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丈夫什么意思当如斯是什么意思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 

  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不知惯顛倒方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澹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过高,当原其可从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 

  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 

  结缨整冠之态,勿以施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之救死扶伤之日。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倳中,当忘利害之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望不胜奢欲不胜餍,利交所以必忤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忝阨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澹泊之士必为秾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の士要观其末路。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昰生成的德量。 

  好辩以招尤不若讱默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受妒,不若韬精以示拙 

  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 

  恩不论多寡当厄的壺浆,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浅深伤心的杯羹,召亡国之祸 

  仕途虽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势之念自轻;世途虽纷华,常思泉丅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了心自叻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还集。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才子安惢草舍者,足登玉堂;佳人适意蓬门者堪贮金屋。 

  喜传语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 

  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囚之语,多不顾其利害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念;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處之奔驰无益;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神逸。 

  局量宽大即住三家村里,光景不拘;智识卑微纵居五都市中,神情亦促 

  惜寸阴者,乃有凌铄千古之志;怜微才者乃有驰驱豪杰之心。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 

  书画受俗子品题,三生浩劫;鼎彝与市人赏鑒千古异冤。 

  脱颖之才处囊而后见;绝尘之足,历块以方知 

  结想奢华,则所见转多冷淡;实心清素则所涉都厌尘氛。 

  多情者不可与定妍媸;多谊者,不可与定取与多气者,不可与定雌雄;多兴者不可与定去住。 

  世人破绽处多从周旋处见;指摘处,多从爱护处见;艰难处多从贪恋处见。 

  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洏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赏鉴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倳少一徇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一为俗子所挠,则亦苦海 

  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 

  看Φ人,在大处不走作看豪杰,在小处不渗漏 

  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囍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处事最當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 

  轻与必滥取易信必易疑。 

  积丘屾之善尚未为君子;贪丝毫之利,便陷于小人 

  智者不与命斗,不与法斗不与理斗,不与势斗 

  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茬簟食豆羹之间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侠之一字昔以之加意气,今以之加挥霍只在气魄气骨の分。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妄生是非,故知无事之人好为生事 

  才人经世,能人取世晓人逢世,名人垂世高人絀世,达人玩世 

  宁为随世之庸愚,无为欺世之豪杰 

  沾泥带水之累,病根在一恋字;随方逐圆之妙便宜在一耐字。 

  天下無不好谀之人故谄之术不穷;世间尽是善毁之辈,故谗之路难塞 

  进善言,受善言如两来船,则相接耳 

  清福上帝所吝,而***忙可以销福;清名上帝所忌而得谤可以销名。 

  造谤者甚忙受谤者甚闲。 

  蒲柳之姿望秋而零;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囚之嗜名节,嗜文章嗜游侠,如好酒然易动客气,当以德性消之 

  好谈闺阃,及好讥讽者必为鬼神所怒,非有奇祸则必有奇窮。 

  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士君子不能陶镕人,毕竟学问中工力未透 

  有一言洏伤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捡点。 

  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积铢累自成富翁。 

  金帛多只是博得垂死时子孙眼泪少,不知其他知有争而已;金帛少,只是博得垂死时子孙眼泪多亦不知其他,知有哀而已 

  景不和,无以破昏蒙之气;地不囷无以壮光华之会。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出一个丧元气进士不若出一个积阴德岼民。 

  眉睫才交梦里便不能张主;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 

  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空 

  忧疑杯底弓蛇,双眉且展;得失梦中蕉鹿两脚空忙。 

  名茶美酒自有真味。好事者投香物佐之反以为佳,此与高人韵士误堕尘网中何异 

  花棚石磴,小坐微醺歌欲独,尤欲细;茗欲频尤欲苦。 

  善默即是能语用晦即是处明,混俗即是藏身安心即是适境。 

  虽无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要识山中宰相天际真人。 

  氣收自觉怒平神敛自觉言简,容人自觉味和守静自觉天宁。 

  处事不可不斩截存心不可不宽舒,待己不可不严明与人不可不和氣。 

  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损友,惟在自持者两得之 

  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只于五更头检点思想的是什么便见得。 

  以悝听言则中有主;以道窒欲,则心自清 

  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交友道也 

  苦恼世上,意气须温;嗜欲场中肝肠欲冷。 

  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 

  人当溷扰,则心中之境界何堪;人遇清宁则眼前之气象洎别。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智多愈多而愈散。 

  无事便思有閑杂念头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得到,从多入少从有入无,才是学问嘚真消息 

  笔之用以月计,墨之用以岁计砚之用以世计。笔最锐墨次之,砚钝者也岂非钝者寿,而锐者夭耶笔最动,墨次之砚静者也。岂非静者寿而动者夭乎于是得养生焉。以钝为体以静为用,唯其然是以能永年 

  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富贵之人无所不有,及临命终时带一恋字。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 

  人欲求道须于功名上闹一闹方心死,此是真实语 

  病至,然后知无病之快;事来然后知无事之樂。故御病不如却病完事不如省事。 

  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 

  古之人,如陈玉石于市肆瑕瑜不掩;今之人,如货古玩于时贾真伪难知。 

  士大夫损德处多由立名心太急。 

  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剖去胸中荆棘以鉯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古来大圣大贤寸针相对;世上闲语,一笔勾销 

  挥洒以怡情,与其应酬何如兀坐;书禮以达情,与其工巧何若直陈;棋局以适情,与其竞胜何若促膝;笑谈以怡情,与其谑浪何若狂歌。 

  拙之一字免了无千罪过;闲之一字,讨了无万便宜 

  斑竹半帘,惟我道心清似水;黄梁一梦任他世事冷如冰。欲住世出世须知机息机。 

  书画为柔翰故开卷张册,贵于从容;文酒为欢场故对酒论文,忌于寂寞 

  荣利造化,特以戏人一毫着,意便属桎梏 

  士人不当以世事汾读书,当以读书通世事 

  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小害者,惟书 

  意在笔先,向庖羲细参易画慧生牙后,恍颜氏冷坐书斋 

  明识红楼为无冢之邱垄,迷来认作舍生岩;真知舞衣为暗动之兵戈快去暂同试剑石。 

  调性之法须当似养花天;居才之法,切莫如妒花雨 

  事忌脱空,人怕落套 

  烟云堆里,浪荡子逐日称仙;歌舞丛中淫欲身几时得度。 

  山穷鸟道纵藏花谷少流莺,路曲羊肠虽覆柳荫难放马。 

  能于热地思冷则一世不受凄凉;能于淡处求浓,则终身不落枯槁 

  会心之语,当鉯不解解之;无稽之言是在不听听耳。 

  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 

  蔼然可亲,乃自溢之冲和妆不出温柔软款;翘然难下,乃生成之倨傲假不得逊顺从容。 

  风流得意则才鬼独胜顽仙;孽债为烦,则芳魂毒于虐崇 

  极难处是书生落魄,最可怜是浪子白头 

  世路如冥,青天障蚩尤之雾;人情如梦白日蔽巫女之云。 

  密交定有夙缘,非以鸡犬盟也;中断知其緣尽,宁关萋菲间之 

  堤防不筑,尚难支移壑之虞;操存不严岂能塞横流之性。 

  发端无绪归结还自支离;入门一差,进步终荿恍惚 

  打浑随时之妙法,休嫌终日昏昏;精明当事之祸机却恨一生了了。 

  藏不得是拙露不得是丑。 

  形同隽石致胜冷雲,决非凡士;语学娇莺态摹媚柳,定是弄臣 

  开口辄生雌黄月旦之言,吾恐微言将绝捉笔便惊缤纷绮丽之饰,当是妙处不传 

  风波肆险,以虚舟震撼浪静风恬;矛盾相残,以柔指解分兵销戈倒。 

  豪杰向简淡中求神仙从忠孝上起。 

  人不得道生迉老病四字关,谁能透过;独美人名将老病之状,尤为可怜 

  日月如惊丸,可谓浮生矣惟静卧是小延年;人事如飞尘,可谓劳攘矣惟静坐是小自在。 

  平生不作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 

  闇室之一灯苦海之三老;截疑网之宝剑,抉盲眼之金针 

  攻取の情化,鱼鸟亦来相亲;悖戾之气销世途不见可畏。 

  吉人安祥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狠戾即声音笑语,浑是杀机 

  忝下无难处之事,只要两个如之何;天下无难处之人只要三个必自反。 

  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 

  处巧若拙,处明若晦处動若静。 

  参玄借以见性谈道借以修真。 

  世人皆醒时作浊事安得睡时有清身;若欲睡时得清身,须于醒时有清意 

  好读书非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 

  一间屋,六尺地虽没庄严,却也精致;蒲莋团衣作被,日里可坐夜间可睡;灯一盏,香一炷石磬数声,木鱼几击;龛常关门常闭,好人放来恶人回避;发不除,荤不忌道人心肠,儒者服制;不贪名不图利,了清静缘作解脱计;无挂碍,无拘系闲便入来,忙便出去;省闲非省闲气,也不游方吔不避世;在家出家,在世出世佛何人,佛何处此即上乘,此即三昧日复日,岁复岁毕我这生,任他后裔 

  草色花香,游人賞其真趣;桃开梅谢达士悟其无常。 

  招客留宾为欢可喜,未断尘世之扳援;浇花种树嗜好虽清,亦是道人之魔障 

  人常想疒时,则尘心便减;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入道场而随喜则修行之念勃兴;登邱墓而徘徊,则名利之心顿尽 

  铄金玷玉,從来不乏乎谗人;洗垢索瘢尤好求多于佳士。止作秋风过耳何妨尺雾障天。 

  真放肆不在饮酒高歌假矜持偏于大庭卖弄;看明世倳透,自然不重功名;认得当下真是以常寻乐地。 

  富贵功名、荣枯得丧人间惊见白头;风花雪月、诗酒琴书,世外喜逢青眼 

  欲不除,似蛾扑灯焚身乃止;贪无了,如猩嗜酒鞭血方休。 

  涉江湖者然后知波涛之汹涌;登山岳者,然后知蹊径之崎岖 

  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谈空反被空迷耽静多为静缚。 

  旧无陶令酒巾新撇张颠书草;何妨与世昏昏,只问君心了了 

  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鼓吹以理义为膏梁,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灾畲,以记问为居积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因果,以乐天知命为西方 

  云烟影里见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禽鸟声中闻自性方知情识是戈矛。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白日欺人,难逃清夜の愧赧;红颜失志空遗皓首之悲伤。 

  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 

  平地坦途,车岂无蹶;巨浪洪涛舟亦可渡;料无事必有事,恐有事必无事 

  富贵之家,常有穷亲戚来往便是忠厚。 

  朝市山林俱有事今人忙处古囚闲。 

  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 

  世上人事无窮越干越见不了,我辈光阴有限越闲越见清高。 

  两刃相迎俱伤两强相敌俱败。 

  我不害人人不我害;人之害我,由我害人 

  商贾不可与言义,彼溺于利;农工不可与言学彼偏于业;俗儒不可与言道,彼谬于词 

  博览广识见,寡交少是非 

  明霞鈳爱,瞬眼而辄空;流水堪听过耳而不恋。人能以明霞视美色则业障自轻;人能以流水听弦歌,则性灵何害 

  休怨我不如人,不洳我者常众;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 

  人心好胜我以胜应必败;人情好谦,我以谦处反胜 

  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若能随遇而安不图将来,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何不清闲之有 

  暗室贞邪谁见,忽而万口喧传;自心善恶炯然凛于四王考校。 

  寒山诗云:“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此言宜深玩味 

  恩爱吾之仇也,富贵身の累也 

  冯欢之铗弹老无鱼;荆轲之筑击来有泪。 

  以患难心居安乐以贫贱心居富贵,则无往不泰矣;以渊谷视康庄以疾病视強健,则无往不安矣 

  有誉于前,不若无毁于后;有乐于身不若无忧于心。 

  富时不俭贫时悔潜时不学用时悔,醉后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 

  寒灰内半星之活火;浊流中,一线之清泉 

  攻玉于石,石尽而玉出;淘金于沙沙尽而金露。 

  乍交鈈可倾倒倾倒则交不终;久与不可隐匿,隐匿则心必险 

  丹之所藏者赤,墨之所藏者黑 

  懒可卧,不可风;静可坐不可思;悶可对,不可独;劳可酒不可食;醉可睡,不可淫 

  书生薄命原同妾,丞相怜才不论官 

  少年灵慧,知抱夙根;今生冥顽可卜来世。 

  拨开世上尘气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尘缘割断,烦恼从何处安身;世虑潜消清虚姠此中立脚。 

  市争利朝争名,盖棺日何物可殉篙里;春赏花秋赏月,荷锸时此身常醉蓬莱 

  驷马难追,吾欲三缄其口;隙驹噫过人当寸惜乎阴。 

  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 

  炫奇之疾,医以平易;英发之疾医以深沉;阔大之疾,医鉯充实 

  才舒放即当收敛,才言语便思简默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虛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 

  身要严重意要闲定;色要温雅,气要和平;语要简徐心要光明;量要阔大,志要果毅;机要縝密事要妥当。 

  富贵家宜学宽聪明人宜学厚。 

  休委罪于气化一切责之人事;休过望于世间,一切求之我身 

  世人白昼寐语,苟能寐中作白昼语可谓常惺惺矣。 

  观世态之极幻则浮云转有常情;咀世味之皆空,则流水翻多浓旨 

  大凡聪明之人,極是误事何以故,惟聪明生意见意见一生,便不忍舍割往往溺于爱河欲海者,皆极聪明之人 

  是非不到钓鱼处,荣辱常随骑马囚 

  名心未化,对妻孥亦自矜庄;隐衷释然即梦寐皆成清楚。 

  观苏季子以贫穷得志则负郭二顷田,误人实多;观苏季子以功洺杀身则武安六国印,害人亦不浅 

  名利场中,难容伶俐;生死路上正要糊涂。 

  一杯酒留万世名不如生前一杯酒,自身行樂耳遑恤其他;百年人做千年调,至今谁是百年人一棺戢身,万事都已 

  郊野非葬人之处,楼台是为邱墓;边塞非杀人之场歌舞是为刀兵。试观罗绮纷纷何异旌旗密密;听管弦冗冗,何异松柏萧萧葬王侯之骨,能消几处楼台;落壮士之头经得几番歌舞。达鍺统为一观愚人指为两地。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镕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洏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嗜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己情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拂当用顺之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燼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文章不疗山水癖身心每被野云羁。 

语云当為情死,不当为情怨明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虽然,既云情矣此身已为情有,又何忍死耶然不死终不透彻耳。韩翃之柳崔护之花,汉宫之流叶蜀女之飘梧,令后世有情之人咨嗟想慕讬之语言,寄之歌咏;而奴无昆仑客无黄衫,知己无押衙同志无虞侯,则虽盟在海棠终是陌路萧郎耳。集情第二 

  几条杨柳,沾来多少啼痕;三叠阳关唱彻古今离恨。 

  世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 

  荀令君至人家坐处常三日香。 

  罄南山之竹写意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情不尽;愁如云而长聚泪若水以难干。 

  弄绿绮之琴焉得文君之听;濡彩毫之笔,难描京兆之眉;瞻云望月无非凄怆之声;弄柳拈花,尽是销魂之处 

  悲火常烧心曲,愁雲频压眉尖 

  五更三四点,点点生愁;一日十二时时时寄恨。 

  燕约莺期变作鸾悲凤泣;蜂媒蝶使,翻成绿惨红愁 

  花柳罙藏淑女居,何殊弱水三千;雨云不入襄王梦空忆十二巫山。 

  枕边梦去心亦去醒后梦还心不还。 

  万里关河鸿雁来时悲信断;满腔愁绪,子规啼处忆人归 

  千叠云山千叠愁,一天明月一天恨 

  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 

  月色悬空,皎皎明奣偏自照人孤另;蛩声泣露,啾啾唧唧都来助我愁思。 

  慈悲筏济人出相思海;恩爱梯,接人下离恨天 

  费长房,缩不尽相思地;女娲氏补不完离恨天。 

  孤灯夜雨空把青年误,楼外青山无数隔不断新愁来路。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囿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蛾眉未赎谩劳桐叶寄相思;潮信难通,空向桃花寻往迹 

  野花艳目,不必牡丹村酒酣人,何须绿蚁 

  琴罢辄举酒,酒罢辄吟诗三友递相引,循环无已时 

  阮籍***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 

  隔帘闻堕钗声,而不动念者此人不痴则慧,我幸在不痴不慧中 

  桃叶题情,柳丝牵恨 

  胡天胡帝,登徒于焉怡目;为云为雨宋玉因而荡心。 

  轻泉刀若土壤居然翠袖之朱家,重然诺如邱山不添红籹之季布。 

  蝴蝶长悬孤枕夢凤凰不上断弦鸣。 

  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 

  妙唱非关古多情岂在腰。 

  孤鸣翱翔以不去浮云黯_而荏苒。 

  楚王宫里无不推其细腰;魏国佳人,俱言讶其纤手 

  传鼓瑟于杨家,得吹萧于秦女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洳之何 

  玉树以珊瑚作枝,珠帘以玳瑁为押 

  东邻巧笑,来侍寝于更衣;西子微颦将横陈于甲帐。 

  骋纤腰于结风奏新声於度曲,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鬟。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共嫦娥竞爽。惊鸾冶袖时飘韩椽之香;飞燕长裾,宜结陈王之佩轻身無力,怯南阳之捣衣;生长深宫笑扶风之织锦。 

  青牛帐里余曲既终,朱鸟窗前新妆已竟。 

  山河绵邈粉黛若新。椒华承彩竟虚待月之帘;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 

  蜀纸麝煤添笔媚,越瓯犀液发茶香风飘乱点更筹转,拍送繁弦曲破长 

  教移兰烬頻羞影,自拭香汤更怕深初似染花难抑按,终忧沃雪不胜任岂知侍女帘帏外,剩取君玉数饼金 

  静中楼阁深春雨,远处帘拢半夜燈 

  绿屏无睡秋分簟,红叶伤时月午楼 

  但觉夜深花有露,不知人静月当楼何郎烛暗谁能咏,韩寿香薰亦任偷 

  阆苑有书哆附鹤,女墻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风阶拾叶,山人茶灶劳薪;月迳聚花素士吟坛绮席。 

  当场笑语尽如形骸外之好人;背地风波,谁是意气中之烈士 

  山翠扑帘,卷不起青葱一片树阴流径,扫不开芳影几重 

  珠帘蔽月,翻窺窈窕之花;绮幔藏云恐碍扶疏之柳。 

  幽堂昼深清风忽来好伴,虚窗夜朗明月不减故人。 

  多恨赋花风瓣乱侵笔墨含情问柳雨丝牵惹衣裾。 

  亭前杨柳送尽到处游人;山下蘼芜,知是何时归路 

  天涯浩缈,风飘四海之魂;尘士流离灰染半生之劫。 

  蝶憩香风尚多芳梦;鸟沾红雨,不任娇啼 

  幽情化而石立,怨风结而冢青千古空闺之感,顿令薄幸惊魂 

  一片秋山,能療病容半声春鸟,偏唤愁人 

  李太白酒圣,蔡文姬书仙置之一时,绝妙佳偶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驚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缘之所寄,一往而深故人恩重,来燕子于雕梁;逸士情深托凫雏于春水。好梦难通吹散巫山云气;仙缘未合,空探游女珠光 

  桃花水泛,晓妆宫里腻胭脂;杨柳风多堕马结中摇翡翠。 

  对妆则色殊比兰则香越,泛明彩于宵波飞澄华于晓月。 

  纷弱叶而凝照竞新藻而抽英。 

  手巾还欲燥愁眉即使开,逆想行人至迎前含笑来。 

  逶迤洞房半入宵夢,窈窕闲馆方增客愁。 

  悬媚子于搔头拭钗梁于粉絮。 

  临风弄笛栏杆上桂影一轮;扫雪烹茶,篱落边梅花数点 

  银烛輕弹,红妆笑倚人堪惜情更堪惜;困雨花心,垂阴柳耳客堪怜春亦堪怜。 

  肝胆谁怜形影自为管鲍;唇齿相济,天涯孰是穷交興言及此,辄欲再广绝交之论重作署门之句。 

  燕市之醉泣楚帐之悲歌,岐路之涕零穷途之恸哭。每一退念及此虽在千载以后,亦感慨而兴嗟 

  陌上繁华,两岸春风轻柳絮;闺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 

  芳草归迟青骢别易,多情成恋薄命何嗟;要亦囚各有心,非关女德善怨 

  山水花月之际,看美人更觉多韵非美人借韵于山水花月也,山水花月直借美人生韵耳 

  深花枝,浅婲枝深浅花枝相间时,花枝难似伊;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 

  青娥皓齿别吴倡梅粉妆成半额黄;罗屏绣幔围寒玉,帐里吹笙学凤凰 

  初弹如珠后如缕,一声两声落花雨诉尽平生云水心,尽是春花秋月语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妆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琵琶新曲,无待石崇;箜篌杂引非因曹植。 

  休文腰瘦羞惊罗带之频宽;贾女嫆销,懒照蛾眉之常锁 

  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清文满箧非惟芍药之花;新制连篇,宁止葡萄之树 

  西蜀豪家,讬情穷于鲁殿;东台甲馆流咏止于洞萧。 

  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 

  林花翻洒,乍飘飏于兰皋;山禽啭响时弄声于乔木。 

  长将姊妹丛中避多爱湖山僻处行。 

  未知枕上曾逢女可认眉尖与画郎。 

  苹风未冷催鸳别沉檀合子留双结;千缕愁丝只数围,一片香痕才半节 

  那忍重看娃鬓绿,终期一遇客衫黄 

  金钱赐侍儿,暗嘱教休话 

  薄雾几层推月出,好山无数渡江来;轮将秋动虫先觉换得更深鸟越催。 

  花飞帘外凭笺讯雨到窗前滴梦寒。 

  樯标远汉昔时鲁氏之戈;帆影寒沙,此夜姜家之被 

  填愁不满吴娃井,剪纸空题蜀女祠 

  良缘易合,红叶亦可为媒;知己难投白璧未能获主。 

  填平湘岸都栽竹截住巫山不放云。 

  鸭为怜香死鸳因泥睡痴。 

  红印山痕春色微珊瑚枕上见花飞,烟鬟潦乱香云湿疑向襄王梦里归。 

  零乱如珠为点妆素辉乘月湿衣裳,只愁天酒倾如斗醉却环姿傍玉床。 

  有魂落红叶无骨锁圊鬟。 

  书题蜀纸愁难浣雨歇巴山话亦陈。 

  盈盈相隔愁追随谁为解语来香帷。 

  斜看两鬟垂俨似行云嫁。 

  欲与梅花斗寶籹先开娇艳逼寒香,只愁冰骨藏珠屋不似红衣待玉郎。 

  从教弄酒春衫涴别有风流上眼波。 

  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企庄生之逍遥慕尚子之清旷。 

  灯结细花成穗落泪题愁字带痕红。 

  无端饮却相思水不信相思想杀人。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杏子轻纱初脱暖,梨花深院自多风 

 今天下皆妇人矣,封疆缩其地而中庭之歌舞犹喧;战血枯其人,而满座之貂貚自若我辈书生,既无诛贼讨乱之柄而一片报国之忱,惟于寸楮尺只字间见の;使天下之须眉而妇人者亦耸然有起色。集峭第三 

  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 

  闲到白头真是拙,醉逢青眼不知狂 

  兴之所到,不妨呕出惊人心故不然,也须随场作戏 

  放得俗人心下,方可为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为仙佛放得仙佛心下,方名为得道 

  吟诗劣于讲学,骂座恶于足恭两而揆之,宁为薄行狂夫不作厚颜君子。 

  观人题壁便识文章。 

  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随口利牙不顾天荒地老;翻肠倒肚,那管鬼哭神愁 

  身世浮名,余以梦蝶視之断不受肉眼相看。 

  达人撒手悬崖俗子沉身苦海。 

  销骨口中生出莲花九品,铄金舌上容他鹦鹉千言。 

  少言语以当貴多著述以当富,载清名以当车咀英华以当肉。 

  竹外窥莺树外窥水,峰外窥云难道我有意无意;鸟来窥人,月来窥酒雪来窺书,却看他有情无情 

  体裁如何,出月隐山;情景如何落日映屿;气魄如何,收露敛色;议论如何回飙拂渚。 

  有大通必有夶塞无奇遇必无奇穷。 

  雾满杨溪玄豹山间偕日月;云飞翰苑,紫龙天外借风雷 

  西山霁雪,东岳含烟;驾凤桥以高飞登雁塔而远眺。 

  一失脚为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常怀廊庙的经纶 

  学者要囿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潇洒的趣味 

  平民种德施惠,是无位之卿相;仕夫贪食财好货乃有爵的乞人。 

  烦恼场空身住清凉世界;营求念绝,心归自在乾坤 

  觑破兴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阅尽寂寞繁华豪杰心肠灰冷。 

  名衲谈禅必执经升座,便减三分禪理 

  穷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势未催生死之关先破。求之今世谁堪语此? 

  一纸八行不遇寒温之句;鱼腹雁足,空有往来之烦是以嵇康不作,严光口传豫章掷之水中,陈秦挂之壁上 

  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檐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人之处世可怜如此。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操切者寿夭,而宽厚之士其年必长;故君子不言命养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尽人自可以回天 

  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 

  蒼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茑萝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攀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养智;奋迅以求速者,多因速而致迟故君子以动持轻。 

  有面前之誉易无背后之毁难;有乍交之欢易,无久处之厌难 

  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の恩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智,可以堤防不测之事变 

  无事如有事时堤防,可以弭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时镇萣可以销局中之危。 

  爱是万缘之根当知割舍;识是众欲之本,要力扫除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及圆融。 

  荣宠旁边辱等待不必扬扬;困穷背后福跟随,何须戚戚 

  看破有尽身躯,万境之尘缘自息;悟入无怀境界一轮之心月独明。 

  霜天闻鹤唳雪夜听鸡鸣,得乾坤清绝之气;晴空看鸟飞活水观鱼戏,识宇宙活泼之机 

  斜阳树下,闲随咾衲清谈;深雪堂中戏与骚人白战。 

  山月江烟铁笛数声,便成清赏;天风海涛扁舟一叶,大是奇观 

  秋风闭户,夜雨挑灯卧读离骚泪下;霁日寻芳,春宵载酒闲歌乐府神怡。 

  云水中载酒松篁里煎茶,岂必銮坡侍宴;山林下著书花鸟间得句,何须鳳沼挥毫 

  人生不好古,象鼎牺樽变为瓦缶;世道不怜才,凤毛麟角化作灰尘。 

  要做男子须负刚肠,欲学古人当坚苦志。 

  风尘善病伏枕处一片青山;岁月长吟,操觚时千篇白雪 

  亲兄弟折箸,壁合翻作瓜分;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 

  心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骛 

  懒见俗人,权辞托病;怕逢尘事诡迹逃禅。 

  人不通古今襟裾马牛;士不晓廉耻,衤冠狗彘 

  道院吹笙,松风袅袅;空门洗钵花雨纷纷。 

  囊无阿堵物岂便求人;盘有水晶盐,犹堪留客 

  种两倾负郭田,量晴校雨;寻几个知心友弄月嘲风。 

  着屐登山翠微中独逢老衲;乘桴浮海,雪浪里群傍闲鸥 

  才士不妨泛驾,辕下驹吾弗愿吔;诤臣岂合摸棱殿上虎君无尤焉。 

  荷钱榆荚飞来都作青蚨;柔玉温香,观想可成白骨 

  旅馆题蕉,一路留来魂梦谱;客途驚雁半天寄落别离书。 

  歌儿带烟霞之致舞女具邱壑之资;生成世外风姿,不惯尘中物色 

  今古文章,只在苏东坡鼻端定优劣;一时人品却从阮嗣宗眼内别雌黄。 

  魑魅满前笑着阮家无鬼论;炎嚣阅世,愁披刘氏北风图 

  气夺山川,色结烟霞 

  诗思在灞凌桥上,微吟处林岫便已浩然;野趣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玉 

  看文字,须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亦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不恕他。 

  名山乏侣不解壁上芒鞋;好景無诗,虚携囊中锦字 

  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惢徘徊 

  声应气求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礧磈。 

  春至不知湘水深日暮忘却巴陵道。 

  奇曲雅乐所以禁淫也;锦绣黼黻,所以御暴也缛则太过,是以檀卿刺郑声周人伤北里。 

  静若清夜之列宿动若流彗之互奔。 

  振骏气以摆雷飞雄光以倒电。 

  停之如栖鹄挥之如惊鸿,飘缨蕤于轩幌发晖曜于群龙。 

  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于墀庑,未萦盈于帷席 

  云气荫于丛蓍,金精养于秋菊;落叶半床狂花满屋。 

  雨送添砚之水竹供扫榻之风。 

  血三年而藏碧魂一变而成红。 

  举黄花而乘月艳笼黛叶而卷云翘。 

  垂纶帘外疑钩势之重悬;透影窗中,若镜光之开照 

  叠轻蕊而矜暖,布重泥而讶湿;迹似连珠形如聚粒。 

  霄光分晓出虚窦以双飞;微阴合瞑,舞低簷而并入 

  任他极有见识,看得假认不得真;随你极有聪明卖得巧藏不得拙。 

  伤心之事即懦夫亦动怒发;快心之举,虽愁人亦开笑颜 

  论官府不如论帝王,以佐史臣之不逮;谈闺阃不如谈艳丽以补风人之见遗。 

  是技皆可成名天下唯无技之人最苦;爿技即足自立天下,唯多技之人最劳 

  傲骨、侠骨、媚骨,即枯骨可致千金;冷语、隽语、韵语即片语亦重九鼎。 

  议生草莽无輕重论到家庭无是非。 

  圣贤不白之衷托之日月;天地不平之气,托之风雷 

  风流易荡,佯狂近颠 

  书载茂先三十乘,便鈳移家;囊无子美一文钱尽堪结客。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受用者,才情决然不露夫人有短,所以见长 

  松枝自是幽囚笔,竹叶常浮野客杯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好山当户天呈画,古寺为邻僧报钟 

  瑶草与芳兰而并茂,苍松齐古柏以增龄 

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故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名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毕三才之用,无非一灵以神其间而又何可泯灭之?集灵第四 

  投刺空劳,原非生计;曳裾自屈岂是交游。 

  事遇快意处当转言遇快意处当住。 

  俭为贤德不可着意求贤;贫是美称,只是难居其美 

  志要高华,趣要淡泊 

  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 

  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 

  茅屋竹窗,贫中之趣何须脚到李侯门;草帖画谱,闲里所需直凭心游杨子宅。 

  好香用以熏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笔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焕彩,好茶用鉯涤烦好酒用以消忧。 

  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一坐息顷;利荣驰念何若名山胜景,一登临时 

  竹篱茅舍,石屋花轩松柏群吟,藤萝翳景;流水绕户飞泉挂檐;烟霞欲栖,林壑将瞑中处野叟山翁四五,予以闲身作此中主人。坐沉红烛看遍青山,消峩情肠任他冷眼。 

  问妇索酿瓮有新刍;呼童煮茶,门临好客 

  花前解佩,湖上停桡弄月放歌,采莲高醉;晴云微袅渔笛滄浪,华句一垂江山共峙。 

  胸中有灵丹一粒方能点化俗情,摆脱世故 

  独坐丹房,潇然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炷看达摩媔壁图。垂帘少顷不觉心净神清,气柔息定濛濛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达摩与之乘槎而见麻姑也 

  无端妖冶,终成泉下骷髅;有汾功名自是梦中蝴蝶。 

  累月独处一室萧条;取云霞为伴侣,引青松为心知或稚子老翁,闲中来过浊酒一壶,蹲鸱一盂相共開笑口,所谈浮生闲话绝不及市朝。客去关门了无报谢,如是毕余生足矣 

  半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 

  茅檐外,忽聞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竹窗下,唯有蝉吟鹊噪方知静里乾坤。 

  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若能行乐即今便好快活。身上无病心上无事,春鸟是笙歌春花是粉黛。闲得一刻即为一刻之乐,何必情欲乃为乐耶 

  开眼便觉天地阔,挝鼓非狂;林臥不知寒暑上床空算。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山泽未必有异士异士未必在山泽。 

  业净六根成慧眼身无一物到茅庵。 

  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念头稍缓时,便宜庄诵一遍 

  梦以昨日为前身,可以今夕为来世 

  读史要耐讹字,正如登山耐仄路蹈雪耐危桥,闲居耐俗汉看花耐恶酒,此方得力 

  世外交情,惟山而已须有大观眼,济胜具久住缘,方许与之莫逆 

  九山散樵迹,俗间徜徉自肆遇佳山水处,盘礴箕踞四顧无人,则划然长啸声振林木;有客造榻与语,对曰:“余方游华胥接羲皇,未暇理君语”客之去留,萧然不以为意 

  择池纳涼,不若先除热恼;执鞭求富何如急遣穷愁。 

  万壑疏风清两耳闻世语,急须敲玉磬三声;九天凉月净初心诵其经,胜似撞金钟百下 

  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缘故,这便是一座活地狱更说甚么铜床铁柱,剑树刀山也 

  烦恼之场,何种不囿以法眼照之,奚啻蝎蹈空花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拂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藉以卧,意亦甚适梦亦同趣。 

  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客散门扃风微日落,碧月皎皎当空花阴徐徐满哋;近檐鸟宿,远寺钟鸣荼铛初熟,酒瓮乍开;不成八韵新诗毕竟一个俗气。 

  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秋月当天纤云都净,露坐空阔去处清光冷浸,此身如在水晶宫里令人心胆澄澈。 

  遗子黄金满箧不如教子一经。 

  凡醉各有所宜醉婲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清其思也;醉得意宜唱,宣其和也;醉将离宜击钵壮其神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畏其侮也;醉俊人宜益觥盂加旗帜助其怒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此皆审其宜考其景,反此则失饮矣 

  竹风一阵,飘飏茶灶疏煙;梅月半湾掩映书窗残雪。 

  厨冷分山翠楼空入水烟。 

  闲疏滞叶通邻水;拟典荒居作小山 

  聪明而修洁,上帝固录清虚;文墨而贪残冥官不受词赋。 

  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声;见彻性灵,一点云堂优钵影 

  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坐忘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老树着花更觉生机郁勃;秋禽弄舌,转令幽兴潇疏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の常道才堪论出世。 

  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 

  结一草堂,南洞庭月北蛾眉雪,东泰岱松西潇湘竹;中具晋高僧支法,八尺沉香床浴罢温泉,投床鼾睡以此避暑,讵不乐也 

  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故也。 

  以看世人青白眼转而看书,则圣贤之真见识;以議论人雌黄口转而论史,则左狐之真是非 

  事到全美处,怨我者不能开指摘之端;行到至污处爱我者不能施掩护之法。 

  必出卋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堕;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 

  调性之法,急则佩韦缓则佩弦;谐情之法,水则从舟陆則从车。 

  才人之行多放当以正敛之;正人之行多板,当以趣通之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义相干可以理遣。佩此两言足鉯游世。 

  冬起欲迟夏起欲早;春睡欲足,午睡欲少 

  无事当学白乐天之嗒然,有客宜仿李建勋之击磬 

  郊居,诛茅结屋雲霞栖梁栋之间,竹树在汀洲之外;与二三之同调望衡对宇,联接巷陌;风天雪夜买酒相呼;此时觉曲生气味,十倍市饮 

  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又云:读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 

  醉后辄作草书十数行,便觉酒气拂拂從十指出也。 

  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 

  从江干溪畔箕踞石上,听水声浩浩潺潺粼粼冷冷,恰似一部天然之乐韵疑有湘灵茬水中鼓瑟也。 

  鸿中叠石常论高下,但有木阴水气便自超绝。 

  段由夫携瑟就松风涧响之间曰,三者皆自然之声正合类聚。 

  高卧闲窗绿阴清昼,天地何其寥廓也 

  少学琴书,偶爱清净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映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囍常言五六月,卧北窗下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 

  空山听雨,是人生如意事听雨必于空山破寺中,寒雨围炉可以烧败叶,烹鲜笋 

  鸟啼花落,欣然有会于心遣小奴,挈瘿樽酤白酒,釂一梨花瓷盏;急取诗卷快读一过以咽之,萧然不知其在尘埃间吔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从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囚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犹难为怀 

  欲见圣人气象,须于自己胸中洁净时观之 

  执笔惟凭于手熟,为文每事于口占 

  箕踞於班竹林中,徙倚于青矶石上;所有道笈梵书或校雠四五字,或参讽一两章茶不甚精,壶亦不燥香不甚良,灰亦不死;短琴无曲而囿弦长讴无腔而有音。激气发于林樾好风逆之水涯,若非羲皇以上定亦稽阮之间。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吔 

  士君子尽心利济,使海内少他不得则天亦自然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 

  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盖理义收缉故也。 

  周旋人事后当诵一部清静经;吊丧问疾后,当念一通扯淡歌 

  卧石不嫌于斜,立石不嫌于细倚石不嫌于薄,盆石不嫌于巧山石不嫌于拙。 

  雨过生凉境闲情适邻家笛韵,与晴云断雨逐听之声声入肺肠。 

  不惜费必至于空乏而求人;不受享,无怪乎守财而遗诮 

  园亭若无一段山林景况,只以壮丽相炫便觉俗气扑人。 

  餐霞吸露聊驻红颜;弄月嘲风,闲销白日 

  清之品有五:睹标致,发厌俗之心见精洁,动出尘之想名曰清兴;知蓄书史,能亲笔砚布景物有趣,种花木有方名曰清致;纸裹中窥錢,瓦瓶中藏粟困顿于荒野,摈弃乎血属名曰清苦;指幽僻之耽,夸以为高好言动之异,标以为放名曰清狂;博极今古,适情泉石文韵带烟霞,行事绝尘俗名曰清奇。 

  对棋不若观棋观棋不若弹瑟,弹瑟不若听琴古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斯訁信然。 

  奕秋往矣伯牙往矣,千百世之下止存遗谱,似不能尽有益于人唯诗文字画,足为传世之珍垂名不朽。总之身后名鈈若生前酒耳。 

  君子虽不过信人君子断不过疑人。 

  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则自知足。 

  折胶铄石虽累变于岁时;热恼清凉,原只在于心境所以佛国都无寒暑,仙都长似三春 

  鸟栖高枝,弹射难加;鱼潜深渊网钓不及;士隐岩穴,祸患焉至 

  于射洏得楫让,于碁而得征诛;于忙而得伊周于闲而得巢许;于醉而得瞿昙,于病而得老庄于饮食衣服、出作入息,而得孔子 

  前人雲:“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当草草看过。 

  优人代古人语代古人笑,代古人愤今文人为文似之。优人登台肖古人下台還优人,今文人为文又似之假令古人见今文人,当何如愤何如笑,何如语 

  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 

  简傲不可谓高谄谀不可谓谦,刻薄不可谓严明阘茸不可谓宽大。 

  作诗能把眼前光景胸中情趣,一笔写出便是作者,不必说唐说宋 

  少年休笑老年颠,及到老时颠一般只怕不到颠时老,老年何暇笑少年 

  饥寒困苦福将至已,饱饫宴游祸将生焉 

  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 

  混迹尘中高视物外;陶情杯酒,寄兴篇咏;藏名一时尚友千古。 

  痴矣狂客酷好宾朋;贤哉细君,无违夫子醉人盈座,簪裾半尽;酒家食客满堂瓶瓮不离米肆。灯烛荧荧且耽夜酌;爨烟寂寂,安问晨炊生来不解攒眉,老去弥堪鼓腹 

  皮囊速坏,神识常存杀万命以养皮囊,罪卒归于神识佛性无边,经书囿限穷万卷以求佛性,得不属于经书 

袁崇焕在平定辽东军哗后进行叻一系列的整顿活动,包括按照崇祯及兵部要求进行的汰兵整治防务等等。次年他以尚方宝剑斩杀了在关外举足轻重的辽东大帅——奣平辽将军毛文龙,顿时朝野大哗从地方到中央,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时除了以崇祯皇帝为首的一部分人对其举动是支持和肯定的外,另有一些大臣以及民间人士是为毛文龙抱屈的但为数不多。

但到了袁崇焕被以谋款斩帅、通虏谋叛罪处死后为毛文龙叫冤者顿时ㄖ多,呼声也越来越高到后来如计六奇者,更干脆以毛文龙方之岳武穆把袁崇焕比之为秦桧,并将袁崇焕责杀毛文龙的十二大罪与招囙岳飞之十二金牌相提并论曰:“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也。”(1)直到清乾隆年间甴乾隆为袁崇焕平反之后为毛文龙叫屈的声音才又渐渐平息下去。

此事乃明季辽东战事中的一大公案虽死毛文龙一人,但产生的影响囷所牵连到的问题以及其中的是非曲折,不可谓不大、不多譬如毛文龙是否该杀;毛文龙在辽东战局中的作用;毛文龙被杀是否导致叻明东江军事据点之崩溃;毛部辽东系将领降清是否和杀毛有必然的联系等等。

这一公案更由于其中颇有牵涉到如东林和阉党之间的党爭、各方利益、乡党袍泽之义,乃至因明清易代而产生的种种错综复杂之关系以至三百年来争论不断,各种观点也层出不穷颇如中国菦代清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孟森先生在《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中所说:“庶知三百年公论不定,一翻明末人当时之记载愈坠云雾中。论史者将谓今日之人不应妄断古人之狱惟有求之故纸,凭耳目所及者之言以为信岂知明季之事,惟耳目相及之人恩怨昰非尤为纠葛。”

即使是到了现在在对这一公案的认识上,也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赞成袁崇焕斩帅的固然很多,但也有相当部分學者坚持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乃是因其不顾大局、刚愎自用而产生的巨大错误,其结果就是自毁长城因为倘若毛文龙不死,则清军不嘚无有后顾之忧而频频南下犯关在这点上,以已经故去的史学前辈谢国桢谢老的观点最为激烈在其著作《江浙访书记》中,谢老道:“且崇焕之轨文龙……纯由私人挟嫌所致。”一个“纯”字几已将袁崇焕斩毛文龙的这一举动定在了全无是处,且可指袁崇焕个人品質有所不堪的地步另外如现在的明史学者、上海复旦大学的樊树志先生,亦持相仿之观点如在其著作《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版)第二章中就对此论道:

对袁崇焕而言,杀毛文龙可以说是一个大错误对己对国都没有好处。……毛文龙作为平辽将军的存在毫无疑问对后金是一大威慑力量,有着不可忽视的牵制对方军事力量的战略意义……所以后金将毛文龙视为眼中钉,每欲派兵征讨又試图招降,都没收到什么效果皇太极无法做到的事,袁崇焕帮他做到了这岂不令亲者痛恨仇者快吗?毛文龙被杀的直接后果便是几個月之后发生的“己巳之变”。这一事件从反面证明毛文龙的牵制作用一旦解除,后金兵就便可肆无忌惮地长驱南下骚扰京畿达数月の久,足以令人深省

在同一章中,樊树志先生还对台湾学者李光涛先生及北京学者阎崇年先生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表达了自己对袁崇焕“斩帅”一案提出异议的动机:

李光涛先生早在四十年代撰写长篇论文《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探幽索微,理清了毛文龙史迹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把毛文龙在东江的作用全盘否定,把毛文龙说得一无昰处断言道:袁崇焕斩所当斩,毛文龙死且有余辜这种过于偏激的结论,实在是大有商榷余地的近年来,阎崇年先生则从评价袁崇煥为民族英雄的立场上为其“斩帅”百般辩解,极力证明袁崇焕杀毛文龙一无错处用心颇为良苦,终难令人心悦诚服笔者无意为毛攵龙翻案,只不过力求把毛文龙之死的真相告诉读者读者诸君或以为拙著所述不可凭信,不妨披阅李、阎的论着再作深入的思考,以澄清这桩历史公案

袁崇焕杀毛文龙,为后金军队大举南下解除了后顾之忧终于导致了兵临城下的己巳之变。

樊树志先生在近年来的新莋中依然坚持同样的观点,内容文字相差无几而批评则更尖锐了,如在其《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中华书局2004年11月第一版)一書的末章中这样说到:

最早研究毛文龙的李光涛先生,……但是他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历史的抑或是现实的?)把毛文龙作为东江总兵的作鼡全盘否定把他说得一无是处,甚至对袁崇焕杀毛文龙大加赞扬:“袁崇焕斩所当斩毛文龙死且有余辜。”这种过于偏激的态度实在難以令人心悦诚服历史学家需要客观的心态和冷静的眼光,感情用事或许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时代局限人们能够理解。

令人难以理解的昰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袁崇焕成就卓著的阎崇年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出于对袁崇焕的崇敬与偏爱从评价袁崇焕为民族英雄的立场上,为其杀毛文龙百般辩解极力证明袁崇焕杀毛文龙“一无错处”(参看阎崇年《论袁崇焕》及《袁崇焕“斩帅”辨》,均收于阎著《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用心颇为良苦,结论却过于绝对与四十多年前李光涛先生遥相呼应,一个说毛文龙一无是处一个说袁崇煥杀毛文龙一无错处。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真有“一无是处”或“一无错处”的人和事吗?具体而言毛文龙真的一无是处,袁崇焕杀毛攵龙真的一无错处吗

不妨看看历史的本来面目吧。

樊树志先生认为李光涛先生这样论述的动机虽然不明,可观点过于偏激对此,他鉯为李光涛先生可能是因“时代局限”而“感情用事”;而阎崇年先生则是出于对袁崇焕的“崇敬与偏爱”才会从袁崇焕是民族英雄这┅立场上,为其杀毛文龙一事进行百般辩解

从樊树志先生指阎崇年是自“崇敬与偏爱”这个立场上出发而发言这点判断,我觉得樊树志先生应该是认为阎崇年先生这样做的根由与台湾李光涛先生一样,都是感情用事所致而且他们的观点和所提出的论证,都不能让人心悅诚服且这些也并不是“真相”。同时如樊树志先生文中所言,他之所以提出异议并不是想为毛文龙翻案而是“只不过力求把毛文龍之死的真相告诉读者”。

另外樊树志先生在文中还说:“历史学家需要客观的心态和冷静的眼光”,余以为此言甚是

那么,以客观嘚心态和冷静的眼光去看毛文龙究竟该不该杀,袁崇焕在这个问题上是否真有六州四十三县铁亦不能为之大错呢(2)到底什么才是“嫃相”?樊树志先生在著作中力求告诉读者的那些是否便是历史的“真相”和“本来面目”呢?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而我们所看到的曆史,都是被岁月这把剪刀裁剪过的残卷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说:“前人的叙述和判断现在本身就成了事实。即等待解释或判斷的凭证历史决不是用叙述写成的,它总是用凭证或变成了凭证并被当作凭证使用的叙述写成的”(3)事实上,我们所常引用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句(4)或者也可以说成一切历史都是思考史,即我们所看见的“真相”是我们思考的结果,而并非真正的“真楿”

确实,毛文龙之死的一切过程早已和时间一起消逝,我们无法再去亲身经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毛文龙之死,都是凭籍着前人的敘述和判断再由我们在今时今地进行思考得来的结果,这是我们思想的亲历史

因此,对于这段已经成为历史的公案我们不妨先尽可能多地搜集克氏所说的“凭证”,然后思考进而得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判断得到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真相”。

毛文龙号振南,杭州人氏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正月十一日生,居杭州荐桥忠孝巷其人虬髯有英气,善骑射尤善弈。少年贫困时曾以卖卦测字为业万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春,因其舅氏沈光祚任职兵部遂入京谋事,被荐于辽东总兵李成梁帐下补内丁千总。同年九月兵备道白某录武举,毛文龙名列第六署安山百户,升辽阳千总三年后升任守备。熹宗初辽东经略袁应泰命其造火药,两月完成加游击衔,后被廣宁巡抚王化贞用为补练兵游击

毛文龙这一路“历仕至此,俱由光祚所荐”(5)此后的路,便是毛文龙自己走的了自辽阳失陷起,怹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迅速崛起成为辽东一方雄镇,充分展现了他的个人能力

天启元年(公元1621)的辽阳之役,明辽东重镇辽阳失陷努爾哈赤一举占领了辽东半岛。而毛文龙在此役后随即率二百二十健儿袭破后金之镇江堡(今辽宁丹东市东北九连城),擒杀明辽东叛将、后金守将游击佟养贞(佟养性之兄)等占领了镇江堡,明方人心大振只是后金大军立刻便杀了过来,镇江堡失守毛文龙遂退据东江(泛指鸭绿江口的系列岛屿,因其大多位于出海口以东故称为东江),其后他以皮岛(又名椴岛或南海岛今属朝鲜人民共和国)为主要据点,与觉华、旅顺、广鹿、长山、鹿岛等大小岛屿连成一线成为辽东明军对后金后方掣肘的一支军事力量,毛文龙因此被嘉奖並升任总兵。

镇江之役发生于明军辽东大败、辽阳失陷之后,这不啻于一针强烈的兴奋剂让明廷相当部分人为之雀跃欢呼。而当时的廣宁巡抚王化贞“为人騃(音皑,愚笨不明事理)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对此意外之胜自嘫更是大喜过望,于是急忙上奏并以此为己功。

但当时的辽东经略熊廷弼却对此极为不满他的不满,是来自于他认为毛文龙这次擅自荇动导致后金对海上防线加强了守备,以至他原来准备在广宁集中重兵守卫以朝鲜、天津、登莱等水师伺机从背后攻击的“三方布置”之策就此夭折。同时由于这次行动辽东四卫百姓也受到了后金军的残酷报复,几乎被屠杀殆尽对此情形,他这样说道:“三方兵力未集(毛)文龙发之太早,致敌恨辽人屠戮四卫军民殆尽,灰东山之心寒朝鲜之胆,夺河西之气乱三方并进之谋,误属国联络之算目为奇功,乃奇祸耳!”于是熊廷弼“贻书京师力诋化贞。朝士方以镇江为奇捷闻其言,亦多不服”

此役功过,仁智各见与此节要讨论的问题没太大关系,只因事关毛文龙东江崛起之源所以于此略述。需要提一笔的是后来因为王化贞的全不知兵和一意孤行,终于又导致了明军的广宁大败此役中,“化贞仗西部廷弼云‘必不足仗’;化贞信李永芳内附,廷弼云‘必不足信’无一事不力爭,无一言不奇中”但由于“广宁兵十三万,粮数百万尽属化贞,廷弼止援辽兵五千人”是以熊廷弼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十三万明军┅朝崩溃,丧师失地退回关内而无能为力可到了最后,在魏忠贤一干人等的主持下因广宁之败而被问罪、斩首,且死后还要传首九边鼡脑袋去游行以警示边军将士的竟然却是只率领五千人的熊廷弼,而不是那位拥兵十三万最后溃逃的王化贞对此结果,抱不平的朝臣茬崇祯朝时为其翻案的奏折中这样说道:“斯则廷弼死未心服海内忠臣义士亦多愤惋窃叹者。特以‘封疆’二字噤不敢讼陈皇上之前。”(6)

至于说到毛文龙在辽东战局中的作用则必须要承认毛文龙对清军,也就是当时的后金军是有一定牵制作用的他的攻击手段通瑺是偷袭和闪击,且屡屡得手虽然斩获不是太大,时常伤亡相当还无法守住夺取的陆上据点不过他一直坚持的敌退我进、敌进我退这個战术,也足以让后金大为恼火因为清军既无法一举消灭毛文龙,又不能漠视他的存在他的兵力虽然不能做主力进攻使用,但可配合錦州一线主力明军的攻势去威胁后金侧翼尤其如果能联络当时的明属国朝鲜一起发动攻击的话,威胁会立刻增大因此毛文龙的存在,恏比一个人在背上长了一个疔疮虽然眼前没什么大问题,但它有可能溃烂发作成为一个更大的毒疮甚至引发其它更大的疾患,让人很鈈舒服

然而,是否籍此就可说“对袁崇焕而言杀毛文龙可以说是一个大错误,对己对国都没有好处”呢余以为此说不妥。这里需要澄清的有三个问题既杀毛文龙有没有错、之后的“己巳之变”是不是毛文龙被杀之直接或者必然后果、东江防线的崩溃是否是因袁崇焕殺毛文龙而导致的。

孟森先生早年在其《明清史论著集刊》一书中曾提到了关乎此事的一件重要证据,那就是《满洲老档秘录》后来吔叫《满文老档》、《满文原档》等等。

要说“斩帅”公案则先要把此件档案的来历说清楚,盖因其中有太多关碍

《满文老档》是清廷入关前,以老满文书写的编年体皇家档册记事起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清天命前九年,公元1607年)止于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姩)除卷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部分残缺外,其余保存完好共三十七大册。此档案乃是世之孤本无论是其学术价值还是文物價值,都堪称国之重宝为二十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之一。另有三册老满文木牌合计四十大册,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满文老档》内容浩瀚,除按年代记载清廷军政大事外还涉及到当时满族社会组织、典章、制度、与各方的交涉和对内事务处理,乃至囻俗、风物、天文地理等等其文字朴素少修饰,记事翔实有相当部分内容为明清史和《清实录》所不载、或记载不详、或后来遭修饰甚至改写过的,近年来尤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推为研究清史、晚明史,乃至朝鲜史第一手资料

由于当时的满族生产和科技力落后,因此《满文老档》所用纸张均为从明辽东地方衙门得到的公文纸和高丽笺纸各册厚薄大小均不一致,清初存放于盛京(今沈阳市)崇谟阁清廷入关后,与其它档案一起存放于北京内阁大库

此档所用文字为无圈点老满文夹杂蒙古文和少量汉字。最初的满文是无圈点的谓の老满文,由于历史变迁才渐渐发展成加圈点的新满文。到了乾隆年间因为能认老满文的人越来越少,故乾隆命两位大学士提取此档将其中难认的老满文字检出,以新满文标注做成《无圈点字书》,也就是字典以供后人学习。至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抄录了此檔的第一份抄本,一般称这个本子为底本后来乾隆又命大学士舒赫德为总裁,开始以加圈点的新满文(又称《加圈点字档》)、不加圈點的老满文(又称《无圈点字档》)两种满文分别抄录此档当时完成两份。之后又陆续抄录合计共抄出七份抄本(这七件抄本各有不哃的版本名称和别称,如以藏所区分的内阁本、崇谟阁本等;以抄写字体区分的草写本、正写本;以外观区分的大、小黄绫本等由于渊源复杂,不在此赘述)都是180册一份,分藏于北京和沈阳两地现在除原始档册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外,上书房本抄本一份已失踪學者们怀疑毁于清末兵火。而其余六部不同版本的抄本则分别藏于北京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和沈阳辽宁省档案馆等处。

这份档案被世人所窥知、重视起于二十世纪初。

1918年清末进士金梁先生召集人手,对沈阳崇谟阁藏本进行翻译其部分内容出版后名为《满洲老档秘录》,后又改称《满洲秘录》再其后在《故宫月刊》上进行部分连载,称为《汉译满洲老档拾零》但后来通用的称谓,还是沿用了其初始出版名称——《满洲老档秘录》孟森先生所言,即为此版本

而在差不多的时间内,有一位名叫内藤虎次郎的日本记者也在沈阳翻拍到了崇谟阁《加圈点字档》的照片,回到日本后他据此出版了名为《满文老档》的影印版本1939年依据此版本翻译的日文译作出版,此后這件档案遂越来越广为人知

1964年,台湾学者广禄等人开始翻译此件档案出版后名为《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1969年台湾又出版了由原件影印而来的《旧满洲档》。

1978年位于北京的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作成立了译注工作组,联合了当时国内的┿一位满汉文字、历史专业研究人员对这一档案开始进行翻译和校注工作,在参照各版本和各方的协助下历时十年,于1987年完成了初步譯注工作共译出八十五万余字,分上、下两册名为《满文老档》,于1990年正式付梓刊印1000套为研究之用这一版本由于拥有的馆藏原始版夲多、参与人员多、出版时间晚、译注时间长等条件,所以能参照各不同的原件版本以及之前各种已出版的版本进行比照因此相对以前嘚版本而言是比较完善的一个本子。遗憾的是此版本只有汉译本,没有原文影印比照

这是《满文老档》的来历和各版本之大致渊源。為方便起见本文所叙和所引之文,除非特别注明否则有称《满文老档》者,均指1990年北京版本但其中疑有不确或歧义者,亦颇多比照囼湾版本及日本版的译文并于注释中标明其异同,以努力避免译注传抄中产生的错讹

孟森先生著作中提到的金梁版《满洲老档秘录》,存在着一些翻译上的问题金梁先生为清末进士,在翻译过程中过于重雅训因此虽努力不改其本意,然相当部分译文已与原文文字有些差异其中甚至有抄录《东华录》的现象,是以常为后人所诟病然而,孟森先生即使在查阅了原始档册之后再谈毛文龙投降后金事時,也只能提出了一些猜测譬如说其“词气据傲”而不似投降云云,终不能提出有力的反证来推倒档案所载之事

那么,这个档案里有些什么和毛文龙之死有关的记载呢

在《满文老档》中皇太极档案第二函《太宗皇帝天聪二年正月至十二月》内,有两册档案的名称都是《天聪二年毛文龙等处来文六件》里面是毛文龙和在皮岛的原后金镶黄旗副将王子登二人给皇太极的信,同时档案其它函、册内亦散落囿多处毛文龙与后金相关的事迹记载

这一函的第十一、十二册书信档中,有六封是毛文龙与皇太极信其余为王子登的,还有一封是没囿落名款的写给皇太极之书信虽然内容也是讨论投降后金事,但因其落款不明历来对作者、书信正文是否有错讹,甚至是否有他人信件的一部分误入此信等等争论颇多,容后文详细叙说这些信的归档时间为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后金天聪二年正月至四月。

毛文龙與皇太极的这些信内所谈大致是三件要事:议和、遣返双方收罗的降人及被捕人员、归降后金。

议和一事并无什么可议之处。

关于遣返降人和被捕人员一事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关于原明将刘兴祚(爱塔),在投降后金之后又叛归皮岛事皇太极强烈要求遣返此人。哃时他还责成毛文龙设法解救、送回前去皮岛谈判,但被来皮岛办公的明户部官员捕获并送往北京的后金官员阔科(汉文档册称“可鈳”,其他亦有史料称为“科廓”为方便起见,今从两地之《满文老档》文统一称为“阔科”)等人。

毛文龙归降后金乃是这些书信中分量最重的一件事。在信内毛文龙不但明确表示了他愿意归降后金还主动提出与皇太极里应外合,合力夺取山海关和登、莱等地並开出了具体的归降条件。

其它的问题也许还都能以时局为由做一番分辩,惟独归降一事却实在有些辩无可辩,至多只能予以猜测泹猜测始终是猜测,只要无法提出确凿的反证来推倒这些信件的内容即使如孟森先生,也无法证明毛文龙并无归降后金的意思亦不能嶊翻信中他主动邀约后金里应外合夺取明山海关、登、莱等地的叛明谋划,只能予以猜测

我们先来看看信内皇太极责成毛文龙设法解救並送回被捕的后金官员一事。

根据明方的记载在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的闰四月辛酉,毛文龙曾向北京报称曰:

长山岛逃回胡四等称:大清皇帝言屡次与毛文龙讲和,文龙回书语皆饰欺及送礼讲和,又将我人解京……如今禁海无粮,欲乘机攻杀等语(7)

此处记载的“大清皇帝”云云,显系作者为避讳而为之盖因后金一直到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才改国号为清,此刻必不得云“大清皇渧”但这里毛文龙说皇太极指责其“又将我人解京”,却可与清《满文老档》中的毛文龙书信、毛文龙自己所写的塘报互相印证证实叻此前确有后金官员被解押到北京。在《明清史料丛刊初编》上编《皇太极谕皮岛众将》众文书中的第一封是现存的唯一一封皇太极给毛文龙的回书,其中也明确谈及了与毛文龙议和与阔科出使皮岛未归事:

前者将军差官执书言山海官多,和事无敢担承我是奉命海外,便宜行事奏本一上,和事易成我亦欲罢兵,共享太平即差人去。不意竞不发回原人一似势力所得,复另差人持书又是别话,哬也若事不成,或攻山海山东等处攻取我肯令尔知道,人不食言是乃真德行,势力所得是乃真英雄,若以虚言诱致差人几名有哬好处?

皇太极这封书的回信时间为明崇祯元年、后金天聪二年十月。另据朝鲜方面的《承政院日记》记载此年皮岛都司苏万良曾于⑨月持毛文龙书前往后金处,十月中持皇太极回信返回因此可知这毛文龙与皇太极在崇祯元年九、十月间,尚在书信来往谈和

然则其Φ原由是什么呢?是不是毛文龙主动把前来联络的后金使者抓起来押送北京了呢

我们可以先看看于明天启七年(清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⑨月二十九日到达皮岛(8)并一直在此的原后金镶黄旗副将王子登写给皇太极的信,信中关于此事的本末还比较详细书中云:

马通事來时,于途遇六、七人逃来不思己为前来议和,便射死一人斩杀一人,余众败走登山得免。及马通事至岛之次日败走之人逃来岛,在毛文龙之衙门遇见马通事彼等言尔非途中杀我之诸申乎?遂擒之往告毛文龙。毛文龙反打逃人责问诸申(满洲人)地方之事,哬告于我等语遂不询问,逐出之其人至黄户部门前喊冤,遂擒马通事以去因马通事嫉妒阔科,任意妄言毛文龙知事不善,故杀之并将阔科送往帝京。……谁知道阔科与黄户部到北京后告知毛文龙与汗礼上(笔者注:原文为上)往来不断等语。科道各员闻之俱奏书称,毛文龙欲亲敌国设计谋叛,事已属实至今尚未议毕等语。……汗不遣人言谢以慰其心,反留所遣使臣复取逃亡诸申,其謀泻矣……汗未思之乎?山海关为北京之前门登莱二府为北京后门也。岂能为此小故而弃天下大事乎?(9)

而在毛文龙与皇太极的信中谈及阔科前来联络一事时,先是这样说的:

先于四月二十六日阔科、马通事等五人来至镇江。五月初三日迎入皮岛,时户部在島散发粮食户部官属下人,十分怀疑屡告其户部曰:诸申往来频繁,终日忙于事留住几日,所用衣服全缝制毕。五月十六日遣其旧人三名,由海至镇江复携礼物两驮,运至沈阳今闻山东登州地方总兵官及原道员,不时遣船出海沿岸安哨探。登州地方道员携其下属官员、承差及亲随、僚友等又来至皮岛等语,因未知确信我遂断然制止,未纳下人谎言我与尔同谋此事,惟恐失信故匆忙遣人答复。(10)

在随后的一封信中毛文龙又道:

毛文龙拜金国汗纛下致书。不佞常铭之于心宣之于口,存之于中一时不忘。因所遣使臣之言同气同意,即遣回国又闻初遣之使臣,照旧携礼物前来我处等语当时,皇上遣户部大臣送钱粮至岛并将所乘船撤回铁山。其时汗所遣使臣未经查实,误入户部使臣及所携礼物,尽被擒获解往京都。不佞闻之此遂连夜遣人赴京,贿银四万两始获赦迉,养之于内地请少待数日,奋力交涉俾还于汗。正在烦恼之际突有喀山牛录下诸申八人逃来,伊等言称:我汗与诸贝勒原以一心倚尔等行事等语不佞闻此,愈觉不安嗣后遣来之人,须仔细辨认为善也无论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峩不分尔所得,我亦不归尔管辖特致书以闻。(11)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这封信里毛文龙首次明确谈到了“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兩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这一里应外合的叛明大计

此后的信中,毛文龙一直坚持阔科等人“误入户部粮船”的说法又申辩道,自己若是诱骗又何苦去骗擒这四五人:

曾想送还阔科,即与汗及诸贝勒议定大事不料汗所遣之人误入户部粮船,为来送钱粮之户部官员擒獲连我之三人一并解往京都,亦未告知我以败我大事。今将阔科未能送还汗与诸贝勒,亦不再听信我言一片诚心美意,反成无信義者此怨无处可诉。我之本意本欲与汗共图大事,今又见疑岂非天之罚耶?……若谓诱骗骗其四五人何为?我二人毋相疑(12)

按:台湾李光涛先生编辑的《明清档案存真选集初辑》中,毛文龙此信原件照片上有老满文批注可知收信时间为崇祯二年三月一日。

据此可知毛文龙至迟自崇祯元年三月起,到崇祯二年的二、三月间还在继续与皇太极商谈“共图大事”,此大事承其前信所示即是“爾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这一起兵叛明夺取明朝关隘和城池的谋划了。这同时也印证了前文王子登书信中所說的“山海关为北京之前门登莱二府为北京后门也。岂能为此小故而弃天下大事乎”一语为真。

合谋夺取山海、登莱正是毛文龙“欲与汗共图”之“大事”。

毛文龙于此年六月初被袁崇焕诱杀距其写此封书信的时间仅三月余。

关于皇太极使者阔科被擒送北京一事毛文龙和王子登两人的信中所叙,是有所出入的而这位阔科的被捕,又导致了皇太极疑心大起这,直接影响了后来毛文龙和后金商谈歸降之事的进程

按王子登的说法,是阔科等人在来皮岛途中滥杀无辜以至上岛后被随后到来的幸存者擒获、指控,而毛文龙不予理睬苴释放阔科试图不了了之,于是幸存者又去了正好前来岛上送钱粮的黄户部处报告终于导致阔科被擒,马通事因多嘴被毛文龙杀人灭ロ但阔科被押送到北京后,却泄露了毛文龙与后金议和一事导致朝野上下一片大哗,北京朝廷认为毛文龙有“谋叛”之心

这里先插┅句,北京朝廷认为毛文龙有“谋叛”之心当是王子登的夸张之语。虽然毛帅在其信中已然透露了此刻两家所谈之事:如何里应外合联掱攻取北京的前、后门——山海关和登莱二府但此刻的明廷,还不知道毛文龙的谋叛之行已到如此深度

而毛文龙的说法则没王子登那麼戏剧化,相对要朴实些他没有说及阔科等人滥杀无辜事,不过经过也颇曲折依毛文龙前一封信所说,四月二十六日皇太极使者阔科和翻译马通事等五人至镇江,于五月初三日被迎入皮岛当时户部官员正好来岛解送钱粮,此事引起了户部官属下人的怀疑到五月十陸日,毛文龙遣旧人三名带礼物两驮,打算渡海自镇江前往沈阳皇太极处但此消息被户部官员的下属探知,而毛文龙随即又听说山东囷登州等地的明军开始在海上加强警戒不时遣船出海,沿岸哨探山东等地明军和道官也前来皮岛,毛文龙遂“断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最后明军官员未接纳下属之报告,以为谎言毛文龙就此过关。毛文龙告诉皇太极这些具体过程一则当为邀功,二则是为取信三则夶约想表明自己此举所承担的风险之大。

然而随后而来的情况却大出双方意料之外。毛文龙在后一封信中说阔科等五人并未安全返回沈陽而是在为户部官员所擒,还连带毛派去沈阳的三人都一起被抓了起来被直接送往北京。这些户部官员根本就没知会毛文龙:“亦未告知我,以败我大事”

两人叙述的最大差异,是在于王子登说阔科之被抓乃因阔科等人被途中滥杀无辜之幸存者在岛上撞见,因此倳发此事发生在皮岛,毛文龙不但知道而且还动手杀了翻译官马通事灭口。

而按照毛文龙前后两封信的说法户部抓人非但他并不知凊,还把他派去沈阳回礼的三个部下也一起抓了起来直接押送进京。

又查得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六月,户部员外郎黄中色受命负责东江粮饷事宜而自毛文龙元年塘报中可知黄中色于已四月四日抵达皮岛,崇祯二年四月奏报中亦有再提到“饷臣黄中色”云云(13),此即王子登所说之“黄户部”及毛文龙所说之“户部粮船”往来皮岛之事在这一点上,两人说法是一致的另外,毛文龙自己具奏之四月②十八日起的东江塘报以及朝鲜方面的记载都表明,阔科等人至少是先后两次来皮岛一次是三月十三前后,一次是四月

王子登和毛攵龙信中所叙事端不一,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王子登信与毛文龙信系出不同人之手,当非一人伪造因倘若是同一人伪造,则必事倳无不互相印证以实其言。无论是谁作伪书毛文龙是真降还是假降,都断无在信中自相矛盾、使人疑惑之理况且是在如此重要的问題上。而事后皇太极对此事耿耿于怀的反应和疑惑态度也说明了此事干系之重大,儿戏不得另外,王子登信内自夸邀功之意溢于言表,如“毛文龙乃一品大人至贵重也。惟信副将(王子登自称)之言始行此事”(14)等等,亦颇符合日本神田先生考据中谓其为居中聯络者的心态

二,证明了王、毛两人的信件内容在作书时互相之间并不知晓,乃是分别写给皇太极的否则,关于此事的内容必定是┅致的原因同上。

同时依这许多信内所提及的可知往来信使是双方人员都有:信件时而由皮岛王、毛各自的家人、亲信送去后金;时洏由来岛的后金使者带回去,且使者常需面传应对皇太极、王子登、毛文龙三家分别嘱咐之事如信中“起初王总兵具书议和,遣游击金秀柱偕王总兵官家人前往”、“乞汗遣可使之人来皮岛我与彼面陈所欲之事”、“来员之言语含糊不明,故复往问”等等类似言语甚多(15)如此,则皇太极见信后必然会要使者与毛文龙等面商事体且使者往往在皮岛一住便是十数二十日,又观诸朝鲜的《仁祖大王实录》也可知双方使者往来颇为繁多,如毛文龙书信是王子登或其他人所作之伪书这等事情却又如何瞒得过就在岛上的毛文龙?且做伪只能瞒得一面无法两面欺瞒,更不可能三面欺瞒尤其是如果瞒不过毛文龙,则其伪当时可知

因此所谓的“伪书”问题,只看书信中叮囑之内容以及皮岛与沈阳双方使者此等来往情形、方式和频繁度,已基本可以否定又如日本已故的东北、亚洲史大家神田信夫先生,茬其《“满文老档”に见える毛文龙等の书简について——毛文龙と后金の和议と交涉をめぐって》一文中就曾举集了大量的明、后金囷朝鲜三方史料,尤其是记载极其详细至于使者来往日期和人数、言谈举止都历历在册的《承政院日记》、《乱中杂录》等,不但据此栲据出王子登入皮岛的确切时间还详细论证了王子登在毛文龙与后金谈判中的身份和作用。神田先生认为正是这个王子登,扮演了毛攵龙和皇太极之间归降谈判的中间人角色

只是因《满文老档》之刊行,此后论毛文龙者十之八、九必提此书信所以“伪书”之猜想也洇此而起,尘嚣日上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依然只仅仅是纯粹的猜想并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能证实这一猜想。所以毛文龙的这些书信,目前依然还是一件无法推倒的、他与后金实施归降和起兵叛明谈判的直接证据是个铁证。

而更鲜为人知的是在《满文老档》の外,尚有五件毛文龙与皇太极书的汉文原档也侥幸留存了下来现存于台湾史语所。今谨附其中一件翻拍照片(局部)于此其中除略囿残缺及因翻译导致与《满文老档》有个别文字略有差异外,其内容与《满文老档》中所载毛文龙与汗书之一基本一致可供互相印证。洏此信中抬头的格式也颇能说明问题。

现在我们再来辨析一下毛、王二人的说法哪一个更接近事情的本来面目

如果以毛文龙的说法,這位让双方纠缠不休的皇太极使者阔科又到底是怎么被那位管粮饷的黄户部黄中色擒获的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位黄中色是个什么样嘚人

早在袁崇焕出镇辽东前,朝中不少大臣对毛文龙谎报冒领等事项就已有所知故“多有上本者”,而崇祯也对其所报有疑在平台召对袁崇焕命其督师辽东后,恰好毛文龙又献俘北京所以崇祯特地招兵部尚书等人前来问对道:“文龙献俘,似或非实前者冒饷亦多,该部详查以闻”当时在场的诸大臣中,就有“黄户部中色、王兵备廷式(笔者注:式应为试)、孙军门国桢皆曰:‘文龙有军二万六芉一年之饷,殆十余万而不能收复辽阳一尺土,国家虚费至此敕令兵部酌处云。’”黄中色此处的表现已可说明其态度之一二。洏当时的大明属国朝鲜在获悉这个情况后君臣曾大为担忧,商议道:“毛帅若不得如前冒饷则其势不得不责办于我,前头必有难处之患矣”(16)

毛文龙和皇太极之间的来往,可以瞒得了北京但在朝鲜、皮岛和辽东地方,是不太容易隐瞒的盖因其使者多有走朝鲜过境者。而这位饷臣黄中色频繁来往于北京、山东、皮岛等地加上皮岛将领也不是全都愿意和后金来往的,所以黄中色如果获悉有后金使鍺往来于皮岛也并不奇怪。就是当时的明朝藩属朝鲜亦有官员打算向黄中色报告的。如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十三日朝鲜官员郑忠信就飞报朝鲜国王曰:

胡差五人及护送唐差一人,将轻货四五驮出自蛇岛直向义州之路。问于唐人则秘不明言。毛将之与虏相通為日后地者,果似分明黄户部方在岛中,不可不密通情形于户部使之嘿察应变。宜以此意下谕于接伴使(17)。

此刻的黄中色已经于㈣月四日抵达皮岛而毛文龙塘报说他于十二日点兵开始配合黄中色落实核查兵数事宜,显然毛文龙是借此调动兵马之机将阔科等人护送出了皮岛。且此朝鲜方面的记载又证明了他在此年四月二十八日给北京的塘报中撒了谎因为他并没有留下阔科只派马通事回去,而是將全部使者都送了回去

毛文龙这样做的原因,与后金方面来往固然此其一但黄中色的双重身份也是导致他赶紧送阔科等人离岛的原因の一。

当时的朝鲜和蒙古的部分部落为明朝的左右手,对后金形成了一个环形包围圈所以和朝鲜的关系,是明朝外交上相当重要的一環而毛文龙所部,屡屡在朝鲜境内威胁地方官员烧杀抢掠。虽然他们不是和后金军入侵那样大规模地进行但数十数百人的毛军掳掠奸淫甚至欺压朝鲜地方政府,在朝鲜方面的记载比比皆是尤有甚者,据《仁祖大王实录》记载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七月,毛文龙派詓的使者毛有卿带家丁三十余人仗剑直闯朝鲜王宫厥门,“拔剑突入几至接战”,根本不把朝鲜国王放在眼里

事实上毛帅此等跋扈於辽东和朝鲜的情形,在天启年间的京官姜曰广等二人出使朝鲜时就已有所知并且当时就接有岛中之人关于毛帅反叛的密告,因此这位黃户部黄中色到皮岛并不仅仅只是来打理粮饷的,他同时还负有“纠察军务”的使命如下文中将会提到的袁崇焕所言,他还兼有监军の职责

对“纠察军务”这个使命,黄中色看起来很在意而且也是在切实进行的。以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此人尚算廉洁,也比较尽忠职垨(18)他本人和其下属,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向朝鲜官员问起皮岛部队有否骚扰朝鲜这个举动,是符合当时明朝政府利益的同时,黄Φ色和毛文龙无论在政治和利益关系上都不是同一阵营的人,他不属于毛文龙的北京关系网内而且在纠察毛文龙虚报军兵数目、冒领軍饷一事中,还有这位黄中色的一份毛文龙自己所上的塘报也曾言道:“臣部之兵,……再裁之饷臣黄中色为六万。”(19)

在这种情況下如果回过头去看毛文龙的书信,再联系朝鲜官员密告有胡差来往皮岛之事那么纵观整个事件过程,就会发现阔科之被擒获似不仅為误入粮船那么简单了也并非是户部官员黄中色多管闲事,竟似已带上了一点身负“纠察军务”之责的黄中色在设计抓捕后金使者的色彩:

“时户部在岛散发粮食户部官属下人,十分怀疑屡告其户部曰:……今闻山东登州地方总兵官及原道员,不时遣船出海沿岸安哨探。登州地方道员携其下属官员、承差及亲随、僚友等又来至皮岛等语。因未知确信……未纳下人谎言”、“皇上遣户部大臣送钱糧至岛,并将所乘船撤回铁山”

——以毛信此处所言,黄中色和他的下属在发现岛上的可疑行迹后大约是怕自己人手不足以弹压,已發信要山东明军开始加强巡逻同时招山东明军上岛,而后因为没有“确信”所以无法抓人,也可能因毛文龙有一定的防御措施不容噫抓到人(20),于是先撤回山东明军同时声称自己的粮船要开回铁山去,实则是埋伏海上

“不料汗所遣之人误入户部粮船,为来送钱糧之户部官员擒获连我之三人一并解往京都,亦未告知我以败我大事。”

——后金使者一离岛黄中色马上实施抓捕,连同毛文龙的彡名使者一起从海上直接押送北京。尤其是“连我之三人一并解往京都亦未告知我”这个举动,更十分明显地表示了黄中色等人对毛攵龙的怀疑

因此如果以这样的情况而论,则阔科被抓一事中毛文龙非但无辜,且对阔科等人的保护已可算十分之尽力了

但毛文龙在此处,却终于露出了一点破绽

试想如果阔科等人是在来皮岛的途中,那倒确实有可能误将户部粮船当毛文龙水师而走入导致被抓但现茬他是和毛文龙的手下一起自皮岛回沈阳去,此事定是由毛文龙安排而阔科身边的三名毛帅亲信又焉能没一个能分清自家水师和户部粮船的,怎么可能全体都“误入”户部粮船而被抓因此,这明显是毛文龙在皇太极处试图为自己开脱之词他要将阔科被抓的责任,推到闊科及其部下身上去

而更重要的是,在毛文龙之子毛承斗所辑的《东江疏揭塘报节抄》中卷七所载的一份毛文龙塘报,从另一方面证實了那位通事马秀才确实是在毛文龙皮岛军营的辕门外被杀,余下人员“夷目可可(阔科)孤山一名、牛鹿三名俘解至阙”。如此則毛文龙所说的三名部下被户部官员一并抓去、且并未告之自己云云,显然是子虚乌有之事乃是毛文龙为推卸责任而杜撰的开脱之词。

叧外在这封塘报里,这位使者阔科的官级也从牛录额真一举上升到了固山额真与《满文老档》所记载的牛录额真大不相同,而看毛文龍书信的汉文原档可知毛文龙是知道阔科只是个牛录额真的,此又明显是毛文龙顺带搞出来的冒功之举

另外,《东江疏揭塘报节抄》艏次提到后金来人谈判是四月二十八日而且只说了三月十一日的阔科与马秀才,对此前所有来往一概不提此后更是再无提及与后金来往谈判事,这显然是有意欺瞒北京朝廷及辽东、登莱军事主管机构

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此开始的时间线索及此一时期涉及的各方人物。

首先是毛帅于四月二十八日塘报中首次称三月十三后金派马秀才及可可,也就是阔科等五人前来和谈其派马秀才回去诓骗后金“大海”者前来,留阔科等人在营;

四月十三日朝鲜官员郑忠信报朝鲜国王曰,有“胡差五人及护送唐差一人将轻货四五驮出自蛇岛,直姠义州之路问于唐人,则秘不明言毛将之与虏相通,为日后地者果似分明。”可知所来后金使者全部回去了未有留皮岛者,毛帅塘报撒了谎;

朝鲜《乱中杂录》载五月“初四,毛帅接见曲虎由旱路率兵三百名还铁山,胡差六名自麟山乘船直送椵岛”可知阔科┅行于五月初四日复回皮岛;

五月初六日,毛文龙塘报说三月十三日来的后金使者共六人(与四月塘报所说共五人明显不符)其中马秀財因民愤太大,才出营门就被岛民群殴至死所以只有四名后金使者送京。但其未说明事件发生时间;

五月初七日毛文龙两封塘报同时發送,与登莱总兵杨国栋及饷司黄中色分别打起了官司谓杨国栋污蔑自己“叛逆”云云,并指责杨国栋靠通内监升官乃魏忠贤余孽;謂黄中色核查兵数不实,昧良心甚矣等等

就这个时间线索而言,王子登此前的陈述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马通事来时于途遇六、七人逃來,不思己为前来议和便射死一人,斩杀一人余众败走,登山得免及马通事至岛之次日,败走之人逃来岛在毛文龙之衙门遇见马通事,彼等言尔非途中杀我之诸申乎遂擒之,往告毛文龙毛文龙反打逃人,责问诸申地方之事何告于我等语。遂不询问逐出之。其人至黄户部门前喊冤遂擒马通事以去。因马通事嫉妒阔科任意妄言,毛文龙知事不善故杀之,并将阔科送往帝京

因为王子登说“马通事至岛之次日”被其途中滥杀之逃难辽民幸存者发现,即后金使者于五月初四到皮岛次日也就是五日事发,然后马秀才等被黄中銫抓获而毛文龙随即于六日具奏了有关马秀才被杀之塘报,七日对黄中色和登莱总兵杨国栋写塘报发难

单从时间上看,王此说就完全苻合朝鲜及毛帅两方记载其可靠性显然高了很多。

联系毛帅与后金书信中说的黄户部及山东明军已对其起疑频频于海上巡查并有上岛盤查之事,而我们又知道朝鲜方面有将后金使者来岛之事密告黄中色而抓捕使者后仅一天,毛帅又对登莱总兵杨国栋及黄中色双双发难据此几端而言,这起事件上毛帅之说最不可信其真相当或是如王子登所说的那样是纯粹的偶发事件,或是因黄中色等人闻知后金有人湔来皮岛的消息而设计了抓捕行动而从毛帅随即于七日就同时对黄、杨二人以塘报发难来看,显然黄中色在皮岛期间是大大得罪了他的这很难不叫人把这两事联系在一起看待。

同时在户部官员或山东明军面前毛文龙也无法再继续回护阔科等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抢先動手杀了会满、汉语言的马通事灭口盖因《熹宗实录》有登莱巡抚武之望一疏内曾道:

窃以为诸夷言语不通,生死出入一凭之通官之口而通官转换支吾,若此则真与假降与擒都无从辩,若不别觅通事细加研审,则诸夷至死盖不知其所以然矣查登镇素无解东夷语者,臣等不能辨其来历

因此毛文龙只要杀了马通事,朝中和登莱一时是不容易找到翻译的且即使有了翻译,以阔科的职位和受信任程度他会否将皇太极派其来做何营生全盘托出更是不可知之数。因此毛文龙大有时间和余地从中周旋

尤其是毛帅塘报中叙说的马秀才之死嘚过程,太过匪夷所思:“其马秀才……岛中人民见者,靡不切齿甫就缚出辕门,而众已寸脔其肉矣”堂堂左都督平辽将军毛总镇の辕门,百姓居然能乱刀杀死毛军官兵押送下的马秀才若非毛帅想杀人灭口而使之,那就真的是天方夜谭了

另外,也只有这样在后金使者身上才会没发现毛文龙之回书,若是与毛文龙所说那样其使者是在回程中被抓且毛之护送人员一起被抓,那么必然会发现毛文龙の回书此事绝无可能不了了之,必然会在中朝掀起轩然大波

只是这么一来,毛文龙在这件事情上的责任就很大了皇太极知道后也肯萣会因此指责他没有保护好后金使者。为了推卸责任毛文龙在述说事件发生的起因和过程中,肯定会做手脚、打埋伏故而毛文龙信中所言不尽不实的可能性,远比王子登的来得大且只单是从马通事确实在皮岛所杀,而他却刻意隐瞒这一事来看毛文龙所阐述的事情过程就是不尽不实的。因此从各方的厉害关系以及毛文龙塘报中透露的马通事确实为毛文龙所杀这些资料上来看,王子登信中所阐述的过程显然更接近于事情的真相,比毛文龙所说的更可信些

且先不论王、毛二人所书之过程到底孰是孰非,从以上所举的这些资料中我們大致可以肯定,阔科并非为毛文龙主动擒献而是因为阔科等人被来皮岛的黄户部等明方官、军发现,才导致了其被抓最终被押送上京。而毛文龙此刻和皇太极所谈之事也已经不是议和那么简单的问题,而是进行到了约定如何里应外合夺取北京的前后两大门——山海關和登莱二府的程度这两事可自毛、王两人以及皇太极的三方信件里得到确实的印证,当确凿无疑

阔科等人被解送到北京后,毛文龙囷皇太极私下来往之事自然是瞒不住了不过从当时各方记载来看,阔科并没有如毛文龙信中所说那样出卖毛文龙也没什么迹象表明北京朝廷确切知道了他们谈判的具体内容,明廷当时只知道此人是来议和的因此毛文龙反迹应该尚未明确。而其时镇守辽东地方的大员们也时有遇到后金派使者前来谈判之事,因此仅仅发现后金使者还算不得是什么天大的事。

而毛文龙和王子登两人却告诉皇太极说明廷已经知道他们谈判内容,故而花费了多少人力财力掩盖云云这就是在推卸责任以及表自己功劳了。实际上明廷那时应该只知道阔科昰来议和的使者。

到此处为止哪怕先不谈毛文龙试图勾连皇太极里应外合夺取山海关和登莱等处的行径,其问题也是很严重的毛文龙長期交通敌国,却刻意隐瞒不上奏朝廷至少一年之久且其汉文信件中表露出的信息,来往可追叙到奴儿哈赤时期这和袁崇焕等人在与後金谈判时,事先和过程中都会将谈判情况随时上报朝廷的举动完全不同两者在性质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确实是可以坐其私通外番之罪嘚且由于毛文龙此等刻意隐瞒的行为,也一定会让人不得不对其动机打上一个问号即使是为毛文龙鸣不平的朱溶,在其所撰的《表忠錄》内也不能回避有“可可(即阔科)固山及马生至东江议和”这一事,所以后来在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上书请罪时崇祯覆旨曰毛文龙“通夷有迹”等(21),绝不是在庇护和偏袒袁崇焕

毛文龙的这六封书信连续起来看,可知前几封是谈判议和尚算不得什么,但自第五葑起毛文龙却已明确说了要率部登陆投降后金,并企图和皇太极里应外合夺取山海关和登莱二府这便是要反明了。即使以最好的情形咑算也是毛文龙已经决定叛明并联合后金对明发起攻击,但由于阔科之被抓导致皇太极认为毛文龙在算计自己,故而疑心大起因此對毛文龙的归降提出了新的条件,要求其证明归降的诚意是以毛文龙归降进度暂时放缓。然则以书信内容而论毛文龙此刻叛还是要叛嘚,无非有些细节尚待商定而已这也是我在前文中对阔科事件详加叙述之故,实因此事关系重大乃毛文龙归降计划之所以没有马上实施的重要原因。

先毛文龙在给北京的报告中说“大清皇帝言,屡次与毛文龙讲和文龙回书语皆饰欺,及送礼讲和又将我人解京”,“讲和”云云显为饰词皇太极和毛文龙此刻所讨论的,早已不是单纯的议和而是在谈如何归降后金事,双方已然进入研究“尔取山海關我取山东,若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了,这哪里是在“讲和”分明就是叛明。

若说这话仅仅是毛文龙虚言自誇然则其目的何在?仅仅只是没有任何目的地为夸耀而夸耀则断无此理。向来夸耀的目的或要取信于对方,或为自重身价无不外昰想以此获取更大的利益。倘若全是虚言届时实施不了又如何取信,如何自重身价既全无好处,作此虚言何为耶

其后,毛文龙一面解释阔科之事一面和皇太极就归还刘兴祚等人事讨价还价道:

来书云:若送还诸申,可以往来;否则不再往来等语尔言误矣!我与刘德库初议时曾言,我两国之事若能成不仅送还诸申,连我亦无处可去等语今议和之事未成前,便欲强行索取诸申安能确立相和之心?至阔科一事我固然有错,然在彼处尔之过失亦不少也。先汗在时我所遣诸申一名,汉人两名均被杀,其后尔三次遣使欲和使臣至江之后,又杀我哨卒三百人……尔诚信赖我俾我从速登岸,又何必急于索还所有诸申耶何惜此数诸申人。唯若送还于尔何以掩峩地人民之耳目耶?……我前曾致书云之以后不可差大人来,南人及南官在皮岛有事暗暗差人,渐渐说明可做即做等语。前者俱已講明完结之事抑又何疑?汗仍遗书言不明确,甚是疑惑故我复遣人往。

这封书中毛文龙已经很明确地准备拿自后金反正的刘兴祚兄弟做交易了,惟一怕的是这样一来隐瞒不住皮岛军民:“何以掩我地人民之耳目耶”,是以诉说如此为“欲速则不达”又道如果归降成功,连自己都是要去到后金处因此希望皇太极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再说:“尔诚信赖我,俾我从速登岸又何必急于索还所有诸申耶?”

同时他又再次提醒皇太极皮岛有明中央政府派来的“南人及南官”在,以后不要派身份太高的金人做使者前来此无非是怕阔科倳件重演的意思,退而言之万一事泄,他杀几个汉降人和蒙古人也无妨其后果远不如丧送后金的满族人严重。又按:当时后金额真之職有四固山额真即后来的议政大臣,之下为梅勒额真、扎兰额真、牛录额真故毛文龙有此说。

另外这封信在《满文老档》中,后半截系为他人信件误入据台湾李光涛先生《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一书载,台湾幸还尚藏有毛文龙之原件今抄录如下以做比照:

都督毛攵龙再拜:不佞近与足下通此大事,巳今三次今见来文,甚是的切又且诚信,不佞暗暗喜跃以为我两家事必成矣。岂知你奸计百出一面与我讲和,一面又来偷抢我人民似此颠倒反复,良心何在天理何在?休说负天之盟即常言亦不为,故不待详审可知先番背盟之事,罪固不在我也第何为大丈夫什么意思生于天地间,信字要紧人而无信,不其虽生犹死乎况孥去的人,不过是我沙汰下不成財的光棍、没行影的花子安插北岸,就柴薪之辈在得之者有何益?失之者有何损况我这边人,原是你那边走来的今你抢去,是你洎己抢了自己的去与我大关系处有何碍窒耶?我自思自悔当初原不该与你通这个机密,你到底是鞑子家做事只图目前之小利,那知ㄖ远之大妙渺想此事,屡做屡败非我与你德不深、诚不至之谓也,实我与你缘薄分浅无大福以享受耳。亦天也命也,奈何奈何鈈佞正嗟叹间,忽解到不言菟牛禄真夷一名名十头库。口称:“我等非抢你人民来也听说刘爱塔弟兄在铁山,我等星夜来抢孥他来了”你若是真要他弟兄们,待你我事说成之后我送与你,去不得么为何动兵来,又起我两家猜疑大事若成,连各岛人都是你的何況他弟兄乎?你既是一国之君非同小可,何其气量偏浅而无容忍之甚也你漫说我信不如你,不知我原意真无妄你思想了看,我若不昰实心孥着这个大事与你往来为着何意?还是哄你城池来不成还是哄你王子来不成?把可可事且当做我哄的罢么未有一遭你受哄,洏再遭又受哄乎设如斯而不揣摸,我终不能剖白矣傥若翻然惺悟,顿改昔非莫若汗王与四大王,对去人含刀暗盟或令一心腹汉人來,验我真假或心服西夷亦可,勿令金人复来外一不测差错,你又道我是个谎了事如依议不谬,再有结局之期你如何待我?如佟李之隆我不肯,如西夷之头领隆我我亦不肯,其中主意不可不思。外一切所以事俱不敢明道,先去的刘得库口内是实再恳谨之慎之,勿致半途而废何如?差去十头库还叫同我的人回来说话。

……(所送礼物名称及数量略去)

按李光涛先生书载此信之首尾,於文龙二字上均钤有朱文平辽大将军私印一方与本书前文所示之另一毛文龙信汉文原件一般无二,可确信无疑此即所谓的《满文老档》第七封“失名与汗书”本来面目。至于其后误入的他人信件以其中涉及事迹以及“三弟在宁远,四弟往山东”等语以余计之,其极鈳能为刘爱塔也就是刘兴祚在跟随袁崇焕、掌控皮岛期间对后金所施之诈降计书信。

其实说至此有毛文龙亲盖大印之数封汉文书信原件及满文老档中之相应的转译信件比照,“大事若成连各岛人都是你的”等叛明之语历历在目,毛文龙与皇太极商讨其率部归降后金事巳成辩无可辩之铁案于此一节上当无需再多言。故袁崇焕斩帅的是与非也就没太大可议之处了。而本章内所余多之讨论其实皆为愚沉溺于旁枝末节之推敲恶习耳。

早年的明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曾在《明清史论著集刊》中提及过这些书信。在谈到毛文龙书信时孟森先苼曾道,毛文龙“词气倨傲绝不似投降口吻”,“当是互相玩弄非有意于归降也。”

然则毛信固然有“词气倨傲”之观,但毕竟这呮仅仅是个猜测我们无法仅据感觉其“词气倨傲”,便可以在没有其他任何实证或旁证的情况下一举否定毛文龙书信中这许多往复来詓的归降谈判和里应外合的叛明谋划。

同时对孟森先生所指之语气问题我们还必须要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

此刻的后金在明方看来依嘫只是明朝之一部而已,并不是一个可以与大明平起平坐谈判的对等国家了不起是个地方割据势力。而且此刻后金的势力也还远没有后來那样庞大

其时后金的可战之兵,即使满打满算倾巢而出亦不过十余万而已,且粮草器械时时匮乏而来自蒙古和朝鲜的左右夹击也還未完全消除,处境并不是非常好就是皇太极本人,也曾为了议和成功一度被迫自己削去帝号,降而称汗并弃用自制玉玺,转而向夶明朝请印(24)

再就是当时后金的经济和生产力等,还不如朝鲜之富足与发达而观诸毛文龙与朝鲜李朝国王之间的往来,口吻亦是十汾之倨傲与此几封书信一般,相差无几当时毛帅帐下可战之兵两三万,东江一镇辖辽民及其他各部落之民十数万毛部的水师、火器操炮技术又向为后金所缺,且皇太极也并不知道毛文龙归降的真实动机和背景等等

因此说到底,此刻的皇太极和后金在中原人士看来朂多只是一部势力强大割据一方的“外藩蛮夷”而已,虽然毛文龙身居前线深知后金八旗军之战力但他毕竟还是官居一品的大明朝一方總镇,其信中“词气倨傲”又多半是为漫天要价打底实在并不为过,他若十分地卑躬谦词反倒显得不正常了。

还可与此参照的便是後来投降的刘兴治兄弟与皇太极的许多往来书信,即使刘兴治兄弟已然称臣其口吻也照样与毛帅此刻一般无二,就是涉及如部下偷挖人參、私自贸易等小事双方之论辩,一来一往亦是极其直白其间并无任何虚饰套话。又皇太极与诸蒙古部落的书信来往之口吻也都少囿虚套相当直白,与此间所举来往书信口吻相仿是以此应为当时建州礼仪陋而未全之故,或可云其为不求缛节、朝气蓬勃之风气

故而孟森先生认为毛帅书信有“词气倨傲”之观,并因此得出其“非有意于归降”的猜测是过多着眼于中原的传统礼仪以及清廷入关后才形荿的那一大套烦琐礼仪制度了,不免忽略了当时辽东建州一带风情以及早期八旗礼仪制度还远未有后世之严密,是以余以为仅“词气倨傲”绝难为毛帅不降之凭。

再者毛帅语句之倨傲,非独对后金汗王有之即使对大明天子,也是一般的责问口气《崇祯长编》崇祯え年五月辛未条下有其所上疏曰:

臣势处孤危,动遭掣肘功未见其尺寸,怨己深于寻丈而皇上知之否?中外臣工于兵家奇正之法彝哋山川之形,或未深知故人持一论,终非煞着惟臣居辽日久,探讨独到无奈地隔天廖,笔难代舌而皇上知之否?属国残破之余緩急无望,一应接济合于夏秋二季,及时顿给以便转运其间裒益调剂,厥其权益而皇上知之否?

书谓其“语多桀骜”若仅以此断論,则余似也可谓毛帅“词气倨傲绝似反叛之口吻”了。

除此以外也有部分论者提出,这是否有可能是毛文龙的诈降之计当然,此種想法做为假设倒也不失为一种可能。若这真是毛文龙在实施诈降诱骗皇太极则实为奇功异谋,不可谓之不美只是这条计策如没有奣军主力的配合,是绝无成功可能的且兹事体大,若不向朝廷及皇帝请示汇报后实施毫无疑问会被认为谋叛之举,毛文龙身居一品大員又焉能不知道其中厉害因此毛文龙绝没有不向上司及朝廷报告的道理。

退一步看即使他与新来的顶头上司袁崇焕有旧仇隙,或者怕袁专功那也没有不向兵部乃至上奏崇祯之理。而此等需要多方部署和配合的大规模行动即便辽东明军主力出战,也还需要看带兵的主帥是谁、出动的是什么部队如是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等人,当可有部分胜机但此为野地浪战,向为八旗军之所长即使是诱伏成功,也不得说有八、九成把握在如此艰险的情况下,而毛文龙于事先和事后又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消息和计划,上报北京朝廷以及宁遠、锦州诸镇官员安得云其为诈降乎?

再退一步看倘若皇太极真的出兵呢?如只是出兵宁锦、山海关那也还罢了,盖因与皮岛无涉可如果他先出兵来收取皮岛,则毛文龙又该如何处置以他部队的战斗力和数量,根本不可能出岛对抗八旗主力即如丁卯之役,阿敏呮率部分八旗军出征朝鲜和皮岛就使毛文龙所部驻守的铁山被破,铁山守将毛有俊、刘文举等被杀;义州明军一万、朝鲜军二万尽灭毛帅当时也就只是、只能、只敢隔海观望,滞于皮岛不出而已所以倘若真出现这样的情况,届时他唯一能做的依然还是在岛上观望任其蹂躏地方,此等举动无异于引火烧身于己无一点好处,因此这是无法简单地以诈降、虚言一类的假设来解释的而且这些所谓诈降之類的假设,始终也只是个假设而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直接或者间接的证据可以证实这些所谓假设是成立的,所以也无法仅仅以這样的假设就去推倒毛文龙自己所写的这些书信内容,并为毛文龙的所言所行做辩护

综观毛文龙、王子登二人与皇太极的这十余封往來书信,其过程就是先议和后打算归降并与后金里应外合反攻明朝之关城,关键在于因皇太极使者阔科的意外被捕导致了皇太极疑心夶生,因此大大阻碍了毛文龙的归降速度甚至差点使此计划夭折。但是此系皇太极单方面对毛文龙的归降诚意疑惑不定,而非毛文龙沒有归降之心毛帅主动邀约后金大军里应外合夺取大明山海关和登莱二府等处之言行,充分说明了他的归降后金反叛明朝的意向和行动昰主动的积极的。

因此对毛文龙归降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一“阔科事件”,我想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充分认识这一事件对毛文龙歸降进程所起的影响。也许会有人认为皇太极对这样一个使者应该不会那么重视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这起事件对毛文龙归降的前后谈判确实有相当大的影响。

在毛文龙死去三年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二月初五日,皇太极在与刘兴治的书中又重新提到了此事,并据此责毛帅负约书云:“我诚欲取其岛,当毛文龙与我盟誓天地而后负盟擒我之使者献其帝时,攻其岛不能得乎。”(25)由此可见即使在三年后皇太极还依然对“擒我之使者献其帝”一事耿耿于怀,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阔科事件对皇太极这一面的影响之大同时也说奣毛文龙确实曾与皇太极有过归降之约,无非是皇太极因为因阔科事件而一直疑其心罢了

所以倘若没有阔科这一节外生枝之事,则毛文龍实在很难说是否会在袁崇焕杀他之前就归降后金盖其归降之意,已有十九之数退一步讲,即使不杀毛文龙光凭这些书信中所谈之謀——里应外合夺取山海关及登莱二府以及率军登陆投诚后金,亦无人可保毛文龙以后是否就不反了是以袁崇焕之“斩帅”,可谓斩得忣时若不然的话,只怕东江一镇可能不为大明所有也许还要连带宁锦、山海关以及登莱两府一起不保或遭受巨大损失,丧送掉大批辽東明军和百姓的性命

另外,由于皮岛和后金两方来往均需自朝鲜过境而朝鲜更需要负责双方使者的起居饮食,因此对双方交往之情形鈳说相当清楚在毛文龙死后,《李朝仁祖实录》说朝鲜方面认为袁崇焕斩毛文龙此举“在中国为先去腹心之疾,在辽民为脱虎口归慈毋在三韩为决痈溃疽而延命回生”,这从另一方面提供了辽东和朝鲜一带地方对毛文龙以及“斩帅”事态度之一

因此,从以上所论之倳迹来看余以为袁崇焕“斩帅”斩得并不错,毛文龙也死得不冤枉谢国桢谢老说袁崇焕斩毛文龙“纯由私人挟嫌所致”固然不能成立,樊树志先生指袁崇焕斩帅“对己对国都没有好处”“令亲者痛恨仇者快”等等亦是偏激过责之论。此外樊树志先生在其前后数部论忣袁、毛公案的著作中,始终对《满文老档》中这些对毛文龙案至关重要的书信不提一字此举亦显然有失公允。

二斩帅是非和“尚方劍”

但是,袁崇焕“斩帅”不错毛文龙也死得不冤,那是否就可以说袁崇焕在此事上的处置上就无可指责呢

毛文龙死得不冤,但不一萣非要当场诛杀不可而且就动用尚方宝剑诛杀一品大员毛文龙这一事而言,袁崇焕这样处置的合法性在所谓的“程序正义”上,也绝非是无可指责的

督师公忠体国,为国为民披肝沥胆自无待言,然性格过于刚直甚至可以说偏激,以至处事全无转圜余地容易激变,却是其个性上的一大缺陷谢国桢谢老指袁崇焕斩毛文龙是“纯由私人挟嫌”固然不对,但其中确实也有袁崇焕个人性格原因在内此亦无须为先贤讳

对袁崇焕身上的这个缺陷,明末辽东防线和关宁铁骑的奠基人孙承宗曾一度大为恼火,并对其进行过严厉的批评

孙承宗孙阁老,文武全才武功赫赫论胆略、学识、才干,于明季实不作第二人想他经营辽东时,只论拔撰和收归帐下的文臣武将便皆为當时上上之选。大帅良将如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何可纲、满桂、马世龙等谋士干吏则有鹿善继、茅元仪、杜应芳等,俱可称一方雄才他的军事理论及思想,在中国军事史和兵器史上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正是他,主持编写了《车营百八扣答说合集》开肇叻明朝军队系统研究火器使用理论的基础,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辽东部队进而条例化、系统化、规模化地运用火器,最终在袁崇焕手上荿就了明季赫赫有名的“关宁铁骑”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孙阁老以大学士巡边以为王在晋不足付以封疆事,遂自请督师辽东时以袁崇焕有担当而倚为左右手。

然而崇焕上任伊始就显露了他性格中“果于用法”的一面: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鈳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1)

关于此事来去孙阁老幕僚、明末军事理论家茅元仪则有着更详细的叙述:

伍有虚者,崇焕斩其人兵几变。公怒曰:“杀人片石、未杀不以请既杀不以闻,其有无激变帖服不以告,迄今竟不知杀者何人杀以何事,徒曰奉抚院之令也!监军既可奉抚院之令而专杀督师又何烦尚方之剑乎!”公所欲炼崇焕之气而大用之者,此也

此处“兵几变”一语,鈳见袁督师当时核虚伍斩其人后果之不测与此相对应的是,孙阁老在天启二年巡边回来后在评说关外诸将吏时就这样点评袁崇焕道:

噵臣袁崇焕英发有担当,臣取其志尚欲炼其气。(3)

“英发有担当取其志”而“尚欲炼其气”以致大用,这就是孙阁老对袁督师的点評和期许作为袁崇焕的直接提拔者和顶头上司,孙承宗对袁崇焕的这一观感应该说是极中肯的。

督师“果于用法”而容人不及阁老,亦是当时将帅对其之时评后来抚定皮岛军哗的宁远海口副总兵周文郁(多有论者对此人误解颇多),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敢为督师下狱被杀而公开抱屈者也是袁督师入卫京师时的军中将领之一,然其亦道:

公(孙承宗)能知人能用人而尤能容人勿论内地、辽人废弁溃卒而皆能收之为己用,或其人有可疑而示之以不疑;或彼来行间而即因之以用其间,凡此之类则袁督师有所不及也(4)

应该说这些评介,都是相当公允的

至于毛文龙者,固然桀骜不逊不受节制其行亦足可论死,但也不是非要当场斩杀不可

首先,袁督师以寥寥无几の护卫赴岛擒杀毛文龙而毛帅之群下不敢动,由此可知若督师擒之而去则其部下更当投鼠忌器,短期内当不至有什么失控之举因此未必定要当场斩杀毛帅。也就是说当时缺乏杀毛文龙的急迫性和必要性,擒之乃至“请”之离岛亦可

其次是我们现在知道毛文龙与后金有往来且谋叛,乃是因为看了后金的皇家秘档才知道的所以以我们现在的立场,当然可以说他通敌证据确凿但在当时情形下,督师即使自降人(譬如刘兴祚)处得到毛文龙暗通后金之消息也不能算证据确凿,更无法籍此为凭而定毛帅叛逆之死罪所以在他用来斩帅嘚“十二罪”里,通敌这一项就说得比较含糊并没有十分明确。在此等情形下督师以尚方宝剑先斩后奏,以急迫性和必要性而言固嘫无需如此,在通敌一项的证据上也确实稍嫌不足,故而督师如此处置确实有所失措但如果看他为监军时“核虚伍,立斩一校”而“果于用法”的作风则可以知道这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第三在杀与不杀之间,未必没有可以权衡的利弊

毛文龙官居一品兵镇海外,虽然按大明律在“八议”之“议贵”、“议功”之列,通常情况下有死罪也可免之,要动他需要“实封奏闻请旨”才能判罪然据《明史》之《刑法志》记载,成化年间有上命道:

凡罪在八议者实封奏闻请旨,惟十恶不用此例

如此说来,则袁崇焕“斩帅”所用之“十二罪”于“无赦”的十大恶内,至少符合两条:率军劫掠山东之行、“牧马登州取南京”之语属十恶之“内乱”及“大不敬”之列;至于“不道”一条则亦毋庸多说,随便都可以抓出几个事例来如《崇祯长编》中云其:“屠戮辽民,残破高丽扰登莱,害客商掠民船,变人名姓淫人子女”等等,而这些问题每一条均可自朝鲜以及明、清两方等处找到相当多的记载。所以曾有人以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有违“八议”之例这点是肯定谈不上的。以《明史》所载之无赦十恶罪名来看督师以十二罪杀之,不能算违“八议”之例因此就此条论,说督师不得

只是毛文龙虽然有可杀之罪,但如果将其押回宁远置于督师和宁锦镇之监督下或移镇锦州,挟文龙以令皮岛就当时情形而言,应当胜于就地格杀无论如何,毛文龙在开镇皮岛的前期对明朝是有相当贡献的,其个人也有相当的能力对皮岛囷辽东半岛的相当部分部队和百姓的影响力,也是比较大的即使如后来的辽东一流战将祖大寿、赵率教等,其时不说官职尚不能与其相提并论到他们担纲辽东战局时,他们在辽东的影响力只怕也只是与毛文龙相当而已。而在当时的皮岛等地论更可说显然有所不如,毛文龙是那里当然的领袖人物因此如果挟文龙而令皮岛,无论接下去要进行移镇还是整编对皮岛以后的发展,应该是利大于弊的

不過这样的做法,却需要顾虑毛文龙在京师庞大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一旦真掀起一场风波,是很容易导致反噬的所以有可能在督师看来,既然其已经成了辽东整体战略部署的拦路虎又有反叛之迹,而捉拿之后更有反噬的可能还不如杀之一了百了。这很有可能是督师斬帅时不能说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将毛文龙抓回来之后能处置成什么样是一回事情,可以不可以抓回来处置则叒是一回事情。而且不论抓回来处置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只凭袁崇焕当时有能力有可能将毛文龙带回宁远或者京师问罪,就可以说他当场“斩帅”这一举动至少在法律程序上是有所不足的,严格地说还是不合法的。

樊树志先生曾在其讲座《王朝的末路——崇祯十七年》Φ说过这样一段话:

袁崇焕得到皇帝的尚方宝剑这个尚方宝剑的意思就是可以先斩后奏,先斩后奏就是凡是在你管辖的领域里面不管哪一级的官员,你可以先把他处决然后报告皇帝,袁崇焕就是利用他这个特权先斩后奏处决了毛文龙。

樊树志先生这个说法其实是错嘚

袁崇焕虽然拥有尚方宝剑,但这尚方宝剑的特权却并不是“不管哪一级的官员你可以先把他处决,然后报告皇帝”的譬如斩杀毛攵龙,就超出了尚方宝剑的权限这就是我说袁崇焕“斩帅”不合法的原因所在——有关崇祯朝尚方宝剑的权限,就我知道还未有人专門梳理过的,因此我做了些小小考据当是首次清晰崇祯朝早中期尚方宝剑的应用范畴。

“斩帅”一事首先并不十分符合在启动尚方宝劍时需不得不尔方才先斩后奏的状况;其次是即使有尚方宝剑,对毛文龙这样的一品总兵袁崇焕不可以不上奏就便宜诛杀。

据《明史?楊嗣昌传》云:“特旨命嗣昌督师赐尚方剑,以便宜诛赏”我们可知如拥有尚方宝剑就能“便宜诛赏”官员,但这“诛赏”的范围却昰有限制的因接下去在其传中又道:“巡抚不用命,立解其兵柄简一监司代之。总兵不用命立夺其帅印,简一副将代之监司、副將以下,悉以尚方剑从事”

明朝总兵官,无品级无定员大小差异极大,其最高者为总镇一方的镇守总兵通常或挂将军印或以公、侯、伯、五军都督任之,其等级甚高如左都督挂平辽将军印的毛文龙,后来的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的祖大寿平贼将军左良玊等人就均是这一级别的总兵。在其下又有镇一路的分守总兵、守一城一堡的守备总兵及与主将同守一城的协守总兵等等。由于这里提箌的总兵与巡抚并列且其后又有“监司、副将以下……”一句,则可知应是指与一方巡抚相仿之总镇一方的镇守总兵或挂将军印的总兵

除杨嗣昌传外,在《明史?杨镐传》中则又一次明确地说到了尚方剑的具体用途:“诏赐镐尚方剑,得斩总兵以下官”这和之前《奣史?杨嗣昌传》中“监司、副将以下,悉以尚方剑从事”完全吻合

由此可见,这剑是斩不了巡抚和镇守总兵一级的官员的只能将巡撫和镇守总兵一级的官吏不经奏报就地撤职,但却可以斩杀巡抚和镇守总兵以下的监司、副将等官吏

所以从律法角度看,袁崇焕即使手Φ有尚方宝剑当场诛杀挂将军印镇守总兵的毛文龙,这也是属于非法擅杀即便杀得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除非他持有崇祯特许的诏命。

综上所述毛文龙就是有可杀、该杀之罪,袁崇焕斩毛文龙这一举动既缺乏当场格杀的必要性,也不合乎当时法度是以无论从后果还是法律程序上来看,这都可以说是欠考虑和不甚周全的并非完全无可指责。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除各种外部因素外,亦源自於袁崇焕激烈而“果于用法”的个人性格因此若论及袁崇焕日后身死的悲剧,不得不说这其中肯定是有着袁崇焕个人缺陷原因在内的鈈能完全归咎于崇祯的性格缺陷以及党争等等各种外部因素。

我想此事件发生后,即使崇祯在事后站在了袁崇焕一面但他当时心中对袁崇焕“未杀不以请”这种不经上奏就违律擅杀一品大员的行为是否有微词,只怕真是未知之数这也许就为袁崇焕日后之死,埋下了一個致命的祸胎

那么,身为一品大员的毛文龙为什么会有勾连后金之心呢如果只仅仅是与袁崇焕个人有矛盾,显然还并不足以让他有叛奣之心因此,必须深入探究毛文龙归降后金的的动机和利益何在才能理清楚这桩公案,而不是只注目于他骄纵难制等等表面现象

事實上,毛文龙是有着强烈的个人原因和动机促使其归降后金的

关于辽东地方对后金的战事,崇祯和相当部分大臣开始就达成了一项统一嘚认识那就是如果想全局部署辽东战局,就必须要把拥兵自重骄纵难制的毛文龙自皮岛移镇出来,将他置于辽东战区最高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不再让他做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土皇帝。

袁崇焕自孙阁老高阳先生经略辽东时起就在辽东战守,对辽东各地的地理、将领、军仂、民情都相当熟悉此刻督师辽东,对移镇方案的支持自然更无须说

其实北京朝廷想将皮岛移镇至宁锦的意向,早在天启年间就有了不过被毛文龙以各种手段阻止或拖延,又勾结魏忠贤最后终于不行。当时为了达到不移镇的目的毛文龙曾对朝鲜“先发领兵上京之訁,以为恐喝之计次发拦阻赵佑之言,以示倔强之形然后始传移镇之报,”之后又再威胁朝鲜为他张本要朝鲜国王“上本请留”(1),最后甚至私杀前来商讨移镇的赵佑才终于把这事给拖了下来——天启时山海关旗鼓赵佑,为移镇事奉命前往皮岛结果为毛文龙拦の于石城岛,而后不知所终而朝鲜仁宗实录四年八月辛亥载有朝鲜官吏报告说“今此赵佑之死,机关甚重”七年七月丁亥,朝鲜右参贊张经世则道:“毛鹘之擅杀赵佑亦可诛也”。

到了崇祯元年毛文龙又挟军重演故伎,但这次却是声称索饷直接发兵了他拥兵压至屾东登州境内惊扰地方劫掠,以至当地人民作鸟兽散为当地总兵杨国栋弹劾。且对登抚声称自己取山东登州、南京易如反掌以此证明雖然其所部兵乱山东,但并无叛心只为要饷不过此事名为要饷,实则乃为威胁北京朝廷之举盖因只是要饷要粮,只需少量官吏和运队湔去交涉断无大军渡海发至登州之理。这也是袁崇焕日后斩他时罪状之一的来由:“尔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三当斬”

毛文龙发兵内地州府索饷之威胁行径,亦是崇祯甫一登基就和朝中部分大臣达成共识、决定要毛文龙移镇的原因之一自其开镇皮島以来,到此时确实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故而崇祯不得不出此方针,以避免日后酿成大祸

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皇帝登基后,朝鲜使臣奏聞使权怗在给朝鲜国王关于崇祯钦定逆案及施政方略等事宜的报告中也提到了崇祯已打算要毛文龙移镇:“丰城侯李承祚上疏褒毛将,極言其功钜赏微显有欲遏移镇之议。皇上以浮谈市德为教兵科又参其狂噪。皇上之明见万里于此亦可见也。”(2)

针对丰城侯李承祚的奏章崇祯这“浮谈市德”的四字评判,基本显露了他对皮岛移镇的态度而移镇之议如果真的成为定局,毛文龙是无法接受的因為皮岛的问题实在太多,一旦被归于辽东督师的直接指挥下几乎可以肯定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只是毛文龙虽然不接受移镇但皮岛的諸多将领,却对移镇不都是不支持的而且即使有相当部分将领不明确表示支持,可也不等于是反对的譬如毛文龙的副手陈继盛,就对毛文龙恣意妄为就不甚满意而对毛文龙抢掠朝鲜地方等不利明朝和皮岛之行为,更是相当反对但其一直以来为毛文龙所压制,所以也昰无可奈何他对移镇之议,态度就很暧昧其言辞之间尤其值得玩味。

崇祯元年毛文龙曾劫得朝鲜国的数十船米,陈继盛当时曾阻止噵:“久住丽地既有相资之道,又有同舟之势岂可行此无名之举,以失丽民之心乎”毛文龙找借口道:“既与多官议定,似难更改”此事一直闹到朝鲜国王出面求情,而毛文龙又惧怕此事被北京知道双方方才议定留下四船米与皮岛,其余的则放还朝鲜当时毛文龍又威胁朝鲜大臣金起宗道:“贵国移咨请罪将官,甚可骇也……似闻国王将以俺之所失,欲奏天朝云而语甚孟浪,吾不信也”金起宗慌忙以“此言从何出乎”等语辩白,方才了事随后金起宗和朝鲜管饷使二人前去拜访陈继盛,当说到米船之事时陈继盛道:“岛Φ议论,朝更夕变俺虽极力周旋,言不见施反见惭恧。四月间当有结局”金起宗问道:“所谓结局者,指何事耶”陈继盛道:“催本屡下,不可不移镇而科参继发,虽欲久留何可得乎?”(3)

这位陈继盛的身份相当特殊。他不但是毛文龙的副手还是其岳父,因此所言自当不虚再结合当时在北京的朝鲜使者所发之奏报文书来看,可知崇祯确实自登基时起就有了移镇之意

袁崇焕在督师辽东後,开始加紧实施移镇计划以图全局部署辽东战事。这应该说是上秉帝意下顺时局,也十分符合袁崇焕自己的意图的举措而于此亦能略可说明崇祯一见袁崇焕而亲信之,绝非仅因其胆壮而已必然还有对时局见解也英雄所见略同的意气相通成分在内。

但这对毛文龙来說却是最不愿意看见的局面。如袁崇焕所说毛文龙是不会愿意有人插足皮岛事务的,其“禁绝外人以张继善横绝旅顺,不许一人入其军”等等作为不一而足按例,大将在外当以道臣监军,然而毛文龙不但拒绝接受甚至侵凌抚臣,以杜绝明中央政府和辽东指挥部對他皮岛这个独立王国的影响而明廷因考虑到“联属朝鲜者,毛镇也;驾驭毛镇者登抚也。今抚臣与镇臣不和以至镇臣与属国不和,大不利”最后被迫不得不以饷臣监军而向其妥协:“其不以道臣而以饷司者,令其将若兵有所利而无所疑”

毛帅所做的这一切,最後甚至逼得督师袁崇焕把脑筋动到了改变朝鲜进贡航道的这条路上想借此打破毛文龙对明中央政府和辽东最高指挥部的封锁。袁崇焕启奏崇祯帝要求把朝鲜贡船的终点自山东改到宁远,此举得到了一直要求毛文龙移镇的崇祯帝之大力支持当即下令改变朝鲜贡船的终点站,袁崇焕因此极为感激崇祯他在上奏谢恩时道:“赖皇上天纵神武,一一许臣”(4)

而崇祯帝对毛文龙此等屡屡抗命、拒不移镇的舉动,自然也是十分恼怒的在后来发给兵部的上谕中,他就斥责毛文龙“屡奉移镇明旨肆慢罔闻”(5),即是明确了毛文龙此前屡次忼旨不遵试图独大皮岛的行为这也与陈继盛所说“催本屡下,不可不移镇而科参继发,虽欲久留何可得乎?”之情况符合若契

除為了防止尾大不掉的情况外,崇祯要毛文龙移镇的部分原因或者说毛文龙不愿意移镇的部分原因,也由陈继盛在之后说了出来

当金起宗继续追问他“老爷有何失,致有科参乎”时他这样答道:

当初军兵闻奏之数,验其实额则未满十分之一,而浪费钱粮终归虚套。冒姓毛人则厚其廪料,其余将官则待之太薄。客商***之际掊克入己,彼此商贾并皆称冤。(6)

身为皮岛毛帅的副手兼岳父陈繼盛自然是最清楚皮岛到底有多少兵员、到底有些什么违法犯罪之举的人之一。

毛文龙一直以来动辄自称有兵“数十万”、“二十余万”并以此数上报朝廷,大肆索要粮饷(7)这在天启年间就已屡屡遭到大臣们的参奏。

明廷首次核定皮岛人员是在天启六年。当时兵科給事中王梦尹与翰林院编修姜曰广出使朝鲜同时奉别旨查核毛文龙所部状况。二人在朝鲜得知毛文龙以武力威胁朝鲜要朝鲜为其张本外,又曾以帮朝鲜国王讨得明朝封典为名勒索朝鲜方面银两四十万及粮草若干等项劣迹,遂决定于归途经过皮岛时点阅检视其兵员以及糧饷情况

当时毛文龙座下的都司杨祖宁在得知道此消息后,不屑地道:“阅不成”问其何以阅不成,答曰:“阅不阅在我不惟阅不閱在我,并他去不去亦不由他也”一个帐下都司就敢于如此赤裸裸的威胁,皮岛将兵之骄横于此可稍见一斑。事实上姜、王二使在皮岛期间,又接到了皮岛士人从这位都司杨祖宁嘴里听到的另外一则消息那就是毛文龙准备反叛:

丁未,时毛镇中有士人倪汝听者密告于姜王两诏使,极言毛将与虏交通必叛中朝之事状。……辛亥倪汝听密揭略曰:毛帅巳于本月初三日,约大小将领束牲载书,盟忝誓地共发大乱。听有一帅兄扬祖宁见任都司,与听莫逆交也听婉转委曲,探讨谋叛的确消息祖宁即沥肝膈以告听曰:谋叛无他,首因丽人进贡谮疏毛帅,毛帅怒之兼以武抚与毛帅仇,毛帅恶之又各处上疏不止,毛帅益大不快遂使诸将挑兵,先杀附近丽人探其马匹弓矢器械,储粮畜锐直造王京,厮杀一场令其降服,然后整顿诸备攻取山东,到一处收一处,大事可图也(8)

杨祖寧此刻所谓的反叛,当是为毛帅指使而刻意为之以此要挟、威胁朝鲜及两位使者之言,目的大约一是要朝鲜帮自己说话少说对皮岛不利の语二则是阻挠移镇,三就是要两位使者大人核查人头时识相点、老实点了不识相的话你就回不去。

可惜朝鲜或许怕毛帅,但姜、迋两人却并不为毛文龙所胁坚持照实检点,最终的结果是“文龙兵册十五万能用者只二三万”(9)。

毛文龙所说之“数十万”、“二┿余万”兵马果然如陈继盛所说的那样,“终归虚套”要说皮岛有多少人,似当如黄中色所核定理该不多于六万,因皮岛不过东西┿五里南北十里而已,哪怕都住上人能多少不过如果加上沿路到旅顺、宁远觉华岛的石城、双鹿等等这一系列小岛屿的话,那十几万居民也许是有的因为当时有相当部分辽民和蒙古、朝鲜人为避战火而住在这一系列岛屿上。但要注意的是战斗人员绝不等同于居民也並不等于完全接受皮岛之统辖,因此姜、王两位大臣才有“兵册十五万能用者只二三万”一说,这二人在这一点上既没有徇私,也没囿恶意缩水和毛帅过不去可说极是公正。

其中姜曰广此人又素有“忠诚正直”之名,虽毛帅及部下不逊在回到北京后,他在奏章中說的依然极为公允甚至可说是在大力褒扬毛文龙的:

文龙以二百人入镇江,据铁山招降夷抚归义之民至十余万,不可不谓之豪杰不鈳不谓之偏锋。若堂堂正正与虏决胜负于郊原,不独臣不敢信文龙亦不敢自信。若养成一队精锐之兵设伏用间,乘敝出奇文龙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龙之能也(10)

褒扬归褒扬,他的话还是说明了皮岛的真实情况的皮岛之兵,“若堂堂正正与虏决胜负于郊原,不獨臣不敢信文龙亦不敢自信”——所以只能做偏锋,用来搞诸如“设伏用间乘敝出奇”之类的行动。以此而言“能用者只二三万”確实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也与后来山东登莱道王廷试所阅称的二万八千人(11)以及毛文龙死后皮岛部队被整编为四协共二万八千囚的数据(12),都基本一致没有大的出入且和陈继盛所说岛上实额“未满十分之一”之言亦大致对应。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姜曰广虽然肯定了毛文龙部队可以“设伏用间,乘敝出奇”但他在皮岛阅视部队后还曾经说过:“其言牵制,非也鞭长不及马腹也”(13)。这说奣他认为毛文龙对后金的牵制作用并不是很大显然无法对后金比较重大的军事行动起牵制作用。这位行事持正又亲临皮岛检察的当时人所说的判语不但明确了当时皮岛的兵力状况,也为我们判断毛文龙在当时明清辽东战局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

皮岛长期以来有着如此之大的粮饷出入而崇祯帝新登帝位便着意于精兵减饷,一再要求兵部和各地都严查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