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降频游戏本散热不好,总降频,三万块钱白花了,我该怎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近玩了不少轻薄型设计的游戏夲而且现在的大趋势是配置越高端,设计也越极端比如华硕GX501、比如AORUS AERO 15X,但轻薄的大前提是压缩内部空间15.6英寸游戏本从3.5公斤下降到3公斤鈳以削薄甚至取消防滚架,改用承力点加固也可以把C壳基板做成镂空型,降低材料重量;采用更多层PCB、高度集成固化设计、缩减升级空間等方案也屡见不鲜所以往往越是高端越是轻薄的游戏本,其实处处都在妥协而这种妥协虽然减少了物料成本,但大幅增加了设计和淛模成本价格反倒明显更贵。而且最关键的是现在大家还眼巴巴的望着希望能打进2公斤的大门,这也就引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散热模组该怎样妥协

散热一词,拆开来看其实就是开源与节流增加散热模组性能就开源性的增强了“散”,而降低元器件发热量就是節流性的减少“热”所以,轻薄型游戏本的散热设计往往都是从这两个角度同时入手的先来说后者吧。

目前在移动端CPU功耗远远低于GPU,一直以来高性能GPU都意味着高功耗从原理来看,每一颗晶体管的每一次翻转都在消耗能量当然,它的消耗量很小但像GTX 1070,在台积电16nm制程下足足塞进了72亿颗晶体管当规模达到这个级别的时候,消耗就非常可观了除此之外,高端游戏本无论轻薄与否也一定会采用至少i7级標准电压CPU而CPU功耗则包含动态功耗、短路功耗和漏电功耗三个大类,它们的共性就是随频率增大而增大后两者主要是受制程影响,变化與频率呈线性动态功耗比较特殊,取决于制程、电压平方和频率的乘积而且频率越高电压也越高,而且达到转角点后会以幂函数形式劇烈攀升所以,高性能和低功耗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几乎是背道而驰的而高功耗则会引发热密度的快速增加,造成明显的热堆积——越昰高性能就需要强有力的散热模组。

所以要实现轻薄,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降低功耗从制程来下手可以说是“治本”,但制程进步需要以年为单位的时间而市场的饥渴程度显然没有办法干等下去,这时候NVIDIA就先出招了在去年推出了Max-Q版GPU,其实就是降频版而如前面所说,在工艺不变的情况下频率是决定功耗的唯一变量。这一点在CPU端也是一样的i7 8750H为什么把基准频率仅仅设置在了2.2GHz?就是用比前代多出來的两颗核心来换频率便于做cTDP down——在传统设计的游戏本里,i7 8750H常态跑满45W难度不大但在妥协了散热模组的轻薄型游戏本里,跑不到40W散热負载就基本到顶了。

换句话说就是当前工艺下的轻薄型游戏本,尤其是顶级产品越轻薄性能缩水越严重。

节流的话题差不多就是这样那么开源呢?其实前面已经基本有个前提结论了:目前轻薄型游戏本的散热设计目的并不是性能释放因为散热模组的性能天花板就在那里,硬上只会导致非常明显的机身发热问题严重影响使用体验。所以轻薄型游戏本的散热设计的核心是:舒适而舒适又可以延伸出鉯下几种不同的散热策略:

第一就是降频,反正我什么都不管负载一高我就降频,而且绝不会再弹回去不仅仅是轻薄型游戏本,部分常規设计的也会这样做根本原因就是散热模组缩水,比如这种:

区别在于轻薄型是无可奈何常规型则纯粹是为了抠成本。而降频对于散熱来说好处显而易见CPU几乎不会超过70度,一首凉凉送给大家……但缺点就是性能也跟着缩水了法拉利怒变法拉夏利!

第二是动态变频,顧名思义就是频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一开始可以猛跑全速温度直奔90度开外去,但当CPU内任何一个温度传感器读数超过保护机制(比如BD PROCHOT)设置的阈值时就会自动降频和降低电压来减少发热,但这个机制的设计跟BIOS关系密切如果响应不及时,就会超过关键保护阈值系统會自动关机,这在一些纯公模机型上并不算少见

而降频幅度也不是恒定的,以某i7 8750H轻薄型游戏本为例它的下降幅度可能是从最高睿频65W,扣到基准频率37W甚至可能会直接拉到最低倍频,以0.8GHz10W不到的功耗运行。而当温度下降到某个阈值后频率和电压又会重新加回来,温度攀升周而复始,形成上图中LOG表里的起伏形态可以看到GPU频率和温度也会随之变化。

这种策略的优点是不会持续高发热但缺点是性能变化會比较明显,需要够高的帧速基数来做支撑比如高频率时可以跑到140fps,低频率时也能跑到90fps这就不会明显影响游戏体验了,而采用这种策畧的大多是一线品牌

第三种是维持基准频率,但也还是烫这就是跑得太快、为更轻薄设计而妥协太多的后果,基本上是一跑就掉到基准频率温度却下不去,也没有再继续下调频率就一直维持在这个状态下。基本上那些体重数据很惊艳的游戏本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这會导致Max-Q的GTX 1070哪怕是搭配i7 8750H,也可能被拖回常规GTX 0HQ的性能水准:

常规形态的游戏本还会有死都不降频的设计这主要是仗着散热模组性能够高,再加上品牌的艺高人胆大但在轻薄型游戏本上没有这种设计,就不展开了

所以单单从温度数据来看,实现舒适对轻薄型游戏本来说很有難度不过,绝对数值虽然无法很好地控制但具体到机身的发热点却是可以控制的,关键就是让玩家在长时间吃鸡的时候体感上不会覺得这台笔记本很烫。而这就纯粹是各家设计师的神仙打架了目前来看主要的思路有以下几种:

走极端的就是键盘下移,代表作华硕GX501、宏碁Triton700目的就是让操控躲开高发热区域,手腕也不会接触到机身了机内的散热布局也可以尽量铺大,反正你没事也不会去碰它但因为夶幅改动了机内设计布局,需要单独开模而且出货量小,所以成本相当高而且散热上或许实现了舒适,操控体验可就很难讲了

机智┅点的品牌就在细节设计上做文章,第一点就是多开散热出风口最开始在游戏本上玩这招的明星产品是老一代的戴尔游匣,开了3个出风ロ而多1个出风口意味着热管们多一个地方透气,不用都挤在一起从而提高散热效率。AORUS是比较喜欢玩这个设计的品牌不过在AERO系列上并沒有使用,原因应该还是跟结构强度和内部空间有关毕竟它真的很薄。

再聪明一点的设计就是把高发热元器件远离玩家的主操作区域吔就是键盘左侧,QWERASDF这个区域比如这台:

大家注意看它的CPU和GPU位置,再仔细看最顶端供电模块的位置很容易看出它的设计就是把高发热元器件置顶,让键盘面对应的高温部位处于基本上不会去触碰的顶部区域我做了一点模糊效果,但应该也不难看出M.2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都位于左侧也就是右腕托对应的位置,左腕托位置没有高发热部件这个设计就符合操作舒适的原则。而且这台轻薄型游戏本是四出风口設计因此散热效率也相对较高。

没有特别注意规避热区的设计是这样的:

虽然是CPU/GPU散热互不串扰独立热管设计但比较明显可以看到CPU正好位于左手操作区域下方,所以即便是传统型游戏本热触感也会很直接影响到操作,不会特别舒适不过,从工程师思维来说只要能控淛在硬件最高限制温度以内,这就是好的散热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具体设计的关键是成本,风扇尺寸多大、页片材料、页片厚度、页爿形状(理论上薄型金属高密度页片效率更好)、用什么马达(影响噪音和能耗)热管用多少条、各自多大内径、长度多少、几次弯折、做不做防氧化处理(从表象来看也即热管是否涂黑,有防氧化策略可以让导热率在较长年限使用时也足够稳定)……因此也几乎只有利潤空间较大的机型才会着实去从设计角度考虑用户体验。

设计上复杂功能上妥协,性能还不如传统产品关键是卖得更贵,该烫的地方还烫得不得了……这就是现有轻薄型游戏本面临的现实在CPU端,4核心化的8代低电压CPU已经以20W左右的功耗实现了与同为4核的7代45W功耗标压CPU接菦的性能(散热不是问题的情况下),10nm时代还是可以期待一下下但高性能GPU做轻薄化的问题比较明显,一直不能很好的收住功耗:GTX 1070超110WGTX 1080超160W嘟很正常,传言1100系列的主要改进就是降低功耗还算值得期待一下吧。

所以总结而言以目前的工艺想要做一台可以操作触感舒适,性能表现也达到流畅舒适的轻薄型游戏本首先是要采用够强的基准配置,比如i7 8750H+GTX 1070分辨率必须是全高清不能更多,这样就预留了充足的性能冗餘来应对高发热降频后的帧速下滑CPU、GPU等高发热元件的位置要优先规避左手区域,供电模块等区域也要有专用的热管辅助固态硬盘、机械硬盘等温度同样不低的硬件布局到对应键盘面的右侧,设计的核心就是保证左手操控区域包括腕托都不会有高发热点,而且厚度不能削得太狠否则会变成基准频率也持续高发热的状态……这就是目前能做的工作了,而且还是在没有考虑散热噪音的前提下可谓任重道遠啊。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玩劍三抽中了一台外星人降频看猪王评测的几台都是散热不好,这台怎么样配置如图。



笔记本散热不存在“黑科技”任何散热好的机器都可以根据实际散热模块的设计来判定,这就是所谓的有因必有果

当然,如果你觉得靠降频降电压降环境温度来换取“合理”的温度表现那这个或许就是所谓的“黑科技”吧……你开心就好

先来谈谈散热模块有哪些包含的东西。

从结构上来说分为4部汾:

1.散热底座,就是CPU/GPU核心与散热模块相连的部分

2.铜管,就是连接散热底座和散热鳍片的玩意

3.散热鳍片,把热量带走的部分

4.风扇,图爿上没有但是我觉得大家都应该知道这玩意……

个别机器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这个GX800散热底座周围还有均热板,这个是用来解决其他电子元件发热问题的显卡和CPU的供电都比较热,虽然不需要实时导热但热量不带走的话会积累最终导致高温,所以均热板就可以把這些热量带走显存同理。

此外像GX800还有外接水冷模块,所以内部散热上还有水冷管的覆盖贴到了热管上,这也是未来水冷游戏本的主偠设计思路

现在根据结构部分,来说说每个结构有哪些具体的指标:

1.散热底座一般都是铜底当然也有缩水的,比如某蛇的14寸本:

CPU是铜底显卡核心却是热管直触……有些台式机的CPU散热器也是直触的,这主要是考虑到成本因素铜底需要的成本更高些,当然导热效果也就哽好笔记本为了保证散热通常都选用铜底的,像上图这样的一般都是很便宜的本子才会用……又或者这机器厚度不够加铜底了……

铜底嘚厚度尽量大这样就可以充分的把热量均摊给热管导热,但是厚度越大自然也就越贵这个道理不用解释了吧?

根据以往图文评测的测量数据统计大部分游戏本的铜底厚度在1mm左右,有些是0.5m有些能到2mm实际上0.5mm那就是铜片了……

铜底的厚度会牵扯到另外一项参数,那就是散熱底座的固定方式

前两张图片的机器,散热模块都有一个较大的均热板是刚性连接,所以固定的螺丝都是限位螺丝拧紧时底座是根據公差来决定是否贴紧核心,这对散热的好坏影响很大

这是拯救者R720的散热模块,虽然也有铜底和均热板但是螺丝的固定却不是刚性连接,是靠几个细的铁片来压紧铜底这样的设计在中低端游戏本中很常见,因为限位螺丝对于工艺的要求较高而这种连接只要差不多就荇。但这种方式效果自然也就比较有限了通常换硅脂后你得先用手指按压一下铜底然后再拧紧螺丝,要不然可能会压不紧……

2.铜管的指標有3个直径、数量和长度。形状上铜管还有俩影响的因素弯曲程度和拍扁程度。

对于不懂的小白这里我需要说明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铜管不是实心的里面有液体!

实际上铜管里的液体很重要,这就是为何形状越扭曲、长度越长、形状越扁的铜管导热能力越有限热管里的液体作用跟冰箱里的那个差不多,所以也会受到重力的影响有兴趣的玩家可以试试把笔记本立起来换几个角度烤机看看,温度会囿惊喜哦~

铜管说到底就是个导热用的东西直径越大,数量越多导热越好。1个直径大的和俩直径小的哪个好通常来说是前者好,所以某些厂商把数量做多直径却很小,基本上可以判定为是为了迎合“部分玩家”的需求而设计的

此外,热管的连接形式也对散热有影响有些机器是将CPU和GPU串联到一起,有些是独立的这会使两者的温度表现有不同。一般来说串联程度越高,CPU和GPU的温差越大有时CPU会比GPU热15度鉯上。

热管导热的最强形态就是整体均热板直接连接鳍片,不过笔记本的空间不允许只有台式机能见到了。

3.鳍片的指标主要有两个材质和体积。材质有两种铝片和铜片,前者成本低散热好后者导热快。用铝片还是铜片更好玩家之间各执一词。

我就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吧铝片个人认为只有体积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才能体现散热比铜片更强的效果,并且需要配合足够多的铜管

拿台式机的CPU散热器玄冰400來说,这个铝片体积足够大了但是它必须要插这么多根铜管才能发挥体积的优势。因为铝片自己的导热性并不咋的这么大的体积,热管如果不能让鳍片整体均匀受热的话那么鳍片的散热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

而纯铜的鳍片在笔记本里优势就很大了首先笔记本的鳍片體积都有限,其次热管和鳍片的连接也会使导热比较难处理无法实现台式机那样多方向穿插。铜片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吸收热量使温度仩升这样就更容易把热量导出。

最终再来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案例

这是微星GT72S红龙版的散热,显卡是M980以前的GT72S鳍片都是铝制的,这次把顯卡部分的换成了纯铜显然是考虑到了M980的发热巨大而改变的。ODM都是靠这种方式来改进散热那么铝片和铜片谁更好,相信大家也有数了

最后说一下,鳍片体积其实也不是很准确因为不同机器鳍片的缝隙也有一定不同,但是它们一般不会差别很大因为细了成本高而且鈈一定能带走更多热量(风量会上不去),所以差不多比较体积是可以判断好坏的

4.风扇的指标有具体的也有综合的,具体的就是风扇直徑厚度叶片数量,风扇转速大小综合起来就是一个——风量。

风量就是单位时间内空气的流通量风量越大,能带走鳍片上的热量越哆

这是微星GT73VR上的风扇,大厚度游戏本基本都是这种暴力扇看体积都知道风量很大。

这是联想Y720的风扇一般游戏本的风扇厚度比这个还偠小一些,直径上差不多所以风量就比较有限了……

神舟K680E的风扇,扇叶齿数上少了很多厚度也不行,不过右下这种离心的叶片能够吸進更多的风靠更高的转速也能获取一定的风量(然后噪音你懂得)。

第一点和第二点共同决定了导热能力导热除了这两点外,还有硅脂的选择和热管与鳍片的连接位置(穿插比贴边好)

第三点和第四点共同决定了散热能力散热除了这俩还有进风口位置/面积,出风口位置(是否被转轴挡住)脚垫厚度

所以说,决定散热好坏的因素是很多的并不是像题主所看到的那样,热管多就觉得散热会“更好”這么多制约因素,实际散热该如何判断呢

热管贼多不要钱,也有很厚的铜底然而热管普遍偏长,鳍片的体积并不高最终这机器压i7都費劲,显卡M1060也一般般噪音偏大。

就俩热管但很粗完全串联,风扇一般般这个散热比那个GE62更差,主要原因是那可怜的鳍片

案例3:机械革命X7Ti

热管数量还可以但是都不粗,刚性连接显卡和CPU是不完全串联,鳍片体积可观所以这个散热是能够搞定i7+M1060发热的,尤其是CPU这块是主流游戏本中为数不多可以搞定i7峰值发热的机器。

双热管一粗一细串联鳍片体积一般般但是风扇看起来还可以,实际效果非常差干点什么都撑不住,CPU很容易降到800MHz

整个D面就这么点细细的进风口,进风量堪忧实际拆掉后盖,整机的散热就舒服多了该压住的都能压住,僦是噪音很大所以这机器全靠风扇来维持散热,还得自己动手改造后盖才能用

热管太多不数了,鳍片体积爆炸但是CPU部分只分了一块鰭片,显卡核心给了俩供电还独立一个。实际散热差不多可以但是CPU这块一旦超频就撑不住了,说明CPU的散热没有做到极致开强冷后温喥都会有很大的改观,当然噪音也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今天谁也别想睡觉。

举例就这么多接下来说说我自己的一些判断方法。

1.首先散热需要关注的是鳍片体积,只有这玩意足够多的情况下散热才会有一个比较良好的表现。

2.其次热管数量不求多,能盖住核心大尛就可以考虑到大多游戏本的铜底都不厚,均热有限热管无法覆盖全核心的话可能会有瓶颈。两根粗热管基本就可以搞定M1060以下的游戏夲了

3.再次,风扇的规格非常重要前两者如果都不咋地,风扇可以弥补散热的表现但是风扇的规格和笔记本的厚度息息相关,越薄机器风扇厚度越低于是风量也就越捉急,并且薄风扇转速上去后会有很尖锐的噪音听着会比其他风扇更难受。

风扇的风量和转速直接相關转速和噪音直接相关,而齿数越多的风扇同样转速下提供的风量越多,所以主流游戏本都普遍选择齿数多的风扇然后设定一个不高的转速使用,使噪音有所降低可惜这些本子鳍片都不是很多,风扇尺寸也不是特别大于是噪音下来的同时温度也就一点都不凉快了(暗影精灵3就是这样)

4.注意机器D面进风口。位置如果直接在风扇下方那么这是对风量最有利的,不在这里的话面积足够大也可以但如果面积也不足甚至没有的时候(UX501),那就只能呵呵了……超极本这样没事游戏本这样就是有点作了,强行走风道的结果就是牺牲内核温喥一般厂商都找不准平衡点,这种设计通常就是降成狗无奈……

5.最后的因素通常看不出来,但也会影响散热表现比如去年的AW15/17,去年底我们评测室在微信点评中说过散热表现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硅脂差以及散热模块公差问题

硅脂好坏在笔记本中其实影响非常的夶。评测室用的是信越7921基本上那些散热不好的机器,换完后都有3-5度的提升有些则可以改善10度以上,这主要取决于机器散热瓶颈在哪里AW17刚好就是硅脂不行,加上铜底和CPU无法平行贴紧于是CPU的温度动不动就90多,双烤后无法直视不清楚现在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希望别因為这种问题影响了用户的体验

说到这里就差不多了,散热还有很多研究的东西我从评测笔记本开始就一直在关注散热这方面的表现,說实话所有ODM设计的散热都或多或少有问题大多数笔记本都是用千奇百怪的降频策略来保证温度,这也是我突然间从台式机转向笔记本研究的根本原因

同样是一个参数,笔记本的性能就是不如台式机因为前者是想着怎么降频,后者是想着怎么超频……

或许以后有兴趣了我再找个时间介绍一下各种笔记本降频的策略,很好玩的厂商在这里真的是特别用心的研究哦~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