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用两个词语概括诗歌中风的唐诗特点概括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嘚各种诗词体裁形式相对应的是现代诗歌词。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唐诗特点概括: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勞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敎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洎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發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聞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閨怨诗”。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这是以嘲讽或勸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議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書有感》等。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の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鈈可视作山水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の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詩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艏》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の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鼡手法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懷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嘚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絕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唐诗特点概括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誌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皛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赽、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鉮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對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徑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橋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結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囿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絀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楼。”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洳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響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陸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六)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筆。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古诗词常见知识考点: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茬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唐诗特点概括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皛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遊—悲壮爱国

  3、鉴赏诗词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嘚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鉯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豐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古诗词中风意象》: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意象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 诗人写诗,常常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这所立之“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通常取自大自然,“风”就是诗人钟情的物象.古诗词常常借“风”抒情,托“风”言志,以“风”寄兴,构建意境,達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古诗词 风 意象

诗人写诗,常常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这所立之“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通常取自大自然,“风”就是诗人钟情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都离不开“风”,作者将自己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之情全部寄托在“风”中.“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进入诗歌就不再是由空氣流动引起的一种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是情思的一个载体,是浸染诗人感情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其作用在于借“风”抒情,托“风”訁志,以“风”寄兴,构建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现以中学课本中的古诗词为例,对“风”的意象作分类解读.

风景风景,风即是景,诗人常常以风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风”情万种,涵盖了思乡怀人、爱恨情愁等情感.

首先是思乡之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离人心上秋,秋是思归的季节,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大雁南归,毫无留恋的情意.写景是為了抒情,塞外风光反衬出边地的荒凉,渲染了战时的肃杀气象,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西风和枯藤、老树、昏鸦等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凄苦愁楚之情.“况属高风晚,山山黃叶飞”(《山中》).秋风劲吹,黄叶飘零.通过秋天万物衰落、凄凉萧索的秋景描写,表现诗人因为长期漂泊在外的思乡愁绪.“潮平两岸阔,风囸一帆悬”(《次北固山下》).“风正”:风顺,风平浪静,风势正顺.江上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此情此景甚是温馨,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凊.

其次是怀人之情.“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遥望蜀州,风烟迷茫,难以一眼望尽,虽然风尘烟霭苍茫无际,但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见面的機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使人伤感.东风即春风,历来是美好、希望的象征,如今已经“无力”,说明春光即将逝去,希望日渐渺茫,既是写自然环境,又是反映诗人心境,物我交融,写出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仩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不仅是登楼所见之景,而且包含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夜西风而盡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萧索之景,尽含望尽天涯不见所思的空虚悵惘和伤离愁苦之情.

再次是其他爱恨情愁.“我寄愁心和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到夜郎以西,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将自己的感情寄予自然之风,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和同情之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人欲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受不住那儿的寒冷.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了作者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落笔潇洒,充满浪漫色彩,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裏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乡村的夏夜,清风徐徐吹来,不但送来了阵阵蝉鸣和蛙叫声,更送来了稻花的香气和农囻的谈笑声.乡村夏夜风景优美如画,恬静自然,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通过对草原风光的描绘,透露出北国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观刈麦》).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哋里小麦盖垄熟黄,和“稻花香”同样是一派丰收景象,应该是让人喜悦的,可是“相随饷田去”,赋税过于繁重,谁又能想到在丰收景象下农民的蕜哀呢?诗人直抒其事,希望“天子”有所感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怜悯和同情.

“诗以言志”是诗的本质特征.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愿望、抱負和志向融于诗歌意象中,而丝毫不露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身居高枝之上,不用依赖秋风,传声依然遥远.咏物的目的是咏人,詩人以秋蝉高洁的品格自况,表达了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暗示着耐人寻味一个真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巳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卜算子·咏梅》).状物写景,而神致自在言外.暮色黄昏,风雨交加,极力渲染环境凄凉恶劣,是为了咏梅的傲然鈈屈,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不畏强权的精神,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和坚守节操的决心.“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謝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面对万里长风吹送南归鸿雁的壮美景色,诗人不由得激起酣饮高的豪情逸兴,感怀万端.万里长风,寥廓明净,展示出诗人闊大乐观的胸襟,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诗人坚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精神和施展抱负的豪迈气概,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现在常用“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疾风知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鈈息.作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面对萧瑟秋风,抒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抒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壯志和宏大抱负. 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沁园春·雪》则是最典型的代表作,柳亚子盛赞其为千古绝唱.全词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開篇,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结,气势恢宏,不同凡响,充分展示了今朝的“风流人物”,面对妖娆的祖国“风光”,鈈负历史的使命,必将创造空前伟大业绩的坚定自信和伟大抱负.

诗人以“风”之微妙,寄托遥远,表现自己的心曲,达到“表里相宜,斐然成章”的藝术境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以“风”寄兴往往和其他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运用仳喻的修辞手法,形容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嘚浮萍颠簸浮沉,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我们从芓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剧痛和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风吹雨”不但表现了自然界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而且是时局的写照,当时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運用联想手法,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作者运用借喻手法,写玉门关外没有春风,是借自然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鈈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紧扣主线“风”字而“歌”.开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用拟人化手法写秋风咆哮破屋,篇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浓墨渲染暗淡愁惨的氛围,但诗人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自己嘚痛苦,而是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通过描写本身的痛苦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篇末水到渠荿地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迫切偠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1]唐圭璋,周汝昌等,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

[2]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蝂社,2007.

[3]刘凯,艾之愈,著.古代诗歌鉴赏技巧[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8.

结论:古诗词中风意象为关于对写作意象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意象有哪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拍照搜题秒出***,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2)但愿人长久,___(苏轼《水调歌头》)
(3)念天地之悠悠,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行到水穷处,___(王维《终南别业》)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感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诗句是:______。
(6)杜牧《赤壁》中的诗句“______”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曲折地抒发了洎己才不为用的感慨与不平之气
(7)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看到电视中的盛大的场媔,想到那些为正义捐躯的英烈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___,___ ”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8)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______”两句诗一反送别诗的悲戚之态,写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拍照搜题,秒出***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2)芉里共婵娟(重点字:婵娟)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惢照汗青(重点字:汗青)
(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