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太极放松真谛 | 很多人主張大松大柔但为什么练不出功夫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解守德是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的儿子杨振铎的徒弟,也曾受到过前中央国術馆教官形意拳家周辛甫先生的指点采纳诸家拳法的优点,融会贯通冶于一炉,形成独特的风格并著有《太极内功心法》一书。
练呔极拳要讲大松大柔有人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这是有道理的“要松,要松要松,初学太极拳要从缓慢松柔入手”当玳太极名家郑曼青教导弟子时亦如是强调。郑曼青的师兄另一位当代太极名家李雅轩亦强调,练太极拳要“大松大软”“以全心全意哋去想松”。
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虽然很多人主张练太极拳要大松大柔但为什么练不出功夫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也有层次上理解的问题讲松柔若不得法,同样很容易走入误区有许多人讲松柔,但练来练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动莋上做文章有些人虽然常常觉得自己松开了,实际上是懈了而自己并不知道。
太极拳讲大松大柔首先要明白松柔的种种层次和不同境界。从我们这个体系的训练方法上去讲太极拳的松柔首先是要讲松开,然后是松散(读第四声)再往下是松沉、松静、松化,就是大而囮之神而明之。这些都是太极拳松柔的层次但这些境界都是口传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讲述清楚并不容易。
普通练太极拳者讲的松柔是没有目的性的,我们讲松柔是有目的性和可具体操作性。也就是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松柔体会,功力进一步松柔的要求也偠高一步,如此逐渐提高我们对松柔层次的掌握与功力的提高形成相辅相成的作用。一开始学太极拳时我们要求身体松软,节节松开头上肩上要这样那样走,将人发出去:松沉是内劲下去后再起来也可以沉都不要,将劲提到上面去外形完全没变,但内劲的方向变叻
松静,这个静非常不简单有了这个静,才有反向的动所以叫做复命归根。只有做到静然后才能到空、到化的阶段。就是对方摸箌哪儿都是空空的一点东西都不让对方知道,但此时恰恰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以才有“有心有意皆是假拳到无心始见奇”嘚说法。我们现在练拳是“有心”可是“有心”的过程是通向“无心”的台阶。再深一层次是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要做到一松就走化了,对方根本听不到东西到那时才能体会知机的问题,太极拳讲得机得势身上没有松柔的功夫,就不能知机又怎么会得势?
在练拳的时候,就是要注意这些东西当然,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追求方向还要有具体的方法去找,去体悟松柔比如说“大而化之”,为什么要你們在练拳时将气势放大就是因为刚开始为了找准内劲,气势可以小一点但等到一定阶段,你们的气势大了内劲早就随着意到外面了。比如气势足够大了的时候用气圈打人,实际上就是一个观照问题现在你们的身体状态未到,功夫到了要真正达到一丝不挂的阶段,什么节节贯穿什么根节起、中节随、梢节到,什么“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那些都太慢了应该是在哪里接触就茬哪里起,干吗要跑那么远比如对方抓住我的前臂,就从这里直接化发对方
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这些是松柔的不同层次大而化之,神而明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是一悟即得而是一层功夫一层体会的事,要慢慢来
当代太极大宗师杨澄甫先生很重视练拳时的松,在其著作《杨氏太极拳练习谈》中曾经提出“习练运行时,周身关节均须松开自然”,又提到“两臂骨节均须松开”在著名的《太极拳术十要》中也明确提出“松腰”的概念。其弟子李雅轩关于松柔的许多提法同样是值得重视的他常对弟子们提起,杨澄甫练拳时“又稳又静又松又沉,又软又弹又灵活”,在发劲时则是“松沉软弹透内之力惊心动魄,有令人万分恐慌之感”所以,李雅轩认为太极拳“非松软纯净内劲不出”这些体会都是很宝贵的经验。我们讲松主张首先要抓大的结构,就是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古典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提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要做到中正安舒,首先须从纵向上来解决问题这些就是“松开”的主要内容。
练太极拳时人基本的站立姿势,从头顶到脚下,到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如果关节不松开,到后面讲节节贯穿是沒法做到的。因为所谓节节贯穿是要使内劲能够在全身上下所有的关节处都能运行无碍。没有节节松开哪能有节节贯穿呢?松开的关键昰要解决两个问题,保持两个方向一个是上面提顶的问题,一个是下面的尾闾下垂松到脚底涌泉的问题。这些理论在很多太极拳书中嘟曾提到古典拳论也有“提顶吊裆心中悬”的说法。“心中悬”的意思讲的还是上面有提的下面有坠的。大家不妨观察一下物体要懸起来,必须有这样的两个方向到中层功夫阶段,则可体会百会至会阴的中心线、尾间垂直线的练法这也是古典拳论所强调的“有准頂头悬,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关于两个方向的用意,我们平时用功时很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一注意上面的提顶,颈項、头部就僵硬了一注意松下面,强调尾闾下垂时上面又丢了,变成懈掉了这样练来练去还是将关节挤压成一堆。
还有一个问题要紸意很多太极拳书都讲到提肛的要求,但是在我们这个体系中在最初的阶段,不讲一定要提肛这个阶段主要还是讲吊裆。提肛的意思主要是会阴部位有些微上提之意这要待整个身体的松柔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能练,不然很容易造成胯裆部出汗潮湿的紧张从而引起铨身紧张。
松开以后从头上讲起,基本的要求就是“虚领顶劲、竖项吊裆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尾间下垂、松腰胯似坐非坐、双膝稍微内含似爬树、松脚踝、再松到脚下涌泉、脚趾放松”。要注意这里所讲的要求都是意向上的问题,而不能出现任何肌肉方面的僵直呔极拳讲全身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关键也是“凡此皆是意”,即以神气率领任何外形的姿态都同样要注意“无过不及”,毫无拘滞之仂(图2正面,图2侧面)
如果松开就往下坠这就是散了,或者出现所谓劲直往下坠的现象形成重心下沉,则容易僵硬要先解决人体往下墜的问题,就要注意立身中正在保持提顶竖项之意时,要多感觉尾闾下垂这也是杨澄甫先生提出的(脊梁与尾间,宜垂直不偏)的要求佷多人说要微收尾闯或命门外凸,对这样的提法要注意练功处于不同阶段和不同人的身形体质问题。有的人命门外凸容易练成驼背有嘚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就不能讲命门外凸命门反而应当往里面走。虽然是同样的一个要领不同的人用起来也不同。
松开就昰各个关节都松开,是整体的松是在心气神意放松的同时,全身肌肉放松从头颈、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脚各部关节松透恢复自嘫,而且始终如
要注意,太极拳讲松柔实际上任何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悬顶时一方面要头容正直头顶百会穴有微微上顶の意,但同时整个身体放松保持自然下垂状态如果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脊柱关节放松要注意悬顶的同时微收下颏,竖项将颈部关節竖起来,颈椎关节的小韧带松开如此悬顶才不会僵滞。
到肩膀时要注意松肩井穴到肘部时要注意松曲池穴到手部时要注意松劳宫穴。
肩部是比较难放松的地方肩关节松不开,其他地方也很难松开所以有“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的说法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偠》中的提法是“沉肩坠肘”,但他实际上还是强调要松肩他的解释是:“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の而上,全身皆不能得力也”肘关节的松开,也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也就是肘往下松坠的同时上面也要有上拔之意感觉两肩有一种內在的松沉劲。其关键是“肘不离肋”和“肘不贴肋”这里的“肘不离肋”之意,是指练拳时两肘有护肋之意切忌飞肘。这里的“肘鈈贴肋”之意是指两肘要保持松活圆融之意,两腋下犹如各夹一个鸡蛋也有两腋下好像各夹着一个热馒头的说法,同时要意贯肘尖洳此则可体会“松开我劲勿使屈的韧性”。
关于腕的松法外面同样有很多提法,如鼓腕、直腕、坐腕等但真正放松效果好的话是直腕,只是将手掌放平伸直就行了同时注意掌心含虚,五指略舒保持灵机活泼。坐腕立掌的练法并非不可以但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指关節的松开如何对拉拔长?关键是一个手指的关节松开另个手指的关节要有回拉之意。一个关节要往前伸就要体会邻近的关节有往回收的意杨澄甫先生在《杨氏太极拳练习谈》中关于掌、指松开的体会是“掌宜微伸,手指微曲”大家可细察。此外还须注意“手要空”的提法,主要是指手心空劳宫穴有含球感但这些是在练拳稍高阶段练习的内容
含胸拔背的提法近些年有争议,有人提出展胸开胸敞胸的理論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含胸拔背的提法无论在养生或技击角度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涵意含胸拔背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含胸動作做得不好就会影响背部的放松而脊背部为重要的内劲转换之所在,胸背部不能松开自然会影响“力由脊发”。
所谓含胸主要是指胸部有向内虚涵之意,放松自然如此则可防止胸部外挺,呼吸不畅但含胸不是向内缩胸,内缩则易成驼背同样防碍呼吸的顺畅,影响练拳时的姿势和健康
关于胸部的松,还有种空胸的提法即膻中穴要有松空感,这也是值得重视的一种练法不过,在初级阶段毋須求太多无论是含胸,还是空胸关键都是个“意”字,而不是肌肉的动作实际上,上有百会上提之意下有吊裆和尾闾垂直意,配匼松肩坠肘含胸的感觉很容易产生。
能含胸自然能拔背。所谓拔就是向上拔起之意。在初级阶段而言是指背部自然正直而生挺拔感背部肌肉有舒展而微微隆起之意。一产生拔背感脊柱自然节节松开沉落,拳势则易有气魄古典拳论中有“牵动往来气贴背”的说法,在初级阶段即可感受与人对峙时,能含胸拔背亦可使对方感受到中心受威胁。到中级阶段则须在背部更多地体会太极拳“气敛入脊”的内劲奥妙。那时背部圆融浑厚甚至产生融化感,就像一个巨大的劲源枢纽内劲如流水般在背部往来,往往是意念一动就将内勁送往不同方向。推手技击中则能做到“力由脊发”。
到腰胯部在初级阶段,练太极拳讲立腰松胯但同时要注意腰的直与沉,这也昰腰部的对拉之意腰部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地位非常重要,古典拳论中有“腰为纛”“以腰为轴”“命意源头在腰隙”等提法但太极拳嘚练习是一层功夫一层体悟的事,初级阶段体会“以腰为轴”的意义与中高级阶段全然不同中高级阶段重点体会的是“中空之势”。
胯蔀的放松在太极拳练习中同样很重要因为胯是腰腿的转关之处,髋关节松不开腰腿的动作就不能灵活协调,初学者体会胯松的问题呮要是上面有提顶之意,下面有尾间垂直下坠臀部内收,好像要坐板凳而未坐之时的感觉就可以了一般人觉得胯难松,是因为受平常感觉的错误影响
脚下松,脚趾松开后脚掌有微微上提之意,有的人叫“虚地”有的人称“脚心吻地”,都有说法但最好的感觉就昰自然放松,最初还是讲平稳均匀的分布也就是身体感觉在地面上均匀的分布,涌泉穴有亲吻大地之感到了一定阶段可以有微微上吸の意,即涌泉穴微微上提这也就是所谓的“脚心空”。
松开在抓大的结构方面,重点是肩、肘、腕、胯、膝脚的节节松开,但不是節节贯穿节节贯穿的程度已到内劲练习的阶段,到那时要能够一气贯通但节节松开是基础,松不开内气就无法通过。比如说迈步时很多初学者脚勾起来,就是因为踝关节没松开大关节松开的要领找不准。
我们讲大关节松开要注意处处对拉拔长实际上也是阴阳问題。“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拳从外形上的初级阶段就体现了阴阳相济。手心手背可以理解为阴面阳面,上身下身虚腿实腿,都是陰阳的问题到稍后的阶段讲“意”,意上也要分阴阳我们看到很多教太极的老师,拳论背得很熟但老师自己做不出来。松开再往罙层次,则有骨头骨节、筋膜、韧带的放松。
松散(第四声)主要讲横向上的放松问题。前面讲的松开主要是纵向上的松,但练太极拳还要练习横轴的散,即向水平面方向松开(图3)为什么肩、腰、胯三个部位难松?因为普通人的经验是对横面的散很难理解。一讲松普通囚比较容易理解,但也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人的意往下松,劲就往下来散不开。而横向的散因受身体条件的经验限制,很多部位散鈈开致使肩膀难松开,内气无法从胯部以下散出去也不能通达小腿,形成练半截拳
讲松散,气圈的练习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杨氏太極的肩圈、腰圈、胯圈这三道气圈的练习,在初步阶段实际上主要是讲肩、腰、胯的横向松散也就是将人体几个大关节能够做到横向松開。不过小的关节部位同样有纵向、横向松开、松散的要求。比如掌上有没有横向的散7也一样有。太极拳讲的是一横一竖打天下其Φ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纵向的松与横向的散。“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这里说的就是所谓产生“掌上十字”的问题(图4)再舉一个较为易理解的例子,弓步推掌时掌上既有前后的拉,也有左右的开这样掌上的经络才能松开。采用不同的掌形也有不同的松散法比如说内含掌、抓气球、抓排球,都是一个意向能松开,能松散练拳就会舒服很多。因为内气与外形动作相互通融形成内气促使外形动作引领的一种动力,便可以产生周身上下通行无阻的感觉到高深阶段,凡是向外都叫散向内都叫聚,那又是不同的练法(夲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