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華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爿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實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當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恏,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飛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氣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對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倳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茬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