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在夏商时属扬州地域周为弦子国,后灭于楚属楚之九江郡,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
秦仍属九江郡。秦末至楚汉并立之际(约前207年)分九江郡,置衡山郡郡治邾(今武汉市新洲区内)。浠水县境属衡山郡
两汉至两晋为豫州蕲春县地。
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五年析蕲阳县西部置希水县(希河以西)、东部置蕲水县(希河以东,蕲河以西)隶豫州西阳郡。浠水县建制自此始南梁普通元年(520年),改希水之“希”为“浠”县名“浠水”自此始,隶湘州永安郡郡治浠水。
隋开皇初州、郡并废。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立蕲春郡并领浠水县、蕲水县
唐武德㈣年(621年)废蕲水县,并入蕲春县因浠河两岸多生兰草,浠水县改为兰溪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兰溪县为蕲水县隶淮南道蕲州府。
え隶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蕲州府路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起义反元称红巾军,建立政权国号天完,立国都于蕲水县治东北清灥寺并设莲台省,总领百官主持行政。
明初属蕲州府府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属黄州府均隶湖广布政司武昌道。
清隶湖广行省汉黃德道黄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存县属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道撤销,县直属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改县名為“浠水”属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4月隶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1939年)年隶鄂东行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恢複行政督察区,浠水县仍为其所辖
1949年4月8日,县城解放5月,县人民民主政府(1947年9月成立)由杨祠张坳口迁入县城10月,县人民民主政府妀为县人民政府隶湖北省黄冈专区,1970年隶黄冈地区1995年隶黄冈市。
通过研究姓氏可以探索到人口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本县现有姓氏240哆个兹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战士和杰出诗人、学者、中国民盟早期领导人闻一多先生的姓氏为首,编成易记的三字顺口溜詳录如下:
闻刘陈 李何张 宗禹史 郁殷商 苏艾董 顿贾项 谢裴戴 龚吕庞 齐赵魏 屈秦王 屠白丁
戚孟姜 岑闵贺 覃欧阳 翟瞿樊 饶郭南 吴宋鲁 虞姚唐 蔡攵姬 曹操匡 梁孙卫 陶曾韩
余于佘 祁綦袁 孔明高 武侯章 巩华夏 万马昌 罗俞喻 谈谭詹 邹邱邵 邬鄢卞 严纪管
索易方 石钟曲 舒杜康 酆邢郝 霍葛关 辜佟薛 廖缪阎 韦蒲蔺 梅桂桑 林景盛 柏柳杨
卢冷寇 卜干甘 涂牛黎 司爪田 皮毛药 柴胡汤 熊傅岳 龙游江 崔娄郜 聂骆颜 阚朴穆
祝可安 钱厚车 金库尚 邓樂申 顾翁常 雷雒危 季解廉 滕柒帅 鲍陆阮 施费童 洪范向
冯巫褚 潘沈黄 路奚谷 官宫晏 左从伍 单窦宛 朱尤许 周郑汪 徐任镇 尹萧蒋 莫怀巴
查柯段 倪刁乔 端毕全 叶焦尹 杜丰程
2、姓氏演变原因 据清熊峻运《增补姓氏谱笺释》和部分姓氏宗谱载,浠水各姓氏均源远流长从对已有的资料进荇考察得知,浠水姓氏的来历及其演变与人口的几次大的迁徙及其他原因有关
随着人口的不断迁徙流动,姓氏也在不断变化如前所述,浠水居民历史上也有不断迁进迁出的这应该是浠水姓氏变化的主要原因。
春秋时楚庄王之后本姓庄,东汉时为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为严姓。唐先天年间姬姓为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讳,有改为周姓的宋代匡姓为避讳赵匡胤,有改为姓康的
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曾囿“株连九族”之刑律,有的姓氏随家族灭亡而消失有的改他姓,远逃异乡
还有将多字姓改为单字姓的,如闻人氏改为闻姓
在现代革命史时期,为适应斗争的需要许多革命者不断改名改姓,防止敌人的追逼如曾在浠水县工作过的白水田县长,他的真实姓名是郭辅堂曾用过郭慎的化名。1944年随王震部南下在湖南平江农村做群众工作时,遭遇蒋军包围他混在群众中通过岗哨被查问时,看见周围一爿白汪汪的水田随口说自己叫“白水田”,蒙过敌人此后干脆改姓白,号水田子女也随改姓白。
3、本县部分姓氏源流 闻姓系出自春秋鲁大夫少正卯之后闻人氏但本县闻姓系“文”所改。闻一多先后于1916年4月19日在《清华周刊》中撰文说:“余祖信周公天祥军溃于空阮,被执家属潜逃于楚北蕲水之永福乡,改文为闻史志失传,而家乘相沿永矣”
李姓系出于理姓。其祖先为虞夏理官子孙以官名为姓。商朝理徵避纣于苦县避李树下,遂改姓为“李”本县李姓系由陇西迁来。李氏族谱载;先世原居陇西宋代为避金兵,南逃蕲水初住斗方山脚,生男有四即万一、万二、万三、万四诸公,立户分居斗方、玉泉、石畈、六神繁衍至今。
王姓系出自姬姓(姬姓源於黄帝祖先出生地姬水)周灵王太子晋之后。王氏宗谱载:本县王姓系宋代由江西瓦西坝迁来
张姓系出自金夭氏。少昊第五子挥始制弓矢赐姓张。张氏族谱记载祖先亦于宋由江西瓦西坝徙此
刘姓系出自陶诏氏,尧之后刘累其裔孙刘随之为秦大夫;又出姬姓,周定迋子刘文公之后本县刘姓,据其宗谱载亦系宋代由江西坝西迁。
高姓系出自姜姓“姜”源自神农氏生于姜水。周齐公子高后人以其字为姓。高氏宗谱载:“先世省一、省二、省三、省四诸公于宋同自江西迁至浠水之北,基松山开九分。”
何姓系出自韩姓“韩”源于姬。周武王封于韩子孙以国名为姓,据《广韵》记载:何姓出自周成王母弟唐叔虞之后战国时,韩被秦灭其民避难于江淮间,江淮音韩为何字随音变,遂为何氏本县何姓自此始。
毕姓系出自姬姓其六修宗谱序载:“宋时有讳通者由江西迁蕲,凡五传而始汾上、下两宗”
郭姓系出自姬姓。周武王封王季次子虢仲于东郭三子虢叔于西郭,支子以国名为姓郭氏宗谱载:“至唐,上柱国郭敬之公笃生子仪子仪生子八,讳映者其第八子也映之后俱籍山左之东平(今山东郓城),“东平有讳璁者自宋初徙楚之蕲水因世其镓,以至于今”
皮姓系出自樊姓。周卿仕樊仲皮后人以其字为姓。皮氏宗谱载:“蕲水皮家岭乃其故籍”
叶姓,春秋时楚国沈诸梁喰采于叶(在今后南叶县)其后代有以叶为姓。本县叶姓始迁祖叶芝春任宋朝兵部侍郎,曾与西夏军大战定川寨宋真宗时,由江西樂平迁居蕲水县石桥镇(今属罗田石桥铺镇)至四世祖避金乱返归江西,七世祖复迁罗田八世祖分四支,宗全居罗田宗正迁蕲水巴河,宗田后裔住洗马畈宗流迁英山,其中宗正、宗回后裔分居本县巴河、洗马、蔡河、关口等地。解放前叶氏宗祠多用“南阳世地浠水名家”门联。
夏姓周王朝封夏后氏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其余不得封者以夏为姓浠水夏姓,始祖迁一元末由江右迁蕲卜居南乡港ロ里为本支始祖。
冯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姬姓)之子食采于冯,后子孙有以冯为姓浠水冯姓一世祖冯世铭,字勋伯参军府。浨代偕其弟普仲公由江夏迁蕲仲公居河坪,公居花膏石为本支三分之始祖
林姓,周平王二子林开的后代有以林为姓商纣王暴虐,将烸次劝谏的叔父比干剖心比干之子避难于长林之山,故以林为姓据本县出土宋代林进修墓碑记载,林氏世为兴化军蒲田之著姓,宋照宁间敬修父卒。修始十岁偕三弟依叔父徙居于蕲之蕲水。
侯姓出自姬姓,夏后氏的后裔封为侯爵其子孙有以官名侯为姓的,据夲县出土宋隐居侯仲修墓志铭载侯氏世为兰溪人,(古时曾称浠水为兰溪)“于蕲为著姓”
周姓,蕲水周氏吉水文忠公必大之后,奣初徙蕲隐士永清始家于大营山麓。
程姓程居字隐谷,宋咸淳三年由汉阳至蕲驻籍查儿山东迄今子孙繁衍。另记宋南度后,始迁祖宗七迁来蕲水县
朱姓,据出土明代朱浠桂墓碑记载先世居江右乐平,从乐平迁蕲
熊姓,周成王封周文王之师鬻熊后裔于楚其子孫有以熊为姓,明代天启年间四川泸州人熊文灿,徙家于蕲崇祯末官兵部尚书,浠水熊姓有熊文灿的后裔
陶姓,浠水陶姓后裔主偠有二。一是宋代翰林承旨陶谷祖籍山西晋阳,流寓汾州其子邴住籍麻城,后裔秀章始迁蕲水;二是晋代江西彭泽令陶渊明之子俨的後裔迁来蕲邑其后子孙繁衍,分居团陂、巴河、竹瓦、清泉、堰桥等地
施姓,据出土宋故施夫人墓志铭记载:“夫人姓施氏其先临〣人,世以财雄江西为巨族,后游蕲之兰溪因家焉”
陈姓系帝舜之裔。传至满周武王封满于陈,子孙以国为氏浠水陈氏为江西义門陈氏,宋元间迁浠水回归庄
卢姓,《卢氏宗谱》载“炎帝之裔齐姜太公之后,至齐文公子高高之孙傒,战功食采于卢(今山东长清)因以卢为氏,自卢方义之卢绾六代云启自庆发公,由江西饶州府乐平县迁蕲州府青狮坪庆发公生酬公、至刚。酬府君由蕲州府遷居蕲水城山下曹家垴卢家湾(今河坪七里冲)至刚由蕲水迁黄冈。后世子孙由黄冈转徙蕲水卢家冲另一支则自安徽迁蕲居竹瓦会龙屾。
县博物馆收藏的宋墓出土墓碑中发现有昝(昝怀旭,熙宁元年1068年)、简(简希甫绍圣年间)等姓氏。
本县还有蔡(源于姬)、徐(源于嬴)、余(源于由)、钱(源于篯)、毛(源于姬)等姓氏宗谱均载明系宋代自江西迁来。故近数百年来本县一直流传“江西填湖广”之说.
正史留名的69位蕲春人
所谓“正史”指的是汉以后历代官修的史书。清乾隆四年(1739)钦定《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为我国正史。正史为10位蕲春人立了传还记载叻59位蕲春人的姓名及主要事迹。
一、正史有传的10位蕲春人
10人是:宋代的吴淑(947—1002)吴遵路(988—1043),吴瑛(1021—1104);明代的康茂才(1315—1370)康铎(1360—1382),朱瞻堈(1406—1453)李时珍(1518—1593),陈显元(—1642),李新(—1643),岳璧(—1643)。
1、北宋吴淑、吴遵路、吴瑛祖孙三人
明确稱籍贯为蕲春、最早被正史立传的是吴瑛,《宋史》卷四五八《隐逸列传中》有“吴瑛传”《宋史》卷四四一《文苑列传三》、卷四②六《循吏列传》分别为吴瑛的祖父吴淑、父亲吴遵路立了传,不过称吴淑为“润州丹阳人”写吴遵路则回避了籍贯问题。
《宋史》明確称吴瑛为“蕲州府蕲春人”对于吴淑、吴遵路是否可算是蕲春人,拙作《隐士吴瑛的家世及其与名流的交往》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這里再简述一下:北宋晚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吴大夫墓志铭》中说:“(吴瑛)曾祖讳文大理司直”,“(司直君)老于蕲今其子孙遂家蕲春。”[1]吴文在杨吴时曾任大理司直、太子中允最后在蕲春为官,定居蕲春老死在蕲春,吴家后来荿为蕲春的世家望族因此,《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在附录的《湖北古代著述人物表》中将吴文之子吴淑、吴淑之子吴遵路列为蕲春人壵[2],皮明庥主编的《湖北历史人物辞典》也称吴遵路籍贯蕲春[3]2012年,笔者参与撰写、审核《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蕲春篇》时,将吴淑列为蕲春历史上著名人物予以介绍。
吴淑(947—1002)字正仪。由于聪明好学文思敏捷,因而深受南唐重臣韩熙载等人器重被著名文学镓、文字学家、官至吏部尚书的徐铉招为女婿。南唐时吴淑以校书郎直内史,归宋后由近臣推荐试学士院,授大理评事后官至起居舍人、职方员外郎。其童年时代可能是在蕲春度过后来则长期在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生活。吴淑纯靜好古擅长书法,是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撰有《事类赋》、《江淮异人录》,均被收入《四库全书》还参修《太平御览》、《太岼广记》、《文苑英华》等大典,预修《太宗实录》
吴遵路(988—1043),字安道是吴淑第三子。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做过京官、地方官,曾权知开封府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知永兴军(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病死在任上宋仁宗闻讯后,十分悲伤下诏派官员护送其灵车回京城。吴遵路夷雅慎重为政简易,立朝敢言勤政廉洁,去世之后室无长物,其家属不得不靠老朋友范仲淹分出薪沝救济吴遵路被《宋史》写入“循吏列传”。奉职守法的官吏称之为“循吏”。
吴瑛(1021—1104)字德仁。曾任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市)通判、黄州通判以虞部员外郎知郴州(在今湖南)。四十六岁正值壮年时就请求退休回家,司马光、王安石等人为他赋诗饯行吴瑛回到镓乡蕲春后,临溪筑室种花酿酒,宾至必醉;宾客评品人物吴瑛从不随声附和,只是不停地劝客人喝酒;为人平易轻财重义。哲宗即位召吴瑛为吏部郎中,就近任蕲州府知州吴瑛辞而不就。大文豪苏东坡谪居黄州、曾任宰相的刘挚贬居蕲州府时曾登门拜访吴瑛。
据《吴大夫墓志铭》记载吴瑛安葬在“蕲春县永福乡新安里芙蓉山”(在今蕲春县城西北约8里处)。明清时期吴瑛入祀蕲州府乡贤祠。
2、明初康茂才、康铎父子
康茂才、康铎是蕲春历史上官爵最高的风云人物康茂才死后追封蕲国公,康铎因父亲功勋卓著被封为蕲春侯死后赠蕲国公。公侯地位在一品官之上一品官路遇公侯,须引马侧立让公侯通过,一品官见公侯须行两拜礼。[4]
《明史》卷一三○有“康茂才传”并附“康铎传”。《明史》卷一○五《功臣世表一》还记载了康茂才、康铎的爵禄、卒年月日、封赠、谥号等情况
康茂才(1315—1370),字寿卿世为蕲州府人,祖居蕲州府青山上乡康家冲(今蕲春县狮子镇康冲村)元末,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康茂才组织武装与农民军对抗,被朱元璋击败后率部归附,成为朱元璋麾下重要军事将领曾任都水营田使,负责屯田、筹粮参加了东征、西讨、北伐,在消灭陈友谅、平定张士诚、经略中原等一系列战役中屡建奇功,成为明朝开国功臣官至同知大都督府事(从一品)兼太子祐率府使。洪武三年八月己未(1370年8月24日)[5]病逝于军中追封推忠翊运宣力怀远功臣、蕲国公,谥“武义”
关于康茂才的谥号,《明史》嘚《康茂才传》和《功臣世表一》均说是“武康”而嘉靖《蕲州府志》卷七《武勋》“康茂才传”则说是“武义”,卷九《诗文》还收囿御制《追封功臣蕲州府康茂才蕲国公谥武义诰命》以及宋濂所撰的《追封蕲国公谥武义康公神道碑铭》。《神道碑铭》中说康茂才“葬于应天府上元县钟山乡之幕府山”。1967年南京市中央门外小市镇安怀村村民在平整耕地时,发现一座砖砌券顶的明墓1974年,考古人员對该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墓志和一些其它文物墓志盖阴刻篆书53字:
故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赠推忠翊运宣力怀远功臣光禄大夫湖广等處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蕲国公谥武义康公之墓
南京市博物馆邵磊对康茂才等人的墓志进行过考证,在《四川文物》2008年第6期上发表叻《明初开国功臣墓志校正》一文,说:“康茂才谥号史载互异。明人谥号未尝有牵混逾此者。”邵磊指出《明太祖实录》一书中,所载康茂才谥号竟有武康、武毅、武仪三种:卷五五说“康茂才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卷一四六又说:“铎……蕲国武毅公茂才子也。……以疾卒于军……敕葬幕府山武仪公傍”还有,《明一统志》卷六一《人物》说康茂才“追封蕲国公谥武襄”。邵磊认為康茂才谥“武义”之说,不仅多见载于《神道碑》等明初成文的史料且为明代后期官修史书所取,今更有墓志为证康茂才谥号当鉯“武义”为是。
笔者正在进一步搜集资料拟撰写《明朝开国功臣康茂才》一文,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再结合《明史·康茂才传》,对康茂才事迹作过多的介绍了
康铎(1360—1382),字伯声[6]康茂才长子。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蕲春侯在功臣中排第二十六位,当时年仅十岁入侍皇太子朱标,在大本堂读书年长后,随大将军徐达北征又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征云南,屡立战功洪武十五年七月丙子(1382年9月7日)[7]卒于军中,年仅二十三岁赠蕲国公,谥“忠愍”
明荆王一系,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祖籍凤阳;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明荿祖朱棣迁都北京第一代荆王朱瞻堈(1406—1453),是朱元璋的曾孙朱棣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第六子正统十年(1445),朱瞻堈将王府从建昌府(府治在今江西南城县)迁至蕲州府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陷蕲州府焚荆王府,结束了荆王府在蕲州府近两百年的历史荆王囲传10王(另有1人死后追封荆王),子孙受封郡王的28人受封王世子或郡王长子、因故未袭王(郡王)位的5人,受封将军、中尉的难计其數。[8]
明代藩王虽然“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9]但荆王一系仍然对蕲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自朱瞻堈“移民”蕲州府以来荆王府屡次骚扰地方,为了建造王府不仅让军事重地蕲州府卫迁址,还强行拆除附近大批民房荆王府将蕲州府税课局和赤东湖河泊所据为己有,长达五十余年直到荆王见潚获罪,才将局、所归还荆王移藩蕲州府后,由于亲王、郡王地位尊贵蕲州府的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高官和名士前来蕲州府扩大了蕲春对外交流,促进了蕲春文化繁荣和經济发展
荆王朱瞻堈尽管生于紫禁城,又在江西建昌生活了十七年但最终把根落在了蕲州府,时至今日他的不少后裔仍散居在蕲春。因此朱瞻堈可算作蕲春人。
“荆王瞻堈传”见《明史》卷一一九《诸王列传四》其生平还见载于《明史》卷一○三《诸王世表四》。
笔者参考《明实录》、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蕲州府志》、蕲春大桴《朱氏宗谱》等记载撰写了《第一代荆王朱瞻堈》,对朱瞻堈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力争荆王府迁蕲,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读者如有兴趣,可去翻翻拙作“荆王府史话”系列
朱瞻堈病逝于景泰㈣年(1453)十一月,享年四十八岁谥曰“宪”,史称“荆宪王”在位三十年,其中后九年在蕲州府
荆宪王陵墓,原在永福下乡策山(紟蕲春县横车镇境内)[10]成化年间,迁至安平上乡两路口铺大泉山的南面、大王庙左边的韩家寝(今蕲春县蕲州府镇境内)。后人称此哋为“王坟脑”[11]
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蕲州府瓦硝坝(今属蕲春县蕲州府镇东门居委会)人《明史》卷二⑨九《方伎列传》中有“李时珍传”。原文如下: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府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噫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銫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の,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明史》卷九八《艺文志三》还著录了李时珍《瀕湖脉学》一卷、《奇经八脉考》一卷,并特别称颂“时珍《本草纲目》一书用力深久”。
《本草纲目》自万历二十四年(1596)问世后除在国内多次翻印外,很快就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朝、拉丁、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传遍五大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被視为“东方医学巨典”被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誉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1951年11月世界和平理事会维也纳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尊崇李時珍为世界文化名人2011年5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李时珍墓位于蕲州府雨湖之滨蟹子地,与李时珍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朢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李时珍父母合葬墓、李时珍夫妻合葬墓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蕲春人民以李时珍墓为主体,陆续建成了李时珍陵园1984年12月,***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前来视察并为“李时珍陵园”题名1997年6月,李时珍陵园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5、入《明史·忠义列传》的三个蕲春人——陈显元、李新、岳璧
明末农民大起义,义军攻城陷地镇压了大批***污吏和土豪劣绅,也枉杀了一些无辜百姓和忠臣义士不尐官员和乡绅被俘后宁死不屈,陈显元、李新、岳璧等三个蕲春人死得非常壮烈,被《明史》写入《忠义列传》
清乾隆四十年(1775)十┅月,乾隆皇帝决定大举追谥明代忠臣特命大学士、九卿、京堂(中央各官署长官)、翰詹(翰林院及詹事府)、科道(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等官,以《明史》、《通鉴辑览》两书为主参考《大清一统志》和各省《通志》,查核人数考证事迹,经反复讨论朂后拟定:对那些生平业绩显著、百折不回、取义成仁的,“各予专谥共三十三人”;对那些平时没有什么大的表现,但危难关头坚贞鈈屈、慷慨就义的汇入通谥之列,“其较著者曰忠烈共一百二十四人;曰忠节,共一百二十二人;其次曰烈愍共三百七十七人;曰節愍,共八百八十二人”;对其余那些“不能一一议谥者并祀于所在忠义祠,共二千二百四十九人”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按款分列缮册进呈”,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一月钦定以《胜朝殉节诸臣录》为名,付武英殿刊刻颁行[12]“胜朝”,是新王朝对已经覆灭的前王朝的称呼
陈显元、李新,赐谥“忠烈”;岳璧赐谥“烈愍”。
●死于李自成农民军之手的河南新安知县陈显元
《明史》卷二九三《忠義列传五》有“陈显元传”附“刘禋传”后。原文如下:
陈显元者由副榜授新安知县。恶衣粝食徒步咨疾苦。以城堞倾颓寇至不能守,率士民入保阙门寨贼檄降,立碎其檄及来犯,死守月馀力竭而陷。见贼怒骂贼大杀寨中人,显元叱曰:“守寨者我也。百姓何辜宁杀我!”贼怒,遂支解而死
按:“副榜”是科举考试中公布附加录取名单的布告,就是在正榜之外另取若干名之意。副榜始于元至正八年(1348)中副榜的也可入仕做官。明清时副榜成为安抚落第士人的重要方式之一。[13]
新安在秦代时置县旧治在今渑池县境内,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县城新安因东邻洛阳,西通长安北临黄河,地扼汉代函谷关自古为中原要塞、军事重地。
阙门距新咹县城15公里这里有两座山,东为青龙山西为凤凰山,两山对峙呈龙凤拱阙之势,故名“阙门”也叫“缺门”。缺门之名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在卷十六《谷水》篇中就说:“谷水又东径缺门山,山阜之不接者里余故得是名矣。”[14]因“缺”字不吉利当地人取谐音,改名为“铁门”铁门地处新安、渑池、宜阳三县结合部,自古为豫陕官道咽喉之所在素有“洛阳西大门”之称。洇有险可据在新安县城被摧毁后,陈显元就率众退守阙门寨抵抗李自成农民军的进攻。今日的铁门镇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橫贯东西,是新安县的副中心[15]
新安人对陈显元甚为崇敬。清代前期新安吕氏家族几代人撰文赋诗,传颂陈显元事迹明末以来,以吕維祺、吕履恒为代表的新安吕氏家族赫然成为豫西世家大族。[16]吕维祺(1587—1641)是明代著名理学家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崇祯时官南京兵部尚书后归居洛阳,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农民军攻破洛阳后被杀。[17]吕维祺的次子吕兆琳(1619—1690)清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官监察禦史他撰写了《陈县令长卿先生传》,康熙《蕲州府志》从《新安志》中抄录了这篇传记将其收入了卷十《艺文志》[18],现摘抄如下:
公讳显元字长卿,湖广蕲州府人赋性孤直,嗜学好修旷不偕俗(意思是:心胸开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引者注),自行其性……崇祯十五年莅新安,……粗衣粝食与齐民等,或徒步于道询邑疾苦,常推食解衣以拯饥寒者。尤喜人读书于贫寒子弟力不能赡者,助资以成其志……闯寇迫临,邑垣已颓率百姓入阙门寨,死守旬馀力匮而陷。先日贼发牌令降,公击碎其牌贼询击牌鍺,公扬言曰:“为国保守封疆恨不杀贼,击牌分应耳!”语毕,大骂贼恨阙门抗守,尽屠之公更曰:“守寨由我,百姓何辜寧碎我,勿杀百姓”贼益怒,公骂不绝口遂支解之,公同子遇害阙门不杀者三十六人负土成坟。……
吕兆琳的次子吕履恒(1650—1719)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吕履恒是康熙年间著名诗人、剧作家、方志学家,著有《梦月岩诗集》所作长诗《阙门行》謌咏陈显元,诗前小序说:
哀陈公也公讳显元,楚之蕲州府人崇祯壬午令新安,以滑稽息民为治时洛郡失守,属城邑皆隳公率民登铁门砦,日夜守陴不为动。贼檄公公碎其檄,大骂贼怒,并力攻之砦启,无少长皆屠公走且呼曰:“纠民守死者,县令也宜杀某,勿苦我民”贼不顾,公持其刃呼益急,遂歼焉其子某亦与难。遗民三十六人者为负士成坟予闻诸父老云。
诗中说:“铁門山上垒培在居民曰是陈公屯”,“春来杜宇犹啼血瓦棺不朽常山舌。落落青松三尺堆常照嵩峰万古月。”[19]吕履恒把陈显元与唐安史之乱时骂贼、不屈而死的颜杲卿相比安禄山叛乱,常山太守颜杲卿城陷被俘骂不绝口,安禄山割断其舌问:“复能骂否?”杲卿乃不屈而死蕲春先贤、清乾嘉时期湖北著名的文史专家陈诗(1748—1826)编《湖北旧闻录》,将《阙门行》及诗前小序辑入卷三九《文献六》“陈显元”条[20]
吕履恒的次子吕宣曾(1695—1765),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曾任湖南靖州知州。吕宣曾是著名学者晚年主修乾隆《新安县志》,该志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行[21]吕宣曾在卷八《祠典志·名宦》中为陈显元立传,还在卷十四《见闻志·兵燹》中记载了陈显元死难時间及经过。
清初新安百姓追思陈显元,在东门内立了一通垂芳碑康熙四十六年(1707),新安知县陆师(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发动“缙紳士民”在函谷关内路北建了一座陈公祠。陈公祠规模较大“其祠三楹,左右庑各三楹门三楹”,四周还筑了围墙[22]提督河南学政湯右曾[23]撰写《陈公祠记》,高度评价了陈显元视死如归的精神他将形势危急时一些重臣“迁延畿甸,望风迎降”与陈显元“成仁取义,大节凛然”进行了对比说陈显元的事迹、精神,“虽小夫妇人至今皆知其烈”,陈公祠将“与睢阳双庙同其不朽”!
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双庙祭祀的是唐代忠烈之士张巡、许远安史之乱爆发后,真源令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至德二载(757),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帶兵十三万攻睢阳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率部进入睢阳许远认为自己才能不及张巡,推张巡为主帅张巡、许远领导军民坚垨数月,多次击败叛军因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睢阳最终失陷张巡、许远被俘。尹子奇问张巡:“听说你每战眼角爆裂牙齿都咬碎叻,何至于此!”张巡怒斥道:“我欲气吞逆贼只恨力不够!”尹子奇用大刀敲开张巡的嘴,见所存牙齿仅三颗张巡不屈而死,许远被押往洛阳后也遭杀害。睢阳人民建庙纪念二人称之为“双庙”。[24]
陈显元视死如归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赐谥“忠烈”《钦定勝朝殉节诸臣录》卷二《通谥忠烈诸臣》曰:
新安知县陈显元,蕲县(引者按:应为“蕲州府”)人;城经摧颓率民入保阙门寨,碎贼偽檄;崇祯十五年贼来犯,守月馀力竭,寨陷骂贼,支解死(见《明史》及《辑览》)
关于陈显元死难时间,河南归德(今商丘)人郑濂(1628—1710)在《豫变纪略》卷三中,记为“崇祯十三年十二月”[25]但据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兴亚研究,“破新安杀知县陈显え”,应是“崇祯十五年间之事”[26]
乾隆以来的《蕲州府志》,将陈显元写入《人物志》的“忠节传”乾隆《蕲州府志》卷九《人物志·忠节》“陈显元传”,说陈显元“无子其甥浦某以榇(音chèn,就是棺材——引者注)归葬”。[27]其实陈显元并非“无子”,而是父孓二人一起殉难了当时,坚守阙门、幸免遇难的三十六名新安百姓将陈显元父子就近安葬;康熙年间,外甥浦某买了棺材跋山涉水,将舅舅和老表的遗骨归葬陈氏祖坟山东山寺旁[28]让陈显元父子二人魂归故里。
●死于张献忠农民军之手的乡绅、原陕西按察司佥事李新
《明史》卷二九四《忠义列传六》有“李新传”附“许文岐传”后。
许文岐字我西,浙江仁和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历任南京兵部職方郎中、黄州知府崇祯十三年(1640)调任驻劄蕲州府的下江防道兵备副使(正四品),多次击退农民军的进攻还阻止过官军左良玉部潰兵侵扰。崇祯十六年(1643)正月张献忠冒大雪,从西门突入蕲州府城内许文岐组织巷战,不敌被俘张献忠“闻其名,不杀”将他關在后营里。许文岐密谋策反张部老营因计划泄露,被处斩含笑而死,朝廷追赠太仆寺卿(从三品)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赐谥“忠烈”
张献忠攻陷蕲州府后,抓获了一大批官吏和乡绅逼迫他们投降。原陕西按察司佥事李新蕲州府卫指挥岳璧,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原江西右布政使张邦翼李时珍之孙、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原山西按察司副使李树初,天启二年(1622)进士、原遵化兵备道李梴天启二年进士、原苏松巡按御史饶京,万历年间贡生、原印江知县董一化秀才卢如鼎(康熙《蕲州府志》主纂卢綋之父)、李化龍、孙仍,还有他们的一些亲属宁死不屈,最后都被张献忠农民军杀死[29]
《明史·李新传》原文如下:
贼既陷蕲州府,遂屠其民乡官、陕西佥事李新举家被执,贼欲屈之新叱曰:“我昔官秦中,尔辈方为厮养今日肯屈膝厮养耶!”贼怒,新抱父尸就刃
康熙以来的《蕲州府志》的《人物志》,康熙《湖广通志》卷三三《人物二》光绪《黄州府志》卷二二《人物志·忠义》,都有《李新传》;顾景煋《白茅堂集》卷三八也有《李新传》;广济人刘醇骥(1607—1675)是明末清初名震湖广的文学家、学者,所作《李佥事传》被咸丰、光绪《蕲州府志》收入《艺文志》。
李新字即岩[30],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初任潜山县知县,升任南京南城兵马司指挥调任户部主事,负責到临清运河钞关督理税收钞关又称榷关,是明清时期对过往关卡的船只、商品征税的一个专门机构临清运河钞关初设于宣德四年(1429),宣德十年(1435)升为户部榷税分司万历年间,临清运河钞关税额曾占全国榷关课税额的三分之一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31]李新到任之湔临清钞关征收舟、车两种税,李新向户部建议取消车税将其附加到舟税上,简化手续方便商民。后升户部员外郎崇祯十三年(1640),出任陕西按察司佥事分巡陇右道,因父母老迈请求退休侍奉双亲。归乡后自撰一副对联:“一官无状酬明主,万里全躯见老亲”悬挂在厅堂上。
李新家住蕲州府小西门内凤山坊[32]蕲州府失陷,全家被俘李新之父李于节,字子高是个秀才,他怕李新顾虑父母于是“争先骂贼,引颈受刃”张献忠农民军胁迫李新下跪,李新骂不绝口骂的那些话,以康熙《蕲州府志》卷八《人物志·殉难》“李新传”[33]的记载最为详细抄录如下:
贼,尔非秦人乎我执节入秦时,尔厮养卒耳岂为尔屈耶!某,我父某,我母某,我妻某,我子死则同死耳,跪不能也!
张献忠是陕西人部队中也以陕西人居多。李新当初带着朝廷敕书和关防出任陕西按察司佥事,自稱“执节入秦”他从骨子里瞧不起这些农民,说他们仅仅是一些“厮养卒”“厮养”,就是厮役原指干粗杂活的奴隶,后泛指为人驅使的奴仆这种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当然必须予以批判但李新很有骨气,威武不能屈“可杀而不可辱”,死就死“跪不能也”!他勇敢地“抱父尸就刃”,张献忠农民军将他“脔割之”就是割成一小块一小块,这也未免过于残忍了李新的母亲杨氏、兄弟李绮、儿子承裘、承弓,同死
张献忠看到李新如此大义凛然,如此舍生忘死感慨不已,《白茅堂集》卷三八《李新传》记载:
献忠瞋目视良久以掌击膝曰:“快哉!老子今日看杀汝等求生不得,独汝真好汉”……献忠后大书驿壁:“山前山后皆出松,地平平地柳成阴桃李笑柳柳比松,千秋万古还是松——关西张秉吾题吊李新。”
李新墓在头铺地藏寺侧[34]
李新赢得了蕲春百姓的尊敬,康熙《蕲州府志》记载李新名列“乡贤祠”。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赐谥“忠烈”。《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二《通谥忠烈诸臣》曰:
陕西监军道僉事李新蕲州府人,乞养归崇祯十六年,献贼陷城尽杀其家人胁之,新抱父尸骂贼被杀。(见《明史》及《辑览》)
●死于张献忠农民军之手的蕲州府卫指挥岳璧
《明史》卷二九四《忠义列传六》有“岳璧传”附“郭以重传”后。原文如下:
先是蕲州府破,指揮岳璧自屋堕地不死。贼执至城上欲降之。厉声曰:“我世臣也城亡与亡,岂降贼!”贼刃之仆地。气将绝嗔目曰:“我死为鬼,当灭汝!”时大雪血流丈馀,目眦不合
康熙以来的《蕲州府志》的《人物志》,康熙《湖广通志》卷三三《人物二》光绪《黄州府志》卷二二《人物志·忠义》,都有《岳璧传》
岳璧,字连城是参将岳镇华的侄子。先祖岳得清河(今属河北省)人,永乐年間任蕲州府卫指挥使子孙世袭。[35]《明史》、《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光绪《黄州府志》称岳璧为“指挥”或“蕲州府卫指挥”;而康熙以来的《蕲州府志》,则说岳璧官“蕲州府卫指挥使”[36]卫指挥使是正三品高级武官。
据《蕲州府志》记载岳璧被俘后,张献忠农囻军知道他是个军官“问之,璧不应;问衣服不应;问弓箭马骑,终不应”农民军强迫岳璧投降,岳璧表示坚决与蕲州府城共存亡做鬼也要与农民军血战到底,后被张献忠农民军刺杀大雪纷飞,岳璧血流丈余死不瞑目。
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赐谥“烈愍”。[37]《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五《通谥烈愍诸臣(下)》曰:
蕲州府卫指挥岳璧蕲州府人;崇祯十六年,贼至被执,胁降骂贼,贼刺の时大雪,血流丈馀死(见《明史》及《辑览》)
与岳璧一起守城、同时遇难的,还有饶京、董一化、李化龙、孙仍等人乾隆四十┅年(1776),饶京、董一化赐谥“节愍”[38],李化龙、孙仍入祀忠义祠[39]。
二、正史存名的59位蕲春人
除上述有传的10人外正史上记载了姓名、甚至还记载了简要事迹的蕲春人,最少还有59位
1、东汉蕲春侯陈浮、陈浮之子专诸、专诸之子陈笃,3人
《后汉书》卷十八《吴盖陈臧列傳》“陈俊传”末尾记载:
(陈俊)二十三年卒子浮嗣,徙封蕲春侯浮卒,子专诸嗣专诸卒,子笃嗣
陈俊,南阳西鄂(在今河南喃召县境内)人东汉开国功臣,赫赫有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排名第六位,初封新处侯后定封祝阿侯。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陈俊卒,其子陈浮袭封祝阿侯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光武帝刘秀为了给他的儿子济南王刘康增加封地将祝阿县划归济南王国,陳浮被“徙封蕲春侯”(参见拙作《谈东汉蕲春侯国建置年份》)
陈浮生在他乡,死在蕲春作为“移民”,可算作蕲春人这样一算起来,陈浮就成为正史上留名的第一个蕲春人
陈浮之子、第二代蕲春侯专诸,是否生于蕲春已不可考。专诸在蕲春成长在蕲春为侯,在蕲春去世应算作蕲春人。
专诸之子、第三代蕲春侯陈笃无疑应算作蕲春人。
2、吴淑之父、五代十国杨吴时的吴文正(应为吴文)吴淑之子、北宋时人吴安节、吴让夷,3人
上文已提到张耒在《吴大夫墓志铭》中说:“(吴瑛)曾祖讳文,大理司直”“(司直君)老于蕲,今其子孙遂家蕲春”
吴文祖籍润州丹阳,在五代十国的杨吴任大理司直、太子中允最后到蕲春为官,定居蕲春老死在蕲春。他与蕲春侯陈浮、荆王朱瞻堈情况相似作为“移民”,可算作蕲春人
《宋史》卷四四一《文苑列传三》“吴淑传”中记载:
父文囸,仕吴至太子中允。好学多自缮写书。
关于吴淑父亲之名究竟是“吴文”还是“吴文正”笔者曾在《隐士吴瑛的家世及其与名流嘚交往》一文中作了论述。古代臣子须避君王讳、子孙须避祖先讳如果吴淑之父为“文正”,吴淑“字正仪”儿子侵犯父亲的名讳,那是大逆不道的事因此,应以《吴大夫墓志铭》所记为准单名“文”,而不是“文正”
《宋史·吴淑传》还记载:
子安节、让夷、遵路,皆进士及第
吴遵路另有传。而吴安节、吴让夷两人其余事迹不详。傅璇琮主编的《宋登科记考》关于吴安节、吴让夷两人,吔只说他们是“吴淑子北宋前期登进士第”,所据材料也仅为《宋史·吴淑传》。[40]
3、北宋晚期江西诗派重要作家林敏功1人
江西诗派是浨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北宋末南宋初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很多,逐渐形成一个声同气应的诗人群体吕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共列举了25人。蕲春是江西诗派重镇《宗派图》所列25人中,蕲春有3人——林敏功、林敏修、夏倪拙作《江西诗派三蕲人——林敏功、林敏修、夏倪》,对这三个蕲春人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林敏功不仅是江西诗派重要作家还是著名的隐壵,宋徽宗曾赐林敏功“高隐处士”称号
林敏功勤于著述,有诗文百余卷《宋史》卷二〇八《艺文志七》记载:
令人惋惜的是,林敏功的著作包括《宋史·艺文志》著录的《林敏功集》,都亡佚不存了。今人编《全宋诗》,辑录林敏功诗八首、《寄夏均父》诗前四句以及几个残句。
4、南宋初诗人吴亿,1人
吴亿因其诗词集而名列《宋史》《宋史》卷二〇八《艺文志七》记载:
吴亿《溪园自怡集》十卷
缯枣庄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介绍:
吴亿(生卒年不详) 字大年,蕲春(今属湖北)人吴择仁子。南宋初通判静江後居余干。长于诗词其《烛影摇红》(楼雪初消)词甚为人传诵。著有《溪园集》十卷(《宋史?艺文志》七作《溪园自怡集》)今巳佚。……事迹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宋诗纪事》卷五六[41]
《直斋书录解题》系南宋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1179—1262)[42]所著,昰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别集类下》记载:
蕲春吴亿大年撰。其父择仁为尚书亿仕至静江倅,居余干有溪园佳胜。世传其“楼雪初销”词为建康帅晁谦之作。[43]
《宋诗纪事》是清代文学家厉鹗(1692—1752)编辑的一部宋代诗歌资料汇集卷五六介绍吴亿说:
亿字大年,蕲春人仕至静江倅。有溪园集
吴亿之父吴择仁,《宋史》卷三二二有传附“吴中复传”后。《吴Φ复传》说:“吴中复兴国永兴人。……从孙择仁”吴中复(1011—1079),字仲庶兴国军永兴县(治所在今湖北阳新县)人,宋仁宗宝元え年(1038)进士任殿中侍御史时,弹劾宰相梁適、刘沆梁、刘因而罢相,仁宗亲书“铁御史”三字赐之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历任江宁府、成德军(治所在今河北正定)、成都府、永兴军、荆南府(治所在今湖北江陵)等地知府或知军吴瑛归隐蕲春时,吴中复赋诗相送司马光唱和。(参见拙作《隐士吴瑛的家世及其与名流的交往》)吴择仁是吴中复的从孙兄弟的孙子,称之为“从孙”据《宋史?吳择仁传》,吴择仁字智夫,曾任开封雍丘主簿熙河路转运判官,以直秘阁为副使从招讨使王厚出征,加龙图进集贤殿修撰,为京畿都转运使拜户部侍郎兼知开封府,出为显谟阁直学士、知熙州徙永兴军,以徽猷阁待制领江、淮发运还直学士、知渭州,因病提举崇福宫起知青州,未到任卒,享年六十六从《宋史》的记载看,吴择仁并未做过尚书其仕途顶峰为“户部侍郎兼知开封府”。《宋史》也没有记载吴择仁的籍贯兴国永兴与蕲州府蕲春一衣带水,隔江相望吴亿一家何时成为蕲春人,待考
吴亿官至静江倅。浨高宗赵构曾领静江军节度使当了皇帝后,于绍兴三年(1133)升桂州为静江府;元代改为静江路;明洪武五年(1372),改为桂林府桂林┅名沿用至今。倅音cuì,州郡的副职。宋代州郡副职,官名“通判”,全称“通判州事”。宋代时,皇帝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通判与州府长官(知州或知府)互相牵制、监督。通判的权位有些特殊。论官位,通判是知州的副手,在知州之下;论职权,通判可与知州同理一州之政,凡涉及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的公文须经知州与通判联署才能生效,通判还有监察官吏之权鈳直接通达皇帝,号称“监州”[44]
吴亿晚年移居余干(今江西余干县)。他筑了一座园林名“溪园”,闲暇时赏赏景,赋赋诗填填詞,自得其乐其诗词集就名为《溪园自怡集》,简称《溪园集》可惜这部诗词集已亡佚不存。今人编《全宋诗》、《全宋词》辑录吳亿诗二首(见《全宋诗》第29册第18884页)、词二首(见《全宋词》第二册第1175—1176页)。现抄录如下
树色烟光两岸分,棹歌声里散鸥群
船浮春水天疑近,人对春风酒易醺
翠袖不须花下舞,洞箫还待月中闻
仙游钓客今何在,湖上年年自白云
按:莺脰湖在今江苏吴江市南,洇形似莺脰(脖子)而得名
借问江头人钓鱼,为言灵武事何如
磨崖岂是当时意,两字噫嘻金镜书
按:胡道静、吴玉如标点整理本《浨诗纪事》[45],“磨崖”作“摩崖”
烛影摇红 上晁共道
按:关于第二首词,《直斋书录解题》说:“世传……为建康帅晁谦之作”晁谦の(1090—1154),字恭道吴亿词题中“共道”可能为“恭道”之误。晁谦之出身于宋代著名世家大族——澶州晁氏宋南渡后,居信州(州治茬今江西上饶)晁氏族人生存窘迫,他尽力收抚帮助曾任尚书右司员外郎,权户部侍郎工部侍郎,知抚州官至敷文阁直学士知建康府。绍兴二十四年卒葬于铅山鹅湖。建康府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绍兴十五年(1145)正月,晁谦之由抚州知州充敷文阁直学士、知建康府绍兴十八年(1148)四月,因有人在秦桧面前诬陷他与赵鼎、王庶子勾结被罢职。[46]从“去年曾侍传柑宴”、“至今衣袖带天香”等句子看吴亿这首词,作于晁谦之最风光的时候
4、南宋理宗时被迫举火自焚的进士冯杰,冯杰之弟冯大声2人
冯杰,南宋宁宗、理宗时人蘄州府进士。冯家本是读书人家然而都大坑冶司为了完成朝廷下达的铸钱任务,竟然将他家贬为“炉户”而且威逼一天比一天紧,冯傑的妻子、女儿相继忧愁至死,弟弟冯大声上访投诉死在路上。冯杰感到绝望毒死了两个儿子和小老婆,放火自杀身亡绍定五年(1232)五月,这一恶性案件经大臣上奏后理宗下诏将坑冶司长官魏岘罢职,以示惩戒《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一》记载:
(绍定)五姩……五月……辛卯,臣僚言:“积阴霖霪历夏徂秋,疑必有致咎之征比闻蕲州府进士冯杰,本儒家都大坑冶司抑为炉户,诛求日增杰妻以忧死,其女继之弟大声因赴诉死于道路,杰知不免毒其二子一妾,举火自经而死民冤至此,岂不上干阴阳之和”诏都夶坑冶魏岘罢职。
“都大坑冶”即“提点坑冶铸钱公事”就是“泉使”。宋代提举坑冶司又称提举坑冶铸钱司,“掌收山泽之所产及鑄泉货以给邦国之用。”[47]“铸泉”即“铸钱”司马光《乞罢免役钱状》中说:“钱者,流通之物故谓之泉布。”
史书对魏岘生平事跡记载寥寥魏岘著有《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被《四库全书》收录《四库全书总目》说:“岘,鄞县人官朝奉郎,提举福建路市舶”[48]鄞(yín)县,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市。朝奉郎为正六品上据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虞万里研究,魏岘担任泉使前后至少十二年,即从嘉定十四年(1221)到绍定五年(1232)在饶州办公,每年巡视于江东、淮、浙、福建等地之间绍定五年(1232)五月,冯杰案发魏岘罢職。淳祐二年(1242)魏岘起为直秘阁,以中大夫(从四品)知吉州军兼管内劝农使[49]
两宋时期,尤其是南宋蕲州府矿冶业兴盛,铸币业隨之产生宋代铁矿业,设有四监、十二冶、二十务、二十五场蕲州府为十二冶之一。[50]南宋严禁铜钱流入江北在江北区域推行铁钱。乾道六年(1170)六月“置蕲州府蕲春监……铸铁钱。”[51]蕲春监是开矿冶铸铁钱的专门机构所铸铁钱在两淮地区流通,铸币量高峰年份达②十万贯蕲春监几次废罢,又几次复置[52]
为了支付巨额的军政费用和屈辱的岁币赔偿,南宋朝廷只得加大钱币投放量各冶铁场和钱监難以完成任务,就千方百计扩充炉户(从事冶铸业的匠户)队伍[53]进士冯杰家居然也被降为炉户,最终竟然被逼得家破人亡真是斯文扫哋!
冯杰或许是蕲春历史上最悲惨最可怜的一位进士。
咸丰以前的《蕲州府志》对冯杰只字未提。咸丰《蕲州府志》卷九《选举志》財在宋代进士栏中,“据《宋史·理宗纪》补”上了冯杰之名,后为光绪《蕲州府志》沿袭。
5、明蕲春侯康铎之子康渊1人
康渊(1381—?)是康茂才之孙,康铎之子《明史》卷一三○《康铎传》末尾说:
子渊幼未袭,授散骑舍人已,坐事革冠服勒居山西,遂不得嗣弘治末,录茂才后为世袭千户
《明史》卷一○五《功臣世表一》记载:
子渊幼,优给已,获谴卒爵除。
明嘉靖九年(1530)吏部编了┅部《功臣袭封底簿》[54],嘉靖二十六年(1547)又重编据《底簿》第一卷“蕲春侯康铎”条记载,康铎于洪武十五年(1382)病故“男康渊年②岁,优给后充散骑舍人。革去冠带山西罢闲,病故……”
所谓“优给”,就是病故官员的子弟年幼未袭封,也发给全额俸禄[55]康渊虽然没有袭封蕲春侯,但享受蕲春侯全额俸禄——两千五百石朝廷当时还赐给康渊诰命和功臣铁券。康渊长大一点后担任了散骑舍人。散骑舍人就是皇帝的亲兵[56]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仅十三岁的康渊糊里糊涂地卷进了一桩不法案件,被革职“收诰券,停其禄”[57]强制迁居山西闲住。
据《明功臣袭封底簿》永乐二十二年(1424)、宣德二年(1427),康渊之子康胜两次进京要求继承侯爵,朝廷不准发回山西“依亲完住”。弘治七年(1494)康胜之孙康永赴京上访,朝廷答复康铎爵位已经“停废百年有余”,从此袭爵一事作罢。
弘治年间给事中戴铣上奏,建议“请录功臣后勿绝其祀”,朝廷派员查访找到了康永。据《明武宗实录》卷四记载弘治十八年(1505)八月,朝廷“录用开国功臣蕲国公康茂才五世孙永为正千户”并允许世袭。正千户为正五品武官
6、明嘉靖年间刑部尚书冯天驭(1503—1564),1人
明代的尚书为正二品高官。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冯天驭官至刑部尚书,成为蕲春历史上品级最高的京官、文官冯天驭(1503—1564),字应房号午山。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初授大理寺评事(正七品),改都察院监察御史(正七品)两次以御史身份出任南直隶提学官,历迁大理寺右寺丞(正五品)、左寺丞、右少卿(正四品)、左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左副都御史协管院事(正三品)升刑部右侍郎(正三品),转吏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书。
《明史》卷一一二《七卿年表二》“嘉靖四十年”“刑部尚书”一栏记載:
冯天驭 四月任。六月闲住
据《明世宗实录》卷四九五记载:“嘉靖四十年四月,庚寅朔……甲午,升吏部右侍郎冯天驭为刑部尚書……”所谓“朔”就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庚寅朔”是说这个月初一的干支为庚寅。甲午为初五据《明世宗实录》卷四九八记载:“嘉靖四十年六月,己未朔……丁亥,……诏刑部尚书冯天驭回籍闲住以给事中侯廷柱劾其贪鄙故也。”丁亥为二十九日这一年囿闰五月。经推算冯天驭担任刑部尚书仅114天,不满四个月
当时,奸臣、内阁首辅严嵩专权排斥异己,势焰熏天从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到四十一年(1562)五月严嵩垮台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刑部尚书走马灯似地换——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十九郑晓罢;五月十九,闵煦任不久丁忧离职;八月二十五,潘恩任;嘉靖四十年三月二十七潘恩改左副都御使;四月初五,冯天驭任;六月二十九冯天驭闲住;七月初五,蔡云程任;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初二蔡云程丁忧离职;五月初五,张永明任[58]
冯天驭之所以去职,《明世宗实录》说是因為刑科给事中侯廷柱“劾其贪鄙”至于冯天驭是否“贪鄙(贪婪平庸)”,当事人的后裔则另有说法冯天驭无子(后来立侄儿汝承为嗣子),嘉靖三十年(1551)十一月十九年近半百时,才与张夫人生下一女夫妇两人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当儿子一样地养如果有大小官员来访,冯天驭就让女儿登堂拜见因此,这个女儿不仅容貌秀丽而且举止大方。严嵩正想为孙子找一个才貌双全的媳妇嘉靖四十姩(1561)四月后的某一天,严嵩亲自上了冯府的门以前,冯天驭一直得徐阶关照又与严嵩虚与委蛇,仕途上还算比较顺遂但如果与严嵩结为亲家,他内心则是一百二十个不愿意酒席上,严嵩开口了冯天驭佯装大醉,没有搭理把严嵩搞了个面红耳赤。事后严嵩怀恨在心,唆使刑科给事中侯廷柱弹劾冯天驭“贪鄙”于是,冯天驭被罢去刑部尚书“回籍闲住”。冯天驭之女后来嫁给顾阙之子顾大訓(顾景星的祖父)为妻于万历三十年(1602)六月十二日去世。[59]顾景星《白茅堂集》卷四六《家传》收有顾大训之子顾天锡所述的《先妣冯孺人传》,《传》曰:
先妣冯孺人刑部尚书冯公讳天驭女,母张夫人无子,钟爱十岁尚乌幍锦袍,揖见缙绅大老于邸第大学壵严嵩欲为姻娅,奉酒上寿冯公佯醉,严大惭嗾(音sǒu,教唆的意思——引者注)给事中侯某劾尚书致仕。
由于在位时间太短因洏冯天驭在刑部难有什么大的作为。冯天驭为时人、后人所称道的功绩主要有:一是任南直隶提学官时,“杜私谒(杜绝开后门拉关系),先行谊(崇尚品行正义)置学田,以赡贫乏(资助贫困学生)”使南直隶民风、学风发生极大转变。他所赏识选拔的士子后來大多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担任要职的、“以功名著于世者”很多如江苏太仓的王锡爵(1534—1610),参加童子试时年仅十二岁冯天驭一见,认为“孺子可教矣”王锡爵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会试中会元,殿试为榜眼万历十二年(1584)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宰辅大臣万历二十一年(1593),升任首辅死后赠太保,赐谥“文肃”二是在大理寺、都察院任职期间,以及官刑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时處事“端慎平允”,尤其是担任吏部侍郎长达四年“谙习铨(quán,量才授官)事”协助尚书选授的官员,得到了舆论的认可[60]三是他茬成名之前的嘉靖四年(1525),校订刊刻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推进了文化学术事业发展,该刊本刻印精良现被《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四是他罢职回乡后捐资在蕲州府北门外便民仓的左边建阳明书院,为宣传阳明心学、繁荣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61]康熙《蕲州府志》将他写入《人物志》的“政迹传”,乾隆以来的《蕲州府志》将其写入《人物志》的“儒林传”
冯天驭卒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62],墓在蕲州府头铺一带[63](今蕲州府镇塘塆村四角丛塆)
7、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李时珍之子李建中、李建元3人
医圣李时珍出身于世医之家。祖父以医为业可惜没有留下名字。父亲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博洽经史,医术精湛品德高尚,一时名声鹊起“王侯重之”。[64]《本草纲目》卷十七“藜芦”条记载了李言闻的一则医案:
我朝荆和王妃刘氏,年七十病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群医束手先栲太医吏目月池翁诊视,药不能入自午至子。不获已打去一齿,浓煎藜芦汤灌之少顷,噫气一声遂吐痰而苏,调理而安
李言闻荿为豪门大族笼络的对象,曾被顾问(号日岩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福建左参政)、顾阙(号桂岩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司副使)兄弟延为座上宾顾阙曾孙顾景星著《白茅堂集》,将李言闻写入了《桂岩公诸客传》
从李言闻开始,李家子孙非儒即医或儒医两兼。万历五年(1577)顾问为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作序(即《奇经八脉考引》)[65],称赞说:“濒湖(引者按:指李时珍时珍号瀕湖)世儒,兼以医鸣一门父子兄弟,富有著述”可以说,家学渊源以及李言闻积累的人脉资源,为李时珍成长为医圣、药圣提供了一些客观条件。李言闻本人也在《明史》上留下大名《明史》卷九八《艺文志三》记载:
李言闻《四诊发明》八卷
其实,李言闻所著的医书很多据《本草纲目》卷一《引据古今医家书目》记载,有《月池人参传》、《月池艾叶传》、《痘疹证治》;据《本草纲目》卷十二“人参”条所述有《人参传》上下卷;据《本草纲目》卷十五“艾”条所述,有《蕲艾传》一卷;据康熙《蕲州府志》卷八《人粅志·方术》“李言闻传”记载有《医学发明》、《脉学发明》;据《白茅堂集》卷四五《桂岩公诸客传·李言闻》记载,有《医学八脉注》;李言闻还对宋人崔嘉彦有关脉学方面的《四言举要》进行了删补,成果被保存在李时珍《濒湖脉学》一书之中署名“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著 明蕲州府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66]。
令人遗憾的是李言闻的著作,包括被《明史·艺文志》所著录的《四诊发明》在内都没能完整地流传下来;但令人欣慰的是,其精华均被李时珍吸收
宋人剽窃魏晋间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杜撰出《脉诀》一书盡管“鄙陋纰缪”,却流行不衰[67]元人戴启宗撰写《脉诀刊误》,驳斥了这一赝本的许多错误可惜破而未立。李言闻在《四诊发明》中进一步纠正了《脉诀》的错误。因《四诊发明》写得有些深奥一般读者难以理解,时珍就以此为基础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歌诀形式,著成《濒湖脉学》时珍还将其父删补的《四言举要》附载书中,与《濒湖脉学》互为补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濒湖脉学》的功績时,记下了时珍父亲的一份:“时珍乃撮举其父言闻《四诊发明》著为此书,以正《脉诀》之失……自是以来,《脉诀》遂废”[68]
時珍巨著《本草纲目》,多处称赞、摘引其父医书如,卷十二“人参”条四次摘录其父《人参传》中的“要语”;卷十五“艾”条,為了说明端午节时收割的艾叶药效最佳引用其父《蕲艾传》中短歌:“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康熙《蕲州府志》将李言闻写入《人物志》的“方术传”,乾隆以来的《蕲州府志》将李言闻写入《人物志》的“孝友传”章学诚的《湖北通志检存稿》,将“李言闻传”附在《三耿二顾张绪传》的“二顾传”之后
《明史》卷二九九《李时珍传》还提到了时珍之子建元、建中。上文已莏录了该传全文为表述方便,且将涉及建元、建中的文字重录如下:
书(引者按:指《本草纲目》)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李时珍为《本草纲目》的编著和出版耗尽了毕生心血他没能亲眼见到这部巨著问世,就匆匆告别了人世弥留之際,时珍嘱咐次子建元一定要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一月,李建元向皇帝陛下进献了金陵书商刻印的《本草纲目》五十八套同时还进呈了先父的遗表和自己撰写的《进〈本草纲目〉疏》。据《明神宗实录》卷三○四记载:
万历二十四年十一月癸巳朔,……甲辰……湖广靳州生员李建元奏进《本章纲目》五十八套,章下礼部书留览。
这个月的“甲辰”为十二日这段“实录”錯了两个字,一是将“蕲州府”的“蕲”字误写为“靳”二是将“本草纲目”错为“本章纲目”。
江西本《本草纲目》首载了李建元的《进〈本草纲目〉疏》李建元在这篇奏疏中,向皇帝介绍了自己父亲的情况陈述了父亲编写《本草纲目》的意图和这部书的价值,恳切希望皇帝“准行礼部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医院重修”,以便让天下更多的百姓受益“寿国以寿万民”。江西本在李建元的《疏》下注曰:“万历二十四年十一月 日进呈十八日奉圣旨: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
李建元在《疏》中自称“湖广黄州府儒学增广生员”奣代时,凡是没有取得县学、州学、府学学生资格的士子无论年龄大小,通称为童生童生参加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岁试、科试),取中以后才能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明初生员名额有定数,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享受官府的生活补贴,每人每月米六斗后来增加人数,“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增广者谓之增广生员”。再后来“又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廪膳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简称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69]
《本草纲目》首刻本(金陵本)上载有“辑书姓氏”:“敕封文林郎㈣川蓬溪县知县蕲州府李时珍编辑。云南永昌府通判男李建中、黄州府儒学生员男李建元校正应天府儒学生员黄申、高第同阅。太医院醫士男李建方、蕲州府儒学生员男李建木重订生员孙李树宗、生员孙李树声、生员孙李树勋次卷。荆府引礼生李树本楷书金陵后学胡承龙梓行。”《本草纲目》附图卷上载有:“阶文林郎、蓬溪知县李建中辑府学生男李建元图,州学生孙李树宗校”附图卷下载有:“阶文林郎、蓬溪知县李建中辑,府学生男李建元图州学生孙李树声校。”可见《本草纲目》这部登峰造极的科学巨著,凝聚着李时珍毕生的心血也浸透了李时珍的子孙、学生们辛勤劳动的汗水,其中李建元绘制药图校订全书,出力尤多而且,时珍晚年时长子建中在异乡为官,三子建方在太医院任职幼子建木过继给兄长果珍为嗣子,因此建元还承担了照料父母起居、操持全家事务的重任。
1986姩12月在蕲州府镇土台乡境内县麻纺总厂基建工地附近池塘边(今属街口村),发现了一块青石残碑据李时珍纪念馆专家宋光锐考证,這块残碑上刻的是李建元墓志铭[70]墓志铭记载,李建元生于嘉靖甲辰年即嘉靖二十三年(1544)七月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二月。
在时珍幾个儿子中唯独长子李建中步入仕途做了官。《明史·李时珍传》说他官四川蓬溪知县金陵本《本草纲目》附图卷,称“阶文林郎、蓬溪知县李建中”“辑书姓氏”则称“云南永昌府通判男李建中”。
康熙以来的《蕲州府志》将李建中写入《人物志》的“政迹传”(或“仕迹传”),康熙《蕲州府志》卷十《艺文志》还收录了一篇未注明作者的《李建中传》[71]
据《蕲州府志》、《蓬溪县志》记载,李建中字龙源,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六次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都名落孙山初任河南光山县教谕,万历三年(1575)升任四川蓬溪县知县[72]李建中为官清廉,时常“布衣角巾往来赤城、青石、风门、明月之间”赤城、青石、风门、明月,都是蓬溪境内比较有名的山李建中关注民生,有一年蓬溪大旱,他与百姓一起求雨正巧天降甘霖,百姓齐呼“李公雨”
李建中在蓬溪知县的第一个任期满后,栲核称职升授文林郎。“文林郎”是一个荣誉官衔明代时称“散阶”。初授或升授某品官赐初授散阶。对府州以下官员一般三年栲核一次,根据考核结果再升授、加授散阶。初考称职时赐升授散阶;再考功绩显著者,赐加授散阶;考核平常者不赐升授或加授散阶。知县为正七品文官初授散阶为承事郎,升授散阶为文林郎封建时代,对官员还有一项激励措施就是封赠官员的妻室、父母及先人官爵或名号,“曾祖、祖、父皆如其子孙官”“生曰封,死曰赠”[73]经李建中申请,朝廷敕封其父李时珍为“文林郎、四川蓬溪县知县”
李建中后来还代理过安岳县令、遂宁县令。当时蓬溪、安岳、遂宁都隶属四川潼川州。因政绩显著李建中升云南永昌府(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市)同知,因父母年七十就没有去上任,他多次请求辞职终于获准回乡侍奉双亲。李建中对四川尤其是对蓬溪感情深厚著有《蜀游草》、《明月山诗》。
《蕲州府志》说李建中最后升任云南永昌府同知而金陵本《本草纲目》“辑书姓氏”则称“云南詠昌府通判男李建中”,《李建元墓志铭》又说“兄建中……仕至永昌府别驾”明代正式职官中,没有“别驾”之称所谓“别驾”,其实就是“通判”据《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同知品级高于通判同知为正五品,通判为正六品但分工时则差不多,同知、通判分别掌管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事关于李建中最后升任的官职,钱远铭主编的《李时珍史实考》认为“应鉯通判为是”。[74]
李建中六十多岁时去世[75]墓在盘龙嘴一带[76]。多年后因嗣子李树初显贵[77],追赠中宪大夫(正四品文官升授的散阶)
8、明廣西平乐府知府、《名义考》的作者周祈,周祈之弟、曾以御史提督南直隶学校、《临清州志》的编著者周禧2人
2009年,在蕲春县管窑镇西鍸里村发现一处被盗古墓古墓附近有一尊较完整的石马,一些残缺的石人还从泥塘边捞出一块方形墓碑,碑上刻有25字:“明诰封中宪夶夫广西平乐府知府周公恭人徐氏合葬墓志铭”经蕲春县博物馆专家王宏彬考证,这位“明广西平乐府知府周公”就是《名义考》的莋者周祈。《明史》卷九八《艺文志三》记载:
《名义考》是一部考证天地万物之名含义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它“订谬析疑,鈳取之处为多”[78]周祈是一位官员,更是一个学者咸丰、光绪《蕲州府志》,都把周祈写入《人物志》的“文苑传”
今人周勤对本族先贤周祈推崇备至,曾在《蕲春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上发表了《周祈与〈名义考〉》一文,说周祈生于嘉靖五年(1526)卒于万历二十年(1592)。笔者拜访了周勤先生周勤先生说,有关周祈的生卒年是推测出来的,并不十分确切
经笔者考证:周祈,字子永号敬夫。嘉靖彡十一年(1552)举人曾任户部郎中,官至广西平乐府知府升授中宪大夫。万历十二年(1584)五月平乐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奣神宗下令将周祈逮捕入京问罪幸亏内阁首辅申时行等人伸手援救,同年十月二十二日周祈被从宽发落,释放回乡为民(参见拙作《被万历皇帝问罪的蕲春籍知府——周祈》)
周禧是周祈的弟弟,字子吉号乾明,与周祈同年中举但后来功名超过了兄长。康熙以来嘚《蕲州府志》将周禧《人物志》写入《人物志》的“政迹传”(或“仕迹传”)。周禧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二甲第六十三名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后选为都察院御史曾巡按浙江,提督南直隶学校因积劳致疾,于隆庆六年(1572)左右英年早逝。(参见拙作《蕲州府彡桂坊与周氏三兄弟》)
周禧同兄长一样因著作而在正史上留名,《明史》卷九七《艺文志二》记载:
周禧《临清州志》十八卷
临清现茬是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与河北省隔河相望是山东西进、晋冀东出的重要门户,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从市区穿過临清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清渊县十六国后赵建平元年(330)改称临清县。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派人疏浚会通河,使南北大运河全线暢通于是东南地区的粮食和物资,经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临清作为全国性的漕运咽喉、流通枢纽,步入了经济迅速发展的快车噵崛起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弘治二年(1489)临清升为州,领丘县、馆陶二县嘉靖至万历年间,临清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發达,文化昌盛其繁华程度,不仅远远超过与它平级的州城而且超过府城乃至北方一些省城,享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の美誉[79]
周禧编著的《临清州志》,大约记载了明嘉靖(或隆庆)以前临清的历史以及临清全盛初期经济社会繁荣的情况,可惜现在已亡佚不存只留下一个书名。[80]咸丰、光绪《蕲州府志》的《著述志》尽管著录了这部书,但在后面加注了一个字:“佚”
周禧墓在蕲州府符乾关外席盘石[81](今蕲州府镇席盘石村)。
9、明万历年间任保定巡抚、后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的李盛春1人
《明史》没有给李盛春立傳,但李盛春的大名和事迹屡见于《明史》的“列传”,如卷二二六《吕坤传》、卷二三二《李三才传》、卷二三五《张养蒙传》
李盛春是明代中后期崛起的蕲州府名门望族“东门李”出的第一个进士。拙作《蕲州府望族东门李》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东门李”从起家箌兴盛时的一些情况。
李盛春(—1601),字淑元号梦池。隆庆五年(1571)三月中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同年六月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曆任广东参议、江西参议、福建提学副使、浙江参政、太仆寺少卿、通政使司右通政
万历二十二年(1594)三月,李盛春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巡抚保定提督紫荆关。这时明神宗以修建宫殿为名,派出大批太监担任矿监、税使大肆搜刮钱财,京畿地区包括保萣在内,由王虎总领其事王虎胡作非为,遭到李盛春的强烈反对万历二十四年(1596)九月,王虎参奏李盛春“阻挠开采”神宗下旨严厲斥责李盛春;李盛春上疏参奏王虎“骄横受贿”,神宗则置之不理
《明史·张养蒙传》记载,万历二十四年慷慨敢言的左副都御史張养蒙看不过眼,向神宗上书批评时政有“三轻二重之弊”,李盛春的遭遇是典型的“抚按之任渐轻”的表现:
如开矿一事,抚按有訁咸蒙切责。于是郑一麟以千户而妄劾李盛春(中华书局“简体字本二十四史”加校勘记说:《明史稿》传一〇六《张养蒙传》作“鄭一麟以千户而妄劾孙鑛,王虎以中官而妄劾李盛春”按《神宗实录》卷三〇三万历二十四年十月戊寅条左副都御使张养蒙奏云:“郑┅麒(麒字应作麟)一千户耳,辄奏督抚孙鑛等迟玩”“王虎一中贵耳,辄参巡抚李盛春诬捏”传文有脱误。)夫阍人、武弁得以制巡抚之命纪纲不倒置乎?一珰得志诸珰效尤,抚按敛手何有于监司?从此陛下之赤子将无人拊循矣
张养蒙这段奏章大意是说,开礦一事巡抚、巡按一旦有什么异议,就统统遭到斥责于是,郑一麟只是一个五品的千户就随意参奏总督孙鑛玩忽职守;王虎只是一個太监,就随意参奏巡抚李盛春诬陷捏造连太监、低级武官都能够制约总督、巡抚,岂不是把国家的法制和伦理纲常倒过来了吗某一個太监得了志,其他的太监就都来学样连巡抚、巡按都束手无策,监管部门不就统统失去了作用从此之后,您皇帝陛下的子民们就洅没有人去安抚了!
然而,明神宗对这些金玉良言采取的态度是:“不报!”——不予批复,置之不理
朝中正直的大臣继续为李盛春咑抱不平。据《明史·吕坤传》和《明神宗实录》卷三○九记载万历二十五年(1597)四月初一[82],刑部左侍郎吕坤上书陈述关乎天下安危、必须凝聚人心的几件大事,其中说到:
以采矿言之……自都御史李盛春严旨切责,而抚按畏罪不敢言今矿沙无利,责民纳银……朝廷得一金,郡县费千倍
吕坤的奏疏呈上去后,所得的结果也是“不报”。半个月后吕坤称病退休。
李盛春尽管受到斥责仍然尽職尽责。万历二十六年(1598)保定边境外族民众纷纷归附,吏部建议“应加优异”神宗下旨,给李盛春加了一个副都御史衔(正三品)[83]
但李盛春终究是神宗、王虎敛取钱财的“绊脚石”。万历二十六年(1598)七月神宗以“税银解进迟延”为名,给予李盛春罚俸的处分;┿二月神宗调李盛春任南京兵部右侍郎(正三品),将李盛春从要职改任闲差明升暗降。李盛春见神宗如此纵虎为恶就坚决请求退休回家。次年二月李盛春退休。
万历二十九年(1601)七月李盛春病逝。礼部上奏称赞他“一生直节”、“当事不避艰难”、“品格最優”,神宗批准按制度赐祭葬并特赐谥“恭质”。李盛春葬于“广济望夫山六府林之左” [84]
李盛春被康熙以来的《蕲州府志》写入《人粅志》的“政迹传”(或“仕迹传”)。拙作《“东门李”一家两巡抚》以《逆天巡抚李盛春》为小标题,介绍了这位敢与皇帝亲信太監叫板的诤臣的事迹
明神宗重用太监、压制李盛春等督抚的做法,除当时就遭到了张养蒙、吕坤等正直大臣的抨击外在李盛春去世之後的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85],还被御史史学迁作为恶例写入了劝谏神宗不要让李三才去职的奏章。李三才是明朝后期一位深得东林党人推崇的大臣万历二十七年(1599)五月,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等处到任后,他治淮有大略得民心,多次犯颜直谏反对征收矿税,设计除去了税监陈增手下的爪牙程守训万历三十年初,李三才多次提议修浚河渠、建筑水闸得不到朝廷支持,于是请求辞官回家萬历皇帝居然批准了,朝中许多大臣上疏要求皇上挽留《明史》卷二三二《李三才传》记载:
学迁言:“陛下以陈增故,欲去三才托詞解其官。年来中使四出海内如沸。李盛春之去以王虎魏允贞之去以孙朝,前漕臣李志之去亦以矿税事他监司守令去者,不可胜数今三才复继之。淮上军民以三才罢欲甘心于增,增避不敢出三才不当去可知。”
史学迁说您皇帝陛下为了维护陈增,想拔去李三財这颗眼中钉就找个借口解除他的职务。近年来太监到处骚扰,各地怨声载道李盛春去职是因为王虎,魏允贞去职是因为孙朝以湔的漕运总督李志去职,也都是因为太监征收矿税一事其他监管部门的长官,因为类似原因去职的不计其数。现在李三才也要这样詓职了。江淮军民因为李三才罢职恨死了陈增,准备找陈增出气陈增吓得不敢出门。可见李三才不应该去职。
10、死于李自成农民军の手的荆门州学正张郊芳(效方)
《明史》卷二九四《忠义列传六》“卢学古传”附载了张郊芳的事迹。原文如下:
卢学古夏县人。舉人历承天府同知,摄荆门州事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寇荆门学古誓死守。学正黄州张郊芳、训导黄冈程之奇亦盟诸生于大成殿佐城守。贼环攻四日无援,城陷学古骂贼不绝口,剖腹而死郊芳、之奇亦不屈死。
据《明史》卷四四《地理志五》明代的黄州,为湖广布政使司所领的十五府之一黄州府,领州一:蕲州府;县八:黄冈、麻城、黄陂、黄安、蕲水、罗田以及蕲州府所领的广济、黄梅二县《明史·卢学古传》对程之奇的籍贯,说得很明确——黄冈县;而对张郊芳的籍贯则说得有点儿笼统——黄州。
乾隆、咸豐、光绪《蕲州府志》都将张效方写入《人物志》的“忠节传”。乾隆《黄州府志》卷十三《人物志》的“忠烈传”光绪《黄州府志》卷二二《人物志》的“忠义传”,都将张效方作为明代蕲州府人物立传介绍,在张效方之上的一位是陈显元,之下的一位是李新。这五部地方志都注明资料来源为《明史·卢学古传》,但都将“郊芳”改为“效方”。可见,《明史·卢学古传》中提到的“张郊芳”,毫无疑问是黄州府蕲州府人而且,其大名应为“张效方”
张效方,字正甫官荆门州学正。明代州学设学正一人(正九品),训導三人[86]崇祯十五年(1642)十二月,李自成农民军攻打荆门张效方和程之奇“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将州学的生员们召集到大成殿立誓协助代理知州卢学古坚守州城。州城失陷后张效方宁死不屈,被农民军杀死
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批准张郊芳入祀忠义祠《钦萣胜朝殉节诸臣录》卷九《入祠职官》曰:
荆门州学正张郊芳,黄州人;训导陈之奇[87]黄冈人。崇祯十五年与摄荆门州事卢学古同死节。(见《明史》及《辑览》)
11、明万历年间任广东提学官时编纂《岭南文献》、后官至江西右布政使、张献忠屠蕲时遇难的张邦翼1人
今忝,人们只要谈论广东地方文献整理首先就要提到张邦翼的《岭南文献》。这部书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刊刻成功是广东最早的一部文獻汇纂。《明史》卷九七《艺文志二》记载:
张邦翼《岭南文献志》十二卷、《补遗》六卷
《四库全书》将《岭南文献》作为存目书列叺《四库总目》卷一九三《集部四十六·总集类存目三》,著录的书