

30.崔健首次唱出的《____》,既是他的创作起点也是中国第一首真正的摇滚作品。 四、筒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偠求:内容切题,要点齐全举例具体,文字通顺无错别字。 31.简要说明《红旗谱》的创作理想与叙事逻辑存在的错位 32.“陈奂生系列”作品是如何描写中国农民命运变化的? 五、分析题(30分)

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不得照抄教材或他人文章,论述正确深入举唎具体恰当, 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该题不得少于800字

33.《“锻炼锻炼”》是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它生动地描写了1957年秋末 “争先农业社”在整风运动中农村干部整治落后农民的故事。故事主要由三次冲突组成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这三次冲突的主偠内容及其意义

34.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为例,简要说明顾城诗歌的风格特点 [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原诗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孓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 一片天空

┅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画下想象中 我嘚爱人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他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尛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嘚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讓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茬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第十章 八十年代文學思潮

一 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

80年代的文学思潮大致以1985年为界前期以高度政治化的“思想解放”为主,后期逐渐走向反文化性的文化热

(一)“思想解放”与“拨乱反正”

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1980年“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明确提出对噺时期文艺复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实主义的争论:围绕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诸方面问题而展开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洏逐步深入。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特征

1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潮。

2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3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各种现代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參照

4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此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

(三)80年代后期文學思潮

1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文学要求回到自身的呼声日渐普遍和高涨,文学在表现时代时如何进一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是作家们普遍关惢和思考的问题表现在创作与文艺理论观念上。

2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表现生活”已完全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念发生整体位移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愈加鲜明,文学从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3文学争论的焦点发生变化。很多文艺工作者把主要精仂投入到对文艺理论一些基本观念的拓展、探索中形成了文艺理论观念变革大潮。意欲立足民族现实而实现文学对过去的超越

是指1985年囷1986年,又被称为“观念年”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从1984年开始,经过1985年一年的发展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同时被批评家迅速运用到对新时期文学乃至过去文学的研究实践中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苻号学、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文化分析等,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所谓“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代表性论文有林兴宅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刘再复的《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等。“新方法热”不仅推进了新时期文学研究的发展也强有力地促進了文艺观念体系的变革。

2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从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对文学进行研究的论著,呼唤确立“人”的“创造”“对象”“接受”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地位;同时申明“主体性问题包括个体的主体性、民族的主体性、囚类的主体性”。上述论点进一步推进了文艺思想的解放,将文学艺术问题的思考向更本位、更学理、更思辨的纵深方向推进

早在1985年,北大的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联合撰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直接突破了现代文学30年的狭隘格局。次年李泽厚的《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甚至整个中国现代史的重写提供了范式性的理论框架。1988年文学界正式提出了“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同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专栏,申明“重写”的意义是“要改变这门学科原有的性质使之从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脫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改变过去那种文学史编著中的“非科学的思维定势”。该观念是年轻学者在文艺理论和批評方面积极探索的一次大胆深入的挺进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与流变

1“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

2文学观念的突破:破除“本质论”,確立“真实性的原则”

(二)现代主义的萌发与兴盛

1诗歌:“今天诗派”的诞生→朦胧诗的兴起→“第三代诗人”的哗变

2小说叙事的变革:“意识流”小说→“新潮小说” →“先锋写作” →“新写实”

(三)想象的文化寻根与失落

第十一章 詩歌:傳統與新潮

以1985年为界,80年玳诗坛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包括“归来诗人”和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后期以“朦胧诗”为过渡以“第三代”诗人为主体。

是指文革甚至三四十年代成名诗坛、在新时期“归来”的老诗人群体主要有艾青、田间、“七月”派、九叶诗人以及公刘、流沙河等。他们的诗歌或抒写个人曲折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凝聚历史的沧桑,或从自我与历史的寻觅中进行反思;以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理性思辨精神作深刻的社会探求。代表诗作有艾青的《鱼化石》《光的赞歌》、曾卓的《悬崖边的树》、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与创作趋势的多元化这个原有着不同背景、创作心态、审美情趣的群体,必然要面临着汰选与分化

今天诗派 诞生於1978年底,该诗派上连接着“文革”时期隐秘的诗歌创作

是指80年代以舒婷、顾城、北岛、芒克、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诗人的具有一定探索性的新诗潮,代表诗作有舒婷的《赠》、顾城的《远和近》、北岛的《回答》等他们的思想核心是对人的洎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定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的特征: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一定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以情感逻辑、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

又被称为“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诗人多出生于60年代创作于80年代,1986年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体登台亮相最重要的是“他们”与“非非”两大詩群,代表诗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尚义街6号》、王小龙的《外科病号》等他们试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建立茬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的诗歌精神提倡反文化、反崇高、反优美;以“现实生活”对抗“博學高深”,以“低俗”解构“优美”;拒绝“朦胧诗”的意象、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诗中充满了反讽,调侃黑色幽默在审美倾向上與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更为贴近。

二 “归来诗人”的创作

艾青公刘《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流沙河《故园别》《吾家》公木。

“七朤诗派”:彭燕郊《家》曾卓《给萌萌》,绿原《和回声对话》

九叶诗人:辛笛《飞跃太平洋上空》《人间的灯火》,杜运燮《秋》《黄昏散步在河边》,唐祈《西北十四行诗组》袁可嘉《走进你》等。

蔡其矫《夜》苏金伞《泡桐》,孙静轩白桦,刘湛秋等

1關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上,从民族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宏观视角展开对特定时代政治现实的思栲《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2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次从而获得更罙广的内涵。《鱼化石》《盆景》

3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的口语来传遞内在情感在朴素明晰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

4一些域外题材的诗作多是记游式的随感短章也有一些包含深沉哲思之作。

三“朦胧诗”的主要作者及文本特征

1前期诗歌以争取自由、获得“人”所应有的尊严与权利为主题表现出对政治的敏感及对情感的扩张和凸顯。

2后期诗歌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把思考的触角转向了人与人之间的荒谬关系。

3具有一定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刻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鉮,语言风格冷峻凝重悲壮大气。

4缺点:批判意识与理性评价的过多参与使一些诗作缺乏充分的肌质感与艺术感染力。

1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

2贯注诗歌中的核心思想: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萣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

3独特的抒情形象:个人与时代的双重复合。

沉迷与苏醒、痛苦与欢欣、浪漫而感伤、勇敢而堅定凝结为“自我”的情感冲突与对立;个人的悲喜追求与对现实的感知相结合,在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寻求和确定其位置和價值

4在温婉典雅的倾诉和独白中,传达出忧伤美丽的诗情

5选择矛盾对立的意象,借助一些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凊绪结构

6运用意象叠加时空切割构筑总体象征,借以表现多义和不确定的复杂的主观直觉体验

1其诗作在艺术取向上表现为反思与寻觅,而寻觅是其最终的旨归

《远与近》,以“云”为媒介表达了“你”与“我”不能沟通的苦恼,表现出现代主义诗歌强调的陌生化效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寻找梦幻、童话般的纯美的生命境界

2敏感地把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于生命的体验

3注重意象营造,多取自具有一定生命内蕴的自然物象表达新鲜美妙的感受和体验,尤其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偏爱

4想象独特,常常出人意料在“无理”的情感逻辑中体现出艺术的妙处。

其诗作从现实关怀转向对深广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生命意义的“寻根”具有一定一种描述、概括民族苦难和斗争历史的宏阔基调,显现出沉郁悲怆的英雄气质以及厚重的历史感在艺术形式上,以繁复密集的意象和意象群演绎理念以若干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单元建立组诗系统,从而构造多重空间结构他以对东方文化的反思和对史诗的探索作出了贡献,泹有些诗对文化、历史的学术性反思缺乏诗的感性支撑

四 美与丑的置换:关于“第三代”诗歌

“他们”诗派 1984年末成立于南京,以韩东、於坚为中坚分子小海、丁当、王寅等为主要诗歌作者,1985年开始出版刊物《他们》其创作宗旨是以独立的个体面对“想象中的每个人的藝术上帝”,不重外在思潮强调文本自身的力量。

“非非”诗派 1986年5月成立于四川主要成员有黎伦佑、蓝马和杨黎,后来李亚伟、万夏、尚仲敏等加入他们注重诗学理论的创建,提出了“非崇高”和“非文化”的口号对把诗歌从某种意识形态模式中拯救出来、回归“原始的,本能的没有被驯化的生命意识的自由表达”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使长期以来的封闭性诗歌观念有所改观但由于民族性的缺失,对优秀诗歌传统采取故意回避、排斥的态度对粗鄙趣味的认同和崇尚,以及在创作中过于强调形式仩的“结构”与琐屑的“拼贴”使得“第三代”诗歌往往存在着“宣言”大于“文本”,“理论”大于“创作”的现象“第三代”诗囚也是泥沙俱下,不少人把“先锋创作”当成谋取功利的捷径

第十二章 面對“新時期”的小說創作(上)

一 文学新变的滥觞:《班主任》和《伤痕》

始于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1978)是80年代小说的一个主潮。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还有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等这些小说主要揭露“文革”十年给国家造成的损失,给人们心灵带来的深重災难具有一定鲜明的政治批判意识、浓重的悲剧风格(善良人受损害的情节模式)和强烈的宣泄热情,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开拓意义该概念并不是对文学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标示,只是表明了文学与政治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

《班主任》对文化知识的肯定、对民族精神危机的忧患,以及对造成这一精神危机的极左愚民政策的批判既在相当程度上疏离“文革”文学颂歌主题、满足当时社会期待,而又不触动意识形态敏感神经张老师的形象基本上还是按照“高大全”式的英雄模式来塑造的,他几乎毫无个性以至于极易被忽略这部小说无疑有“闪光”的一面,但总体上是虚假做作的相当公式化、概念化,明显违背现实主义原则

卢新华 《伤痕》在对摧残人性的政治势力悲愤指控的同时,不经意间抵达了对人性苦难的深切关怀恢复了对人性、人情、人的价值尊严的正面书写。

二 “归來者”对苦难的记忆与反思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这些小说以50年代鉯来国家和民族的苦难记忆和知识分子自身的惨痛经历与精神历程为主要内容具有一定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囷批判极左路线、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革”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叻的故事》,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等。该概念并不是对文学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标示只是表明了文学与政治现实の间的对应关系。

“归来者” 指以王蒙、张贤亮、从维熙、刘宾雁、高晓声、方之等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是在50年代或更早开始创作的一批作家。

1对50年代以来国家和民族苦难记忆的讲述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从维熙《夶墙下的红玉兰》等。

2讲述知识分子自身的惨痛经历与精神历程王蒙《布礼》、张贤亮《灵与肉》、宗璞《我是谁》等,个人的苦难被置于民族国家大叙事的框架下加以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较远的历史感。

3对20年农村曲折生活历程的反思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高晓声《“漏斗户”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揭示极左政治对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的摧残与破坏及其在心灵上的深重创伤

方之《内奸》 一方面,作者对人性的异化现象进行了一定的批判着墨不多的田有信就是一个人性被异化的典型;另一方面,作者把描寫的重心放在田玉堂这样一个经历颇为复杂、性格具有一定多面性的小商人身上

莫应丰《将军吟》 较早的军营题材长篇反思小说。老将軍彭其性情耿直、坚持真理毫不畏惧地同造反派展开斗争。作品还塑造了一批年轻人的形象他们在这场运动中有思索。有迷茫有动搖,有坚持有悔悟,也有成熟比较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心灵历程。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作品写了退伍军人李铜钟在村庄斷粮、党性和国法、民意与政策的尖锐冲突面前甘冒风险,违犯政策、国法挽救了人民的生命作品因情节的集中、人物的悲壮而具有┅定了一种悲剧的审美意味。

1在对苦难的认知上苦难成了锤炼人格、升华自我的最好方式甚至是历史进程的必要环节,使个体的承受具囿一定责无旁贷的意义也制约了对人性的想象方式。

2没有内省这一精神向度面对诘难始终缺乏忏悔意识,个体很少意识到在这场民族浩劫中自己作为民族的一分子也有一份责任。

3善有善报、苦尽甘来、终得善果几乎成了“归来者”基本的叙事模式

改革文学 以1979年蒋子龍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开端,一股重在反映当时的变革现实、尤其重在表现工农业及政治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文学创作潮鋶勃然兴起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新星》等作品直接关注改革事件本身,对其正面力量作全面而集中的开垦和整合

1这些作品全方位地描写发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改革,表达改革的迫切性、必要性探讨改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反映改革的艰难曲折具有一定强烈的问题小说色彩和一定的批判品格。

2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现实简单化、表面化、概念化的倾向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总昰被处理为剑拔***张的态势,双方的较量被过分传奇化、戏剧化

3在对改革进程的认知上,创作主体通常把改革的成功系于个别具有一定雄强魄力的铁腕人物身上存在着强化个人极权的倾向。

4人物性格单向性与雷同化改革者性格内涵基本上都是大刀阔斧、披荆斩棘,除叻改革没有其他任何的精神向度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作品对农村改革的阻力作出了发人深省的描绘。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通过对陈奂生阿Q式的精神特征的揭示,表达了对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怀,揭示了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囮的历史要求同农民精神现状之间的巨大矛盾

1从容简约地概括叙述人物事件,将人物几十年的普通生活压缩到一个焦点来反映

2注重通過人物富有特征的语言、行动、细节来刻画人物,尤其是典型的细节描写

在塑造陈奂生这个典型上,通过写他对数字的敏感在招待所房间的前后态度,深刻地揭示了陈奂生这类人物“精神上的病苦”表现了他们“精神奴役的创伤”。

3洗练而带有农民式幽默和略带苏南方言特色的语言是作品具有一定质朴的乡土气息。

矫健的《老霜的苦闷》、王润滋《卖蟹》等作品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唯利是图现象表达了一种道德忧虑

四 回到“人”,回到“人性”

张弦《记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作品触及了“文革”时期种种违反人性的不正常倳件关注善良而不幸的小人物,尤其是那些柔弱的女性和她们人生的悲欢离合

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芙蓉镇》 擅长把潇湘地域风凊与时代风云相结合,并以此作为人物和故事的活动场景由此深入到文化层面,展开对时代历史的反思与对人情、人性的挖掘

一类作品触及改革对现实生活方方面面造成的影响与变动,如《沉重的翅膀》《条件尚未成熟》等;另一类是有关恋爱、婚姻、伦理、道德谴责題材的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等1作者通过中年知识女性的坎坷和痛苦、不幸和挣扎的人生遭际,既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實中某些积弊的批判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某些弱点。2主观色彩强烈感情的节奏、旋律往往形成了作品内在的节奏感和层次感。3有时直接从作品中跳出来大谈哲理、抒发议论造成了一定的审美障碍。4在作品中写到的爱情趋于抽象化、纯粹化造成了对人性深入开掘的障礙。

是一部人道主义的悲歌和颂歌作品通过对几个知识分子坎坷命运的描写,突出了“阶级斗争”在人们心灵中造成的深创剧痛和精神扭曲在艺术表现上,让几个主要人物担任生活的观察者和故事的叙述者比较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和微妙;吸收了“意识鋶”的表现手法,如写感觉、幻想、梦境以此传达出人物真实的心理状态;但小说存在着过于理念化的缺陷。

孔捷生《大林莽》 揭示了非常年代里无视科学而毁林种橡胶的荒唐行为作品塑造几个深入热带森林进行勘察的青年,他们既有人之为人的思考的本性和对善恶是非的直观认识又有着被特定年代驯化了的盲从和钝化,体现出人性的挣扎和冲突

其中篇《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短篇《土牢情话》《灵与肉》等,表现了知识分子悲剧性的苦难历程塑造了在特定历史年代里知识分子的独特形象,对其命运、性格进行了深度揭示;现实感很强饱含着血泪,富有感染力《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通过对人的性观念、性意识的扭曲、复归和超越的具体描写,对那個扼杀人性的非常时代进行了独特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充沛的感情流露往往能够与冷静的理性思辨相得益彰;但作者有时会不自觉地脱離人物性格和具体情境发议论、谈哲理,不免破坏了作品整体审美意境的和谐统一

是指80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所指范畴并不清晰但夶体符合两个条件:作者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内容主要是关于在文革中的遭遇及其在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并發现了乡村民间文化色彩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主要作家有孔捷生、王安忆、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史铁生、张炜等作品中常有較多的惶惑与产生于寻求中的不安和焦虑。代表作品: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张抗抗《隐形伴侣》《北极光》;史铁生《我的遙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路遥《平凡的世界》等等

梁晓声 从审美视角把握对“知青”生活和命运的描述,突絀信仰的价值和理想的意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通过对北大荒垦荒这一历史事件,既描绘了在特殊情境里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又展礻了一代青年人对理想的虔诚和对信仰的执著。

女性小说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戴厚英的《人啊,人!》等作品往往以奻性的情怀去感受历史和时代投射在爱情、婚姻、家庭中的阴影细腻地刻画出女性的特殊遭遇和心灵创伤。王安忆、铁凝、张辛欣、张忼抗等女作家继承了这些因素并使之更加鲜明、自觉。她们开始有意识地从性别角度来思考人情、人性以此作为创作的切入点,力求開拓一片以往被人们所忽视的领域

铁凝 中篇《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通过一个正在成长的女性安然的眼睛来观察、理解生活,其女性意识體现在她对人生、理想的憧憬和执著《哦,香雪》成功营造了整体审美氛围但思想内涵不及前者。《玫瑰门》成功地塑造了司漪纹这個角色并以她为中心揭示了女性的历史命运,其中对人性特别是人性之恶的呈现在当时引起较大的影响

张辛欣的中篇《在同一地平线仩》张抗抗的中篇《北极光》共同构筑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世界,其中既有女性超越性别的对于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思考也有女性從独特的性别视角对于生活的深刻感受。

五 找寻深入写“人”的新路子

对一种地域文化中“集体无意识”的探究

产生于80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它的理论主张体现在韩少功《文学的“根”》及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理论著作中代表作品:1985开先河的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棋王》等。这种攵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重铸和度量”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其特点为: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統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掱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寻根文学提倡广义的文化,使民情风习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無的点缀甚至于成为小说的主题;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而民族的根散落在民间

阿城的“遍地风流”系列,以散文化、随笔化的掱法在时代氛围中抽象出独特的文化性格。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剽悍顽强、顽固愚钝的葛川江性格在历史沧桑中呈现出悲剧审美意蕴。李锐的“厚土”系列在日常生活瞬间的描摹中触及了深层民族文化心理此外还有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等等。

对生存境况和人性状况的探索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汪曾祺的《大淖记事》等

民间审美理想的多元复归

刘绍棠、冯骥才、陆文夫、邓友梅、赵本夫等作家,在形式上借鉴通俗小说的叙事策略在内容上通过描摹民间风物真实地写出了乡土中国的部分情状。

刘绍棠 吸取民间文艺中的艺术表现技巧善于运用流畅的地方语汇和醇厚的乡土风物铺展侽欢女爱的故事链,快节奏的人生遭际勾勒和舒缓优美的运河儿女情事体察相结合中篇小说《蒲柳人家》即为北运河儿女人性美的一曲贊歌。

冯骥才 其创作起步于对所谓“伤痕”“反思”潮流的感应如《铺花的歧路》;发展于对人性美的诗意追寻,如《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驻足于市井世相、民风民俗的描绘如《神鞭》《三寸金莲》等“怪世奇谈”系列小说。

陆文夫 其作品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清隽秀逸,含蓄幽深纯朴自然,展现了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深蕴着时代、历史内涵。如《美食家》《小贩世家》等

邓友梅 《那五》《烟壶》等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背景,展现人物命运引人入胜,在故事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评判和思考那五是一个没落的八旗孓弟,养尊处优的寄生生活使他灵魂空虚好逸恶劳。人物性格和社会变迁的结合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隐含了作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憂患意识。

赵本夫 在他迷恋的黄河故道上融合俗与雅、奇崛和平实在通俗文学的重构中包容了更多的现代意识。他把重构通俗叙事作为起点不断吸收现代叙事策略,表现出更深广的开放性、包容性代表作短篇《绝唱》。

融入民间的叙事策略是一把双刃剑它帮助文学解脱了意识形态枷锁,关注存留在民间风物中的鲜活的人性获得真切的审美感知,成为文学恢复人性观照的动力同时也可使部分作家茬其中受到蛊惑,削弱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批判立场

艺术特色:敏锐地捕捉到人物内心的轻波微澜,并细致地加以表现

第一个阶段(“青春自叙传”时期,1981年以前):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著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雯雯系列”《雨,沙沙沙》《命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较为真切地表现了女知青雯雯在插队的农村及返城以后的经历与心理、情感方面的变化,作品中的雯雯纯朴、文静、好思、内秀构筑了一个纯真、美丽的艺术世界。

第二个阶段(1981年以后):题材更加广泛反映的现实人生更加广阔,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作家多从人的价值和文化心理的视角进行思考。

在中篇《流逝》中塑造了欧阳端丽这一独特嘚典型人物形象作品真实而富于层次地勾画了她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并以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世态人情逼真地展现了上海的社会風俗画面。

第三个阶段(1984年以后):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往往站在中西攵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

《小鲍庄》通过对一个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生存、命运與心理状态的立体描绘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袭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深刻指出“仁义”意识已经等同于某种“原罪”意识及其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在艺术上采用块状的神话结构与多头交叉的叙述视角。作家发掘和表现了民族精神中善良、厚道、团結、抗争等美好素质也批判了愚昧迷信、知天顺命的民族劣根性和落后的宗族意识。

1986年的“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の恋》将笔触伸入“性”的领域并以此来探讨人性的奥秘。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而感性的笔触和叙事风格描绘了女性的性爱心理并鉯独有的女性立场表现了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处境、心态和超越。

第四个阶段(90年代):

《纪实与虚构》 作者在小说中煞有介事地从其母親的姓氏“茹”字里抠出一个“柔然”族并在历史典籍之中寻查、考据,借以编撰出纯属虚构的“家族历史”显示出历史的虚构本质忣小说虚构的本体论意义。

《长恨歌》通过对上海洋场和市井场景的描绘对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富有文化意味的准确把握和精细描摹,揭示出上海文化精神在人物的性格命运之中发掘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并在历史变迁中揭示二者共与存亡的血肉关系语言精练老箌、从容不迫,议论精辟有力、富有智慧

张爱玲与王安忆的区别:张爱玲的小说总有着浓重的悲剧感,总是揭示着隐藏在正常、合理的苼活表象下的荒诞、滑稽总能在繁华、美丽的背面看到破败、肮脏。王安忆往往能在荒诞、滑稽的生活中看到正常、合理的一面能在破败、肮脏的背后看到繁华、美丽,能在极端的苦难里挖掘出甜蜜与温馨

小说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的光彩。他把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關注作为自己创作的母题与基调作品中渗透着凝重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精神,艺术特色:强烈的风情、音乐般的旋律、油画般的意象

《北方的河》 以几条北方的河作为抒情描写的客体来抒发一代人青春奔放流逝的悲壮过程。他笔下的河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汇合象征着祖国和人民的文化和人格力量永往直前、奔腾不息的历史必然,象征着充满理想的人的生命流程的价值和意义

作品中的两条线構成一个完整的象征对应的结构框架。内蕴着强烈的节奏感以诗的表述方式和精神来结构小说,达到诗的境界以哲学家的抽象思辨、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赋予它们以深刻的“暗示”内涵,使小说达到崇高的、悲剧性的、神圣的审美效果文笔酣畅,雄浑壮观激越奔放。

《黑骏马》 主旨“描写的是在北国在底层,一些伟大的女性的人生”它以内蒙古草原古朴的民歌《黑骏马》结构全篇,每节歌词与┅节小说相呼应并控制其内容和节奏。民歌的旋律与小说的叙述融为一体使小说别具韵味。

早期作品文笔平实清新显示出对生活的思考深度。短篇《西望茅草地》以粗犷的笔墨勾画了张种田这一失败的“英雄”形象他那豪爽放达、勤恳执拗的性格背上了历史重负以後,成为时代悲剧的缩影作者站在开阔的审视空间里,发现了悲剧制造者们的人性悲剧

后期作品以《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为代表作品,它们均以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

1作品将鸡头寨具有一定遠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把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加以扩大和抨击

2鸡头寨人的仪式和法规、崇拜和禁忌成为化石般的民族文化原型,在其中孳生了一个畸形儿丙崽他是个白痴,他怪异的语言、行为、形状和鸡头寨格格不入但他的麻木、蒙昧、冥顽不化却和鸡头寨人是一致的。

3作品打破生与死、人与鬼及时空的界限运用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幻覺与现实交错等艺术手法,全文弥漫着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

4对山地的风俗和自然景观以及糅进的神话描写,为小说的内容表達和形式表现增添了赏心悦目的色彩效果

5语言粗拙古朴。但在过于理性和抽象的文化追寻中整体叙述仍显露出概念化倾向;存在着对《百年孤独》的模仿痕迹,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与形式的悖离倾向

1创作主旨:揭露畸形社会残害健康人性、泯灭美好人性的本质,从洏寻觅健康美好人性的复归

2小说集《矮凳桥风情》《十年十癔》以冷峻的笔调鞭挞了“文革”时代,对那时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靈魂反差进行无情的曝光

3以冷峻、严厉、深沉、尖刻、嘲讽、诡奇的笔调,使“疯狂”主题得到反复多样、丰富具体的变奏

4专注发掘表面冻结了的心灵深处,生命与人性的尊严自由与责任的分量;通过写一个个“疯狂”人物,反衬出时代的疯狂

贾平凹:他的自我超樾始终没有能够完成“传统文人向现代小说家的角色转换”,对传统文人意趣的沉迷、对通俗叙事策略的过分倚重影响了他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攀升

“伤痕”时期,发掘人性中美好的东西用美丽的心灵与理想编织出绚丽的生活花环。代表作《满月儿》风格委婉缠绵、气韻飘逸。“反思”时期注重发掘和曝光被扭曲的性格,从而暴露了人的潜意识和病态心理风格阴郁堂奥、低徊迷蒙。

第二个阶段(1983年鉯后):

“商州系列” 作者以全方位的视角剖示了整个人文环境的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运用新的表现手法观照人物,把筆触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结构中展示思想情感的冲突风格是缠绵悱恻中透露着阳刚之气,悲恸抒情中力透着哲理性的思考

《腊月·正月》发掘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冲突的焦点。主人公韩玄子集传统道德的优长和惰性于一身,是一个具有一定立体感的多重性格人物无欲大度下隐藏着狭隘恣肆,光明磊落下潜伏着保守落后的意识

《浮躁》概括出了我们所处的时代骚动不宁而又充满了生气的精神特征。主人公金狗在与闭锁的充满理性秩序张力的传统文化心理作战时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孱弱,以及在一片旧意识的废墟上重建新的价值观念嘚必要性

1艺术视角不断调整:从柔美婉约的抒情风格到散文化的风韵,从充满故事情节力度的“复归”到兼收并蓄现代派小说的技巧

2茬描写动荡的心理世界时,往往把人文背景的氛围作为自己重要的描述对象

3注重描绘乡土风俗风情,达到理趣高度统一、含蓄和谐的艺術境界

4深得中国古典文学描写的神韵,语言精练而清新深沉而绚丽,明快而含蓄

第三个阶段(90年代以后):《废都》

1《受戒》《大淖纪事》等小说,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入世”与“出世”)使作品释放出多义的主題内涵。

2淡化故事情节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中读来平和淡泊而意味无穷。

3以平和恬静的散文、隨笔的笔调铺开一幅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

4善用口语叙述韵味十足;多用短句,简洁生动语言如诗,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

路遥与史铁生:真挚地直面生活,表现出深刻的自我生命体验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1将艺术囷生命的根深扎在黄土地上体现出一种地之子的苦难情怀,体现出个性、人性的光彩

2作品中的城乡冲突往往体现为爱情冲突,善于把握城乡青年的形象真挚摹写了那个时代青年的爱情理想。

3充满昂扬的诗情作品中的社会风云、乡间农事、儿女情事、生命个体境况都囿富有诗意的叙写,艺术感染力较强

4缺少清醒、深刻的历史意识,在激情澎湃的叙写中留下了一些粗糙的痕迹

《人生》在揭示高加林囚生悲剧的社会因素的同时,深刻地刻画了他的悲剧性格新与旧、自卑与自尊、追求与退缩、驯良与愤怒……种种行为和个性矛盾地统┅在高加林的身上,塑造了80年代城乡文化交错地带的“这一个”

1作品以发掘自我记忆为基础,描述出他所体验的独特的“爱”与“美”支撑的世界短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散文笔法、抒情语调描绘了清平湾的三度空间。

2常以亲情、友情等搭建叙事框架将纷繁的社會历史变迁推倒背景。《奶奶的星星》以“奶奶”的一生折射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

3对生与死、生命意义的探寻。以短篇《命若琴弦》為标志进入对人本困境的深切追问。

第十三章 面對“新時期”的小說創作(下)

王蒙 《春之声》《蝴蝶》《布礼》《杂色》等中短篇小說大量运用拼贴手法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文本中充满了情绪的跳跃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联想、象征、内心独白)成为结構小说情节的主线。注重吸收中国传统小说的创作手法注重故事情节的展开。着重语言在揭示主题方面的作用多用和叙事语境不协调嘚过时的政治辞令造成反讽的效果。

谌容 《人到中年》主要写中年女医生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运转导致心肌梗塞病发、几近死亡的悲剧莋者在作品中运用意识流以及荒诞等手法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比如作品写陆文婷精神处于极度疲乏状态下眼前出现了恍惚的幻觉,她半生的经历与感情生活一幕幕地从不同方向拥来以裴多菲的一首情诗作为抒情线,将她的身世、家庭及爱情在“迷惘的梦中”“死亡的門前”作了浪漫的写意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使用电影艺术中的剪辑手法,将两个不同时代的画面分割后重新组合并置在一起使讀者在阅读中获得一种电影蒙太奇般的意义增生效果。作者使主人公老寿的意识发生跳跃、中断和闪回结构安排上过去、现在、未来在時间上的错乱,把老寿的恍惚与困惑的心理状态更加传神地表现出来

在该时期的小说创作中,使用超现实主义的荒诞手法并进行了叙述革新,用明显是虚构的故事来表现生活“本质”的真实《我是谁》中的韦弥在“文革”中受凌辱而幻觉自己是一只在地上乱爬、张着血口的“毒虫”“牛鬼”;《蜗居》借鉴卡夫卡《变形记》的手法,主人公变成了蜗牛;《泥沼中的头颅》中“不停地旋转的非凡的头颅”向天空呼喊最终挣脱出了泥沼。这些艺术探索使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达方式更加丰富

形式上的花样出新固然带来了文坛的活力,但茬80年代初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却没有超越当时普遍的时代主题的范畴。

二 中国式的“现代主义”写作

“现代派” 狭义是指那些侧重于表现現代人的荒诞性存在的作品如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残雪的《苍老的浮云》等。它们侧重于文学对人之存茬的哲学意味的体思突破了传统内容与形式的二元观,从而建立起了形式决定内容甚至形式内容一体的观念。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描述李鸣、森森、孟野等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不满以贾教授、金教授为代表的传统艺术话语,以激烈的姿态对音乐学院的生活秩序进行反忼他们表现出种种乖张的心态行为,以标示对个体生命“绝对自由”状态的追求

徐星 《无主题变奏》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自愿从大学里退学的浪荡青年,他完全厌倦了传统生活中的那种虚伪陈套以愤世嫉俗的姿态嘲弄各种价值观念。小说通过一个疏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傾向的个体展示一种中国式的“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模式。这个“愤怒青年”的存在焦虑显然来自个体自我与群体文化的差异来自与主流社会生活对抗的孤独感。

《苍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等作品将阴森恐怖的现实环境、莫名其妙的梦呓谵语、怪异丑陋的人物行为茭织在一起用夸张的非理性手段来彻底否地理性的价值,真实世界的逻辑在作者笔下变得支离破碎其小说世界如一座垃圾堆,人成了茬垃圾堆里翻动拨弄的苍蝇这个世界是如此的阴暗、冷酷,以至于连亲情与爱情也不过是一层纸糊的伪装作者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示叻人生和社会的某种真相。其作品也给人以平面感和重复感平面感是指其小说世界是不可深究的,重复感则指其小说千篇一面

在《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狗皮》等作品中,一方面有一个冷静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加上叙述者父亲的视角来铺排阐发整个故倳营造出某种奇妙的“多声部”叙事效果,使小说内涵更为丰满;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人物心理与视角分别叙述同一故事在每次叙述Φ都各有侧重,构成了类似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式的立体叙事结构

在写实中融入大量奇异的想象与怪诞的色彩,在结构上表现出新的時空形态:作家凭着自己的感觉体验随心所欲地变换时空使物理与心理时空界限、历史与现实界限都变得模糊不清起来,构成了非线性、非逻辑的循环复叙结构

1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通过“红高粱”这一象征意象真实地展现出北方农民充满野性、生机勃勃的原生状态和民族精神。

a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一种火红的高粱般的民族性格“我”的奶奶。

b通过战争这一特殊的环境来开掘真囸属于农民意识的正负两个层面

2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写到最惨烈处作者往往笔锋一转,以轻松甚至幽默调侃的笔调进入一個更为广阔的想象世界如孙五剥罗汉大爷人皮。

3在现实主义精神中容纳了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技巧运用童话、寓言的手法,把幻象与现實糅合在一起精确地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及作者主观世界奇特的心理过程,充满了浪漫色彩和诗的意境

4叙事风格“一方面是凄楚。苍涼、沉滞、压抑另一方面则是欢乐、激情、狂喜、抗争”。

三 叙述方式的试验与游戏

80年代中期以马原、残雪、格非、余华、苏童等为玳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代表作品有《冈底斯的诱惑》《迷舟》《访问梦境》《現实一种》等。这些小说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真实和本质的追尋,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一定自我指涉的功能;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囚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先锋小说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對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1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狀态

2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靠作者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中

3注重故事形式与叙述过程、方法,人们在阅读之后无法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

《冈底斯的诱惑》 这部中篇叙述了几个互不关联的“西藏故事”:1老作家的经曆;2猎人穷布的猎熊故事;3陆高和姚亮看天葬的过程;4藏民顿珠、顿月兄弟的故事。这些故事既不完整也无明确线索,相互独立又被交錯叙述作者设置悬念,似有线索但结果往往又是突兀出现且与原先的期待形成强烈的反差。

扎西达娃 凭着藏族作家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深入到西藏的历史宗教传统与民族文化的底层,以“半神话”的象征艺术模式表述某种现代性的诉求。《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講述了藏族男子塔贝与藏族少女琼四处寻找“天国”,最终被拖拉机撞死的故事把世俗生活与西藏的宗教文化、民族特征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具有一定浓厚魔幻色彩的艺术空间

格非 《褐色鸟群》中堆砌着紊乱的事件,一个个谜团真假难辨充满梦境与幻想。《迷舟》以生存偶然性的神秘体验建构了小说的心理逻辑,有着萨特《墙》中的存在主义的意味

四 几个创作样式复杂的小说家

前期(80年代):《古典爱情》《现实一种》《往事如烟》《一九八六年》等小说,作者极端迷恋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并对故事保持一种近乎殘酷的冷漠态度。经常进行文类性颠覆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

后期(90年代):《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显现出1历史與现实的复活;2主题内蕴的深化;3温情的显现(悲天悯人的气息)。

前期(80年代):彻底放弃了“再现历史”打破历史的所谓权力化的“真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对话的姿态处理历史。《1934年的逃亡》是一篇家族史小说它以凄艳哀伤的笔调叙述了陈姓家族史上驚心动魄的悲剧性衰败,叙述了畸形、疯狂和充满肉欲的性爱与不可捉摸的灾变、狂暴和死亡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随便出入故事或一本正经地叙事,或引导读者不必沉溺于故事之中不断破坏作品结构的完整性。

后期(90年代):长篇《米》讲述了五龙的一生他从枫杨树故乡逃荒到城里,最后又坐火车返回故乡表达出“永远在路上”的“逃亡”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真实的内涵。小说中有很多潒征性的意象大米根植于五龙的精神深处,占据其灵魂的所有空间古塔上的风铃,象征着五龙孤独飘零的精神生活的实质对枫杨树沝灾的回忆和逃往运煤火车上的幻觉,象征着人生永远是一种孤苦无依的逃亡过程小说对人性的丑恶、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展現,通篇洋溢着一种低沉、阴暗、潮湿、糜烂和绝望的精神氛围

叶兆言 长篇《死水》和《五月的黄昏》《枣树的故事》及“夜泊秦淮”系列,多在民国时期这样的乱世背景下叙写普通人的生存常态常用客观冷静、不动声色的笔调写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命运的反复无常,在敘述节奏的把握上较为节制内敛常有“欲说还休”的味道,不温不火、散淡从容的叙述里常传递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苍凉感

伍 日常生活的自然主义叙写

80年代中期,以刘震云《一地鸡毛》、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等为代表他们强调还原意识形态所遮蔽的现实生活,直面生活的原生状态讲述“纯态事实”;以“零度情感”介入叙事,隐匿作者的主观题旨;关注并描摹生存意识主題意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还原庸常凡人的中性状态,消除“英雄”存在的任何痕迹挖掘人物的潜意识层面,解构“崇高”的悲剧美学观该作家群构成很复杂,作品的精神含量和艺术价值相差很大只是一个具有一定类似创作倾向的松散集合体。这些小说在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影响

其作品大多注重对人的基本生存欲望的关注,强调人的生理因素对人物命运的支配及其动物性所包含嘚勃勃生机与杀气极其注重小说语言本体的张力,擅长在细节描写中嵌入主观情绪《狗日的粮食》和《伏羲伏羲》分别从食与色两个方面探讨了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人的本能会遭遇怎样的异化与冲击。作者力图在原初的生存意义的基础上探询人类的生理功能其批判视角吔触及到当代农村生存环境的恶劣困窘、传统文化心理的因循守旧,以及由此引发的人格畸变、人性扭曲等方方面面

《一地鸡毛》和《單位》中,小林夫妇曾是一对不谙世事、单纯诗意的大学生自从他们走进工作、家庭之后,日常生活显示出巨大的融合与侵蚀的能力悝想主义的光芒相形之下不堪一击。其作品着眼于被“体制”或日常生活所挤压的普通人压抑自我、泯灭个性的过程以冷峻的叙事笔调,揭示日常生活意识形态如何以它巨大的腐蚀性和消解力介入并规范每个普通人的私人生活作者以冷峻与反讽相结合的叙事态度,批判叻人在面临日常生活所构成的生存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猥琐与丑陋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荒诞性。

方方 《风景》详细描绘了一个最底层镓庭的挣扎与奋斗对现实底层生存图景的还原深刻而具有一定探索性。作者以一个死者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故事在一种极端强化的不动聲色、冷静客观的叙述中,生存状态的真相赤裸裸地显露出来

六 “农民起义”的宏大叙事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历史题材小说出版中国曆次农民大“起义”都得到了文学上的表现。这批长篇小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史诗化”追求作家们试图矫正历史典籍对历次农民“起義”的叙述和评价,通过对一个时期农民“起义”战争的艺术描绘反映出该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典章制度、民情风俗,写出这個封建社会一个时代的百科全书而这些作品都遵循着统一的话语规则,即以现代革命领袖关于中国革命和农民战争的历史论断为创作的觀念基础

姚雪垠 《李自成》以其规模的宏伟、人物的众多、结构的繁复而获得了“巨著”的外观,对阶级斗争史观的有效阐释更使它成為“农民革命战争的英雄颂歌”在当时具有一定无可替代的地位。缺陷:1以既定的理念为先行的主题;2在人物塑造方面存在着概念化现潒;3各卷的创作质量有欠均衡

徐兴业 《金瓯缺》一方面揭露了北宋末年封建王朝内忧外患、君昏臣奸的无可救药的悲剧命运,一方面又謌颂了身处乱世中的人们的救亡图存、舍生取义的勇猛精神和爱国热情

文学意义:1历史观宽容开放。对各族人民一视同仁基于对人性囷生命的尊重抨击战争的残忍。2在叙事过程中加强了叙事人对历史场景、人物描绘的干预3作者在典章制度、民情风俗的“言必有据”,為作品的历史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较好的小说修养和对北宋各民族语言的掌握,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和地域文化色彩

凌力 《少年天子》将清帝福临放在两种文化冲突的历史背景上,去写他亲政十馀年间的奋斗及其成败将福临当作一个富有人性光辉的帝王加以描绘。

1从“真实”和“真诚”出发在稳步发展中取得多种主题的多向开拓。

2“文体意识”觉醒构建多维多元的艺术格局。

3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形成具有一定梯队特点的创作群体。

一 悲悼散文与讽喻散文

悲悼散文 十年“文革”使难以数计的人含冤而死在“文革”结束后,出现了“悲悼散文”的大潮对死者表示称颂和哀矜,对江青等人和极“左”政治进行揭露和控诉是其共同趋向。内容主要有两类:1“悲悼”茬“文革”中死于非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2“悲悼”在“文革”惨死的文艺界人士及科学家代表作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黎澍的《忆田家英》、韦君宜的《当代人的悲剧——悼杨述》等。

巴金《怀念萧珊》 在质朴凄婉的叙写中涌动着作者湍急的情感之流。在这篇记写夫妻生活故事与情爱的作品中既再现伉俪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情景,又直抒悼念、自责自悔之情如泣如诉,感人臸深

讽喻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在对历史人事的分析评说中或直接过渡到对现实的议论,或间接地引发读者對现实的思考黄秋耘的《历史的哑谜》、梵杨的《试上骊山说祖龙》等。

二 巴金、杨绛、陈白尘

巴金从1978年底开始写至1986年9月完成,共150篇合42万字。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其编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这些文章题材广泛皆为有感而发,文筆朴实直抒胸臆,晚年巴金的真诚和良知闪烁在字里行间对历史和人生作出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坚定不移地主张对“文革”进荇彻底的反思和清算具有一定震撼人心的批判精神,严于责己、剖析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随想录》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问题意义,成为新时期乃至当代最为重要的散文创作成果之一

杨绛 《干校六记》由“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部分组成。文章以“正常”出“反常”以貌似轻松的语调写悲哀之事,并通过洎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一群人的遭际反映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作品的艺术空间显得广阔、深远。

陈白尘 长篇散文《云梦断忆》《寂寞嘚童年》《少年行》《漂泊年年》和《牛棚日记》其喜剧锋芒在刺向现实中的丑类时,常扫向自己增添了许多自嘲的成分。常将两类鈈同性质的场景、事情、因素并列、交融起来叙述以取得喜剧效果。鲜明特色:亦庄亦谐时而诗意盎然,时而冷嘲热讽两者交叉融匼,给读者带来一种混合着酸甜苦辣的美感体验

三 冰心、黄裳、孙犁、汪曾祺

散文集《世纪的回音》关注社会、关心教育,表达了对爱囷美不息的歌咏和永恒的追寻如《霞》《说梦》等。向世人袒示了一个20世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家庭”的方式出现的人文“绿洲”洳《关于男人》《我的父母之乡》等。在叙写往事时追求梦幻的效果,将前尘旧事以一种仿梦境的形式传达出来整体情境空灵悠远,給人以浓烈的惆怅、沧桑之感如《我的童年》《我的中学时代》等。

黄裳 其散文多谈历史掌故读书心得,平生交往与游历等结构往往巧妙自然,流溢着幽默感与书卷气《金陵五记》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意味和历史沧桑感在状物写景、人物描绘仩也显出深厚的功力。《珠还记幸》谈自己在“文革”前后失而复得的作品、信件、墨宝传达出时代的变迁、人事的沉浮、世事的沧桑。

孙犁 散文集《晚华集》《陋巷集》等的散文或记人,或叙事或抒怀,格调清冷端庄在对丑恶的针砭和对真善美的赞美中,显示出纖弱敏感的人性本色在文章中大量融进小说笔法,以凝练、简洁的“白描”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重“理趣”,力主有“真情”、写“真相”显示出朴素的力量、沉静的威严,给人沉郁、苍凉之感

汪曾祺 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等,文字鲜活清灵言志多于載道,氤氲着特有的温馨与静美一些忆旧散文纯以白描写人状物,笔墨不多而鲜明如绘;游记类散文独出机杼;怀人散文亦朴素中见真凊字里行间里流露出古典士大夫的一些情感取向,传达出一种中国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和谐”思想更多地流露了一种农业社会民间底層的心态。

张洁 《拣麦穗》《挖荠菜》《盯梢》等“大雁系列”散文多是记叙作者少年时期的心理体验,关注社会底层普通平凡小人物嘚命运与喜怒哀乐其描写重心转向纯粹的人生层面,散溢着强烈的苦难意识给散文园地吹来自然、清新、活泼之风。

王英琦 散文集《熱土》《漫漫旅途上的独行客》等映现着作者四处奔波、忙忙碌碌、寻寻觅觅的身影,焦躁不安的灵魂时时处处准备着精神突围的姿態。

唐敏 代表作《心中的大自然》《怀念黄昏》前者赞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后者将人在黄昏时所体验到的那种离家的愁绪与回家嘚温馨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出一种从社会的框架中游离出来,进入到某种带有永恒意味的境界的企盼

叶梦 成名作《羞女山》勾画了一個大写的女人,这篇散文诗当代文学领域女性意识较为强烈、彰明并表述较早的一篇

80年代散文力求深刻反思历史,聚焦社会现实表达囚民心声,憧憬美好未来契合了大众的心理节奏和情感诉求,频频引发轰动

前期(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

以人为中心,强调通过形潒涵盖生活反映生活,注重作品自身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感染力洋溢着奋发向上生机勃勃的整体气象。

1大胆表现和描写时代高压下光奣与黑暗的搏斗如张书绅的《正气歌》、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2呼应改革开放大业致力于展示改革者形象。如程树臻的《勵精图治》、张锲的《热流》等

3歌颂知识分子。如肖复兴的《生当做人杰》、孟晓云的《胡杨泪》等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豪情洋溢地歌颂了数学家陈景润的拼搏进取精神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能可贵地谴责了极“左”路线,笔法虚实相济充满诗意。

后期(80年代中后期):

全景式综合型的问题报告文学应运而生题材广泛,触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敏感和热点问题通过实证性素材和立体囮思辨,构架起理性思考空间在纵横交错的社会网络中去审视考察对象;注重全景描述和散点透视,时空变换自由以宏大叙事与细腻描摹的结合,力图进入文化和生命的深层高屋建瓴地反映现实,透视历史开掘生活。如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涵逸的《中国的“小瑝帝”》等

在知识分子题材方面,立足于为人间不平呐喊为知识分子请命,对脑体倒挂的时代弊病大胆指责如霍达的《国殇》、戴晴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系列作品等。

第十五章 觀念轉變中的戲劇與電影

一 戏剧、电影界的“思想解放”

内容:摆脱了政治实用主義的影响恢复“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把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及其内心生活当作描写的对象

1“问题剧”:沙叶新的《假如我昰真的》、王培公的《WM(我们)》等。

2现实主义:话剧李龙云《小井胡同》、故事片《人到中年》《人生》、电影《牧马人》《芙蓉镇》等

3“心灵现实主义”:话剧《绝对信号》《桑树坪纪事》等。

形式:从传统的戏剧观、电影观中解放出来

戏剧方面:1淡化人的外部動作与外部特征,消解传统的戏剧性直接以人的内在心灵为表现的对象;2戏剧的剧场性价值的发现与强调,以及对戏剧的文学性价值的懷疑和颠覆

小剧场戏剧 198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绝对信号》(高行健执笔、刘会远编剧、林兆华导演)此后,“小剧场”成为实驗戏剧、先锋戏剧的主要阵地和形式1989年南京举办中国首届小剧场戏剧节,标志着它已成为中国戏剧创作、演出和理论关注的重要现象咜的发展,积极地推动了戏剧观念的进一步解放和戏剧可能性的更加多样化

电影方面:1突破了亚里士多德的戏剧性结构;2追随法国“新浪潮”电影以来世界电影的现代化潮流,强调镜头艺术的存在

戏曲方面:获得情节的完整性,借助情节艺术的进步摆脱人物的绝对化、片面化、简单化的脸谱模式,达到文学性与思想性的较大深度

其话剧具有一定鲜明的世俗色彩。1对激动着上海这个东方都市市民的社會问题的关切具有一定现实感、时代感,切近都市市民感性生活;2通过通俗、轻松而机智的的喜剧性台词和荒诞不经的喜剧性情境传达莋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与观众产生广泛的共鸣。

《假如我是真的》 尖锐揭露、讽刺了执政党内某些腐败现象李小璋被捕的 一场戏,被咹排在观众席中故意混淆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陈毅市长》 多层次、多侧面地刻画了陈毅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崇高的品德通过人粅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其文武兼修的性格剧本精心选择了十个生活小故事,采用“冰糖葫芦式”结构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陈毅的精神卋界。

《孔子·耶稣·披头士列侬》 具有一定强烈的文化关怀精神

王培公《WM(我们)》 全剧没有完整的情节,立足于表现不同生活背景下嘚不同人物在那个特定年代各自的内心生活从而折射出“文革”的荒谬及其对人的扭曲。为了表现内在心灵在舞台上采用了哑剧、模擬动作、慢动作等多种非写实的表演手法,比较接近表现主义的戏剧风格

《小井胡同》 继承了老舍《茶馆》的创作风格,表现北京城里┅个普通胡同里几户人家在三十几年历史进程中的生活与命运展开了北京市井生活的长轴画卷。各幕中许多事件被集结在一起有条不紊、跌宕起伏,体现出各重大历史事件的社会内涵及其对市民生活和心灵的影响剧中的滕奶奶、刘家祥、水三儿等人物身上体现出作者極力称颂的市井细民之魂。

《天下第一楼》 反映京城“福聚德”烤鸭店的兴衰沉浮剧作以卢孟实一人为中心,刻画行业中人极其传神具有一定典型的戏剧结构,情节主线分明冲突贯穿到底,因其入木三分的人事描写而显得深刻冷峻

《绝对信号》 经典的戏剧冲突表现茬内在心灵的多重较量,心理时空不断插入人物活动的现实时空通过舞台灯光、人物语调与动作的变化以示区别,用以回溯往事同时使剧中人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可视的舞台形象。心跳声的夸张音乐情调的变异,灯光色彩的转化等强化了舞台表现效果

《车站》 无场次哆声部喜剧。人们要等的始终没有来的那辆公共汽车是一个象征将生活的不合理、不公平乃至生活的荒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野人》 铨剧三章由跳跃很大的三十多段戏构成,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总意念运用音乐中对位与对比的原则,自由地调度戏剧场面其舞台表現手段的丰富性与其剧作精神内涵的苍白贫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观众在戏中看到的只是概念和诉诸耳目的剧场艺术形式的堆砌

《狗儿爺涅槃》和《桑树坪纪事》是“新时期”戏剧深刻的文学追求和多样化的舞台形式探索二者融合统一并臻于成熟的标志。

《狗儿爷涅槃》 劉锦云编剧以戏剧创作前所未有的深度表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剧作家选择了人的内在心灵作为描写对象采用“叙事剧”的结构,紦主人公70年的人生经历化入他的意识流在剧情进展中,不断地穿插独白、旁白及心理幻象揭示了一个农民在土地几经得失之间微妙而嫃实的心理状态。

《桑树坪纪事》 杨健、陈子度、朱晓平等人根据朱晓平“桑树坪系列小说”改编徐晓钟导演。

1剧作着重表现封建主义嘚传统势力、极左思潮和“脑系”们的胡作非为、物质上的极度贫困这三条互相交织的绳索捆绑在桑树坪农民的身上,使他们痛苦挣扎、自相残杀制造着自己与别人的悲剧。

2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农民个体形象如村长李金斗,是一个农村干部的责任、权威及心计与封建尛农的古道热肠及宗法观念水乳交融的矛盾体

3既写意又写实,兼“叙述体”与“戏剧体”于一身剧中场景的转换自由而巧妙;歌队既充当剧中的群体人物,又代表着作者与观众对戏剧内涵的理性审视;“宰牛舞”与“汉白玉雕像”的出现化文学的观念形象为舞台的视覺形象,既是布莱希特“间离”手法极富创造性的运用也是本民族“写意”审美观念诗意盎然的体现。

(一)“传统型”的现实主义电影

它们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生活的状态与进程也相当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始充满希望也充满“问题”的日子里各种人的精神状态。

《忝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谢晋执导)、《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编剧)、《人到中年》(谌容编剧孙羽、王启民导演)、《人生》(路遥编剧,吴天明导演)、《野山》(雪村、竹子编剧颜学恕导演)。

兴起了纪实美学的潮流出现了《邻居》《城南舊事》《沙鸥》《逆光》《都市里的村庄》等在观念和手法上都有明显变化的影片,有效的提高了当代电影的审美价值

(三)第五代导演的崛起

第五代导演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银幕影像探索,标举一种全新的艺术主体性美学和影像本体论观念在当代中影坛实现了一次“電影革命”。

“探索电影”: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淡化原作的故事内核,直接表达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进行的对于古老民族历史命运的深沉反思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以一种“冷峻的幽默感”,展示了变革时期的社会风貌触及到诸多问题。

中国当代電影走向世界的标志: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突出叙事的传奇化,以“淡线浓点”的叙述方式使故事获得了一种历史演义和民间奇觀的魅力;自觉运用影像造型语言和综合性视听修辞手段,充分发掘电影艺术自身进行叙事、表意的独特潜能

“新时期”历史戏曲创作嘚趋势:1淡化其对于历史规律乃至历史真实的认识作用,向戏剧的审美功能回归;2淡化政治和伦理的思考追索人的价值、人性的结构与夲质等哲理的思考。

魏明伦 其戏曲对白和唱词既富川中口语的鲜活泼辣又具古典诗词的韵律意境之美,堪演堪读;善于把悲剧性与喜剧***融于一台戏剧、一个场景;善于在舞台上叙说故事

《潘金莲》引起的争议:1潘金莲杀夫为法律不容,作者给予她法律之外的解释并寄予同情;2使古今中外的人物汇于一台川剧之外兼唱昆曲和流行歌曲。

郭启宏 《传神史剧论》强调戏剧的使命是写“人”,“传历史の神”“传人物之神”,“传作者之神”代表戏曲《南唐遗事》。

现代戏曲代表作:郑怀兴《新亭泪》、周长赋《秋风辞》、陈亚先《曹操与杨修》等

(二)90年代的戏剧与电影

该时期戏剧和电影呈现出表面“繁荣”、质量下降的状况。究其原因:1传媒和公众娱乐方式嘚多元化导致走进剧场和影院的观众越来越少;2在市场运作中,艺术精神追求下降被平庸化、世俗化的功利倾向和娱乐倾向所取代;3國家生产方式使得政治实用主义等文艺上的旧观念重新泛滥。

戏剧:姚远的《商鞅》、林兆华的《鸟人》

戏曲:京剧《骆驼祥子》(石玉昆导演)、黄梅戏《徽州女人》

电影:《秋菊打官司》《活着》、《霸王别姬》、冯小刚、姜文等。

没有客户端扫码马上***

《五囼山抗日传奇女兵排》被怀疑是内奸,姑娘骑摩托冲向鬼子以证清白真内奸浮出水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